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3|回复: 0

鲁迅真的落伍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2 20: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只保留下《拿来主义》、《祝福》、《纪念刘和珍君》这三篇,媒体报道时用了“鲁迅作品成中学课本鸡肋”的说法。我不认同文章篇数减少就说明一个人的作品成“鸡肋”了这个逻辑,如果鲁迅作品是“鸡肋”,那么今年首次挤入教材的梁实秋怎么说,“鸡毛”?
* G- @/ {) H5 ?  s( h7 H0 e: \5 H5 ~/ W
鲁迅的作品在今天究竟成没成“鸡肋”不重要,中学语文教材增添删减内容自然有它的道理和用意。问题的关键在于,包括中学生、大学生以及在社会各个阶层摸爬滚打的我们,究竟有没有普遍地、完整地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如果理解,即便鲁迅作品全部退出语文教材又如何,如果不理解,那么语文教材通篇都是鲁迅作品又能怎么样?5 l- P9 m( {. Z
) u1 r$ L- h: A
很想谈谈那个影响我的鲁迅。上小学时,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觉得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但在老师讲鲁迅刻“早”故事的第二天,班上课桌齐刷刷地出现了一二十个“早”字;后来学《秋夜》,读到“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惊为天人,乃至很长一段时间乐此不疲地模仿,写出诸多如“在草地里看到两只兔子,一只是白兔,另外一只也是白兔”的句式。由此可见,鲁迅对我的影响,一是教会了我如何破坏公物而又无法让老师找不到理由处罚,二是成了我的文学启蒙老师。
5 J4 q  X) i9 S
4 G% T# G* N% r0 H至于《秋夜》象征作者内心的压抑和孤寂,《药》所隐藏的冷漠与残忍,坦白说这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在当时所能够深刻理解的。真正认识到鲁迅的价值,是在走向成年过程中阅读他的大量杂文之后,才发现一个犀利的鲁迅,一个批判的鲁迅,一个有锋芒一面也有脆弱一面的鲁迅。而且,越是在谎言满天飞、真相被掩藏、社会充满不信任的时代,越凸显出鲁迅的重要性。每当人们需要有人讲出真话、勇于批评的时候,总会想到鲁迅,而当鲁迅被当作公共知识分子的标杆树起来的时候,人们却悲观地发现,这个标杆太高,乃至于轻轻一扫便让那些平日自诩公共知识分子的人倒下一片。
% |8 [7 `' d. \7 Y- f( I6 O% [7 O6 U8 \4 Y0 W) M- ^: G
现在想来,即便在鲁迅作品从语文教材中未被删减的时代,我们所了解的关于鲁迅的信息,还是太少、太片面了。我只认为,那时被送到我面前的鲁迅形象,是一个偏抒情、有点抑郁倾向的文艺青年,他说着一些我们似懂非懂的话,这些话在老师的诠释下,反而显得有些空洞无物。鲁迅是影响一代人的鲁迅,同时也是一个被神话和被曲解的鲁迅,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他个人常被用作“路线斗争”的指示牌,他的作品也常被当作某种政治观念的图解,被符号化和工具化的鲁迅,也因此失去了一位有血有肉作家的形象,而成为一个会写作的冰冷机器。/ u% j5 n5 l0 z

" j3 u/ F9 @+ P1 e$ I有资料统计了从1920年代到现在鲁迅作品收入各种教材的题材风格和篇目数字,得出了这样一个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作品中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被保留的越多,而杂文的比例却越来越低。有了这个资料,就不难理解1970年代人所认识的鲁迅,为什么面目如此模糊了。此番人民教育出版社再次减少鲁迅作品篇目,让真实的鲁迅离现在的孩子们愈加遥远。在张爱玲变得时髦的时代,鲁迅真的落伍了吗?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一个社会还需要勇气和担当、需要独立和批判精神的话,那么鲁迅的声音仍然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2 09:44 , Processed in 0.0327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