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95|回复: 9

菩提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7 16: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菩提心?
0 S8 X1 J) u9 N3 l! j( t& r2 H' i: D+ B* x- D, x- B' W1 ~' I# |
2 `6 Y( `3 e7 I/ t3 d1 J
           佛子陀美[著]  土登曲吉扎巴[释]  达瓦泽仁[译] 8 G% o! _! @' l4 Y. b# f$ G* W! ^

- K( U9 Y3 ]( G: z9 ]       当年阿底峡在金刚座绕圈祈祷时,遇到了度母和金刚忿怒佛母幻化的一老一少妇女。阿底峡向她俩提了如何才能迅速成佛的问题。她们对他说,要想速速成佛就要修行慈仁悲悯的菩提之心。阿底峡牢牢地记住了这一教导。瑜伽师恰迟30岁时遇见了阿底峡,他请求阿底峡赐教。阿底峡对他说:“从今以后不要去考虑考虑你的名声,不要去考虑你的家庭宗族,不要去考虑你的家乡,要一心一意只想菩提之心。”瑜伽师恰恰迟认真遵循了阿底峡的教导,结果35岁时获得了至上的成就。仲顿巴指出:“要竭诚地修习慈悲之心,要牢固地树立菩提之心。”“仁慈悲悯的菩提之心是完成自己和众生大事的条件。”仲顿巴曾对瑜伽师说:“瑜伽大师,虽然你能在耳边敲大鼓的条件下不走神地修行,但是如果你没有树立菩提之心,那么依然没有摆脱日夜需要忏悔的境地。”格西贡巴瓦说:“遍知一切者的基础是二资粮(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而二资粮的基础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础是慈悲。”格西波多瓦指出:“不论身、语、意做什么事情都要怀着仁慈悲悯的菩提心去做。”他还举例说明慈悲的含义。有一个老太太问格西波多瓦如何修行慈悲之心。格西皮多瓦说:“你应该像疼爱自己的儿子一样地对待所有的众生,这就是慈悲之心。”   C+ r* N" g6 ^: c/ p; c/ s

5 b/ \0 P4 e& p$ s( W* C       关于悲悯,有一个叫康巴江白的人,他的腿部得了病,仲顿巴对他说:“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你的母亲正被恶狗咬着的话,你一定会忘记自己腿脚有病,飞快地去救你的母亲。如果你真正地把所有的众生都看作是自己的母亲的话,那么当你看到众生在受苦时就会产生无限的悲悯之心。”
0 P/ v0 d5 \6 z4 p# a6 F7 [3 M7 i, V( R
- [) K* E( i; y! z      关于发菩提心,有一个叫项门其朱的人问格西波多瓦:“阿底峡所说的发菩提心是什么意思?”格西波多瓦回答说:“决心把所有的众生从轮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并使他们成佛,这就是发菩提心。”项门其朱说:“哎呀呀!这可需要很大的心胸。”波多瓦对他说:“这说明你明白了。如果我们决心通过发菩提心来为众生牟利的话,就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朗日唐巴也指出,归根结底在于有没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夏斡瓦说:“要想获得遍知一切佛的地位,就必须使菩提之心扎根在心里。”恰余瓦也指出:“菩提心是求解脱和证得遍知一切佛陀的基础。因此必须修习菩提心。”仁钦冈白说:“没有利他的心就不可能产生发菩提心的愿望,就不能归入大乘佛法。因此仁慈和悲悯之心是极为重要的。”佛子陀美指出:“菩提萨埵们舍弃自己的幸福并替众生承受苦难。如果我把众生抛到脑后的话,那么即便我获得了大乘佛法又是有什么用呢?为了无际普天下的众生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而发至上的菩提心,舍弃自身的利益,通过直接的和间接地为众生谋利,这就是至上的上士。”佛子陀美一切教导的核心就是修行慈悲之心。
- P  b& J! `4 @2 z  U6 J+ w  3 T- f# ~  r0 [
% }% J3 v: L0 ]. W3 N0 H( l, W; ]. E1 H
[ 本帖最后由 三元子 于 2006-12-17 17:2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6: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利他心与菩提心的差距

                               利他心与菩提心的差距 ! u6 u$ P& l' c9 c6 J! x' }

( ^9 K, Z1 n& ?                                     索达吉堪布  9 |: e0 A; L* n
      现在世间人也有一些利他的行为,人们经常觉得这种事迹震撼人心,通过各种途径予以赞颂。但我觉得,世间上的这种好人好事,并没有真正涉及到佛教所说的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菩提心的范围相当广,世间人的利他心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只能对一部分人,如亲朋好友、儿女父母等有慈爱之心,这种心就连老虎、豺狼等凶猛的猛兽也有,故不算是真正的菩提心。
9 o+ ^0 r. ]' E2 m- w) i0 x  ]
' V& W' Y% Z5 M' c美国曾有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做过一个试验,虽然此举与佛教无关,但我觉得这个试验也许对大家会有启发。这位教授有一次要下课的时候,对所有的学生说:“我今天准备做个游戏,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有一位女士上去了,教授要求她把最爱的二十个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那位女士就把家人亲戚的名字全部写上,数量不够,又把邻居、朋友等都写了下来。写完后,教授让她把不太喜欢的一个名字擦掉,她就把邻居的名字擦掉了,然后,教授要求她继续擦一个、再擦一个……,一直擦到最后,只剩下了四个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教授还要她再擦两个名字,这时候她有点舍不得,想来想去把父母的名字擦掉了。教授要她再擦掉一个,想了很久,她将孩子的名字擦掉了。这时教授就问她:“你为什么要这样?父母对你有养育之恩,孩子是你的亲生骨肉,为什么要擦掉他们?”这位女士答道:“父母会在我之前先死,孩子会在我死后单独留下,能陪我共度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所以我对他的执著比较大。”教授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执著的范围非常小,在这么小的范围内,你对丈夫如此执著,认为他是属于你的,他的所作所为就会被你控制,很有可能失去自由,就像被关在监狱里一样,这样,他反而有可能会提前离开你。”% `, h% F: R, b

& m" e' A/ s# h' W" \# G. L3 Z        虽然这是一种世间上的试验,但也能提醒某些所谓的大乘修行人。他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菩提心”,但菩提心的范围是什么?只是自己的亲朋好友。是亲朋好友就愿意帮助,其他的众生一概不管,这并不是真正的大乘行为。以前霍西的曲恰堪布在讲《现观庄严论》“道智”的时候,非常严厉地批评了洛若寺的金旺堪布(如今这两位堪布都已圆寂),说他有个亲戚被公安局抓走了,前两天金旺堪布去县上看他好几次,这样自私自利地去,说明还没有通达大乘菩提心,为什么只看自己的亲戚,而其他的人被抓他不去看?当然,金旺堪布的智慧在当时是非常不错的,曲恰堪布经常赞叹他学得特别好,但如果去县上看亲戚,这说明他菩提心学得还是不好。表面上看来,这位上师是在批评金旺堪布,但实际上,也是在告诫我们后学者。1 l# L6 [! ~- |: O
4 K  D& f% A: u5 {3 A( b( m
        有时候我们反观自己,不要说真正的大乘菩提心,就连世间的利他心都不如。前段时间,深圳有位叫丛飞的歌手,他将自己十多年来的积蓄全部捐给没读书机会的183个孤儿和残疾人,花了大概300多万,自己还欠债17万多。后来他得胃癌时不舍得看病,认为钱用在自己身体上不值得,世界上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死了以后,很多孤儿、老人都去送花圈,大家全部伤心地痛哭。从表面上看,这个事迹确实非常感人,这种利他的行为,可能许多大乘修行人都不一定做得到,但另一方面,菩提心的范围比这个更广大,我们在修持的时候,一定要观察自己利他的范围到底是什么,这一点相当重要。" r5 }( j$ C; h8 K& e. V

* N( `7 E# E4 b1 `2 ^! J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修菩提心时,首先要从母亲开始,然后是自己关系最好的人,慢慢将这种范围逐渐扩大。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凡夫人执著的“我所”范围非常狭窄,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必须先从小范围修起,才能逐渐将普天下的众生都视为父母,只有这样,菩提心的范围才能慢慢扩大,修起来就有希望了。
& J' k' ]- Y7 ^5 u* ?6 n/ P9 w1 g  T+ Q

& h3 j3 }+ ]* E8 e# N
1 q" u& q0 a& }- U7 j

' Y8 X$ i$ s- q; m[ 本帖最后由 三元子 于 2006-12-17 17:2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6: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让你发菩提心的是谁?

                              让你发菩提心的是谁?
) L8 i! x, D( |* j: d; \) h! i                                     索达吉堪布  
- b0 d& W' ^% A; c! `1 f. Y7 x        是对自己恩重如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吗?是具功德的仙人、欲天、梵天吗?都不是。
% I) g: z4 ?8 a$ G) N' [! o: ?, b! u$ D" S' A7 ?1 d
        为什么呢?作为父母,除了个别人对自己的孩子恨之入骨外,一般来讲,他们都对儿女非常慈爱,平时自己吃不好、穿不好不要紧,最要紧的是照顾自己孩子的成长、学习、帮他找工作、解决婚姻大事、安排他的家庭、照顾孙子……,一直惦记的就是这些。很少有父母会想:我要让孩子发一个菩提心,让他获得佛果。这几乎都是没有的。我们也看得出来,很多人的父母特别可怜,他们不但不信仰佛教,而且经常反对,或即使没有反对,也不会想到让孩子发菩提心,在他们眼里,最主要的就是自己的儿女一定要读大学,读完大学后还要解决婚姻问题,有个人说:“我母亲天天让我找朋友,特别着急,虽然我不能出家,想当一个很好的居士,但这个老糊涂天天都催我,真是特别烦!”的确,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人们都把结婚当作一件终身大事,根本不知道所谓的家庭有什么样的压力,只有进入家庭时,才知道开始陷入了真正的痛苦中了。2 _7 \# t% l2 e  @0 y, I# _) v
7 ]4 @) W7 i2 d8 t1 r! A) r! s& ?1 i
        总之,父母最关心的是什么?就是子女的生活、住房、工作问题。上师如意宝也说过,世间有这么多芸芸众生,真正解决儿女生死大事的父母又有多少?从古到今,父母只关心儿女的饮食、穿着、住房、轿车等,除此以外,真正让他们发菩提心的父母恐怕没有。不要说不信佛教的父母,就连信佛教的父母在关心儿女的时候,也经常是问:“你身体怎么样了?要好好吃药啊……”整天关心的就是这些,从来也不问:“你发菩提心了没有?饶益众生了没有?”7 m+ V7 |* ^* z1 u5 r7 T
2 t) ]' ^) R5 G8 M: G; O- i
        世间上父母对儿女是最慈爱的,然后就是亲朋好友、自己的眷属,他们都认为对你很好,但这种感情往往是一种颠倒的执著。真正对你最好的,就是让你发菩提心的人,但这种人非常少,几乎都是没有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对我好、那个人对我好,亲人对我很好、朋友对我很好,但这些人永远都是你发菩提心的障碍,这是现量可以成立的。
$ ?+ @: K. K) X6 x  Y  c

" j) Z: n9 h* c" P$ w! u5 k; E9 [        有些人想:父母亲人都是糊里糊涂的,他们没有智慧,可能不懂这些,如果有智慧的话,他们会这样说的。但是有智慧的人,从世间来讲,是古代那些具有神通、精通一切世间学问、成就真实语的仙人,他们有没有让众生发菩提心呢?从很多公案中可以看出,也没有。如果仙人没有,还有一些具有五通的天人,他们并不是不知道道理,有没有让天界众生或我们发菩提心呢?也是没有。3 n( t- D" E3 Q# ?

- G5 g5 G- w( H' R' k        如果你认为天人、仙人虽有智慧,但是大悲心不够的话,其实就算具有大悲心,也不一定会让我们发菩提心。比如说梵天,器世间毁灭后逐渐形成时,一禅天形成,当时第一个天人就是大梵天,他看不到梵天以上的世界,只见梵天以下全部是空空的,只有他一个,后来才出现一些天人,逐渐有了欲界的其他众生,于是他就认为:我是第一个来的,后面的众生全部由我的意识产生,都是我的孩子。所以他对众生非常有悲悯心(包括我们在内)。那么,如此具有悲心的梵天,有没有让我们发菩提心呢?也没有。所以即使有悲心,也不一定能让我们发菩提心。8 |2 m/ W. o: i  u# }: i

1 V' x2 R& @" S4 i) r) M        有些人又想:梵天可能没有学过佛,如果学佛的话,会让我们发菩提心的。其实即便学了佛,也不一定是这样。有些佛友依止了很多的上师,在依止的过程中,某些上师从来都不强调菩提心,最多让你念一点阿弥陀佛、观音心咒,或是做一些善事。表面上看来,做善事积累功德非常好,但真正具相的大乘上师一定要让弟子发菩提心。如果上师都不强调,我们怎么知道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上,发菩提心是至高无上的目标;如果上师都不强调,世间上的父母、老师恐怕更不会让你发菩提心了。每个人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当时有哪个老师让你发过菩提心,都是让你好好读书,以后可以发财升官、当总统等等,除此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理想。+ @3 }. B5 n) P; m3 g3 z- g- H

9 ^. t& B6 @( y' ]6 I( d% q       当然,社会上也有一些比较感人的老师,比如有一位老师叫王文福,虽然他的文化不高,只是个初中生,但看到彝族某地有个麻风病村,村里的孩子没有条件读书(他们的父母基本都有麻风病),特别可怜,尽管他自己也特别害怕麻风病,但仍愿意到那里去教书。在教书的过程中,有人劝他最好到别的地方打工,这样一个月可以赚七百元左右,在那里给孩子们教书,每月大概只有二十四元,连生存都非常困难。但王老师就是不干。人们非常歧视这些麻风病人的家庭和孩子,谁都不敢去,但王老师一呆就是十八年,培养了四百多名学生。后来,他也成为了很多人学习的榜样。即便是王老师这样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可能也没有让孩子们发过菩提心,最多只是让他们做一些好人好事而已。可见,在这个世间上,强调发菩提心的人相当少,现在如此,以前也是同样。所以,为什么阿底峡尊者、堪隆巴大师对修菩提心如是的重视?这些公案大家应该非常清楚,我在这里就不罗嗦了。- D# Z! `! u9 \! G

, {- B  M: l0 w2 h% d% M       总而言之,世间上的父母、梵天、仙人或其他众生,有没有让你发菩提心的呢?确实没有。
$ M% |" k. y, t( D, o' T* U! \1 W9 J; Q2 a/ Z8 C: V3 ^3 k: R
[ 本帖最后由 三元子 于 2006-12-17 17:2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6: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 z- v2 U+ k" l+ J
0 S6 l9 G9 A* m+ W; Q
「自他交换」是密宗行者用来减少我执及增长「菩提心/慈悲心」的好方法。

6 Y8 s1 _% [9 u; t) M6 s
初习本法者,可以先想象天地之正气灌满全身每一个细胞,然后自身转变成一个「光体」之身。然后召请「五大菩萨」进驻心头。老修行者,则可以省略此步骤。

9 }  N4 @, G" E: W
其第一种作法,是想象一个有身痛或心痛的自己,坐在自己的对面。然后在吸气时,将其痛处的「乌云」吸进自己的心(轮)中。然后在吐气时,将代表佛性/神性的七彩光,送给他。每次做完时,记得想象两个自己结合,成为一个新「人」。

$ _+ P/ M$ b& u1 E: S8 ]
此法可以应用于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自己。
% S/ b  K8 g6 A% g9 @
第二种做法,是将坐在对面的对象,改成某一个正在痛苦中的人。可能在过往的岁月,他伤过自己,或者自己伤过他。或者一个跟自己完全没有过节的人亦可。
4 e& x7 q  r. G: N
第三种做法,是在吸气时,想象将天下一切众生 & Y, }* q; `8 h5 S1 {9 \2 W/ N
( X7 F% j( O0 J6 C/ H
& P& H) y9 _" n' g
心中的「黑云/污气」,都吸进自己心中。然后在吐气时,将千万道的彩光送给他们。
+ N% A5 T0 h4 ^7 B- m
本法,早晚各练习五至十分钟即可。练完时能够接着静坐十至十五分钟更佳。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6: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他平等的修法
$ I9 {& G* [& l
     菩提心的修法当中,四无量心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以及菩提心略修法,都已经讲过;于观想的佛菩萨前自受菩萨戒的方法,也已经讲了;现在就开始讲菩提心的另外三个修法: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至此,有关菩提心的修法就比较完整了。
2 U- e# I  c& x# u/ Q + l  B) Q8 q& `& |3 i
    一、总义
, M: O0 V$ b8 } # w& B5 L# D7 T! j& C
      (一)修法的重要性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崇高的思想。为什么这么说呢?
* |+ z$ D7 H3 F" C8 h- ]
; Q1 e4 L7 U" Y) J& B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古代,虽然除了佛教以外,也有许多原始宗教,其中的很多宗教也是提倡爱心(慈悲心)的,但没有一个教派能够说出这么伟大的思想;在近现代,虽然也有许多宗教和哲学派别,也涌现过大批的思想家,其中的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出这么伟大的思想;不但过去、现在没有,即使在将来,也不会有人提出更崇高的思想。& d; v4 h- J4 m) h
4 `% C1 X8 Y5 k" _+ j
    从古至今,唯有佛陀才能宣讲如此殊胜的思想和修法。因为这三种修法已经达到利他境界的颠峰,任你再怎么冥思苦索,也不可能找到超越其上的利他思想。特别是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简直就是一种纯粹的、毫无自私的奉献。虽然口头上谁都会说“要无自私地奉献!”,而实际上,却往往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名副其实的这种奉献精神及其修法,只有在大乘佛教里才能见到。由此可知,在大乘佛教中,不但其胜义谛的见解,如空性、如来藏、光明等等,是无比殊胜的;而且其世俗谛的自他相换等思想,也是举世无双的。所以,这三个修法至关重要。3 O. B( j9 n4 l+ F1 x* A/ [$ A7 h/ V

1 v: n% X/ z( J# z; B9 n    佛说,不但发起菩提心,是希有难得的,而且仅仅听闻自他相换等菩提心的修法,也是难值难遇的。现在我们有机会来学习这些思想,进而去修行——体会、感受、想望这样的境界,真可谓千载难逢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去修!; D3 r5 L2 f# t# ?+ c9 h
& s! @/ N$ Q- i8 Z6 B
    可是,虽然近年来我讲的菩提心修法,已经是详细得不用再详细了,而你们修持菩提心的深度、精进度,却可能还差得很远,若是这样,则自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进步。究其原因,只有两个,与这两个原因相应的,就有两种不愿意修菩提心的人:一种人是因为非常重视世间的圆满,如升官、发财等,而忽视了这些珍贵的修法。当然,在家人为了生存,肯定要适当地考虑钱财等等,但如果将这些作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和目的,就实在是太可惜了;另外一种人虽然也想修行,却因为轻视加行的修法,认为它们不值得修,所以不想修菩提心等法,而只愿意修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以及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高深大法。例如,有些人本来正在修加行,却在修加行的过程中停了下来,原因就是有某某上师已经开许他可以不修。这两种人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呢?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没有任何成就!# u3 `. E* z1 o2 S0 P. g$ G
   
; G" C7 h" G. S    第一种人根本不修行,自然不会有何成就;第二种人虽然想修行,却因根基不够,又缺少基础修法,最终也不会有何成就。所以,闻法后一定要去修!而修行的重点,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这是宗喀巴大师等所有的高僧大德和成就者们所共同提倡的,也是我们反反复复讲菩提心的原因所在。7 R. }1 ]) G/ z  K8 L
0 s* D- O1 i- o: @
    一直以来,在佛学院的教学课程以外,我总是不太愿意讲密法,而最喜欢讲的,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之类的法,这是为什么呢?% E4 }1 M; s* A" D% c% Y) B
  L; [' V$ {7 n) N5 J' t  w
    我们应该想一想,闻法或传法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藉由听闻或传讲佛法,而令每一个人的心中得到相应的法益,这是在座所有人的共同期望。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家距离大圆满或其他生圆次第还很遥远,对这些深奥的密法最多只有一个概念而已,只知道大圆满、生圆次第很殊胜,却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殊胜的法。既然是这样,传讲这些密法对我们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实际上不会有什么作用!
& C4 F1 H$ J' b* F8 D: x
/ n; D  s( {0 H4 Z    这样讲既不意味着大圆满或其他生圆次第有什么过失,也不意味着无论我们再怎么努力地修生圆次第,都没有希望获得一点儿法益。毫无疑问,这些法都是非常殊胜的法,但因为我们距离生圆次第太远了,再说又缺少加行的基础,所以,想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几乎是不可能的。
& Q9 {- P) W) p* M! V / K4 M" A+ a( d0 b! v3 i
    总而言之,如果根基不够,即使修再殊胜的法,也很难获得真实的法益。相反的,虽然大家离出离心、菩提心等法也有一定的距离,但只要肯花一些时间精进地修习,就可以拉近此距离,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是一个原因。# o; w% R, ~) O: b! n$ E0 }9 p9 {
    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高僧大德都说过:“凡是能够断除烦恼的,都是佛法;凡是不能断除烦恼的,都不是佛法。”那么,大家不妨反省一下,在传完大圆满、生圆次第等密法后,你们有没有办法依靠所传的法断除烦恼呢?如上所讲,这是极不容易的;相反的,传讲出离心、菩提心等法,对于你们断除烦恼却是大有裨益的。9 h* x' I( h. a" K" |, e- Z
: I  Y! X  k5 ]. ~) O
    比如说,如果我们能修好四个外加行,从而生起出离心,则贪恋轮回之心就会有所减轻,这是很有可能的。因此,传讲出离心的这堂课,便对控制我们的烦恼起到了作用;另外,在讲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后,如果我们能够精进修持,把修法融入到自己的心中,则即便未能彻底断除无始以来所培养、串习的极端严重的自私心,但至少也会有所减轻。所以,传讲菩提心的这堂课,也对控制我们的烦恼起到了作用。这就是我比较喜欢讲基础修法的两个原因。
0 L8 n, n3 f6 O; |
( \8 I, @9 B, x% @6 m! l; X7 s[ 本帖最后由 三元子 于 2006-12-17 16:5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6: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修法的次第0 y5 z1 l+ d: C$ }& r
8 q7 O2 e  M: }  W
    至于何时修自他平等等三个修法,存在着两种观点:一些大德认为,在真实的世俗菩提心尚未生起时,就需要修这三个法,由此而令相续生起菩提心,这是一种观点;另外一种观点是,待世俗菩提心生起以后,再修这三个法,由此而令已发的菩提心不断提升,并越来越稳定。
) C# B& U' d: n: P0 k   W/ s! _  X, p
    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自他相换等三个修法,本身就具有两种能力:其一、在未发菩提心时,通过这三个修法的锻炼,就可以使自心产生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其二、在已发菩提心后,通过这三个修法的锻炼,就可以使已经生起的菩提心得以发展——更加成熟、稳定、不易动摇。所以,这三个修法是非常重要的。
8 V0 e& T* X- ?) U ( F  u4 x9 D2 J" h+ k. p6 g+ D; [
    (三)自私心的过失不论是否学佛,大多数人都认为:最可怕的东西,是存在于外面的魔鬼。
7 Q; @, M8 T+ \; A# \ 1 ~# m8 z" W+ D6 p
    其实,即使在饿鬼道中确实存在着所谓的鬼,他们也只是某一类众生而已,并非真的那么可怕。那最可怕的、对我们伤害最大的是什么呢?大乘佛教认为,对我们伤害最大的魔不是在外面,而是在内心深处,也就是自私心,以及与自私心密切相关,与慈悲心、菩提心完全相违的瞋恨心,这些才是真正的魔。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认识的一点。/ R7 s. n+ K  c4 g- @# `! h3 }
! G! A6 y7 d9 Q* v
    为什么说自私心是魔呢?因为,虽然人们把能够伤害众生、令人恐惧的有情称作魔,但自私心对我们的伤害力,实际上却是外在魔、鬼的成千上万倍。从无始以来直至今天,因为有了自私心,我们才会始终自重他轻: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一切都为自己着想,而纯粹地、诚心实意地为他人考虑的利他之心少之又少,有些人甚至在一生当中,也从未生起过这样的念头;即使偶尔会为他人着想,也都是有目的、有条件的,而不是像佛陀所讲的那样——纯粹地无自私地奉献。正因为我们缺少了纯粹利他的心行和习惯,一切都为自己打算,所以才会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因);既然有了因,肯定就会有果,于是,因果便循环不息,我们也无休止地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所以说,正是自私心,才让我们流转轮回,并在轮回中承受了无量无边的痛苦。内在的自私心,才是真正的魔。7 ]& ?1 u9 s! t( |% i2 F
% H+ R* F5 Q$ r; S! u# b9 @' B
    (四)断除自私心的方法
( M5 }) m$ j  l" ~ , F/ y/ |' d+ k2 a3 N' A
    既然我们心里存在这样可怕的魔,那需不需要把它驱逐出去呢?当然需要。因为,如果现在不想办法赶走此心魔,则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它还会令我们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
! q+ {) H! j: \1 s) l; k1 b) g
& q  f$ H0 |. D    那么,该用什么方法赶走它呢?譬如,念诵很多密宗仪轨时,都需要观想把魔、鬼赶出坛城,是不是用这种方法呢?这是行不通的;又如,能否依靠磕头、布施、放生等方法赶走它呢?这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做这些事也可能是出于自私自利之心。
6 X& J3 d; C( k6 e4 Z' Y: f
) x8 N! g5 [; o( c  I    真正可以驱除自私心的方法只有两种:一是世俗菩提心;二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虽然空性的智慧能够彻彻底底地解决自私心,然而证悟空性却是我们现在难以办到的事情。所以,目前驱除自私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他相换等三个修法。
+ G9 M8 s) C1 v ) }, @7 D7 d2 O& B7 B6 k
     (五)赶快行动
2 C1 R# @+ @6 P+ o6 P' G- i4 L ' q' d7 p, s' R
    从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里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生死,但是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一无所得。仅就这一生来看,在座的绝大多数人已经三四十岁、五六十岁了,大家都是从小就开始上学读书,学业完成后,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工作,辛辛苦苦几十年,可是今天我们得到了什么呢?我们所得到的,只是在人世间没有饿死地生存下来而已。如果今天我们死了,则真正能够带走的,对自己有真实利益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我们仔仔细细地想一想,里里外外地看一看,家里的哪样东西是真正有用的?一样也没有。( v% p" [- U5 {

; U0 Y; p9 h9 n! g& ?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既不是造物主的安排,也不是无因无缘的偶然,而是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自始至终只为自己打算,不但对自己非常执着,而且对自己的亲友和财产也有着非常强烈的贪欲心,对伤害自己及亲友的人或非人则有着非常强烈的瞋恨心,因此我们才一无所获,空手而归。对此,大家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 k* i) F; p1 x0 R# i
; h0 n5 t4 U8 {) l3 ~+ W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现在应该是回头的时候了!无论这辈子还能活多久,我们都要让余生变得有意义;不但这一世如此,而且要想办法令生生世世的生命,都变成有意义的。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生命变得有意义呢?就是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三个修法。" a, r) R9 ?+ c$ Z4 b  Z: z* G

% a: G! [/ I9 {* {. d/ Y    总之,想走大乘道,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地往无私利他的方向迈进,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虽然在大圆满的法本里,“成佛”讲起来很容易——上等根机者只需要六个月,但像我们这样的人,肯定是不可能在六个月里成佛的。所以,对我们而言,学佛、成佛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计划。! o9 p% Y# D+ u+ ~* L( T
" r. X* S! p: ]2 M! m4 e
     可是,再长远的计划,也总得有个开始。如果始终没有开头,根本不往这个方向努力,就会永远为自己打算——这一世就这样过去了,下一世、下下一世也会如此。如果是这样,则永远都不可能踏上大乘菩提道;相反的,只要我们肯迈出走向菩提大道的第一步,就一定能够成就。因为,在有了一个开始以后,尽管各人的精进程度不同——有的人进步快一些,有的人稍微慢一点,但是,我们都可以将大乘佛法的所有功德,包括最微小的功德逐渐地累积起来,只要能够这样坚持下去,就总有一天可以成就。
" c4 V8 E7 W. L/ T; G ( U5 ]& E- t0 D* `$ M2 Z
    所以,现在不谈各人的境界有多高,只要求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有一个往这方面努力的打算,必须有一个这样的开头,这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8 ]  J3 h7 [* O- w% ^
! }8 H) A6 J: v* J) O: O* b6 H
[ 本帖最后由 三元子 于 2006-12-17 17:0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7: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自他平等的修法 : g4 `0 w; R5 {, G, a% M
" @; M2 B3 i, E0 {- h& U7 ?
    (一)自他平等修法的标准
8 s) I+ l' H" H" k: h9 v ! v, ~  O/ N* n  X
    华智仁波切以一个譬喻说明了自他平等的标准:下了一场大雪后,“我”和某人一起走在路上,此时“我”穿着一双鞋,那人却光着双脚,“我”就脱下一只鞋送给他。于是,“我”的右脚和他的左脚都没有鞋穿,同样地受寒冷之苦;而“我”的左脚和他的右脚都有鞋穿,同样都避免了寒冷之苦。如果在一切实际行动当中,都能够这样做,就是真正的自他平等心。6 v& O) Z; X0 h* K/ |$ d* |
, z: [2 _/ H! _/ o6 o
    值得注意的是,“雪中让鞋”只是一个小小的譬喻而已,有人肯定会想:“这很简单,我也办得到”,而实际上,假如路途不是很远,时间不是很长,而且只是偶尔一两次,有些人也可能会把自己的一只鞋让给别人;可是,在所有的事情上,我们都能这样做吗?做不到的!既然如此,那我们所发的菩提心是不是很虚伪呢?也不是。因为,虽然我们发起了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决心,而现在却尚未达到自他平等的境界,还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佛也没有要求必须在发了菩提心后,立即全盘接受大乘菩萨的所有思想和行为。因为即便这样要求,我们也是做不到的。
2 h$ F* q5 c6 n5 F* ]3 x! } 6 k  v" P* p6 T( a8 ?' Z; E! G. f% g/ c
     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培养自重他轻的念头,此念在心里早已根深蒂固,所以,要立即做到自他平等,自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就很不错了。往昔所有的佛菩萨、高僧大德,也都是从我们这样的凡夫位走上去的,如果从现在起,我们能够在打坐时和出座后如理地思维、修习,则一定可以达到菩萨的这些境界。
2 H  T, `# j3 }# |( A
$ Q9 |; \# `7 c) Y3 o% X; N& F    (二)自他平等的具体修法
: {! }- P) e6 v6 ]% E, l- E0 ]
) ]8 Q$ @* z) U8 N    做完打坐前期的预备工作后,就静下来正式入座。这时,要反复地观想、思维知母、念恩、报恩等修法,并深深体会到:“天下所有众生都是我的母亲,在作我母亲的时候,对我都是恩重如山。他们是我的母亲,是我的家人;我是他们的儿女,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母子俩应该同甘共苦。”
' [6 Q  C- A' w( {4 U& R
- d2 k: \" ^3 K4 z    即便在出座以后,当我们看到人或动物的时候,也要立即如此观想。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这样反复地锻炼。这些观想内容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符合事实的,只是由于无明的暗覆,才使我们不能明见而已。
* q$ g1 X8 M5 E . u& U0 R1 B* V4 g! }
    在此基础上再思维:既然我是他们的儿女,众生是我的家人,那么我就有责任为他们遣除痛苦、创造利乐。(“利”是指暂时的利益,如在轮回中享有健康、长寿、无病等福报,这便叫做“利”;“乐”是指解脱的利益,如成佛、获得阿罗汉的果位等,这便叫做“乐”。对此也有相反的解释,“乐”是指世间的圆满,“利”是指出世间的圆满。)
0 R( [/ r1 s7 U+ R" F
. Z3 R% H' Z) \2 }: w; e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我非常想望自己能享有幸福,其他众生也跟我完全一样;我非常希望自己能远离任何痛苦,其他众生也跟我一样。在趋利避害上,我和他们是平等的;
* T: M: ~0 A2 `7 I0 g
# o# V3 w! @9 o  L3 H    其二、既然所有众生都是我的父母、亲人,那么我是怎样对待家人的,也应该同样地对待一切众生。从今以后,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而至少要将自己一半的快乐分予众生,为众生承担一半的痛苦,这就是自他平等的核心思想。+ o+ Z* T: z6 N9 e: i: w

. s! R2 O7 Q9 Y7 D7 Q6 K    此后,再加上四无量心的修法。
1 {. k0 h9 f& Z2 q
! e) l5 l3 @$ s, x" {/ y    第一、慈无量心。这时要观想:以前,我做的很多事情都仅仅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幸福;现在,即使我做不到根本不为自己打算,至少也要将百分之五十的幸福送给其他众生,将百分之五十的幸福留给自己。譬如,如果一个人工作了两天,就把第一天挣的钱留给自己,把第二天挣的钱无条件地送给他人。以此类推,如果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做,这就是修自他平等的结果;在没有达到此标准之前,如果有心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正在修自他平等。此时算不算是菩萨呢?如果具备世俗菩提心,则也算得上是一个初步的菩萨,因为不一定所有的菩萨都层次很高。
1 F. G# v! c/ Y9 S* G! z
: S# Z. o1 B! p9 a" z3 D    第二、悲无量心。这时又要修知母、念恩、报恩,并由此深深地体会到一切众生都是母亲。然后,再按照外加行轮回痛苦的修法,观察众生的痛苦,从而体会到一切有情每时每刻都在感受不同层次的痛苦。这时再思维:“既然他们是我的母亲,我是他们的儿子,我就应该为他们遣除痛苦!无论我现在的能力怎样,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不做是不行的!我有这个责任!”
& O2 Z( u# Y$ K7 R8 N
  _" T& u9 c  i    大乘菩萨必须要有责任感,这是最关键的!如果看到众生的痛苦不生悲悯之情,看到佛菩萨的功德不起羡慕之心,没有任何责任感的话,就不是大乘菩萨。
6 B* l2 O3 y, V) z2 H4 P+ G 7 H# a$ k9 B: t' d8 L$ V
    比如说,有些居士听到一些禅宗公案,就说这个不能执着,那个不能执着,连放生也不能执着。可是,作为凡夫如果什么也不执着,什么都无所谓,就会没有责任感;如果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动力,就不会积极地修行。这样一来,人家肯定会说佛教是消极的。因为你这也不做,那也不做,什么都不做;觉得这也没有意思,那也没有意思,什么都没有意思,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当然是消极的。
. J1 I' z( W) T / P3 @2 v; A9 G* r
    大乘佛教认为:并非世间的一切作为都没有意义,只有一切都为自己打算的,类似于争权夺利等等之类的作法,才是没有意义的;而为了利益众生,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是我们必须积极努力去做的事情。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6 R0 S, p2 b2 D
    在打坐观想时,一定要感觉到“我有这个责任”,即使在出座以后,我们也要培养这样的责任感。平时,在看到任何众生时,都必须想到:“他是我的母亲,我是他的儿子。”从世间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儿女有没有责任来减轻、断除母亲的痛苦呢?肯定是有责任的!这是最起码的道理,任何人都知道。不过,一般世人却只重视这一世的父母。例如,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很讲究孝道,但其所要孝顺的对象,却仅仅是这一世的父母而已,并未涉及前生后世。而大乘菩萨却把父母的概念扩大到前世、后世,乃至生生世世,这样推理的结论是——所有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这个结论是有根有据,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如果对现世的父母应该孝顺的话,那么,对生生世世的父母,为什么不该孝顺呢?为什么可以没有责任感呢?所以,必须要有责任感!) T  j8 C) m) `0 L3 D! E8 y

- m2 x- G5 D" j9 l) L) |    现在我们有没有责任感呢?这很难说。如果有人能够做到完全不为自己着想,只为众生打算,愿意承担为众生减轻痛苦、创造幸福的责任,那么,他就是菩萨。但是,如果再严格一点来看,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的。比如说,一些基督教徒建立了很多慈善机构来利益大众,虽然这也属于无自私的奉献,可是其结果却并不理想,因为这样做只能帮助对方减少一些人世间的痛苦,却根本无法解决最关键的生老病死之苦。所以,我们不仅要有责任感,而且要以佛陀的智慧来利乐有情,这样,利益众生的层次和范围就大不一样了。当然,即使现在我们不能立即或在短时间内全盘接受菩萨的所有行为,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我们要有往这方面努力发展的决心,要向往、羡慕菩萨的境界。# Z/ e! p- p" T# Y2 I. p  e

! G- [) Y2 H5 F, `/ {     在最开始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一个认识问题。如果我们认识不够,不觉得所有众生都是父母,不能推翻、超越心里那些早已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而始终认为:“我只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哪会有那么多的父母呢?”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走上大乘菩提道。- x/ h# G9 h5 y' B, p% v; |

1 |4 o* ?6 i$ ?4 R9 C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大乘佛教就是教我们如何解放思想。解放什么思想呢?一个是一切为自己打算的自私心;另外一个是无明,又叫愚痴。正是这两样东西把我们紧紧束缚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从不为他人着想,只考虑自己,而且只知道计划自己现世这几十年的事情而已。现在,我们静下来反反复复地修自他平等,就是在解放思想,其结果就是培养责任感。因为,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责任感,自然就有了动力,所以才会愿意积极地为实现一切众生的利乐而精进,并且不会因为任何人的阻碍而退缩;相反的,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责任感,就没有动力,所以即使经人百般劝导,也不愿意为众生奉献自己的一切。 ( E$ h7 |  K. z" k
* M2 ~# M% D. k  H  N( m
    总之,若从为众生创造利乐的角度来观想,这就叫做修自他平等的慈心;若从为众生遣除痛苦的角度去观察,这就叫做修自他平等的悲心。  h9 M0 E6 c. E, c/ @1 |3 ?
% L/ s7 ]; j( N* ]: \) h
    第三、喜无量心。这时也要从知母、念恩、报恩修起,最后要思维: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为他们创造利乐、减轻痛苦,是我的本分、我的工作。但是,如果不需要我的帮助,他们已经有能力为自己创造幸福、遣除痛苦,那么,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吗?我为什么还要嫉妒他们呢? ( A6 D% s: Q0 B% Y

# p2 e  ?8 G: t# J6 S    譬如,某项工作本来是要我来做的,如果另外一个人帮我做了,那我有没有道理嫉妒他呢?当然没有道理!从这个角度进一步扩展,我们就可以意识到:当众生享有幸福的时候,我们不但不应该嫉妒,而且还要发愿——祝愿他们永远不离开这样的幸福!如此深深地思维,就叫做修自他平等的喜心。
5 W7 K6 n7 y" R- E4 c
5 q: v5 L0 w6 U9 H" o& j    第四、舍无量心,此处又叫做平等心。自他平等的舍无量心,是指不片面地对所有众生修慈、悲、喜心,同样地善待所有的生命。凡夫的观念与平等心正好相反,比如,有些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从而忽视了动物等其他生命的幸福和利益;进而又把人划分成很多种族;再把一个种族划分出很多阶级;又把一个阶级划分出亲友和仇人。但是,在大乘菩萨的境界中,却要将所有这些差别全部化为平等,这就叫做修自他平等的舍心。
: w. r7 M" s$ O8 T. M 0 N6 [  z/ |% g. E
    这里的四无量心与其他修法中的四无量心有何不同呢?修自他平等四无量心的特点是:第一、修慈无量心,即给予众生安乐。此时要观想,至少要把自己一半的安乐分给众生;第二、修悲无量心,即遣除众生的痛苦。比如,以前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自己减轻痛苦,而此时要观想,至少要把以前一半的精力用来为众生减轻痛苦;第三、修喜无量心,即对众生的安乐心生欢喜,就像自己在远离痛苦、享有幸福时,心里会无比高兴一样,而此时也应观想:愿将自己一半的喜悦之心分给众生,也即众生幸福快乐时,我也非常欢喜;第四、修舍无量心,即指对一切众生修自他平等的慈、悲、喜心,这就叫做自他平等的四无量心修法。 还需要注意的是,修四种无量心时,都必须修四个具备。如修慈心时,这四个具备即指:一、具备想望——强烈地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获得利乐;二、具备发愿——在想望的基础上,祝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利乐;三、具备发誓——发誓从现在起,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为众生创造利乐;四、具备祈请——祈请上师三宝加持我能够为一切众生创造利乐。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时,都不能离开这四个具备。. j' [( M( c; O

( I" J" Q  N2 I( B3 S5 N    最后再强调一下自他平等的原则:在没有修自他平等之前,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考虑;在修好自他平等之后,则是百分之五十考虑自己,百分之五十考虑其他众生,简单地讲就是——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也要怎样对待其他众生。这时还没有完全放下自己的事情,因为修菩提心也需要次第,如果一开始就要求我们完全放下自己的一切,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只要求我们一半为自己,一半为众生,这就是自他平等的原则。
) Q3 M. @9 p( m% I! _* a 4 w- J5 E, ]+ o9 e$ z7 |" _
     在起座前,如果有可能,就修一修空性,在空性的状态当中安住一段时间,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之后再回向、起座。这就是自他平等的修法。
6 z, g8 C2 H2 Z; x
" l& H( H- p1 s% b# E5 N" F
( I/ I' H& V8 L; i5 f/ ^
  ?, N: ~- W4 L4 @0 t) H
[ 本帖最后由 三元子 于 2006-12-17 17:1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7: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条滚滚激流冲击不息,
        无法改变的业力周身捆缚,
        身陷我执的坚固铁笼,
        漆黑的无明夜色笼罩着天空。
        在无边的轮回流转中一生接一生,
        连续不断地遭受着三苦的残酷折磨。
        怜悯沦落此境的慈母众生,
        要发成佛度众的菩提宝心。
        三界之内是无异于一栋正燃着熊熊烈火的住宅,一个明智之人谁会平白无故生活在火宅中呢?他们会努力奋斗,摆脱自己可怕的处境。追求超越三界的安乐,这当然要依照一定方法。三界总导师传授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能让人得到解脱,都很珍贵,但菩提心法门是最珍贵的,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心要总汇。

+ O& _6 w' ~6 X- p* \$ p) j
3 k# C8 u2 ?0 z) x$ }0 E% ?  m[ 本帖最后由 三元子 于 2006-12-17 17:3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4 03:03 , Processed in 0.0267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