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4|回复: 3

中国书法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3 17: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书法,是中国历史上专制政治的产物,愚民文化的先锋,科举制度的专门工具,扭曲人们心灵的邪恶图形。书法问题,始终是一个以繁饰乱字、用书法字反对硬笔字即实用汉字的问题,扭曲人的心灵的问题,和以书法文化反对硬笔文化的问题。
! B- F. e. {& p     近100年来,科举制度早已废除,作为科举制度的重要工具,书法理当随之而去,同古代缠足的“裹脚布”一样,进入历史博物馆。然而,在被边缘化大半个世纪之后,书法忽然又以所谓“艺术”之名,空前泛滥,行继续“愚民”之实。因此,在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今天,它必须受到应有的揭露和批判。1 @, W9 O9 P0 L+ N2 a3 }; n
     书法萌芽于东汉末至魏、晋,成型、成制并发展于唐朝。此后至清末1000余年,书法与“法儒”、玄学等互为表里,同为历代专制统治者所支配和利用,遗害至深。在专制权力的高度扶植下,它不仅有纲领、有领导、有组织、有策略地扭曲汉字、干扰汉字应用,而且借此排斥和颠覆硬笔文化,将中国文明引向变态畸型、堕落之路。它甚至成为中国人的一个历史公案、悬案。因此,书法问题就不是所谓“艺术”之说那么简单了。+ |4 E' j# u! W, w# t
     书法是专制统治者阶级处心积虑地、创造性地“发明”出来的“愚民”杰作,因之它不是一种正常的、健康进步的艺术。. F" j# k( J* x; `; g) b" Q
     书法缘于专制政治的愚民思想文化政策,是愚民文化政策在文字领域上的具体实施。秦篆为之提供了“乱字阻用”的历史、政治依据。硬笔汉卓(隶)字的诞生和流传使用,不仅成了书法“攻击”和“围剿”的对象,而且为书法的产生“提供”了“附身”的汉字原型。而软笔的某些特性,却被利用来当作“乱字阻用”、反对硬笔汉字的基本工具。
; C) [# v) g* E4 [, Y.6 Y5 r3 I: H: W+ G) g' N: `9 |' Z
8 ~0 k- P) E: r& s
       第一节   秦篆为后世书法提供了“乱字阻用”的历史政治依据/ m1 a) r6 a& c6 X, d$ _) _
., U* \0 h+ x2 u2 i1 B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用武力强行聚揽了七国政治权力,建立了变“公权”为“私权”的中国第一个专制王朝(《史记•秦始皇本纪》)。为了防范六国遗民的反抗,秦王朝采纳所谓“法家”商鞅、韩非思想,采取了一系列“弱民”的行政措施。而“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穷则贵爵,民弱则尊官”(《商君书•弱民》),则成为专制政治与生俱来的思想圭臬。要如何“弱民”呢?则以“穷民”和“愚民”两项,欺民最甚。所谓“穷民”,即一方面重税赋、薄给予,使民常困于“饥寒交迫”。另一方面,则销毁天下铜铁,使民“手无寸铁”,反抗乏器,遇暴无助。所谓“愚民”,即既变相地“封锁”文字,又“焚书”、“禁书”、“禁言”,甚至坑杀知识分子等。“事智者则法败。……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又“言无私议,民无私学”(《韩非•五蠹》)。“民愚,则易力而难巧;世巧,则易知而难力”(《商君书•算地》)。又“民愚则易治也”(《商君书•定分》)。民既又“穷”又“愚”,显然“弱力”、“弱智”,无力反抗,注定是“傻民”一群,散沙一盘,就只得听任其摆布、压榨和奴役了,而“暴秦”政权则可由此一世、二世,以至传之于万万世了。这便是所谓“弱民”的最终目的。自此,由商鞅、韩非等所谓先秦“法家”提出的“弱民”主张,竟然成为后世专制政治的核心决策和基本模式,历代相沿;它连同由秦王朝确立的“以愚百姓”的“愚民”思想文化政策一起,此后竟遗害于中国2000余年,至今仍存。
: G2 p6 i7 l- ~. u3 l      综观历史,愚民思想文化主要体现在“六毒”之上,即由“三硬”与“三软”组成。所谓“三硬”,主要指“硬件“,即“烧书”、“禁书”与“囚杀”知识分子。所谓“三软”,主要指“软件”,即 “乱心”(“洗脑”)、“乱书”(窜改、伪造文献等)与“乱字”。“三硬”主要从物质上毁灭;“三软”则主要从精神上也即意识形态上“围剿”。而“篆字”的出台,正是“六毒”其中之一即“乱字”的真实体现。它不仅是一篇“封锁”文字的“政治宣言”,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由官方“乱字”的第一个历史铁证。其对后世汉字字形的成型,影响至为恶劣。
2 S( E3 x: o$ Y      战国后期各国文字多趋于简化。秦王朝既以武力“吞并天下”,要“书同文字”,本无可非议,但究竟采用哪一种文字,成了问题所在。摆在面前的,至少有两种现成的文字可供选择,即秦国文字与楚国文字。楚国是秦之宿敌,是战败国,且楚文字又较为便于应用,不合于“愚民”策略,故不用亦罢。那么,秦国文字应该就是首选文字了。然而,秦王朝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另造“新字”,即所谓“篆字”(也称“秦篆”)。# K+ f  K: K* J
     传世的《秦诏版》铭文,是秦王朝用来推行“书同文字”的所谓“范字”,也即“法定”之标准字,颁布于秦王朝建立之初。从铭文上看得出来,篆字是以秦国文字为蓝本,经过“繁化”加工而自成一个字符模式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着眼于笔划的引长,即增加笔划的长度,通过直接引长和加强笔划的弧曲度来实现。一是着眼于字体结构的繁化,即增加笔划数量和增加副字数量,通过强行穿插或强行植入来实现。其基本特征,是笔划和副字分别密布于其间,笔划纷呈曲屈、缠绕之势,而字体构图则多呈封闭之状。如此一来,既极不利于古硬笔在简牍上书写,即便要认识或记忆,恐怕也不甚容易了。如此繁琐、封闭的文字,勿说一般人民不容易识、记、写,就连官吏也是“奏事难成”(卫恒《四体书势》)。在这个角度上说,秦篆不仅是一种“怪字”,而且简直成了一堆“废字”。后世之所以不将秦篆与秦国文字相提并论,原因即在于此。如果说,将秦篆当成“非常态”字来对待,似乎可另作别论,但将秦篆当成一个国家的所谓“书同文字”的法定标准字来对待,问题就显得尢其尖锐化、复杂化了。9 S4 b* f! H1 s0 s$ d" h
     秦王朝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将秦篆这种“繁饰”之“怪字”,当作常态之字、“应用”之字颁行于全国,本质上即是一种反理性、反实用、反文明的措施。它的出台,是古文字史上的一次“逆转”,是对古字简化字的一次颠覆,是造字史上一次严重的大倒退,其实质要害是“乱字阻用”。当人们联系起秦始皇,前曾欣赏商鞅、韩非思想,秉承其“弱民”、“天下无书简之文”等愚民主张,后有“焚书坑儒”等反文明事件接踵发生时,即不无猛然醒悟,秦篆的出台决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愚民”思想文化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是说,秦篆是秦王朝用来打前站的愚民文化先锋。其基本策略是,以篆字制约硬笔,也即“以字制聿”(“聿”,古硬笔的本字),从而达到滞阻文字应用即“乱字阻用”、 用文字反对文字的罪恶目的,如此而已。所以说,在秦朝,是有字等于无字。4 x' Y. Z! {. G! G- n2 S1 o  K3 ]
    秦篆的唯一用途,是秦始皇出巡时拿它立了几块碑文。随着陈胜“反秦”起义的爆发,秦篆也随之被废止了。尽管如此,它对后世汉字的成型,影响极其恶劣。如果说,秦篆与后世书法有着哪些历史联系的话,那便是间接地为之提供了“乱字阻用”、用文字反对文字的历史依据和政治依据。而后世书法界之所以振振有词地为书法进行辩护,秦篆的存在是所谓依据之一。此外,中国专制政治对硬笔、硬笔应用和硬笔文化的抑制和排斥,可以说与秦王朝的愚民文化政策,也不无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7: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汉卓(隶)字的诞生,是对秦篆的一次文字革命
6 }, t8 p- q8 Q' P. r. d; c! }.
2 L1 I4 h2 w3 S, u+ E        公元前209年,即秦二世胡亥元年七月,中国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反秦农民起义。反秦起义的宗旨,是“灭秦”、“兴楚”, 推翻秦朝的反动统治,“除秦苛法”(《史记•陈涉世家》)。 而随之废弃那种根本不可能使用的秦朝文字即秦篆,并以由“隶”人创制的“卓”字取而代之,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无可讳言,稍为便利于人民使用的卓(隶)字的诞生,是对秦篆的一次文字革命。卓(隶)字是古硬笔的出品。它不仅在古今文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一举解决了七国文字“异形”的历史难题,尢其在整理古籍、传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居功至伟。8 k7 T' h* u. Z: r1 Q* `* x% D% }5 U
      战国后期,各国文字多趋于简化,反映了文字的进步,楚字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其中一种。秦始皇灭六国,借“书同文字”之名,用根本无法使用的所谓秦篆“统一”全国文字,致使稍为进步的古字简化字遭到空前的颠覆。其时天下有字等于无字。反秦起义军中人,首先多由秦朝“罪隶”(徒隶)组成,其次才是由六国旧贵族和遗民所组成。“卓”字正是由反秦义军中叫“程邈”者所创制,同时首先在反秦义军中实施使用,再逐渐流传、普及于整个社会的。关于这一点,古文献有所记载,如《汉书•刑法志》记称:秦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又《汉书•艺文志》记称:“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说了二件事,其一,陷身于秦牢狱的众多“罪隶”伺机决狱溃散,有的投奔了反秦起义军。其二,“徒隶”身份者创制了简约便利的“卓”字,同时率先施用于反秦起义军中,再逐渐流传开去。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历史性的文字演变事件。后世汉文字学界称此为所谓“隶变”,所据即此。- m% Y+ C0 V. n8 [' F
     “卓”字的创制,虽说是对古字的一次集大成,却是以战国后期的楚国文字为蓝本,通过创新而自成一个造字模式的。“卓”,古义通“直”。徒隶以“苟趋省易”方法创制的新字,改曲为直,改圆为方,具有笔划平直、字体方正和富于节奏感等全新特征,自成一个造字模式。故楚、汉之人赋称之为“卓”字,以示同秦篆等字相区别。旧本《说文解字•十部》记称:“卓,高也。……隶作卓。”所谓“隶作卓”,所指即是“徒隶”身份的程邈创制了卓(隶)字。这是笔者迄今所能见到的唯一古代文献记载。卓(隶)字,也就是自创制相沿至今的最早的硬笔汉字。因成型于西汉初,故笔者称之为“汉卓”;又因后世专制统治者将其鄙称之为“隶”、“隶字”、“隶文”等,故笔者又称之为“汉卓(隶)字”。考古上从湖南云梦龙岗和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其实是“三楚”时期之物,其简文正是初期“卓”(隶)字在流传使用中的历史实物见证,由羽管笔(即“翰笔”)蘸墨书写。由于稍为便于使用,后人如五代宋初的文字学家徐铉(916-991)将其表述为“便于末俗,人竞师法”( 《上〈说文解字〉校定表》)。也有将其诬之为“隶体失真”(《后魏江式〈论书表〉》),甚至诬之为所谓“俗字”(《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等的。4 s4 m* j( V7 Q9 d5 b- q
     卓(隶)字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除本身具备稍为简易的条件之外,具备“楚印记”也是其中重要因素。自公元前209年陈胜(?-前208)起义,到公元前202年项羽(前232-前202)乌江自杀、刘邦(前256-前195在位)建立汉王朝,历时8年。其间经历了两个时期、三个“楚”政权。两个时期,即指“抗秦时期”(前209-前206)和“西楚霸王”时期(前206-前202,也称“楚、汉战争”时期)。三个楚政权,即指陈胜之“张楚”政权、项梁拥立之楚怀王(义帝)政权,与项羽之“西楚”政权(简称为“三楚”)。前“二楚”属于相继与秦相割据,“西楚”则属于“主命”天下之时期,故司马迁有所谓“五年之间,号令三嬗”(指秦、楚、汉)之说(《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A2 y7 R. V# G) ]9 J
      8年间,“张楚”、“复楚”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于是,社会上讲楚语、唱楚歌、跳楚舞、吟楚辞、用楚字,甚至兴楚俗、造楚器、承楚法统等,一时蔚为风尚。因之,由旧楚字创新而来的、具备楚印记的“卓”(隶)字,获得了时代的青睐,不胫而走,迅速流传开去,深深地根植于“七国”人民心中。卓(隶)字的成功使用,不仅为消除“七国”文字的历史隔阂,增强民族的团结和凝聚,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而且为保存、延续和发展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作出了无可比拟的历史贡献。换言之,卓(隶)字之所以在短期内获得如此高度成就,与具备下列因素不无关系:其一、旧楚字是战国后期诸国文字中最为简化的(如郭店楚简文字)文字,由于楚国疆土广阔,历史悠久,故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社会使用基础。卓(隶)字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之在应用上比以往任何文字更具备便利性和实用性,故无疑广受认同和欢迎,也反映了人心所向。其二、反秦、兴楚的时代呼声,使其时具备“楚”印记的思想文化,更能获得认同。其三、人民对一切“暴秦苛政”及其专制思想文化的痛恨和仇视,有如干柴烈火。三条中,文字稍为便利于使用本身,无疑是最重要的。所有这些优势,使得卓(隶)字能迅速地获得人民的普遍接受。在这个意义上说,卓(隶)字无疑是对秦篆的彻底否定,是对秦篆的一次文字革命。8 {1 G2 ]. o' T5 y% p1 C2 U  e' _
      西汉初期,卓(隶)字的流行和使用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创立者,主要由楚人所拥立,代楚立国。由于推行“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凡事简易”(《汉书•循吏传》)的治政方针,加之有着履行“余悉除去秦法”(《史记•高祖本纪》)的诺言之志,故一承“三楚”时期以来之余风,使具有楚印记的思想文化继续风靡流行。高祖还乡之际,击筑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风歌》)等楚歌,即是其中例证之一。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等大量楚辞文化极其流行,也可作佐证。事实上,早在战国后期,有着千余年持续创造和发展的南方楚文化,业已超越于诸国文化之上。秦王朝既为楚人所灭,楚文化要成为汉朝的基本文化,似乎在情在理。所以说,两汉400年的文化,均以楚文化为基本表征,是无可置疑的。当楚文化盛行之际,卓(隶)字要成为西汉朝廷和民间即朝野同用的唯一文字,也就顺理成章了。即是说,由隶人创制并广泛流行于“三楚”时期的卓(隶)字,此时不仅日趋成熟、定型,而且已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萧何曾为文字拟订《草律》,如“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汉书•艺文志》)等,反映了西汉开国政权对文字的高度重视。/ z6 M) U" g( I2 _( Z, N; S; ]
     卓(隶)字在西汉初期基本上已经定型,至中后期之交百余年间,同时满足了朝野写书、编书和整理古籍等日常需求。如《论衡•佚文》记称:“汉兴,易秦亡之轨,削李斯之迹。高祖始令陆贾造书,未兴五经。惠、景至元、成,经、书并修。”又如《汉书•刘歆传》记称: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在位)时,“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再如《隋书•经籍志》记称:武帝刘彻(前140-前87在位)之时,“广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尢其武帝置五经博士,“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人”,而“五字之文,说至二三万言”(《汉书•艺文志》)。所有这些记载,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即卓(隶)字其时不仅已经成型、定型,而且已为西汉王朝所承认和使用。考古上从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西汉简帛书文字,反映了成熟的卓(隶)字的基本概貌。2 H# P$ K' x( y
     卓(隶)字是古硬笔的出品。它不仅在古今文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一举解决了七国文字“异形”的历史难题,尢其对整理、传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居功至伟。照理,它应当受到后世的赞扬和肯定。然而,历史并没有这样做。当专制政治思潮重新主宰历史并变本加厉时,一切利民、便民的思想文化,都必将遭到抑制,甚至摧毁。尢其文字“扬于王庭”说和“中原中心观念”、“重北轻南观念”等的形成,遂使南方楚文化等被逐渐地边缘化,甚至于消失。汉卓(隶)字所面临的历史危机,便是西汉末至东汉中期,专制统治阶级借所谓“修复”“苍颉之法”之名,对它实施繁化,以及后世书法对它的“践踏”和“蹂躏”。如果说,卓(隶)字与后世书法有着哪些历史联系的话,那便是以汉字“原型”即硬笔汉字,为书法提供了赖以“依附”的“躯体”。也可以说,硬笔汉卓(隶)字不问世,中国就不会有所谓“书法”的出现。在这个意义上说,后世的书法字,竟然就是硬笔汉字的主要“克星”。
  _) k: e2 \7 |: j* O      值得一提的是,后人认为卓(隶)字的产生,是对秦篆的“省改”,其实是无稽之谈。因为卓(隶)字的产生,同人民推翻“暴秦苛政”的“革命”过程,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其“紧密”程度甚至可以这样地形容:没有反秦的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即决不会有卓(隶)字的诞生和流行。所以说,卓(隶)字的创制,既与秦始皇其人毫无一点正面关系,又与秦篆之字毫无一点正面关系。遗憾的是,目前国内流行的与汉文字相关的史书、字书、论著或教科书等,对此竟语焉不详或避而不谈。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书法发端于“解散”汉卓(隶)字
. d! l8 v  A$ z2 C5 Z- E$ H& ^.9 m/ w- @5 _$ X" m
* r) Y) }5 ~4 {5 C7 J6 g" j
       汉卓(隶)字“便于末俗,人竞师法”而广泛普及的结果,是社会上“书论之造,汉家尢多”(《论衡•对作》)。 一方面, 是官方为了掩饰和维护其专制极权统治,强行实施了一系列荒谬透顶的思想文化措施,用以愚民。另一方面,则是朝野有识之士予以严正揭露和批判,申张人民的正义主张和合理追求。稍为便易的文字在这里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因之又一次引起了专制统治者的疾妒和仇视。而借“修复”所谓“苍颉之法”,变相地繁化文字,甚至试图用“散卓笔”变相地“解散”卓(隶)字,用笔具反对笔具,竟成为继秦篆之后“管制”文字的新策略。三国曹魏可能是始作俑者。( N& K" e1 f" t) k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前179-前104)的反文明、反理性的建议,一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书•董仲舒传》),推行“一元”之“教化”(《汉书•董仲舒传》), 重新践行商鞅关于“壹教”(《商君书•赏刑》)等的所谓先秦“法家”主张。以此奠定了里“法”表“儒”,也即“法儒合一”的专制政治思想模式。 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发明了杂以阴阳五行,串以“君权神授”的神学和“三纲五常” 的伦理等混合式愚民思想路线。而“用文化反对文化,用知识分子反对知识分子”(翦伯赞《秦汉史》第5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的愚民策略,竟成为董仲舒的重大历史创举,灾难性地遗害于后世。自此,中国思想文化界阴霾四布,乌云遮天,几难见日,竟历时2000余年。而神化孔子、神化君权和神化五经等神学、谶纬之说,其时却甚嚣尘上。8 j! m! P2 A, g' x
      中国历史上,在专制政治的意识形态领域里,存在着一个显著特征,便是诉诸于“绝对化”。“绝对化”成了“排它性”的重要思想基础。为了宣扬“独尊儒术”,即大肆“神化”孔子,说什么“孔子是他母亲与黑帝梦交而生”(《秦汉史》第542页)。为了“神化”帝王,就说“刘邦是赤龙感女媪而生”(《秦汉史》第542页)。 为了“神化”专制统治权力,就说“天子受命于天” (《汉书•董仲舒传》),和“ 君权神授”等。甚至提出“灾异谴告”说等。为了“神化”五经,就将其与“河图”、“洛书”扯在一起,使之受制于《易》。更为荒谬透顶者,是将“谶纬”并同五经之列,赋予与经学同等地位。
) G- m; d" u3 E7 u6 \0 _3 {       荒谬透顶的神学、谶纬与儒学等互为交融,形成了一张无处不在的“思想网”,笼罩于中国天空,既为专制权力作辩护,也为政治黑暗作辩护。这无疑极大地激怒了正义的朝野知识分子,他们以文章作为揭露和批判的武器,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抗争,同时表达了人民的正当诉求。
9 v) y1 U2 P) @- U( ~" W) X       一方面,他们驳斥“坏论”、揭露“时弊”和批判“虚妄”等,与之针锋相对。王充(27-97)著《论衡》一书,即是其中显著例子。王充认为,儒书言高祖母因“梦与神遇”而生刘邦等,皆是“虚妄言也”(《论衡•奇怪》)。他驳斥“君权神授”等,“夫天道自然,自然无为……使应政事,是有非自然也”(《论衡•寒温》)。他驳斥“灾异谴告”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论衡•谴告》) 。他驳斥“河出图,洛出书”,“夫天安得以聿墨而为图书乎?”(《论衡•自然》) 他驳斥儒者说五经失实,“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滑习辞语”(《论衡•正说》)。认为“儒书之文,难以实事”(《论衡•讲瑞》)。他甚至还揭露了那些“佞人学”,指出“损下益上,佞人之义也”(《论衡•答佞》)。而另一方面,则他们敢于抨击朝廷“弊政”,敲响专制统治者的警钟。如东汉后期桓、灵之时的太学生请愿事件等,充分反映了一般民众、在野处士、在朝士大夫和学生等,对朝廷“弊政”的强烈不满。所谓“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品核公卿,裁量执政,悻(“忄”为“女”)直之风,于斯行矣。”(《后汉书•党锢传》)即是其中典型事例。很明显,以文章为基本传播形式的社会舆论的充分发挥,重创了专制政治荒谬的意识形态,极大地撼动了专制政治的统治基础。而这一切,又都不无得益于文字稍为便利于使用的缘故。于是,文字又成为专制统治者的一块心病,必欲“治”之而后快。因之对卓(隶)字实施管制,继秦篆之后,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 W5 [  ~  V2 F5 v6 x( \' G' J     中国有一个潜规则,是四海之滨,莫非王土。既然土地都是“王”者所有,那么这土地上的物质、人民(包含人身、人力、人的思想、言论等),也被视为一并归“王”者所有。这显然是一种赤裸裸的剥夺。专制统治阶级凭着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主观意志,对书籍都可或烧或禁,对知识分子都可任意或囚或杀,要胡乱地“修理”文字,将文字由“简”变“繁”,甚至于让文字处于瘫痪状态,似乎都易如反掌。秦王朝不是用篆字开了历史先例吗?据相关史料显示,从西汉后期至东汉中期,“管制文字”分别从三个方面着手,即“神化”文字、宣扬文字“扬于王庭”与“修复”所谓“苍颉之法”。
' d5 _1 \8 @* g% o  @5 {      “神化”文字。将文字的产生与天象联系在一起,配合了“君权神授”等神话。如所谓“传书言,苍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论衡•感虚》)。传说中的“苍颉”是人,不是神,人类造字怎么与“天”和“鬼”扯上联系了?故王充认为“此言文章兴而乱渐见”(《论衡•感虚》)。驳斥了古人造字扯上“天”与“鬼”的谬论。其次是借《易》宣扬文字“扬于王庭”。 东汉章帝刘旦(加“火”旁,公元 76—88在位 )之时,白虎观会议上确立“五经”的“正统”地位,《易》竟被奉之为“群经之首”,既诸经皆从于《易》,文字自也无可例外。 如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决’(减“冫”旁,下同)。‘决,扬于王庭’,言其宣扬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汉书•艺文志》)。借《易》之巫言妄语,将造字、用字的权利,全部归掌于统治阶级手上,这就无疑将文字的用途扭曲成“御用”,从而剥夺了人民的认知权利等。将文字的作用归由所谓《易》来“规定”,使文字进一步“玄学化”。故王充反驳说,“苍颉之书,世以纪事”(《论衡•对作》)。阐明了文字为世间人类所共有同享。再者,是所谓修复“苍颉之法”。汉宣帝刘询(前73-前49年在位)借“ 苍颉之法”为名,屡命诸儒对卓(隶)字进行 “修复”,但“亦不能复”。 此后,王莽(公元9-24年在位)新朝,东汉光武帝刘秀(25-75年在位),至汉和帝刘肇(89-105在位)等,也都分别先后命人对卓(隶)字进行过所谓“修复”,尢其汉和帝刘肇“申命贾逵修理旧文”等(《说文解字•叙》),反映了一个“修字”倾向,那便是让篆字与卓(隶)字,从结构上彼此互相走近,也即是说,尽可能地让卓(隶)字的字体结构向篆字结构靠拢,逐步远离多趋简约的“楚味”,多些“篆味”。相传诸如张敞、甄酆、马援、贾逵等西汉末、东汉初中期的文字学家和学者,都曾参与其事(见《说文解字•叙》)。既然投入这么多的学者和这么多的次数去“修复”、“修理”文字,就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的,至少也得将文字的“字容”向繁杂方向变一变。所谓“晁错之辈,各以私意分拆文字,师徒相因相授,不知何者为是”(《论衡•书解》)。晁错(前200-前154),汉景帝刘启(前156-前150在位)时御史大夫,究竟是如何“修理”卓(隶)字的,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各以私意分拆文字”和“不知何者为是”,则无疑是后人“修复”卓(隶)字的两个共同特点,尢其可以说是自西汉末以来,所谓“修理旧文”或修复“苍颉之法”的历史缩影。至于“苍颉之法”究竟是什么?按照唐朝虞世南的说法,即是“苍颉象形”(《书旨述》)。 也就是说,“苍颉之法”即是“象形之法”。按照笔者的理解,“象形”之法,也即是“繁化”之法。不难想见,所谓“修复”“ 苍颉之法”,其实是在想尽办法繁化卓(隶)字而已。即是说,在此一时期,卓(隶)字极可能遭到增加笔划数和副字数的所谓“修复”。关于这一点,以西汉初期的简帛书文字,同东汉的简书文字作一比较,即一目了然。后世的不少繁体字,可以说大部分出自其时,如将三个“鹿”合成一字(“粗”之古字)等,即是其中一个例子。这就是为什么流传下来的汉字少有“楚味”而多具“篆味”的基本原因。后人不明其诈,反误以为汉卓(隶)字是直接从“省简”秦篆而来。由此可见,弃“简”求“繁”,是专制统治阶级管制文字的共同特征。
/ O" |. W* D8 O; W# f      东汉王朝多次主张重新恢复对秦篆的使用,但已不得人心。东汉中期,和帝敕命许慎作《说文解字》一书。书中以9000余个秦篆为“正统”文字,反映了东汉王朝的用字主张。然而人们“反以篆籀为奇怪之迹”(徐铉《上〈说文解字〉校定表》),要恢复对秦篆的使用,已是不容易的事了。尽管如此,至汉灵帝刘宏(公元168-188在位)之时,又特别设立所谓“鸿都门学”,招揽社会上那些“工书鸟篆”者为士,甚至许以高官。“鸿都门下,招会群小,造作赋说,以虫篆小技见宠于时。”(《后汉书•蔡赐传》) 时而以秦篆为“正统字”, 时而又以“虫篆”为诱饵,封官许爵,试图恢复秦篆。所有这些例子均充分说明,专制统治者要用以“繁”代“简”来“制裁”汉卓(隶)字之心不死。
% F$ O0 i" C# ^+ p     然而,问题并没有划上句号。在以古硬笔为主流写字工具的时代里,既然恢复秦篆的用字主张不可能实现,繁化汉字的收效也极有限,就只得打起“变更”笔具的鬼主意了。那便是千方百计地伺机改用“散卓笔”了(笔名见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2)》第304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所谓“散卓笔”,即中国软笔(后世也称“毛笔”等)历史上最早的具体名称,也就是用“提按”法作字的“书法笔”。软笔用“平行”法写字叫做“软笔写字”,与书法无关;软笔用“提按”法“作字”才叫“散卓笔”,才与书法扯上关系。, y0 W" W( q6 O$ P6 F5 ?
     有两个事例,值得引起高度关注,便是发生在三国曹魏时期的相关活动,一是用软笔进行考试,一是大兴所谓“草书”。
, @6 _5 }$ b) _# W1 a  B据《魏志•王肃传》注引《魏略》记称:“正始中,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聿(笔)者,未及十人。”“正始”,即三国中期魏国齐王曹芳在位的年号(公元240-248年)。“公卿”,即魏国的高级官吏。“聿”,以硬笔为主的写绘工具的通称,这里当指“软笔”。大意是说,正始中期,魏廷为四百余名中级官吏,举行了史无前例的软笔答卷测试,但能真正操执软笔进行写字者,竟然不足十人。这一记载,虽寥寥数字,却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几个问题,极其可贵。其一,这里所称之“聿”,确指“软笔”无疑,因为若指“硬笔”,则不存在所谓“能否”操笔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魏国开始尝试在官方写字领域里,推行以软笔取代硬笔的文化策略,但失败了。其二,从统计学角度看,“四百余人”与“不足十人”相比,其比例为四十分之一弱(40:1),可见由于缺乏经验或相关训练,以及其他相关的物质准备(如制笔技术、承写载体)和历史准备(如某种理论、观念、机制等),其时真正能使用软笔作正常写字者,竟如此微不足道(专业抄书者除外),因之也谈不上什么“规模”了。其三,以此类推,自诩为继承秦、汉“正统”的曹魏,软笔的使用率尚且如此之低,就遑论诸如蜀国、吴国了。笔者指此时书法仍处于“萌芽”阶段,依据即在于此。用软笔作考试的书写工具,虽说是一个原始尝试,但却显示了“易笔”的政治意图。
/ Z+ [0 n& @! D5 d* [       必须进一步指出的是,“正始”之时,正是曹魏走向衰落之际。一方面,是曹爽与司马懿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政治昏暗,进步士人噤声,“竹林七贤”是其例子。另一方面,由于实行所谓“九品中正制”,士族把持权力,门阀观念高筑,社会矛盾尢其突出。其时,也正是王弼、何晏之流大刮“玄学”之风之际。联系到曹丕《典论.论文》有所谓“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之句,成为后世专制统治者阶级“贵耳贱目”的愚民信条,魏廷辄以软笔测试官吏,反映了专制政治愚民文化,其时在魏国可能获得了新的部署和推动。而曾任曹魏侍郎的卫罐(“缶”作“王”,所谓魏晋书法家)之子卫恒,后来竟然作《四体书势》一文,成为后世书法理论的始作俑者,可以说与此不无联系。/ i1 G* I& m% k; C+ v  ~$ s% N( O
      其次,据唐朝张怀罐(“缶”作“王”,下同)《书断》一文记载,魏国人张芝(?-192年)将“章草”变成“今草”。所谓“今草”,即“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如其流速拔茅,其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又“魏晋之时,名流君子,一概呼为草,唯知音者乃能辨焉……,即解散隶体……” 所谓“解散隶体”,也即是“解散”卓体。以此看来,“散卓笔”之名称,当出于其时。笔者之所以指书法发端于“解散”汉卓(隶)字,其依据即在于此。) I' w1 u( D  ^" M
      虽说魏廷这次“测试”的结果是失败了,但却开了用软笔考试的恶劣先例,为后世的科举用笔提供了历史依据。然而,用“散卓笔”主宰字坛,则要到唐朝才告实现。虽说中国书法的起源,三国曹魏的相关活动值得引起高度关注,但由于笔者手上资料有限,故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7 n' U: L; a" y  _, A8 D" U& V., z. h! j) p; n* o* Q" a
. r- s3 v& g& s7 q$ E1 G
      汉卓(隶)字与秦篆,虽说两者都是由古硬笔所创制,却是彼此不同的两种文字模式,其创制时间相隔仅约10余年,即公元前221-前209年。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秦篆为“官修”字符,笔划繁杂,构图封闭,极不利于识、记、写。考其造字立意,在于试图通过以篆字制约硬笔也即“以字制聿”,削弱文字的正面的社会作用,滞阻文字应用,弱化民智,为维持其专制统治服务。而汉卓(隶)字则不同。汉卓(隶)字可以说是纯粹的“民修”字符,笔划平直,字体方正,构图简约,相对地便利于识、记、写。考其造字立意,在于以字“利聿”,最高限度地发挥文字的正面的社会作用,促进应用,提升民智,服务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汉朝人之所以坚决地唾弃秦篆不用,而认同、接受汉卓(隶)字,原因即在于此。虽然,若以当今视角看,汉字依然存在着诸如体、义、音等大量问题,使用不便,甚至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但远在距今2000余年前的汉朝,能够诞生和使用如此模式的文字,就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进步,至为难得了。换言之,汉卓(隶)字自秦末至唐初800余年的流传使用,不仅标志着中国古硬笔在造字领域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获得举世认同。而且,它还预示着一个新的、更为便于应用的汉文字模式,有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产生,并造福于子孙后代。但不幸的是,随着此后“散卓”活动即书法活动的膨胀,不仅汉字的改进或创新成为一种空想,从此停滞不前,就连流传了近千年之久的汉卓(隶)字,竟因“易笔”关系而变成所谓“书法字”、“科举字”,也即唐朝文字了。, S0 V, i3 n' l2 \: E  l. n& q
      概而言之,首先是秦篆“否定”了战国所有进步的古字也即“简化字”,然后是汉卓(隶)字“否定”了秦篆,而时隔900年后,竟由书法字“否定”了硬笔汉字即汉卓(隶)字,成了汉文字史上的所谓“否定之否定”。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7: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软笔与“散卓笔”之基本区别* r) E+ M* T* S  V9 o
.1 b8 M7 [0 Z& q3 U
       软笔是书法的基本工具,故一并简要叙及。
! I2 V- \4 P) i0 n0 U* e       软笔,古与硬笔同称“聿”,三国.魏至晋朝曾经一度称为“散卓笔”,唐朝称“毫”、“筆”,宋朝兼称“笔”,今称“毛笔”。这里,将软笔的三种运笔状况、早期软笔在写字上的使用率,以及软笔与“散卓笔”的基本区别分叙于下。! \5 K: [# M' K8 `5 Q3 Q9 W

2 D$ c* D8 V# E5 ~      (一) 软笔的三种运笔状况% I8 \$ I6 `0 k* O4 s! {' Q: F
0 c0 T: I0 T3 S: m9 {7 L
      软笔的三种运笔状况,即“平行”型、“提按”型与“不自觉”型。% S4 I7 U' o1 F# W
      “平行”型,即以“持平”的角度、“均衡”的力度进行运笔,故称为“平行”运笔方法。其笔划造型呈“写线”型,也即粗、细相对一致。软笔绘画上的工笔画,以“写线”造型,即是以“平行”为运笔方法的。同理,早期软笔在写字上也是以“平行”为运笔方法的,故其笔划造型多呈写线型,与古硬笔写字并无多大区别。所以说,在历史上一段很长时期,软笔曾经是古硬笔在发展进步文化方面的忠诚伙伴、同盟军,是无可置疑的。6 B4 S6 X. S2 v
     “提按”型,即以时高时低的角度、忽轻忽重的力度进行运笔,故称为“提、按”运笔方法。其笔划造型呈“疙瘩”型,也即粗、细不一致,反差较大。如“八分”、“楷书”之类,均采用这种运笔方法。这种运笔方法萌芽于东汉中期,也即卓(隶)字流行了近300年之后,并定制于唐朝。1 c0 n- f6 w. ^
     “不自觉”型,即“失控”型,指执笔过程中由于缺乏操作经验或技巧,不能“自制”而产生的“滞笔”现象,故称为“不自觉”或“失控”型运笔状况。其笔划造型也呈“疙瘩”型,也即粗、细不一致,反差较大。如“汉简”上部分软笔字,大多属于此类“失控”型运笔所造成。2 o) J/ Q& c6 c: M4 a$ W
     “平行”、“提按”与“不自觉”,三种方法均可在软笔运笔过程中分别出现,古今相同。前二者属于自觉的、有意识的操作行为,而后者则属于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操作行为,是应当加以严格区别的。尢其以具备自觉意识的“提按”方法炮制出来的字,与以“不自觉”(失控)方法写出来的字,更是不能相提并论,更应区别开来。
) i4 f( F+ S& t& ]" u2 d3 g& W2 v% O5 Z! x+ I/ I
     (二) 早期软笔在写字上的使用率5 T( W5 p& y1 S, B0 E$ T0 F

# v6 K: y/ ?2 v3 M6 y2 y9 Q      早期软笔在写字上的使用率,究竟有多高呢?这里,不妨以三国魏国的一次官吏“笔试”为例,从中可看出一些问题。
& o2 j# Z  y# h: Y7 R     据前引《魏志.王肃传》注引《魏略》所载,“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聿(笔)者,未及十人。”从统计学角度看,“四百余人”与“不足十人”相比,其比例为四十分之一弱。可见,其时能操执软笔写字者,人数低得可怜。其次,魏廷那次测试仅仅是“软笔写字”,远不是唐朝科举考试那样的“书法作字”,要求更高。 官吏一般都是知识分子,官吏尚且如此,就更遑论一般人了。
% c: l/ w: y; F: p- H- }  f    由此可见,能用软笔写字者人数如此稀少,能作“书法”者,显然决不会多见了。据此进一步推论,三国曹魏之时,只有“散卓”的概念,并不存在所谓“书法”的概念。由于相关经验或训练的缺乏,以及其他相关的物质准备(如制笔技术、承写载体)和历史准备(如某种理论、观念、机制等)等方面远为不足,即使是有意识的“散卓”活动,也不过只是北方士族中少数个别人的玩意罢了。
+ ^4 p6 v! l- h
0 q+ W. \) d4 ~/ h7 \    (三) 软笔与“散卓笔”之基本区别
$ T% [; _' A& [
9 g4 R! a3 y/ v7 ^+ p      以“平行”方法书写出来的汉字,笔划造型呈“写线”型,而以“提按”方法炮制出来的汉字,其笔划则呈“疙瘩”型。这便是“软笔”写字与“散卓笔”作字的基本区别,也即是“软笔”与“散卓笔”的基本区别。5 ~+ P& W) d) K; J9 d- S" N
      值得指出的是,人类创制文字,其目的在于应用、实用,因之,其制作工具概以硬笔为主。而硬笔是以“平行”为基本运笔方法的,因之笔划以“写线”作为常态造型。由此可以说,笔划写线型,既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常态造型,也应是中国汉字常态造型。造字如此,写字等也不无如此的。而早期软笔写字多用“平行”方法,反映了与硬笔写字保持了一致性。其次,以观视效应而言,“写线”型与“疙瘩”型具相反作用。写字的目的,在于让人看懂。因之,用“平行”方法书写出来的汉字,笔划呈写线,给人以相对规整、畅朗、清晰的观感。故在客观效应上,不仅便利于一般的识、记、写,而且容易将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即时引导到对文义的直接理解上,从而加速读者的思维循环,促进智力的提升。而后者用“提按”方法捏弄出来的文字,其笔划呈“疙瘩”状,给人以扭扭捏捏、动荡和变化莫测的神秘观感。故在客观效应上,不仅不利于一般的识、记、写,而且容易将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即时引导到对所谓“笔形”与“字形”的“观摩”之上,这就无异于起到“喧宾夺主”或“移花接木”的负面作用,从而冲淡、削弱,甚至转移读者对文义的直接理解,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写字的基本诉求和应用原则。在这个意义上说,“散卓笔”作字,无疑旨在通过扭曲汉字,达到干扰和削弱汉字应用的目的。
4 n$ F8 j; P+ k* s* u      软笔作为“施彩笔”、“绘画笔”与一般“写字笔”,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贡献巨大,值得肯定。但作为“散卓笔”即书法工具,历史上起过消极作用,则必须予以否定。即是说,“散卓笔”来自软笔,但软笔并不等于就是“散卓笔”,两者必须加以区别对待。或者说,软笔本身并不存在问题,问题在于写字操作上选择了哪一种运笔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2 16:46 , Processed in 0.0285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