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醫學常識6 X" G# E6 S( C4 p
陰陽學說
4 ]4 t3 E1 w; x) t* @6 K+ I* n 陰陽對立
6 K( V3 E! G+ O* b& T$ ]2 |; S 陽-天、晝、外、動、熱、男、氣、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進的、強壯的等。 / l' M: S4 x/ e6 x
陰-地、夜、內、靜、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虛弱的等。
$ J8 Q! o' i6 G( Z [: E: c' @ 陰陽互根
" W2 ^% O9 A- m4 [7 r7 \ 對立著的兩面,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相互為用。 * J8 z% t, Q1 S0 p7 `6 P _
陰陽消長. F3 N! \0 f1 z8 N3 d
陰陽對立、依存關係不是靜止不變的。不斷處於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的變化中。 + O V$ P( G3 {( ?. O
陰陽轉化
* D* P0 r$ D/ n9 M3 y" a 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向相反的方向變化。 9 B0 T ?- i$ I! C8 e p
人體臟腑組織的陰陽性:; f/ @1 F( p+ }
上為陽,下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四肢為陽,軀幹為陰;背屬陽,腹屬陰;外側為陽,內側為陰。 2 m% O+ o" V4 M' P% t
五臟屬陰,六腑屬陽。6 A9 V+ X1 ~6 a) q* S- c! ^
器官的功能屬陽,形體屬陰。
1 M/ g3 ^$ i; p: L3 _ 五行學說
' A/ U1 V. a# N 五行屬性歸類:
# y" A {% P2 { U 自然界 五行 人體
6 x3 E8 x3 c: W6 |0 P* V 五味 五色 發展過程 氣候 季節 方位 臟 腑 五官 五體 五志 " u" A2 ?4 I8 H/ W6 J+ o( {
酸 青 生 風 春 東 木 肝 膽 眼 筋 怒
% F: s/ E, L3 z& h, n 苦 赤 長 暑 夏 南 火 心 小腸 舌 脈 喜 " X; U4 B5 W, r: i0 q
甘 黃 化 濕 長夏 中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 L/ B/ }5 [6 x$ b5 x5 [+ Y
辛 白 收 燥 秋 西 金 肺 大腸 鼻 皮毛 悲 + h6 l- x* R) x$ C2 N
鹹 黑 藏 寒 冬 北 水 腎 膀胱 耳 骨 恐
% s- W% @( G! L0 o! }4 h: | 五行的相生相剋9 c8 z2 V- d3 s, _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5 L# Q0 V$ p6 d% ~% S* N2 j
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W4 `+ F" V4 {# _( o+ q
五行的相生相剋,不是絕對的。相生之中,寓有相剋;相剋之中,也寓有相剋生。; B8 Y8 c- Q; I. x5 I6 m9 c$ S
附:人之五行分類
& W9 Q, a. d/ V. y/ P+ T 臟腑學說, @. |; Y, H+ Y- ? |
臟腑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繫五體、五官九竅(眼、舌、口、鼻、耳、前陰、後陰)、五志等,連結成一個「五臟系統」的整體。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N& U) a* L |- @) _
五臟:肝、心、脾、肺、腎。
" z. q$ L3 G. l/ _ q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1 K2 S6 V; M% m
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包。
7 _5 H. @! p3 c3 Y" y- d7 l! }0 s; Z, P* _" v7 S: K, n
五臟) P3 r/ A+ l9 [5 z
心: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 d/ C; j9 ~9 f2 i 心包絡:亦稱心包,是包裹在心臟外圍的一層衣膜,膜上分佈著明顯的脈絡。護衛心臟,傳導心主的命令。 3 i1 i# x$ c3 V P( O
肝:肝藏血。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肝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 肝氣通於目, 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 t2 C6 ~( v& X* W* \7 \2 E6 P 脾: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3 O/ C% k( u0 w. m' f, I0 g* b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外合皮毛。主肅降,通調水道。開竅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與喉嚨、聲音有關。(金實不鳴,金破不鳴)。
$ M5 J3 p9 c+ ] 腎:藏精氣,主生殖,發育。主滋養和溫煦各臟腑組織。主水。主納氣。 主骨、生髓、充腦, 其華在髮。開竅於耳,司二陰。
0 h$ ~5 v& |: ? A1 Y7 x! y: I$ x; x. W 命門:部位在兩腎各一寸五分之間(肚臍後面遙遙相對,脊椎骨上面)。命門即是腎陽,
% r& I+ Z0 b+ ]# M# p# r; r7 l U 『腎無此即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即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
6 H$ t5 j" ?6 Z- p 脾胃無此則不能蒸化水穀,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 ; y: G" Z- R. C6 Z6 w) Z
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7 {9 W. E3 I5 c X
六腑# k/ h$ ~ S. Q) \7 h" A
膽:附於肝,與肝相連,和肝共同發揮疏泄作用。膽內貯藏〝精汁〞(膽汁)。因膽汁清淨,又稱為〝中精之腑〞。
/ K7 E' v |, [ l 臨床上對驚悸、膽怯、失眠,多夢等證,常由膽來治療。 5 [- a5 e7 ?7 v" C: }
胃: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連小腸。分上、中、下三部。上口為賁門,稱為上脘;下口為幽門,稱為下脘: 0 d1 p% {/ s# y" H/ B# z7 F2 M
上下脘之間名為中脘。主要功能是受納和熟腐水穀。 9 n% p9 m' J8 \* Z) S$ J
小腸:上連於胃,下通大腸。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吸收具有營養作用的精華部分,
1 X% Z" g' F5 H# |& `" C* _ 歸之於脾,轉輸五臟。同時將糟粕中的水液,滲入膀胱,雜檅下送大腸。小腸的功能,往往概括在脾的功能中。
9 a7 D) o) n$ y( I- X 大腸:上端接小腸,交換之處稱闌門;下端為肛門。生理功能是傳瀉糟糪粕。 ( \. t h2 r. t. t5 A6 h
膀胱:位於小腹,接受由腎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貯藏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9 }! o/ M9 H/ `1 M+ K4 G0 o
三焦:上中下三焦的總稱。因它不是一個具體的臟器,而是人體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臟腑的概括,
, P g' x a4 K 有〝孤腑〞、〝外腑〞之別稱。主要功能是運行水液,敷布原氣,主持諸氣,司人體氣化以推動臟腑的功能活動。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變, ) W8 {0 }1 M( b7 G
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變,下焦病主要指肝腎的病變。
; y4 Q; }- [, q8 j9 j 臟與臟之間的關係( z! Y# K) }) ^, {/ @' P! h
心(火)與# l/ y4 k( S0 @: U2 @
脾(土) 心主血,藏神。脾主運化,統血。- q6 Y1 h% z+ e+ V7 r- {4 x
脾氣不足,血的生化來源缺乏─心血不足,心悸、失眠、面色蒼白、唇舌色淡。
. C, v4 X4 }/ ^; ` 脾虛不能統血─血不循經。
) P/ q5 {" A3 L1 G5 C' ~7 G 心氣虛弱─脾運失健,食慾不振、肢體倦怠、心血不足、夜不安寐。 7 n- @8 \+ S" R7 m
心(火)與
1 K9 ^+ L9 @) r3 e: m0 w 腎(水) 水火陰陽相互為用。
! m5 q. |5 Z& ~, ~$ C4 t 心陽不振─水寒不化而反上凌心,心悸、水腫等〝水氣凌心〞證。
6 ^! ~. P4 u3 { 腎陰不足─心陽獨亢,心悸、怔忡、心煩、失眠。 5 }6 x4 s: o- \! b& v
肝(木)與
, z+ {; b4 S1 z, V& B 脾(土) 肝所藏之血 ,有賴脾的滋生:脾的運話,需肝的疏泄協調。 9 l7 g6 E( g; z U% L: F
脾運不健─肝血不足、頭暈、目眩、視物模糊、月經量少色淡。
' b( k2 d. Q: @) Y. o/ i 肝氣鬱結─脾氣壅滯、脘腹脹痛、食減。
1 `/ k' I1 w' e" L/ Z% o) @ 肝(木)與
$ Q0 l$ V+ ~8 x0 L6 ]0 m [ 腎(水) 肝藏血,腎藏精。子母之臟。 肝血依賴腎精滋養,腎精得肝血所化之精的填補。精血同源,肝腎同源。
1 w* a: A& G" K* B/ M5 O 腎陰不足─肝陽偏亢, 下劫腎陰, 頭暈、頭痛、目眩、耳鳴、腰痠、遺精、月經不調。甚至肝風內動、筋肉跳動、肢體麻木。 . u2 z& |- ?8 B) `
脾(土)與
0 m7 }4 e/ V: G 肺(金) 脾虛─肺虛,體倦無力、少氣、懶言。6 U; n1 Q5 H# E1 L2 {/ T& y0 f" ?
脾失健運─水濕不行,聚而成痰、咳嗽、痰多。 / ~4 F( ]6 o, I7 l/ p* w4 \
肺失通調─脾運不健、濕停中焦、腹脹、水腫,納呆、便溏。 , q% n! U7 n9 @
脾(土)與! O' w; E; u6 h
腎(水)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 }) S: W! R# Y# b2 _
腎陽虛弱─影響脾的運作,形體惡寒、腸鳴、腹瀉
% g3 E" n5 S3 Q, r8 {2 w 脾運不健─腎精、腎陽虧虛、腰痠、膝冷、頭暈耳鳴,身倦。 ( i l3 U, T( Q/ [0 J+ z! F
肺(金)與
8 D/ }1 d1 f/ |4 d$ T4 U8 l { 腎(水)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 I2 G/ E/ c5 a( q$ P 腎氣虛弱─腎不納氣、呼吸不利、動則氣喘。* | ^/ H6 \6 f8 O U* w1 l
腎陰不足─肺陰虛而見潮熱,乾咳。
. g$ U' J5 A- `) Z5 P 肺陰不足─肺腎陰虛,潮熱、盜汗、乾咳音嗄、腰痠腿軟。
0 D% U. w9 i7 U$ p; m 臟與腑之間的關係(互為表裡)
) s3 I8 }6 J' g! b) q2 U 心與小腸 + R @2 Y9 A% | M+ d4 Q
心經實火可'移熱於小腸',引起尿少、尿赤,排尿時前陰灼熱等小腸實熱證。反之,若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炎及心,見心煩、舌赤,甚則舌體糜爛。
( U) Q* C5 i+ W- r; S* V8 A 肝與膽 ! @' d* Z1 v5 D; L8 K+ R$ O
同主疏泄。肝火旺或膽火盛,都可出現脅痛、口苦、咽乾,性躁易怒。肝膽濕熱而致的黃疸,既有發黃、口苦之膽汁外溢,有有脅痛、納呆等肝氣鬱結表現。 ( c7 V+ D7 c( G. i. \) c
脾與胃 脾運不佳,久則影響胃納;胃納失常,亦可影響脾運,臨床常見脾胃同病。
% D1 i$ S% `- E. Q5 d2 i3 t! Q 肺與大腸 + D* h0 g( f2 u+ g' u
肺有火熱之邪,氣機壅塞,肅降失職,則可引起大腸實熱,壅滯不通,而見便秘不行;反之,若大腸積熱,津虧液燥,大便秘結,傳導阻滯,亦能影響肺氣肅降,出現咳喘。
' c1 u- ]! f E$ n/ }% ~* h4 t 腎與膀胱 共同完成水津的調節與排泄。膀胱的氣化作用決定於腎氣的盛衰,腎氣充盛則膀胱開合有度,水液能正常代謝。 % ]3 k: ?! e# h8 H; J; f% ?
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 e0 ?% ^5 \& E; `5 M) x5 k 消化功能在胃、小腸與膽的協同作用下完成;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腸,同時與大腸、三焦也有關;
, I, ]* A2 v& G1 x 排泄功能則在膀胱、大腸和三焦共同作用而完成。
! o8 Z. J3 b V g8 E( ^* W 病因& T* _3 {5 S5 O+ _' a; l, @
發病原理8 f4 @; N* j( H: m
人體內部(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和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即正氣)和外界環境(各種致病因素,即邪氣)相互鬥爭中,邪氣處於暫時的優勢。6 F* U0 v, @$ J$ q. N; d8 ?
致病因素0 H( z$ u8 J8 y/ h! c3 Z C4 `
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伏氣) , T D K" ^( C
疫癘: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來致病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為氣候的特殊變化及環境衛生不良。
0 x8 s4 v4 z9 M: ~; y Q3 T! Q 七情:+ m6 C3 {& J$ ?/ h7 i
喜:喜樂過度影響到肺。
3 ]0 j0 S, ^6 @/ S) h' ^7 I 怒:不獨傷肝,亦可傷及其他臟器。
( x7 I, V- K! Y# H 憂:憂傷肺,亦能傷脾。 . V/ L3 Z/ b# S a% v. p
思:思慮傷神(心),也能傷脾。 # `$ i$ X5 y; b b/ D
悲:傷心,也有因內臟發生變化,而後產生悲哀症狀。
% i9 n/ K4 y h1 k( V( a, v 恐:傷腎。腎藏志,心藏神,血不足則志歉,志歉則易恐,恐則神祛。
) Q5 H+ W: C# T 驚: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 |) \. \1 B! |* w 飲食和勞逸 Q2 T- c, ^" V [' Q) a& N, Q
房室不潔:色慾過度,損傷腎中所藏之精氣。 `4 w# `5 B6 l
創傷和蟲獸傷害。
4 o1 |# n* u/ J/ T' N 蟲積:因飲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以及油膩肥甘之品,致濕停熱生,醞釀生蟲,久而成積。或誤食污穢不潔的食物所致。 + i8 s4 O G- L5 M$ ]
中毒:毒蛇猛獸,飲食中毒,藥物中毒。
3 T. I W) u6 l3 ~" i% @$ y' o2 T 遺傳。
5 \2 s' z1 v! i6 f* U3 E% ~ 痰飲:內臟功能失調,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性產物。一般以質稠濁的叫痰,清稀的稱飲。
% J5 i& ^& u# ~7 y 瘀血:又稱蓄血,因氣虛、氣滯或血寒等原因,使血液運行不暢,或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消散。瘀血形成後,導致臟腑功能失調。 " G4 _' [1 M" n! r% {) `
診法
! i$ g; D4 ^& j8 f6 D' w" A. ]& S 望診
3 _0 D; I3 B! ^ p4 z 望全身 ) s8 E4 Z/ c5 ?/ e# p
望神 P9 p. j# B/ f2 s; j- H8 E
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 % h( t' x5 D! ^% c) O
望色/ d: @' h: H3 d5 \' g
色是臟腑氣血的外在表現。以鮮明、榮潤、含蓄為佳。 ( q" x9 R/ j$ E& }) A9 d5 i7 U" t
望形體
, o8 s7 s' c% w* i k 觀察病人體質強弱和體形的肥瘦,以及頭、背、腰、膝、骨的異常表現。有〝肥人多濕〞,〝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瘦人多勞嗽〞之說。
, c6 i2 a+ ]3 E0 | 望姿態& j Q- K; z: X$ Q
觀察病人坐、臥、行、立的動態。
. s; A% ?- b! x2 K* x1 t. k6 ]8 I 望局部
& [$ t3 c* ^% C. z9 J" Z* u 望頭面部6 ^' l/ s# D4 }3 ~3 `
頭、髮、面、目、鼻、耳、口、唇、齒、咽喉、頸項。
+ v% @* u- d( |& V 望軀幹四肢
/ }' L$ i: M( d5 [7 y$ F 胸、腹、背、腰、四肢、皮膚、二陰。 6 w% f* z4 A0 G3 [6 o; ]% G* c+ g
頭:諸陽之會,內藏腦髓,是精明之府,為腎所主。
- i- ^! a' N O0 A( C 頭形過大或過小 先天不足,腎精虧損
2 W! Y! D/ f% n7 g 囪門高突 邪火上攻,或腦髓有病
7 {7 n5 t- c! E, x3 n3 n% e 囪門逾期不合,頸項軟而不能立 腎氣不足、髓海空虛
, k7 o5 w3 [; ]& Z9 _5 E 髮:血之餘、腎之外榮 頭髮乾枯稀疏、易落 精血不足
+ b& V( f3 u! ^- r3 K 突然片狀脫髮 血虛受風 5 |3 H, U. Q% b. _! P6 [( p
久病髮落 精氣虧虛 " Q9 m& C# K+ f8 n: j& n2 e
髮漸白而脫落 老人-精血漸衰
8 r, i8 j. _$ K4 ?% O) t+ T( |+ q 青壯年-血分燥熱或精血不足
4 C/ ~- y P7 w, X, ^, |0 ] 面:臟腑氣血的外榮。 白色 虛證、寒證 8 I8 v9 z6 U, t
黃色 濕證、虛證 ) d: N3 }. p7 F& f5 s
紅色 熱證
: K0 o/ t- j8 G0 O4 A 青色 寒證、瘀血或驚風證
3 ^, N" W3 q0 P+ w 黑色 腎虛、水飲或瘀血證
9 D! b+ o7 O( \6 } 望舌
+ C1 _$ b1 }# S4 i. S# P 望舌質:神,色,形,態。
# j3 w7 M$ q2 S+ j/ E- M: h 望舌苔:
% |" i) s- Z! F1 E 苔質:厚薄,潤燥,腐膩,剝落,有無根。# z( y1 i3 b- J8 n. X- r
苔色:白,黃,灰,黑四種苔色。
0 p7 t( p& m/ r+ |% ? 望苔、質合參: ; q8 ?+ T+ ?$ P4 l2 z% H0 E6 b
望排出物
4 P. ]8 p- ~7 Q, ^$ P 望痰涎
+ j- u; M# o( Q! E u8 k3 }, q 望嘔吐物 2 _! U6 t. T! w
聞診
' V4 m# F5 V( L6 V$ b3 }9 F) Q 聽聲音 - 語言、呼吸、咳嗽、嘆息、嘔吐、呃逆和噯氣 ' s3 u+ ]; Z2 e/ @$ s
聞氣臭 - 病體氣臭、口氣味、排出物氣味。 - R1 M% [' Q6 P& _2 j0 ~; {
問診9 l6 t$ \, b! D% [- \. a
一般情況
' [' u& Y, u. q/ H 問主訴和現病史 , O1 p7 o: j4 Z" W- C2 K) `
對五味的偏嗜,也可測知臟氣的偏盛偏衰:好食甘者脾虛,好食辛者肺病,好食酸者肝虛,好食鹹者腎虛,好食苦者心病。
& G% i5 ^3 C4 P7 | 《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
0 s& _7 K! D/ |% _3 y
]% `* g5 Z) t- m* T 問寒熱 7 Q- v4 v; d8 t5 P4 p
問頭身 8 I, @( S+ K- \, ]: o
問口渴與飲水
2 k2 y; J1 R( Y0 I 問飲食與口味
* E9 V# D- w2 ]( b7 {9 F1 v( h 問二便 ) ]/ q5 Y0 y/ L; o$ [3 a+ ^, @7 r' m
問耳鳴、耳聾
$ M% ?$ o$ `. g9 a 問睡眠
$ T/ }2 j* d+ {$ x* W 問婦女病
) y6 n2 ], U! W% C& g 問小兒病 7 T' ]3 a7 Z6 X8 N1 S% F! h
問既往史、家族史和個人生活史
/ r* L* M/ ]- \+ { 切診8 [- m8 b6 |0 ]& V) e4 [- {" Y+ Z; g
脈診
/ u4 v" ^6 u/ ]! \& I% E 六綱脈:浮、沉、遲、數、滑、澀。4 r0 w. b ^9 |& G, @
浮脈主表證,沉脈主裡證,遲脈主寒證,數脈主熱證,滑脈主虛證,澀脈主實證。 7 V+ U; K* ~3 j; u4 V% d3 b
遍診:應用不便,已不常用。切按全身可以觸摸到的動脈,包括頭(上)、手(中)、足(下)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
- e8 T, {& j3 h; v, V 三部診法:應用不便,已不常用。頭部的人迎(以候胃氣),腕部的寸口(以候十二經),足部的跗陽(以候胃氣)。病情危篤寸口無脈時,常診人迎、跗陽來斷胃氣的存亡。 , Q2 u8 u k2 k+ K {2 I ?
寸口診法:把腕後分為寸、關、尺三部,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合起來稱三部九候。5 m" z* C3 s* `4 G, ?* }9 B& J
兩手各有寸、關、尺,共為六脈。 ' |( K: z. g6 R
左手 右手 6 L2 A* o6 B& y( |% }
寸 關 尺 寸 關 尺
3 }4 ]; |4 y0 [) G; k. g 心、膻中 肝、膽 腎、膀胱 肺、胸中 脾、胃 腎、命門、大腸
( P0 m7 Q! ]9 G0 x* K* m6 v
) w) Q+ K1 g( m' C4 U: _7 v 常見的病脈有28種,歸類如下: 脈名 性質 診斷 相似脈
0 j! @; u* u% w( S5 s1 H 浮脈 脈來浮在皮膚,輕按即應於指下,重按稍減而不空虛 外感表證 孔脈,散脈
% M* G% f4 J1 S: X0 h2 h" m7 h$ e1 X# h 沉脈 輕取不得,中取始得,重按明顯 裡證 伏脈,牢脈
9 s) M% B3 L g8 l6 T 遲脈 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 寒證 緩脈 ( X! Z$ C( i+ T9 D; s. N9 }$ d
數脈 脈來急速,一息四至以上 熱證 疾脈
+ ~) K4 ~- T# ^% } 虛脈 指下空虛,軟弱無力 氣血兩虛 短脈
7 c3 [8 f _" f1 d" Z# w 實脈 脈來應指充實,長大堅實有力 實虛 長脈 # p0 k& w* f7 t# M( i- Q7 G6 i
滑脈 往來流利,應指圓滑 痰飲,氣滯,實熱 動脈
- B4 o4 @5 M1 p: u3 y6 `) D ^/ B 細脈 脈來如線,細軟無力,應指明顯 濕病;或氣血兩虛 濡脈,微脈,弱脈
+ L7 ]( L4 O" u2 _: ?3 J 洪脈 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時盛大,去時稍衰 陽熱亢盛
$ L h9 I) l- E" N* M" N- e1 v 弦脈 硬而端直 肝膽疾病 革脈,緊脈
' Y$ r8 |5 Y5 I0 U9 C 代脈 脈緩時止,不能自還,良久復動,止有定數 臟氣衰敗,病勢險惡 促脈,結脈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