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83|回复: 0

用现当代的新思维重新审视传统的格律体诗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7 06: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格律体诗歌律变的新认识之我见
* T! W1 g8 ^' @$ n
' |$ a9 ~9 D5 L7 S9 R
- a( h8 [; Q$ R+ B    知识经济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思维,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多元的文化创造了认识艺术的全新视角。刘勰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博观、博览是“见异”的前提。俗话说:“少见多怪”,没有广泛的浏览、阅读和见识,就不可能有新的见解,就难免会带有井蛙之见。郭沫若先生曾经非常清楚地说过:“对于诗词,读者在合理的范围内是可以有解释的自由的,读者在诗词中可以创造新的意境,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各人的解释可以不必相同,甚至可以和作者的原意不一定完全若合符契”。同理,我们借鉴其说,对于重新认识传统的格律诗学,有着前瞻性的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8 J2 X  M& B: e; t, g    关于传统格律体诗歌律变的新的阐述,首先,我们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吴丈蜀先生的《读诗常识》中,可以了解这样的一个思想观点,吴丈蜀先生说:“唐代以来的作者,写近体诗时,绝大多数是按照近体诗的格律安排的。但是格律毕竟是为诗的内容服务的,一首诗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内容。为了不因格律的限制而妨害诗的内容,有的作者在写近体诗时,有时也冲破格律的某些束缚而自由抒写,比如不讲粘对,不计平仄,不用对仗等。......这种不合格律的近体诗称为‘变体诗’,又叫‘拗体诗’,......历来也很少有人对这些突破格律的诗从格律上来否定它们的。”因此,我们是否能够重新地站在新的历史时代,用新的发展思想,用现当代的理性思维,进行深层次的探寻和把握,把这些诗歌同在近体诗未形成以前以及在近体诗形成以后的“五言四句体”、“五言八句体”和“七言四句体”、“七言八句体”(古人称之为“五言短古”和“七言短古”,这样的称法很抽象,淡化了诗人们的探索、实践、革新的新思想和新追求,不利于传统格律体诗歌的研究。),从传统的“古体”或“古风”的概念中进行剥离出来,纳入“传统格律体诗歌学”的研究范畴,把它们称之为“律变”。即“变化的格律诗”、“变异的格律诗”或“格律诗的异化”,它们有些是影响着格律诗形成前萌芽前奏曲的前兆、过渡的桥梁以及继续蔓延、完型、成熟、发展、创造的全部过程。8 o" e. K6 {0 R" x6 u% O
    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从古体到近体诗体的划分不是就产生的时代来说的,主要还是从是否具不具备格律的角度界定的,这样的界定有失偏颇。我们如果抛弃那段探索的过程和诗人们创造的历史,模糊这个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节点,一味地用陈旧传统的思维方式把它们推入“古诗”古风的范畴是对艺术不负责的行为和表现,也是非常不科学的,不然伤害了诗人们探索发展、追求个性、激变的感情,尤其是对于“传统格律体诗歌学”的深入研究、深化、升华、发展、创造、完善很不利,产生断代。“律变”包括“绝句的变异”和“律诗的变异”两种类型。这样的新的阐述,对于前人的创造、实践、革新的思想进行了科学的总结,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和艺术创造原则,全面客观地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艺术思想。8 R4 i7 c8 a8 K# Y5 ?1 H; Z
    基于上述的这种认识,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这样认识有以下的几个作用:一、可以确立格律体诗歌的外在特性标志形式;二、探索格律体诗歌的萌芽过程和古代诗人们的革新思想;三、理清格律体诗歌的成熟完形黄金时期;四、学习了解前人对于格律诗完成定型后的革新与求变的思想;五、继承发展前人的探索实践革新求新求变的成果;六、减少和降低目前对于现代传统格律体诗歌创新发展的争议;七、为进一步修正修订完善现代传统格律体诗学理论奠定基础;  t" Z5 u' \5 ^6 O" Q5 l- Q5 P2 c3 [& {
    下面从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说起,这首诗只有颈联对仗工稳是工对,颔联前三字成对,后面不对仗。句中平仄交错有几个地方不合格律的要求,第三句有一个平声字,第四句尾连续用三个平声字。明显不符合格律诗的标准,可是历代评论家都评论这首“变体诗”律诗,是唐代“七律”中最好的一首,并没有否定它是“七律”。我们把它看成“律变”,它仍然是特殊的“七律”,这首的外在特点就是“诗外求诗”,以“古风”入律。李白的五绝《静夜思》中失对、失粘、没有平仄交替;孟浩然的五绝《春晓》失粘、失对;陈毅的五绝《青松》首句尾平没有押韵;韦应物的七绝《滁州西涧》失粘(折腰体);李白的五律《夜泊牛渚怀古》;杜甫的五律《一百五日夜对月》(偷春格)、杜甫的五律《月夜》(蜂腰格);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有异位字重复;章碣的七律《变体诗》一、三、五、七押仄韵,二、四、六、八压平韵;李商隐的《少年》、《茂陵》出韵;唐宋诗人有“孤平”句子的诗歌;格律诗押仄声韵以及现代用平水韵写作的格律诗,我们都可以看成是律变,应当仍然把它们看成格律诗歌。因为它们是格律的变化、发展和异化的结果,这就好比货车和客车通过各自的改造、改装一样,你无论怎么变,它们的形状特性和内在内容不会发生其他的变化。
# v# x8 I# |+ }5 Y% _    在这里重点谈一谈重字韵和转换韵(换韵)引入格律体诗歌的问题,这并不是哪个人来胡编乱造的,这是古代诗人探索、实践、求变、革新思想的体现,是打破传统“诗内求韵”向“诗外求韵”革新思想的转变。我们首先来看重字韵。例1,杜甫的《三绝句》,“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诗中“一”句中的“史”字与“二”句中的“史”相同,用重字。例2,白居易的《题山石榴花》,“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诗中“首句”和“四句”的“干”字重,首句“干”通“杆”。例3,王月浦的《荷花》,“雨馀无事倚阑干,媚水荷花粉未干。十万琼珠天不惜,绿盘擎出与人看。”,诗中首句“干”与“二句”“干”字重,首句“干”通“杆”。" S8 Q( w. e: K
    关于转换韵问题。例1,徐陵的《折杨柳》,“袅袅河堤树。依依魏主营。江陵有旧曲。洛下作新声。妾对长杨苑。君登高柳城。春还应共见。荡子太无情。”,“树”、“曲”韵向“苑”、“见”韵转换;主韵(尾韵),“营”、“声”、“城”、“情”,平声同韵保持不变。例2,杜甫的《叹庭前甘菊花》,“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诗中由“摘”、“益”韵部向“芳”、“堂”、“霜”韵部转换。主韵(尾韵)发生了改变,押两个韵部,但是,仍然押的是平声韵。杜甫的《秋雨叹三首》,(一)“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二)“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蚪米换衾绸,相许宁论两相直?”,(三)“长安布衣谁比数,反巢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这三首诗中,“(一)”和“(二)”两首诗,前部分押平声韵,后部分押仄声韵;“(三)”前部分押仄声韵,后部分押平声韵。主韵尾韵,平仄两个韵部混合平分秋色。例3,清代蒋士铨的《题板桥画兰》,“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把转韵(换韵)引进格律体诗歌的诗人有杜甫、王勃、温庭筠、牛峤、黄庭坚、陆游等等。他们的革新思想如此具有前瞻性,难道我们还束手束脚,不敢学习,不敢继承,不敢借鉴,不敢越雷池一步吗?我们应当深刻检讨,认真反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2 15:43 , Processed in 0.0283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