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06|回复: 4

给经方中先生的一封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2 00: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最近收到一封短信,发信人是伤寒论坛的经方中先生,他在中国中医药论坛的网名是“经方求真”,下面是我给他的回复:+ l- P8 \; @+ V- R6 M

  i+ u# {, _$ [% r2 r5 E        孙先生你好!; [. J3 R; ?8 d) x
        我是伤寒论坛的经方中,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您是如何看黄煌先生的学术观点的呢?
3 H0 |4 P6 D; f打扰您了。0 ^- J: h: N  ], b; b3 N/ z" [

- O7 A. B7 x0 f5 F2 A5 I6 {' |7 _经方求真先生:: {& V/ T# p8 t( N% O7 l9 g9 F
你好!3 ?# Q" F$ y9 h7 q2 L
    谈起黄煌先生的方证对应说法,有必要追溯一下近代中医的发展走向。& @* F# d9 P- C0 y) |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在西学东渐风气影响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处于守势。中国传统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及依附于它们的文化传统,得到了五四运动的强有力冲击,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文化,自然也遭到了当时已经接受 新文化的知识界的质疑或批评。中医的衰落无疑是近代全球化历史潮流中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 c+ |" S9 i6 \/ j9 c8 J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自上一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一部分虽然受到新文化影响但又企图挽救、改造旧有的中医学的有识之士,发起了向当时的国民政府争取中医合法地位的请愿运动,后来又展开了兴办中医学校、编写中医学新教材、研究中医与西方科学结合可能性等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活动为日后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g; f$ B" E5 z0 T! l
    但是,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这样的中医保留运动,实际上有以下几个重要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D0 _1 s) M+ z
    首先,是中医与西医的关系。
, r6 x1 e# `) k1 c. h. d$ r    当时并没有认识到中医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所具有的独有的、有别与一般科学的认知原则的重要意义,而是用努力发掘中医的“科学性”来证明中医应该存在的理由。对于中医学中不符合这些原则的部分,或者束之高阁,或者重新改造,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于中医教育则参照西医教育的基本方法进行设置并且这种思路一直延续到至今,近几十年来一直在推进标准化教材、考试与学术判断标准,实质上极大的妨害了中医传统理论与实践的传承发展。2 K( O$ \* A1 p) L( s
其次,中医课堂的教育方法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6 w  M5 w4 |* V5 M    由于中医具有个体化诊治操作的特点,因此,大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们无法直观地学习到中医诊治的具体过程,尤其是四诊几乎完全无法通过课堂教学来领悟。另一方面,中医院校的学生,自进校门之日直至毕业为止,由于课程与见习、实习的西化,他们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参与真正中医方式的诊断过程从而获得感性认识的机会。这是中医教学始终不能解决的两个问题,也是其毕业生毕业之后, 在若干年之内都不能具有临床实践能力的根本原因。( Y$ M; z+ n  a& y
    以上这两点原因,即没有根据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与没有解决中医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问题,是造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临床水准逐步走向衰落的主要因素。3 ?3 z9 J8 ~  ^) s0 h0 M1 `
    由于中医教育在培养临床能力方面的的成功率过低,于是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临床能力一代不如一代。一个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勤于读书的毕业生,在就业以后一二十年以后,在临床治愈率方面却不能有明显的提高,从而陷入于悔不当初的苦恼之中。对于中医究竟能不能治病的质疑,已经是中医界普遍的现象,张功耀等人反对中医的言论,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自从进入中医学院以来,就没有见到过真正的能够熟练的进行辨证施治的好中医的缘故。$ g7 K" S2 J) r
    改革开放以来,在众多的中医学子们为了评职称晋级而忙于制造陈陈相因而且千人一面式的论文写作的时候,一部分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希望在临床实践方面有所作为的同志们,面对临床能力的日益下降局面,在几个方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一个方向是学习日本汉方医的治疗方法。以胡希恕先生为先导,以黄煌先生为殿军,一个以方证对应为号召的潮流,在中医界蔚然成风。另一个方向是玄学,是从中医固有的笼罩着神秘色彩的玄学求救。他们以为目前中医临床能力的不足,是因为解放以后不再提倡学习五运六气、河洛象数等古代玄学的缘故。目前在几乎所有的中医论坛,玄学内容已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阵地,成为中医论坛的一个新亮点。第三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以李可老中医为号召的、发起于民间中医的“火神热”。火神热的兴起,是在中医疗效日益低下的背景下,企图在一两味中药里面找到一种具有普遍疗效药物或特效方剂的努力。由于他们对于中医主流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的某些偏颇倾向与国家主管部门对于中医政策的某些失误的猛烈攻击,而得到中医学人的普遍响应,又由于某些中医论坛与海外中医人士倪海厦先生等人的大力推波助澜,虽然由于火神派的基本方法与中医传统理论违背,因而长期以来不被主流学术界所认可,但近几年来也已成主流学术界不能不回避的话题。
6 H. D1 i. o- }: `3 V7 R    关于火神派,目前已经有多位学者对于其理论与实践做出了评论,兹不赘述。; O) H: @: x& N5 `) k
    玄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同时是中医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它的反科学色彩而坚决否定其在中医学术中存在的意义。事实上,中医的很多概念与“玄”都难以严格区分开来,中医学也叫做“岐黄术”,而“岐黄”本来就是道家的别名,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这是历史形成的既成事实。科学只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并不能作为评判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这一点在西方科学界也已经是一种共识了,——我们不应给科学赋予任何政治含义,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同时也应该指出,尽管中医与玄学关系密切,但玄学并不等于医学。中国古代医学史的实践证明,任何玄学的方法都无法代替临床辩证论治的具体操作,那种乞灵于某一神秘的方术来进行临床实践的思想,不是对于中医发展史的无知,便是故意的欺骗。
( r- ?6 w. ^- ?2 ]$ v    至于方证对应,其方法之简便快捷,可以为初学者之一助,即使对于具有一定中医学基础的临床医生,就其简化诊断治疗的过程而言,无疑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方法。但其最大的不足,则是把本来丰富多彩的辨证论治内容一概省略,把作为中医基础知识的《伤寒论》缩减为一节课就可以讲完的便捷窍门,结果是:中医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将名存实亡,并且大大降低了实际疗效,——目前日本汉方医学的治疗方法只是西医的辅助手段,便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说,目前还有很多方证对应的追随者,那实际上是因为,真正能够进行熟练的辨证施治的好中医太少了,因而他们无缘亲睹辨证论治是怎么一回事的缘故。+ I% J- d2 J6 ]4 T
    无论是火神、玄学还是方证对应说法,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对于中医传统意义上的辨证论治的否定,而事实上中医界对于辨证论治存在意义的质疑,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z7 ]  {5 g/ T. [
一定是我们的中医管理、教育政策在哪一个环节出了什么问题,才使得人们对于辨证论治丧失了信心,才使得人们四处求索,甚至把目光投向了国外?这一现象,难道不值得中医界包括国务院卫生部的中医主管人士深思反省!
9 [' ~7 x# F9 L( D+ |5 m    应该明白,辨证论治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所有疾病锁的万能钥匙,是中医学有别于西医治疗方法的根本特征。脱离了辨证论治的中医,只不过是一大堆供人随时查询的单方验方选集,也就不成其为医学理论了。——而辨证论治的取消之日,也就是中医作为一种理论体系的消亡之时,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一切“神方”、“秘方”都是固定不变的死方,只有辨证论治,才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永不枯竭的活水源头。因此,学习中医首先就要学会辨证论治。出神入化的熟练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应该是一切有志于中医事业的中医学者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会知道我们在目前中医发展的纷纷扰扰的喧嚣叫卖声中,如何取舍与如何学习中医了。. W' ~( @0 k3 n
                          谨祝; }9 ^! B0 b( E. s. }: K
              晚安& }3 b2 M* m, S) q3 C2 J! F8 t# o
; c2 |: h+ M. j7 W/ |0 q- l- L- l8 M) {
                                                              孙曼之
发表于 2009-3-4 16: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3-4 19: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我意~~~~~~
发表于 2009-3-6 14: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界的有识之士,研究如何振兴中医的时候了。
发表于 2009-4-15 09: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顶顶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4 08:09 , Processed in 0.0268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