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84|回复: 10

莫道不销魂——杨雨解秘李清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6 21: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莫道不销魂——杨雨解秘李清照》是笔者在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主讲李清照时的讲稿。初衷是面对最普通的电视观众,用最“平民化”的讲述形式,突破教材中对李清照“婉约派女词人”的定性,力图更全面地展示李清照其人、其情、其才、其识、其坎坷的经历及其面对坎坷时的坚强执著……在这部讲稿中,也许李清照的文才仅仅成为了突出她卓荦不群的个性的背景。在笔者的讲述中,李清照首先是一个杰出的女人,然后才是一个杰出的文人!现将文稿发出,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 M8 [% r+ }! U8 O  2 X3 b! z" D1 t8 H+ q
  , f9 }& _# h7 D* z/ w
  
5 [. P  X/ v9 c$ J: x7 A  第一讲
# C" ]4 C' {4 v; r  # B! R, A+ y% ]8 R+ F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 O5 M6 F, A1 [2 T, Q+ Q$ ~  ——美女李清照, ?; W7 x5 Q! T: |
  
. u# x  [/ X( u  I  李清照到底是个啥样人?要换在前几年问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争议——鼎鼎大名的古今第一才女、宋代第一女词人嘛。读过几年书的人都知道,中学课本选了那么多名人才子的作品,可是古代历史上惟一一位入选的女作家,就只有李清照一位。中国历史上多少有名有姓的大文豪大才子,要在中学课本里露一下脸,这不是比“超女海选”还难上加难嘛!
7 ~  T0 E& E6 b! O9 @* s5 J  # B/ N, a) N( l" Y
  这不?“李清照”也要“海选”了。据说有家影视公司准备拍一部表现这位旷世才女传奇一生的电视连续剧《乱世佳人梦》,以超豪华阵容加盟两岸三地的众多明星,据说,还有韩国明星。但现在万事俱备,就是主角定不下来。看来,前一段时间《红楼》选秀刚刚轰轰烈烈地结束,“李清照”选秀恐怕又得天翻地覆一阵子了。" r% F* F4 Q. i+ @6 t5 n
  
5 O  @; _/ w  X: h  说起来,这“李清照”一个人的选秀似乎比《红楼》十二钗的选秀还难,为什么难呢?《红楼梦》里有两个角色最难选,一个是秦可卿,字“兼美”,所谓“兼美”,那可是集中了所有美女的优点,比所有美女都美的演员,您说难不难选?另外一个更难选的角色是林黛玉,中国十几亿人呢,选啥都难,就是选美女不难,可林黛玉她不光是大美女啊,她可是《红楼梦》里最有才的才女。而且人家啊,还是天上的“绛珠仙草”下凡,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连曹雪芹都不敢正面描写她的长相,一个人间找不到的美女加才女,这个演员难不难选?
0 q. i2 p8 n; H& W* U: H2 U  * _: \- A: b1 `! B7 a% v. x
  难!太难了!!!
2 |+ B) Y0 t' {) y: ?& M5 C; s: z  
% U) P' O  k: M  但是秦可卿和林黛玉再难选,都比不过选“李清照”的难。为什么?秦可卿、林黛玉都是小说里虚构的人物,《红楼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每个重要人物都刻画得很详细,什么时候干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甚至穿了什么新衣服,披了什么样子的斗篷……照着它去演总能演个八九不离十。李清照就不同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那可都是男人们写成的历史,女人们要在历史书上留个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除非她的老公出人头地,当了大官或者出了大名,博了个封妻荫子,夫贵妻荣,才能在正史上附带着提那么一笔。但附带着提的这么一笔也不是自己的名字,不是马杨氏,就是朱刘氏。李清照的命也好不到哪儿去,她虽然嫁了个情投意合的丈夫,可惜丈夫又没当过什么大不了的官,还不够资格在正史的光荣榜上占上一篇“列传”。《宋史》里面只有在她父亲的传记中附带提了一句,说是有这么个女儿,嫁了某某人,很有才华云云。要从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敷衍出她的一生来,你说难不难?: `( T- S$ T, S0 ~' `+ ]* |- ~# }
  
& E. `- z. X  M# t% _5 u& S  更难的还不在这里,正因为正史里没李清照什么事儿,野史里可就是你来一句,我写一段,把个李清照传得神乎其神,越传越邪乎。要说中国历史上的美女、才女也不少了,可没见过为了一个女人这么吵来吵去的,吵了一千年,到现在好像还没停下来的意思。一会儿把她说成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才女,一会儿又嗤之以鼻把她说成是一个只会无病呻吟风花雪月的小女人;这个人把她描述成一个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绝代佳人,那个人又骂她是搔首弄姿晚节不保的荡妇;有人说她是温柔贤淑的大家闺秀,还有人,干脆把她描绘成一个慷慨激昂指点江山的女革命家……
* N7 T+ n( |7 l. }" I3 Q  0 q( J2 R: z+ G( o" Y% t" O
  “李清照”选秀难哪!选一个花容月貌的美女不难,选一个出口成章的才女不难,选一个啼啼哭哭的小女人不难,选一个风骚妖艳的荡妇不难,选一个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不难,选一个昂首挺胸的女革命家也不难,可是,要把这所有的“不难”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来,可不就是难为编剧、难为导演、难为演员嘛!0 Q1 x' x: @' E' W% ]& c
  6 f- R* i0 ]& \
  不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越是难,才越有挑战性,越是正史里不写,越是有人要替她立传,替她正名,不仅电影电视剧蜂拥而上,连学者也不甘寂寞:2005年,《李清照新传》问世;更绝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搜罗了200多个重要人物的评传,从孔子一直评到孙中山,200多号人哪,其中只有一个女人——李清照!才女一转眼又变成了思想家!最让女人们扬眉吐气的是,这回叫某某氏的可不是女人——在《李清照评传》里附带了她的丈夫赵明诚评传,总算是让这位千古“第一丈夫”“李赵氏”也妻贵夫荣了一把。
4 j# O" l1 ?- P) m) o& @  " g3 M8 N; G7 [- R9 D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倒要看看,李清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把我们中国人为难成这样了,还偏偏要迎难而上,不把李清照说个一清二楚誓不罢休?这位古今第一奇女子,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还能让一千年后的女人们还屡屡为她流泪叹息?让一千年后的男人们屡屡懊恼不已,“恨不于此人同时”,哀叹自己晚生了几乎整整一千年?
- P" }* q* V  x3 n  ' N. r5 B  a( U. X7 _- Y
  首先,李清照是位才女,这一点,一千年来几乎就没人否认过。可她毕竟首先是个女人,一个女人再有才,也不至于吸引这么多眼球盯着她一个人看,她还必须得漂亮才行。宋代跟我们现在可不一样,现在是美女看腻味了,审美疲劳,所以女人们拼命扮丑,越丑越容易出名。可宋代还是个审美的年代啊,而且审美的口味还非常挑剔。女人嘛,最好是美貌加智慧,才貌双全,秀外慧中,才符合当时人们对才女的审美期望。奇怪的是,一千年来,那么多关于李清照的野史逸闻,那么多关于李清照指手画脚的评论,都是争她有没有才,有没有德,就没有一个字评价她的长相。哪怕从她31岁时的那幅画像,因为年代久远,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关于李清照的长相,有两点是可以推测的:
' q+ R. C- \3 F8 r! z- E0 z) C  
9 O+ P& x; H8 B* A7 U" w) e( A  第一,从遗传学角度来看,李清照的长相也不应该是“恐龙”“鳄鱼”之类,因为《宋史》说她的父亲李格非“俊警异甚”,长得非常英俊,是个大帅哥。女儿长得像父亲哪,遗传学上都这么说:子女智商继承母亲,相貌继承父亲。所以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夫妻相配不应该是郎才女貌,而应郎貌女才——讨老婆要讨学历高的,嫁老公呢要嫁长得帅的。李清照运气好,她的父母,都是才貌双全,无论继承哪一方,她都应该是个大美女。更何况,李清照出生不久,李格非就开始官运亨通,应酬很多,来往交际的都是当时的一些名士才子。女儿从小就很聪明,诗文歌赋无所不通,出口成章,李格非很为这个女儿感到骄傲,所以,他和朋友们之间的交游唱和就常常带上小清照,让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这些个名士才子哪个不是“审美”高手啊?如果李清照仅仅是聪明伶俐,长得却很对不住观众,李格非敢把这个小“恐龙”带出去到处招摇?就凭这,也可以想象李清照就算不是个绝色美女,至少也是个非同一般的美女。不信,去看看李清照的词就知道,李清照对自己的美貌那是相当有自信的,她不是这样写过吗:
/ N4 S2 T% O1 [: p5 n' o/ C  8 V2 h0 \0 \' k- e1 P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 _/ n( V/ X  w0 @  ) ~! y0 B+ w7 J
  这首词写的应该是她结婚以后的事情了。你看,春天的花开得多漂亮啊,鲜红鲜红的,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李清照忍不住买了一枝最漂亮的来插在头发上。女为悦己者容啊,戴花总不是为了自个儿照镜子孤芳自赏吧?还得给人看哪!给谁看?当然是给她的丈夫赵明诚看了。怕丈夫说自己还不如花好看呢,就故意地把鲜花斜斜地插在云鬓上,在老公面前扭过来晃过去,一定要老公说说看:到底是老婆漂亮,还是花儿漂亮?虽然词里面没有说赵明诚怎么回答她的,但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看着这样娇滴滴的美女妻子,那赵明诚还不酥了半边骨头去?. P2 Z' f7 v# |& D, m9 g* {
  . e* E$ V2 t; y( c* D
  第二,从当时的审美潮流来看。李清照的长相是既符合宋代人审美眼光,又符合我们21世纪当代人的审美眼光。为什么这么说呢?宋朝跟唐朝不一样,唐朝是以胖为美的。杨贵妃就是胖美人们的骄傲,杨贵妃胖到什么程度?据说夏天她都不敢睡竹席,就是因为怕她的细皮嫩肉卡到竹席缝里面去了。关于她的胖,还有个小故事:一天唐玄宗李隆基一个人在书,正看得投入呢,没注意杨贵妃已经悄悄地来到他身后,拍拍他的肩膀问:“嗨,三郎,看什么书看得这么认真哪?”李隆基一听是杨贵妃的声音,故意装作手忙脚乱地把书藏起来。这一急一藏,反而把杨贵妃的好奇心勾出来了,非要问他看的是什么书。李隆基皮笑肉不笑地说:“偏不给你看,怕你看了要生气”。杨贵妃一把抢过书一看,原来是《汉成帝内传》,李隆基正好看到这一段:汉成帝最宠爱的女人——赵飞燕能够在人的手掌心里轻舞飞扬。李隆基笑着看杨玉环:“你不怕,随它什么风都吹不动你!”杨贵妃假装生气,说:我虽然胖,可我的霓裳羽衣舞跳起来一点都不比赵飞燕差吧?  U7 ?2 u$ J: v; b- {
  
* s9 M& A, g1 q7 x! j  到了李清照的时代,杨贵妃似的以胖为美早成了过去式,宋代是以瘦为美的。不光是人瘦,宋代人连写诗作画都很崇尚“瘦硬”美,所以宋代文人笔下的美女也就一个赛一个地瘦:比如说欧阳修的“清瘦肌肤冰雪妒”,柳永的“自家空恁添清瘦”,苏轼的“冰肌自是生来瘦”,黄庭坚的“抱琵琶、为谁清瘦”,秦观的“消瘦、消瘦”,周邦彦的“玉骨为多感,瘦来无一把”……男人们这么喜欢骨感美人,时代风气就都按照男人们的喜好来打扮女人了。李清照虽然是特立独行的才女,可在这一点上并不怎么叛逆。看李清照31岁时候的画像就知道了——削肩细腰,一口风都吹得起的样子,典型的古典瘦美人。李清照还有个相当有名的外号,叫“李三瘦”,因为她在词里,写过三句带“瘦”字的经典名句,一句是“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一句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另一句就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词,有的是说花瘦,有的是说人瘦,还有的是说花已经很瘦了,可是人比花更瘦!李清照大概怎么想不到,一千年前中国人的审美潮流,在一千年后又得到了遥遥呼应,20世纪以来,“瘦”又成了人人追捧的时尚。$ |1 C/ `* Q( ~8 ^# Q3 O, r8 O3 f9 P
  - d" X5 H% ~& Z/ k/ h5 H8 H
  虽然李清照的美貌最终被她的才名所掩盖,留传下来关于她的评论,都是关注她的才华甚于美貌,但是就像现在的世俗眼光一样,无论任何朝代,对一个女人的评价,总是从容貌开始的。女性的美始终是这个世界的最美。这样的话也许会让女权主义者愤怒,可是,一千年前,没有女权主义。! P; w' _+ t" h" n& \( e8 d
  % P9 N  L. s4 Q  t5 W
  那样的年代,只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一个女人,如果长得很漂亮,就可以成为美女,成为女人中的佳品;如果有才又有色,那便是极品;如果有才又有色还没有让才色掩盖了德,那简直就是神品了。遗憾的是,纵观中国文学两千多年的历史,佳品尽有,极品寥寥,至于神品?那就更要好好斟酌了。因为“道德”这个东西,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改一个朝换一个代,道德标准很可能就会天翻地覆,甚至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思想派别,关于道德的论争也可以众说纷纭、互不买账。晋代就有一位才色德三者俱全的神品女人——谢道韫。谢道韫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将鹅毛大雪比喻成漫天飞扬的柳絮,受到她的叔父、鼎鼎大名的宰相谢安的称赞。于是后来凡是夸女人有才就说她是“咏絮之才”,这个典故就是从谢道韫那儿来的。唐朝有一句很有名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谢家可就是谢道韫她娘家,而王家呢,就是谢道韫的婆家:谢道韫是东晋安西大将军谢奕的女儿,而她嫁的就是东晋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王谢两大家族的富贵风流,被谢道韫一个人占全了。
/ `) C- p) `) h5 _' N. ?" K- h  
0 Z- n! x# ~9 C8 b' q4 a3 u% r# O  谢道韫生活的晋代和李清照生活的宋代,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晋代的才子佳人展示才华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清谈”。所谓清谈,就是就某一个文化问题进行长时间的辩论,很像今天的辩论赛,不但分正方、反方,还有裁判来判决输赢。而宋代的才子佳人呢,主要是通过“填词”来展示才华。于是,两位才女也就分别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展示自己,成为各自时代的“学术超女”、“文化超女”。关于谢道韫的辩论才华,有一个著名故事:有一次王家主办一场重要的辩论赛,当时辩论的一方是谢道韫的小叔子,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献之。王献之在辩论赛中渐渐落了下风,抵挡不住“对方辩友”的唇枪舌剑。要知道,王家在东晋是何等地位,要是输了,那还不脸面丢尽?正在尴尬的时候,谢道韫派了个贴身丫鬟,款款地走到论坛前,递给王献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愿为小郎解围”。意思就是,我可以帮小叔子继续辩论。王献之一看,求之不得啊,马上在辩论赛场挂了一面帘子。大家只看到帘子后面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听到她一连几个小时侃侃而谈,让本来气焰嚣张的“对方辩友”硬是找不到还击的机会,最终由裁判宣布,此次辩论由王家获胜。
( b. R& u1 S/ d( x$ o0 u( T  
3 y) h* r, n8 L9 y  I  更巧的是,东晋末年,谢道韫同样遭受了国破家亡的命运,丈夫在混乱中被杀死,而一介弱女子谢道韫硬是保护着三岁的小外孙,义正词严,把海盗头头孙恩给镇住了,一番滔滔不绝的说教后,孙恩不仅大发慈悲,刀下留人,还派手下将她祖孙俩护送回家。
# J* }; P! W' h2 G  
% n; f/ @5 m+ S8 w4 l  李清照的命运跟谢道韫还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样是出身名门世家,一样是举世闻名的美女加才女,一样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不幸命运。但谢道韫比李清照幸运的是:谢道韫在道德方面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瑕疵,丈夫死后,守节终身,最后还在《晋书》的《烈女传》里面占了一个位置,算是为自己盖棺论定,立了个贞节牌坊。李清照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她是名副其实的“咏絮之才”,又是名副其实的绝代佳人,在后代的名声远远超过了占尽王谢风流的谢道韫。但李清照的处世态度,她的人生经历,她的“晚节不保”,又给道学家们留下太多的话柄。也是,谁让这个本来应该高高在上的名门闺秀,却偏偏绯闻不断呢?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美女谱中,李清照算一个才貌双全的极品,那是没有任何疑问的。问题是,李清照算不算得上是才、色、德三者俱全的神品呢,那就要留待各位观众来进行一番品评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21: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
! v1 s% j! F1 g, V4 K  # K/ g% A* L0 C: V/ O) a
  自是花中第一流+ ?' b8 h4 x% o4 c8 I/ Y
  ——赌神李清照 & j3 x2 V  I! I: X
  
" q# B6 [) j# m- C/ A9 Y+ x  上一讲费了很多口舌证明李清照的才貌双全,按照一般人的美好愿望,我们总是希望心目中的偶像不但才貌双全,最好还“德艺双馨”。于是,对李清照,我们也怀着这样美好而崇高的希望了。0 k/ d% {$ U: M. ]
  * ?+ r2 O* L* @4 t9 m9 J
  可是,偏偏,李清照的“德”是一个很值得争议的话题。我们都知道,古代社会对女人有很明确的要求——三从四德啊!“从”就是顺从,“三从”:没出嫁的时候听父亲的话,出嫁以后听丈夫的话,要是丈夫死了呢,那就听儿子的话——说白了,就是这一辈子要听男人的话!四德是哪四德呢?妇容、妇言、妇功、妇德。妇容是要求女人要打扮得端庄整洁;妇言是要求女人说话要温柔大方,不要粗声大气、东家长西家短地搬弄是非;妇功,说明女人做家务活不仅要心灵手巧,还得任劳任怨。四德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妇德”,“妇德”的核心思想还是两个字——顺从。《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妇人,伏于人也”,女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须服从男人的教导,那才是有“德”的女人。就在李清照出生的时候,北宋朝廷还活跃着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司马光,别看他从小就凭借“砸缸”一举成为熠熠闪光的童星,挺活泼机灵的一个小伙子,长大了偏偏变成了个满嘴仁义道德的理学家。他有句名言,这句名言哪,可是针对咱们女人说的:“妇专以柔顺为德,不以强辩为美”。对女人来说,最高的道德标准就是柔顺,谁要是伶牙俐齿,得理不饶人,甚至还敢跟男人打擂台,拼个你高我低,那就不是真正的女人,是要挨骂的。: e0 |% K4 D- q  `+ p$ L% E4 ^
  
: x' [! T" m- R- H3 O  这不,李清照从出名那天开始,挨的骂还真不少。骂来骂去,最让人骂得过瘾骂得来劲儿的就是她的“不守妇德”。宋代有个著名的学者叫王灼,他曾经评论过当朝几乎所有成名的词人。但就是这位承认李清照是当朝第一大才女的王灼,首先就开骂了,说自古以来的大家闺秀,就没见过李清照这么不知羞耻,荒淫放肆的女人!难道李清照真的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或者写过什么见不得人的文字,要遭人如此唾骂?我们倒要来看看,在这帮道貌岸然的老夫子们的眼里,李清照到底什么地方让他们看不顺眼了,要让他们捶胸顿足,大叫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呢?
4 l7 m1 D4 t& z0 a8 i  
* B& G- Z; I6 n4 ]4 d) n" }5 W5 J# p3 m  说实话,要按当时人的要求,李清照还真算不上什么“三从四德”的模范。首先这一条就不符合要求,哪一条?——妇容!大家可能要不明白了,不是说李清照是个大美女吗,连大美女都还达不到“妇容”的要求,那还要什么样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啊?注意了,这个“妇容”,不是说女人要长一副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浓妆艳抹,挤眉弄眼,打扮得蓝色妖姬似的去勾引男人;而是要求女人收拾得干净整洁,一举一动文雅大方,不该看的人一眼都不能多看,不该说的话一句都不能多说,不该走的路一步都不多走。一句话,那个时候的男人,不欣赏野蛮女友,只欣赏笑不露齿的端庄淑女。而李清照呢,虽然是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从小也没少受过三从四德的教育,可惜偏偏就做了不少出格的事来挑战男人们制定的“三从四德”。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她的好赌,比如说她的“风流”,再比如说她的好酒……
/ n3 ^0 x9 z4 c7 V8 f  ; M3 M* W" P: q
  先来看李清照的好赌。3 d1 w: i7 f4 ]' N4 p8 C$ m
  ' {* @' C+ N/ L
  我们常常说五毒俱全:骗、赌、帮、烟、娼,那可都是连男人沾了都没好果子吃的事,可李清照偏偏沾上了一样厉害的——赌。而且她对赌博可不是一般的喜欢,简直到了执迷不悔的地步。我们看那些迷恋赌博的人,常常是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赌得家破人亡,几乎没几个不后悔的人。可李清照赌博赌了一辈子,还真没后悔过,为啥呢?一个字——赢。输钱的号天哭地的后悔,赢钱了谁还后悔呢?6 @4 c; U0 {8 s5 S+ L4 ]+ O3 m
  
" G: G4 C6 ]$ u/ y1 h, G  您见过赌博赌了一辈子从来不输的人吗?没见过吧。据我所知,这样的人,除了李清照,还真没第二个。一个赌博从来不输,老赢钱的人,怎么会后悔呢?当然不会。您不相信?不信也得信!这些可都是李清照她自己白纸黑字写下来,留传到今天的,证据确凿。李清照写过一篇《打马图序》,“打马”就是一种赌博的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李清照一开篇就教训人说:
1 u9 `/ W2 {# m, x8 Z1 W2 Y7 A. H  
4 l: |! z. U& ?, K7 g( l7 O  你们赌博为啥就不能像我一样精通呢?其实赌博没什么窍门,找到抢先的办法就行了,所以只有专心致志地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也。1 T. H& k/ W" f6 ]$ D
  $ l' ]9 j; ^# f3 `
  要说这样的教训也没啥特别,谁不知道赌博要专心致志啊?不专心要输钱的呀!有的人干别的不见得专心致志,一到赌桌上那可是废寝忘食,忘我投入,赢了的还想趁着手气再多赢点儿,输的人想捞回来!这一点,跟李清照倒有点儿相似。这不,李清照接着就得意洋洋地宣称:4 O$ R2 ~7 z/ f& k) m
  $ r6 m5 b) v9 g
  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 p% D, N: J) e1 h
  
$ l8 G' H& W' z# U9 h+ {* z  说得很明白啊:我这人没啥别的嗜好,就是天性喜欢赌博。凡是赌博,我就沉迷其中,一到赌桌上就饭也忘了吃,觉也忘了睡,不分白天晚上地赌。而且,我赌了一辈子,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赌,不论赌多赌少,从来就没输过,赢的钱哗啦哗啦争着往我腰包里赶,挡都挡不住啊。0 L% G% A; Q5 F6 D% b# U% ?
  
0 z% [8 y& b2 W& _  嘿,神了!李清照要是活到今天这把年纪,赌神还轮得到周星驰?门儿都没有!
2 c( ]4 U5 D, r  ' K$ O. \. w( t6 z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问了,那个时候到底流行什么赌博?李清照又最精通哪种赌博呢?
: H$ q% V8 K* r0 B/ E9 }! [  
& w9 P4 B3 @# G  其实,宋代的赌博跟今天也差不太远。比如说,有钱人可以玩赌球。宋代有一种体育游戏叫蹴鞠,规则大约就类似于今天的足球。大家如果看过《水浒传》,一定还记得里面有个小人高太尉,就是因为踢球踢得好,巴结上了当时的皇帝宋徽宗,一步登天成了炙手可热的权贵。高太尉的儿子看上林冲的老婆,硬是逼得好汉林冲家破人亡,不得已上了梁山泊落草为寇。今天赌球的人那可也是一掷千金,动辄上百万啊。看看世界杯的时候那些人的疯狂,真以为是为足球疯狂啊?我敢说,有一半是为钱疯狂!0 R; a8 ~' f2 d8 [! g- x/ n: Z
  
1 V- b- z1 Y7 G% o  除了赌球,还有赌棋。下棋是不管身份,不管有钱没钱都可以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可以玩,是最雅俗共赏的赌博。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俘虏到北方去的时候,慌慌张张居然还没忘了带上象棋。李清照也说“大小象戏、奕棋”都是赌博的游戏,可惜的是,下棋只能两个人玩,不够刺激,所以李清照不怎么喜欢。
/ h4 [4 q. w4 E0 z6 n, P0 W9 f5 m( K  
, R8 r2 N* p4 x  最下里巴人的赌博大概就是扔骰子了。去过酒吧、KTV的人都知道,喝酒掷骰子是最流行的赌博,愿赌服输,虽然不一定赌钱,可是输了的人,一大罐啤酒灌下去,喝的人、不喝的人都痛快!扔骰子是规矩最少、输赢见效最快的一种赌博,所以,流传也最广。
! ]6 M# I* S0 x" R' O( J/ }  
- B; b- x+ Y2 @  |2 Y" K  当然,除了常见的这几种,赌博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斗鸡啊,斗蛐蛐儿啊,等等等等。李清照在她的文章中列了二十多种赌博游戏方式,不过在这二十几种五花八门的赌博中,有的她嫌太鄙俗;有的嫌只凭运气,显示不出智慧;有的嫌太难,会玩的人太少,她根本就找不到对手——整个一赌博界的“东方不败”。那李清照喜欢什么赌博呢?据她自己说,是“打马”。打马具体是个什么玩意儿,现在已经失传,我们没办法知道了。不过据说有人考证出来,打马就是今天麻将的前身,看来,打通宵麻将,是李清照的一大爱好。
% s/ O5 g1 ^( w9 A  l" {. y( T) G( t; n  
+ j3 ?$ a5 P& R9 m& K) @& \# _. J  最神的还不是这个。北宋灭亡后,为了躲避金兵的围攻,李清照跟着宋朝的皇帝、达官贵人们一起逃难。就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北宋的两个皇帝被俘虏了,北宋朝廷灭亡了,丈夫死了,前半生千辛万苦积累的一些家产也在逃难中几乎都丢光了,她还念念不忘赌博的事儿。人家说三天不练手生,她是三天不赌手痒啊。所以从逃难的船上一下来,刚刚租了临时的房子安顿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赌具找出来,赌一把再说!这种赌瘾,抽鸦片也不过如此了吧?/ `# r- {6 f: L0 B" V$ Z# W: o
  
1 m4 T1 A9 B$ S( y! _9 e  有人说李清照是个赌棍,还真不是冤枉她,如果嫌赌棍这两个字不大雅观,可以换个词,就像《古今女史》所说的那样,称她为“博家之祖”——赌博的祖师爷。这顶高帽子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赌棍不雅,那就再赠她一个当之无愧的外号——赌神!她可不是说过这么一句话:“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原来李清照写这篇《打马图序》,除了得意洋洋、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精通赌博,她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让千万年后的后辈子孙都知道,“命辞打马”这种赌博游戏,就是我李清照开创的啊。“博家之祖”,非我莫属,谁都别来抢啊!. S( D/ W0 |- n
  
  S0 B- M: n, W) \* E* H  当然,要声明一点,爱赌博也不是李清照一个人的错,人家宋朝连皇帝都好这个。难怪那个时代人口虽然没这么多,参加赌博的人比例不见得少。民间甚至传说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跟道士陈抟赌博,输掉了整个华山!还有更绝的,受宋朝赌博风气的影响,北方各民族也都盛行赌博,例如辽国的皇帝辽道宗甚至在朝堂上公然扔骰子比大小,看大臣们谁可以升官,结果还真有人扔了个最大点,立马升了个宰相的官!好赌到了这种程度,难怪宋朝要亡国,也难怪辽国灭亡比宋朝还要快!
9 v) a5 P: [/ A3 X! E3 H/ H  $ [1 Q* n; j6 m( D8 K2 |4 P% C: Z
  赌博不仅可以决定谁能升官,甚至还关系国家命运,这可能是大家想不到的吧?宋代就还真有这种事。公元999年,当朝皇帝宋真宗运气不好,赶上了辽兵大举入侵,眼看就要攻到都城开封城下了。大臣们都劝皇帝赶紧逃跑,宋真宗正准备接受建议呢,左右看看,发现这紧要关头居然不见了宰相寇准,一问,手下说:“丞相正在家里喝酒赌博呢!”宋真宗一听,非但不生气,反而吃了定心丸——你想,这大祸临头的关口,寇准还有心情喝酒赌博,那不是因为胸有成竹吗?果然,把寇准一召来,他就劝真宗御驾亲征。上了前线,宋真宗是个没主见的主,惶惶然又派人去看寇准在干什么,手下回来说,寇准还照常在营地里和同事们喝酒赌博。宋真宗大喜,说:“寇准这么从容,我可以高枕无忧了。”嘿,宋真宗还真没看错人,这次御驾亲征果然大胜而归,取得了澶州大捷。这可是宋代历史上寥寥可数的几次胜仗之一!虽然不能说是赌博的功劳,但是至少赌博起了安心定神的作用。如果不是寇准的“好赌”,恐怕宋真宗早就吓得六神无主,逃之夭夭了。
, I# v$ o, G3 U- }  4 Z7 g# c3 R  V% z
  说了这么多宋代人好赌,如果以为宋代大力提倡赌博,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跟今天一样,在宋代,对赌博的处罚也是够严厉的。宋代刑律规定,对参与赌博的人,除了罚没赌资,还要打一百棍,按盗窃罪论处。当官的要撤职流放,没官的甚至可能被杀头!但是,一方面是政府禁赌越来越严厉,一方面却是赌博之风越来越昌盛,这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你皇帝宰相都好赌,也不见杀头,能拿我李清照怎么着?5 z7 ?* O9 r/ N" K
  
5 e4 X6 g+ y- W7 R: Q5 I* t3 E  想想看,这样迷恋赌博、精通赌博的赌神,不但在宋代是“东方不败”,就是放到现在,那只怕也是一个“独孤求败”吧?1 a3 q/ t- p9 H
  # f3 s$ H, M* [) n) J6 ?9 U3 }
  如果说好赌,还只能算是李清照“不守妇德”的种种表现当中的冰山一角,那么人家骂她“不知羞耻”、“荒淫放肆”,主要还是指她的“好色”。
0 Z4 i" L, ^2 z! L+ M' \/ A& ^  
, `" ?6 H- K9 B! f6 l  宋代原本就是一个风流朝代,当然“风流”的权利专属男人。男人好色一点儿都不希奇,男人们聚在一起,甚至还往往以风流自夸,谁风流谁光荣。自己三妻四妾不满足,到“红灯区”去溜达一圈更是家常便饭。欧阳修就说:“好妓好歌喉,不醉难休”;柳永也说:“坐中醉客风流惯”,秦观更是自我炫耀:“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苏东坡更过分,还带着妓女去拜访和尚,和尚虽然心里很不高兴,却又不好意思得罪他。最有意思的是,连三宫六院的皇帝都免不了拜倒在妓女的石榴裙下,甚至出了皇帝和大臣为一个妓女争风吃醋的故事。这位皇帝就是北宋最多才多艺的宋徽宗。皇帝当久了,“大鱼大肉”吃腻了,也想到花街柳巷去尝点儿“小吃”,带着两个贴身心腹,去“微服私访”,这一访就访出个千古艳遇来——见到了当时最有名的妓女李师师。李师师知道客人是皇帝,那还不尽力奉承啊?于是把个宋徽宗迷得神魂颠倒。徽宗皇帝因为要常常出宫去和李师师幽会,很不方便,后来就干脆从皇宫挖条地道,一直通到李师师的闺房。: `, K, I. a. D: ~
    Z3 m9 p8 n5 ]' t! y/ p
  说来也巧了,这李师师都是皇帝的人了,按说应该金盆洗手,一心一意伺候皇上了。可惜皇家的规矩大,皇帝再离不开你,一个妓女要想登堂入室,当一个名正言顺的嫔妃是没资格的。况且,就算李师师不想再接客,她老板也不能答应啊,据说北宋著名的大才子周邦彦就是李师师特别青睐的主顾之一。周邦彦当时在朝廷担任大晟乐正的官,主管朝廷音乐的修订。这周邦彦本来和宋徽宗算得上臭味相投,两人都好填个词唱个曲儿,都精通音乐文学,本来关系挺好,为了一个李师师硬是把关系搞砸了。要说这周邦彦也真是,人家皇帝喜欢的女人,你远远的看看吞点儿口水也就罢了,非去凑什么热闹呢?最可气的是有一次,宋徽宗微服私访李师师家,不巧周邦彦先到了,听说皇帝来,来不及回避,只好躲到床底下去。宋徽宗带了一个云南进贡的新鲜橙子给李师师,一边剥橙子吃,一边听师师弹琴唱曲,一边还说着情话,周邦彦把这一切全都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光看看听听也就算了,还不知趣,把这个情景还填成了一首词叫做《少年游》。李师师后来竟然还把这首词唱给了宋徽宗听。皇帝的隐私让大臣知道了,这还了得?宋徽宗于是大怒,下令立即把周邦彦押出首都。过了一两天,徽宗又去看李师师,师师不在,等了好久才回来,回来的时候还愁眉苦脸,梨花带雨,一副憔悴幽怨的模样。宋徽宗大发脾气,问师师:“你又到哪里去了?”师师楚楚可怜地回答说:“臣妾罪该万死,听说周邦彦犯了罪被贬出京城,我准备了一杯薄酒,给他饯行去了。”这宋徽宗也绝,听了这话,倒先不发脾气,反而好奇起来:“他是不是又写了什么词?”李师师连忙先敬了皇帝一杯酒,抱过琵琶,娇滴滴地为皇帝唱了周邦彦新写的词:“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也不知道是李师师的楚楚可怜软化了皇帝的情,还是周邦彦的才华打动了皇帝的心,总之,皇帝听完师师唱的歌,脾气也没了,心情也好了,赶紧派人把周邦彦找了回来,仍旧当他的大晟乐正。
* Y- U2 z: k6 J; H  0 ?; r  l! [9 ^3 ^' N4 A+ D6 i1 c
  故事虽然只是个故事,倒也反映了宋代人的一种心态,那就是——男人好色不但不是罪过,反而是风流才子的佳话,可是,如果女人“好色”呢?那恐怕就不但不是什么佳话,而是要准备挨骂了。不信?看看李清照,她就是个例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21: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讲
# A$ B$ d+ W4 T$ ~5 \; M  1 I9 h% E& g4 c) I
  笑语檀郎:“今夜纱窗枕簟凉”
9 i$ u0 Q( K! V( D1 f$ O5 N  ——风流李清照
4 S# F+ a3 i3 o4 i+ p5 s  ) E+ M! i4 C/ W8 n; E0 ^- A$ W
  说实话,要搁现在,李清照实在算不上风流。别说搁现在,就是放在她之前的唐朝,“风流”二字也轮不上她。为什么呢?唐朝女性地位高啊。唐朝的统治阶层不是纯种的汉族,也就没有汉族那样历史悠久的对女性的压制,反而带着点北方少数民族母系社会的遗迹。我们熟悉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是产生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木兰辞》最后一句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用兔子来打比方,其实意思就是:别看男女有别,上了战场,女人跟男人一样冲锋陷阵,谁还能分得清是男是女?巾帼不让须眉啊!有了这样的渊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只有在唐代才能诞生中国封建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杨贵妃可以“三千宠爱在一身”,让白居易都大叹“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想想看,“孝”可是古代中国的伦理核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生男丁可是要断了香火的,是最大的不孝啊。可是,唐朝女性地位的大解放,偏偏让人巴不得多生几个武则天、多生几个杨贵妃出来光宗耀祖。我们看留存下来的唐朝仕女图,虽然赶不上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走光”照,那个开放程度也是够可以让人眼珠子掉一地的。( h- `+ d) ?3 I
  2 Q4 v* t& N, s5 C3 t8 C5 b4 a
  可惜的是,接下来的宋朝女人可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两个朝代只隔了五十多年的工夫,可是宋朝的理学对女性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三从四德”就是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他老人家提出来的。在朱熹之前,北宋还有位理学泰斗程颐老夫子,人家问他:“如果孤儿寡妇的,没饭吃没活路了,能不能改嫁?”程老夫子眼一瞪,义正词严地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实际上就是教人死要面子活受罪。当然,宋代理学的扩张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理学主要是知识分子在书房里穷鼓捣的玩意儿,对老百姓还没那么大的影响力。所以宋代妇女改嫁,让理学老夫子们气得干瞪眼的事也常常发生,就连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位程老先生,他自己的侄媳妇也没有听从他的教导,毅然改嫁,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 h/ {/ h, m9 o4 o/ n8 c6 ?8 Q8 V
  
9 r0 W8 x" E  d. e  话说回来,在理学慢慢发达的宋代,就算出现几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女人,那也是要相当有勇气,要挨得起骂,受得起白眼的。就说李清照吧,她可能这一辈子压根儿就没把什么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教条放在心里。没出嫁的时候,父亲未必管得住他,嫁人以后老公未必管得住她,丈夫去世以后,社会道德舆论也未必管得住她。不信我们来看看李清照的两首词。要按宋代人的道德标准,这两首词已经足以说明她的“风流成性”、“荒淫放肆”!
, V5 V5 P) P1 Y; w5 y  ) i: ^# K/ Q  _8 v+ w
  这第一首词,说的是嫁人之前的事儿!' m& j; C( i1 ]# a: h( g- j4 e* @
  6 E$ }8 H9 Y4 I0 ^6 }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u7 a: H  g& w. T( S# ~* O
  
, t- a, M$ S/ U- u6 q  这首词写一个少女荡完秋千的姿态。李清照没有写她荡秋千时如何迎风飞扬,如何笑声荡漾,只是剪取了荡完秋千以后的镜头。秋千已经停了,少女慢慢地从秋千上下来“慵整纤纤手”。一个“慵”字,可以推想出她荡完秋千后的那种疲倦和慵懒的神态:轻轻地揉着荡秋千荡酸了的手。“露浓花瘦”是交代时间和地点,“露浓”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花瘦”表明地点是在少女的私家花园中。有私家花园的可不是普通人家,不是大富就是大贵,暗示了少女的出身不是一般的小家碧玉,而是大家闺秀。按逻辑,既然是大家闺秀,就应该有大家闺秀的风度,一举一动都得像个淑女。可是,在这首词里,这位大家闺秀的表现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个戏剧性变化的原因是:少女的私家花园里突然闯进来一个陌生男子。
. N; g8 x9 e3 P9 c+ @, [  % G% ]! V. C" D* P
  按道理,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不可能有陌生男子不经通报就擅自闯入后花园,但诗词本来就讲究“无理而妙”,没有道理的道理就是诗词的道理。如果都要讲道理,那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找谁讲道理去?所以,不管有没有道理,反正,这个陌生男子是闯进来了。按道理(又要讲一下道理了),虽然诗词是“无理而妙”,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像这样贵族家庭的后花园,就算有人擅自闯入,也不可能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而肯定是门当户对、风度翩翩的贵族男子。当然,不管是什么地位的贵族男子,女眷看到,尤其是大户人家的未婚女眷看到,肯定是要回避的。可是少女刚刚荡完秋千,很累很懒,衣裳也没整理好,鞋子也来不及穿,慌慌张张只穿着袜子就往屋里逃,头发蓬散,金钗也掉到地上,都顾不得了,先溜走再说。7 J( l& `3 G, z  i
  9 r7 T/ M( s6 L6 \9 l
  可是,她真舍得溜走吗?深闺大院里,是谁敢冒冒失失闯进来呢?少女好奇啊,到底还是想偷偷看一下。在她急急忙忙溜走的同时,又依依不舍地回头看。“和羞走,倚门回首”,这个“走”字跟我们今天说的“走”并不一样,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说明少女因为害羞,溜得很匆忙,但又忍不住躲在门后头偷看。可以想象,闯进来的人虽然冒失,却是一位大帅哥,连这位貌美如花的贵族少女也情不自禁地被打动,看了还想看。可是呢,她毕竟还是大家闺秀,还知道点儿体面,所以偷看帅哥还得来点儿掩饰,于是,就用嗅青梅的动作,掩饰一下自己砰砰乱跳的少女春心。7 A: [/ J. N& Q  B$ D/ l! I5 `+ l
  
. i7 c* F$ X0 ?  V  我们来看这整首词,表面上,李清照好像是在写少女看到陌生男人后,是如何的害羞,是如何地想赶紧逃跑,生怕被陌生男人偷看了去。可实际上呢,我们再仔细一回想,发现不对:这些都只是李清照设的幌子啊!她想要说的,根本就不是少女的害羞。那她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呢?一句话:哪个少女不怀春!别看平时一本正经,一副大家闺秀的淑女模样,那都是做出来给人家看的,是表面文章,骨子里却充满了少女天性中对自由、对爱情的本能渴望。这种人性的渴望,哪里是什么三从四德的教条压抑得了的呢?李清照其实并不比别的女人更“风流”,只是她比别人更敢说,别的女人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她全给抖出来了,这就是勇气,这就是离经叛道啊!! l! C" [* [. X3 f/ g' W0 }. l
  
; a) a6 H5 L4 t2 x- e9 G/ f  第二首词,描绘的是李清照结婚以后的事儿。这第二首词的“风流”,比第一首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了。我们倒要看看,这位待字闺中时就敢于藐视道德的女人,结了婚以后,又会有怎样更加离经叛道的表现呢?
% @6 |$ ~9 C* J+ I; ^) ~5 r  
6 i2 V6 K; r& }0 n3 |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丑奴儿》)! D; [9 Q% u4 h% b  J
  * @/ A4 v) M( J7 E: @/ C% ?
  这首词更绝了。刚才我们讲的第一首词,虽然表现的是少女蠢蠢欲动的“春心”,这“春心”好歹还是经过掩饰的,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这第二首词可就连这点羞答答的掩饰都剥掉了,变成明目张胆的挑逗了。$ P7 l) A& Y1 v& i+ b
  - U1 Q  Y' M1 V% l% R6 g
  首先时间上就更加暧昧了:是刮了风下过雨之后的夜晚。而且呢,还是夏天的夜晚,因为“洗尽炎光”啊,也就是说,晚上这场风雨,把白天的炎热都洗刷干净了,是夏天里一个难得的凉快的夜晚啊。词一开始,就交代了时间和天气,在这样的时间和天气里,一看就知道有故事要发生吧?3 _1 z# @8 e: m+ ^9 Z3 M" Y- Y
  
- U. i/ R" S7 P  果然,在这美妙的、凉快的夏夜,我们的女主人公款款出场了——理罢笙簧。李清照是大家闺秀,出身于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是无所不通。弹琴画画都是她的业余爱好,虽说是业余爱好,可都赶得上专业水平啊。琴弹给谁听呢?我们说知音知音,琴是弹给懂琴的人听,对牛弹琴的事傻瓜才会干哪。这听琴的人是谁,词里面没有直接说。她没说不要紧,我们可以推断,从哪里推断?——“檀郎”。
) R. t- f& u4 M  q! r7 t* {# f  7 f4 H: N! O7 x. l0 O
  檀郎本来是指晋代一位名叫潘岳的美男子,后来诗词当中往往就用“檀郎”来泛指美男子了,女子也常常用“檀郎”来作为对爱人的昵称。所以“檀郎”就有了两层意思,一层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帅哥”,一层相当于我们说“亲爱的”。对李清照来说,她的“亲爱的”“帅哥”,当然就是丈夫赵明诚了。
! S. l+ T2 q- V+ Q% X' y9 ]5 F  8 E9 ?2 s1 n( @& O
  “理罢笙簧”,就是说:奏完了一曲动听的歌儿。要注意了,这古代的诗词里面,处处都是陷阱——表面上只是说弹琴,可实际上,弹琴绝对不仅仅是自娱自乐,她总得有听琴的人,这听琴的人当然就是她亲爱的“檀郎”了。弹琴听琴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知道,古代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汉代才子司马相如用琴声挑逗美女卓文君,卓文君怦然心动,义无返顾地与父母断绝关系,跟着穷光蛋司马相如私奔了,这就是所谓的“凤求凰”的来历。可见古人弹琴,在同性,是为了寻觅知音;在异性,可就是为了求爱了。
1 J( {. ^+ }  e1 U6 F  
4 e% x- W" j: b1 Y2 L# n+ B  如果说“理罢笙簧”还只是求爱的暗示,赵明诚这榆木疙瘩听了半天琴,脑子还没开窍,那么,我们的女主人公可就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了:“却对菱花淡淡妆”。菱花,就是镜子,古代铜镜后面往往都铸上菱花的图案,所以诗词里就用菱花来代替镜子了。见丈夫没从琴声里听出“凰求凤”的暗示来,李清照就只好对着菱花镜子,开始细细描眉,轻轻点唇了。上一点薄薄的晚妆,向丈夫妩媚一笑,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 J+ [& }( t/ F  * X: j8 i# A3 o5 e# r
  这里顺便得交代一句,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那可是宋朝鼎鼎有名的考古学家。这考古学家,学问自然是没得说,可就是不解风情。虽说娶了这么个娇滴滴的才女妻子,夫妻恩爱,可再恩爱的夫妻保不准也有“七年之痒”啊。什么是七年之痒?据说有一种剧毒的植物常春藤,被它毒到了以后每7年会痛痒一次。后来美国人用这个名字拍了部电影,由好莱坞的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担任主角,把婚姻的“七年之痒”演绎到了极致。这赵明诚本来就是个不解风情的主儿,再加上“七年之痒”可能导致的审美疲劳,对李清照再明显不过的暗示居然还是无动于衷。说不定,在考古学家丈夫的眼里,绝色美女的老婆看久了,也还不如几百年前的一个破铜罐子可爱呢。
0 }- k2 s) }* X/ D& {  
; ?, U6 _- G! e1 Q  要换了别的妻子,为了维护自己的淑女形象,说不定就此罢休了。可李清照不是一般的女人,要不人家怎么骂她“不知羞耻”、“荒淫放肆”呢?# \2 U7 p: F! g
  
* e$ h5 o3 }7 g7 v+ g' p& p) {' K9 c  当然了,“美女作家”嘛,本来美女就够招眼的了,再冠上个“作家”之名,而且还是以“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不挨骂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看看下面这几句,就知道那时候的人骂得也不是无中生有。/ O+ U6 N( i0 ^3 G- D% j* Z& e
  
# }, p% u7 i, \% ?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洗了澡,化了妆还不够,还要穿上件粉红色的透明睡衣,雪白的肌肤若隐若现,一阵一阵的幽香散发出来,然后,脉脉含情、温言软语地对赵明诚说:“老公,今晚的竹席应该很凉快哦!”
2 z4 T. w5 r+ X7 q' v6 I9 d  8 k9 F- D5 f1 \9 N+ ?5 `; z
  这无异于一封“遗情书”啊,石破天惊!当时那个叫王灼的就说了:哎呀呀,这种不知羞耻的话居然也敢写出来,从古至今的大家闺秀,有文采的又不止她李清照一个人,就没见过这样大胆放肆的!1 n2 @2 U% Y# t+ O9 h
  & W0 p% P$ t/ b  T7 e1 O
  这话又说回来了,要按现在的眼光,公平地说,李清照这种明目张胆的挑逗实在算不上有伤风化,人家夫妻间谈谈情,说说爱,正常得很,碍着谁了?错就错在李清照不该生活在那个年代,那个年代,就是看不得人家夫妻恩爱。结婚不是为了爱情,那是为了传宗接代,主要任务完不成,还好意思情啊爱啊的?" R5 F  D" o! j1 c; w4 O% k
  + R% i. c0 h1 s. U5 [% x  y. Y% s1 p/ ~
  要说,李清照还算幸运的,只不过挨挨骂而已,还不至于影响夫妻感情,洒脱点也就随他骂去,大不了回他一句: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呗。可宋代还真有夫妻恩爱被人看不惯,硬被拆散了的事情,也算得是一大奇闻。那这对倒霉夫妻是谁呢?就是跟李清照同时的陆游和唐琬。本来这也是一对郎才女貌,你恩我爱的模范夫妻,可偏偏婆婆看不惯了:哦,你们小俩口甜甜蜜蜜,恩恩爱爱了,我还等着抱孙子呢,不能光打雷不下雨啊!没啥好说的:离婚!1 i6 D# b8 v( v: e2 a( J( s5 C7 A
  
/ _1 d9 R/ Y3 y3 v$ X- W  陆游号称“放翁”,多洒脱多豪放的一个人啊,却也是个没有原则的孝子:一边是如胶似漆的妻子,一边是威严的老母亲,难做人哪。陆游没办法,这边舍不得妻子,那边又得罪不起母亲,只好偷偷地买了幢别墅,把唐琬藏了起来。可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没藏多久,不知道是谁嚼舌头,把这事偷偷告诉了他母亲。母亲这个气啊,拄着拐杖就要去兴师问罪,幸亏陆游先得了消息,让唐琬先逃走了,才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肉搏战”。“战争”虽然没打起来,老婆是肯定保不住了。就这样,堂堂正正一“放翁”,居然老老实实把才貌双全、相濡以沫的妻子给休了。# c1 _/ d- J: w' J5 P! R/ [
  
1 R1 k4 l, P6 A" ^7 ?( i  相比之下,李清照可比唐琬要幸运多了。要按宋代的法律,你李清照再怎么美貌,再怎么才华横溢,最多当个“美女作家”,要做人家老婆还不够资格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宋代刑法规定有“七出”,也就是说,只要做妻子的有这七条毛病中的任何一条,丈夫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她休掉!哪七条?“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不生儿子;放浪淫荡;不好好伺候公公婆婆(古代“舅姑”指公婆);喜欢搬弄是非;小偷小摸;妒忌丈夫三妻四妾、拈花惹草;得了不治之症,都是当老婆的不是,是要被赶出家门的。
9 C2 g! u. o) o  
8 F! G  f- U% R  w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七出”的第一条,就是“无子”。没生儿子,是做妻子最大的罪过。陆游的妻子唐琬有没有别的毛病不清楚,反正“无子”是婆婆逼着儿子休她的主要理由,并且这是一条最正当的理由了——唐琬被休以后,陆游后来娶的妻子果然就让他儿孙满堂了!: N/ B1 O. `! J2 ]0 _
  
' m; G$ N4 ~3 ^7 X; f# ]  巧得很,如果按这“七出”的规定,李清照和唐琬一样,一不小心就犯了头条——无子。她和赵明诚做了三十年的夫妻,却没给赵明诚生下个一儿半女,生生让赵明诚断了香火!他们为啥没孩子,原因不知道,反正那个时候,他们夫妻再怎么前卫,也没有超前到要做丁克一族,享受两人世界;而且那时又不兴什么体检,问题出在谁身上也搞不清楚,只要是没孩子,统统都是女人的错。就凭这一条,就是十个才貌双全的李清照,赵明诚也有理由把她给休了!——一个女人,再怎么风情万种,也只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啊。何况,你们这些个闺房里的悄悄话,自己私底下说说也就罢了,还偏偏要白纸黑字地留下案底,不是明摆着让人揪小辫子嘛?' P! v" l/ U8 w( O2 F
    ]+ J+ e$ N, h
  如果说,这两首词,从“好色”的侧面说明了李清照的“叛逆”。“三从四德”,她几乎没一样靠谱儿!那么,除了好赌好色之外,李清照还有一样什么爱好,能让她从美女如云的宋代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叛逆女性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21: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讲
, @9 r% R9 X- U, v  
3 ]. q2 ~& a' L2 J) |9 G  浓睡不消残酒 ) A9 T+ S" ~# c/ Z' H1 E9 U- Y% T
  ——酒鬼李清照 ; c+ Y( Z' n6 m, S7 \- |, r
  
% W( V6 x6 V$ j7 M/ E6 U  风光得意时候的李清照,除了好赌、好色之外,还有一样什么爱好,让她在宋代的美女群、才女群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甚至成为一些道学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呢?: h. H6 _- P8 c) l
  6 B% \  S$ T) }2 V( R9 h' k
  其实,这样爱好,说来一点都不稀奇。我们常常“酒色财气”连在一起说——“色”,李清照的“风流好色”我们已经证明过了;“财”,李清照贪不贪财,我们留到以后再去讨论;“气”,原本就是斗气赌狠的意思,李清照的“赌徒”经历不就是斗气赌狠的最好证明?其实无酒不成赌,何况李清照自称结婚后有一段时间,夫妻俩家徒四壁,家里穷得叮当响,还要经常出入当铺,现金和存款估计不多,但绝对不缺酒和骰子。李清照不缺赌具参见我们讲过的《赌神篇》,不缺酒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
) o9 }6 N+ ?6 a( k. ~" n; V1 Q) G' y3 n  ; m( ^3 O9 P! K- T0 r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又要有个疑问了:你不是说李清照出身名门,是大家闺秀吗?怎么会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还要经常出入当铺呢?难道她嫁的丈夫赵明诚是个穷光蛋,落魄秀才?难道他们俩也是私订终身后花园,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按理说,古人的婚姻是父母包办,是讲究门当户对的,除非像卓文君那样私奔,否则富家小姐怎么可能下嫁穷光蛋呢?那李清照的婚姻到底是怎么回事?要说清楚这桩子事儿,还得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说起。
, t! k& K* N) k9 ?* r3 t0 t4 \/ _  
. c% z& e! j$ Z: v; A0 C  李清照的婚姻确实是父母包办。李清照嫁给赵明诚的时候正好十八岁,当时她的父亲李格非,正在北宋的都城东京(河南开封)做礼部员外郎。在宋朝,礼部主管国家祭祀大典、外交礼仪,还主管各级科考,统管文化教育,职权范围比今天的教育部还要大。而李格非担任的礼部员外郎,大约就相当于今天教育部某个司长。按说,这个官职不小了,而且还是个油水部门,但李格非这个人,天生的犟驴子脾气,常在河边走,偏偏不湿脚,还真算得上是个两袖清风的好官。有这么一件事,可以说明李格非的清正廉明。
& q0 M! d9 J6 L% O  
$ \( `! w8 a1 ^# q3 z% c: L  要说这件事,还得退回到18年前,李清照刚刚出生的时候,当时李格非还在山东郓城做一个叫“郓城教授”的小官。郓城虽小,在后来的文学史上也还是出了点小名,《水浒传》里的头号人物宋江就是郓城人氏。所谓“教授”可不能同今天的大学教授相比,现在的大学教授,级别待遇相当于正处级,而“郓城教授”,大约只不过是郓城这个小镇主管文教卫的副镇长,级别只相当于副科,而且还是清水衙门的副科级。虽然北宋朝廷的文官俸禄相当优厚,但“郓城教授”这个官实在太小,还不够让李格非一家子穿金戴银,吃香喝辣的。宋代有规定:当官的可以兼职兼薪,挂好几个单位的职务,拿好几份薪水,这在当时很普遍。就像现在的大学教授可以被聘为其他大学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一样,捞的外快往往比自己本职工作挣的薪水还要多得多。当地的地方官看李格非家境实在有点贫寒,就想跟他介绍个兼职的工作,改善一下生活条件。可李格非就偏偏是个书呆子,为了证明自己清正廉洁,硬是谢绝了上司的好意,一份薪水吃到底。现在我们提倡“节约型社会”,哪个公务员要是像李格非这样廉洁,那是要大受表彰,成为学习榜样的。可宋代官僚不欣赏这一套。那么,宋代当官的喜欢过什么日子呢?
- [) ~0 o; X( j4 R: C  
' P: e+ a* d# ]+ L* {9 H& E6 v  宋代人最典型的生活观念就是“笑贫不笑娼”。就像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告诫他的开国功臣一样,过日子要“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多养几个小老婆,天天在一起喝酒唱歌,好好享受人间的天伦之乐!所谓上行下效啊,皇帝都这么说了,只要你不抢他的皇位,他愿意“高薪养廉”啊:你们这些当臣子的,拿着丰厚的薪水,好好享受酒色财气去吧。& [' n. B6 T# t, ^2 s/ n
  0 G; d$ `, ]( b* ~: Z4 a. _
  于是宋朝的风气,官员们除了争着比谁的文章写得更好,还要比谁过得更加富贵风流。从李清照师爷爷的师爷爷,北宋初年的著名宰相晏殊,到李清照的师祖,苏轼的老师欧阳修,再到她的师爷爷苏轼,哪个不是三妻四妾,养一大帮子歌儿舞女,还不时要到歌楼妓院去娱乐娱乐、休闲休闲?$ M6 [5 ]9 @9 a
  * [/ e! i3 U9 K3 F
  这其中,最著名的还是那位因为写了一句绝妙好词:“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宋祁。宋祁和李格非一样,也经历了从一贫如洗到大富大贵的转折。没中进士之前,宋祁和他哥哥在学校里读书,冬至的时候穷得没钱吃饭,把祖传宝剑剑鞘上包的一点儿银子刮下来,换了点酒菜。宋祁还满不在乎地说:冬至吃剑鞘,到过年就该把剑都吃掉了。后来兄弟两人都中了进士,当了大官,宋祁常常左拥右抱,通宵达旦地歌舞醉饮,他哥哥派人去批评他:你这样穷极奢侈,难道已经忘了当年在学校里喝野菜稀饭的日子吗?宋祁哈哈大笑,当即回复:当然记得!不过当年在学校喝野菜稀饭又是为了啥?言下之意,当年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今天能够天天酒色无度嘛!
# r, o) G3 y; |1 y+ x  ) L1 D" r8 s+ r9 G4 Z" B
  就是这位大文豪宋祁宋尚书,好酒好色的毛病一直到晚年都没大改。晚年他在成都编写《唐书》,每天晚上歌舞酒席撤了之后,就吩咐佣人,把卧室门敞开,挂上帘子,点燃两支大红蜡烛,一边一个美貌丫鬟为他和墨抻纸。远近看到的人都知道:哎呀呀,快看:宋尚书在编《唐书》了!6 E- a0 N7 H3 l; |8 G8 I
  : }/ R: _7 j$ ^1 k2 `' d4 \3 {
  瞧瞧人家过的是什么日子?李格非过的又是什么日子?人家是官照当,文章照写,该风流的时候风流,该喝酒的时候喝酒。李格非虽然也是才子,却不是什么“风流”才子。哪怕是几年后李格非的官越做越大,到李清照出嫁之年,还当了礼部员外郎的官,钱也越挣越多,但是节约的好习惯还是没大改变,并且这种好习惯还被他的女儿李清照继承了下来,带到了她后来的婚姻生活当中。别看李清照是贵族子弟,但她从来不爱戴什么金银珠宝、贵重首饰,也从来不贪吃什么人参燕窝、山珍海味,是典型的贵而不娇、富而不侈的本色女人!这在当时的贵族人家,即便不算绝无仅有,也算得上是很有个性了。
( I: ]( {3 j. g% |% t  
/ ^2 o! z& U  ^; ?" w  再来看看她嫁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的门第比起李清照就更加煊赫了。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当时正在做吏部侍郎的官儿,吏部侍郎,大约相当于今天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后来,赵挺之还当上了当朝宰相,那可就是国务院总理了。就算在当时,这人事部副部长也比教育部司长的权势大多了,权力更大,当然钱也更多。按说,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应该是锦衣玉食,不愁吃不愁穿的。就算两袖清风的李格非没给李清照什么值钱的嫁妆,赵挺之可不是省油的灯,总不会亏待自己的小儿子,怎么就至于要让李清照夫妻俩穷得差点喝西北风,要经常出入当铺呢?
5 V" b# H4 j  ?2 l" W! g    L% I2 N( e- }* F* B
  原来,李清照夫妻的穷,还真不能怪他们的父母袖手旁观,见“穷”不救。原因呢,出在赵明诚身上。李清照出嫁的时候,赵明诚还只有二十一岁,还是个学生,大学没毕业呢。我们今天已经废除了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准结婚的禁令,这一套禁令在宋代人看来,本来就是多余的!好好做学生倒也罢了,虽然没有收入,靠双方父母的资助,就算不是财大气粗的“太子党”,生活上也绝对不至于要当了衣服才能换口饭吃。可赵明诚偏偏有一个特耗钱的爱好——文物收藏。
" {3 c" f! r* V0 @6 p! i5 U* e  6 f4 [; x4 l0 \, h
  文物可不比一般的收藏,动辄价值连城啊。而且赵明诚对于文物收藏还不是一般的业余爱好,他从小就痴迷这个,那可是达到了专业水准的。他编写的三十卷著作《金石录》,后人把它跟欧阳修的《集古录》相提并论,两人并称欧赵。为了收集有价值的文物古董,赵明诚是挥金如土,花钱如流水,自己不能挣钱,却特能花钱。因为收购大量的金石古玩,几乎耗尽了夫妻俩所有的财产。
4 t8 J: K! o! \- D* ^  
) @6 k' j# O5 A/ f1 u  就这样,两人还不思悔改。没钱花的时候,拿几件好衣服去当铺当了,去古玩一条街换几件文物宝贝,顺便买些点心回家吃。吃点心倒还在其次,关键是买了文物宝贝,两人要相对把玩好一阵子——都穷成这样了,还穷开心呢。有一回,有个叫徐熙的人拿了一幅牡丹图给赵明诚看,夫妻俩是左看右看,越看越爱,就盘算着一定要买下来。但是卖主一开口,要价二十万!天价!俩人哪有那么多的钱?就算把所有的好衣服都当了也换不回二十万哪!夫妻俩只好把牡丹图留了几天,天天抚摩、欣赏,最后还是忍痛割爱,让卖主拿回去了。为这事,他俩耿耿于怀,伤心了好几天。
! Z8 @- B0 U6 D. [$ P' ?  
# D; h4 E  g( @3 d7 d, F  就在这样的穷日子里,李清照还没断了她的好赌成性、好酒成性!李清照本人倒没写过什么专门的文章,说她对酒文化如何如何精通,吹嘘自己如何如何海量,就像她写自己好赌一样——废寝忘食、每赌必赢——不过,李清照虽然没有专文写自己好酒,在她的词里面蛛丝马迹可是多着呢。我们如今能读到的清照的词共有58首(含存疑之作),提到酒和喝酒的就有28首。别看她赌钱从来不输,喝酒却没那么大本事——不是从来不醉,而是一喝必醉!& q+ H9 k2 I- w& z' V+ c, P! m
  
- ~+ x6 K& m* `% r  最出格的一次,她和伙伴们踏青春游,在家乡济南大明湖上一边划着小船欣赏美景,一边喝酒行令,喝得醉醺醺的,竟然不小心闯进了一望无际的荷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这哪里还像个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简直就是调皮任性的“问题少女”嘛!估计因为这好酒的“毛病”,李清照就给她的家人制造了不少的麻烦。6 v: T# s- o4 _( {
  
  o# h* Z+ K; ~0 x  没结婚的时候,有亲人的宠爱;出嫁以后,又有丈夫的纵容,李清照“好酒贪杯”的毛病非但没改,反而变本加厉了。她不但好酒,而且还好喝烈酒!李清照写过一句词:“险韵诗成,扶头酒醒”。这句词也明显地有自我吹捧的嫌疑:一方面吹嘘自己有才气,敢作“险韵”的诗,也就是专门找一些不经常用的生僻字来押韵写诗;一方面还吹嘘自己有酒胆,敢喝烈酒。“扶头酒”并不是一种酒的名字,像今天的五粮液酒、茅台酒一样,而是指酒性很烈,让人容易喝醉的酒。古人有句诗:“易醉扶头酒”,就是说这种烈酒喝了很容易醉。那为啥叫“扶头酒”呢?6 f9 d1 c/ v2 a5 L1 B3 x# N  ?! F  M
  
3 ^( x7 ?3 V. G/ H  喝醉过的人大概都有这种经验:喝醉了酒不是头昏眼花、头重脚轻、头疼脑热吗?所以醉酒的人常常要用手扶住东倒西歪的头,于是烈性酒就有了个外号,叫“扶头酒”。
. `7 i+ @2 F1 v( W  
# Q6 N6 X; H4 R3 c  李清照自己酒量不咋的,还非要逞能喝烈性酒,这一喝,就常常不省人事,睡一宿还醒不了酒。李清照不是有句很有名的词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就是说,昨天刮了一晚上的狂风,下了一晚上的暴雨,我昏昏沉沉地睡了一晚,一觉醒来,昨天喝的酒还没醒呢。& y' m5 M2 H  p% W2 T6 L+ j5 g+ N- \
  
: y" j, Q2 ^  \% X& T7 ?  你说,摊上这种好酒贪杯的老婆,做丈夫的是幸运呢还是不幸运呢?赵明诚既然娶了一位才女做老婆,那就得有心理准备:才女可不是普通女人,总有些普通女人没有的“毛病”,说不定还是个“女强人”,男人能做的事她不但也要做,而且还要超过男人。其实哪怕今天也还是这样,男人好酒好色好赌倒也罢了,社会风气嘛,你不好酒好色好赌,反而要被人笑话,说你不像个男人。可如果换成女人那就大不一样了,女人如果好赌好色好酒,那就是堕落,是放荡。更何况,这李清照不但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而且喝酒还有一大嗜好——爱喝“花酒”!! j: }' |8 v2 k. W3 `) x
  / q' c. Q  x0 w. K& P
  啥叫喝花酒?大家可能又要问了,喝花酒不是男人们的专利吗?李清照她一个女人,怎么喝花酒?大家别误会,这里说的“花酒”,跟我们今天说的喝花酒不一样,是按字面本来的意思理解——赏花喝酒。
' ^7 T( h3 Q; x; m6 y2 a  
  F& O( P% E& c# k" C8 a  这女人一赏花就必定感慨万千。不是有一首歌就叫《女人花》吗?女人如花,女人就爱把自己的生命跟花儿相比。花儿不是有含苞待放的时候,有娇艳盛开的时候,有枯萎凋零的时候吗?不管是什么时候,女人总是要长吁短叹一番的:昙花一现啊,女人的大好青春就是太短暂!李清照也不例外。李清照写花的词有40多首,当然就少不了“花酒”了:赏菊花的时候,“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菊花开了?喝酒!赏梅花的时候,“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梅花开了?喝酒!赏茶花的时候,“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茶花开了?喝酒!……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花落,得,一年四季都泡在酒缸里了吧!9 L: s" ~3 i8 K
  4 p$ y* `- U3 K1 u7 r* {: T
  老是喝醉酒的女人,哪还有什么风度气质可言呢?不管你是大家闺秀,绝代佳人,还是第一女才子,喝了酒可都只有一个反应——晕!可在文学作品中,醉酒的女子,偏偏一个个都是风姿绰约,醉态可掬。不用说京剧《贵妃醉酒》里那个风情万种的杨贵妃了,就是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的故事,也够风雅的了——传说寿阳公主在梅花下睡着了,梅花轻轻地飘落在她的额上,额头上于是形成了梅花形状的花纹,好几天都没有消掉。后来,天下的女人就都学着寿阳公主,在额头上画朵梅花,成了古代女子常用的“梅花妆”。想想看,以公主的金贵之身,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睡到梅花树底下去?正常情况下,解释不通嘛。但是酒后呢?那可就难说了……《红楼梦》的一个女主角儿史湘云,也是喝多了酒,趁姐妹丫鬟们不注意,偷偷溜出去,一不小心就醉倒在花园里,落了一身的花瓣,惹得蝴蝶蜜蜂都围着她转,说着梦话还在行酒令呢:“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 k0 H: |( \! `) ~* {7 P8 d4 M& |  
$ K( S# M  K7 ?  `0 d7 R  T3 e2 j5 i  瞧见了吧?是才女,是美女,就算喝醉了酒,也要醉得风雅,醉得脱俗,醉得楚楚动人,醉得流芳千古……可才女是流芳千古了,才女身边的丈夫却要受苦了。将心比心,要是你有一个天天喝醉酒的酒鬼老婆,有一个爱打通宵麻将的赌徒老婆,还不够你喝一壶的?那么,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夫妻生活,到底是传说中的恩恩爱爱,还是情理之中的磕磕碰碰呢?我们以后慢慢揭晓。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21: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讲 / D2 `4 a# @4 i# P" t6 s

3 ~0 p) Q7 \4 Y$ [3 R7 ?4 Z绣幕芙蓉一笑开& `4 @/ ^$ w( X
——赵明诚求婚3 J" X8 ~8 q0 b! Z9 L- `
3 j* f5 m3 x3 t8 _- y$ _  D
  我们说,娶一个才女和美女当老婆,那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可是,摊上个酒鬼和赌棍老婆呢?一想想,还不得头皮发麻啊?可是,真碰上一个女人,既是娇滴滴的才女和美女,又是酗酒好赌的“男人婆”,这做丈夫的该是啥心情啊?难道一会儿飘在神仙一样的天堂,一会儿又摔在魔鬼一样的地狱?: K  U. V8 G7 I8 f

* v" s, k: l3 \  [( Q4 K' \  我不知道这上下两千年,除了一个李清照,世上还有没有第二个这样的女人;如果没有第二个李清照,也就找不到第二个赵明诚这样的男人,好去问问他:嘿,能谈谈你现在的心情吗?5 K6 s9 B% R1 y' {
5 g. K! s$ I1 d3 i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我是赵明诚,肯定拍着胸脯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  w$ Y/ D" m( I4 G5 w: J
# m8 E- F  P6 G/ @( @; c* Y
  是啊,谁让这世界方圆万里,纵横千年,就只出了一个李清照呢?天下美女一大堆,才女一大把,李清照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就凭这一点,他赵明诚也足够让天下男人嫉妒得眼睛发绿啊!
' e* q9 R* q! J0 X- R0 G# s. S  S, w( {0 A3 E* l2 X/ f) A
  不过,别的男人也别嫉妒。俗话说得好,千里姻缘一线牵,这很多事情啊,是命中注定的:不是你的,求也求不来;是你的,躲也躲不掉。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婚姻也是这么回事。* o9 N/ {& x4 n# _
0 B6 u6 {0 l: q- N2 u9 \
  跟那时候的大多数人一样,赵明诚和李清照既不是像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样,青梅竹马,自由恋爱;更不是像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样,你情我愿,自由私奔。他们可是正儿八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平时我们一说起封建社会,包办婚姻,那可是恨得咬牙切齿,觉得简直是扼杀人性,惨无人道。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典型的例子啊,两个人活生生被拆散后,林黛玉忧愤而亡,贾宝玉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去了,人间悲剧哪!' ?( M' c' F  |. W; e/ L

* U5 l7 u. V0 p0 z( G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按说这包办婚姻也有包办婚姻的道理。就说这门当户对吧,我们老觉得这是势利眼在作怪。灰姑娘还可以嫁白马王子,穷光蛋也可以娶公主呢!可那是童话,而且童话从来都不说人家结婚以后的事。所有童话的爱情故事都是在盛大的婚礼上划上句号。童话作家聪明啊,知道这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不管恋爱那会儿多么浪漫多么勇敢,一结婚过日子,问题就全出来了:成长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想观念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几十年的婚姻生活哪,两口子就等着吵吵闹闹、将就凑合去吧。9 ]# \! J( W7 b( v7 l5 ~1 Q8 g
8 h$ q/ l+ a1 E
  李清照和赵明诚可不一样。第一,教育部司长的女儿嫁给人事部部长的女儿,都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首先这门当户对是没问题了。李清照是当朝第一“文艺超女”,赵明诚是当朝第一“学术快男”,虽然专业不同:一个看家才艺是填词,一个看家本事是修补“破铜烂铁”——当然不是普通的破铜烂铁,那可件件都是有些年头的文物宝贝。著名女词人嫁给著名考古学家,这在当时,也绝对是一门人人都会羡慕得竖大拇指的婚姻。
$ c" }; y4 x" F, z/ a, h1 {+ T- T& \: E; f4 o) z
  第二,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但是,就凭李清照这个“文艺超女”在当时响当当的名气,赵明诚恐怕早就是李清照的铁杆粉丝——“李子”一族了。不过赵明诚不是一般的追星族,人家追星族追半天“星”,最多就做梦弄到一张照片一个签名就心满意足了。或者运气再好一点,能够跟偶像握个手,甚至拥抱一下,那已经就是天大的幸福,要激动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的。嘿,人家赵明诚可不满足于握个手、拥抱一下。而且那个时候,李清照虽然是个大明星,可是男女授受不亲啊,哪里能像今天一样开放,想跟谁握手就握手,想跟谁拥抱就跟谁拥抱?赵明诚没别的办法跟自己的偶像亲密接触,干脆就把梦再做大一点——我要娶李清照做老婆!$ l( Q5 d2 s/ G7 E6 _
& v! W. p# r. v8 q+ Y6 [. y$ t
  这事可闹大了。我再强调一下,那个时候,青年男女是没有自由恋爱、自由择偶的权力的,何况是赵明诚这样门第显赫的官府人家!你要是胆敢赤裸裸地说:我想娶某某人为妻,或者我想嫁给某某人,那可是要挨揍的,严重的还会身败名裂,想都不要想!
- Z, X. t& ?! a( l+ Z1 n4 n0 k- V. v/ u% A# u' {" [
  那该怎么办呢?这两个人,都是名门世家,平时可能连面都见不着,也不可能托人递条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约个吉日良辰私奔,那是小说戏剧里面的情节,现实中几乎根本不可能。兔子急了都会咬人,赵明诚是个大学生啊,虽然有些书呆子气,可是“大事不糊涂”,一番苦思冥想之后,还真让他想出了个好办法!啥好办法呢?他也不敢跟老爷子直接说:“我是李清照的粉丝,我要娶她做老婆”,那非把他老爷子赵挺之气疯不可!赵挺之可不像现在有的家长一样,子女要追星,家长阻止不了,干脆把家产都卖了,一家子都陪着到处去追!赵明诚要是也敢这么说,等着吃板子吧!于是,赵明诚耍了点小聪明,来了个“曲线救国”。
' U+ g3 e+ C6 g3 F6 e# ~$ L/ N7 S8 i9 I# {
  那段时间,赵明诚父亲赵挺之也正在琢磨呢,小儿子老大不小了,要给他找一门好亲家。合适的人家不少,可就是定不下来。. x3 ^: b& H. E( ^7 v: [8 H
) Q% V$ i3 x8 q+ G
  这赵明诚也不明说自己想要谁,假装偶然想起似的,跟父亲说:唉,我睡午觉的时候,做了个梦,梦见看到一本书。醒来的时候,只记得书上的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我想了半天没想明白。父亲,您说,这梦到底是啥意思啊?% ]0 l  B/ J, u9 w

& H: x3 f& S! u1 U  赵挺之想了一会儿,说:“嗨,傻儿子,这还不简单。这个梦是说你将来要娶个女词人当老婆啊!你看,‘言’字和‘司’合在一起不是‘词’字吗?‘安’上已脱,‘安’字去掉宝盖头不就是个‘女’字?‘芝芙’草拔,‘芝’字和‘芙’字都去掉草字头,不是‘之夫’?四个字连在一起就是‘词女之夫’。这就是说明你将来要当女词人的丈夫嘛!”
( }6 I; D! J% e0 p! ^9 l+ D/ ~' M* c% ?7 w
  赵明诚一听:父亲果然上了圈套,大喜!连忙拍父亲的马屁:父亲,您真是太聪明了!我想了半天,没猜出这句话的意思,您这么一说,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2 f: j) Y5 e- Z6 u9 A6 d- R
* U# S/ T) Q+ y! r  赵挺之虽然是个精明人,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何况是自己宠爱的小儿子拍的马屁呢?这当朝的女词人虽然不止李清照一个,名气最大的,可不就只有李清照一个人?再说了,论年龄,李清照十八岁,未婚,比儿子小三岁,正合适;论出身,两人的父亲又是同事,都在“中南海”里同朝为官,门当户对,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亲事啊!
- m0 i3 g  w2 @5 O
" q# n, z& s9 _: o$ {  果然,不久之后,赵挺之就跟李格非提亲了。李格非再三权衡了一下:一方面,自己的官阶在赵挺之之下,人事部部长来提亲,得罪不起啊!虽然李格非并不是个势利眼,但现实条件总还是要考虑考虑的。况且,虽然赵挺之为人不咋的,可赵明诚这孩子勤奋好学,为人诚恳老实,跟他父亲老滑头不大一样。就凭自己女儿那逞强好胜的个性,嫁个老实人正合适!于是,两家一拍即合,成就了一门天造地设的婚姻。不过,这里说的“天造地设”仅仅是对李清照和赵明诚小两口而言。其实,李赵两大家族之间,一直是矛盾重重,并且这些矛盾将来必然要影响到小夫妻的生活。当然,这是后话了,以后我们会要说到。- Z8 N; i( c1 q, n7 ~2 C

: c. \$ C; ?- ?. K# \  话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个疑问了:这李清照怎么会那么有名,连赵明诚都成了她的粉丝呢?你不是说过,那个时候,未婚男女连面都见不着,更没有什么“超女海选”,来一场耗时几个月的十进五、五进三之类的PK,才艺大展示,卫星转播,闹腾得人尽皆知,沸沸扬扬,她李清照凭啥出名啊?
+ Z) l# d# R* [2 s7 F$ W8 L6 a* ^/ y( C7 f9 b8 }  a
  大家别急。那个时候,虽然没有卫星电视,搞什么平民海选、电视大奖赛。可是人人都有张嘴啊!没有广播电视,可以口口相传啊,一传十,十传百,有什么事,大家一宣扬,要不了几天,就全天下人都知道了。这李清照的名气大,主要有两点原因。哪两点呢?第一,出身书香名门,有优良的教育背景;第二,就是遇上了慧眼识人的伯乐。, m# o# ^- t2 [* `
) k) {/ Y& ~5 R( c- }
  首先我们来看李清照的出身。李清照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北宋著名宰相韩琦的学生。韩琦是北宋不可多得的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齐名,并称“韩范”。当时边疆流传一则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一韩”就是指韩琦,“一范”就是指范仲淹。韩琦和范仲淹镇守边疆的时候,敌人一听是他们带兵,都吓得不敢轻举妄动!
; t' ]" x1 b5 B: U& l- ?- s/ Q: {) m9 W
- R9 F: {6 ]. d, m2 f! s! R  名师出高徒!在李清照出生的时候,李格非已经是学有所成,早就成了当时著名的学者和作家,是“出镜率”挺高的一大名人。而且后来李格非还一度官运亨通,从一个小县城的副镇长,连跳几级,跳到了教育部,不但进入了北宋朝廷学术的核心圈,还进入了政治的核心圈。
$ R! E+ U0 a3 S: S$ ]) T" P  K: }7 t7 t1 A" b" q8 s
  再来看李清照的母亲。李清照的母亲比她父亲李格非的来头更大了。她的母亲是北宋初年汉国公王准的孙女,当朝宰相、岐国公王眭的长女。这样一算,李清照与秦桧的妻子王氏就是中表亲。秦桧虽然是个大汉奸,害死了民族大英雄岳飞,可并不代表他的亲戚也都是大汉奸。
5 L& w! n' P4 {) a
2 b1 N# U* A, Z4 ?4 Z. d0 B6 E  李格非的妻子王氏,那可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虽然王氏嫁给李格非的时候,李格非还没当什么大官,还窝在小乡镇里当他的副镇长呢,可他的名士才子风度早就让慧眼识人的王家给相中了。所以李清照自己都说,她父母的联姻是母亲“下嫁”父亲,可见从当时的家世门第来说,李格非确实是高攀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王氏“下嫁”确实是很有眼光的,就好比选中了一个低价绩优股,因为没过几年,李格非就时来运转,仕途一路飙升,官越做越大了。
# ?; m# ?; A5 I$ q* S6 a2 p
9 f( Z, R: ^8 L% r9 n! ]  李清照的母亲,跟那时候绝大多数女人一样,在历史书上没留下名字,只留下家族的姓氏,但是因为来头很大,而且也是出自书香门第。按照子女智商取决于母亲智商的遗传学理论,李清照有这样的母亲,也就注定了天赋的才智会成为她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而且,王氏大约也不会像其他那些头发长见识短的女人一样,只会教小清照怎么笑不露齿,怎么穿针引线。说不定,出身书香世家的王氏,还在怀胎十月的时候,就已经对肚子里的李清照进行着“床前明月光”的胎教了。这样的胎教以及女儿出生以后在她耳边轻轻哼唱的摇篮曲,也许成为了李清照一生冥冥中指引着她的天籁之音。1 g2 V. U3 i: u) x& {
) P* ^7 }4 }+ \( c( Y% D' T
  虽然大家都说,成功是1%的天才+99%的勤奋,可是对李清照来说,没有那1%的天才,光有那99%的勤奋,恐怕也成不了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大才女。当然,这1%的天才不光是遗传的聪明才智,主要还是指优秀的家庭教育背景。不过,要是大家都想当然地以为,李清照投胎在这样的名门世家,而且又生得才貌双全,肯定一出世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日子过得比蜜还甜,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呢?李清照也没有。
+ D) w9 `. h  ?# S6 e* e" E) ?' B. A; ]. w5 H* \
  李清照在幼年的时候,就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大灾难,而且这个大灾难,对于任何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句话——天塌下来了!
. q2 S  L% l7 T: S" Z
9 [, l' P3 j, {  李清照人生遇到的第一大灾难,是幼年丧母。, l* Z2 a9 V" @

# `. ?9 O5 \- E6 V9 ]# W5 L' _  母亲王氏,还在李格非担任郓城教授的时候就已经撒手人寰,她虽然慧眼识人,却并没有等到丈夫的时来运转,没有享受到夫贵妻荣的福分。换了别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呢,可小清照就已经品尝到了人生的第一杯苦水。8 A, _7 j4 {  e/ ?3 i" X
  q, o4 p: t/ s7 d
  当然,童年时代的李清照,不幸中还是有万幸。虽然母亲过早地撇她而去,虽然父亲李格非因为做官的原因要到处奔波,没有爹妈管教的小清照,大部分时间是在爷爷身边度过的。这爷爷可不是一般的糟老头,前面我们讲过,她的爷爷也是著名宰相韩琦的学生,凭他的才华当个小女孩的启蒙老师是绰绰有余的,是李清照成为童星的一大功臣。8 s. T* E. N' P! F

" D8 ~+ H$ _/ ^: A; M# ]  F  但是隔代抚养也必然带来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过度的溺爱。尤其对这个从小就没了母亲,父亲又老不在身边的孙女儿,爷爷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溺爱心疼的结果就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像脱了缰的野马似的,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啥都敢说,啥都敢做,还不时给家里人制造点小麻烦。什么喝醉酒找不到回家的路啊,偷看闯进家里的陌生男子啊,说不定都是这时候发生的事。小清照时不时制造的这些有惊无险的“意外事故”大概很让家里人伤脑筋。连回家探亲的李格非都发现了:再这样纵容下去,这女儿恐怕将来想嫁出去都难。+ W* d( D! K: H

2 m* \0 H! p6 ]  {  为什么这么说呢?李格非想啊:自己好歹也是读书人,是官宦人家,将来找亲家就算不是皇亲国戚,至少也该是书香门第。那时候大户人家讲究的都是夫唱妇随,三从四德,谁愿意娶一个大大咧咧,动不动就喝得醉醺醺的假小子啊?这样一想,李格非就觉得,有一件事不得不要抓紧考虑了。是什么事呢?这件事,对李清照的人生又有什么关键性的改变呢?& c5 @- ~+ E. D1 C. \2 A7 ]  P
4 {/ x& ?) c% S+ l' J1 O' ?, X
  原来这件事,还跟李格非自己有关。妻子去世也有些日子了,自己没人照顾倒也罢了,可女儿不能成为野孩子啊?女孩子毕竟是女孩子,那时候可不流行什么“中性美”,要扭转李清照这种假小子性格,必须要有一个大家风范的女性来教养她。就这样,为李清照找一个继母的事儿就迫在眉睫了。
6 M! T6 w- E, Y
& M- O; ]# i6 t8 e7 g0 V4 G# Z  这找继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为啥?现在的李格非可是今非昔比了,当了京城的大官,来来往往的都是政界名流,学界权威,给他说媒的、介绍对象的踏破了门槛。以李格非的名气和身份,娶个老婆自然是小菜一碟,不过宁缺勿滥啊。就因为是名人,所以娶老婆更加要谨慎,即使比不上原配妻子那样出身显赫,至少也得要门当户对、温柔贤淑的大家闺秀吧?
+ d7 J, s: j, r
' t: ^% V) R* Y  也是合该李格非走运,这样的好事还真让李格非给赶上了。在朋友的促成下,他的第二任妻子不但也是出身名门世家,是北宋初期著名的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儿,性格温柔端庄,琴棋诗画无所不通。连对女人向来很吝啬的正史都留了句话给她:说她“工文章”,文章写得相当漂亮。而且巧了,这第二任妻子,也姓王。更重要的是,这位继母王氏对李格非前妻的女儿小清照视若己出,当成了自己的女儿来对待,亲自教她识文断字,照顾她的生活。; n8 j; y5 x1 |+ w6 U

7 Y8 o5 W' v1 ^! b8 I7 Q2 z  想想看,出身于这样的名门贵族,有这样的遗传因子,有这样成就不凡的父母,李清照她想不成材、想不出名都难啊!这样响当当的家庭教养出来的女儿,而且还才貌双全,他赵明诚就算整个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只怕也是如雷贯耳了吧!
# k% V4 \) ~$ |+ w1 {% i5 j' x2 w. A6 s
  当然,话说回来,也不是每个名门世家的子女都能成才子才女,说不定还可能是鱼肉老百姓的太子党、或者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呢!李清照想要成为千古第一的著名才女,光有著名父母,那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做父母的,总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到处去跟人炫耀自己女儿如何如何倾城倾国,如何如何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吧?何况,李格非也不是那种吹牛拍马的人。这李清照的艳名和才名远播,铁定既不是卫星电视传出去的,更不是父母吹牛给吹出去的。这其中,还有什么人,什么事,起了重要作用,让赵明诚这个书呆子,做梦都想成为“词女之夫”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21: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讲 ; B3 q$ N! F& N

* u4 P% U8 a5 z- O% K* A学诗漫有惊人句
7 z8 T6 u4 |0 ~ ——慧眼识珠
- J$ C8 H& k3 }- W# G3 z  q9 a  P' `9 v4 n7 S% @, `9 u
  上一集我们讲到,年纪轻轻的李清照就已经才名远播,艳名远播,把个书呆子赵明诚都折腾得神魂颠倒,还使了点小花招,终于如愿以偿地把这位宋代第一才女娶进了自个儿家门。那么,到底是什么人,这么慧眼识珠,当上了伯乐,发掘出养在深闺里的大家闺秀李清照,并且在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搭起了鹊桥,成就一段千古流传的美满姻缘呢?这个人与李清照的关系,还得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说起。
0 i' c5 n  q' r9 Z' `% f* L% M3 ]2 l& b/ V8 S. }- n
  前面我们讲到过了,这李格非官做大了,都做到“中南海”里去了,来往应酬的可都是当时的学术权威、政治要人。这其中最大的名人、对李格非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无论在文坛还是在政坛都炙手可热的大人物——苏轼。4 w7 z: U# b5 j. b7 k/ n

, W  ~$ P- f" |  苏轼不但常常在各种场合夸奖李格非的文章写得好,后来干脆还接受李格非的请求,收他做了学生,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当时苏轼最有名的四位弟子,号称苏门四学士的是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都在朝廷做官,也都和李格非成了往来密切的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游乐,吟诗作赋,讨论国家大事。这一群跟苏轼关系密切的文坛精英、政界精英,都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如果说,苏轼是影响李格非一生的重要人物,那么影响李清照一生的另外一个人物,也出现在这群社会精英当中。这个人,不仅是李格非的亲密朋友,而且还成了李清照生命中,除了父亲之外,对她影响最大的第二个男人。那么,这个男人又会是谁呢?
6 L5 q9 D# i$ u( D: _- P
5 h! X" Z, L; y3 x. v- n6 Y1 i  这个重要人物,就是苏轼的学生,当时号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苏轼的得意门生之一。. K) V$ E% m  Y7 l4 @" V
3 V- g6 s! @5 ]0 F$ {. L4 {! S  c$ o' [
  晁补之在当时也算是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他出身显赫:爷爷当过前朝太子的老师,而他自己也因为文章写得好,尤其受到苏轼的青睐。据说苏轼刚到杭州当地方官的时候,看到钱塘江、西湖这么优美的景致,很想写篇文章赞美一下。没想到晁补之听说文坛泰斗苏轼到了杭州,马上拿了自己一篇描写杭州的文章去拜见苏轼。苏轼一看,拍案叫绝,说:“吾可以搁笔矣!”意思就是:杭州都让晁补之你这小子写绝了,我苏轼还有啥写头啊?堂堂苏学士,要是写不过你这名不见经传的晁补之,叫我苏轼脸面往哪儿搁啊?2 L' F! J' [8 ^7 p; Q
' y( T7 N8 Z8 g0 b
  经苏轼这一夸奖,一提携,晁补之很快就从默默无闻的楞头青,成长为北宋文坛的大名人,并且还和李格非一起在国子监里当起了教授、“博导”。国子监是宋代的最高学府,地位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北大清华,里面收的学生大多是皇室贵族的后代。这两人,不仅是同学,又是同事,还是老乡,都是山东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哪,两人不但关系上比别人更近了一层,而且又都是鼎鼎大名的才子,不免惺惺相惜,感情就非同一般了。他们在京城做官的时候,晁补之就经常去李格非家里蹭饭吃,大概是蹭饭的次数太多了不好意思,他还专门为李格非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有竹堂记》,赞美李格非家里种的竹子是多么的高雅,而李格非下班回家后又是如何勤奋攻读,以至著作等身。
) I5 g- X# _" n; f3 b7 i
. e2 r3 g5 L3 [% T# T$ a9 t$ h  大家知道,中国人说“梅兰菊竹”是“四君子”,经常用它们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苏轼就有过这样一句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平时吃饭可以没有肉,但是住的地方绝对不能没有种竹子。竹子象征着主人家的人格高尚,不同凡俗啊!所以,晁补之这篇《有竹堂记》明摆着是吹捧好朋友、好兄弟李格非,说他不仅学问好,人品也是好得没话说了。吹捧了一通还不过瘾,在文章末尾,他还“厚着脸皮”说:“别看兄弟李格非家种了那么多漂亮的竹子,可惜就是主人小气老不留客人吃饭,客人也就只好厚着脸皮赖在客厅里不走了,说:‘竹固招我。’”意思就是:“你不留客,你家的竹子非要挽留我呢”。' w1 k5 e- w, \: ?  h+ S* \4 W4 X- x

& O0 n4 S( c# n$ b  除了这篇《有竹堂记》,晁补之还写过诗,说他在李格非家里和主人聊天到半夜,又是喝酒又是写诗,不知道有多痛快!想想看,做客能做到深更半夜还“赖”着不走,蹭了饭吃,还恨不得再蹭间屋子睡,这感情,不是比兄弟还要兄弟吗?8 b; t) {( P  O5 }1 B& V7 @2 o% w

; W& I5 u- U9 v* j6 _, |! Z  {* f  既然晁补之和李格非有这么好的私交,那他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李格非有一个既聪明又漂亮的女儿,他还经常在自己的同事、同学、好朋友那里夸李清照如何如何聪明,诗文写得如何如何漂亮——“多对士大夫称之”。李清照的名声,虽然不见得是靠晁补之一个人打出去的,可凭晁补之在当时的名气,他要老是夸一个人,而且还是夸一个未出嫁的女孩儿家,他交往的那些人,哪个不是风流才子、哪个不是竖着耳朵听他忽悠啊?大家一听说李格非家还有这等才貌双全的闺女,李清照的名声还不是一传十、十传百地就沸沸扬扬起来。甚至,传来传去,这个添点油,那个加点醋,还不把李清照传得比真人还神乎其神?
  W' O* R9 g: l1 |) e2 q0 ^
$ f. B: ^4 I& p; n  大家可能又要疑惑了。不是说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吗?这晁补之就算是比李格非的亲兄弟还要亲,是李清照的长辈,但一个大男人,也不能老是口没遮拦地夸一个女孩儿家如何如何出色吧?总要避个嫌什么的吧?& p+ G) i- F2 d' J6 f% K6 h2 V: [- E
2 [( x1 Y( L# M9 M  Z# x
  嘿,这晁补之还真没避嫌,为啥他就不用避嫌呢?话还得从李格非说起。这个当父亲的,别看自己为人是保守了点,是个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可对他这个从小就聪明伶俐却又多灾多难的女儿,是又怜又爱,可能从小就没把李清照当成女孩儿家看待,没把那些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强压在她头上,而是采取了相当开明的教育手段。说不定,李清照一出生,就被当成“假小子”来养了。为什么呢?6 \8 ?: x+ I' v& R% }

& y5 s5 z) g& b3 X9 u  原因很简单,李清照是长女啊!李清照出生的时候,李格非已经36岁。那个时代,男人36岁,都能当爷爷了,可李格非偏偏是个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模范,35岁结婚,36岁才生这么个女儿,那还不是喜出望外啊?# N4 K9 L) e) @! Z2 T$ o/ c2 P

& G( y4 `) O/ b. L. ]* c2 K/ I0 W6 H  当然,凭良心说,李格非虽然是个有文化的人,但他毕竟不是生活在21世纪,懂得什么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那时候,大家都是一门心思想生儿子,生了儿子才好传宗接代,李格非思想再怎么前卫,也不可能前卫到一千年以后去。古代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可是严重得厉害,生儿子叫“弄璋之喜”:“璋”是一种上好的玉,哪家生了儿子,就宝贝似的让儿子睡在床上,给他穿漂亮的衣服,给他上好的玉当玩具。古代“玉”还代表君子,这说明,生了儿子将来是要读书要当大官、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
- m0 ~9 \& x8 Z; y) a2 D5 F0 Y5 z& P" t7 g9 v4 s9 S
  生女儿可就没那么好命了,生个女儿只能把她扔在地上,随便裹件什么衣服,给她拿片瓦当玩具,叫做“弄瓦”。这个“瓦”不是指房顶上盖的瓦片,而是指女孩子长大以后要用的纺锤。女儿长大了就只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里好好纺线织布做女红,当一个贤妻良母,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所以谁家生了儿子别人来道贺,都说“大喜大喜”;生女儿呢,就只能安慰安慰,说“小喜小喜”。4 I0 e% F! j8 x* v

: H' J  V4 n' }* T7 m" e* I  李格非36岁上才得了这个“弄瓦”的“小喜”,遗憾肯定是难免的。可在当时,李格非又算是个开明人士,好歹自己也是读书人,即便是个女儿,生在自家这样的书香门第,也得像男生一样教她读书认字,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李清照出生以后,不但要学读书认字,父母在场面上的一些应酬交际也偶尔会带上她,让她见见世面,见见那些在北宋朝廷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甚至还有意无意地让她在这些大人物面前露一手。' |# K; F/ X( M" ^% {+ P

6 N4 v3 o/ C# z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作为李格非的亲密朋友,晁补之能够经常见到李清照,并且欣赏她的才华就不足为奇了。很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晁补之还只是时不时在李格非面前夸夸李清照,李格非见晁补之这么欣赏自己的女儿,就顺水推舟,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请晁补之当女儿的家教。晁补之呢,本来就很欣赏李清照,又经常在李格非家里打秋风,人情难却啊,于是这个家庭教师,就这么义不容辞地当起来了。3 `% s! J9 o3 U) G; `! C* {

7 {0 U( Y4 W$ H  D9 _) q% Q. I" F  再说李清照,虽然是个女孩儿家,可学起东西来,一是聪明,二是刻苦,领悟能力比男孩子都强。她对这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老师,那可是相当尊敬的。虽然没有文字记载说晁补之都教过李清照一些什么学问,也没有人说起过李清照如何如何佩服他的老师,但是李清照自己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词论》,是词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宋词的学术论文。
; ], A4 ]2 I2 n/ o0 Q5 h
/ Q3 J" K& O; D- }  在这篇论文里,李清照将本朝最有名气的大词人几乎全部批评了个遍,洋洋洒洒近千言,痛快淋漓啊:从她师爷爷的师爷爷晏殊起,到她的祖师爷欧阳修,到她的师爷爷苏轼,再到她的师叔师伯们,像秦观啊、黄庭坚啊,没一个逃过了她的批评。且不说这些人个个都是北宋朝廷的政界名人,个个都是大名如雷贯耳的学术界权威,或者国家一级作家、著名词人;就算从辈分来看,他们也全都是李清照的长辈,或者长辈的长辈。天地君亲师,等级秩序摆在那里了。谁都知道封建时代,连皇帝还要尊敬自己父母和祖师爷呢,一个小小李清照却全不将这些伦理纲常放在眼里,她这么一棍子扫过去,北宋词坛就没一个真正的词人了。柳永?“词语尘下”,太俗!张先,宋祁?“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通篇就那么一两个好句子,哪里算得上名家!
, l; b! U5 t" u6 f
% Z8 X* k, f$ S0 `( E  要说这几位跟李清照还没啥直接关系,批评批评也就罢了,可晏殊、欧阳修、苏轼呢?这三位更不得了,晏殊是欧阳修的老师,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苏轼是李清照父亲李格非和老师晁补之的老师,这三位关系可够近的了吧?在李清照看来,照样不行:这三人的学问是“学际天人”,没人能够比肩,可写起词来,“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就只会跟砍柴似的把首整整齐齐的诗砍得长短不齐了,读起来那个别扭劲儿,听着就难受,那也能叫词?至于王安石,就更不行了,别看他文章写得气势磅礴,“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一写词,别把人给笑死!4 m$ ~- x1 e* |+ _) q" P
4 I6 ]% ^% X, H9 P, A
  这几位也就算了,写词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专业。可是,还有那位写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秦观秦少游呢?论辈分,秦观是李清照的师叔,他可是当时最有名的“情歌王子”!据说有的女孩子读了他的词,连他的面都没见过,就愿意为他去殉情啊!可在李清照看来,这秦观的词算什么?“譬如贫家美女”,就好像穷人家的女孩子,就算长了一副漂亮脸蛋,可惜“终乏富贵态”,太小家子气!……
4 a8 f$ C6 \9 j  W: r' v' X
4 H8 N! E3 I! P& m" d( b  呵,这一棍子横扫下来,李清照言下之意,北宋就只有一个货真价实的词人,那就是我李清照!那叫个狂啊!难怪人家要跳起脚来骂李清照是只蚂蚁,却偏偏想去摇大树,不自量力嘛!/ I+ t; }/ N$ y( p, j$ ~2 ?

+ v) h! D3 `9 N% y: L5 z: J7 _$ I9 C  这里我忍不住要为李清照正一下名——她绝对不是狂妄!她的《词论》敢于横扫北宋几乎所有的词坛大家,是因为李清照批评的出发点在于:她是在坚守“词”这种文体固有的音乐属性。这里要顺便讲一句,我们一说起古代的才子才女,往往就离不开琴棋书画这四样。李清照也一样,她首先是个音乐通,她不是号称古今第一大女词人吗?词是什么?那可就是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啊。宋词跟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有点不一样,宋代的词往往是先有曲调,什么《水调歌头》啊,《满庭芳》啊,《念奴娇》啊,这些都是词牌名,是曲调的名字。有了这些曲调,才有词人按照这个旋律去填写歌词。所以写词跟写诗不一样,写词叫“填词”,就是往既定的曲调里面填写歌词。比如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同样的旋律,你可以唱成“你问我爱你有多深”,也可以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词也是这样啊,比如同样是《水调歌头》这个词牌,你可以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可以填“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 K" S+ Y) S+ y. D8 ^) a
0 ]& c$ e: g- Z/ k+ V6 B  李清照如果不是个音乐高手,如果她不了解音乐的基本规律,她能成为填词专家吗?在《词论》里,她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认为词“别是一家”。就是说,词和诗、文不一样,词是以音乐为根本属性的,是自成一家的音乐文学。音乐与词,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她不是批评王安石、苏轼这些学术大师写的词不伦不类吗,因为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苏轼这些大家的歌词还真有些地方是不合乐的。不光李清照批评他,就是苏轼自己的好朋友都善意地嘲笑过他,说他的词不是当行本色呢。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宋代的流行歌曲大多是女歌手演唱的,就像王灼所说的那样,是“今人独重女音”。苏轼就有一回得意洋洋问自己的幕僚:嗨,你说说我的词,比柳永的词何如啊?他的意思是:柳永那么俗的一个人,哪能跟自己相比啊!这幕僚也绝,居然这么回答他:“柳永的词呢,就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拿着红牙板,娇滴滴地唱一曲‘杨柳岸,晓风残月’。可学士您的词,那可得关西大汉,绰着铁板,高歌‘大江东去’。”嘿,别以为手下是在恭维苏轼啊,他其实是在很委婉地嘲笑他的顶头上司苏轼呢——您填的词啊,不符合时代潮流!苏轼是个大气的人,听了幕僚的嘲笑,不但不生气,反而被逗得大笑不止。因为他知道,幕僚说的是大实话:那个时代,人家就喜欢听十七八岁的青春美少女,哼哼靡靡之音;苏轼那种大气磅礴的豪放词,只能算是时代的“变调”,不是主流。就好像时代风气听惯了邓丽君哼哼“小城故事多”,你却偏偏要邓丽君挥着拳头大喊什么“该出手时就出手”,那还不“人必绝倒”?所以,李清照站在一个音乐家、歌词高手的角度,批评苏轼、王安石这些一流作家,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狂傲自负,而是从歌词专家的角度进行的学术争鸣!
4 j$ Y8 j) \6 x
8 \. }9 ~9 Q2 S+ B' D% T  不过这里,我们先撇开李清照的狂妄不谈,仔细一想,这《词论》中批评了那么多一流大家,怎么就偏偏漏掉了当时的著名大词人晁补之呢?《词论》里可是连晁补之的叔叔她都没漏掉啊!要知道,晁补之填词的名气可比他叔叔大多了,他的词“神姿高秀,与苏轼可以肩随”,很多人认为他的水平跟他老师苏轼不相上下呢!! C4 k4 Q/ Z; E- {  @
9 x0 _6 b# _8 J9 X
  这样一想,原因只可能有两个,要么是因为晁补之水平实在太高,高得连挑剔的李清照都挑不出一点儿毛病;要么是因为李清照再怎么狂妄,尊师重道的道理还是懂的。按李清照的性格,既然她认为自己是当朝词坛独一无二的头号种子选手,连师爷爷苏轼都没放在眼里,她应该是绝对不愿意承认晁补之填词的水平比自己还高的。但晁补之毕竟是她耳提面命的恩师,她能写得出当朝第一、天下无二的文章诗词,晁补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没办法,只好回避。这,大概就是《词论》里为什么没有出现晁补之大名的主要原因了。1 Q6 x& k9 V7 H& I+ g% B1 o! V$ {
9 c2 p' H/ z- O9 J. U8 e, V5 `
  不管怎么说,李清照的名气越来越大,跟晁补之或多或少总是有关系的。就算男女授受不亲,可是老师表扬自己的学生,那是天经地义的。要知道,在当时,能把女学生培养成宋代第一女词人的,还只有他晁补之一人!李清照再是匹“千里马”,没有“伯乐”的调教,也会埋没在普通的马群中。这样一想,他晁补之能不得意,能不在人前人后,好好替李格非、替李清照吹嘘吹嘘吗?# j! x9 G( t& W/ }- k! ]
, t/ x- s# t" U2 x
  再说了,那时能收女学生的男老师可不多,别说男老师收女学生难上加难,就是女老师,想收个把女学生都难哪!从这一点上说,李清照确实是太幸运了。当然,李清照最大的幸运,还是出现在她以后的人生中…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21: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讲 5 o9 x9 `# J; t5 \) _
. W! r. V. P& c) \* Z& U
云中谁寄锦书来
$ W9 t  q3 z- [9 Q# Y+ Q ——一种相思
! p5 a& s- M$ j/ ]* c
# M1 h$ r. O9 {  A  李清照很幸运,不仅仅幸运在她生在了一个思想开明的书香门第,还幸运在她遇到了一个道德文章都堪称上品的老师。为什么说她比别的女人幸运呢?我们可以拿她跟同时代的女性作一下对比,就知道李清照的才华确实是来之不易。举个例子,还是跟陆游有关。/ h7 E9 g& _6 E6 A  ?
9 H8 V* U" K* N) [& A
  陆游和唐琬被迫离婚以后,续娶了一位孙夫人。据说这孙夫人小时侯也很有点儿才女的苗头。当时李清照已经是宋代家喻户晓的女才子了,她见这小女孩很聪明,就想收她做学生。要按常理推测,能成为李清照的学生,是多少女孩子做梦都想的事儿啊!可没想到,这姓孙的女孩儿很严肃地回答了她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这分明是狠狠地给了李清照一耳光嘛!我好心好意想收你做学生,换了别人巴不得呢,你不但不表示感谢,还来这么一句:读书不是女人家的事!看上去,好像只是一句冠冕堂皇的理由:女子无才便是德嘛,这道理谁都懂。问题是,你谦虚一下,说自己资质太差,学不好,委婉谢绝人家的好意也就罢了,却偏偏用这种话去堵当代第一才女的嘴,那不是换了种方式去骂她不务正业、不像个女人吗?换了谁都受不了这种讽刺啊!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娶了这位孙氏夫人的陆游,在为孙夫人写墓志铭的时候,是把这个故事中的孙夫人当成正面人物来歌颂的,认为她很懂得做一个好女人的道理:女人家要安守妇道,诗啊词啊,那是男人们的事,你们女人家瞎掺和什么?可见,在当时,这是很普遍的看法。/ ^& T# {7 k( L
) f* R, X( B# y5 u; X* n
  “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听了这样的拒绝,不知道她会作何感想!但是我们可以猜得到,高处不胜寒啊,满腹经纶的宋代第一才女,恐怕也是宋代最寂寞、最无人能懂的女人吧!! o  S7 g4 ~3 J* k; W4 e- t

3 E0 c- _8 r2 X( ]* X% ^  当然,我们说,李清照又是个非常幸运的女人,在女性地位那样卑贱的时代,她却有幸生在了一个开明的家庭里,遇到了一个开明的老师。而且更幸运的是,她后来还遇到了一位开明的好丈夫——赵明诚。# c) w! s# w; X6 a& ~

7 X$ \* w7 J* [& |+ x  可以想象,把美貌才女娶进家门之后,赵明诚那个乐啊!想想看,做梦都想的一位女明星、美女作家、心目中高不可攀的女神,一不小心居然就成了自己怀里的娇妻,换了哪个男人,还不都乐傻了,以为还在做白日梦呢?
3 J, C# ]: |5 L0 O
9 Z9 t5 u( \( w+ t# ?  不过,这话说回来,宋代男人娶老婆娶的都是“三从四德”,娶个才女当老婆受得了吗?更何况,这个才女还不是一般的赏点花、吟点诗就能打发的主,人家能喝会赌,赵明诚他一个书呆子能招架得住?才女老婆进了门,赵明诚的书呆子生活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天翻地覆呢?1 u' _( V8 Q6 I. W/ i9 m2 {( h: e. D
' |$ m# a/ M  m- \* N$ f8 y
  嘿,大家还真猜对了。赵明诚娶了李清照,别看面子上是大大的风光了一把——当代赫赫有名的绝色才女,做梦都想的人可不止赵明诚一个。别人想见一面都比登天还难,偏偏一朵鲜花让他掐到了手,这赵明诚走出去,背后还不让嫉妒的眼光给淹死!
3 s) E0 u- C* c/ g! \/ Z) h  q5 \
$ J/ R/ Y6 r& \& ]3 g. n" n7 `  可赵明诚也有难言之苦啊!这第一难,是当美女的丈夫难!第二难,是当才女的丈夫难!人家都说,娶个美女当老婆要少活几年。为啥?紧张啊!又怕美女老婆没伺候好,人家一不高兴,就给你一个后脑勺,实施“冷战惩罚”;又怕美女老婆太招摇,一不留神就让别人挖了墙脚去。这一长期紧张,还不精神忧郁,要折了几年寿去?不过啊,傻人也有傻福,要搁今天,赵明诚还真有可能得个时髦的“精神抑郁症”,患得患失。可在宋代,他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为什么呢?宋代可不是21世纪,女人再怎么美,再怎么有才,也只能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她既不能打扮得婀娜多姿地去写字楼当白领小姐,又不能涂脂抹粉、袒胸露背地去酒吧“愈夜愈美丽”,更不能到灯光耀眼的舞台上去扭腰晃臀招惹海量眼球!她那点酗酒豪赌的本事,也就限于名门世家中的几个亲朋好友。所以啊,赵明诚压根儿就不用担心被美女老婆炒了鱿鱼。在那个社会中,李清照就算是个能上天下地,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他赵明诚一个大男人,那就是如来佛——随你孙悟空怎么蹦哒吧,也跳不出我的手掌心。5 U6 _: I8 h  i, m5 I/ Q

  q8 {/ v. k" D/ Z% b  当然,李清照不是孙悟空,赵明诚也不是如来佛,李清照可从来就没想过要炒赵明诚的鱿鱼。她非但从来没想过要跳出“如来佛”的掌心,两人反而像糨糊似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呢!这不,赵明诚结婚两年后就大学毕业了,这一毕业,就要分配工作啊。宋代人可没我们今天这么幸运,分配工作是双向选择。如果你不想离开大学热恋的女朋友,想去她身边工作,那你就去她那个城市找工作去,找不到工作誓不罢休。可宋代不行,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是要由朝廷分配的。宋代大学生分配工作,有点像我们今天的军校毕业生,一戴上国徽,那你的身子骨儿可就全交给国家了,国家让你去哪儿,你就昂首挺胸去哪儿吧!# N* x- Y8 g6 P  Z& K1 i8 f
$ K! b! a% N8 s8 r
  赵明诚大学毕业也是这样!当然,赵明诚跟一般的大学毕业生还是有很不一样的地方——他有后台啊!而且,这后台还不是一般的后台。要按今天的话说,那就是:我在国务院有人啊!这“人”,不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七大姑八大姨的远方亲戚,而是自家老头子!前面说过,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的时候,赵挺之还是人事部部长,没多久,就当了丞相。一个堂堂国务院总理,安排小儿子的工作还能成问题?所以,赵明诚可是大大沾了老头子的光。因为要按宋代的制度,光读了大学毕业还不能当官,还必须参加科考,考上了才能挂个号,等着哪个职位空缺了,再按级别给补进去。如果要按正常途径走,赵明诚还不一定能考得上。因为赵明诚虽然读了大学,可他的兴趣、精力大部分放在金石考古上头去了,宋朝科考是以文章为主,史料上只说赵明诚是个金石考古专家,可没说过他文章做得多么好。
6 T: Z+ C  A+ S* D6 V. L3 j; G  j: c0 R3 e' g2 ~2 u
  托了老头子的福,赵明诚一毕业,连科考都没参加,就戴上了乌纱帽。这一当官,就可以享受北宋朝廷的丰厚俸禄了。别看宋朝军事上不咋的,对文官那可是优待得不得了。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个很特殊的朝代,它上不同于文武并重的唐朝,下不同于重武轻文的元朝。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因为自己在陈桥发动兵变,被部下“黄袍加身”,假惺惺地说自己本来不想当皇帝,是被部下逼得不得不当皇帝的。所以,他一旦坐了天下,也生怕部将们仿效他的办法夺取皇位,就迫不及待地导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戏,让手握重兵的开国元勋们一个个自动退休,回家养老去了。
' r. ~8 S9 x. T$ X% R. P) _# ^* X+ ~5 }" e
  别看这“杯酒释兵权”只不过是喝了一顿酒,聊了一次天,可它定下来的是宋代三百多年来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重文”有好处:文人地位特别高,待遇又优厚。高薪养学是当代多少文人的梦想啊,宋代就做到了。所以,宋代文人可以安安心心地做学问,写文章,弘扬中华文化。华夏的文明,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后,在赵宋王朝算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人们都说:要做文人,那就得做宋代的文人:宋代文人只要当了官,这第一是地位高,犯了罪不会杀头;第二是薪水高,除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再养一大帮歌儿舞女都不成问题;第三就是学问高,有了钱和地位做坚强后盾,出去做人挺得起胸,回家老婆不吵着让你出去挣钱,可不就能一门心思“之乎者也”了吗?北宋当了大官的范仲淹,晚年就曾经写信给自己老家的乡亲,说:你们别看我现在衣锦还乡,前呼后拥的,派头大得很,其实我当初还不跟你们一样,是个穷小子?别羡慕我了,好好读书吧。读好了书,考上了学,你们都会像我一样,享尽荣华富贵的!
- }2 W  {+ C8 {! e: `) t$ N- \0 T8 w
  赵明诚也一样,大学一毕业当了官,好吃的好喝的都有了。夫妻俩再也不用经常跑当铺当衣服换点心吃了,收购金石古玩的钱也有了,小日子也过得越发滋润。但是,因为公务的原因和官职的调动,赵明诚和李清照也开始有了时不时的小别。这一分别,赵明诚还罢了,他有公务在身,有一帮同事朋友要交际应酬,还不至于太寂寞;可李清照一个人被扔在家里,她虽然大有追求自由的女权意识,可再怎么女权,也越不过那个时代的大风气去:总不能天天到外面抛头露面、呼朋唤友、酗酒豪赌吧?她可是李清照,名门之后,再怎么出格,也还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丈夫一走,孤枕难眠,又不能像潘金莲一样站在大街上给人乱抛媚眼,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写情书!
% a+ N7 T  \3 P' H0 y' _1 D! n- D
  宋代青年男女不能自由恋爱,结婚之前不敢写情书,更没有手机发短信传情,要是换了别的“无才便是德”的良家妇女,这相思之苦也就自个儿咽下去算了,最多等丈夫回来撒撒娇呗。可李清照偏不!人家是才女啊,才女的做派就是跟一般人不同。丈夫走了,想要我独自一个人忍受寂寞?没门儿!写封情书给丈夫,一方面是要让他放心,“我的心里只有你”,你走多远,我李清照都不会变心;一方面也是给他提个醒儿:“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采了你会伤我的心。这情书是咋写的呢?请看:
5 c* ~, _" K# ?9 K: A  V- J- _5 ?; K3 r# e9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H( v4 p* {: F( y4 {8 _

; \: }) u7 J& n% p  W9 ~" A  词里面说得清清楚楚:“红藕香残”,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玉簟秋”,靠着竹席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季节变了,靠着竹席已经觉得冷了,这说明已经是萧瑟的秋天了!不过,最难忍受的还不是季节的萧瑟,最难忍受的还是两地分居啊!
/ I3 Q. ^+ [3 N# k' @0 c
1 X6 H' E# `1 P  如果大家细心一点的话,一定会发现,李清照的心思真是巧妙。这首词的第一句话看上去好像只是在写景色,交代季节的变化,可是细细一回味,就会发现李清照可不是这么简单的女人!她是在给赵明诚的情书里,第一句就在暗示他:你看,自从和你分别后,我想你想得魂不守舍,连秋天到了都没注意到,床上还垫着竹席,忘了换季呢!
8 p% o6 b" z3 T! J) _$ d0 o" a
3 d  g* T" t0 T$ R  您想,赵明诚一打开信,看到这第一句,还不感动得鼻涕一把泪一把?这聪明的老婆,一箭双雕啊!一个“秋”字就给赵明诚提了两个醒儿:第一个醒儿,是提醒他,春去秋来,别忘了离开家里有多长日子了,别乐不思蜀啊;这第二个醒儿,是提醒他,家里的老婆想你都想得这样神魂颠倒了,天冷了连被褥都不记得换,你摸摸自己的心问问:“我”还是不是你最疼爱的女人?8 V3 e* s; W3 `! w7 x. l9 \
0 @5 [, j  s! \0 K
  接下来两句就写得更绝了,“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想你想得如此辛苦,总得想个办法排遣排遣吧?按李清照的性格,排忧解闷儿的法子一定不少,比如说,喝他个一醉方休;比如说,赌他个三天两夜……可老这样也没意思。就说赌博吧,李清照可是个“东方不败”的赌神,打遍天下无敌手,谁敢老是跟她赌啊?那还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嘛!再说这喝酒,李清照的词里面倒是经常提到喝酒,可喝酒消愁也只是暂时的事儿,李白有句诗说得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喝酒肯定不是个长久之计,喝得云里雾里是可以暂时忘掉烦恼,可身体吃不消啊,喝出脂肪肝伤了身体可都是自己的事,谁也代替不了!再说了,喝酒还不得有醒的时候?醒了以后,不光是想人想得心疼,再加上喝酒还喝得头疼,心疼加头疼,可不就是李白说的愁上加愁了吗?  {! S, b) b( N9 @$ z7 {8 |
: J" G. |* \: L# c5 N1 q1 i& E
  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和丈夫小别没几天,你写封情书去,动不动就说自己又喝了“扶头”的烈酒,醉得个昏天黑地;或者又赌了几个通宵,数钱数得手都软了,还不把丈夫给吓得不敢回家了?那不是南辕北辙了嘛。所以,李清照这回玩点高雅的:换上轻便的衣服,租条漂亮的小船,划船郊游去!可划船郊游这么普通的事,李清照偏偏别出心裁,安排了个“独”字。“独上兰舟”,这分明就是在告诉赵明诚:虽然我是耐不住寂寞,想要出去玩,可我是“一个人”去的啊!嘿,一面说自己害相思病如此辛苦,一面还没忘记再给丈夫喂一颗定心丸!: R: V7 y( ~9 u9 c) {3 L6 W+ [

2 ~* l3 g* \5 e/ f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是这封情书里面最美的一句,也是含义最深的一句。古人认为鸿雁可以传书,南来北往的大雁是最敬业爱岗的邮递员。李清照划着小船出去郊游,因为心里想着丈夫,竟然一点欣赏美景的心思都没有,就只注意到了天边飞过的一行大雁。一看到大雁,就情不自禁想起了鸿雁传书的故事,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丈夫:唉,要是这群大雁带回来丈夫的情书该多好!要是这群大雁带回来的情书是要告诉自己,丈夫不久就要回家和自己团聚了,那该多好啊!“月满西楼”,一轮圆圆的月亮,可不就象征着夫妻团聚嘛!
2 c' P% D# K& }  ~1 R+ M
5 d' b- c/ D1 K' I5 Y8 x- O  c  你看,李清照聪明不聪明啊?短短几句词,一语双关,一箭三雕,还要转好几个弯才能让你弄明白她到底是啥意思:明明是自己想借郊游来排遣思念丈夫的痛苦,明明是自己写情书向丈夫倾诉相思之苦,可偏偏要让丈夫看了还不得不内疚一下:你看,我都写信给你了,可我等啊等啊,等来那么多次大雁的南来北往,就没等到你给我的一个字啊!月亮又圆了好几回了,可你我还是牛郎织女呢!这情书里,可不就是相思中还带着那么点儿幽怨吗?, v- M  h* s, ^" t3 J

( @7 [) y" G" r; V  “花自飘零水自流”,接下来的这句,那点儿幽怨的意思可就更明显了。“花自飘零”,是照应第一句的“红藕香残”:荷花谢了,枯萎的花瓣落在水面上,随着水流四处飘散,香消玉殒。一方面,李清照是感叹花的飘零,一方面也是再一次暗示赵明诚:你的妻子也像花儿一样,再美的花朵也会有凋零的时候;而时光就像这无情的水流,带走了我的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了,你可要好好把握现在,别辜负了我的青春美貌啊!7 W4 v9 K  z" M* W  g% t

: K$ Z5 b% g- X" f# N- O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到底还是怕赵明诚这个书呆子,看不懂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暗示,在情书快要结尾的时候,忍不住干脆挑明了说:但愿我的相思不是自作多情的单相思,希望你也跟我一样,虽然人在两处,心也要在一起!希望你想念我,是跟我想念你一样的刻骨铭心啊!$ D7 z1 o/ [1 N6 o) a/ o& m: ~

/ k7 X9 f, C% Z9 o; s  既然已经都挑明了,最后三句,李清照也不再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前面不是讲了吗?因为难以忍受相思的折磨,所以才“独上兰舟”,想去郊游散散心。可是,这浓浓的相思之情,是任何方式都排遣不了的,赵明诚这个人,也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才下眉头”,李清照是想强颜欢笑,把因为思念而天天皱着的眉头舒展开来,可是思念却又悄悄地转移到了心头。这相思是无孔不入、无处可逃的折磨啊!% B9 o& ?% `7 b* n! N) E0 ?" h, N
7 S: {" q1 s/ i9 m# a3 J! h: |! z
  试问哪个男人收到这样情意绵绵、这样大胆的表白会不动心,会不立马收拾行装、打道回府?外面的世界再精彩,我还是先赶回去安慰娇妻要紧吧!3 d5 h2 r, S3 j: f/ \8 g
; u/ l; A' ?& J
  所以啊,我们说,娶个美女老婆还好对付,娶个才女老婆还真不好对付。她脑子里转几个弯,你也得跟着转几个弯,转来转去还不转晕了?人人都说,女人的心思难猜,何况还是天下绝顶聪明的第一才女的心思呢?赵明诚啊,你就慢慢受折磨去吧!
) z, O& P) b; T4 H0 v
' l" _% ^( d4 h( a  诸位男同胞又要有疑问了:你说了半天,都是在讲李清照怎么个绝顶聪明法,难道赵明诚就是个吃素的,被才女老婆牵着鼻子走?诸位要是真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娶个才女当老婆是挺辛苦,这没错。不过赵明诚是苦也苦得,乐也乐得。他和李清照的婚姻,套句时髦的话说,那是“痛,并快乐着”!怎么个痛法,又怎么个快乐法?大家伙儿别急,让我们慢慢道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2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讲
5 S! Y6 P0 N% e' p( Q
- ]! J8 Y  B+ a& K莫道不销魂* ?* z9 z! r. [
——妇唱夫随" O# G/ f) n/ g# E$ I

$ L* }! I& z! p/ p8 L  t  习惯上,我们喜欢将夫妻恩爱说成“举案齐眉”、“夫唱妇随”。好女人嘛,就是应该伺候好丈夫,相夫教子,把丈夫当成天,安心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不过,那是指一般的女人,可不是指李清照这样的才女。才女之所以成为才女,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她能够写几首漂亮的诗词,还因为她有一般人没有的个性。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位不同寻常的个性女人:好酒怎么了?好赌怎么了?好色又怎么了?“酒色财气”只是一种形式,形式后面突出的是一种精神。尤其是在一个普遍以三从四德、夫唱妇随为光荣的社会,一个女人,要追求精神的自由,首先就不得不从形式上叛逆。任何精神,一定是需要用某种特定的形式来做载体的。你不是要女人笑不露齿吗?我偏要嘻笑怒骂、痛快淋漓,让男人们一边暴跳如雷去;你不是要女人行不露趾吗?我偏要打扮得性感妩媚,摆几个撩人的pose,说几句掏心窝儿的情话,我自个儿高兴,随便你们背后怎么嚼舌头去;你不是要女人无才便是德吗?我偏要纵横古今、学富五车,巾帼不让须眉,让一帮自以为是的男人们一边郁闷甚至嫉妒去……
# t" K; d. c* I
5 w5 C9 d+ d: g+ e# J9 ?  当代女诗人舒婷说得好,女人不是藤,要缠着树才能活得好。女人也是树啊,想怎么长就该怎么长,那才是女人应该真正追求的理想境界。要是所有的女人都有这觉悟了,其实别说女人自由了,幸福了,这男人,他也一样自由了,幸福了。要不,老是被藤缠得紧紧的,男人难道不烦?
0 g* z) ]( [  e5 I- _& \- E  M6 x0 \- U5 A0 i! h. U( @1 ~4 H: C
  当然,这样的觉悟,只有到了当代的女人和男人才有。李清照可从来没承认过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再说了,那会儿压根还没“女权”这个词儿呢。可李清照的行事做派,本质上的确就很“女权”啊!赵明诚娶了女权的李清照,到底是自由了,幸福了,还是痛苦了,郁闷了呢?: B4 l8 J( Q: C: O* l

1 {+ ]4 f' S  T) @# |* p) C  我猜啊,他是两者都有。“痛,并快乐着”。快乐,是主流;“痛”,是支流。我们还是先从“支流”讲起,看看娶个才女老婆,除了老是要受到她含情脉脉的“骚扰”之外,赵明诚还要忍受哪些“痛苦”呢?
% A  z  h9 {2 p: N8 C. \/ c/ h' d1 q
  大家都知道,赵明诚是考古学家,李清照是作家,两人专业不同,才艺不同,生活情趣也不同。考古学家嘛,热衷于修修破铜烂铁、补补古书字画;作家呢,尤其是女作家,满脑子幻想,多愁善感,动不动就要伤春悲秋、吟风咏月。如果两人一个修修补补,一个写写画画,相安无事倒也罢了。可李清照不是个“安分守己”的女人啊,自己多愁善感,写写画画也就算了,偏偏还小资得很,春天要去踏青寻芳,冬天要去踏雪赏梅。自己摇头晃脑填词赋诗还觉得不过瘾,非拉上赵明诚陪着一起去。比如说,冬天下雪的时候,李清照爱披个蓑衣斗笠什么的,去郊外赏雪,寻找写诗填词的灵感,写完还一定要赵明诚和上几首,“明诚每苦之也”——让赵明诚鉴别个古董文物还行,写诗填词可是把他给愁坏了。眼见着老婆出口成章,文思泉涌,娇滴滴的目光充满期待地看着自己,自己却抓耳挠腮半天憋不出一字半句来,赵明诚真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男子汉大丈夫,在老婆面前丢了面子,羞愧啊!! O$ v$ ^% Z- j9 x8 G

  C$ a6 o" e' g0 X% `; R* e/ c  要说吧,人各有长,丢一两回面子倒也没什么。问题是,长此以往,每次都在老婆面前甘拜下风,低人一等,赵明诚的大丈夫面子往哪儿搁呀?这么一想,赵明诚是越想越不服气,总想逮个什么机会“咸鱼翻身”,也好镇镇老婆那得意的气焰。这么等啊等啊,嘿,还终于让他等着了个好机会。这不,赵明诚在外地做官的时候,留守在家的妻子又写情书来了:
- J5 ~* V# Y8 [# U  f
/ r* A* I! ?. q1 x" b- p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5 E  L/ `, ?% A8 O5 c
! S8 c' S) V4 H0 Y% N/ W( Q. b+ b% p  妻子又寄信来暗示自己了:“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了,人家夫妻都团圆了,你怎么还把我一个人抛在家里呢?我一个人睡觉,半夜都被冻醒了——“半夜凉初透”!你瞧,多凄凉、多让人心疼的一个弱女子啊!尤其这首词的最后三句,那可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不是外号“李三瘦”吗,这句“人比黄花瘦”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一“瘦”。想丈夫想得茶不思饭不香,眼看着人一天天消瘦了,把门帘卷起来一看,连院子里的菊花比人还显得丰满几分呢!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个留守妻子的寂寞无助、期待丈夫疼爱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 U; G: H7 M# W( |3 b  b+ z8 ~
5 e  d# a4 i8 x3 ]$ ?6 l5 x8 d  赵明诚这回是彻底服输了,即便嘴硬不肯承认,也不得不暗地里对老婆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据说,赵明诚看到这首词,既佩服又担心,佩服的是妻子的才气;担心的是,妻子隔三差五写这些一往情深的词寄给自己,来而不往非礼呀,自己总不能老是既来之,则受之,好歹也要表示点什么吧?
0 \) I( I: J4 _2 ^; O9 [6 a3 H+ b9 z  H' O1 W. N2 P1 V  h! ^
  这回,赵明诚可是铁了心要好好表现一下了。他把书房门一关,对家人说:不管谁来都不要打扰我,我谁都不见。这么着,硬是把自己在书房关了三天三夜,不吃不睡,摆出一副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架势,发誓一定要写出一首超过老婆的词来。功夫不负苦心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天过后,还真让他憋出五十首词来,数量不菲吧?
8 |* ~/ x. d* @) k& n: A
$ A5 ?! W0 E( o  赵明诚是志在必得:别看你出口成章,没什么了不起!你写一首词,我和它个五十首,总有几首比你强的吧?看你以后在我面前还怎么趾高气扬!
# \: k. E7 ?, f* m/ x9 Q. z% p$ G" F# J
  这么一想,赵明诚心里那个乐啊!不过,他还是有点不放心,毕竟,平时被老婆的才气压抑得太久了,自信心已经很可怜了。为了保险起见,他决定先给自己的好朋友看看,评论一下。于是,他把五十首词工工整整地誊写了一遍,再把李清照寄给自己的那首词也重新誊了,夹在一起,拿给一位好朋友看。; d- J) m0 z# {8 O2 ~2 E+ ]

8 h6 y1 E5 R/ Y. Z9 d  这位好朋友见赵明诚这么郑重其事,也不敢怠慢,赶紧将五十一首词,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琢磨了好几遍,最后,对赵明诚说:
- d# x  f+ G: {& h4 d: p4 H7 M- p! ~
2 L5 ]) w1 C7 t9 b9 ~  这五十一首词啊,我看来看去,就只有三句写得最好。
8 u3 W7 A! |5 i  {8 [6 u  ^  L" p& j" d; T
  赵明诚心中一喜,连忙问:哪三句啊?5 Y7 x+ ^5 y2 z' }

9 f, [5 k5 j9 ^  m! ]  好朋友又将五十一首词翻来覆去看了半天。赵明诚急了,一迭声地追问:“快说快说,别卖关子了,到底是哪三句最好啊?”
/ n4 ^' h7 o  @, ?. S% z5 r2 B) A$ B. |' D4 q5 o' [1 w7 ^, @
  好朋友这才慢条斯理地回答他:
0 Z5 c* J& U( U5 ]  a% b+ c4 L: C, T
  我看啊,就只有这三句最好: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X6 z# O) _% U+ `1 u

4 g% k+ b; I4 c  赵明诚一听,当场就气得差点晕过去。3 S$ q8 g, A( d0 d% a* k3 ]
9 H$ P/ u( O" G5 ~
  得,咸鱼翻身的机会,就凭好朋友这么一句话,飞得影儿都没有了。赵明诚那个垂头丧气啊!说不定,一气之下,把自己三天三夜不吃不睡,憋出来的五十首大作全给撕了。
; |2 m" |/ o. P0 q, i0 j
8 T0 k% Z! g& s/ r7 ~% e- Z) p  丢人啊!赵明诚也不傻,娶了才女老婆,老老实实认栽吧,难道还能留着白纸黑字的证据,让一千年以后的人笑话他怕老婆不成?就这么着,我们现在就只能读到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至于赵明诚的词,那是一首都找不着了。. T! [- v8 p3 g
* Y# Y: R. q& y1 z& |  h" d3 k4 Y
  不过,大家先别急着同情赵明诚:难道赵明诚娶了宋代第一大才女,就真的只能一天到晚被才女老婆牵着鼻子走,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李清照是才女不错,他赵明诚也不是凡夫俗子啊!除了他们各自在事业上都有一番杰出的成就,就是在夫妻的日常相处中,赵明诚的聪明也绝不在妻子之下。赵明诚的聪明就在于:第一,自信。老婆是才女不错,可我也不差啊!术业有专攻,你擅长吟诗填词,比我名气大得多是没错。填词我赶不上你,文物考古我可是专家,井水不犯河水嘛。第二,大气。才女老婆肯定跟一般女人不同,不会在丈夫面前老是低眉顺眼。别人娶老婆是娶一个管家婆,娶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可赵明诚娶的不仅仅是一个老婆,而是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凭这一点,他赵明诚就有足够的资本让天下的男人羡慕上一千年!
  P" l; ?/ f2 T3 G* Q. @; Q  O' A# ?! T7 c
  别看“朋友”二字说起来容易,可在那个时代,夫妻间能做“朋友”的,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清。因为那时候,女人大多数没什么文化,头发长见识短还真是事实。做丈夫的呢,却要寒窗苦读,一朝得志当了官,成天接触的都是些场面上的人物,哪里还把家里的黄脸婆放在眼里?宋代的男人,“朋友”一般只有两个来源:一是同学和同事,一是青楼女子。& Q+ q! i$ L; Q# ^, x$ F0 M2 r

6 f: M; u. H( K: Z1 M' p5 e  大家可能又要不明白了,同学和同事好理解,妓女不就是男人们消遣解闷儿的玩物吗?怎么还能成为堂而皇之的朋友呢?* _' l" R* F) g( C

1 p1 ~. O- O* w  请注意:我们不能用今天看待妓女的眼光去看宋代的妓女。宋代的妓女,一般都是经过严格的职业训练的。良家女子不是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吗?青楼女子却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我们形容真正优秀的妓女,往往喜欢用这四个字:“色艺双绝”。其实,在“色”和“艺”当中,可能“色”还在其次,关键在“艺”。因为美女容易找,美貌加智慧的才女可就不那么容易找了。对妓女来说,尤其是这样:仅仅用美貌来吸引男人的眼球只可能是一时的,还必须得用才智来拴住男人的心。) _# F4 O. n1 C, Q" o- T6 A; l

2 `, Z3 ^" x, _. N5 H, R$ H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别看宋代好像是一个“爱情至上”的时代,翻开《全宋词》,90%都是在写情啊爱啊,好像上下几千年中国男人的爱情,全都在这一个朝代挥霍光了。可那些一往情深的爱情几乎全是送给青楼女子的,送给家里“黄脸婆”的却是寥寥无几。我们常常说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可爱情诗歌的黄金时代,还得首推宋朝。宋词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宋朝“一代之文学”,成为那个朝代文学成就的最高代表,妓女是头号功臣。在良家妇女普遍不能接受文化教育的时代环境下,青楼女子反而成了特定时代女性文化的代言人。正像马克思、恩格斯评价希腊雅典的一些优秀妓女一样,说她们“是受古人尊崇并认为她们的言行是值得记载的惟一的妇女”,中国的学者也有人认为“古今最不守旧,随时代风气为转移者,莫如娼妓。……我看唐宋元诗妓、词妓、曲妓,多如过江之鲫,乃知娼妓不但为当时文人墨客之腻友,且为赞助时代文化学术之功臣。”(《中国娼妓史》)
# N, u! M+ U% h- c8 W) r
8 @! D+ ~! }& G6 }  所谓“文人墨客之腻友”,就是文人墨客们最亲密的朋友啊!所以古代男人们在家庭妇女那里找不到的朋友乐趣,往往能够在有才有貌的青楼女子那里找到,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当时活跃在宋代政坛、文坛上的名士才子,哪个不是妓女们的亲密朋友?我们前面说到过,连皇帝和大臣都为之争风吃醋的李师师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还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叫琴操的妓女,和苏轼关系很密切。苏轼在杭州做官时,有一次和几个同事聚会,照例又叫了几个妓女来作陪,琴操也在其中。宴会上大家酒喝得高兴的时候,苏轼一个同事不由得哼起了“情歌王子”秦观的一首“流行歌曲”《满庭芳》:& A. v, x) F2 f

" l& N* C0 A; x& X- q  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f. L* i- t& N& Q) W+ y
6 }3 N1 F0 H# t: J/ [4 {2 P
  大概酒喝多了点,才唱头两句呢,这位同事就把“画角声断谯门”唱错了,唱成了“画角声断斜阳”。琴操一听错了,就在旁边提醒他说:“是‘谯门’,不是斜阳。”这位同事也绝,知道琴操很有才,就开玩笑说:那你就干脆将错就错,帮我把“门”字韵改成“阳”字韵吧。琴操还真有两下子,当即抱起琵琶,朱唇轻启,把秦观的《满庭芳》改成了“阳”字韵:$ |' ?* L, A1 T# h8 T2 O! C2 ?- J

1 R5 e: `+ t; V2 i0 @6 o4 b  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引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红墙……  n2 a0 u" s9 T7 d" V

6 k4 n& Z/ ?5 d3 O  佩服吧?这琴操的才华,可是连苏轼都赞不绝口的啊!; W# r2 e, i3 u2 F. x. g3 ]+ d' S

# k3 p- P' M# t+ s9 T, o; G4 F  T1 c  你说,在这种风流朝代,有这样才貌双全、风华绝代的女子相伴,宋代男人,他想不风流都没机会吧?9 q. J& x, \5 d5 V/ g) u6 ~% h

6 S# e& N( C+ J, V1 f  因此,在这种时代风气中,李清照居然还能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丈夫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当成“朋友”,那可不是一般的女人能做得到的。这倒也不是说,有了李清照这样的妻子,赵明诚就一点儿拈花惹草的心思都没有了。可赵明诚就是李清照放出去的一只风筝啊,你飞吧,飞吧,不管飞多高飞多远,你的根在我这儿拴着,你不回来不踏实呢!
9 ?! r) s9 ^4 }; r2 {8 K+ V- h. Z/ S
  赵明诚聪明,是他的自信和大度,让李清照延续了少女时代叛逆、自由的天性;而李清照呢,更聪明,她也没有恃宠生娇、恃才生骄,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尽自己的全力,不仅成为了丈夫生活上的亲密朋友,还成了丈夫事业上的亲密战友。赵明诚后来能成为与欧阳修齐名的金石考古专家,李清照也是他生命中惟一的“真命天子”。赵明诚娶了个与众不同的妻子,“痛苦”,那是次要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有字为证啊!在李清照31岁的画像上,就留下了丈夫赵明诚的亲笔题词:
' u+ g- d% a0 y8 u0 `, ~+ D$ `7 w; U: b  y9 b) n
  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
$ l1 I; u( h' t) k3 ?8 J
: d+ q" d. Z, U0 x; k0 s; t4 a  这大概是留传到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赵明诚对妻子的惟一一句经典评价了。“清丽其词”这句好理解,李清照是千古第一女词人嘛,她的词就是以婉约清丽著称的。当然,“清丽其词”的这个“词”,也许并不仅仅是指李清照填的词,而主要是指李清照的文采。一般来说,我们总是把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定性为“婉约派女词人”,可是,李清照的文学成就绝对不仅仅止于词这一种文体。在当时,她的诗名和文名甚至还超过了她的词名。《宋史》的记载,说她“诗文尤有称于时”;晁补之之所以老在朋友面前夸她,也主要是因为她“善属文,于诗尤工”。这些记载都说明,“词人”这顶帽子给李清照戴,实在是太小了,根本不能全面概括李清照的才华。李清照在当时,不仅是一个文采飞扬的文学家,还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诗、文、词、考古学等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只不过后来人们对她的了解和接受,越来越局限在词这一种文体上了。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限,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三点:第一,“词”号称宋代“一代之文学”,代表了宋代相对于其他朝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成就,因此宋代写词的人就会尤其引人注目,李清照作为当仁不让的词坛名家,自然就会以“词人”之称名垂后世了;第二,中国文学的传统,是“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词以缘情”。“载道”啊,“言志”啊,那都是男人们操心的事;而词的主要功能,就是谈情说爱,正好适合了女性情感抒发的特点。李清照也确实将词这种“缘情”的特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并且成为词的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因此人们一说起李清照,就毫不犹豫地将她跟“词”紧紧拴在一起了,反而忽略了她在其他方面的成就;第三,“词”在当时的地位,还远远不能跟言志、载道的正统诗、文相提并论,还属于“小道”、“卑体”。词是在后来由于词人、词学家的不懈努力,地位才慢慢提高起来的。至于当时词为什么不像诗文那样有地位,我们在以后还会讲到。这里我们只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要是赞美一个人的才华,光说他会写词,还不足以服众,他的文才应该主要是体现在诗文创作上。对李清照当然也不能例外了。* c( w3 @$ m$ C/ A

4 w$ d! Y  d$ X! C  再来看“端庄其品”。大家可能要提点抗议了,你不是说李清照好酒好赌还“好色”吗?压根儿就不像什么名门淑女嘛,怎么赵明诚还说她“端庄”呢?! V# d3 F/ X! v. y' r1 i6 E

. D, D: f2 Z0 Z7 u6 x7 z2 k! I  那么,这句“端庄其品”到底又蕴涵着什么样的意义,代表了赵明诚对妻子李清照怎样的评价,代表了他们夫妻怎样的生活志趣?而且,在他们既是夫妻又是朋友的三十年共同生活中,赵明诚到底从妻子身上,收获了怎样的快乐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5 00:25 , Processed in 0.0401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