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j% ?& v0 F n7 L X* D 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花卉、瓜果、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cūn )、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事物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之。- x" x7 z1 f6 q) R' N
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0 [) q; h& M( S3 V( i2 g3 F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等。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5 s0 S2 _1 D/ T0 q: l" w { 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也泛指绘画艺术,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 U* {' \1 i# {5 |, b/ R4 E
/ ~7 |( N+ B/ V: Z2 s! X! ]
* 画分十门
' B" L* O% U2 ]7 m; O X7 t- l+ n5 m2 ?( L% V$ [* A
8 w& J) [: t$ j) H
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
K$ q7 l% L* x2 Q: V# r) E6 F5 X$ L X0 Q. j3 M! O" d; v
8 O/ Y, r* D8 l( H$ ?" _ * 十三科' G% ^% t8 N% \7 b& a/ W7 n
+ I9 P. S3 y5 S; C2 [
: D1 U7 ^/ S, b: w# {( q# U6 x
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 hòu音厚)《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K2 Z, H/ o3 k1 \" b+ e
* a1 Q8 N# X8 J! m. |
+ q u; [ S3 K5 W2 Y, l * 绘宗十二忌5 Y+ @' P0 J9 z/ T( y: U; I
! W4 i2 t# O) h1 J
7 _0 B: S* @0 Y* ] 中国画术语。谓山水画的十二忌病。元代饶自然在《山水家法》提出此说:一、布置迫塞;二、远近不分;三、山无气脉;四 、水无源流;五、境无夷险;六、路无出入;七、石止一面;八。树少四枝;九、人物伛偻;十、楼阁错杂;十一、滃(wěng)淡失宜;十二、点染无法。山水画中布置楼阁,错杂曲折,反可顾盼生姿,饶氏以为忌者,乃指以界画楼阁为主的画材而言。% c& l. _5 n. Q$ r9 e7 ~4 H
1 D* X/ ]! @0 R; [
指以绘画为终身职业的艺术工人。民间称“丹青师傅”。按社会地位来分有:民间画工、宫廷画工(汉代称“尚方画工”、“黄门画者”等)。从工种来分有:壁画工、漆画工、瓷画工、年画工、灯扇画工、雕刻画工等。画工画是民族绘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8 l- ~% w9 u% u! `& r
历代绘画从作者到作品,画工及其作品均占相当多数,但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受统治阶级歧视和抹煞。偶见于历代记载或传说中的画工,有:春秋战国鲁班,西汉毛延寿等,东汉卫改等,唐代宋法智(曾随王玄策到印度摹绘佛像)、宋文君(敦煌第196窟壁画的作者),北宋赵大亨,南宋箫照,元代马君祥与其长男马七等及朱好古门人、张遵礼(永乐宫壁画工) 等,明代路洪、河忠等(酒泉文殊山石窟壁画工),清代张文辉、张太古、粱廷玉等。年画方面,有杨柳青的张聋子,戴立三、高桐轩、杨续、阎文华等,桃花坞的跷老钱等。近代我国画工,大致分“京式”(北京地区)和“苏式”(苏州地区)两大类,京式彩画以装怖图案见长:苏式彩画,以绘制花鸟画为特长。所取题材,除山水、花鸟外,人物画多用民间流行戏曲故事及小说。授徒多采口传手教,手头积有粉本旧稿。能自制颜料。部分高手具有自行创稿的能力。
# v! U# q2 }: H, N* r# t
8 Z6 e& D8 {* [ V1 P* u
& y" Y! Q( p7 w% B, c9 [4 T( O9 y3 W( J, E! a6 K9 `) y. h
( q8 ]) j& |% i
* 八格/ Q4 m Q; h# F' L, j Q
F/ Q2 B4 \4 o# G$ r: e# |
x* Q, l: n5 ~( ]- s* C 中国画术语。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提出:“凡画有八格:石老而润,水净而明,山要崔嵬,泉宜洒落,云烟出没,野径迂回,松偃龙蛇,竹藏风雨也。”即指表现对象要观察细致,使之活灵生动。另《潜确类书》载"八格"的"水净而明"中的"净"为"淡"。* K6 N! A" a) S: \
/ c* j, h$ C" Z8 Q3 a
* 七候: T2 E: C) @6 q' `2 W
, e6 [! f5 B. J! p& K1 H% X8 X5 K
中国画术语。清代戴熙《习苦斋画絮》提出:“作画须得七候:一、精楮(chǔ纸的代称);二、笔与手称;三、色墨净;四、新游山水,或新见名迹;五、索画者工赏鉴;六 、意兴;七、工夫当不生不熟之际。七候备而后佳构成。”
. h: o n) M' o0 l" u) l9 ?
) I/ B' o+ Q- F! h) S1 S * 六气
3 s. k: Y1 K- s' B" Y! y- Y& {. [% a" H/ S) s1 U0 }
9 ]3 F8 z0 G, b
中国画术语。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提出:“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cù)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 g5 w! G/ J1 [
2 p& p2 ?/ ^, z- ^% _! y * 六长
# T: \$ q G/ }% ^" ~6 }7 h6 L2 m. y$ E
; Q5 U) m$ x/ Z U! Y6 t; L 中国画术语。对绘画技法所举的六种长处。有两说:一是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提出识画之诀,在乎明六要而审六长:“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 ~ a% e# j; I5 L; k
二是清代王昱《东庄论画》:“画有六长: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用墨精彩、布局变化、设色高华是也,六者一有未备,终不得为高手。”& F- D( _* b% b8 B0 a
% F" Z- X0 P0 c
7 [$ l. n( C0 t+ \* R( D
* 六要/ U, c, Q2 B( U5 Y# N4 N
4 ]. e. Z6 L6 U6 U
5 ^0 f# \, m* h1 E, i* z" p 中国画术语。对绘画创作提出的六个要求。有两说:一是五代梁荆浩《笔法记》:“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荆浩解释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一作遗)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
1 M5 A! l' N' S 二是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提出识画之诀,在乎明六要而审六长:“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其内容是鉴别一幅画的水平高下时,作为衡量标准的六个要点。称为“识画六要”,不作为画法方面的术语。
/ y5 R' l% U7 [; }2 C0 y
: ^7 Z# z6 e0 O
: u- l4 X6 E" H7 a. B * 六法- q) C8 G; v7 r' }2 ?
& P6 v5 u; f5 t7 J- |6 n9 x! ^+ u0 g% y- j# i$ i$ U8 U2 j
中国画术语。品评人物画的六项标准,南北朝南齐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古画品录》所举“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一作传模移写)。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列为首要之法。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则认为“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赋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着手?以气韵为第一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其后论者益众,并逐渐应用到山水、花
% m- a. Q6 _( y6 b3 ]/ G$ j! [鸟等画科。现代钱钟书重新作了标点:“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模写是也”。(《管锥编》第四卷)
9 Q% U9 I {1 E8 s
! q0 X7 v7 k. v! R * 四难
/ s: V# Y. j# Y: n3 B& m9 x7 O# }' h, n4 H; R$ I
4 ]. t% D' Y. G5 g* m. S
中国画术语,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谓:“画有四难:笔少画多,一难也;境显意深,二难也;险不入怪,平不类弱,三难也;经营惨淡,结构自然,四难也。”! _; g/ G/ |" e4 Y8 K- H& f9 r
+ O7 a$ x8 { q* F9 H% S% E! P
* 三到
5 w6 ?- L- k) f" d3 D9 H$ B& X7 ?& y t- T
- J. y$ y/ r1 x- E& _ 中国画术语。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谓:“画有三到:理也,气也,趣也。非是三者,不能入精妙神逸之品,故必于平中求奇,纯绵裹铁,虚实相生。”+ c4 T7 n. ]# O. l* g/ k( C+ M% y3 y
* 七忌
9 h* Z' T1 L9 O( I! q. @
1 e2 z7 {/ i( ^3 i
# K) Y* |. m" Z( B* ^ 中国画术语。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卷一谓“画有七忌:用笔忌滑软,忌硬,忌重而滞,忌率而溷,忌明净而腻,忌丛密而乱。又不可有意着好笔,有意去累笔,从容不迫,由淡入浓。磊落者存之,甜熟者删之,纤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则觚棱转折自能以心运笔,不使笔不从心。
* V3 n9 `5 C6 c( s& c _7 p$ w$ P# ]
+ }$ c9 S& n Z * 三病
9 F4 _9 W) i+ R# [
/ U5 P* m! ]1 i! A2 {, T: ]
8 Y' _4 @- ?8 S/ \, D国画的三病指:板、刻、结。
5 \& u) @- ~8 {0 f& n5 r8 q) S w版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褊,不能圆浑也;
* W. U# i) }) i* {( m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钩画之际,妄生圭角也:
, v2 e) g# |5 H! C, c$ c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也。
8 K4 l5 O! g$ `9 r 对于三病之说的出处一说出自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用笔得失》,一说出自宋韩纯全《山水纯全集》,这两本书七夭都没有读过,不敢妄自猜度,希望有识之士帮七夭将之增补,给大家带来的不望能谅解!4 p0 W4 m" k) D: V+ I- |
* 三品
# H4 j. N) x1 e h& D$ P: U
3 p; l5 _! W5 V9 |& S6 K' m
6 t9 D3 b1 ~( C! N( t( ? 中国画术语。指品评书画艺术的三个等级,即神品、妙品。能品。
- F: Y$ @7 }5 K 唐代张怀瓘(guàn)《书断》评历代书法家,立神、妙、能三品,源于南朝梁庾肩吾《书品》的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共为九例);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以此评画,元代夏文彦、明代王世贞沿袭之。又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援李嗣真《书后品》在上、中、下三等九品之外立逸品。! m S* G. f" Q& R1 \' Q
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则分逸、神、妙、能四格。谓“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由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厨已走,拨壁而飞,故目之曰神格尔。”;“画之于人,各有本性,笔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斫鼻,自心付手,曲尽玄微,故目之曰妙格尔。”;“画有性周动植,学侔天功,乃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故目之曰能格尔。”
8 x. e' M& M5 t4 | 宋徽宗赵佶评画,以神、逸,妙、能为序。清代黄钺细分至二十四品。
. u4 V7 \$ X* z. H `# u( ]8 ~- S9 A& ^
7 ?* h" ?$ K3 S' ]7 W * 三绝 ! s8 D }* a+ l6 V# t$ P* [
9 e7 ~" d/ N; r! ^9 ]4 z+ O# t! e
/ Q- y$ p6 \5 @) A
中国书画术语,有两说:一是诗、书、画三者都有很高成就称为“三绝”。唐玄宗李隆基曾题字于郑虔的山水画上曰“郑虔三绝”。二是在画史上,东晋顾恺之被称为“三绝”,《晋书》顾恺之本传,称顾具有“才绝、画绝、痴绝”。明清间,也有把“才绝、画绝、书绝”称为“三绝”的。
4 w5 f0 S8 L9 A+ e/ _
3 V: v9 Y3 g @ U8 E9 @* g: H' F * 九朽一罢
& c0 s' H; J/ Q* }" A/ _; e) r- o$ g* J% Q* j
+ _: O# B+ N7 G7 Y4 x b* w 中国画术语。古人说:画家于人物,必“九朽一罢”。即先以朽笔(用柳枝烧制出的炭条叫做"朽"。)钩划形状,数次修改,故曰。“九朽”( “九朽”谓其多次) ;继以墨线描成,故曰“一罢。”北宋周纯则以书法“落笔便成”而主张绘画亦要“一气呵成”;“书画同一关捩,善书者又岂先朽而后书耶?”但清代盛大士却认为:“今人每以不用朽笔为能事,其实画之工拙,岂在朽不朽乎?”( 《溪山卧游录》)
7 M1 Y2 C: `! Q( \
. p" A: \# K4 V0 i7 g% E 岁寒三友 四君子 五清- c6 B& \4 a/ Q' F4 y* ~- V/ V5 S
% Z& P8 v% Y* W. }. B# i
* 岁寒三友
2 i7 A2 U/ ?0 y% w4 |
5 v7 P/ q$ B: W" M1 s Q* n 宋元若干画家好写竹、梅,加上松树,称“岁寒三友”。元代吴镇在“三友”外加画兰花,名“四友图”。
. {$ Z- n+ A# Z2 F, X9 m% L( M 岁寒三友的由来:北宋神宗时,苏轼遭权臣迫害入狱,经朋友王安石等人营救后安置黄州(今湖北黄冈)管制。后家人来依,苏轼为解家困于黄州府讨得数十亩地开垦,此地即东坡。在此建房称“雪堂”院内满布松、竹梅等花木。 黄州知州徐君猷来雪堂看望他,打趣他居所太过冷清,苏轼手指院内花木,爽朗大笑:“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为风声和泉声就是可解寂寞的两部乐章,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开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7 z, ~2 X- Q5 K; W; a) b 徐君猷闻言,对苏轼以“三友”自励,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肃然起敬,从此更留意对他的照顾了。以后,合成松、竹、梅的“岁寒三友”图案,一般都用在器皿、衣料和建筑上。仁人志士对它的理解,是借此体现傲霜斗雪、铁骨冰心的高尚品格,老百姓则看重其长青不老、终冬不凋,引申为生命力的旺盛,所以也成为吉祥的象征。
A" f, m5 ~: \9 j
+ l7 O5 Q7 a4 u2 a( v8 K) t* d * 四君子
9 ]' @8 e) y$ `/ u0 \" V: V w: F6 p, @) v. W# e' ?) j
中国画术语。指以梅、兰、竹、菊四种花卉为题材的总称。花鸟画之分支。明神宗万历(1573一1619)间,黄凤池辑《梅竹兰菊四谱》,陈继儒称“四君”,后即名“四君子”。
* ^ S/ S) r4 W0 `6 w* T" Y! l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而四君子之名的来源,大概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每每以梅兰竹菊自况,而梅兰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之故吧。是一种种内在的品德之喻。! Q/ N; K+ a" @0 Z: Z% `' N
* g! Y- V; q; l. i 五清 X+ l4 j0 R7 A0 k0 R! \
人们在“四君子”的基础上又加上松树(或水仙,或奇石)合称“五清”或“五友”。清代王概编《芥子园画传》第三集,即为梅、兰、竹、菊四谱。这类题材,能象征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强、坚忍、乐观以及不畏强权暴力的精神,历代画家久画不衰。
5 |! \& y9 d) h吴装
- N. j1 T% t) X# @ 亦称“吴家样”。中国画的一种淡着色风格。相传始于唐吴道子的人物画,故名。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吴生设色》:“尝观(吴道子)所画墙壁卷轴,落笔雄劲而敷彩简淡;或有墙壁间设色重处,多是后人装饰。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夹注:雕塑之像,亦有吴装)。”后来引伸其义称浅绛山水画为“吴装”。
8 h; ]; D1 z. v' l
) a0 A( J5 {( c9 a% B吴带当风,曹衣出水5 p' V% k) g& j; O% @
中国画术语。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而北朝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后人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两种著名的描法,也流行于古代雕塑和铸像。 一说曹指三国吴的曹不兴,又名弗兴。擅长画龙、马、虎及人物,画史有“误墨于素,因势成蝇”的传说,吴指南朝宋的吴暕 ,擅长画佛像罗汉,时享盛誉。+ q# {4 X5 V2 H* P m `3 d e6 X
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一般多指曹仲达和吴道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