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关宏勇
8 R+ f; v( w! S& Q% H0 `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数千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健康袪病之本,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也是中国文化最璀璨的明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她的优越性和科学性。
8 B' p4 A9 [2 } |( G" a 建国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从1956年建立起第一批共计6所中医院校以来,现在中医院校已达到32所。在校生10多万人,中等中医药学校近50所,一些西医院校和综合大学也设立了中医药专业,这些院校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对于稳定中医队伍,持续进行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医医疗机构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中医医院已发展到2600多所,病床27万张,为保障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 h" n F- A1 }! E
然而与世界中医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却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D' o, o7 A5 g+ K8 d/ O) q* s
一、内削外长的中医药的现状" \5 \7 g. ^) G9 F4 Z
1、国内中医药的现状
/ X2 R8 l8 X+ I6 E# y (1)中医事业发展滞后
& f% P3 s/ P$ ~' O 从业人员:据统计,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约每500人有一个中医大夫;1949年50万;现在27万人,平均4000人一名中医。据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这期间,我国人口从4亿增加到今天的13亿,而中医却从80万人减少到3万人。另有统计显示,我国的著名中医人数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由于国内中医人员待遇偏低和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中医热”,国内一大批中医业务骨干纷纷出国,我国中医正陷入传承危机和优秀中医人才流失。# i9 e* x) C' i" X$ O6 ?
医院规模数量:1999年全国综合性医院10793家,中医院仅2449家,约为4:1;就医院均固定资产而言,2000年综合医院为2,984.37万元,而中医院为910.95万元,二者之比为3:1。2 l- p' G ~3 R" `5 k+ u; o8 \2 J, @( E
中医药学院的数量、规模与西医医院也有很大差别。1998年全国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其中,中医院校(含民族医院校)33所(2003年为29所),西医院校83所。且中医院校规模远小于西医院校,据90年代初测算,所有中医院校资产之和比南京工学院还差600万元。1995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在校生共256,003人,其中,中医院校在校生仅44,737人(含民族医院校及西医院校中医系在校生),中西医在校生之比为1:5。; j. ~8 {' \% @
中医教育:中医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学习中医的时间与学习西医的时间基本相等,毕业生的中医基础知识薄弱。如某中医学院中医专业19门,西医课占总学时的31.12%,是西医院校中医课时的5—10倍:而19门中医课仅占42.83%,其余26%为公共课。如此培养出的毕业生,既不能当中医用,又不能当西医用,因此相当多的中医专业毕业生改行就西、搞药、从政、经商。中医教育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6 }5 ^; ~3 S4 w# y; W (2)中医院经营状况堪忧' Z4 u4 W* C- X& E. z, r0 B- u
国内中医院的经营状况普遍堪忧,亏损现象较为严重,效益明显差于西医综合医院。综合医院的中医科与其他科室相比亦显冷落。由于中医医疗服务价格低廉,创收少,因此,为了生存,很多中医院便放弃一些中医的诊疗手段,依靠西医检查设备和治疗手段增加收入。某中医院医生称,“比如病人骨折,其实有些只要用中医的夹板固定等诊疗手段就可医好,患者只需要掏60元。如果做手术,却需要1600元。如今医院都要自负盈亏,你说医生愿意选择哪个呢?为了效益,很多中医选择给患者动手术”。某三甲中医院日门诊量在800人左右,西医门诊处方达到400张以上,而中医处方却不足200张。利益驱使的后果使得大多中医大夫心态浮躁,无法进行中医临床的应用与研究,中医院缺乏中医特色和优势学科。西医水平又无法和专业西医医师相比,中医医院已经沦落成“二流的西医医院”了。
6 H+ v6 |! w4 i* t2 v 另一方面,随着医患纠纷的增加,政策上法制上缺乏对中医的保障,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仅仅作为了辅助手段。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作为诊断治疗的手段和依据,既要承担风险又没有增加收入的情况下,中医大夫宁愿让病人去做各种检查化验。) K- [& o! y3 g. v$ f3 W
再一方面,由于老百姓对中医也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中医院分科按西医院进行科室划分,致使中医院的诊治病种变得越来越狭窄。中医看病更多的是依靠中医大夫个人的水平,因此治疗效果也大不相同,而名中医的人才匮乏,老百姓找到一个好的中医确实很难。“看病难”体现在中医上就是“看好中医难”。虽然中医对慢性病、疑难病具有很大优势,中医理论的发展没有及时跟得上现代疾病的变化,没有实现现代疾病的中医理论的共识,从整体上讲,制约了中医医院的发展。9 A) z Q% U3 x0 |; V" T- ^3 E; \* J
(3)中医废存之争的背后——中医的信任危机
7 }: M8 r- I$ e. j1 y中医废存之争在我国近代史上已经出现过3次较大的争论,第一次是20世纪初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第二次是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第三次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了清除的对象。但中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续至今,且在宪法中确立了与西医平等的地位。
+ b5 ]1 L( b0 `: H) O6 {$ S# F' S2 p6 H
, @ M0 Y% r) ^3 ^+ F' l
2006年以学术界为代表的这次争论如同一石激起千重浪,再次引发了国人对中医的大辩论和对中医药前途的深思,尽管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坚决反对这种取消中医的言论和做法,但不能不面对的现实就是人们对中医的信任危机和曾经为保障中国人民健康和繁衍的具有几千年的中华瑰宝在短时期内便沦落到配角的地位。
' M2 I9 r% B9 r ]5 l 中医废存之争的最深层的原因是文化的差异,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争执。西学东渐、西化教育,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武器的西方文化的入侵,导致了不相信自己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于是,产生了“中医不科学”、“中医药必须与国际接轨”等言论。而现代科学技术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进步,现代医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现代科技所背靠的西方文化自然让更多的人认同。同期,我国又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得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医生存的土壤日益削弱。
* Q" C7 T t3 y- n( q 学术之争本无可厚非,从另一方面讲,中医废存之争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中医药的现实,中医沦为辅助医学,中医人才的缺失,中医信任的危机。如果政府和广大中医工作者能够正确认识,找到中医药发展滞后的真正原因,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实现中医药的重新振兴并非没有可能,这次争论也会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6 e9 E/ S) q3 L; D) b7 O& ~8 U) H (4)我国中医药产业竞争力明显不足6 v4 N- b Z. p
2005年我国中药出口突破8.2亿美元大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这个出口额还不及日本“救心丹”一个品种。韩国仅“高丽参”一项出口就相当于我国全部中药材出口额的50%,且其价格比我国人参高出10倍左右。我国占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竟然不足区区的5%。, e M( `% J0 k: A6 M* h
虽然,我国有上千家中药企业;但是,越来越多中国人却被“洋中药”重重包围!一方面,我们艰难地挤进国际市场,勉勉强强占据了一“足”之地;另一方面,我们却将极其庞大的国内市场轻易地拱手相让!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仅有的微弱优势将损失殆尽!最终,将不得不吞下这样的苦果--该得到的没有得到多少,不该失去的却了许多!3 v* \9 Z" N0 ^8 t: c9 t! P
全国政协委员、中医药专家司富春说:“我国作为中药资源大国,却不是中药产业大国。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西欧的一些草药企业从我国低价购入原料药就地粗加工,运回国内精炼提取制剂后以高价返销‘抢滩’中国市场,‘洋中药’对我国市场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 d" X% m7 t% m& ~2、中医药在全球的影响
6 R! Q0 k% P, [ Y I% a2 ~% I9 |5 Z0 ~ 中医药早在公元六世纪就经朝鲜传至日本,成为朝鲜、日本的医学。在10世纪,中医药逐渐被阿拉伯医学所吸收,成为阿拉伯医学的一部分。+ t9 ?# h* z. i! t& q5 c. c* n5 z3 q
与国内关于中医存废讨论之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医在海外发展得如火如荼,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医疗(针灸)机构5万余所,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人、针灸师超过10万人。仅美国就有7000多个中医针灸诊所,遍及美国49个州,持有中医针灸执照的医师近3万人。法国是西方研究和推广针灸最多的国家。1985年在12万名注册行医的医生中,就有9千名为病人使用过针灸疗法,并将针麻应用于外科手术。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中有70%至80%是学习中医及相关学科的。在韩国,由中国传入的中医已被改为“韩医”,并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他们利用现代手段,通过文化产品传播“韩医”,据说以韩医为主题的75集电视剧《医道》一剧,在韩国电视史创下百分之六十三点五之高收视率,长达十八周名列收视冠军之辉煌成绩。与之题材类似的《大长今》在中国的热播,也受到了普遍的赞誉。在电视剧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将“韩医”文化深入人心。不能不说韩国对于保护和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理念要远远超过我们。
) m7 l; r+ i. w; u 同时,由于我国一些中医业务骨干在国内得不到重视和发展的空间,很多都出国了,而在海外,他们身价倍增,仅仅依靠中医的治疗手段,他们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u; u4 m+ _# `' ]
中医在国外教育中也逐渐走热。近来欧美地区的“中医学热”尤其引人注目。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已有超过80所的中医高等教育机构。如新英格兰针灸学院、纽约中医学院、美洲中医学院等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达400或500以上。英国1993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办了伦敦中医学院,1996年英国Middlesex大学又与中国合作开办了5年制中医学历教育,并获英教育部门正式批准,由英政府下拨经费。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开办了多所中医学府。巴西、阿根廷已建立多种针灸学会和学校,广泛开展针灸治疗和培训。1 ?5 Z! U3 [% w* ^- F
中医在西方发达国家引起重视的原因在于,以现代生物医学为主的发达国家的卫生保健体系都出现了危机。为了建立一个公平和成本得到控制的卫生保健体系,各国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并试图寻求各种其它方法和措施来建立一个能满足国民需要的卫生保健体系,确保国民的健康。在这种背景下,针灸等传统医学方法作为“替代和补充医学”,逐渐被纳入各国卫生保健体系。在美国,以中医药为主的补充与替代医学一方面以其廉价、显效,以及良好的可及性,可以达到“花钱少、患者满意”的效果,另一方面,其独特的诊疗方式、疗效,也可以作为一种低价的高端产品,满足富裕人群的特殊需要。
I+ P! O% z, @; T$ W: b S * L& O' X3 {1 K
二、困扰中医发展的因素# z" \' r- N/ N) v
近百年来,中医在我国从一统天下的绝对主导地位沦为辅助医疗,中医始终处于被质疑、被验证、被改造的尴尬的境地是不争的事实,仅靠政策的保护、民族感情的维护恐怕很难让这一古老而又科学完整的医学体系得以生存和发展。只有找到困扰中医发展的因素,了解我们的不足,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才能找到应对和解决的办法。
; a0 g+ d" h7 @# H7 f 1、观念上的因素
0 \8 n' g( L6 j5 U; T& u& S 近百年来,西学东渐、西化教育,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武器的西方文化的入侵,致使我们几乎全盘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而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因此,以西方现代文明来衡量我国传统文化,以西方现代科技来衡量中医药是否科学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实了。导致为西方科技唯“科学主义”,产生了“中国文化落后”、“中医不科学”、“中医药必须与国际接轨”等言论。
0 r5 z! y+ x4 y s: M, r 在中医界,不少人用西医理论来修正中医理论,以为这就是创新;用西医生物化学方法来研发中药,以为这就是中药科学化;用西医理化统计指标来衡量中医临床效果,以为这就是中医药规范化。正因如此,我国中医重大理论与药方研究没有多大进展,只是在部分领域和方面有一些成果,而有的还只是类西医成果。
- r$ n8 [! Q4 `" [5 | 有人认为:中医走到今天的处境,是由于卫生部门用管理西医的方式来管理中医,用培养西医的方式培养中医,将中医“西医化”。中医和西医各自孕育于两个完全异质的文化系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医疗保健体系,二者理论与实践完全不同,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不能相互作为证伪的标准,因此拿西医药当作中医药的绝对标准来判断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决定中医药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使中医失去自身的特性而消亡。
+ z0 M* g$ V8 E; S0 N- S 对东方文化颇有研究的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系波克特教授早在80年代就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对人类的福利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 J% |5 h; ^% v7 r2 V
中医药以中国系统思维为导向,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先进的医学科学体系。其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病因病机理论、辨证论治理论、五运六气理论、药性归经理论等,并以辩证法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其哲学基础。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从预防、诊断、治疗、到养生、养性,修身这样一个大健康观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全新医疗模式是对中医医疗模式的现代语言的阐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的理念要领先世界医学2000多年。
1 b& n& v& ~. X' V正确的观念应该是,中医药与西医药是平起平坐、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两大医疗保健体系,米兰实验室科学总监德米凯利斯说,“中国传统医学是在研究活人的基础上诞生的理论,西方医学则是在对死人的研究上诞生的理论”。对于中医和西医在中国的“战争”,德米凯利斯说:“你们不该把东西方医学割裂开来,认为这是两个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体系。事实上东方医学给了西方医学界非常多的启发,尤其是应该如何把人体当作一个‘活’的整体去看待”。由于中医和西医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人体生命和健康,都有优势也都有不足,它们的关系如同人的右脑和左脑。
' T$ a5 U8 q9 ^( |# P 2、政策因素8 G2 t8 G# k; u( U7 P
医疗卫生的一些法规制度导致在管理上阻碍中医。“发展传统医学”虽然被庄严地写进宪法,但在一些具体法律法规和医疗管理制度上,许多方面实际上一直在歧视、歪曲和限制中医药。
+ C; C' z' a: u (1)资金投入少7 W6 U1 \ V# k1 B x
国家卫生资金的投入不平等。1995年,部(局)级综合医院年院均差额拨款数为中医医院的2.29倍,专项拨款数量是中医医院的1.37倍;2000年综合医院院均差额拨款为950.9万元,中医医院为479.4万元,综合医院院均差额拨款为中医医院的2倍;2000年综合医院院均专项拨款为1,275.8万元,中医医院为1,039.6万元,综合医院院均专项拨款为中医医院的1.1倍。这表明国家对中医医院的投入的力度与综合医院相比,差距较大。在科研投入方面,中医药的科研经费与西医药的科研经费之比为8.7:91.3,差距更为悬殊。
2 w$ P6 V. _1 Y) | (2)中医院西医化的体制之弊* s6 M, n+ M6 m+ p3 u3 h5 d7 ~
由于卫生医疗进行改革以后,对医院的财政拨款大大减少,医院的财政拨款仅够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要自谋生路,医院不得不自己养活自己。这就造成医院在诊疗项目上哪个挣钱多就开展哪些项目。中医传统的一些优势项目如: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虽然效果好,但由于收费太低,不如做手术挣钱多,这些项目就基本上不用了。普通的感冒,西医也没有特效药,也许花上几元钱两三味中药就可解决的问题,也非要让仪器、设备和体检发挥作用,动辄几百甚至上千。
4 y* n8 X& |- F! [- R2 b/ B 据了解,目前全国2500多家等级中医院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只有少数的民营中医院还能保持中医为主的特色,但民营医院不是我国医疗的主体,且力量薄弱。中医药也许简便廉验,但若靠它收费,无法养活医院。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66家中医院的54个中医服务收费项目进行了成本与价值的比较,结果显示54个项目中有40项,即近3/4的项目亏本经营。最常用的中药熏药治疗、骨折手法整复术、普通针刺、耳针、灸法、拔罐疗法,其盈利率全为负数。而西药进出中医院的差价大、仪器检测化验费昂贵,能够为医院盈利,为医生创收,所以中医院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仪器设备。
) C! d7 b+ m% K3 X5 }+ \9 s S" u (3)《执业医师法》切断中医师徒传承模式 U1 y" b3 l) G; h' y0 |
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称,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不仅治疗水平高,而且成本很低,但是因为西医知识不足而过不了执业中医师考试关。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必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者,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近2/5是西医知识。而民间大量的中医无此学历,不懂西医,不懂外语,虽然医术高明,也拿不到行医资格,行医即属非法。据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保守估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全国约有5万个民间的真正的中医师虽然行医已十多二十年,但已不能够再开业坐诊看病,这是农村及城市弱势群体的一大损失。”
( }4 Z( e' q) F9 z, v4 ?
+ L" i* [- x- S0 S, {
( v1 t8 v2 e- U+ r7 `: i8 `
3 s2 K. P F8 p/ t9 S2007-07-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