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20: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99)
* A- B/ a6 E) ^2 o  / k+ ]  k& D2 w# \( a3 u: \+ K" f
  这些东西是赵曙在皇宫里写的一些“歌词”,还有他的过失总列表。在回京的路上,由一个太监交到了韩琦的手上。久经考验的韩相公不动声色地翻看,看完之后,举动可以说是个乱臣贼子。( i2 s0 i/ e5 G" ?, E; A( u- b
  他拿起火烛,当场就给烧了。, O; {  `& `$ ]# z  E( l
  赵普当年在政事堂里烧地方官员的文件都是罪过,那么烧皇太后的懿旨算是什么呢?更何况这是正在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奇妙的是,他还边烧边说,命那个太监传话。
) P+ v4 g% w8 o, S# e& ~  不是说皇上有病吗?病中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不是罪过……平淡雍容地打发走了内侍,韩琦立即精神抖擞全身每一根汗毛都立了起来,危机到了,这辈子最大的危险就在眼前!他紧急通知同伙向他靠拢,出大事了,都过来。* a  |. g8 P% `4 |: f6 }
  欧阳修最先赶到,这是他这辈子不知所谓的行为中最古怪的一次。回忆一下,当初立赵曙当太子时他只是随波逐流上了个奏折,基本没他什么事,这次的危机更是与韩琦性命攸关,跟他欧阳修不搭界,为什么会这么积极呢?这要从他一生的行为中去找答案。
, N8 o7 a3 P4 l  他的原则,当普通官员时抽台谏官的耳光,当台谏官时抽宰执集团的耳光,无论何时何地从不抽皇帝的耳光。! O& l3 n3 b" m, e5 k0 ]& B
  知道了吧,这是向现任皇帝靠近的最好时机。+ ^# U$ U2 `) V2 U: A
  宰执集团逐个到位,他们是首相韩琦,次相曾公亮,参知政事欧阳修、赵概,枢密使张异,副使胡宿、吴奎。稍等一下,是不是觉得少了个人?对,富弼,四真在朝里的第一位,真宰相富弼因为母亲去世,回乡守孝去了。这真是韩琦之大幸,仁宗的悲哀,等他再次出山时,局面己经无法挽回。
  h* w: K6 y2 w- g  H, x6 G$ ?: s  这些人迅速达成了一致,要怎样去面对愤怒中的太后,接着第一时间向皇宫进发,绝不能有半点的耽搁。万一太后抓狂真的再写什么诏书的话,她的命令现在就是宋朝的最高指示,谁也没权违抗。
# ?9 `7 W, Y8 B/ M2 A  o  0 Q' d  s- V; d. N' J! t) _
  连载(1100)) v! v% ?5 F. v* l0 ?* A/ G" u
  0 R: i! A2 o6 a. U
  半点都没夸大,如果要废掉赵曙的话,现在是最好、也是唯一的机会。首先曹太后目前垂帘听政,就算达不到刘娥的程度,臣子们也不敢公然反抗;第二,赵曙在仁宗葬礼上犯了众怒,机不可失,正好趁热打铁搞掉他。% B3 T$ h2 w4 u
  更重要的是,皇权至上在中国根深蒂固,赵曙的皇位一但坐得久了,臣民们会自然而然地服从,那时什么都晚了。: f& W! W! j& _8 J/ H0 Q2 n( T
  韩琦深深地知道这些关键,在赶往皇宫的路上,几个人名在他心里起伏不定,那是他此时此刻命里的魔星。赵曙的父亲赵允让的胞兄赵允宁之子,沂州防御使、虢国公赵宗谔;宋太祖重孙、右卫大将军、蕲州防御使、安国公赵从古;赵曙的胞兄赵宗祐,这些人一年前还和赵曙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A+ D2 W7 B' |
  都是皇太子的竞争人选。8 ^$ b6 I% h, Z: B! p
  如果曹太后真的把集病、傻、不孝于一身的赵曙废掉,换上这些同一血脉的宗室人员,根本没有任何争议。宰相们想反对?几十年之后倒是真有位宰相反对太后选出来的皇帝,结果当场被否定,从此一败涂地潦倒终生,惨得一塌糊涂。
- P$ w: T9 S" u% j! b8 C- Z  问那是谁?远比韩琦强硬恶毒上百倍的章惇章大宰相。
# }+ `4 P5 [5 R7 e% K  回到现在,如果皇帝换了人,从前的拥立之功就变成了错选之罪,别说韩琦本人,就连他的子孙都别想翻过身来。想到这些,他不由自主地发抖,只不过进了皇宫面对太后的第一瞬间,韩琦突然轻松了。他万万没想到太后居然会是这个样子。9 A4 A+ s" l9 Q$ X1 }- a6 Y- |
  曹太后泪流满面,呜咽着说,“老身殆无所容,须相公作主!”
% m2 m' H7 V0 D+ f3 ~5 Y6 Q  吁——这样啊……全体宰执集团都抹了把冷汗,看来还是仁宗的家教好,把老婆调教得柔顺温馨,对谁都狠不起来。韩琦变得漫不经心,就像跟他二姨说话一样。“这是病了的缘故,病好了,就不会这样了。况且说,儿子有病,妈妈就不能容忍点吗?”
( G3 S9 ~( w* \# i  估计就是二姨也会扬手一个耳光扇过去吧,这个没大没小的破孩子!哪有半点面对长辈的尊敬。可是慈祥善良的太后陛下的反应是……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她居然“愕然”,不知所措。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9: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01)" c8 a- S' q; w4 T' f
  
9 w  t9 G3 T8 U7 \% D1 l/ X; U  没经过实际斗争的同志,就是不知道怎样痛打无理手。面对韩琦的冒犯,其实是得到了出手的最佳时机,一声断喝“大胆!”就足以让韩琦低头服罪,不管他服不服,最起码在辩解前必须先施礼道歉。20余年后北宋史上最强硬的宰相王安石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皇帝面前被下层小官呼来喝去,不敢丝毫违抗,只是因为皇帝在前,臣子不许装大。
( E/ \2 m" O$ p  可这时时间一分一秒地遛走,每一瞬间之后,曹太后的威严都在急剧流失,直到韩琦的白脸效果彻底达到,唱红脸的人登场。
- T1 R; x% x; j7 O$ ^7 z& P2 x  轮到欧阳修说话了,只见风流大才子一派温存态度,这样说。“太后服侍仁宗数十年,仁圣之德,天下皆知。妇人之性,鲜不妒忌,以当年温成皇后那样过分骄瓷,您也能处之裕如,始终包容,还有什么是您所不能容忍的呢?眼前母子至亲,又有什么是非得计较的呢。”
# D. w) x% A# X  看着是赞美式的劝解,其实里边有多少骨头怎样硌牙,谁都听得出来。“妇人之性,鲜不妒忌。”居然当着女人骂阿婆。可要命的是,曹太后居然神色为之和缓,她的气开始消了。
# o3 q. {8 q  F* s1 w  她说,“你们能这样体谅,实为朝廷之幸。”6 {  h- R1 g9 p! {% I0 X3 R
  欧阳修立即跟进,“这不仅是臣等明白,普天之下谁都知道,您的仁德广为流传。”紧接着再动之以情,他突然之间对己故的仁宗进行了超强烈的回忆。“仁宗陛下在位岁久,德泽在人,人所信服。所以一旦晏驾,天下禀承遗命,无一人敢不从。今太后深居内宫,臣等到五六措大尔,举动若非仁宗遗命,天下谁肯听从?”
. n5 C0 y1 p' D+ y& G  听出是什么意思了吗?多么自谦,他和韩琦等人只不过就是五六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根本不值一提,对天下没半点的威慑力。之所以天下都听命,是因为仁宗陛下的选择。
/ i+ s' Q6 I5 W  所以您这位深宫妇人,也别想违抗丈夫的命令!这才是所有谈话的真谛,欧阳修的学问就是高,没半点韩琦式的粗野,就让曹太后没法、更不敢废掉赵曙。1 O: q$ U# i7 M6 r" i/ |
  
; A- N4 ^9 y3 S  连载(1102)) {$ h' q9 e: c  y& {* _
  
) a, b8 z7 y/ w" |4 e/ L  曹太后沉默了。她清楚,赵曙违逆了她,可她要废掉赵曙就是违逆了她的丈夫。这个扣子在一时半刻之间根本解不开。+ K+ C( m+ _+ J$ q0 Q4 J+ j* p
  在她沉默的时候,两府大臣们己经逐一施礼向她道别。谁胜谁负,心知肚明,办得很成功,把天下第一号寡妇给欺负了,在仁宗刚刚入土尸骨未寒的时候!走出了太后在内东门后的垂帘小殿,这些人松了一口气,紧接着又泛上来无奈的苦笑。
  W8 B6 U( i/ |% l  p. N1 l4 k  事情到这步只是办成了一半,现任皇帝,那位说傻不傻说呆也呆的赵曙先生也得接受点再教育,皇帝不是这样当的!不把他搞明白,今后这样的事没完没了,总有一天出大事。, P* Q  R  t# \+ t# _. Y
  可是赵曙就没有曹太后那样好说话了,这时是皇祐八年(公元1063年)的十一月,大半年以前他刚当上皇帝时出了件事,足以说明这人的心性和办事风格。当时仁宗暴亡,医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两个为首的先被贬到边远州县编管,其余的害怕之余跑去向新皇帝求情。4 [2 o3 x  z2 T0 R9 I$ i
  说仁宗起初时吃这两人的药还是很灵验的,后来这样,是天命己到,不是医官所能挽回。这话说得也没错,难道医术是万能的,世上有不死之人吗?
7 u+ U' K7 N$ F2 l( ^. }8 ]  新皇帝的反应是板起了脸,问了一句话。“我听说你们都是两府推荐上来的,是吗?”
. r$ ]& v( j7 Y, }2 _5 [3 I+ q: m$ I  “是。”/ b' |6 }) G3 I7 k$ ?0 y! ~
  “如此,我就不管了,都交给两府去裁处吧!”
4 Z: b- @/ @" G5 g  医官们一听,简直是魂飞魄散。让责任人(两府)去处理办砸了事的人(他们),那还有活路吗?这就是赵曙的作风,置身事外,不怕事大,两边往死里掐,根本不顾忌公平公正性。试问这样搞,得是什么样的宰相,才能先承认自己错误,再去处理最多只是技术原因上失职的医官呢?
4 z; o/ C7 S) D; f' B/ U, g8 f2 M  以韩琦的公正性?
* l% h) k2 N, m: y  赵曙是冰冷的,在他这里没有原谅,没有理解,充满了对所有人的一种偏执性的挚拗。在不久之后,对另一位中枢大臣的处理上更能显示出这一特性。现在要强调的是,这种冰冷的另一种表现,就是自己永远没有错。哪怕是与名义上的母亲,至少是姨母的曹太后之争上。
$ W/ i" q& ~: A- {3 V  他也没有错,面对来访的两府大臣,他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太后待我无恩!”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7: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03)
8 s, Z7 e) K6 X5 }  
, M2 M: p( W# b' A. j- f* [( e  这句话让韩琦等人明白了这人“病”到了什么程度,也知道了得用什么办法去治。联想起初进宫时,赵曙随身携带了那么多的书籍,真是让他们哭笑不得。
8 U$ i$ b( @& b1 J, |2 T9 l: _5 `  连最基本的孝、慈、礼、让都不懂,您都学过什么?
6 w: I  ^4 I8 V  接下来的课程简直是学前班级别的,宋朝顶级官场的各位大佬轮番上阵,给皇帝恶补。先是韩琦,他举了前古圣君里以孝著称的“舜”。传说舜生母早死,父亲续弦,被继母、生父和异母弟残害,能让他上粮仓修顶,下面收梯子放火,能让他下井挖泥,往下扔大石头。种种危害都没死,舜对亲人仍旧友好。/ b8 f% S4 ~0 M6 W$ c8 @* ~
  这才是“孝”。. d2 B9 a. |. v
  请问陛下,现在太后有舜父母的残暴吗?你的行为与舜差多少?“臣正恐陛下事太后未至,父母岂有不慈孝者!”
, b& [& M' l1 e& [  A6 y  平心而论,韩琦这番话说得很公正,在封建时代,讲究的就是父母慈爱儿女尽孝,这是正常的。如果父母不慈爱,儿子仍然尽孝,这才难得。不管现代人怎么看,当时这是正理。他正颜厉色的说了这番话后,赵曙的反应也是“有所悟”。
9 T1 W; O7 ~/ Z& i& [. p  这人开始清醒了。历代史书说到这里,都要盛赞一下韩琦的公正,以及赵曙的及时改过。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很搞笑,请问30多岁号称爱书如命知识健全的赵曙居然要人来讲舜的典故、什么是孝,这是怎么回事?真是病了,神经错乱的话,那么请问神经错乱的第一征兆就是逻辑混乱,不会想事。
# P9 }; i+ d! k$ i: U0 \8 W  他居然一说就通,马上能改,这是怎么回事?只能有一个解释,他根本就没病!6 P9 h* J; h' M- U. F; y
  下面的事更加证明了这一点。韩琦讲完,别的大臣并没有放心,他们利用一切机会给皇帝纠正思想作风问题。人很多,挑三个主要的。吕夷简之子吕公著、刘敞。这两人是赵曙的御用老师,一个讲《论语》一个讲《史记》,属于借题发挥,强调孝道,内容和韩琦差不多。重量级人物是司马光,这一次他没运用超强的历史知识来影射,而是直接说事。
7 s4 ]1 p" K! T$ }  
2 k, D2 ^# T3 L  ^. y1 j  连载(1104)
+ H, x: O# \9 y4 X  
6 h7 G& A, o1 r5 f  司马光说,古君子受人一饭之恩,必当回报。现在皇太后有三项莫大之恩,陛下想过怎样回报吗?第一,当年仁宗立你为皇太子,太后有居中之助;第二,仁宗驾崩之夜,太后紧闭宫门封锁消息,等你第二天早晨来即位;第三,太后垂帘听政,为你保证朝局稳定,等你病好上班。" o# R) c( i; K+ u+ x" E
  这三项,有其中一个,就值得“陛下子子孙孙报之不尽,何况兼此三德。”你是仁宗之子,太后就是你的母亲,奉养如果有丝毫差错,“四海之人将谓陛下为如何?天地鬼神其谓陛下为如何?!”) A( q/ \, e& p5 m+ f) T. h+ M
  这种质问何其严厉,弦外之音,只要不是皇帝,换作任何一个人,都是万众唾弃的不孝忤逆。在这种谴责式的劝告下赵曙终于有了悔改的意思,他的神智开始“好转”。新的一年开始之后,大臣们决定让他正式上班。这涉及到了一个很挠头的问题。
+ N3 m3 o4 [$ v/ f3 \  怎样才能让曹太后下班呢?
) d! m& l. l; Z4 d" g+ r. i  这在当时的宋朝100多年以来,都是没成功过的事。之前的刘娥实在太强悍了,差一点就穿着皇帝的制服进棺材,至死都没有放权。联想到当时的仁宗是多乖多孝顺,再看看现在两宫的对立,要想让曹太后放手,其难度基本上等于劝人自杀。
! ~7 r$ d3 N% [5 V: F9 y* v9 @  为了达到目的,韩琦等人想了两个办法,先把外围工作做足。第一,春天将近,大臣们请皇帝出去祈雨,保佑这一年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理由很充分,也合乎以往的惯例,只是曹太后果然出面反对。新皇帝的病刚好一点,外出不大合适吧。
" O! g$ f' R) @7 ]- W$ J  韩琦不阴不阳地回复,皇帝自己觉得可以。" S& A4 l8 `8 r4 |
  曹太后习惯性地下滑,皇帝服孝中,外出的仪仗素服还没准备好呢。
  v! w) K) T; \# |! t( B  韩琦突然亲切微笑,那一点都不难。8 U0 q5 ~% `6 V. j( g: z! n
  至此赵曙在公众面前露面,证明自己健康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在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四月二十八日,宋英宗乘大辇出皇城,到相国天清寺、醴泉观祈雨。沿途百姓围观,人山人海,不时传出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激情呼声。
5 \6 {1 E3 [' C  效果非常的好,皇帝君临天下,得到了民众的认可。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17: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05)
, w* o; K& N& \* n! g) U  # |0 A( [/ L! Q+ G, Q/ _
  证明了健康还需要证明能力。祈雨归来,韩琦给赵曙准备了十多件紧急公文,要他在片刻之间就都做出批示。赵曙很争气,很快就都批完了。这些文件转到了太后的手里。# t* z9 u5 j  i* z
  按程序,要太后审阅,才能决定是否下发。
9 \1 q& S. l: Z, E0 z2 n1 {  这是历史给曹太后的最后一次反击机会。要知道政治问题,比如说黄河决堤,或者西夏和战,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才对,没有什么是具有唯一性的答案,更何况只是宋朝日常的一些工作。曹太后完全可以鸡蛋里边挑骨头,说这些文件的批示就是有错误的!
/ D  @. X4 O1 \: [  a, P  咬住了这一点,才能阻止赵曙复位。可惜,没有资料能证明她是不是真的意识到了危险,曹太后的反应是逐一观看,频频点头。好,每件事都处理得很对……韩琦得到了他想要的所有东西。) c2 ?- k) ?% @. W( i
  逼太后撤帘的条件成熟了。
7 l1 }+ b, H6 C0 I$ r  关于曹太后的撤帘,有正史和笔记共三种版本。先说笔记,最流行也最戏剧的一个说法出自《铁围山丛谈》,在里面韩琦成了两宋历史中最不可思议的强人,什么赵普、吕夷简、王安石、章惇、蔡京、秦桧、贾似道统统都是小蚂蚁,试问他们哪个敢假传圣旨,金殿逼宫,并且事先不跟任何大臣通气,敢说干就干?
9 u4 p# H0 h8 {) f* h  韩琦敢。
3 X* Y1 H! z$ |5 r8 Q/ {! M  某次朝会,宰执齐集曹太后垂帘外,韩琦突然到帘前说话:“皇太后圣德光大,许归政天子,今有诏书在此,请立即施行。”7 U5 F' y" q& p& X% j
  帘内的曹太后大惊,没来得及回话,韩琦己经站了起来,命令左右内侍:“撤帘!”这两个字是决定性的,古时候女性必须遮掩,就算是太后,也得有一块帘幕挡着才能见男人。这时曹太后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跳了起来,往内宫躲。撤帘行动就此成功。
/ ~+ J/ ^2 d& V9 N  + X& {; R6 M) y9 X
  连载(1106)* D& Z! i8 F0 ?# e. _
  
% h7 w5 l1 R- d  其实她又错过了一次机会。当她向后躲时,她的救星己经出面了。枢密使富弼。富弼母丧结束,己经回朝,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官复原职,恢复首相。其中的理由,后面详细说。7 T4 D+ A1 d* n7 ?" ~5 ~# V# ~
  当韩琦喝令撤帘时,富弼己经登上台阶,正要说话。可是帏帘突然间卷起,只有赵曙一个人坐在殿上。富弼的反应是当即转身下殿,面对皇帝都没有任何表示。
' d+ J: [3 ?8 N+ q/ N# I  韩琦追了出来,陪笑解释:“事先未与富公通气,是怕意见不合,拖延了还政日期。”富弼根本不理他,怒气冲冲直接出殿离开。7 [& M' `" C9 i* X; r/ b
  这个版本到此结束。其中有真也有假,真的方面是富弼对韩琦的怒火,他们两人早在仁宗去世前就水火不容变成了一对冤家,所以韩琦事先对富弼保密也在情理之中。4 J7 M" n) k, Z
  假的一面嘛,就是太儿戏了。韩琦说的诏书是谁颁发的?只能是赵曙或者曹太后本人。如果是赵曙的,很抱歉,现在是垂帘期间,他的命令不生效。那么是曹太后的,也就是说自杀终于成功,彻底秀逗,那她还大惊个什么劲?/ z# t3 `0 J9 V. @& `
  尤其是富弼对韩琦早就忍无可忍,无论是服丧期间,还是马上要进行的朝局争斗,两人都斗得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怎么会连嘴边上的一句话都不说,怒气冲冲直接下殿呢?他只需要向韩琦伸手要诏书,拿来我看,到底是谁写的,一切就都搞定了。  v8 }3 f" e. S7 t# d$ A$ ~  v2 Y
  所以这个版本不可信。
4 L: `. L$ d- s  再看笔记版的第二种,韩琦变成了一个小偷。这个版本比上一种要精明得多,它从开头就点出了问题的关键点——天子印玺。9 j& b+ \  Q) o; h' U3 t; @5 M3 W
  垂帘听政的太后们之所以能号令全国,是因为她们把御玺收为己有。在这个版本里韩琦左思右想,没法让太后主动交公。于是在祈雨的过程做了点手脚。他趁着太后和皇帝出宫之际,悄悄地把御玺搞到了手。至于怎么搞的,用词非常微妙,叫“留”。
+ ^$ l0 S& {" h# S' S- D7 W6 _  不知怎么个“留”法。
/ a3 H; |8 K3 q: y: n  御玺到手,韩琦胆子就大了,他在帘前对太后先是一顿赞美,话风一转,拿御史台和知谏院说事,说是台谏官们集体要求太后撤帘。曹太后勃然大怒(终于怒了),说:“教做也是相公,不教做也是相公,你们这样逼迫,是不是太过分了!”6 l8 Z" ^% n' D& s! x7 i6 n* \
  韩琦没理会,命令仪鸾司撤帘。第二个版本就是这样,立意比较新,破绽更巨大。第一,祈雨时太后不在场,那是纯粹皇帝版出秀场,怎么能让敌对方去搅和?第二,天子御玺是很重要,曹太后更清楚。所以她一直留在身边,撤帘后都没交出去。
/ ~0 ?) h1 h; n+ V5 Q0 b. _  所以才有后边的另一些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17: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07)1 b+ v: ]2 _  _: t  G/ P/ U
  
- R8 c' \2 F+ W  正史记载里的撤帘过程非常简单,充满了上流社会里的暗示和修养。首先韩琦选了个单独面对的机会,让一切进行得悄然无声。, h8 ?( j8 @+ z! {( P6 A
  那是在某次例行工作汇报之后,其他大臣都走了,韩琦留了下来,向太后申请离开京城,到外地去做一个州官。( [( t7 j; Z1 t) x" O
  曹太后一听就懂了,她说:“相公安可求退?退的该是我。老身合居深宫,每日在此,甚非得己,且容老身先退。”0 U  p# }6 J- g4 }
  韩琦非常感动,他历数前代垂帘听政太后们的过失,盛赞当今太后的仁德,称赞了一次没尽兴,跪倒舞拜一番后,站来继续夸。直到太后在帘内站了起来,像是不想听了,准备回宫。韩琦抓紧机会,马上命令仪鸾司卷帘。
3 o" Q% |& v4 V3 s2 B, j0 m/ K2 K  动作很快,帏帘卷起,还能看到太后的衣影在屏风上一掠而过。9 q2 V) W7 e4 d+ \
  这个过程是比较可信的,急事缓办,越是重大的问题越容易在轻松的氛围内达成。而曹太后的行为也比较适合她一贯的心性。她并不想揽权,垂帘是迫不得己,撤帘也不会大动干戈。唯一的举动是她留了个后手,把天子印玺留了下来。
. ^" Z0 _8 u& c+ d  这一点很快就被证明是非常明智的。
+ A7 Y8 W$ L3 {% B  曹太后撤帘,赵曙亲政,这一刻是他一直都在等待的。宋朝官方历史里都明文记载,他显露出了一种前所未见的英气。至于这种英气起了什么作用嘛,比较遗憾,这是此人称帝三年半之间仅有的办公岁月,成绩呢,只是和大臣们的几句对话。
% q: A4 H8 W6 s6 Y6 n  他向富弼、吴奎、韩琦等人询问了些关于“国家积弊甚众,何以裁救?”“宽治如何?”“唐明皇治致太平,末年何以至此?”之类老生常谈,毫无意义的话。除此之外,就是把唐介招回京城,让他做御史中丞,显示风气开明。- W* l8 H- f7 U( @. F- P2 c
  其它的就都没有了,此人的精力开始转移,去做他最想做、此前又不敢做的事。
' p0 i; C0 M0 m3 h) [3 R4 W  ) w9 R- |" G: i# F% V  `' X7 O
  连载(1108)3 Z! d- w2 f2 c9 g) W, o
  % H5 f& S% a1 j3 T0 p
  他命令仁宗的女儿们搬出宫去,把房子腾出来,给自己的女儿住。接着给自己的子女加官进爵,一次不够,连续叠加,直到闲散宗室的子女们变成了亲王和公主。至于曹太后,他就像没这个人一样,从来不去请安探望。- {' p% {/ J- y3 Q2 F
  这真让人郁闷,世上有很多不公、不正、不孝的劣行,但很少有人做得这样狭隘又阴暗。身为皇帝,他完全能让不孝进行得不为人知,或者人人都知道却拿他没办法,那才是个人物的做法。可他龌龊低劣,让人腻腻歪歪的发烦。/ o1 s- \8 K- k/ O  S$ P" }
  试问天下名爵都出于他一念之间,为什么就不能施舍出去一点给仁宗的遗孤们,那会有很大的损失吗?还有曹太后,就算有千般怨恨,看在御玺的份上,看在他自己名誉的份上,也应该做点面子工程吧。
6 v8 r$ V& u$ C, E3 v  他不,因为他太在乎了,一个人只有太在乎、太看重某些东西时,才能迫不及待,无所顾忌地去争抢。想想他当初进宫时百般的推让,逃跑式的拒绝,反差是多大呀。# l+ c2 g. ^/ O' o
  赵曙的真面目渐渐露了出来,被大臣们看清楚,他们分流了。有的人选择了支持,像韩琦、欧阳修,无条件地为领袖服务;更多人的变得沉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人和他保持了距离,比如司马光。司马光深通历史,知道这样的人根本没法相处,非孝子不忠臣,这一点对皇帝同样适用,非孝子不明君!: q1 I! R* Y* C6 T6 [/ f
  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底线都没有,必须离远点。% N% [; _3 ?6 L3 ^; Z8 Y- L
  更有人选择了对抗,公道自在人心,就算当了皇帝也别想一手遮天。这个人就是富弼。富弼一生都保持了自己独立的人格,从最初出使辽国,为宋朝保持尊严,到庆历新政,和范仲淹合作,再到重回东府成为帝国首相,他每一步都走在自己的意愿里。- N: ^) Z8 {) P
  这样的人生让他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同时也让他每个时期都得到了头疼的敌人。比如说吕夷简、夏竦,还有这时的韩琦。现在要说一下他和韩琦的恩怨了,必须得说清楚,不然大家就会误会他下面做的事,到底是忠于仁宗,还是忠于道义,或者是单纯地反对韩琦。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9 21: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09)( M9 d8 g8 B% Y2 E) S% H
  ! c1 d8 p, \8 p" `1 J: _- J' ~
  在庆历新政中,富弼和韩琦是战友,到四真在朝时,韩琦先做枢密使,再升次相,一时人称“富、韩”,在印象里是好伙伴。其实这都是错的。6 g+ W7 O' B5 s' H
  一个守原则的人,永远别想和一个跋扈的人和平相处。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你想一切按章办事,保持公正,可总是会有些人跳出来拆台,妙的是这些人往往还是你的下级。韩琦就是这样,他在和富弼的争斗中不仅展示了办公室生存技巧里的高难动作——如何挤走领导,还完美地诠释了他在北宋官场里的唯一性。
! q; g. s. x* e) q6 W4 `* I  在文臣中,他是最强的武将;在武将里,他是正牌的文臣;在文臣和武将的大团体里,他永远靠皇上最近。这三点让所有人都头疼,尤其是这三点都正好是软肋的富弼。; ]" G' X% ?. F, I* ?
  富弼是个好领导,好就好在文质彬彬,清廉守节,不欺负人。可他偏偏就遇上了韩琦。参照韩琦三大特点中的第一项,文臣中最强的武将,就让他吃不了兜着走。具体表现就是他受不了一个兵痞式的同僚。
# \8 u+ m1 j# o. m; {; g. Q& F  韩琦在西北打过仗,可能是受传染了,他回到朝廷之后总是一嘴的行伍话,连带着平时办公都很“豪爽”。某天在政事堂里,为了一件事和富弼争个没完没了,按理说富弼是首相,天字第一号大领导,你多嘴本身就是错的。他可不,几次交流不成功后,突然间率先不耐烦:“你又絮叨起来。”7 B/ Z1 ]# E' T7 |0 H7 c; s
  富弼当场就变了脸色,絮叨是民间词,连当时的富商大贾们都不说,堂堂的大宋中心枢纽之地,居然变成了菜市场!他断喝一声,“絮是何言?”/ w8 j$ \& U/ M- |; ]: e
  韩琦不过是耸耸肩,没什么反应。强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p/ g, c( _6 a) O) Q/ x9 B" \
  这是平时的小意思,韩琦的这种特性还能让富弼走下坡路,从权力巅峰上跌下来。用什么办法呢?简单,我们大兵就是粗枝大叶,不那么“细心”的。
, G8 {) \! }9 Y. \$ r* ~  富弼的妈妈在仁宗嘉祐六年的三月份去世,按惯例富弼要辞官回乡守孝,可惯例中还有特例,宰执身份的官员可以遇丧起复,回去悲痛一阵子还回来上班,官职不变。仁宗当时先后五次派人带诏书,命令他回京重当首相,却不料富弼无论如何都不答应。
( w2 G" k/ e+ J* I; o8 A1 _9 n  
$ [) t# w- g0 u  连载(1110)
" a# H& V* \- D& f  
0 O7 h, f/ X! H3 M6 A; ^, f  问得急了,富弼才说出实情。原来他在临走前和韩琦有过一次谈话,内容就是宰执大臣遇丧起复是不是合适。傻子都知道富弼在说什么,他妈妈刚死!韩琦呢,漫不经心地回了一句。2 x6 ]9 f& F; _; y' U: Q& |
  ——“此非朝廷盛典。”/ Q2 _, Q4 o; y7 I& F. I* n. ~
  这不是什么光彩事……富弼一下子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这是在说他是个留恋官位的贪婪人。一生清廉自守,没留下任何污点的富弼怎么受得了这个。尤其是想一想都刺心,如果这时他回来还当首相,就等于默认了韩琦当初是当面骂人。8 P2 X8 ~: W) d7 x* U6 m4 |
  天大地位,品德最大,富弼的首相位置就这样丢了。绝妙的是,占了大便宜的韩琦倒非常的生气,他公开埋怨:“我只是随便一说,他倒怪起我来!”真是活见鬼,就不说全宋朝都知道富弼刚死了妈妈,就拿他自己的身份来说,以次相地位,来说国家官员制度,尤其是谈话对象还是当朝首相,你怎么能随便一说?!, s+ W" }/ F% F$ ?7 D
  真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还能是卑鄙者的无罪证明。
  k: Q  b- {! @* P7 i* u0 x  抛开当时的恩怨,说赵曙即位之后两人的变化,富弼守满了三年孝,再回来时只能当枢密使,首相变成了韩琦。在他离开的这三年里,天翻地覆,韩琦有了拥立之功,加上文臣里最强武将的性格,他变得独断专行,为我独尊。* e  N  ~) m& u- v5 q6 J% D$ W- {3 u
  没人敢反对,可富弼不买他的帐,富弼同样以下级的身份(东西府平级,但威望职权稍逊)反抗韩琦,同样的拆上级台,拆得义正严辞,大快人心。; m9 `+ F0 y6 c5 {  S; R
  那是在曹太后撤帘,赵曙亲政后的第二个月,赵曙一边给亲生子女加官,一边给亲近大臣们升职。宰执大臣们人人有份,韩琦和富弼首当其冲。韩琦是首相迁右仆射,富弼是枢密使迁户部尚书。照例一番推辞之后,大家都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皇帝的礼,唯独富弼一连七次上书,我不要。
- Y5 x0 d5 Q4 C# v  他的推辞理由,就是赵曙的劣行陈列表,其揭发力度和20多年前鞭笞仁宗时如出一辙。  {% R+ c+ l; g& V# O9 \5 w! T4 J
  ——“……先帝无子,立陛下为嗣,中外皆知当时尽出皇太后官谕,料陛下亦自知之。”
" J! G  Q, ~; Z. h  ——“请皇太后权同听政,此非太后本意,盖不得己从大臣之请也。陛下才康复,皇太后即日还政,退居深宫,此天下之人有识无识者尽知,皇太后始终无所负于陛下也。”4 i' [) j+ }( [8 d
  ——“先帝临御天下四十二年,虫鱼草木皆沾德泽,臣事先帝亦三十余年,今日不忍见其孀后、幼女失所如此,而臣反坐享陛下迁宠,还得安乎?”
( i7 H" A& Y+ f+ g* O  ——“仁宗与皇太后于陛下有天地之恩,而尚未闻所以为报,臣于陛下不过有先时议论丝发之劳,何赏之可加?陛下忘天地之大恩,录丝发之小劳,可谓颠倒不思之甚!”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17: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11)
5 c9 R9 l6 Z* t, ]8 M/ l  
5 @3 x7 }# K1 a3 l  奏章写到了这个力度,效果等于零,赵曙根本无动于衷,这个人性格中的挚拗外加牛皮糖精神显露了出来,无论谁说什么,他都当耳边风。
! W$ H4 V6 Q: F( a% g  那好吧,这是他自找的,富弼这种良言相劝不管用,只好由司马光出场。再次强调一下,司马光无论做什么事都能让对方不得不听他的。除了以后比他还犟的王安石之外,他所向无敌。- J' N! G. [' e! l# o
  具体到这件事,司马光给皇帝搬来了一个台阶,赵曙不下也得下。
* A, w5 k# m4 _5 x& K; @  司马光以知谏院身份联合御史台,弹劾一个宫里的太监。此太监非同小可,除了没有十全大太监王继恩的显赫军功之外,权力、资历半点不差。他就是从刘娥时期就隐在宫里的实权人物任守忠。9 w) x! k: B/ Q- \9 |, ^
  简短节说,司马光和御史吕诲列出了任守忠的十大罪状,着实吓人,如果一项项都是真的,那他就是个从刘娥、仁宗时一直潜伏到现在的超级敌特,其实只看第八条就成了。“……规伺语言,撰造事迹,往来革面,进退异词,使两宫交斗,遂成深隙。”
! I0 j$ l! E0 L  赵曙和曹太后失和,完全是任守忠挑拨的。这个罪名有没有,实在不好说。任守忠到底有没有这种力量,也没法深究。要看的是弹劾背后的文章,司马光要求把任守忠斩首,说这样才能让两宫合好,那么作为赵曙,是答应还是不答应呢?
& T6 O! P/ V$ A2 s/ G  不答应,那就是说任守忠无罪,他和曹太后不和另有原因;答应了,就证明他的不孝是受人挑拨,是个不明真相的误会。
  ]2 |1 f: M, W9 f) q  这个台阶好不好呢,只要赵曙还有一星半点的理智,就该借坡下驴,挽回自己的声誉了吧。事实上他也在犹豫中,这个人的阴暗心理还要再过些日子才能大爆发,让全天下人都鄙视。现在他的犹豫总是让人捉摸不定,觉得他另有隐情。' T2 t/ b5 }$ ~* l, t
  于是他的死党们就主动站出来帮他圆场,比如韩琦。首相大人说,“陛下登极之时,任守忠也有辅助之劳,可从轻发落。”这就有了个转折点。
5 \4 h2 k/ S. b4 i, o+ M2 u# R1 s3 a  却不料立即被富弼抓住了破绽,富弼抢上前去,高声对赵曙说,让全殿的臣子们都听得见——您的帝位是先帝仁宗亲自授予,是皇太后协助登基的,您只应该追念仁宗的顾复之恩,报答皇太后的拥佑之德,现在有人说某人有功,某人有劳,臣实在是想不通,难道是他们而不是先帝与太后让您即位的吗?" [4 ^3 n  t9 m; x
  
2 D" f, Q) ^6 V7 D. T1 L/ ~& j( T' h) R  连载(1112)
; |( l/ b3 v9 a+ S  
& ~% q0 I: R- b) b# g! j  赵曙立即头晕,不管他心里是多烦多恨仁宗,他都不敢在这件事上含糊。如果把仁宗抛开,他的皇位就是个骗局,根本不合法。9 f! n: d$ \, P# {' I
  没办法了,亲爱的韩琦,谁让你瞬间猪头三了呢?为了皇位,只好让你糗一次了。赵曙点了点头,韩琦当时正要上前辩解,看到马屁拍到了马蹄上,立即脸色大变,退了下去。. k, e* G" k. C
  司马光成功了,任守忠被发配外地,赵曙到曹太后宫里承认错误,两宫风波至此告一段落。可韩琦却不想这么就结束,任守忠事件让他深深地警惕,危机终于出现了,富弼、司马光,也就是枢密院和知谏院,这两个部门非同小可,这两个人更加不容忽视。怎么办呢,只有立即出手,先发制人,打翻在地,这样才能把他唯我独尊的日子继续下去。
( J/ t  f5 }9 ]  可惜他慢了一步,富弼己经开始行动了。# d, l% F- w6 J# ?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北宋史上第一次中书省和枢密院之间的公开争斗。双方使用的办法和目的,都真实地表露了各自主管大人的风格,还有人性。  r1 B% s' w9 X8 u$ t3 l+ e
  枢密院在这年的六月份给皇帝上了一份奏章,要求把本院内部所有在职人员的工作关系理顺一下。这个要求不过份,可以说是再本份也没有。可直接触犯了中书省的权益。6 d5 K8 S4 N3 w- T% i- L: t
  事情有些历史积压,要从庆历年间和西夏开战的日子说起,那时出于战争需要,中书省和枢密院联合办公,提高效率。战争结束后,中书省不动声色地削弱了枢密院的权限,比如说在职官员的编制。枢密院共有1100余员名额,可是只掌握了一少半的班籍。其余的都散编在两制、台谏、中书省,其身亡、致仕、升降、处分等等事宜,根本就没枢密院什么事。/ S! w" e" V: K% d' j
  富弼要求理顺关系,一来是为了以后工作的方便;二来也是在和韩琦对抗。可无论怎样,他都守住了一条底限,没有因为个人恩怨伤害国家利益。与之相对的是韩琦的作法,那就真的是“豪爽明快、不顾一切”了。他才不管什么国家利益,甚至百姓们的存亡伤损,都不放在他的心上。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22: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13)& w5 X- c$ ?- W
    }; i+ t+ Z5 L! s  L( `
  韩琦在年底十一月时向赵曙建议,为了防止西夏人再次入侵,要在陕西各路大批招募义勇。规模非常大,达到了“三丁刺一”的程度,也就是说,每三个成年男子,就要有一个在脸上刺字,成了乡勇。
1 c2 A# c! Y- U, u9 v8 T2 G  陕西各路,除了商、虢两州之外,共刺勇156873人。
! L" f3 P( ?3 t5 B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中书省在侵犯枢密院的职权,宋朝最根本的家法,就是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化为中书、枢密、三司。现在韩琦公然以中书省管理军事,摆明了是在玩火。更何况在陕西刺义勇,那是敏感地区,要闹出大事的。
) t, F! c( c8 j" `1 ^  富弼很犹豫,他看不惯韩琦的跋扈,可绝不想就此弄得不可收拾,怎么办呢,关键时刻,司马光站了出来。公道地讲,司马光的心灵太深遂了,里面充满了权谋智慧,一个人的官场生存技术到了这个层面上,总是会不自觉地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1 X5 Z/ ~& Q4 K5 B4 t
  另一方面,他的修养让他富于正义感,只是他不会像范仲淹那样尽全力去坚持。种种史实都可以分析出来,他只尽80%左右的努力。当然,这己经相当了不起了。在这件事里,他一口气连上六道奏章,其中还有一份直送中书省。提醒韩琦和赵曙,国家自从西北开战以来,民生凋敝,人口损失在三分之二以上。加上近年来水旱灾涝没完没了,突然间再三丁刺一,小心弄出民变,西夏人乘虚而入,就没法收拾了!
# p" A/ j6 B, H; ~& f  他的呼声像富弼的奏章一样被忽略,韩琦要的就是重新树立威严,什么叫一言堂呢,就是除我以外,没有任何人能说话。; P# n, V- B/ d) g$ G( G& U
  不过他这次错了,司马光不是富弼,富弼可以说是北宋老一辈深有君子风范的大臣中最后的遗类,在他以后,再没有人有那种谦谦之风,雍容大度,几乎每一个大臣都灵牙利齿,摇唇鼓舌,以吵架争斗为能事为快乐。司马光就是开山的鼻祖。
; k9 ]3 n/ V# \7 `) a7 |5 g+ S  他直接找到了政事堂,在公开场合质问首相。韩相公,请问西北方面是帝国正规军最密集,人数最多的地方,战争中证明过绝对够用,为什么还要突然刺勇?8 T# h( l' s8 a  E8 ]1 l
  韩琦微微一笑,后生小子,你不懂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军事,现在西夏的小国王蠢蠢欲动,我们必须做出应对。兵法云“贵先声后实”,我们突然间增兵20万,西夏肯定会被震住。+ b! q$ a+ o* c- ~3 p: Y
  
' ]" {* R5 B7 t8 z3 V  连载(1114)
4 H- m* `3 z8 @1 }) Z9 M  
6 M. X4 @3 ?$ k/ s' v9 }1 K6 n  韩琦满心满意地认为,这样就足以打发走眼前这个从没有上过战场的书生了。谁让他本人是文臣里的武将呢?
4 z. M5 n0 X% ~+ y  非常可惜,司马光辩才无碍,在北宋史上的吵架王排名中一直浮动在第二三名之间,只有不久之后那位天地神佛都不放在眼里的伟人相公出场时,才能让他吃憋。韩琦根本就不是对手。
8 ?( w  Y+ Q6 G" j* z  只见他冷冷一笑,相公糊涂了吧,连起码的逻辑都搞得混乱。试问兵法为什么要用“先声”,那是因为没有实力,必须虚张声势。只能欺骗一时。现在我们增兵20万,不过10天,西夏人就会知道真相,那时让他们怕什么?- |' |' h3 t7 b5 G3 z
  真要打过来,我们用什么抵挡?
  m4 H& P& {2 t7 v5 S- L  韩琦哑口无言,沉默了好一会儿,他悻悻地说,现在告示己经贴出去了,以后再不让百姓们充军边防也就是了。. z* R4 P3 t0 w
  说到了这份上,基本上等于投降,这次为了俺首相的面子,也得做下去,保证以后不玩了总行吧。司马光的回答是不行。
4 _: z7 ^" U4 V5 S  他冷冰冰地回了一句,你这话连我都不敢信。# p/ u3 u* ?/ C: T5 d
  韩琦一脸地正义,我在此,你尽管相信。
8 d: Y3 a& m: C# g7 H1 s  司马光直视着他,非但我不敢相信,恐怕相公自己也不那么自信吧!
- X) `& |. [. r( K; e1 z/ D* R  韩琦终于大怒,你何以这样藐视我?6 F* |& S- `8 d# n5 T* D
  司马光说,你长在此位,当然可以做到。可是你总有走的那天,别人作首相,看到了你的先例,你敢保证他们不会原样照搬吗?
+ n( v$ u9 L. r. `  至此韩琦终于理屈词穷,司马光句句都说在点子上,根本就不给他躲闪回避的机会。众目睽睽,韩琦还是有办法让司马光的努力变成零蛋。
" \3 S  s0 p1 J9 M. a( J  他作愤怒状拂袖而去,尽管丢了面子,尽管没有道理,可我就是不听你的,你奈我何?陕西方面刺义勇的事还是照办不误。把大批的百姓扔上了边关,送到西夏人的刀枪之下冒险。
( A4 a' G9 W" z7 X  u4 t  这种行为我们能说什么呢,只能送给韩琦四个字——政治流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9-27 22:34 , Processed in 0.02748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