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化的医院包括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分工精细的医疗团队、精密的各项检验仪器……阵仗很大。反观传统中医,即使不懂的人也知道中医看病的手段只有“望、闻、问、切”四诊。一个医生、一张桌子、一个药橱加上秤子、臼子、脉枕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
! Y+ `! N- ^8 n1 x+ q2 ^5 ]" n0 X- H: L7 }
人们往往被外界与表面的缤纷所迷惑,认为豪华、繁复、气派代表品质,比较值得信靠,所以很多人是不相信自己老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不相信中医的,还替它冠上一个“不科学”的帽子,以支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因而使得中医的传承越来越困难,加上西方医学的浸润、掺杂,现代中医变成一个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怪物,中医师身上穿着西医的白袍,嘴里讲的是西医的术语,纯正的东方医学已经很难找到了,就像即将绝迹的物种,东方医学已经变成列入保护的稀有物种了。6 y3 L" }! g$ p
9 A) q. {: A: `3 x; s
笔者初学医时,认定中医领域中最重要、最高深的学问就是把脉,光是那个把脉的动作,就让人敬畏几分,以为一个会把脉的大夫,一定医术精湛。后来看到一些中医界的朋友,在病人面前,说得头头是道,开出来的处方却乱无章法,药不对症,内心中的难过,无以言表。像医疗这样关乎“生死”的大事,怎么可以不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呢?
3 E. D) d. q( L! x7 E# g3 D, v `& Y8 _% C
其实,古代的“切诊”中,不是只有手腕上“寸关尺”三部脉,他们讲三部九候,在人的上焦、中焦、下焦(人体的头部、身体、足部)都有脉搏跳动,要完整的去观察比较,才能寻找正确病所。在这方面笔者没有遇到名师指点,也未曾下过工夫,所以无法深入剖析。2 o9 \; M# R) Y8 K- f2 k
8 A6 {- {" ]& \但是笔者临症时为什么可以精准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呢?因笔者学习过针灸与整脊,也略通脚底按摩和一般的“脉诊”,多方比较,加上对“温度”的灵敏触觉,很容易在人体外表探知内脏的情形,说白了,“体表温度的变化”才是中医“切诊”最关键的部份,这是一般习医者容易忽略的因素。
9 X* p2 ~! r5 \/ m
" x0 F. o; [ R/ Z3 f4 T在初学医时,笔者曾对著书中“腹皮寒热肠胃相当”这句话沉思良久,这是什么意思呢?后来才知道,去摸病人腹部,如果温度比较高,那么他的胃或肠子里面必定有“热”,如果肚皮冷冷的,那很可能就是肠胃有“寒”。当能够辨别肠胃寒热后,就能分辨为什么有人拉肚子要吃“吴茱萸汤”或“理中汤”这样的热药,而另一些人却要服“葛根芩连汤”这样的寒药。
- ]" v# @4 \: i6 J* c
6 M5 D8 `: ~9 ^# g: k在风靡华人世界的韩剧《大长今》中,有一个场景是一群御医和大长今在皇帝病塌前讨论皇帝的病情。因为那个皇帝一直有 “疮”病,所以经常要去泡温泉治皮肤病,后来又得了泄痢。一群医生在那里讨论应该吃什么药?有经验的医生一看就知道那个皇帝身上必定有热,他的泄痢一定是肠子有热。
$ L5 K: F; R9 ?; t s3 z) A& @* v+ \! r- V' r
在御医的讨论过程中,提到一本珍贵的汉朝医书《金匮要略》中的“甘草泻心汤”,想采用这个方子,但是最后御医们决定给他吃“理中汤”,那不是误药了吗?笔者一面看电视、一面想:古代的韩国一定没有《伤寒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比较对症的处方却又不用。给这样一群糊涂医生看病,当然那个皇帝就“体弱多病”,而且“英年早逝”了。' g, I% E6 y1 ?3 O; V
. F7 ~4 f. w8 j+ R, G( s% d如果韩国御医们懂得利用中医的“切诊”(皮肤触诊),就不会误药了。利用人体皮肤透露的温度讯息来诊断疾病,比现代化的一级教学医院中的所有检验仪器更准确,更有效,只是人们不知道、不相信罢了。% d; z* s' m9 l, E
% g9 M1 `" W8 K9 E' U$ M3 w7 x& `4 l
在笔者眼里,一个医生、一张桌子、一个药橱加上秤子、臼子、脉枕构成的诊所比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分工精细的医疗团队、精密的各项检验仪器所构成的现代化医院,治病效果更快、更好、更价廉,前提是,那个医生必须是个“良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