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上古音/ a- O* F9 z6 ~& H8 g* d
本节重点讲授上古音的声母,上古音的韵部,上古音的声调. 2 e P0 T2 k# j2 o9 C% i
一 上古音的声母
* d0 K4 e4 D2 e# A9 Q(一)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和方法
+ z% Q* P8 ?- P: U, o4 ]; ` o' b研究上古声母主要依据的是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重文,通假字,联绵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研究上古声母还有一项重要的材料,即谐声字,不过清人只认识到谐声字是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而对谐声字在研究上古声母方面的妙用,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第一个把谐声字作为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并通过系统归纳同声旁字组的方法以确定上古声母的学者是西人高本汉.下面我们对几项主要材料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 `7 {- c3 B2 Z E8 }
异文 "异文"是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伏羲"与"庖羲".
3 ]0 {. Z' `/ J& x. {$ ?声训 声训是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的训释,如《释名·宫室》:"房,傍也.室之两旁也." Q6 z# C% m$ a: O& V" U
注音 注音是指古代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说文解字》:",未萦绳,一曰急弦之声.从糸争声,读若旌."又如《左传·成公二年》:"请曲县繁缨以朝."《经典释文》:"繁,步干反.", }4 {) ~0 C0 e( F2 j- {3 M9 j W
重文 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异体字.《说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个小篆字外,同时又将一些异体的籀文及古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文字)收列於小篆之下,如:"份,文质僭("备"之误)也.从人分声.《论语》曰:'文质份份.'彬,古文份.……"# | G$ t. V. ~
谐声字 谐声字即形声字.《说文解字》中有80%以上的字都是谐声字.如:童——僮瞳穜曈董幢撞冲憧钟……
5 }- Y J8 U; P8 H1 ~- Q以上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即异文中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声训中的被释词与训释词,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谐声字中的主谐字和被谐字.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按说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如果在今音(指中古音)中它们的读音不相同,如"童"的声母中古音是"定"[d],"撞"的声母中古音是"澄"[ ],这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化.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d],或者都读作[ ],这就是说,其中有一种声母在上古是不存在的.下面我们介绍前人根据以上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u& E3 `7 C6 C' L b% q) ^7 ~. E2 [1 L
1,古无轻唇音' K+ O# Q) g! b
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并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这项结论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现将这项结论的证据简述如下:) ~0 Y6 H1 Z; S- z
(1)"非"古读作"帮"
" B) U. k0 v/ R v* b*《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 R6 o* J: k- K# Q# h5 k; S*《论语》:"子贡方(非)人."郑康成本作"谤(帮)人."( S1 V, Q- L4 {4 P4 s& o6 }
*《论语》:"且在邦(帮)域之中矣."《释文》:"'邦'或作'封'(非).""而谋动干戈於邦内."《释文》:"郑本作'封内'."
; {, r. Y+ m5 L( p*《诗》:"彼(帮)交匪敖."《春秋》襄二十七年《传》引作"匪(非)交匪敖."《诗》:"彼交匪纾."《荀子·劝学篇》引作"匪交匪纾."
' s0 h' A* c. G7 f( t9 [+ v) p, |8 K*《诗》:"四矢反(非)兮."《韩诗》作"变"(帮).
* x' Q# I" E8 v; {*《释名》:法(非),逼(帮)也,人莫不欲从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 o- N/ A3 F" s; X5 q谐声字: 非(非)—悲(帮) 分(非)—扮(帮) 反(非)—版(帮)
7 G: Z3 A* _7 E" W甫(非)—补(帮) 发(非)—拨(帮)
t* j8 c, x& S& U(2)"敷"古读作"滂"! z0 s4 P; j* V5 V! M' j+ ?
*《诗》:"铺(滂)敦淮濆."《释文》:"《韩诗》作'敷'."
, N( \0 K; _. S1 J" h谐声字: 孚(敷)—脬(滂) 覆(敷)—(滂)?
* [: h3 O& D& ]# f9 C! u(3)"奉"古读作"并"
4 n3 ?& Y c: `. L; n, t6 o*《诗》"凡民有丧,匍(并)匐救之."《檀弓》引《诗》作"扶(奉)服".《家语》引作"扶伏".
$ @, V/ b/ _% T3 R( r' E*《史记·苏秦传》:"嫂委蛇蒲(并)服."《范雎传》:"膝行蒲服."《淮阴侯传》:"俛袴下蒲伏."《汉书·霍光传》:"中孺扶服叩头."
$ @: Z+ F+ t, ]: k! B" F, x*《左传》昭十三年:"奉壶饮冰以蒲伏焉."《释文》:"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
8 y h' O( F5 W5 z*《史记·五帝本纪》:"东至蟠(并)木."《吕氏春秋》:"东至扶木."9 t& X w2 K( v) z6 ]; J
*《左传》:"部(并)娄无松柏."《说文》引作"附(奉)娄".云:"附娄, 小土山也."
6 N8 S) q! ]; F*《左传》:"取人於萑苻(奉)之泽."《释文》:"苻,音蒲(并)."4 B# g1 l/ _* |1 n
*《庄子·逍遥游》:"汾(奉)水之阳."司马彪,崔撰本皆作"盆(并)水".
- I" x; ^ p. i& ]! M! s& i) h*《春秋》:"晋侯使士鲂(奉)来乞师."《公羊》作:"士彭"(并).
5 r$ L( Y% b5 M5 s$ o*《说文》"朋","鹏"(并)皆古文凤(奉)字.朋,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庄子·逍遥游》:"其名为鹏(并)."《释文》:"崔音凤.云,鹏即古凤字,非来仪之凤也."《宋玉对楚王问》云:"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 G+ D; M9 [! l- P& B' M
*《释名》:"房(奉),旁(并)也,在堂两旁也."《史记·六国表》:"秦始皇二十八年,为阿房宫.二世元年,就阿房宫."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
( A& h( W% `4 V0 ^7 q*《周易·系辞下》"古者庖(并)牺氏之王天下也",孔安国《尚书·序》"古者伏(奉)牺氏之王天下也".
1 Q! Z2 X% a. R: f谐声字: 凡(奉)—芃(并) 冯(奉)—慿(并) 伏(奉)—垘(并) 4 o) V6 I" Y9 _5 Y
(4)"微"古读作"明"* i8 c+ T% U# v$ L5 D
*《水经注·汉水篇》:"文(微)水即门(明)水也."4 C) B; T4 m2 Z; o
*《史记·鲁世家》"平公子文(微)公",《世本》作"闵(明)公."6 E/ T+ H: I$ X4 w4 D. E( O
*《诗》:"周原膴膴(微)."《文选》注引《诗》作"腜腜(明),莫来切.. @4 D+ V" B% ~# ?6 o, G
*《释名》:"望(微),茫(明)也,远视茫茫也."
4 [& [; D, V2 ~: b- b3 K5 e9 [*《周易·职方氏》:"其泽薮曰望(微)诸."注:"望诸,明都也."疏:"明都即宋之孟(明)诸.", T8 ~9 @% [ Z* q8 I
*《荀子·成相篇》:"天乙汤,论举当,身让卞隋举牟(明)光."即务(微)光也.
5 |* o* D8 C( O5 U2 [& p*《左传》文公十八年:"其宰公冉务(微)人."《春秋事语》作"其宰公襄目(明)人".
) B9 U+ O+ Q: W3 T& p3 p3 R*《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微)成."帛书《老子》:"大器免(明)成."
- M& \, g' O, o( v+ q8 s谐声字:无(微)—橅(明) 文(微)—闵(明) 亡(微)—氓(明) 未(微)—昧(明)" ~: _3 u5 Z. {! r
以上材料说明三十六字母中轻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类,或者没有轻唇,或者没有重唇.其所以会得出无轻唇音的结论,重要理由之一是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没有轻唇的方言,却找不到只有轻唇而没有重唇的方言.象厦门,潮州,福州等方言中就只有重唇音而没有轻唇音,这显然是古音的遗留.例如:0 D$ t) G: A3 M& D. z
此外,一些地名的读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根据这些地名的读音也可以确定古无轻唇音.例如:
0 M2 R8 ]" J3 A2 o1 P5 s费: 旧读bì,春秋鲁季孙氏封邑."费"属敷母.- S9 X: m% `- v9 b% J6 q% Y. b
阿房宫: 音ē páng gōng,秦宫名."房"属奉母.3 g' M7 w. [% @/ l% t( n
逢泽: 音páng zé,古泽薮名."逢"属奉母., u& D% q6 I$ W# t7 V1 r
2,古无舌上音(钱氏称作"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 L% b5 t. [7 M5 { t这是钱大昕所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是到了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下面是这项结论的部分证据:& Z9 F2 o `# ]+ B$ l- G, [
(1)"知"古读作"端"4 ~/ L3 \3 A1 j& A- H \) A4 p
*《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督(端)."注:"即天竺(知)国."5 B: {+ U. k9 L' c7 I/ G4 U
*《檀弓》:"洿其宫而猪(知)焉."注:"猪,都(端)也.南方谓都为猪."7 N! _8 a2 _1 u
*《书·禹贡》:"大野既猪(知)."《史记》作"既都"(端).
! J* t9 f% J2 e2 ^, [*枚乘《七发》:"逾岸出追."李善注:"追(知),古堆(端)字."; r) v6 O& r; m
*《诗》:"追琢(知)其章."《传》:"追,雕(端)也.", j! Q6 l" G0 o; G4 V6 A
谐声字:带(端)— (知) 竹(知)—笃(端) 追(知)—磓(端) 4 i( W- ]- {) w5 G- x
(2)"彻"古读作"透"# C- M5 J Z5 n& x4 B
*《诗》:"左旋右抽(彻)."释文云:"抽,敕由反,《说文》作'掏(透),他(透)牢反."6 H8 Z. i, C4 @. }. [
(3)"澄"古读作"定"
8 D0 b T2 w( K9 a. t*《说文》:"冲(澄)读若动(定)."9 m. J5 c$ T+ L7 q/ X/ Z, h6 w4 W7 z
*《诗》:"其鎛斯赵(澄)."《释文》:"徒(定)了反."6 B; ~ r. S: U1 ^" P& _" U
*《诗》:"实惟我特(定)."《释文》:"《韩诗》作'直'(澄),云相当值也."
" D, B/ H! I0 V+ g; X7 Y*《诗》:"俟我於堂(定)兮."《笺》云:"堂当作'枨'(澄)."
4 k9 T. z8 w0 l0 Q# a$ a/ a*《周礼》廛人注:"故书廛为'坛'(定).杜子春读'坛'为'廛'(澄)."
8 H: J. \. r' \5 }# F*《说文》:"田(定),陈(澄)也."齐陈氏后称田氏.陆德明云"陈完奔齐以国为氏",而《史记》谓之田氏,是古田,陈声同.《吕览·不二》篇:"陈骈贵齐."陈骈即田骈也.
; E, l: S5 l+ U谐声字:盾(定)—(澄) 屯(定)—(澄) 兆(澄)—桃(定)+ u8 S9 {' `! q% K8 I
以上材料证明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舌上音在上古也只有一类,或者只有舌头没有舌上,或者只有舌上没有舌头.为什麼会得出"古无舌上音"的结论,重要根据之一是在现代方言中可以找到只有舌头没有舌上音的方言,而找不到只有舌上没有舌头音的方言.例如: 7 l7 r+ i. X5 F) ?1 A5 r5 P6 `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这两项发现论据充分,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除此以外,钱大昕还认为"古人多舌音","古影喻晓匣双声".所谓"古人多舌音"是指中古的"章昌船书禅"这组音在上古也读作舌头音"端透定",例证如下:
: E7 h, Q+ T/ E4 F o7 R% }*《诗》:"何以舟(章)之 "《传》云:"舟,带(端)也."古读舟如雕(端),故与带声相近.
% ? @, k( _5 @# X*《诗》:"神之吊(端)矣.""不吊昊天."《毛传》皆训吊为至(章),以声相近为义.9 a7 H* W J5 X. g: w4 _2 v7 @
*《晋语》:"以鼓子苑支(章)来."苑支,《左传》之"鸢鞮"(端)也.
$ R1 ]3 _9 {7 m3 T+ B" i《礼记·檀弓》:"行并植(禅)于晋国."注:"植或为特"(定).0 y9 s$ l$ y6 S: |" B3 \) R; B
谐声字: 周(章)—周雕雕琱雕(端) 至(章)—咥耋垤絰(定)
2 s" h' S# ~4 n- N# b& x者(章)—都(端) 专(端)—遄(禅) # R( Q. v5 E$ O; w" t+ p, y' X
寿(禅)—捣祷(端)6 g8 m2 P) X$ W
所谓"古影喻晓匣双声"(这是王力的叫法,钱氏本人未为该项结论立名)是指中古的"影喻晓匣"四母在上古大体相同,古人不甚区别,例如"荣(云)怀"(匣),"噫(影)嘻"(晓),"於(影)戏"(晓),"於(影)乎"(匣),"呜(影)呼"(晓)等词在上古分别都是双声词,其分化的时间钱氏认为大约始於东晋.4 R4 _, J: E2 U* M9 \6 ~( \7 m
钱氏的这两个结论特别是"古人多舌音"之说尽管有不少证据,但尚未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公认.5 }( _+ @, W& h
3,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 V& i/ t( K0 H0 l. `! r, p+ x这是章太炎继钱大昕之后得出的结论.所谓"娘,日二纽归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其证据主要有:; L @& b2 ?# D' b% @6 ~6 f& x! v
(1)"娘","日"归"泥"6 G @8 `* E! |3 o3 l
*《书》言"典祀无丰于昵(娘)",以昵为祢(泥).《释兽》"长脊而泥",以泥为 (泥).是古尔(日)声字皆如泥,在泥纽也.4 U1 h! S9 D, Z
*仲尼(娘)《三苍》作"仲屔(泥),《夏堪碑》曰"仲泥何",足明尼声之字古音皆如屔泥,有泥纽,无娘纽也.
: L( I* w% @: G5 \. P+ a! l谐声字: 奴(泥)—呶拏(娘) 尼(娘)—泥(泥)- i9 n3 {* G+ B* G3 v" {6 E1 V/ r
(2)"日"归"泥"# F6 K' \) T8 J( J
*《白虎通·德论》,《释名》皆云:"男(泥),任(日)也."又曰:"南(泥)之为言任也."《淮南子·天文训》曰:"南吕者,任包大也."是古音"任"同男,南,本在泥纽也.
2 k5 Q' n& F8 @( }! |*"而"(日)之声类有"耐"(泥).《易·屯》曰:"宜建侯而不宁."《淮南·原道训》曰:"行柔(日)而刚,用弱而强."郑康成,高诱皆读"而"为"能"(泥),是古音"而"同"耐,能",在泥纽也.- d6 l; g% e1 g$ W, D; G! b
《释名》:"入(日),内(泥)也."
3 n3 @, W: t" s% u- _+ v* ~: u谐声字: 而(日)—耐(泥) 若(日)—诺(泥) 弱(日)—溺(泥)7 A0 z1 g$ n* b: O. l
人(日)—年(泥) 仁(日)—佞(泥)3 i9 L9 M3 i! C5 m/ h$ }, A+ C
章氏的"日纽归泥说"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公认,多数学者认为"日"与"泥"在上古是分立的.至於娘母与泥纽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二者在《切韵》时代尚且为一类,在上古自然为一类.2 }9 ^ f9 @; I/ @5 @8 A5 L: v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Q3 r4 `$ y O. |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他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出来的.所谓"喻三归匣"是指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称於)在上古读作匣母.所谓"喻四归定"是指中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称喻)在上古应读作定母.例证如下:
; C2 a5 r0 e+ M(1)喻三归匣(下文注中喻三称"云",喻四称"以")1 O) W/ [- U0 @8 N
*《春秋左氏经》襄二十七年"陈孔奂"(匣),《公羊》作"陈孔瑗"(云).$ _* ~/ B/ C" @0 `
*《诗·皇矣》:"无然畔援(云)."《汉书·叙传》注引作"畔换"(匣).
" B4 ^' S( d$ d1 N*《春秋》"楚公子围"(云),《汉书·古今人表》"楚灵王围",《史记·楚世家》作"回"(匣).《音义》:"《史记》多作'回'."
! r# H/ }$ I7 n*《诗》:"出其东门,聊乐我员(云).《释文》:"员,《韩诗》作'魂'(匣),神也."9 g8 [0 S* Z; x9 @0 N+ z
*《释名》:"淮(匣),围(云)也.围绕扬州北界,东至海也."
0 i5 @4 v: |$ @) Q0 D/ E& C谐声字:爰(云)—缓(匣) 雩(云)—鄠(匣) 云—魂(匣) / A/ I1 D) i$ |
(2)喻四归定7 v- w S# E9 U/ Y1 [
*《易·涣》:"匪夷(以)所思."《释文》:"夷,荀本作弟(定)."
3 ]1 ]; M9 h/ D: Q*《释名·释亲属》:"妻之姊妹曰姨(以),姨,弟(定)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
3 D9 [2 o8 s3 s8 C*《管子·戒》"易(以)牙",《大戴记·保傅篇》,《论衡·谴古篇》均作"狄(定)牙".
+ S8 f8 N, Y$ P5 {*《尚书》"皋陶(定)谟",《离骚》,《尚书大传》,《说文》并作"繇"(以).& [' x* k/ @# ]* s7 l2 r
*《周本纪》:"赧王延(以)立."《索引》引皇甫谧云"名诞"(定).
* }: k" O. n0 k: L4 J4 S) ~; B谐声字: 易(以)—砀(定) 夷(以)—荑(定) 舀(以)—稻(定)
- ^. A( P+ f# X# @& X; F; ^9 L( _5 @: V攸(以)—条(定) 也(以)—地(定) 弋(以)—代(定)
3 y, q5 ?9 U9 p3 Z' E曾氏以上两种结论的证据都是很充分的,其中"喻三归匣"说已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公认,对於"喻四归定"说学术界的看法还不够统一.一部分学者认为喻四在上古应当归"定",即与"定"读成一个声母;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喻四在上古只是与定母读音接近,但还不是一个声母.2 B* J9 n2 {* Q1 g
5,照二归精说
: _& N( D' M3 |1 [这是近代学者黄侃先生提出来的观点.所谓照二(庄组)归精,是指中古的照二穿二床二审二(即庄初崇生)四母在上古读作齿头音精清从心.黄侃对这一观点未著专文论证,只是在其《音略》中定古声母为十九纽,将中古的庄组分别与精组归为同纽,视精组为古本声,视庄组为变声.此举一例:9 J! X" `. S, ]/ ^; o
精 本声.
! u e/ L, u6 y9 m& H7 v& s7 ^租则吾切.古今同.
9 V+ E1 S8 I- i9 v& Z且子余切.声同韵变,古亦读如租.* _% w) G7 _. Q/ K L8 Q
庄 此精之变声.
3 \. ?0 n. K; U8 l; a- R a, |菹侧余切.声韵俱变,古亦读如租.
: l2 s6 y C2 s8 k( I5 Y黄氏的这一观点可以从谐声字,联绵字,现代方言等材料中得到证明.
- q4 d+ X2 r2 {% M' Y谐声字:; M* b7 |( R% Z
(1) 庄,崇古读为精- _# ]# W! G3 V8 z3 |$ s6 g) N
斩(庄)—渐(精) 足(精)—捉(庄) 宗(精)—崇(崇)6 @; X* t, w3 A
叉(庄)—蚤(精) 宰(精)—滓(庄) 节(精)—栉(庄)% z4 `9 q2 s2 g( [) D
乍(崇)—作(精)
! N' z- E4 x" m# V; b* T# d W(2) 初,崇古读为清
$ `1 b; M0 L0 `& o' ]刍(初)—趋(清) 仓(清)—创(初) 此(清)—柴(崇)
+ Y1 D2 C! D6 M+ \5 b/ p1 J8 H衰(初)—縗(清) 朿(清)—策(初)
& S( H2 M* g" \( S4 m9 s) T, T- ^0 m8 A(3) 庄,崇古读为从
' P) B( @0 U" s斩(庄)—惭(从) 齐(从)—斋(庄) 在(从)—茬(庄)
& v4 D8 ~3 F& o8 K. {0 F' t秦(从)—臻(庄) 乍(崇)—祚(从) 才(从)—豺(崇)
" }1 D5 d' z$ U% y E(4) 生古读为心% U( n' f5 q( E' c
山(生)—仙(心) 生—星(心) 辛(心)—莘(生)# g4 @: u, d" S$ `$ b
相(心)—霜(生) 宿(心)—缩(山) , t' T9 n; _7 D7 V6 r. I( H9 i
联绵字:
2 H9 Z0 W1 z1 i3 N) d6 S% J9 D萧(心)瑟(生) 萧(心)森(生) 萧(心)疏(生)
, U* L, f0 [8 g萧(心)洒(生)
1 R: G$ p/ ]* p5 Y+ B7 `; O现代方言:3 k- I5 @, W, A+ `8 F! t
在现代一些方言中,照二与精组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例如关中一些方言的情况就是这样.此以商州市话为例:/ U h E9 C# E/ |6 u; c5 q
这种现象说明,在上古照二组归精组是完全可能的,但是黄氏的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原因是黄氏对自己的观点没有作充分的论证,另外从精组分化出照二组的条件还没有找到.
1 B$ t9 C/ A# V) E7 k3 C(二) 上古声母系统及拟音
' {. k2 {2 P+ b4 n以上几项结论,从材料角度看都是有根据的,但材料仅仅是一个方面,况且这些材料都不可能是全面的.要确定这些结论能否成立,还得看它们是否符合音理的发展规律.1 }6 p- g+ e, K8 \1 A; N
语音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在一定的时间,地区和相同的条件下,同样的语音会发生同样的变化,没有例外.如果同一语音到后代变成了几个不同的音,则原来必然就有导致这些不同结果的条件.例如《中原音韵》中的齿头音[ ],[ ],[ ]到了后来分别变成了[ ],[ ],[ ]和[ ],[ ],[ ]两类声母,细音韵母就是导致[ ],[ ],[ ]分化出[ ],[ ],[ ]的条件,假如找不到分化的条件,便不能肯定地说后代的某几类音都来自於前代的某一类音,因为有可能它们本来就是不同的几类音.用历史语音学的这个理论去分析以上几种结论,可以看出:
J6 H/ \9 p) |; J: R" k(1)"古无轻唇音"是可以成立的,因为三十六字母中的"帮滂并明"只与一二四等韵母及三等开口韵母相拼,"非敷奉微"只与合口三等韵母相拼,帮组与非组属於互补关系.可以这样解释说,上古的帮组声母是在合口三等韵的影响下分化出了非组声母,合口三等是发生音变的条件.(2)"古无舌上音"也可以成立,因为三十六字母中的端透定泥只与一四等韵相拼,知彻澄娘只与二三等韵相拼,二者属於互补关系.可以说上古的端透定泥是在二三等韵的影响下分化出了知彻澄娘,二三等韵母是分化的条件.(3)"喻三归匣"也不成问题,因为三十六字母中的匣母只和一二四等韵相拼,喻三只与三等韵相拼,二者也是属於互补关系,直到《切韵》时代喻三尚未从匣母中分化出来.& S2 }% t* |- i7 i( P- Z. h% Q
除以上三说外,其余几说尚需要作进一步的论证,原因是暂时还没有找到分化的条件.
; C$ U- {- t# d7 L3 G这几种学说能否成立,学术界目前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由於此,对上古声母的确定也就有了多少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以黄侃为代表,基本上只是从材料出发,不考虑分化的条件,将古声母归并为十九纽.具体归并情况如下:
i4 U5 C" h% K% ~2 e0 M* Y% c唇音: 1.帮(非) 2.滂(敷) 3.并(奉) 1 ]$ F3 D% F& X; o5 a
4.明(微)
) A; ^7 `) o/ v0 q# S舌音: 5.端(知章) 6.透(彻昌书) 7.定(澄船禅)- o: w7 @1 z! ~- V
8.泥(娘日) 9.来
9 P/ L5 b: ~3 f齿音: 10.精(庄) 11.清(初) 12.从(崇) 13.心(邪生). `/ F4 i; r9 `1 `/ K6 g8 `" G7 Z
牙音: 14.见 15.溪(群) 16.疑
( ?+ T' s& g6 ~( S$ @9 u1 m$ m# q喉音: 17.影(以云) 18.晓 19.匣
/ Q0 \. N0 \$ @$ d另一派以王力先生为代表,只承认"古无轻唇","古无舌上"和"喻?三归匣"三说,对其他几说则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认为章组与端组,日母与泥母,喻四与定母,庄组与精组在上古只是音近而不是全同.王力在《汉语史稿》,《汉语音韵》等书中将上古的声母数确定为三十二,在《汉语语音史》中又增加了一个俟母.本书基本采用的是《史稿》的说法,只是将以母(喻四)归进了定母.以下是这三十一个声母及其拟音:% J4 t5 O& s7 i3 c9 Y: c
上古声母音值表
$ C, P1 V8 F; G% C$ H L唇音0 r. G: [2 S, J9 u# t
帮(非) [ ] 滂(敷) [ ] 并(奉) [ ] 明(微) [ ]
8 B7 }* y; k5 r2 o* s4 G舌头音
3 a' r1 q! f7 l' V2 \ X! X端(知) [ ] 透(彻) [ ] 定(澄以) [ ] 泥(娘) [n] 来[l]
3 [1 L- D3 b; H0 q2 o$ P0 }+ m舌上音
2 b7 n' T+ y- ~2 B4 [% {章[ ] 昌[ ] 船[ ] 书[ ] 禅[ ] 日[ ]
& M! e7 d" @% n6 c齿头音$ A* j/ |7 I$ L" Y9 x6 F
精[ ] 清[ ] 从[ ] 心[ ] 邪[ ]
3 U$ ?6 ~2 n( ]- n; q5 r3 c正齿音1 ^3 c- Y2 w+ O; X% m* d0 f
庄[ ] 初[ ] 崇[ ] 生[ ] 俟[ ]
8 v$ N+ v' i8 J2 G牙音:
b( x" F- C- D见[ ] 溪[ ] 群[ ] 疑[ ]: `+ d5 j# d; e: g
喉音:
0 M; B& ^' E. |( Y* q& \3 t影[ ] 晓[ ] 匣(云)[ ]
& s% s( ]3 G) f( N0 s* i( n二 上古音的韵部 7 \) c$ S; d' k1 i; |' N, W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些书中也把上古韵部称作《诗经》的韵部.- V1 u: [# S9 d9 ?5 `. o
(一)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6 y- s7 ?! {* W$ V' X
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无反切,韵书可利用.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物件,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物件,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 x2 K2 N& {7 K" E1,《诗经》用韵的归纳& d3 k. J/ f f, p6 R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305篇,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只要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其系联方法如下:
1 E9 Q5 @3 y" _" O8 _. i) T' m絺兮綌兮,凄其以风.
1 K3 H) u! @* f) I6 f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i( k3 M# Y* `8 H. J
《诗·邶风·绿衣》四章
. M) A! {4 L- J6 C C, g彼何人斯 其为飘风.
3 D; u+ \% x5 p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 q0 K7 w1 N) V, Y: {: f胡逝我梁 只搅我心.& p' R, G3 q0 o! Y+ Q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 z Z1 Q1 `" f9 j3 W
燕燕於飞,下上其音.
! T& `7 }. t$ F- m3 B* Q1 M之子於归,远送于南.
" D4 l4 r. [* z% M+ S& S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 ^' ]0 V! k5 A% P" f9 B《诗·邶风·燕燕》三章
8 w* w% \ ~2 ?( Y0 g( _4 q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 g' p+ u8 K% \9 X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8 a& l' l4 S* \/ c( A6 d& v; S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J1 y" a$ ~( W1 J3 e; u9 t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 z1 U. `. f2 K- w8 |: K7 h《诗·鲁颂·泮水》八章
B8 ?: s$ Q1 V3 @" V《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风,心"在上古同部.《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 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泮水》的韵脚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说明"林,音,琛,金,南,心,风"等字上古同部.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易经》等其他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5 J8 r2 `. a( U8 L. N7 c2,谐声字的归纳2 W& @4 e9 D+ K
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於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本身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实用性不足.怎样才能扩大每一部的归字范围呢 形声字的谐声系统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谐声系统对《诗经》归部的正确性还起著印证的重要作用.形声字的声符又叫做主谐字,以主谐字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又叫做被谐字,被谐字还可以作为主谐字构成新的形声字.这样,以第一主谐字作为声根所形成的整个谐声谱系就叫做谐声系统.例如:
. a$ p; m) v! I' g" E. W从原理上讲,凡是声符相同的字,在造字时代其读音必然是相同或相近的,否则不会采用同样的声符.有些形声字的读音与主谐字的读音或与同声符形声字的读音在中古时期有了差异,那是语音在造字时代以后发生了变化的结果,如上例中的"待"字与其声符读音即不相同,与其他字的读音也不相同.
$ b: ^ N+ o, J0 v8 h" d清人段玉裁根据谐声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意思是说声符相同的字必然属於同一韵部.这一论断与事实基本上是相符的,下章诗就是极好的证明:- e w( v' G3 L3 t( c
鹳鸣於垤,妇叹於室.3 Q/ U' d( `5 S9 K, e0 E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0 q7 Y6 ^3 |* X& N# p6 d$ R《诗·豳风·东山》三章' \/ k5 m$ ]) C* t2 A! m
"垤","室","窒"三字均以"至"字作为声符,它们正好都作了韵脚字,同在《诗经》"质"部.段氏的这一发现不但证明了《诗经》归部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扩大了韵部的归字.例如《诗·卫风·氓》:
! r% z5 S- K* h: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於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6 Z. v' ]! E7 o
此章诗的韵脚字中共含有"之,丝,某,其,丘"五个谐声声符,以它们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常见的有:: A7 |- z: M0 ~( k& t
之——蚩芝寺志诗持时侍待; 丝——蕬兹; 某——媒煤谋
# j+ S. ]8 |! J其——淇期欺旗祺琪骐; 丘——蚯邱' ?. @( D( Z1 Y
这些形声字有的在先秦韵文中充当了韵脚字,有的则没有,无论属於哪种情况,都可以根据声符把它们归入同部,这样就扩大了上古韵部的归字范围.如果将《诗经》一个韵部中包含的谐声声符都找出来,它们一起就构成了该韵部的主谐字群.例如《诗经》"之"部的主谐字群是这样的:7 |# Z F$ E1 F% {+ g! n
才 台 采 吕 (以) 宰 梓 丝 裏 思: X& p- n5 F0 l" m2 f
其 而 之 市 事 兹 辞 司
3 |; T- K# ~9 r; D% M/ O疑 己 止 已 士 耳 史 喜 子 某3 R l* W! |5 Q! E0 X7 J
母 负 妇 龟 久
( C) H$ }, Q5 m# y# z5 i! ~邮 牛 友 丘 旧
0 A, Z T+ e5 r+ C l有 又 尤 不 啚 意 异 佩 再 亥 乃 矣 咅 戒 灰 来 能 甾 在: e/ e3 {- T ]: H1 G0 s
寺 蚩 齿6 `& O& _; Y4 f2 Z
散字:裘) p* J& O/ L, _/ h6 ?
这些主谐字所涉及的绝大多数形声字合起来就是上古"之"部的内容.
1 m6 a8 W1 ?7 W. {; M. U$ S清代是上古韵部研究的鼎盛时期,先后出现的古韵学家有二三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和江有诰等.上古韵部经过清人的辛勤研究,虽然大局已定,但是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探讨工作仍然没停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代表学者有章炳麟,黄侃,王力,罗常培,周祖谟等人.对於今人的分部,我们认为罗常培,周祖谟与王力分部都比较合理.罗,周二人的分部与王力的差别实际很小,主要只是在祭,月二部的分歧上,而这两部的分合对上古韵部的系统并无多大影响.
( I7 O6 f5 |2 q% r6 V/ p目前多数教材,辞书,专著都采用的是王力的分部,本书采用的则是罗,周二人的分部(原表中"沃,术,谆,盍"四字今分别改作"觉,物,文,叶"),主要原因是,我们认为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的存在,不同意王力的"古无去声说".在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前提下,当然就不能承认去,入声韵合为一体的归部.下面是上古三十一韵部的音值表,表中的音值基本上采用的是王力《汉语语音史》中的拟音,只是将脂,质,真三部的主要母音改拟为,原因是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很难找到没有韵母的方言,由此推论,上古汉语不可能没有母音的韵母.这个母音作为脂,质,真三部的主要母音比较合适.另外,表中"祭"部的拟音采用的是王氏原歌部的拟音,而将歌部的拟音改作后低母音[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