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遠堂按:' V* _( B. Z! f" h o+ ?
_7 ~. q* L% G6 s
受章诒和先生委托,发表其最新作品“从电影《梅兰芳》谈梅兰芳”一文,若有见到媒体发布类似此文的,请以本文内容为准,特此说明。需要转载的朋友,请完整转载,并注明出处。谢谢!3 ?# l% E4 f4 l8 i1 M. ^
% @- J2 B' _: f: P' M- G: ?7 Y 2008年12月6日$ ]; h* F" _: T2 L
. ^& p# E4 u; H9 \/ a
从电影《梅兰芳》谈梅兰芳
+ ~5 ]$ S8 |5 ~+ T6 ?章诒和
8 C- H+ y( e7 x8 B* T8 r颜长珂
+ a, _/ o8 p5 X& A4 s, D" ~. F6 \, C; g9 J4 S9 ]0 g
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 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号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 艺名梅兰芳,江苏泰州人。祖父巧玲,父竹芬皆名伶,世居北京。光绪24年(1897)丧父,从伯父梅雨田。 r/ E) ]/ A! k. n' B I3 R# K q
' k- w1 u/ R0 r2 A4 G: d, i& n( s+ d$ b0 M" }0 p4 {* m
1902年8岁,居姐夫朱小芬(蔼云)家中,开始与朱幼芬、表兄王蕙芳一起在云和堂学正工青衣,师从吴菱仙。1904年10岁在广和楼初次登台,17岁(1910)与名武生王毓楼之妹王明华结婚。9 H8 M6 n7 E! k2 [" G- C8 p
1 s# B7 k4 s; J' U, v
0 T: g1 e' K+ s9 s$ t8 s6 `梅兰芳大红在民国十年(1921年)左右。1922年自组班社(承华社)由是进入了巅峰时期。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投票选名旦,梅兰芳成为“四大名旦”之首。
, N8 h( c$ Q, x& W
0 q* t+ D' e7 f8 r关于梅兰芳的身世、习艺以及堂子的话题
; ?" \1 f) g9 c5 |; x4 F9 p8 a" J F
章诒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伶人往事》作者):
; A' G' Y6 B5 ?$ W- |! T6 D$ x+ g8 ~' [0 i7 `- A
7 l, w9 Z" j/ `关于梅兰芳的出身,有很多说法。如果你不懂中国戏曲历史和晚清社会状况,那有可能对此产生误解。
9 f' w+ y" ]2 m# n" M0 ?3 m1 E% P3 n, J) i. N& p0 i% L' s# S
4 \1 S- Z7 c5 l1 u0 e. Y晚请时期,中上层阶层消费者如商人,文人,官僚等的娱乐项目主要是戏园子和堂子。堂子,从嘉庆、道光、同治,光绪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堂子,打初叫“下处”,即伶人集体宿舍。嘉庆八年《日下看花记》等笔记中,就有了伶人以“堂名”作为住处标识的记载。所以,堂子,私坊,下处,各种说法都是指伶人的住处。伶人自己都叫堂号。
Y. ^1 V1 G1 ~, w" P1 P; _
0 F2 T& |! B ~! e3 g1 n$ u+ K; ]: e& p" j7 E$ I9 d5 [9 P
逛堂子叫打茶围,从事打茶围行业的伶人叫相公。相公从事的是“以歌侑酒”“以曲伺人”的服务。所以他们又叫歌郎。“打茶围”是歌舞表演的配套服务,伶人演完戏,也在这里服务,额外挣一份钱。台上看戏,台下看人,男人们就乐此不疲了。由于歌郎是陪酒,陪聊,陪笑,也就善歌,善酒,善谈。他们特别能体味男人的心理,迎合男人爱好,多有女性化倾向。歌郎必须习艺,有色,有艺,还有一副好性情,包括谈吐,走路,笑容,眼神等等。既学会应付顾客不同的需求,还要不忘保护自己,这一套本事真可谓严酷。由于堂子业由于必须要有好歌郎,所以,很多是由名伶兼营。越到后来,堂子业主就越重视歌郎舞台演艺的提高。这样,“堂子”作为科班的职能,就开始上升。梅巧玲就是堂子业主,开了“景龢堂”。所以北京的堂子除了是娱乐业之外,它还是培养名伶的重要渠道,这个职能和科班相同。从道、咸、同、光四代215个名伶,堂子出身的有139个,占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当时出身堂子的名伶,非但不以这种出身为耻,相反,能出身在名堂却是一见非常荣耀的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明星学校。对于自己的弟子,有的在自己的堂子里培养,有的送到别的堂子。如梅兰芳的伯父是把梅兰芳送到梅的姐夫朱小芬的“云和堂”。
" B `! B3 i: O' p* K6 h( p7 ]' d: i$ v% O- n
4 |9 _/ l9 {1 x& y$ L6 E- |
梅兰芳从小在“云和堂”著名教坊学艺。人称“梅郎”,侑酒为业,也是被看好的歌郎,他的成名与自幼在堂子学艺和更为全面的调教、训练直接相关。梅兰芳福人,运气上佳。本事学好,恰逢“堂子”衰落,这使他避免了走上“红歌郎”的道路而进入演艺界。而那时又正是打造京剧艺术的重要阶段。梅兰芳走红后,由梅社印行的《梅兰芳》经过用心的筛选,把梅兰芳与“堂子”“歌郎”生涯全部删去。他们(包括赵叔雍,冯耿光)是想把他捧成艺术界的“伟人”。如果我们对艺术史和晚清民国史稍有知识,便决然不会把“堂子”等同于“妓院”之类。: `, ?4 E( a- u, U3 @" f1 @
* }% ~5 x4 H. o! z$ T e! i/ z# M- l
7 D: L! g+ V' E, l真实的叙述丝毫不会玷污梅兰芳的艺术声望和成就。半个世纪以来,大陆所有关于梅兰芳的身世的文章,都回避的“堂子”,包括《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家人主编的《一代宗师梅兰芳》以及《中国戏曲志,北京卷》。因为这时的梅兰芳成为一面旗帜。6 J$ e; a/ x/ T" p( U
' k8 O5 B n1 L2 x
颜长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q( [1 ?! v9 K1 F: i7 F' U. P
) O6 z. e2 t6 ~$ }; s& u l
6 X/ P( k. a+ [4 x% v1 J* B: J7 B% x' l$ r
& y2 k3 P: ]5 T/ b) S, D N我从未看到关于梅雨田进宫受辱的材料,清宫档案里似乎也没有。梅雨田是个著名的琴师,曾长期给谭鑫培伴奏。梅氏从梅巧玲开始是四代京剧世家,当时唱戏的虽说是下九流,但如果唱出来了,也是很有地位的。俗话说:干一行怨一行。说老实话,梨园子弟若不唱戏,他能干啥?他们除了这一行,也干不了其他的。梨园行的子弟基本上只有这一条出路。1949年后,政府成立了中国戏曲学校,招生时对梨园子弟取消了优待。无奈之下,艺人们自己成立了一个“艺培”学校,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还是继续吃戏饭。总之,梨园行除了程砚秋坚决不让他儿子干这一行,几乎没有多少例外。" @0 S6 Y) t* u
! r) {+ N. l" q, B: M4 v1 M3 ?0 o
5 N- z& C4 q1 s) k6 o
n9 U( `9 S) ~0 T# |1 ` x虚构的“十三燕”和真实的谭鑫培6 ^8 F* P: r0 @' ^# H. M
* L0 N4 v4 R6 [7 M
, {+ b( j; i5 G; i! j0 n* U+ E5 F I) H0 K/ u/ @8 b( P8 A9 K/ K) `
颜长珂:
: |: J( [4 ~5 e# ~/ z
5 c9 ~. Y% M8 l3 E+ G0 u! t/ v; ? \# o$ c C w, ]. u
“十三燕”是虚构的,原型应该是谭鑫培,因为在《汾河湾》中和梅兰芳配戏的,就是谭鑫培。那时谭鑫培已经菊坛魁首、京剧泰斗,梅兰芳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啊。以前在京剧中老生是最重要的行当,居于中心位置,而旦行提升到重要位置,则是在四大名旦之后。再说,谭鑫培是1847年生,梅兰芳生于1894年。用今天的话来形容一个是季羡林等级的人物,一个还是大学生,他们怎么可能形成竞争之势?准确地说,老谭与梅兰芳同台是提携后辈。谭鑫培老了上座赶不上梅兰芳,但是无论如何不存在这么残酷的竞争。事情过去没几年,谭鑫培就去世了。: {0 g' w6 C C: \
1 w8 x! c, d( L/ R3 T. U8 w! ^
3 ]" v9 [8 o& ?关于梅党$ b" {; T4 d( S/ X
章诒和:4 O. l8 t( `; K
- S$ r0 P4 C/ I$ ? P/ X
# t. a& e0 y. T6 A
梅兰芳身边有个智囊团,个个聪明,他们能进出梅兰芳的书房“缀玉轩”。这些人被称之为“梅党”。“梅党”成天给梅兰芳的剧目出主意,对他演出说长道短。请问:能给梅兰芳出主意、挑毛病的人,是什么人?自然是在那个时代有着充分文化教养和审美经验的人,是大银行家、大实业家、大名士。“梅党”的主将有冯六爷(耿光)、李释戡、吴震修、齐如山、赵叔雍(“申报”主笔,后做陈公博的秘书长)、许姬传(祖父进士,本人在直隶银行和财政厅任科长等职)以及叶恭绰等。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大头头,几乎都是“梅党”。他们给梅兰芳出谋划策,编戏改戏,是文人与艺人的亲密合作。梅兰芳是个大大的“福人”,身边汇聚了那么多的高士、大家。这些人把自己的学养、智慧、以及对京剧独到的眼光都无条件地传送给梅兰芳,成就他为艺术大师。《霸王别姬》是梅的经典剧目,久演不衰。这个戏就倾注了吴震修的大量心血。他是留日的,学的是经济,长期在担任中国银行任要职,做过中行南京总行总经理。原来这个戏叫《楚汉争》由齐如山执笔,初稿出来。吴震修听说梅兰芳和杨小楼合作唱这个戏,便把稿子拿过来看看。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张口就说:“戏太长,要两天才能演完,不好。”齐如山听了,不大高兴。说:“我为了这个戏,费了不少日子,已经完工,你不早说,现在要大拆大改,我没那么大本事!”说罢,把本子仍给吴震修。从来没写过戏的吴说:“给我两天功夫,后天交卷。”所有人都为吴震修担心。但梅兰芳拍板了!决定请吴震修试试。结果,全剧从20场减为12场,随着演出,越磨越精。12场再减为8场。成为梅派代表剧目。我们问“梅党”是干啥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策划、包装、筹资,讨论剧本。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现在演员们也没有梅兰芳这样的雅量。- M$ s u) A/ q
1 ]4 K) U7 q2 F1 N# F3 K6 X
9 V/ z0 P) P0 q: E C' n" I: p梅党的头号人物是冯耿光,人称冯六爷。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的军事却精通经济,归国后担任中国银行的董事长。他不仅是终身梅党,而且是梅的经济支柱。一切梅兰芳无法应付的难题,大多由他出面摆平。特别是经济问题。梅兰芳14岁与之交往。两人熟得不能再熟。冯六爷在家里叫他“傻子”,意思是梅兰芳除了戏,什么都不懂,傻到不能再傻,有人在场,则称“畹华”。毫不过分地讲,梅兰芳一辈子每逢大事,都有他的参与。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梅兰芳的婚姻。他的第一个妻子叫王明华。那是包办婚姻。第二次与福芝芳发结合是冯耿光竭力促成。福芝芳从前在天桥唱戏,母亲是旗人,擅武功,闹义和拳的时候,她能手持大刀,上房顶。丈夫病亡后,她一心培养女儿,果然,在天桥唱出些名气,被称为“天桥梅兰芳”。冯六爷看了,觉得很不错,这个不错包括认为她能“生”,便忙着撮合。梅兰芳听说天桥有个梅兰芳。好奇,也就跟着去了,看了觉得果真不错。这样,冯就进一步提亲。1921年冬,他们结为夫妻。福芝芳是正式的另一房夫人。虽是撮合,但婚后,夫妻感情很不错,果然也能生,生了好几个,男孩女孩都有。要知道,梨园行讲究的是一代一代的艺术传承,骨血是重要纽带。福芝芳厉害,但也大气。我在书中有介绍,比如,对马连良夫人陈慧琏文革中,接到家中一住就是六年。让出自己梅家墓地安葬马连良夫妇。对杨宝忠也是如此,一周里三天在自己家里就餐。! P; }' }" m8 `0 I' ]
/ Q6 v* m! D- A/ R6 G, j1 |. d关于邱如白的原型齐如山' ^9 ?+ D0 z& \8 q
% P4 u5 w2 D! e
颜长珂:9 V* _5 R2 ?7 W( S Y
5 A3 L! U# p2 {' x: y1 d/ D; e) I& }" p. u8 |
齐如山属于传统的老式文人和学者。生于1875年,河北高阳人。早年留学欧洲,涉猎外国戏剧。0 O P4 H, g, F5 S8 l' S* r
( c% `8 g! X! {
- F& U- u# `& n! ~ [$ g. t
齐如山对梅兰芳的兴趣,确实出于对戏曲的兴趣,他给梅兰芳写过一百多封信,都是谈艺术,他主要给梅兰芳查资料,写剧本。齐如山在艺术上是有自己观点和看法的,通过对梅的指导,也是艺术理想的实现。比如,他想把戏曲舞蹈化,所以梅兰芳有了像《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充满舞蹈场景的剧目。
. h& X% Z1 W7 V ?齐如山当时给梅兰芳写信论及《汾河湾》中的表演,按说梅兰芳可以不理,因为戏曲在舞台上一个人唱,另一个人就不能表演,祖师爷就是那么传的。这里可以说齐如山讲的是外行话。但是梅兰芳接纳了他的意见,从这一点看来,梅兰芳这个人的确外圆内方,能走到后来的境界也有他虚心的原因。7 j" X; w$ i. Y6 I3 h8 |+ [6 |
) i8 [* b+ Z( `5 Y
" W6 w# ~9 D6 o- P3 o- x. K+ Q$ l齐如山还利用梅兰芳提供的良好的专业条件,对戏曲做了分类研究。他把京剧戏班中的各个方面以及历史渊源,都梳理得清清楚楚。他的兴趣和爱好就在这里!如果把齐如山对梅兰芳朝“男男关系”方面暗示,都是错的。齐如山接近梅兰芳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就像陈叔通与程砚秋,张伯驹和余叔岩,他们什么都不图,就是喜欢。
$ F* Z2 t- ^; w
! ]) P2 H) T' g* K, f+ o5 V
* K' M! C+ C9 @& C& G$ m但是,按照当下导演的口味,不可能不虚构,编造一些吸引人眼球的东西。我们是从事研究工作的。任何判断都必须有史料、档案的支撑。不能猜,更不能编。' [# ^4 F6 t) s% C/ ?3 I N
& ~+ {; P3 i v! B& B( k关于梅孟“爱情悲剧”
; V% O% I: i6 f1 V
( j+ b8 k2 A* q* w P4 ]$ _/ i E/ c6 [' ~ e
颜长珂:
. D7 e U' b+ r3 D4 P4 p
" q( B+ u6 {) n" k& o* H$ q" P" Y
' S+ x, C. `' a/ E8 y+ \/ g孟小冬的事情以前一直讳莫如深。他们是1926年认识的,孟小冬也出生在梨园世家,祖籍是北京,但是她一直在上海学习唱戏。这一年她到北京来,一般认为南方的京剧是野路子,京朝派为正宗。孟小冬到北京来唱戏是认祖归宗。她当时在北京的天桥一带唱戏,而当时成了角儿的艺人是不到道南(主要指天桥)唱戏的。
8 J* p6 ?; b: Y% k) y' Q! g9 ~% b' F% Z5 C/ A( m! k
) q/ G/ p+ M+ H$ K- m, a( @) M( E" U
梅兰芳和孟小冬1927到1931四年共同生活,根本谈不上爱情,更也不是什么爱情悲剧。我认为就是“梅党”撮合并上演的一出梨园风流戏。梅兰芳以及孟小冬没有时间谈恋爱,他们也没有同台。梅孟情节类似贾琏偷娶尤二姐,后来破裂也是必然。所谓“梨园佳话”,更多是梅党的操弄,实际上也是交易。2 t2 k6 ~2 ]$ U# r2 D
9 |3 x* p& y, w3 g8 w9 _: R章诒和:
2 B! ?1 h. ^+ l; G0 u5 r, ^: D" g
* \8 U2 q, u5 x+ w0 n X, E6 ?8 [( ~( O2 s3 I1 V
梅兰芳三次婚姻,都是明媒正娶。梅兰芳从来不是菊坛徐志摩,决无什么浪漫情怀。要知道,名伶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能守身如玉,男女之事自己要把握得住。这个行业,男女接触机会很多,台上表演各种情感,台下也容易生出感情来。由慕而爱,由爱而迷,由迷而胆大妄为,最后身败名裂,有人为此送命。事例太多太多。一堕深渊,便不可自拔。梅兰芳是懂得的,他一生都是慎之又慎,始终坚守自持。典型的事例是与孟小冬的关系。1925年梅兰芳31岁,那时孟小冬17岁。他们在冯耿光的家中相识,排练《四郎探母·坐宫》。两人的表演配合得严丝合缝,在座的一群梅党,听下来真有“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1926年,王克敏(留日生,中法实业银行总裁,北洋政府财政总长)五十寿,唱堂会。由梅兰芳与孟小冬演《游龙戏凤》,梅兰芳演一个天真烂漫的村姑,孟小冬扮风流倜傥的正德皇帝。台上演活了,台下看傻了。齐如山、冯耿光等人觉得他俩真是“天生一对,地设一双。”,何妨凑成绝配姻缘,也是人间佳话。当然他们是愿意的。梅喜欢孟的年轻、美貌,才气。这事对孟正是求之不得。媒人齐如山,李释戡。新居就在冯家,梅兰芳也是先带孟小冬探望了住在医院的王明华,王见了,取下戒指给孟带上,表示认可。当年娶福芝芳也是事先征得王明华同意的。这娶孟的事,却瞒了福芝芳。大家都知道福的脾气。孟小冬也算正室(即所谓两头大),不是偏房。因为梅兰芳兼祧两房,可以有两个妻子。而绝育的王氏久病在床,算不得真正意义的夫人。) A, z {& `( u- f( R2 H
, q6 @, |0 N& G. m$ t( n
1 e! _: u2 H+ N- `; ~+ {+ h7 y5 J. q" H# s0 U
1927年正月24日婚礼在东四九条35号冯公馆办的。嫁梅兰芳的女人当然就不能唱戏。福芝芳是城南游艺园的青衣头牌,嫁了就歇了。孟也必须如此,婚后,虽然梅兰芳给她买余叔岩的唱片,手摇留声机,那能跟唱戏一样吗?虽然,也在补文化课,为她添置书桌,笔墨纸砚,大小字帖,还请了为老师,但乐趣终归有限。应该说结合的当年,就有了裂痕,9月,发生了大学生李志刚血案。李志刚是孟小冬的粉丝,想杀掉梅兰芳。他到冯家去要找梅兰芳,没见到梅兰芳,枪杀了梅兰芳的一个朋友。梅兰芳天生胆小,吓坏了。梅兰芳舍不得与孟分手,但压力,声誉,家庭,艺术,做人等种种严肃因素是必须考虑不得不作出抉择。他采取了对孟小冬逐渐淡化的态度。有时半个月,一个月去看看孟小冬。梅兰芳深知他的家必须在无量大人胡同,那里有老人,有孩子,再说福芝芳也是好妻子。对此,孟小冬做出了报复,私自离开“金屋”,风风火火到天津演了十来天的戏。这让梅兰芳领教了孟小冬的厉害。
% i( v' v* f' k: n" D2 ~/ o+ t1 \: i6 U3 w# l! |
颜长珂:
, a. m. _ M- e h6 C/ Q+ X2 w5 |( {8 z) r
. P! z7 Q) K, h) H# s! k- z) a
1928年8月,又发生了戴孝风波。就是把梅兰芳一手养大的梅雨田夫人去世。三天来前往吊丧的人无数,孟小冬剪了短发,头插白花,来到梅宅祭奠婆母。身怀六甲的福芝芳不让进。梅兰芳说:“不看僧面看佛面,就让她进来磕个头就走。”福芝芳厉言道:“这个门,她就是不能进!否则,我拿两个孩子,肚子里还有个,和她拼了。”梅兰芳只好让步,叫孟小冬离去。孟小冬为什么要去祭奠,她要的是名分, 但问题就出在名分上。离婚后,孟小冬在声明中说,梅“肩祧两房”,因为梅兰芳的大伯梅雨田也没有后代,所以孟小冬名义上要为梅雨田的一支作媳妇,等于两房都是太太。孟小冬去拜祭,但是福芝芳不让她进门,不让磕头,意味着她没有这个名分。+ K9 H: \5 v0 h& w1 E4 @1 d
8 e* K' d9 P) f/ }1 M
. _* Y( I- R: l2 c: Z& I章诒和:
& ?- U% ]# F" l+ z! n1 P/ S/ |2 v; l+ L/ K* x- B! k6 b
9 q K8 f7 f2 z% W; V) s! i分手时间是1931年7月。分手也是梅党多次商议抉择的结果。冯耿光决定留福舍孟理由是孟心高气傲,是人服侍;福芝芳随和大方,是服侍人。一锤定音。这时他们再不提从前说的“珠联璧合,梨园佳话”。
9 ]# f+ s p) Q+ q) D, u. a4 d- s- a) e
' W* p: X/ p+ \+ V. P7 d分手后,是各自艺术的丰收。1932年梅家举家南迁。梅兰芳开始了新的艺术阶段,演出了《抗金兵》,排演《生死恨》等剧目。孟小冬则重登舞台(1933),那时余叔岩因病已很少演戏,她先拜了鲍吉祥,专攻余派,这一唱,了不得,大受余派戏迷欢迎。1938年在泰丰楼余叔岩正式收孟为徒。其实,1934年就给余磕过头,余就给她说过戏。也只有和梅兰芳分手,余叔岩才能如此,要不然兰弟之妻怎么成为师徒?孟小冬这才登上了“梨园冬皇”的宝座。
7 j$ P6 l" m& M
& t, I/ j4 @5 ]* c$ C/ v4 F$ ]6 v( T3 d$ R3 \8 d9 M) g
对这段婚姻,梅兰芳是怎么说的?1934年正月,梅兰芳去汉口演出,名票南铁生接待,下榻扬子江饭店,见梅老板满面倦怠,以为是远路风尘之故。梅兰芳告诉他;“这次来汉口两期演出的包银是三万大洋。原也算不得什么,想把它送给孟小冬,做最后的了断。只有处理完了这些事,今后对大家都好,我也好静下心来研习。和她(指孟)生活在一起,总是顾虑重重,就算这回是白唱。”
7 A9 a9 ?% p2 {: ~3 w0 P: H+ C ]. F9 x- W7 N% x7 y
}2 r0 T6 e+ x% t孟小冬进门就封箱辍戏,苦闷也随之而来。她并无生养,脾气也日渐乖张。梅兰芳对南铁生说说:“有一次外出吃饭,孟小冬先说要去东来顺,中途嫌不好,又改说去丰泽园,依旧不乐意。来回折腾好几回,最后还是回家就餐。”梅,福,孟三人生活上如此磕磕碰碰,谁的精神都抑郁。是孟小冬提出的分手,但更是梅兰芳生出了断之心。梅孟彼此都现实得很,其内心如何?我们谁也不知。1956年,梅兰芳率团到日本演出,在香港过境曾探望过寡居的孟小冬,是由马少波陪着他去的。这是人之常情。
* S0 R+ a4 e% ?( B
+ E" u8 u& ?% N: |: Q, K
: s2 v9 X$ x# b颜长珂:
, i7 J' ]7 N0 _0 t5 ^5 S# P: M
3 E2 E. |% K1 e" g F) |8 C' m
, T" I$ L. ~6 z W$ a1 L' a
6 J4 e' W4 I4 Y1 M' s" y7 v9 h这个事情对梅兰芳来讲,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但是对孟小冬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孟小冬后来和杜月笙结合,也称不上是爱情,就是找个落脚的地方,她离婚的时候告诉梅兰芳,“我离了,不能嫁得比你差,”实际上要找一个强过梅兰芳的人,很难了。
" Q' t6 ~6 A Y
8 v, O" S9 E) m# M4 c+ S9 e
7 T/ j1 c4 i& w0 o对梅兰芳的认识
N# m- m3 Q. \3 @, L
6 D+ ]% q, J- f9 ?
9 B9 M: i5 x) e章诒和:
) I; J1 A, p7 z& S
. n ?- L+ H0 d3 `2 |# h* f. b( L- w5 ], w Z$ C1 n2 `, p
梅兰芳骨子里民国人物。因为梅兰芳基本上生活在民国,他的成家立业在民国,他艺术巅峰在民国,他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定型都完成在民国。不了解民国社会很难准确把握梅兰芳。
: {6 d* R* X8 A3 u8 _5 D6 k
# U. s8 P4 v" L* V$ U5 r
$ Q8 w3 M* E, j+ [* {梅先生的艺术和为人都极其高雅。他的艺术,从不惊天动地,从不山呼海啸,上下合度,刚柔相济,恰到好处。学起来不难,于平淡处见精深。平淡处却是集之大成。他的高雅也在日常生活里,一副好脾气。谁也没见过梅老板发脾气,永远是谦恭礼让,温文尔雅。而在“温良恭俭让”背后的烦恼与痛苦,有谁知道?
, u# s) K' {9 k' ~. a* I
3 q/ s4 Y: p e/ Y1 ^1 N3 ?0 t1 G0 U
: o, g5 v$ ~1 F6 z梅兰芳不是英雄,不是伟人,他是艺人。把他抬得再高,他还是个艺人。一辈子吃戏饭,即使后来他有了工资,工资是毛泽东的数倍,却分文不取,坚持用唱戏挣来的银子养活一家人。1961年,梅兰芳不幸去世,京城万人空巷为他送行。这不是因为他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送他,看他就是因为他是艺人。但梅兰芳又不是一般的艺人,他的艺术超群,人品超群。用句不太雅的话来概括,即“戏子生涯,君子人格。”就说他的洁身自好和民族气节,现在的高官未必能做到。光灿灿的金钱和响当当的头衔,都未能动摇他做人的根本,一生都在坚守艺人的本色。- t' c# `) D' l6 O/ u
) M$ }6 ]8 r4 N; A- D8 l; I
M7 l; v: z6 ]梅兰芳是公众人物,是全社会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之瑰宝,子女没有权利垄断解释权,现在要写梅兰芳似乎只要子女通过了,就行了。何其荒唐!
* O* f2 U" A8 E7 z) K) K( N1 w& y
5 @1 A. P# |3 V: U, R$ D& B
0 u. w1 f8 S( |" P8 ~3 N几年来陈凯歌的电影一路下滑,打梅兰芳这张王牌,谈不到弘扬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在拯救自己。. G4 E' g( ~" z
1 c$ ~8 f6 F% Q X Q2 T+ i( s( ^& p. M4 p, x B7 d% ~
# U9 k3 O# e* |7 Y( N(刊于2008,12《瞭望东方周刊》)
, F9 l- w$ f% S7 W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