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1|回复: 0

《本草纲目》水部、土部与金石部新增药物品种考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6 14: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草纲目》水部、土部与金石部新增药物品种考释 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收载药物1892种,共分16部,60类。其中有374种注明为李时珍《本草纲目》新增药物。为了进一步发掘、整理、鉴定和研究这些新增药物品种,笔者对其中水部、土部与金石部的新增药物品种来源作了初步考释。 一、水部新增药物品种考释 ?《本草纲目》水部共收录药物13种,其中有11种注明是李时珍新增药物。 1.潦水?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曰:“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考潦水一词,《辞源》释其有积水之义。降注雨水和淫雨是指大而多的雨水。由此可见,潦水就是在大而多的雨水中所取的积水。关于潦水的出处,李时珍在该药发明项下转引金代医家成无己曰:“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考此一段,是引自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卷五。可见潦水一药,在前人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2.神水?李时珍在该药的集解项下转引《金门记》云:“五月五日午时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沥取为药。”由此可见,逢农历五月五日午时下雨时,从砍伐的竹竿中沥取的水就是神水。同时也可知神水早在前人的《金门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3.节气水?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 味,随之变迁,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又非疆域之限也。”由此可见,节气水就是二十四个节气的自然水。如立春水、清明水等。 4.阿井水?李时珍在其发明项下曰:“阿井在今兖州阳谷县,即古东阿县也。”考阿井,为现在的山东省阳谷县东北阿城镇的“古阿井”。这口井里的水,就是阿井水。?5.车辙中水?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曰:“辙,乃车行迹也。”又曰:“主治疬疡风,五月五日取洗之,甚良。”车辙,是指车轮压出的痕迹。由此可见,车辙中水就是车轮在泥土地上压出凹陷痕迹中的积水,治病宜在农历五月五日取之用。 ?6.齑水?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此乃作黄齑菜水也。”考齑字,《辞源》释义为切碎后用盐腌制的咸菜。民间一般用芥菜、白菜等蔬菜腌制。如《本草纲目》菜部芥一药的集解项下转引苏颂曰:“紫芥,茎叶纯紫可爱,作齑最美。”由此可见,齑水就是用盐腌制咸菜中产生的黄色卤水。李时珍言其“酸,咸,无毒”,有“吐诸痰饮宿食”的功效。?7.铜壶滴漏水?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转引前人虞抟(生卒年为公元1438~1517年)曰:“性滑,上可至颠,下可至泉,宜煎四末之药。”据考,我国古代常用铜壶装水滴漏计时。这种经过铜壶滴漏出的水就是铜壶滴漏水。可见此水在李时珍(生卒年为公元1518~1593年)之前的虞抟有 关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8.磨刀水?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而在其附方项下转引前人吴球的《活人心统》曰:“耳中卒痛,磨刀 铁浆,滴入即愈。”由此可见,磨刀水就是用铁刀蘸水后磨出含铁质的水。同时也可知此水在前人的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9.浸蓝水?李 时珍在该药发明项下曰:“蓝水、染布水,皆取蓝及石灰能杀虫解毒之义。”又在草部蓝淀一药的释名项下曰:“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据考,蓝是指加工蓝色染料的植物,主要为蓼科植物蓼蓝 (Polygonum tinctorium Ait.)。可见,浸蓝水就是用蓼蓝、石灰等加工蓝色染料过程中产生的水。 ?10.洗手足水?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转引宋代王怀隐等人著的《太平圣惠方》曰:“病后劳复,或因梳头,或食物复发,取一合饮之,效。”显然,洗手足水就是洗过手足的水。此水在宋代医药文献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11.洗儿汤?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转引前人的《延年秘录》曰:“胎衣不下,服一盏,勿令知之。”考汤字,在古代有开水之义。可见,洗儿汤就是给小儿洗过身子的温开水。该药在前人的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通过以上初步考释,笔者发现《本草纲目》水部10种新增药物中,有潦水、神水、铜壶滴漏水、磨刀水、洗手足水、洗儿汤等6种药物系《本草纲目》首次立条为药物品种,而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本草纲目》中的新增药物,既包括首出于该书中的药物品种,也包括首次立条在该书中的药物品种。 二、土部新增药物品种考释 ?《本草纲目》土部共收录药物61种,其中有21种注明是李时珍新增药物。 ?1.赤土?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而在其附方项下引《普济方》云:“牙宣疳匿虫,赤土、荆芥叶同研,揩之,日三次。”又引《御药院方》云:“风疹瘙痒,甚不能忍者,赤土研末,空心温酒服一钱。”又引《千金方》云:“身面印文,刺破,以醋调赤土傅之,干又易,以黑灭为度。”考赤字,有红色之义。赤土,即红土,是一种红色土壤,又名红壤。这种土壤具有粘性和强酸性,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该药早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等方书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2.太阳土?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而在其主治项下转引前人虞抟《医学正传》曰:“人家动土犯禁,主小儿病气喘,但按九宫,看太阳在何宫,取其土煎汤饮之,喘即定。”由此可见,太阳土是按太阳照射的“九宫”方位取土,带有迷信色彩。该药早在前人的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3.千步峰?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此人家行步地上高起土也,乃人往来鞋履沾积而成者。”由此可见,千步峰即人家房屋中地上隆起的小土堆。这种小土堆是因人长期进出走动,由鞋底从野外带进的泥土堆积而成。 ? 4.烧尸场上土?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而在其附方项下引《本草拾遗》曰:“好魇多梦,烧人灰,置枕中、履中,自止。”又引《集玄方》曰:“脚底多汗,烧人场上土,铺于鞋底内蹉之。灰亦可。”由此可见,烧尸场上土即古时火化死尸场上的泥土(常带有死者骨灰)。该药早在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等前人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5.白蚁泥?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曰:“恶疮肿毒。用松土上者,同黄丹各炒黑,研和香油涂之,取愈乃止。”白蚁,是一种主要以木材为食的昆虫。白蚁泥,就是白蚁(以松木为食者)的粪便。? 6.蚯蚓泥?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未作来源解释,而在附方项中引《千金方》曰:“耳出水,成疮。蚯蚓粪为末傅之,并吹之。”又引《千金方》曰:“齿?宣露。蚯蚓泥,水和成团,煅赤,研末,腊猪脂调傅之,日三。”由此可见,蚯蚓泥即蚯蚓的粪便。该药早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7.螺蛳泥?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而在其主治项下曰:“主治反胃吐食,取螺蛳一斗,水浸,取泥晒干,每服一钱,火酒调下。”据考,民间食用螺蛳,常将鲜活螺蛳置水中浸养,待其排出粪便后,再加工食用。螺蛳泥,就是螺蛳排出的粪便。 ?8.白鳝泥?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曰“主治火带疮。水洗取泥炒研,香油调傅。”顾名思义,并以蚯蚓泥来源类推,白鳝泥即白鳝排出的粪便。 ?9.犬尿泥?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曰:“主治妊娠伤寒,令子不落,涂腹上,干即易。”顾名思义,犬尿泥即狗经常撒尿处的湿泥。 ?10.尿坑泥?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曰:“主蜂蝎诸虫咬,取涂之。”顾名思义,尿坑泥即人经常撒尿的土坑底部湿泥。 11.粪坑底泥?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而在其附方项下引《圣济总录》曰:“丁肿。粪下土、蝉蜕、全蝎等分,捣作钱大饼,香油煎滚,温服。以滓傅疮四围,丁自出也。”由此可见,粪坑底泥就是人经常拉粪的土坑底部泥土。该药早在宋代《圣济总录》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12.檐溜下泥?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而在其附方项下引《肘后方》曰:“蝎虿螫叮。蝎有雌雄,雄者痛在一处,以井底泥封之,干则易;雌者痛牵诸处,以瓦沟下泥封之。若无雨,以新汲水,从屋上淋下取泥。”由此可见,檐溜下泥就是雨水经过瓦沟从屋檐淋到地下后产生的湿泥。如无雨水,可用井中新汲上来的水从屋上淋下取泥。该药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方》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13.田中泥?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曰:“马蝗入人耳,取一盆枕耳边,闻气自出。人误吞马蝗入腹者酒和一二升服,当利出。”顾名思义,田中泥即稻田中的湿泥。 ?14.乌爹泥?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列出其别名:乌叠泥、孩儿茶。并曰:“乌爹或作乌丁,皆番语,无正字。”又在其集解项下曰:“乌爹泥,出南番爪哇、暹罗、老挝诸国,今云南等地造之。云是细茶末入竹筒中,坚塞两头,埋污泥沟中,日久取出,捣汁熬制而成。其块小而润泽者为上,块大而焦枯者次之。”考孩儿茶,即现在的儿茶。李时珍所云出南番者,系茜草科植物儿茶钩藤 Uncaria gambier (Hunter) Roxb. 带叶嫩枝的干浸膏,现主产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 古时可能由爪哇国、 暹罗国(今泰国)、 老挝等国进口。李时珍所云“今云南等地造之”者,系豆科植物儿茶 Acacia catechu (L. f.) Willd. 树枝或树干的干浸膏,现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该药在元代《饮膳正要》中已有“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等药用记载。此外,李时珍在该药附方项中亦引黄济之(15世纪中叶人)的《本草权度》曰:“鼻渊流水,孩儿茶末吹之,良。”可见,该药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15.土墼?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曰:“此是烧石灰窑中流结土渣也,轻虚而色赭。”并在其附方项下引前人《积德堂方》云:“白秃腊梨,灰窑内烧过红土墼四两,百草霜一两,雄黄一两,胆矾六钱,榆皮三钱,轻粉一钱,为末,猪胆汁调,剃头后搽之,百发百中,神方也。”由此可见,土墼就是石灰窑中烧结的赭红色土渣。该药早在前人的方书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16.甘锅?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列出其别名:销金银锅。并曰:“吴人收瓷器屑,碓舂为末,筛澄取粉,呼为滓粉,用胶水和剂作锅,以销金银者。”考甘锅,即现在的坩埚,多用黏土、石墨等耐火材料制成。又考瓷土,方言亦称坩子土,即纯黏土。因此,李时珍所说的也是一种制造坩埚的方法。 ?17.砂锅?李时珍在其释名项下曰:“沙土埏埴烧成者。”考埏字,有和泥之义;埴,即黏土。纯黏土又叫高岭土,白色,也称陶土。砂锅,即现在的沙锅,是一种用沙土和陶土烧制而成的锅。 18.烟胶?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此乃熏消牛皮灶上及烧瓦窑上黑土也。”并在其附方项下引前人的《积德堂方》曰:“牛皮血癣,烟胶三钱,寒水石三钱,白矾二钱,花椒一钱半,为末,腊猪脂调搽。”又引陈藏器曰:“胞衣不下,灶突后黑土三指撮,五更酒下。”考烟胶一药,为老法熏硝牛皮过程中,牛皮受热后出的油状液体,淋沥于灶面上,日久积累而成的黑褐色胶状物。过去该药多产于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现因大都改为化学制皮,已很少出产。该药早在唐代陈藏器著述中及前人《积德堂方》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19.百草霜?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列出其别名:灶突墨、灶额墨。并曰:“此乃灶额及烟炉中墨烟也。其质轻细,故谓之霜。”由此可见,百草霜即各种杂草(百草)经燃烧后附着于灶膛内壁或烟囱内壁上面的黑色烟灰。因其质轻而细如霜,故名百草霜。李时珍在该药主治项下引宋代苏颂曰:“消化积滞,入下食药中用。”又在附方项下引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曰:“尸厥不醒,脉动如故。灶突墨弹丸,浆水和饮”。引宋代《证类本草》曰:“头疮诸疮,以醋汤洗净,百草霜入腻粉少许,生油调涂,立愈。”可见,百草霜一药早在唐宋医药家的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20.门臼尘?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曰:“止金疮出血。又诸般毒疮,切蒜蘸擦,至出汗即消。”门臼,即门墩上安门轴的小圆坑。门臼尘,即此小圆坑中的积尘,主要由门轴与门臼磨擦出的木粉与灰尘组成。 ?21.香炉灰?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曰:“跌扑金刃伤损,罨之,止血生肌。香炉岸,主疥疮。”香炉,是一种用陶瓷或金属制成专供烧香用的器具。香炉灰,即香燃烧后落入香炉的灰烬。这种香,一般是用木屑掺香料做成的细条,燃烧后的灰烬基本上已经灭菌,并有止血功效,至今民间仍用此灰外敷治创伤出血。 ?通过以上初步考释,可以认定《本草纲目》土部21种新增药物中,千步峰、白蚁泥、螺蛳泥、白蟮泥、犬尿泥、尿坑泥、田中泥、甘锅、砂锅、门臼尘、香炉灰等11种药物系首出于《本草纲目》;赤土、太阳土、烧尸场上土、蚯蚓泥、粪坑底泥、檐溜下泥、乌爹泥、土墼、烟胶、百草霜等10种药物在李时珍之前的有关医药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系《本草纲目》首次立条为药物品种,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同时,乌爹泥一药系植物的干浸膏,而李时珍对该药未作深入考究,误将其归入土部药物。此外,笔者认为《本草纲目》土部的白蚁泥、螺蛳泥、蚯蚓泥、白鳝泥等药物与禽部的五灵脂(寒号鸟屎)、兽部的兔屎(明月砂或望月砂)均为动物粪便,若以其自然属性分类,应归为同一类。《本草纲目》水部、土部与金石部新增药物品种考释 来自: 免费论文网www.shu1000.com 三、金石部新增药物品种考释?《本草纲目》金石部,收录药物161种,其中有27种注明是李时珍新增药物(包括正文19种,附录8种)。 ?(一)正文部分 ?《本草纲目》金石部正文部分共载药134种,其中有19种注明是李时珍新增药物。? 1.锡吝脂?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此乃波斯国银矿也。一作悉蔺脂。”并在其附方项下仅引《普济方》云:“小儿天吊,多涎,搐搦不定。锡吝脂一两,水淘黑汁令尽,水银一分,以少枣肉研,不见星,牛黄半分,麝香半分,研匀。粳米饭丸黍米大。每服三十二丸,新汲水下,名保命丹。”古波斯国,即今伊朗。据李时珍所述,锡吝脂是产于波斯国的银矿。考《普济方》,为明代朱等人所编,刊于15世纪初。其所载药用锡吝脂实际上是现在的辉锑矿(Stibnite)。又据考证,该药早在宋代《绍兴校定经史政类备急本草》中已经有记载,并非李时珍新增药物。 ?2.诸铜器?李时珍在该药条下并列记述有三种铜器来源。其中铜钴母、铜匙柄系《本草纲目》新增品,铜秤锤系《日华子诸家本草》收载品。李时珍曰:“铜钴母,一作钴母,熨斗也。主治折伤接骨,捣末研飞,和少酒服,不过二方寸匕。又盛灰火,熨脐腹冷痛。”据此可知,铜钴母即铜制的熨斗。李时珍曰:“铜匙柄主治风眼赤烂,及风热赤眼翳膜,烧热烙之,频用妙。”顾名思义,铜匙柄即铜制匙子的柄。李时珍引大明《日华子诸家本草》曰:“铜秤锤主治产难横生,烧赤淬酒服。”顾名思义,铜秤锤即铜制的秤锤。该药早在唐代《日华子诸家本草》中已有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3.诸铁器?李时珍在该药条下并列记述有19种铁器来源。其中注明出自唐代《本草拾遗》的有铁杵、铁刀、故锯、布针、铁钉等5种;注明出自唐代《日华子诸家本草》的有钥匙、铁犁?EF5E?尖、马衔等三种;注明出自宋代《开宝本草》的有铁秤锤、车辖2种。而注明出自《本草纲目》的新增品有铁铳、铁斧、大刀环、剪刀股、铁镞、铁甲、铁锁、铁铧、马镫等9种。李时珍对这9种铁器均作释名和集解。据考,铁铳即铁制的铳;铁斧即铁制的斧子;大刀环即大刀柄上的铁环;剪刀股即剪刀的环头;铁镞即铁制的箭头;铁甲即古代用铁片连缀而成的战衣;铁锁即铁制的锁;铁铧即铁制的犁铧;马镫即挂在马鞍子两旁供脚登的铁制物。 ?4.宝石?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宝石出西番、回鹘地方诸坑井内,云南、辽东亦有之。有红、绿、碧、紫数色。”又曰:“碧者,唐人谓之瑟瑟。红者,宋人谓之??。今通呼为宝石。以镶首饰器物,大者如指头,小者如豆粒,皆碾成珠状。”据考证,宝石是指颜色美、光泽好、硬度高的矿石,如尖晶石、柘榴石或青石棉。 ?5.粉霜?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列出其别名:水银霜、白雪、白灵砂。并曰:“以汞粉转升成霜,故曰粉霜。”粉霜是用升华法制得的甘汞,其化学成分为Hg2Cl2或HgCl。李时珍在该药发明项下引张元素曰:“粉霜、轻粉,亦能洁净府,去膀胱中垢腻,既毒而损齿,宜少用之。”又在其附方项下引宋代《圣济总录》曰:“腋下胡臭。粉霜、水银等分,以面脂和涂之。”可见粉霜一药在前人的医药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据笔者考证,在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前,刘文泰等人所编著的《本草品汇精要》已将粉霜一药列入卷之六玉石部下品之下,载其功效曰:“粉霜主急风口噤,手足搐搦,涎潮作声,止痢脓血,消瘰疬。”并详细记述了粉霜的加工制作方法。因此,可以认定粉霜一药早在唐宋时期的医药著述中已有加工制作、临床应用记载,在《本草品汇精要》中已经立条为药物品种,并非李时珍新增药物。 6.银朱?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列出其别名:猩红、紫粉霜。并曰:“昔人谓水银出于丹砂,熔化还复为朱者,即此也。名亦由此。”在该药集解项下,李时珍引胡演《升丹炼药秘诀》云:“升炼银朱,用石亭脂二斤,新锅内熔化,次下水银一斤,炒作青砂头,炒不见星,研末,罐盛,石版盖住,铁线缚定,盐泥固济,大火煅之。待冷取出,贴罐者为银朱,贴口者为丹砂。今人多以黄丹及矾红杂之,其色黄黯,宜辨之。真者谓之水华朱。每水银一斤,烧朱一十四两八分,次朱三两五钱。”在该药附方项下,李时珍引元代曾世荣《活幼心书》治痰气结胸的鹤顶丹“用银朱半两,明矾一两,同碾……”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之前,陈嘉谟《本草蒙荃》载:“银朱亦汞烧就,时俗又唤心红,染画色最奇,杀虫虱亦验。研为药衣,伤害宁。”考上述银朱,即人工制成的赤色硫化汞(HgS),主要是用石亭脂(即含有杂质较多的石硫黄)和水银为原料炼制而成。该药早在前人的医药著作中已有制作与药用记载,并非李时珍新增药物。 ?7.炉甘石?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炉甘石所在坑冶处皆有,川蜀、湘东最多,而太原、泽州、阳城、高平、灵丘、融县及云南者为胜,金银之苗也。其块大小不一,状似羊脑,松如石脂,亦粘舌。”并在其附方项下引《御药院方》曰:“目暴赤肿。炉甘石火煅尿淬,风化消等分,为末。新水化一粟点之。”考上述炉甘石一药,即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菱锌矿,主含碳酸锌(ZnCO3)。该药早在宋代《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已有记载,而且还收录于《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二玉石部上品之下??[5]?。由此可见,炉甘石一药并非李时珍新增药物。 8.蜜栗子?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蜜栗子生川、广、江、浙金坑中,状如蛇黄而有刺,上有金线缠之,色紫褐,亦无名异之类也。丹炉家采作五金匮药,制三黄。”考蛇黄,即蛇含石。据上所述,蜜栗子可能是一种结核状的褐铁矿或黄铁矿。 9.石炭?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列出其别名:煤炭、石墨、铁炭、乌金石、焦石。并曰:“石炭即乌金石,上古以书字,谓之石墨,今俗呼为煤炭,煤墨音相近也。”又在其集解项下曰:“石炭南北诸山产处亦多,昔人不用,故识之者少。今则人以代薪炊爨,锻炼铁石,大为民利。土人皆凿山为穴,横入十余丈取之。有大块如石而光者,有疏散如炭末者,俱作硫黄气,以酒喷之则解。入药用坚块如石者。”据上所述考证,石炭即煤炭。其中“入药用坚块如石者”,即坚硬的石块状无烟煤,习称硬煤。在该药附方项下,李时珍引《医学集成》曰:“金疮出血,急以石炭末厚傅之,疮深不宜速合者加滑石。”考《医学集成》,为明代傅滋所著,刊于1516年。可见,该药早在李时珍的前人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10.石面?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石面不常生,亦瑞物也。或曰饥荒则生之。唐玄宗天宝三载,武威番禾县醴泉涌出,石化为面,贫民取食之。宪宗元和四年,山西云、蔚、代三州山谷间,石化为面,人取食之。宋真宗祥符五年四月,慈州民饥,乡宁县山生石脂如面,可作饼饵。仁宗嘉?七年三月,彭城地生面;五月,钟离县地生面。哲宗元丰三年五月,青州临朐、益都石皆化面,人取食之。搜集于此,以备食者考求云。”由上可知,石面为古代文献传说之物,李时珍将其搜集写进《本草纲目》中,但他并未见过该药。考上述石面,或是可供食用的粉末状天然食盐;或是粉末状粘土;或可能是纯属虚构的传说。 ?11.石芝?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引葛洪曰:“石芝者,石象芝也。……石桂芝生石穴中,有枝条似桂树,而实石也。高尺许,光明而味辛。”李时珍曰:“贵州普定分司署内有假山,山间有树,根干枝条皆石,而中有叶如榴,袅袅茂翠,开花似桂微黄。嘉靖丁巳,佥事焦希程赋诗纪之,以比康于断松化石之事,而不知其名。时珍按图及抱朴子之说,此乃石桂芝也。海边有石梅,枝干横斜,石柏,叶如侧柏,亦是石桂之类云。”据上述石桂、石梅、石柏等形态特征考证,石芝显然是木化石,即树木的化石,又叫木变石,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关于石芝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未作阐述,仅在其主治项下引葛洪曰:“诸芝捣末,或化水服,令人轻身长生不老。”由此可见,石芝一药早在东晋医药家葛洪的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12.土黄?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而在其修治项下曰:“用砒石二两,木鳖子仁、巴豆仁各半两,硇砂二钱,为末,用木鳖子油、石脑油和成一块,油裹,埋土坑内,四十九日取出,劈作小块,瓷器收用。”由此可知,土黄并非一种药材,而是由多种药材配伍加工制成的一种成药。关于该药的功效,李时珍曰:“枯瘤赘痔乳,食瘘疬并诸疮恶肉。”并引独孤滔曰:“土黄制雄黄。”可见,土黄一药早在前人的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13.金刚石?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列出其别名:金刚钻。并曰:“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又在其集解项下引葛洪《抱朴子》云:“扶南出金刚,生水底石上,如钟乳状,体似紫石英,可以刻玉,人没水取之,虽铁椎击之亦不能伤。”又引《丹房镜源》云:“紫背铅能碎金钢钻。”在该药主治项下,李时珍曰:“磨水涂汤火伤。作钗钚服佩,辟邪恶毒气。”考以上所述金刚石,均为刚玉,又称刚石,主含三氧化二铝的结晶体,硬度很强,有玻璃光泽,可做装饰品。? 14.砭石?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列出其别名:针石。并在其集解项下引《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亦从东方来。”又引王冰注云:“砭石如玉,可以为针。盖古者以石为针,季世以针代石,今人又以瓷针刺病,亦砭之遗意也。”据考,砭石为我国古代医疗工具,即一种楔形石块,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砭刺病人患部以治疗某种疼痛和排脓放血。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砭石渐被九针所替代。砭石早在古代《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已有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关于砭石的用途,李时珍曰:“刺百病痈肿。”由此可见,砭石只是一种针刺疗法的原始工具,并非药物品种。 ?15.杓上砂?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此淘米杓也。有木杓、瓢杓,皆可用。”并在其主治项下曰:“面上风粟,或青或黄赤,隐暗涩痛,及人唇上生疮者,本家杓上刮去唇砂一二粒,即安。又妇人吹乳,取砂七枚,温酒送下,更以炊帚枝通乳孔。此皆莫解其理。”由此可见,杓上砂即长期淘米用的木杓或葫芦瓢杓上的砂状物。 ?16.石鳖?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石鳖生海边,形状大小俨如?虫,盖亦化成者。虫俗名土鳖。”据考,以上所述石鳖为石鳖科动物一种石鳖 (Chiton sp.) 的化石。 ?17.雷墨?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引《刘恂岭表录异》云:“雷州骤雨后,人于野中得石如翳石,谓之雷公墨,扣之铮然,光莹可爱。”据考,雷墨即墨曜岩。 ?18.黄矾?李时珍将唐代《新修本草》所载“黄矾亦疗疮生肉,兼染皮用之”分别引入该药集解和主治项下。在该药集解项下,李时珍曰:“黄矾出陕西瓜州、沙州及舶上来者为上,黄色,状如胡桐泪。人于绿矾中拣出黄色者充之,非真也。波斯出者,打破中有金丝纹,谓之金线矾。”考金线矾,在《海药本草》中已有记载,并引《广州志》云:“生波斯国,味咸、酸、涩,有毒。主野鸡瘘痔,恶疮疥癣等疾。打破内有金线纹者为上,多入烧家用。”据考证,黄矾系硫酸盐类矿物黄矾(Fibroferrite) 的矿石,常为细小纤维状的集合体,淡黄色,有绢丝状或珍珠状光泽,微透明,主要含硫酸铁(Fe2O3·2SO3·10H?2O)。李时珍在黄矾气味、主治和附方项下未作任何药用价值阐述,而是全部转引了《新修本草》、《海药本草》、《千金方》等前人医药著述中有关黄矾的内容。由此可见,该药早在前人著述中已有详细药用记载,并非李时珍新增药物。 ?19.汤瓶内硷?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此煎汤瓶内澄结成水硷,如细砂者也。”考汤字,有开水之义。汤瓶内硷,即硬水(如井水、河水等)煮沸后所含矿质附着于开水瓶内逐渐形成的块状物或砂状物,俗称水锈。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镁、硫酸镁等。李时珍在该药附方项下,转引了宋代《圣济总录》治疗消渴引饮的方剂。可见,该药早在前人医药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二)附录部分 ?《本草纲目》金石部共附录27种药物,其中有8种注明是李时珍新增药物。关于这些附录药物,李时珍曰:“别录有名未用诸石,及诸家所列而不详,难以类附者,通附于此云。”可见,其附录药物中,有些是有名未用的,有些是品种来源不详而无法考证的,有些是难以归类的。现将其中8种李时珍新增药物考释如下。 ?1.火药?李时珍在该药条下曰:“味辛、酸,有小毒。主疮癣,杀虫,辟湿气温疫。乃焰消、硫黄、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据上可知,火药是用焰消(即硝石Nitrum)、硫黄与杉木炭配伍制成。因其为两种矿物药和一种植物药的加工品,难以归入金石部正文之中。 ?2.马肝石?李时珍在该药条上仅引郭宪《洞冥记》云:“郅支国进马肝石百片,青黑如马肝,以金函盛水银养之。用拭白发,应手皆黑。云和九转丹吞一粒,弥年不饥。亦可作砚。”可见,李时珍对该药了解不详。以上内容仅是李时珍转录自前人文献传说。因此,马肝石一药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3.猪牙石?李时珍仅在该药条下曰:“明目去翳。出西番,文理如象牙,枣红色。”由此可见,李时珍对该药了解不详。以上内容可能是李时珍对当时有关猪牙石传闻的记录。 ?4.碧霞石?李时珍仅在该药条下曰:“明目,去翳障。”由此可见,李时珍不了解该药的形态特征。以上内容可能是李时珍对当时有关碧霞石传闻的记录。 5.龙涎石?李时珍仅在该药条下曰:“主大风疠疮。出齐州。一名龙仙石。”由此可见,李时珍不了解该药的形态特征。以上内容可能是他对当时有关龙涎石传闻的记录。 ? 6.铅光石?李时珍仅在该药条下曰:“主哽骨。”可见,李时珍不了解该药的形态特征。以上内容可能是他对当时有关铅光石传闻的记录。 ?7.太阳石?李时珍在该药条下引金代刘守真《宣明论方》云:“治远年近日一切目疾方:用太阳石、太阴石、碧霞石、猪牙石,河洛石……井华水九碗,同熬至四碗,点水内不散为度,滤净收点。”李时珍注曰:“此方所用太阳石、太阴石等,多无考证,姑附于此。”由此可见,李时珍仅将前人有关太阳石的附方列于该药条下,而对该药的其它情况则毫无认识。因此,该药并非《本草纲目》新增药物。 ?8.朵梯牙?李时珍在该药条下引周定王《普济方》云:“眼科去翳,用水飞朵梯牙,火煅大海螺,碗糖霜。为末,日点。”李时珍注曰:“所谓朵梯牙、碗糖霜、安咱芦、可铁刺、阿飞勇,皆不知何物也?附录于此以俟。”由此可见,李时珍仅将前人有关朵梯牙附方列于该药条下,而对该药的其他情况则毫无认识。因此,该药并非李时珍新增药物。 ?通过以上初步考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本草纲目》金石部正文收载并注明的19种李时珍新增药物中,宝石、蜜栗子、金刚石、杓上砂、石鳖、雷墨等6种药物系首出于《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新增药物;石炭、石芝、汤瓶内硷等3种药物在李时珍之前有关医药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锡吝脂、粉霜、银朱、炉甘石、黄矾等5种药物在前人的医药著作中已作为药物品种记载,并非李时珍新增药物;诸铜器与诸铁器二药,并非纯粹是李时珍新增药物;石面一药系古代传说之物,李时珍并未见过该药;砭石只是一种古代针刺疗法的原始工具,并非药物品种;土黄并非一种药材,而是由多种药材配制的一种成药。?在《本草纲目》金石部所附录并注明的8种李时珍新增药物中,火药是两种矿物药和一种植物药的加工品,难以归入金石部;马肝石仅是古代文献传说之物,并非首出于《本草钢目》;猪牙石、碧霞石、龙涎石、铅光石等4种药物可能是有关传闻的记录,李时珍对其来源和形态特征了解不详或根本不了解;太阳石与朵梯牙二药条下仅列有前人医药著述中的附方,并非李时珍新增药物。?由于在《本草纲目》金石部收载并注明的27种李时珍新增药物中,锡吝脂、粉霜、银朱、炉甘石、黄矾、太阳石、朵梯牙等药物并非李时珍新增药物。因此,《本草纲目》收录的李时珍新增药物实际上肯定不是374种。《本草纲目》水部、土部与金石部新增药物品种考释 来自: 免费论文网www.shu1000.com 参考文献 [1]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第一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387~685. ? [2]武汉大学生物系.本草纲目简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671~675. ? [3]郑金生.试论《本草纲目》编篡中的几个问题.李时珍研究论文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 出版社.1985:101. [4]宋·唐慎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4. [5]明·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0、134、214. ? [6]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97、1752、1913、 2030、2166. [7]辞源修订组,等.辞源.1~4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83. [8]辞海编委会,等.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9]李经纬主编.中医人物辞典.6 {0 S' L: }& a; |% R( ^! p2 T/ z

! c& n2 r3 @  Z: ~! }: x0 W[ 本帖最后由 yanshoufeng 于 2008-1-26 14:0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2 22:54 , Processed in 0.0453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