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8: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03)
# s% i$ g9 d0 x4 u& w  " t$ G* H, e& `5 S  ~. @+ K
  侬智高很有诚意地写好了信,派人送到了宋朝最近的中心城市邕州,从这时起,他就成了个麦田守望者。眼望开封把信传,何日回信到桂边?
4 F* Y1 b+ k. ?6 w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就是没有回信。他真是闹不懂,向朝廷归附,不是件很受欢迎的好事吗?为什么我等了这么久,还是没有个反应呢?他的理解是诚意不够,于是继续写,继续送,信使来回跑了N次之后,侬智高一团火热的忠心,终于渐渐冷却。7 s2 ~. D! X! T% A- V7 h+ d) T: n
  看来宋朝的门槛太高,不是俺们乡下人能进得去的啊!2 F) f. X3 n) m1 o/ w4 q0 e
  其实他错了,他不知道开封城里的宋朝皇帝是多么的盼望着他这类的表现,之所以会一直沉默地对他,是因为邕州城里的主管大人陈珙。这是个非常好玩的人,至于怎么玩的,等会儿再说。
) {9 k: p% F0 i: q+ {4 v  I( M  继续跟踪郁闷中的侬智高,他的好运突然降临,就像十多年前的李元昊。有两个汉人主动找上门来,分别叫黄玮、黄师宓。他们告诉侬智高,何必要向宋朝低头?那早就不是当年潘美的时代了,你只管发兵去打,广西的边防就像豆腐渣!
% r# X5 ^. |" L9 e- ?4 c  p* R( X. V  这时考验侬智高造反指数的时刻到了,同样有汉奸的指导,他比李元昊更难下决心。党项人造反己经是家族式企业,祖孙三代的经验,做什么心里都有些底。侬智高不一样,身在宋朝南方,一个深山老林里的土著居民,有没有去过宋朝州一级以上的城市都不一定,就敢向大宋帝国挑战了?!
3 J/ @: v: p& A6 m  说来不可思议,侬智高真的干了。某天夜里,他动手把自己的老巢一把火烧了。对部下们说,整个部族的积蓄,都被天火烧光了,一穷二白,没法谋生。要想活下去,只有打破邕州城,占领广州,自立一国。不然大家都死定了!1 a+ J3 ^: D; P9 {! m+ ]
  像不像秦末时西楚霸王的破釜沉舟?不给自己留后路,要做就全力以赴。抛开他的成算,还有他的战绩,至少在决心方面,他己经凌驾在绝大多数的宋朝人之上。: T" F$ P. |% F! S7 r/ Q
    C4 f) @& s( v7 z$ n! X
  连载(1004)) f3 b( r7 o: H$ S5 q# ^5 O, d
  / @+ |3 E. D' U1 f$ o
  侬智高在当年的四月时,率领5000余人沿郁江东下,最先攻破了宋朝的横山寨。一个月之后,五月初一时,他攻破了西南第一重镇邕州。) e! t# R* t: W, o' a" N8 X: \
  他终于和陈珙见面了。0 x/ X5 A5 ?% W
  陈珙,是位宋朝当时的典型官吏。很有些年纪了,也等同于很有些资历。当宋朝的老资格官员和深山泥腿子侬智高见面之后,两人给对方的印象都非常深刻。
6 ]* Z8 b3 B; Z3 V8 M  侬智高认死理,他气呼呼地追问,我写给宋朝皇帝的信,为什么没有回音?陈珙答,我都上交了,一点都没耽搁,只是中书省对你不感冒,信都被“不报”了。不报是什么意思,你懂吗?就是沉默不回复,但你的心情上边都知道,会给你个妥当的回答的……, ^2 G) t& o! b) v9 A
  还在啰嗦,侬智高突然把一厚摞的信砸到他脑袋上。纯粹放屁,这都是我的原信,就在你的库房里刚搜出来,你这无耻的老东西,竟然敢当面撒谎。拉出去砍了!
6 o) w2 S0 ^8 a7 f7 R! c  事情很明显,官场老油条陈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根本就没替侬智高传达。很小的事嘛,却不料出了这么大的乱子。
( Y/ w$ @4 a( w/ B  这时闹剧上演,怎么也没料到,当地最大的官儿,居然开始大喊万岁。侬智高和下属们都有点愣,搞什么,临终前向开封城表忠心?接下来就发现陈珙竟然是对侬智高喊的!他竟然投降了,而且直接承认了侬智高的皇帝身份。
. d; f" h0 @$ Y1 P  这就是宋朝地方上最高领导的风采,让没见过世面的侬智高觉得很新奇。不过以后就习惯了,他和宋朝皇帝都发现,各级部门的主管们几乎都是既愚蠢又懦弱的,很少有什么例外。  b* X: J4 j: B  z: [/ C5 B6 q#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珙的部下们,历史应该记住这些名字,王乾祐、张立、陈铺尧、唐鑑、孔宗旦,这些小人物们被俘不辱,宁死不屈,你可以击败我们,但伤害不了我们的尊严。侬智高们看到了传说里的宋朝官员。高贵、骄傲、不可折辱。
- |" P4 \1 R9 B% h- a) M. }  当天所有宋朝被俘官员都死了。邕州变成了侬智高的新巢穴,他在这里把国名又变了一次,叫“大南国”。有了年号,叫“启历”,大封官爵,人人有份。接下来,杀向了宋朝西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广州。一路上仅用了10天,就连破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端9府州城。& D) T# v, {' ]+ u/ O
  五月二十三日,攻到了广州城下。
1 u! C! s: b8 u6 y5 M  战绩不错,比当年潘美的速度都要更快些。只是历史在这时出现了个小问题。近现代书籍里,他成了起义军。这让人有点纠结,前面说过了,侬家人世代生活的地方对宋朝来说只是名义上的管制,别说欺压他们,一年到头都互相不见面。1 o( q8 }' [9 u5 _. E9 G* @
  没有压制,何来的起义?杀侬智高父亲的是古越南人,无论怎样算帐,他都应该杀到交趾去。跟宋朝这么死磕,怎么都说不通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20: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05)& u, D" Z% u  F& Y
  0 H/ U7 R6 M) ?+ M
  广州城里的知州仲简是陈珙的升级版,这位仁兄是个超镇静的人。陈珙是为了安宁才压下侬智高的内附报表,他可以为了安静压住急如星火的战报。
$ R9 y3 ~: _8 l. j1 o5 V  前方9座州城被连续打破,这都多危急了,他却把报信的人关了起来,下令说,谁再敢说敌人逼近,就砍了他!2 `! T/ \. v: x9 ^0 O, p
  就这样,城里的军队一点准备都没有,城外的百姓们也逃不进城。直到侬智高杀到,仲简火速下达两条命令,1,关城门;2,放百姓进来。
( ^+ ^; Z( }9 m) U. e6 _7 w& @  这完全是在涮人玩。要怎么操作,才能既快速关门,又能放进全部的百姓?!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百姓们为了抢先进城,只好把大批的金银细软拿出来,贿赂城门士兵,没有钱的呢?他们有智慧,眼看着敌军杀到,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当不了宋朝的逃难百姓,我当叛军好了!' Z. {$ N% L% T7 ^  U! G
  侬智高临近攻城,又得到了N多的士兵。
5 x8 D, J) Y" R# @  x. z  广州保卫战开始,宋朝的守城部队很有优势,首先这是当年南汉的都城,城墙的厚度和北汉的太原城有一拼;第二,城里的水源充足,别管有多少人住,永远不口渴。不过最大的一个优势还不是地理方面的,而是知州仲大人的心理。
1 g" f7 \: R# T+ c  仲简是个怕死鬼,这种人天生适合守城。只要不到最后关头,为了生存他什么办法都能用上。当然,只要让他觉得没救了,他会瞬间投敌,完成新生。/ Q2 Y8 R1 H! l/ u4 }; R# H
  除了这些,对广州最有利的一点,还是宋帝国的通讯能力。从邕州被打破之后,岭南诸郡到开封都城,就建立了一条超迅速的通信驿道,每天不分昼夜快马奔驰,把最新的消息传给北方的皇帝。效率高到了只过5天,就有命令返回到南方。# s# E7 y) ^( y4 x; ?5 I
  命广南东路各处军马归李枢、陈曙节制,自韶州方向集结,向广州运动,截击侬智高。: _$ s% m5 @8 O3 i4 }% g6 [6 e" d
  命令下达很快,军队的行动就难说了。南方近百年无战事,这是个恐怖的概念,想想帝国东北方向,澶渊之战才过去了48年,军队和要塞就都变成了豆腐渣,南方军队的素质就可想而知了。0 i: F" B6 m9 {5 a: H  w6 x7 E6 d
  - m; B% t4 b' r  g
  连载(1006)) h6 V; T4 q+ n% @; }' L7 X9 f; }
  
& F$ M& Y% l+ b1 m* [; F5 S+ V  救援的军队在集结、集结、集结再集结,广州――开封的快线天天在跑,带回来的都是心惊肉跳的消息。侬智高昼夜不停地攻城,人数超过了2万,不仅从旱路爬城墙,水路上的动作更大。, o7 K$ _0 D. e. l& ^( ^& l
  他收集到了200多艘船,从水路攻城,不巧的是那天突然刮起了大风,强度嘛,很无语,到了飓风的程度,更恶劣的是风的方向。
# Y( @! R4 K, o2 C  p+ L4 Z  从广州往外吹……城里的人只需要把火把点起来,然后举高、撒手,就万事OK了。水面上一片火光,侬智高的人个个都变成了燃烧的火鸟。
0 @$ [, {4 c* ]% T6 V; V# j  危机渡过了。侬智高围城57天,办法用尽,人死了不少,考虑到之前抢了不少的东西,再加上宋军终于完成集结,开始步步逼近,他选择了撤退。
0 s! r5 k5 u& b9 Z% X+ y  z/ y  目标是老巢邕州,不知为何,是出于恋家情结,还是最先得到的很纪念,他把那里当成了根据地。这样行军,很快就被宋军预判出了路线,在贺州时他被截住了。这是场激烈的战斗,相当地激烈,因为死了很多的人。
8 |" I1 i  b: \8 J' Y9 t  宋军自广东都监张忠以下10多名军官阵亡,士兵……都找不到了。打仗很辛苦,跑步很舒服,侬智高的面前出现了大片的空白地,这让他看到了太多的东西。8 i+ @# O5 d7 w5 {/ K3 o- s7 C
  宋朝的军队很儿科,宋朝的土地很广阔,还有,前面就有无数座城池,里面有他从来没见过的好东西。还等什么,他决定先不回家了,拐了个小弯,连续攻破了昭州、宾州两座西南重镇。直到这年的十月十二日,他才胜利班师,回归邕州。
  N+ B" R# p  g9 @/ y8 P$ E2 u' N% P  出去旅游了5个月,他看清了这个世界。原来人生可以这样过的,大南国,从此顶天立地,我侬智高,就是人中的帝王!5 a( Z4 k8 S! _" Z
  在他的骄傲中,宋帝国做出了新的反应。他们终于弄清楚了一个大前提,用岭南方面的军政体系,己经解决不了问题。要动用帝国在北方的精英。可是派谁去呢?这是个问题,当年平定岭南,派的是帝国最强的将军潘美,现在百年光阴己过,没有了赵匡胤,就算有潘美,谁敢派得出去呢?* K7 c8 w) b, L) H9 Z7 q
  这个思想主导了当时的选人标准,宋朝最先派到南方的北地主管,充满了悲观和无奈。本来不是他们的,但最应该去的那个人,就在这个时段离开了人世。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7: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07)
0 m& d; m& m, X- K  i/ ]6 ?6 u  % Y7 r& U7 e& v: s( u
  范仲淹死了。死于公元1052年六月间。我实在不想在纪年上采用宋朝的官方年号,因为它亏负了它的忠臣。事实上,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宋朝谋杀了它300年间最伟大的人。- y4 ~" g3 [8 r5 U! z8 u
  从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被贬出京城之后,就开始了漫无崖际的贬官之旅。他先后在陕北边关各州、邠州、邓州、荆南、杭州、青州等地任职,每到一处,都尽己所能地做事。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他勤政爱民的传说。
, r, K9 H. H0 C  N  所谓游行天下,兼济苍生,他的声誉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民众的心里,他是一个官,更是一个神,或者是慈悲的菩萨。对此,历代的史书往往强调这对范仲淹的人生圆满是件好事,可都忽略了一点,以范仲淹的年龄和他的身份,怎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 F. l5 D- P5 b
  宋朝的宰执大臣自从太宗赵光义开始,就走马灯似的换。换的人多,走的人也多,可只要没有欺君叛国的大罪,如丁谓,就不会在地方上呆太久,很快就会调回京师,享乐终生。其实就算是丁谓,也在晚年时被刘娥赦免,回京城养老。
2 w! T8 h: w3 b- P7 O  那么范仲淹究竟做错了什么事,要在风烛残年奔波天下,直到劳累至死呢?
8 G5 `( I8 S6 i0 K  回顾他的一生,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符合儒家教义下的典范。就算以现代人的眼光来挑剔,他也拥有一个从低到高,顽强自立的完美人生。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实质上,都为民族和国家做出了同时代里最大的贡献。
! w  S% [2 g! u# s  x  这些都被同时代的人看在眼里,更被后世所承认。他的殊荣里那个“两宋三百年间第一人”的头衔只是个标准说法,他死后,无论是宋朝,还是后来的元、明、清三代,只要提到范仲淹,其名誉直追华夏文明的代表,那位万世师表的孔圣人。
; N( W/ d* B# A+ ]: ?+ z8 @  就算他的子孙没法得到“衍圣公”的头衔,也一样得到最大程度的尊敬。如果你是北宋范文正公的嫡派子孙,每个人都会对你肃然起敬。
3 w/ h3 i3 c8 j# R! t  那么提问,为什么他会像被流放一样的劳病至死呢?他得罪了谁,一直不被原谅?
0 N; L) [9 e6 M" v4 q* C  # H- k2 a& b5 E2 p) e4 k2 I, _
  连载(1008); a6 l" {, m9 _* Y& P/ N
  * b3 i' G/ A' }" j. @4 @! P) j, i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夏竦。这个无耻的老滑头被赶出京城之后,只隔了一年,就又回来养老了。当时无数人鄙视他,声讨他,要他立即滚蛋。; {3 |/ a1 G' G; v: K1 Z( h4 U- H# f
  夏竦充分发挥了他的不要脸精神,可以写下这样一份保证书――“己离本职,就长假于东京,寻求医药,救疗残生,更不敢有纤毫希望干烦于朝廷。”- c" Y6 q5 R  r: N  @9 s
  于是赖在京城,直至老死。
" V$ b5 f: Q: o( T& Y8 T  两相对比,细思量,范公遭际,只能从他的为人立身的亮点上去考虑了。我想到了他的那篇传世名作《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是凡识字的中国人,都曾经读过。都知道,这不是在说岳阳楼,而是范公在贬嫡之路上心潮翻涌,为自己的一生做出的归纳总结。+ X* ]% f) w, J7 a# G8 P% `) B
  其中有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范仲淹一生遭遇的根源所在。& d4 J7 c! {7 c: Z2 _
  他和夏竦的区别在哪儿?除了正邪之分,在当时的皇帝、大臣的心中,恐怕范仲淹远远不如夏竦般可爱。那个善解人意的,讨喜乖巧的,从不正颜厉色的,非常会享受生活的夏竦!前面提过,进入庆历五年之后,北宋仁宗朝就开始了平安富足的好日子,内忧外串都没有,养得所有人都活在美梦里。, m. F8 y7 a" X5 T1 ^! D: X: F
  我们不说美梦过后变悲哀,黄河改道、王则、侬智高造反,只说在这段悠游岁月里,京城里的人为什么要想念范仲淹?他总是忧来忧去的,动不动就危言耸听搞新政,动不动就提醒大家要小心外敌内乱,每时每刻都不让大家过清心日子!
: J& u- y& i' G) v  这样的人,就让他离远点,自己忧着玩去吧。8 `( O- J- e3 S5 ?  ^% a& S
  这就是圣人的悲哀,孔夫子不被春秋所理解,范仲淹被宋朝当做异类。他们走的都是同一条路,风景的宿命是用来路过的,再美再壮丽的都一样。谁让你不合时宜……5 T% z7 z7 G& _* L( t/ \
  范仲淹谢幕了,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从此变成了高高在上的神像,而且高度随着宋朝国运的下坠而不断上升。这是他的荣耀,因为在全民族的痛苦中,他当年的作为被人怀念。但也是他的悲哀,以他的心性,他会希望自己因为灾难而变得神圣吗?这都是后话了,在他死时,他没有300年间第一人的头衔,只有宋史里记载的享年64岁,病时皇帝派人送药,死后“嗟悼久之”,谥文正,赠兵部尚书,皇帝亲笔书写褒贤之碑。
, C4 }7 i* V; U5 w- V* t  真挺荣耀的。
3 y0 u. A: n; O7 `* h9 _7 E5 J, Q  只是翻开宋史,死后追封侍中、王爵、公爵、侯爵的大臣不计其数,派人送药更是小儿科,至于文正公的谥号,真是不说也罢,就连夏竦死后,礼部最初议定的都是这个谥号。是当时的知礼院司马光怒不可遏说了一句:“谥之美者极于文正,竦何人,乃得此谥?!”才算去掉。
6 y4 v0 P3 j# ^8 l1 w2 a) \4 Q# S0 N  还有那块褒贤之碑,还是别说了,这类碑很常见的,皇帝随手就写。范仲淹的老朋友吕夷简就得到过一块,人家叫“怀忠碑”。
/ z8 x2 N7 ]6 Q' N0 b  忠和贤,哪个高?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09)
, J: d" O9 A% w" B9 I8 C  4 O# I( |1 W( O
  宋朝最初派往南方的两人是余靖和杨畋。这就露着古怪。余靖鼎鼎大名,是仁宗朝首屈一指的言官,杨畋很陌生,根本名不见经传。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会交给他?
! v/ _  X1 h3 _) m  谁都知道,言官管的是风纪问题,和战争不贴边。既然要调动帝国的北方精英,那些有过战争经验的,如韩琦、文彦博、明镐、尹洙、张亢等人为什么不去?这就和前面所说的赵匡胤与潘美有关。长江以南,就像剑门关以外的四川一样,是宋朝鞭长不及之地。突然暴发了动乱,再派去个鹰派人物,小心两广再冒出个南汉帝国。  O4 `2 j) W+ ?8 _/ ?; B
  所以要派政治觉悟过关的余靖去,说到底他就是个监军。打仗的事呢,就交给了杨畋。
, ~' L5 j3 C1 }" V8 y  杨畋,看他的资历非常正规,他是正牌子的进士出身,可转眼之间工作就调动了枢密院系统,他当上了武将。真是没办法,谁让他的出身不对。
% K& V+ \9 }4 ?5 o  杨,是杨业、杨延昭的杨。他是杨业的弟弟杨重勋的孙子,杨文广的堂侄。祖孙多少代都受尽了文官的气,好容易转行了,却被一个突发事件硬生生地扭了回来。9年前,湖南方面的瑶族人造反,没有侬智高这次的火爆,可也非同小可,杨畋被调过去平叛。/ W! {9 E1 }) m
  他的遭遇就是这时宋军的翻版。无论你有多好的战略计划,都得要由士兵们来实施,而这些大兵哥们会让人激动得痛哭流涕。杨畋的开门第一仗堪称一泄千里,前方刚开打,他在后队没等下什么命令,就突然间见到了敌军。
. L+ \& r+ B8 M* d1 C/ {+ b. b  瑶族人杀到眼前了!宋军瞬间消失,把堂堂的主将大人晾在了当地,总算杨畋反应够快,躲在山崖下的浅草里,才逃出了一条命。# W9 i: ?0 H! Q$ s! w( F, |
  这样的军队可以说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换了谁,都没法再打仗。可杨畋不愧是姓杨的,他想尽了办法,两年之后,把这次叛乱镇压了下去。其间的困难就不用说了,成功之后他的要求只有一个。不求升官,就让我回到原职吧。
3 J% q8 k* H. ]  从此再不当武人。
  Y8 x# {+ ~/ _4 A  
4 c% U2 O5 Z7 k0 G6 o$ t9 l6 e  连载(1010)( k' {* [% q# F, _0 k
  6 Y% [  I$ b: C5 Q5 U
  可是不行,你是杨家将里的当代精英,尤其是有了南方平叛的实际操作经验,这次侬智高这样猖獗,不派你去派谁去?
3 P  I6 ]' u, M4 \  于是杨畋主管军事,余靖主管杨畋,这样的领导班子过长江,越秦岭,来到了满地烽火的两广之地。简单地说,这两个人都很尽职,杨畋到达韶州时,正赶上了侬智高从广州回邕州的路上与宋军决战,张忠等人战死。大败之后,杨畋决心振作。他命令两广宋军向他靠拢,一边行军,一边把散处各地,没法携带的粮草都烧毁,决不再给侬智高留下给养。/ u6 p. B1 F$ V8 Q! Y  M
  接下来决战,他重温了上次的噩梦。用南方的官军和生猛的山区原住民硬拼,杨畋败得比上次还惨。但是他没有机会了,这里不是湖南,是边疆。宋朝不会再容忍他慢慢地平叛,不能迅速地剿灭侬智高,无论是大理还是交趾,都会蠢蠢欲动。
+ ^9 n- m  r3 f, G  他被直接贬官,调回内地。
! o; `3 J* @( ?+ ?# r  W  说余靖的工作。余靖是搞思想斗争的专家,在一番高屋建瓴的思索之后,他把目标放在了分化侬智高的内部团结上。他向中央申请了大笔经费,来结交古壮族的4大姓部落,结果气氛是真的变好了,每个西原蛮人都对他真诚地微笑,其笑容的甜度系数和手里的宋朝铜板数量成正比……很动人,很和谐,可这对迅速搞定侬智高来说,只是敲边鼓、烟雾弹,根本就没有实际意义。% K+ d& J; m, U- P+ g+ x' h
  宋朝要的是尽快平叛!* f% c+ T2 z* p2 g/ E: b$ M7 R4 n
  怎么办呢?宋朝内部开会,再次得出了一个大前提,即光派北方的精英去领导还不够,必须把北方的军队也调过去,才能一劳永逸。在这个主导前提下,一位职业军人在宋皇祐四年十月初八日,走进了皇宫深处的垂拱殿。
6 [4 C2 R: I& O4 L* f  一个传奇开始了,他将留下千古传颂的英名,同时也把自己的一切断送。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21: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11)
8 ]9 G! _) h) F  
, T0 v; F6 ]7 i% @  这是宋朝西北战场上硕果仅存的一员名将了。与党项李元昊交战的几年间,刘平、任福、郭遵、武吉、王珪等等名将都己战死,麟、府两州的张岜也因伤势积累英年早逝,青涧城的种世衡也步入了老龄,屈指算来,宋朝能叫得响的将军,只此一位了。0 p4 N) N2 l: ~' \* T( n3 G/ ]' q
  狄青。3 ?) Y6 I! W8 L
  宋、西夏议和之后,他回到了京师,他是有禁军背景的,因功升官,从侍卫步兵殿前都虞候做起,很快升到了步军副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成为北宋禁军的首领。现在南方军情紧急,局势要求宋朝必须派过去真正的常胜将军,无可奈何,只能选择狄青。1 [  }' ~8 a0 j. z$ O3 k7 Z
  垂拱殿内,仁宗皇帝为狄青设宴送行。近百年之后,宋朝第二次派出了当时的第一战将征伐岭南,更是自太宗赵光义登基之后,第一次不派文官做监军随行。狄青有权独自裁断南方一切军政大事。这是空前的信任,更是空前的压力。
- b, l6 w1 n1 |+ N- F. s  对此,狄青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臣起自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兵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至阙下。”
0 W8 p/ Y) X/ b  Z0 h  他的愿望都被满足了,宋朝派出了3万禁军精锐,随他过岭南决战。3万人,这个数字应该不算多,但是参照当年潘美平定南汉时的十州军力,应该说只高不低了。至于素质怎样,刚刚经历过西夏战火锤炼的大宋西军,从这时起,就成了北宋所有军队中最强的一部分。
" M" _) A, F; e- Q6 e  直到帝国崩溃时,它都承载着宋朝人最后的希望,就连有宋一代最神勇的岳飞嫡系,其精髓部分,也由西军组成。
9 m4 e% L, i& U7 F4 l  最强的军队向南方运动,狄青的命令己经先于军队颁布向两广。第一,他命令所有军队原地待命,不得出战,直到他率部赶到;第二,他命令余靖余大人,把那个操蛋到了极点,堪称昏中之昏的绝世昏招暂停了,不然我就杀了你!
. X! F; @' @; ?, L  P* o2 v  
! v7 T! z* h% b/ S  连载(1012)5 j$ ]# L) P# M  Z
  
4 @$ Q' F' D, ^  要说余靖真的是位勤劳工作的好干部,杨畋军事上的失败,还有他分化政策的迟缓都让他警醒,为了击败侬智高,他想出了个超级“聪明”的招数。& r+ A* x1 ]; l! v! I- G
  一个问题,侬智高最怕的人是谁?对了,交趾人。当年杀了他的父亲,劳教过他本人,一直都灰溜溜地夹着尾巴做人,从来没敢大声喘气过。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联合交趾人,请他们派兵,入境支援呢?
3 D# x* l8 O: |+ A0 K  G  那时想来什么都解决了吧!/ H/ H: V7 \# L# ?5 H- t5 P! W- A% `& h* d
  很好,说做就做。余靖把朝廷支给他的大笔财产划给了交趾方向当时的首领,宋朝官职叫“交趾郡王”的李德政。约他领兵到邕州汇合,代价是先给付2万贯现钞,同时在邕州附近还准备了足够1万人生存的粮草,随到随吃,不够还有。这就造成了一个事实。即交趾人可以大大方方地进入宋朝国境内部杀人!
0 R, |! r7 u+ r. a! e2 Y  自古兵匪是一家,本国内部的军队在打仗时都会搂草打兔子,何况是外国的“友邻”部队?更何况堂堂中华上国,剿灭一股山林土匪都要申请支援了,信不信从此交趾人会贼心大起,时刻想着冲进来烧杀抢掠?
- @* P- \  G. Z+ u7 w( [5 U# h  这真是驱狼进虎,愚不可及!狄青严令余靖,马上给交趾人写信,让他们滚蛋,宋朝的事,他们连知道的资格都没有。
8 u/ z* n! s/ j  对这两个命令,余靖是有选择的执行了。他给交趾方面打过了招呼,让李德政在国内老实呆着,没他们什么事了。另一条,狄青严令的诸将不得出战,他产生了短暂性失忆。当狄青的南征大军到达宾州时,小插一句,地形方面,从北向南,先宾州,过昆仑关,才是侬智高的老巢邕州。余靖召见了原南方军队的主将陈曙,命令陈曙立即出战,别让狄青抢了头功。$ t  p+ y2 O; a" h# O$ Z+ b) ^
  陈曙的心态变得微妙,余靖的命令不得不听,军人争功的心理又压抑不住,何况军队也早成了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己经N年没有什么军法处置了,违抗一下狄大将军的军令,有什么大不了的吗?还有按照惯例,余大人到时也会说话,狄青一武夫,怎么敢驳文官的面子?) b* R  O) _+ [. c( `
  思前想后,没有危险。陈曙带着6000名士兵杀向了昆仑关,结果输得灰头土脸。当他往回撤时,绝对想不到等着他的会是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17: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13)
3 s+ i. |- o/ m    ^( R# l7 g9 g
   狄青在年底时率军抵达宾州,这里成了宋军的大本营,两广官军所有将官,包括两个文官孙沔、余靖都赶来汇合。2 m! x$ S" H  A5 T# J2 ^; S
  狄青升帐,第一件事就是处理陈曙。先回顾历史,有宋以来,准确地说,是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对军人是相当地仁慈的,具体就表现在战败无罪上。参照幽燕之役、雍熙北伐时的倾国之败,也没见砍了谁,所以没人会把陈曙这次小小的失败放在心上。: q' T+ J! N2 D
  狄青的命令却是把陈曙以下失败的将官32人一起推出去,军法从事!3 M- I; m5 l) Y1 ~
   一次处决32人,这在宋朝的历史上只有开国太祖赵匡胤做过,快100年了,远得都像是传说里的故事,突然间重现,让所有人震惊。
/ o( o5 G' m( l   余靖站了起来,他说的话很有水平。“陈曙犯了军法,我也有节制之罪。”像是在主动承认错误,其实是把罪过往文官集团上拉。怎么的,你难道还想杀文官不成?!; `: C; K9 a9 \% B
   众目睽睽,狄青的回答更有水平。“你是文官,不受军法处置。”言外之意,如果你是武将,现在我就杀了你!
( ]4 a8 `' w* G2 z  史书记载,“靖瞿然起拜。”这位敢对皇帝叫板,举国闻名的言官立即就老实了。32颗血淋淋的人头,在片刻之间就铸出了狄青铁一般的军纪。
- T* o2 @, x, F3 f/ A( v   军威己成,士气大振,狄青接下来的举动却更加奇怪了。他率领着压倒性优势的军队,武器的精良、军政的支持更是全方位的,却一动不动了。就在宾州城里呆着,唯一的举措就是下令征调10天的粮草。10天……整个南方都在猜疑,他到底想干什么?( E$ q* b0 j; E: I6 s
  是想在10天之内就决定胜负,把流窜两广,战无不胜的侬智高打败?不,打败都不够,侬智高会逃的,那时粮草不够,难道要饿着肚子追人玩?开玩笑,那时旷日持久,追上一年都有可能。想来想去,大家得出了一个结论,狄大将军肯定是另有打算,战争不会在短时间内爆发了。& r0 O) q; Z: }/ B9 t" d7 P
   这样的想法,同样在邕州城里的侬智高心里生成。
3 P9 |" v. v$ J2 J4 W  ( M' Z1 |$ T7 @
  连载(1014)
$ z( R. N4 D# @  : r# `7 w) J% Y; X( [- O3 W& K
   侬智高不会想到,就在这一两天里,就是他命运的分水岭,他有一个关乎胜负成败的最关键点握在手里,只要小心些,宋朝的官军就注定了要陷进泥潭。7 k3 R+ C3 h: R0 l; T0 l" t( A% W
  那就是昆仑关。8 v  l* u2 f+ ?1 c* i$ x
   昆仑关位于邕州城东北方59里处,昆仑山(非青藏高原的昆仑山)东侧。这座山巍峨险峻,谷深坡陡,素有“南方天险”之称。它的重要性,在1000年之后的抗日战争时都重现过。当时全中国唯一的全机械化军,国民党军第5军主攻,在这里击溃日军号称“钢军”的第5师团第21旅团,取得“昆仑关大捷”。9 |0 S2 E, P2 S% f8 |0 M4 |
   之所以有大捷,是因为有决战,之所以有决战,因为这里是中国南方的关键点。据守昆仑关,就等于掐断了往广西前进的路线,虽然宋朝和抗日时不同,但昆仑关的天险位置和作用,没有区别。
+ N- T% C$ u$ u# V0 U- b   这样的地段,让狄青很挠头,更让他警觉的是,陈曙上次冒然出击的后果。透过各种资料的迷雾,小心求 证,会发现陈曙战败的地点叫金城,那是在昆仑关的南边,也就是说,宋军曾经在狄青到来之前,就越过了昆仑关,直接威胁过侬智高的老巢!
7 }7 u" m0 `1 J; y1 q7 h& F  这会不会引起侬智高的不安?经历一次风险,只要稍有些军事常识的人,都会及时弥补漏洞的吧。当然,也可能不会。对方是个深山原住民,理论上对军事一窍不通,昆仑关上或许还是不设防的,这非常可能!但是,狄青没理由说服自己行险,宋朝最强的西北军出战,怎么可以把赌注压在对方的失误上?3 o. M0 ^8 p4 u  d# k0 Q
   所以才有一动不动,和10天的粮草。不仅是敌人,连他自己的部下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突然有一天,他命令全军开拔,整支军队分为3段,由他、孙沔、余靖分别率领。在当天清晨出发,黄昏时分到达了昆仑关下。他再次频布严令,诸将不得妄动,第二天黎明时到大帐听令。
" M0 I- \( n8 W# O  Z2 D# Y, \   第二天,大帐前竖起了狄青的大将军军旗,全军将官肃然环列,静听军令。却不料久久不见动静。直到有军校从关上赶下来,对将军们说,大将军昨夜己经率前军越过昆仑关,现在在关南归仁铺一带等你们一起吃早饭。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20: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15)  X( A  P/ J) W7 Y: k7 V) [
  
5 R$ ~& U  X4 R  M, j; S1 n  欺骗了侬智高,甩掉了碍手碍脚的文官,狄青在一夜之间就把胜利牢牢地握在了手中。从踏上昆仑关头上的一瞬间,历史就将注定,侬智高必败。% L/ m$ c2 K5 c  H9 n, D; O
  因为这位深山原住民,不清楚汉人真正的战斗力是怎样的。也就是说,为什么狄青不敢强攻昆仑关,而是在夜里悄悄地翻越。那是个秘密,关系到汉人曾经无敌于天下,那个天可汗的传说里最激动人心的成分。
4 e% f, V2 w$ D6 a4 @. }  它很快就将在侬智高的眼前展示威力,虽然那只是宋朝版的模仿,也绝不是化外野人,一时骄狂的蛮族所能想像的。! j2 T' f3 X( v; p2 T
  历史聚集在归仁铺这个地方。铺,是古代邮路的驿站名。在昆仑山上设关隘,行驿路,最早始于汉代,到了宋朝,昆仑关的东路己经发展到了11站,即11铺,归仁铺排在第2。从地理位置来说,是当地的最佳攻防点。2 C" \8 M& I9 s: f' P) u) q
  身后是致高处昆仑关,越往后退地势越高,有利防守;向下是南方的路,也就是侬智高的来路,叛军需要仰攻,而宋军居高临下。- _3 y! X  U$ T: k; v  s/ H
  侬智高很快就来了,这时他今非昔比,再不是刚开始时的亡命土匪。他的军队有了统一装备和着装军服,每个士兵手执大盾牌、标枪,穿绛红色衣服,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火焰一样。临近战场,他们分成了3列战阵,主动冲击官军。: n/ y# p% d- b' o
  狄青的队伍仍然分成了前、中、后三军。他本人在前军督战,把两位文官远远地挡在了身后。孙沔和余靖站在高处,他们清晰地看到两军接战,宋军立即就支撑不住了!/ n; v& X& v( g% D$ o
  前军的右将孙节是全军的总先锋,开战伊始,两军冲击,他很快就淹没在人海里,他的军队开始分流,一部分在归仁铺的开阔地上顽抗,一部分向两边的高坡上退却,等于撤出了阵地。) J6 M0 }4 I1 D! C$ K" e
  前军动摇,后面的两位文官神色大变,很明显,又一次的败仗即将到来。他们开始绝望,身为曾经的京官,开封城里有多少家底,不是什么秘密,就算再能派出来援军,规格也很难高过这次了,难道说长江之南真的要改天换日了吗?
/ R. d0 f3 Y/ o" R  5 G6 }. c; K. b+ R' G. e! @& F
  连载(1016)
$ ?5 D1 S1 J$ I% g$ w$ J# I  / ^4 F; H6 M5 j  I' e
  与他们相反,狄青很平淡,眼看着部队濒临崩溃,他像是无动于衷。也许是他梦回吹角连营风雪苦寒的西北塞外了吧。那时数十万人喋血沙场,多少英雄曾见惯,眼前的小争端算是什么?1 L* ?4 I6 d8 O
  狄青站了起来,举起一面白旗向阵后挥动。那里有他隐藏着的秘密,从西北方面带来的数百名蕃落骑兵。只是几百人而已,但他们起到的作用,是押阵的文官,还有对面的侬智高所无法想象的。那关乎到一些光辉耀眼,传说中神奇得近乎奇迹的名字。
# d/ p& L& r* z1 R  汉之虎贲、唐之玄甲。
/ m) E, x# a' i) e2 r  这是两支全骑兵兵种,不能说强汉盛唐的威名是由他们所打下的,但是那些奇迹一样的战役里,他们往往创造出最震撼的篇章。虎贲军有些远了,唐朝的玄甲骑在天可汗临战时,不止一次地从对方阵前直突阵尾,再原路杀回,不止是打乱对方的阵脚,从根本上击溃敌方的士气。
: J6 x) c: o3 d( [- o  玄甲骑,只有一千余人。
' \! Y: p3 e& G  那么面对两三万人的侬智高部队,几百名蕃落骑兵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当天归仁铺激战,蕃落骑兵没有理会和宋军前锋纠缠的叛军队伍,而是分成两队,直插侬智高的后阵。疾风般的速度,是侬智高这些南方原住民们作梦都想不到的。0 C. ?' z$ N. ^) |+ i
  那不是他们善走山路的西南小马,而是宋朝西北边疆上与党项人争锋角逐时的草原骏马,这就是狄青为什么要在夜里潜渡昆仑关的原因之一,你不能要求草原上的战马迅速爬坡,就像这时侬智高也没法应付踏上平路战阵的的彪悍骑兵。
/ Z8 t" ]; G/ g7 s, [  P  蕃落骑兵插进了叛军的后队,左军向右,右军向左,在整个战阵中交换位置,连带着把侬智高的队伍搅乱。没等对方有什么反应,他们马上又再来了一遍,就像当年的玄甲军那样,视敌阵如无物,来回穿插,反复杀戮,直到侬智高的军队崩溃。
! w' b  T0 ]$ m8 Z5 A) e$ |  归仁铺就是侬智高的终点,一切都结束了。叛军向邕州方向逃跑,宋军一路直追。50里之后临近邕州城,截止到这里,捕斩2200人,活捉500余人,汉奸军师黄师宓、黄玮等人都在被杀名单之内。侬智高本人很幸运,他逃进了城里。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20: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17)
$ k. I& e! i8 `7 K  
) L" Q" Y/ N0 \$ k3 l  夜色降临,邕州城外官军脚前脚后的杀到了。狄青一直记着自己的诺言,要把侬智高的首级带回开封,献给皇帝。在他想来,接下来会有更艰苦的战斗,邕州是西南第一重镇,城高池阔,如果叛军据城死战,达到了贝州城王则的程度,那就是个比昆仑关还要命的噩梦。" P- S: q$ l" K+ Q
  总不能让蕃落骑兵飞越城墙吧?5 m3 @1 L2 R+ U) o2 z
  可是白担心了,就在狄青布置围城,准备攻坚时,邕州城里突然间火光冲天,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火海。侬智高烧城自尽了!这是全体官军第一时间里的共识。可狄青不那么想,蛮族反叛,最棘手的一点就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你打赢了一次,他躲起来,事后还会再折腾,永远没完没了。: ?1 t4 [; K6 o! e* s4 s  D
  不能再等了,他下令不惜代价,强攻进城,不论是活的还是死的,必须把侬智高抓到!  n/ Y5 g6 R+ ?$ K$ V
  邕州城在当天夜里被攻破,连夜搜城,史书中留下了三点纪录。1,投降者免死,共招复被胁平民7200人,放归乡里;2,反抗者必死,被杀的共有5341人;3,发现了一具身穿金龙袍的尸体。0 V# _+ C: H8 k1 P: P3 T8 B$ F
  最后这一条让全体宋军高兴,没有疑问,这具尸体就是侬智高,叛匪首领被击毙,功德圆满,无可挑剔了,狄青所要做的就是写奏章报捷。但是他再一次犹豫,他说了一句非常违背传统的话――这或许是个骗局,这具尸体不一定就是侬智高的。
0 _$ O# S3 Q# }7 l5 u4 r3 t5 W7 F  这话句是盆冷水,实在让人费解。自古以来军功章里都有着大量的水分,很多事人人心知肚明,可都不说出口。就比如这具穿着金龙袍的尸体,不管是侬智高留下来迷惑官军的,还是官军随便找具尸体套上的袍子,效果都一样,就是下班收工了,皇帝拿赏钱来!
; ]0 K' c' Y: @8 P  狄青否认了,就是在挑战潜规则,甚至是拿自己的诚实,来搞垮整支军队的荣誉,破坏大家到手的工资。
% A1 T6 x* x$ O2 ^  ; c2 I) t$ Z: w
  连载(1018)8 w8 ^5 K" C$ q: u
  : s7 f1 w& X6 }& Y6 b
  因为狄青的坚持,关于侬智高的下落,史书里标准的说法是他从合江逃到了大理国。但是从此之后,就再没有这个人的官方消息。
4 W2 b4 }6 H5 n1 ^  他没有再出现过。
- S! n% N1 q( F1 r1 c- Q  那么怎样证明他死了没有?那具穿金龙袍的尸体是不是他本人?这都是谜,永远没有正解。能证明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狄青的忠实和真诚,我没有抓到他,我没法证明他死了,那么我决不冒领军功。
7 E5 y! R9 y2 U2 w9 t+ M; Z6 `  以忠事君上,狄青问心无愧。与之相对的是赵祯的奖赏,这一次宋朝真正做到了赏罚分明。先说罚,自侬智高造反以来,广东两任转运使都撤职降官,那些在战争中弃城逃跑的地方官都被严肃处理,最重的消职为民。关于赏,焦点集中在狄青身上。
9 i' [, S& z2 z0 I  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四月初三日,狄青还朝。仁宗再一次在垂拱殿设宴,百官出席作赔,皇帝亲自把盏斟酒,为狄大将军庆功。几天之后,又在这里观看狄青指挥蕃落骑兵重演归仁铺破敌场面,与此同时,下令宰执大臣为狄青议功。. X- t4 [. l- H: }
  议功自古以来只有两条,一,升官;二,赐钱。钱就不用说了,那在宋朝太常见,问题集中在官职上。狄青在平叛之前的两三个月时,被提升到了枢密副使的位置上。很难说这是不是打了点提前量,为他出兵时的威信着想。这时得胜归来,问题就出现了。7 ?" u' t! V* u# d% X+ ^- U+ @9 n2 U
  如果升,怎样升?身为武将,绝不可能进入东府,成为宰相,那么这个“副”字能否去掉?如果去掉了,狄青就将打破近百年间无人敢问津的一项纪录,除了开国名将曹彬以外,从没有任何武将,能得到军方第一首脑,西府枢密使的职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9-30 07:35 , Processed in 0.02979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