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64|回复: 2

京剧身段谱口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6 21: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钱宝森口述  潘侠风整理
  B/ K& S: _$ }5 l* ]  T# V
0 D) A! V; }- ?        京剧是综合艺术,是由唱、念、做、打四个方面组成的。做为一个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薯霄和声昔,都必须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所扮演的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内心情威。内心情成,除通过语言、声昔表达外,精神面貌主要还得依靠外形的动作--就是那些舞蹈身段。
6 `' V- E9 ~. x; A7 V- A$ s                            3 k7 H( W% U$ k6 g  @
        一个演员的舞蹈身段,使得好、使不好,使出来的身段美不美,那就要看他的基本功怎么样啦。什么叫基本功哪?凡是在私底下练的,在舞台上见不到的东西,都叫基本功。
- V: U" ?* s1 o) W! n/ c* f* n        一般的基本功,指的是“毯子功。,不是身段基本功。现在我先说说“毯子功”。8 N9 t: O" Z+ r+ H
       怎么叫“毯子功。哪?因为练这些基本功的时候,都是在地上先铺一块毯子,叫学生们在毯子上练、在毯子上翻,所以叫  “毯子功”。这为的是学生们要是摔了碰了的,有毯子接着,总不会摔碰得太厉害。5 p8 }. F/ v; |# f) B' d- m
       我小时候,练“毯子功。都是先“拿顶”,随着再。上腿。“下腰”;拿“前桥”、“后桥。;甩叫、翻。、抄“小翻顶”。这个阶段过去,再练些短跟头(也叫小跟头):翻个“小翻”、“前扑”,来个“单提”、“蹑子”、“按头”,跑个“虎跳”、“踺子”,长跟头(也叫大跟头):“虎跳前扑”、“小翻提”、“虎跳蹑子”、“串小翻”等等。但是这些就都不属于基本功了。  H5 u9 D' }) l! s. |
       在头一个阶段过去,拿开毯子,就该“撕腿”啦。撕上二刻钟左右,站起来遛遛腿儿,活动活动,再开始踢腿。踢腿分“正腿”、“旁腿”、“十字腿”。在过去“轧腿”、“耗腿”都算是私工,学生没事的时候,自己私底下练,先生们是不把它列在所教的课程里。5 \( J+ R* x* e% n3 f  X
       以上所说,是一般武功基本功;身段基本功那首先得说是“轱辘椅子”,其次再练“整云手”和 “旦角云手”。
" o" [2 u: v* [                           
" j4 W, k* T" o& K       轱辘椅子+ ?; w1 Y# k* T! ?
                           
) x3 D" W) p! P* G8 }7 e       “轱辘椅子”是身段基本功里最基本的东西,是在学习舞蹈动作之前,砸基础、打底子的一种练功方法。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所使的身段,差不多都用得着“轱辘椅子”的劲,学会了这种方法,对使用身段是有很大帮助的。
7 z3 f0 N8 o: Q  [4 J( o                           
0 a% c% v; W$ L( l       戏曲演员演戏,不论文行、武行,对舞蹈动作的要求,都要具有高度的“美”,忌的是“僵劲”和“犟劲”——身段一僵一犟,“美”就谈不到了。. J3 R& D6 q  p! W( h# x6 `/ n8 {& Q
                           
/ ]5 j6 r' {  N# ~+ z" _4 d       怎样才能不僵不犟,使出身段来才能好看呢?我个人的看法:做为一个戏曲演员,首先应该知道“劲”是由哪儿发出来的,其次,还要明白“劲”应该怎样运用。
$ D# J5 B' c1 n* r' F6 c                           
1 S( m$ r9 @/ h. z: b  ]        因为“劲”是从腰上发出来的,所以说,戏曲演员首先应该把腰练活、练好,身段才能够是样儿。腰要是死板、不活泛,不但发出来的“劲。是“犟劲。,就是使出来的身段也是“犓”的,不会顺溜、好看。$ w; E0 |1 S+ c! a
                           
' o" s4 d0 n% e9 n: z  g; L        面部表情,最能传神、最能表达威情的就是两只眼睛。眼要没神,不论扮演什么人物,表情也不会好。戏曲演员练得知道怎样运用眼神、怎样“拿神。了,对表演水平的提高,自然会有很大帮助。
* f* F; Q3 B1 c7 }: z, x8 k                            7 J7 k* h6 [" }  _
       “轱辘椅子。主要练的是腰上的劲、眼里的神。练腰,练眼,能够练得明白怎样从腰上往外发劲,怎样运用眼神了,身上自然就不僵不板,舞蹈动作也就好看啦。5 l7 T( n# Q% [: A+ G
                           
  K  y3 V& p" f/ C        我年轻学戏的时候,“轱辘椅子”是最初学习的一种练功方法。我学会、练熟之后,在学戏、演戏的时候,它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个人的经验:这种“功”对戏曲演员学习身段来说,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在我把“轱辘椅子”的练习方法写在下面,以供大家参考。
% y" J7 h$ I# `3 l$ h8 j                            % g" j. n, j1 @
        练这一门“功”,要找一把老式样的大椅子。这种椅子就是旧社会专为供应办红、白事的“家伙座儿”上的椅子。它的形式是:类似太师椅,而不是太师椅——椅子两边不带扶手,椅背要高,人坐在椅子上,椅背的最上部分要达到练功者膀环儿的下边。椅背不要全实,除左右两根边柱外,仅要三分之一的实背儿,其余都是透空的。这三分之一的实背儿,还不要板平的,而要微弯的,上半截要平,下半截要向前凸出(见图01)。& Z9 X$ c7 g3 t" j
                           
; C8 j+ r' @) G7 H. g3 G       练“轱辘椅子”为什么要用这样形式的椅子呢?主要是为了动作准确。初练的时候,用椅子来限制动作,容易找规矩。等练到相当熟的程度了,随便用什么样式的椅子都可以练。到了自己能够掌握住腰上的“劲”了,就是离开椅子,坐在凳子上,也照样可以练。 - ], ?4 l' F8 V& ]7 j
# I$ [; N' s5 ~
        练习的时候,准备姿势是这样:
# ]! s6 }  X2 Z$ G# q9 w                           
* U6 [1 c# d$ }  s" q        练功的人端坐在椅子上,腰要直——不前俯,不后仰,前胸不要有弯儿,头不要歪,下颊要对着胸口的正当中,两眼向前平看。左右两个磕膝盖,要对着自己的左右两乳。两只手五指张开,摁着自己左右两腿的“马面”,左右手的中指指尖要摁着左右磕膝盖。两脚平放在地上(练功的人如果腿短,两只脚可以瞪在椅子下边的横档几上)。人的腰部要靠着椅子背,但要稍留一些空隙——这个空隙不要太大,只要能够勉强塞进两个手指头去就可以了。由腰部往上,就不要紧贴着椅背了(见图02)。0 m% N" V' B1 j' v

# K) g* |( j2 W+ y' }          动作是这样:$ P: W1 _' @4 e: U
                            ' Y1 l1 a) H: q9 K
         (1)左右磕膝盖稍微往里一并,腰自然地就随着往起一立。立腰之后,左肋稍微往外一长,头自然就随着向右一偏、一转,下颊就离开胸口转到对着右乳和胸口的中间部位。
1 E  y3 Z' U* E3 Q( U                           
# y! l: N) Y! Z2 `# S% X         “劲。是由腰上发出来,走到左肋,再由左肋,走到头上的。只要把这几个小动作紧密地联系起来,自然就出来一个小弯儿(但不是很明显的小弯儿)。左肋往外一长,是“一长”,下颊对着右乳和胸口中间部位的时候,往下一沉气,是“一松”,这就是本书后边所谈的“一长一松,身段神灵”口诀的具体运用——每逢“长”的时候,要扬眉毛,往起提气(也就是往里吸气),“松”的时候,要皱眉毛,往下沉气(也就是往外出气)。2 x! `  l  y+ m8 B% i6 k
                            + |9 ~3 O8 t1 _& j! r! b: S
        在这几个小动作里,还要注意:长肋的时候,不要长得太大了,要是长得太大,头的转动自然也要大,下颊转过了右乳,形象就不好看了。松气的时候,也不要松得太重了,松得太重,就好像是往卞砸气哪,和这个动作的要求就不符合了。
- I- Z5 r+ L6 ?5 S, t, @                            : N# m+ b$ U' w1 t2 _" B
        (2)下颊对着右乳和胸口中间部位的时候,要松着气用上身由右向左画半个圈儿(也就是由右向左转肚脐),同时头也随着由右向左转动。等下颊转到对着胸口了,胸口就往前一碰,连带着头也往前一跟。上身接着再由右向左晃一个不太明显的圈儿,头也随着向左一转,下颊就对着左乳了。右掌心在右腿上用力向前一推、一摁;左掌心在左腿上用力向回一拉、一摁,把头往起一抬,气归丹田,瞪眼拿神。这时候左膀环儿就靠着椅子的左边柱了(见图03)。% t) O0 Z/ k, Y8 Y1 M: x9 K
                           
" K) b' O; c; k" g( p2 N2 N        (3)左膀环儿靠着了椅子的左边柱之后,就提右眉,轧左眉,向左“落头”(就是头向左倾,下颊向右往起扬的姿势),两眼看着地面,提着气用后背贴紧椅子背由左往右轱辘。在轱辘的时候,两眼的眼神始终要看着地面走。等右膀环儿轱辘到椅子的右边柱了(要注意:这时候气还在提着哪),假设练功的人是坐在舞台中央练,两眼的眼神,就要贯注在右台角的台面(见图04)。这时候,下颊要对着右乳和胸口的中间部位,要对着扶在右腿“马面”上的右手的中指。* c' e" l+ s) Q  |2 q: |) p
                            9 L$ c' B! b8 q
        (4)两眼的眼神,由右台角的台面看起,随看,眼神随往右走,一直看到右胯前边的台面。接着就往下坐腰(见图05),随坐腰随用下颊由右往左;也就是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地画一个圈儿。等下颊画到对着胸口和右乳的中间部位了,两眼的眼神就要向前平看了。
6 N8 D' C" l6 L  ~  _; m                           
6 r3 O+ _; b5 E       (5)头再由左往右转,转到两眼的眼神又看见右台角的台面了,腰往下一松,右层头向右倾斜地往下一沉,头再开始由右往左转。随往左转头,随往下沉右眉,直到两眼的眼神看到了左脚的脚尖。这时候,往起拱左层,长左肋,左半边脸朝着左上方往起翻,翻到两眼的眼神看见顶棚,腰也就随着立起来了。
4 x% f/ p0 \5 }( {4 q' t1 K# R) y8 d4 a7 y  ]* F5 k
       (6)脸向左翻起来之后,左眉头由前往后绕一个小圈儿,两眼的眼神往下放,一看左腿外边的台面;接着右眉头也由前往后绕一个小圈儿,右半边脸就随着朝右上方往起一翻,两眼的眼神又看见顶棚了。眼神由上往下一放,右眉头随着往下一砸,这时候两眼的眼神就贯注在右腿外边的台面上了(这儿个小动作总起来,是左右两层绕了一个S扣儿)。
- `# T0 P9 G! O( M( i! B0 C                            5 S7 b* |/ o8 @% Y- X
        (7)头由右往左移,下颊要贴着胸脯移过来。下颊移到对着胸口了,上身的姿势也随着坐正了。身子正直之后,头向前一伸,伸出去再往回一缩,走一个由后向前、再由前往后,也就是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立圈儿。4 o" B" M% @$ y
                            ( z9 o+ @* F$ Z5 Z/ o; @
        (8)头拉回来之后,两眼的眼神要看着右手的中指。头由右往左一摆,两眼一看左手的中指,头再由左向右一摆,一看右手的中指,往下一软右肘,由右往左一转肚脐,转到下颊对着左乳了,再往下一松左肘,往起抬头,“拿神”一亮(见图06)。( o) s; I* R& [; j5 t8 x% h3 e
                            : a! D' |  b& s7 O/ D- p; P
          “轱辘椅子”练的是走“心劲”,要用“心劲”来带动形体动作。练的时候,虽然是两只手摁着磕膝盖;坐在椅子上练,可是用的时候,也就是使在身段里的时候,就不一定是坐着、是站着了——两只手当然就要离开磕膝盖了。
3 e$ [& e1 U5 V+ ~$ A! F$ ]                            , N7 L0 N) d- h4 F+ A
          譬如:文戏里的《打渔杀家》,当萧恩唱到“猛抬头(哇啊)”的时节,用右手的食指把“苍满”(髯口)右边一缯儿往右胳膊上一弹,随着锣鼓--“空匡”,拉着右掌,抬起头来,凝眸远望。这个动作就应该用“轱辘椅子”的劲。" h* g8 x  F, V9 ?
                           
- }. M( g+ o% P: q- U' w        再如:武戏里的《鉄龙山》,姜维出场踩着“四击头”的“底锤”,双手提“下甲”的亮像,也应该用“轴辘椅子”的劲。
% c& K( c  Z7 U7 F9 x8 O                            9 P5 ^/ ]' o" S0 T- F2 Q+ D& B
        在身段里,只要是从腰上往外发劲,形体动作见“圈儿”、见“弯儿”的地方--也不论是“横的”、“竖的”、“整个的”、“半个的”,可以说都是“轱辘椅子”的劲。
5 Q$ T* R8 P4 ^7 F2 @5 X                            . F+ w* o5 p& |/ R
        “轱辘椅子”既然练的是腰上的劲。眼里的神,为什么要把两只手摁在磕膝盖上呢?这主要是个规矩问题——初步练习的时候,为的是不让形体动作的幅度太大。因为练的时候,幅度要是走大了,习惯了就不好改啦;到了具体运用,就净显着晃膀子,反而看不出“美”来了。两只手不离开磕膝盖,动作起来,规矩是比较好掌握的。
! k  _% f* s, }9 S
  I) z; h" h! P7 z        这门“功”,应当左右循环着练,并且要每天不问断地练。练过一个此较长的时期,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自然就找着“劲”了。  t8 q6 i; Q4 Z
                            ) G! H, I1 j' ~2 E4 c$ v
       这门“功”看着简单,练起来可不能不重视它。练熟了,把“劲”找对了,使起身段来,自然就有“弯儿”,有“圈儿”,身上就能好看,也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想怎么使就怎么使了。要是练不好,“劲”找得不对,练“走迹。了,净显着晃膀子,反而更难看了。
; ^+ N! x* W0 Q% b0 A" ]                            , \0 I0 P/ c/ h  E9 G) R6 n# H% o
       “轱辘椅子”的动作,是应该连续进行的(和其他舞蹈动作一样),可是用笔写出来,为了让读者看着比较清楚,就得把它分成若干段落。写时虽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写,练时可要连贯起来练。一定要把它做成有机的联系,“动作”不能孤立地练,“劲”也不能走断了,“弯儿”、“圈儿”自然就出来啦。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21: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云手2 E2 i# ^; ]9 J2 g  V, D

2 E% J5 _1 Y% L0 v& T* x/ e        “整云手”也是身段基本功的一种。在练“心劲”和由“心劲”带出来的形体动作各方面,其意义和“轱辘椅子”相同。分别只在于:“轱辘椅子”是坐着练,偏重于走“心劲”;“整云手”是站着练,既练“心劲”也练“形”。
' E9 J4 R9 g2 U2 S" I' d: z                            0 y# _" }$ U: }0 n
       为什么叫“整云手”呢?从动作方面讲,这种云手比一般云手的动作多,而且完整,所以才叫“整云手”。因为它是练基本功用的东西,整着用(就是把这一个“整云手”练全了)在舞台上是见不到的。可是,在戏曲演员表演的舞蹈身段里,这些动作时常是被拆着使用的。
( ^0 j* N! ?3 y; @/ i/ i                  
1 `9 i/ P* i5 U         戏曲演员要是能把“整云手”练好,就好比盖楼房砸地基,砸得更深一些。地基砸得磁实,可以多盖几层楼;演员功底儿打得深,对舞蹈动作的运用,自然能够随心所欲;而且使出身段来,就能不僵不板,自然,好看。+ i, w6 D$ v9 y7 L6 F: W- O

0 l5 c+ R3 U, Y6 W         在练“整云手”之前,应该先练练“云手榫儿”。9 U" b1 c+ N2 q( O
                            ) I) n- k# v7 v- I, r! a  b5 Z
       “云手榫儿”是起“云手”之前的舞蹈动作。这个动作不仅是“整云手”应该用;练习其他各种“云手”的时候,也应该把它用上。用“云手榫儿”有什么好处呢?练它练习惯了,在使用身段的时候,可以避免“跟手”、“随手”、“一顺腿”等等毛病。* |9 n. ^% i& D% O- v$ F, I2 r7 n
                            & j7 z) o- L1 i4 K' `& J6 q. W
       “云手榫儿”的准备姿势是这样:练功的人,假定是在舞台上练习,身子要站在天幕的前边。后背和天幕,要隔一脚的距离(这样是为了好找规矩)。两脚站成丁字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气要平,劲要松,—既不提气,也不沉气(因为一提气或是一沉气,身上只要一拿劲,就显着僵了)。
/ F# W& ^6 @4 _6 _/ P                           
8 A: G% M/ O( l        舞蹈动作是这样:7 s0 ?! M' V* A) A- W! d& n
                            * c& K* S! t7 Q# S
        (1)上身向左前方料擞。倾斜到左眉头和左脚尖上下相对时,气稍微往下一沉,前后手就换出来了一一左手往前伸,做到“前手不离焉面”;右手向后走,做到“后手不离胯”。这时候两只胳膊的形式是前后张开。
7 z( N2 g, Z' |' m* ]5 G* d# B                          
# Z" f# d. P( @         (2)两只胳膊继续地向前后张开,左眉头好像有人用绳子揣着似的,身子还要向左前方倾斜。倾斜的程度,以脚不离开地为止。5 n3 R. ^/ H" u0 j0 k5 c
                            ! b! t' k: K! ?1 C
        (3)顺着身子向左倾斜的劲头儿,左胳膊随着向前伸展。伸的时候要立着左掌,好像用掌往下切的意思,但是手不要用劲,只能用左膀的虎头儿往下沉。左胳膊随向前伸,随往起抬,抬到高度与肚脐取平时,往起一提气,向左稍微转肚膊,左胳膊就抬得与左乳相平啦。+ l" c5 ?0 y" H9 D6 {( v
                           
8 ~9 O* m/ d# f7 h1 i1 P# h       (4)左手遥对着左乳的时候,左胳膊先不要伸直,要保持一定的弯度。弯得要像弧线形,但是弯度要适可而止,也不要弯得太大了。, o5 R. O% }; A# s& H
                           
- B4 n$ W4 o' {/ n        (5)紧跟着稍微向右一转肚脐,右膀子往下一沉,左膀子往起一抬,上身就晃出一个小弯儿来(但是这个弯儿不要做大了,不要太显形了,太大,太显形就不好看了)。胸口往前一撞,左胳膊随着就伸直了,同时,右手再稍微向后一杵)。
! u6 u# c, Y+ ~4 C2 e3 ^# Y+ M                            , A7 A/ q$ ~4 ?- ^0 w0 B
        (6)气稍微往下一沉(要慢一点儿沉,不要显出砸气来),右屑往下一轧,左胳膊随着往起一抬。左手自上而下,由前向后,奔自己的左肋耪一个小圈儿(绕的时候,胳膊耍圈圆,不要露肘);右手就自下而上、由后向前往出一伸。在左手绕到身后斜对着脊椎骨、碰着天幕时,右手也就向右前方伸出去了。
( J  ~( ^9 v8 W7 U5 }4 H1 q8 ^                           
6 ]$ r8 S- n+ \, |! X4 n        (7)上身由右往左晃牛个圈儿,胸口往前一碰,提着气,用背向后一贴,气再往下一沉,两只胳膊就该往起圈了——上身再由右往左晃半个立圈儿,随着达半个立圈儿的晃动,左手由后向前一镕,也就是自右向左转腕子,转完,掌心向上一翻,移到身前,手的中纹要对着肚脐;同时,右手自下而上、由外往里,掌心向下,高举到额前,大指的尾节要对准眉攒的坑儿(这是老生角色用的姿势)。
3 i: q! L5 L. M- q& J- ] 1 N6 T4 t0 u1 ~6 t( t
        “云手榫儿”到此为止,下面就是“整云手”的动作。 6 C6 m* g+ `) K; c0 @! D" z" h" H
                            2 T1 x' a6 Z5 D7 L( X
        “整云手”的准备姿势,也就是“云手榫儿”最后的一个动作--两脚站成丁字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底(左)手的中纹对着肚脐,上(右)手高举,大指的尾节要对准眉攒的坑儿。两只胳膊撑圆,不要露肘。1 r$ q& c' w6 y, {% M* ~
6 R8 U& S7 E$ U8 w6 X2 p3 P# ^
        两只手放置地位的前后,要怎样的要求呢?如果上手落下来,它的掌心能和底手的掌心合在一起,就合乎标准了。: ]2 y- _8 N2 p; \( \3 T8 _  r7 l

+ f7 Y. {( E# M8 f        “整云手”的舞蹈动作是这样:0 }# A0 M4 D# [7 ^7 k8 k3 {3 r! O
                           
7 C  c% v+ v' d       (1)气往下一沉,肚脐向右一转,底(左)手随着肚脐的转动向右平推;上(右)手也随着开始往下劈掌。左手推到对着右脚尖的时候,右掌往下劈,就劈到右手的虎口,对着右眉毛。& c  @8 {* y: d" x% ^* j7 Q
                            8 q! N# L( V! l( Y8 Q( O
       (2)肚睛再由右往左转,左手从对着右脚尖的地方,掌心向上,平着往左画弧线,画到对着左脚尖,再长着膀子往左画,同时,胸脯向前扑着,右掌继续往下劈,劈到右胳膊放平了为止,高度要此右乳稍高一点儿。肚脐转正之后,两眼的眼神要看着右脚尖前方的地面,身子还要向前扑着。0 d$ Y7 l8 I+ T5 S1 `& h# d4 X' f
                           
6 j1 x7 W- T0 Q3 H1 r        (3)这一节的动作,耍四方面同时进行:肚脐由正中向左转,要转到胸口对着左磕膝盖;两眼的眼神,耍由右脚尖前方的台面看起;随着肚脐的转动,眼看着台面向左移,移到眼神看到左脚尖前方的台面;左手的虎口用劲由左而右、自上而下扣腕子,慢慢地往里裹,把掌心扣了下来;右手的腕子用劲,往下劈,劈到把右掌立起来。这四方面的动作,都要以腰为枢扭,同时进行。
; B0 ?0 S8 X# j9 }2 o                           
7 n, g$ Y8 B: d* e        (4)两眼的眼神看着左脚尖前方台面的时候,头要“艮”着点儿,皱眉、瞪眼、气往下沉。脊背向后一贴,头随着稍微往起一抬,提气拿神,两眼平着往前一看。左右膀子同时往起一撑。
! a1 \( c! C$ Z+ V1 `                           
  Z5 A9 \+ p" f- B+ c& I/ F      (5)胸口往前一碰,右肋往外一长,右胳膊随着往起一抬;同时左胳膊就稍微往下一沉。这时候左掌要自下而上地往起舀,随舀、随向右走,左掌走到与右腿的磕膝盖送对着时,掌心就整个翻过来,向上啦。右掌抬的高度,也就和自己的嘴取平了。在左掌往起舀的时候,两只眼的眼神要由平看放了下来,要看着台面,由左往右走,随走随着由下往上看,直到看见右掌为止。, s. A1 z/ J' T2 Q
                            3 H7 y4 }# `( N  X
       (6)胸口再往前一碰,两个膀子往开了一张--左手掌心朝上,自右往左走,一直走到对着左腿的磕膝盖;两眼的眼神也随着由右向左移动,直到看着左手。这时候随着轧右眉,右手随着由上往下耪——个弯儿;同时抬左肩,往起举左掌。当左掌举到和两眼取平时,腰往后一撤,左手就攥成空拳,对着自己的鼻子好像是要往下砸的意思;同时右掌随着往前一伸。
* Y, h! R" z+ w1 k* }                           
- }0 G; k$ V6 i$ C2 o; o        (7)左手攥着空拳,高举到遥对着自己的眉攒,两眼看着它。往里裹左肘。等左肘裹到对着胸口了,上身就向后一贴(以脚不活动为度),左肘逐渐往下沉,左手攥的空拳也随着直着往下拉--经过鼻子、胸口、—直拉到对着了肚脐。同时,右手向右划,自上而下划一弧线,划到右胳膊搭拉下来,落到对着右胯。5 l( ]: J; k! h+ g8 U
8 h5 g4 {: T# R
         (8)上身自右向左一晃,右胳膊随着向左一甩,左拳一穿右肘;右掌一点左腕。
0 N' M4 y5 i# l3 D1 x                           
& h1 }. g4 w7 B2 J. p+ F; [4 X        (9)脊背向后一贴,左手攥着拳,左胳膊往前一撑;右手立着掌,稍微往后一拉,叫虎口对着了自己的胸口。这时候一杠、两杠,到了第三杠的时候,右掌向前一推,肚脐向右一转,头随着向右一扭,叫下颏对着右乳。
; a  E; q! K! s                          + [; ^. @5 |- w* ~5 x
        (10)紧接着肚脐由右向左一转,头也随着向左扭,头扭正了,下颏就对着胸口了,右掌再用力向前一推。肚脐再由左向右一转,眼领着手走,右掌随着向右拉开。右膀子晃一下,左膀子再晃一下。右眉头往右一冲,胸口往前一碰;左眉头再往左一冲。在左眉头往左冲的时候,右脚跟向右一移,离开了左脚(两只脚就前后错着了,脚尖同时向前,都朝着一个方向)。两只胳膊撑圆了,两脚往一起一并,仍归丁字步,两眼向前看,拿神亮像。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21: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旦角云手   
$ q! k9 x) \  Z: [. o9 u& a1 `7 N7 d                            4 ~8 E8 |, O+ N( @! s5 b, x6 t
        旦角云手”也是身段基本功的一种,性质和“整云手”一样,“整着用”在舞台上是见不到的;也是自己练功用的一种学练方法。它的用处很大,旦行演员在舞台上所使的舞蹈身段,甚至于“趟马”的舞蹈动作,差不多都是由这个“旦角云手”上拆下来的。且行演员把“旦角云手”学会、练好,不仅对身段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眼神的练习上,也有好处。
4 B" e; w" M3 _$ Y$ h4 n: H 9 R+ V1 g/ N4 f) F, s
        “旦角云手”的“形”是:“搭于腕、底手垂、上手够于鼻”。“旦角云手”的“劲”是:“松子腰、垂于骨”。) T  S5 a0 I. d8 F* P2 t# a
                           
2 S& J9 M" R( g3 A7 U       为什么要“搭于腕、底手垂、上手够于鼻”呢?这是姿势美不美的同题。“搭于腕”的姿势,看起来就显着“秀气”;“底手垂、上手够于鼻”的动作,为的是透露出身段的“媚气”来。
) `7 H. h4 ?/ Z& t- L; T
- i0 W1 r4 y( R) t. g      为什么要“松子腰、垂于骨”呢?因为腰上用这种“劲”,使出身段来,让人看着柔软,不那么“板”。  m! w1 G% V- y# y  i

7 h" v/ w& P. L        旦行演员学会、练熟了“旦角云手”的“形”,掌握好了“旦角云手”的“劲”,用处的确很大。7 [5 Y/ R# @) F1 j$ Q1 Z; I8 u
                           
# `; c3 s( w( T1 r. l       过去京剧界唱旦行的,都是男演员,对他们的要求:扮出戏来就得要带“媚气”。怎样才能带出“媚气”来呢?那就在于“劲”的运用了——先把两眼的眼皮稍微往下一搭拉,不要张嘴吸气,要用鼻孔吸气,把嘴一闭,把气一闷,“媚”就出来啦。用这种“劲”,要用得恰当,“过”与“不及”,都不能做得恰到好处。! N# _  u9 f" J7 v# e; \$ p

/ u* C, h& G9 r0 L        练“旦角云手”的时候,准备姿势是这样:
; @; c" G2 |5 f. Y6 b& k
0 \: n" \4 b/ {       两脚平站(就是不站丁字步),中同要隔一脚的距离。两眼向前平看,两只胳膊随便地垂着,先不要分出前后手来。
" j4 O3 V7 `: Q, m, W* y , j. S/ ]! I1 z
        练起来的动作是这样:: q' o/ D/ N/ d9 e7 g
                            & `; S. _3 u7 ?! f0 S! E
         (1)两只眼的上眼皮稍微往下一搭拉(但是不要搭拉得把眼睛闭上),好像是要看自己胸口的意思;随着就闭嘴、闷气、往下松腰。同时,头部的动作是;用左半边的后脑海往后一贴,下颏自然就随着向右走、随着往起扬,直扬到下颏对着了右乳。这时候,全身就失去平衡,重心就移到左腿上了,两只手也就随着分出前后手来--左手是前手,右手是后手。$ v# n' i2 b% s: ^" z+ B/ U
                           
& x0 X' d& D. a, G  F0 X        (2)下颏由对着右乳的地方,要移到对着左乳。头转动的时候,要梗着点儿脖子,掖着点儿下颏,由右往左走;同时,两眼的眼神也要随着走、随着自下向上瞅。当下颏走到左乳和胸口中同部位的时候,腰也随着往右转动。下颏走到对着左乳了,全身的重心就移到右腿上来了。两只手随着腰的转动,也换了前后手——右手变为前手,左手改为后手。这时候稍微往起一扬下颏,脸随着往左上方一翻;提气、长腰、两眼向左上方瞪祖着。这就是“怒嗔眼”。
+ ?" T. @0 j0 P7 K% R                            9 |) ]5 ^% H, ?# m8 s9 @" U
        (3)稍微往左转腰;下颏要随着腰的转动而移动,由对着左乳的地方向右走——要用下颏自左向右画一个小小的弧线,等下颏走到对着右乳了,往下一砸(就是把下颏往下一掖),稍微往左一坐腰,重心又归到左腿上来(见图3)。前后手也就又换回来了——左手变为前手,右手改为后手(前后手的变换,以下就不重复地写了。两手只要没有别的动作,就要随着全身重心的转移而变换了)。
/ _5 k( O% I$ G# h! Z) }                           
% i! z1 P. x, p1 h0 e     (4)掖下颏不要掖磁实;要是掖磁实了,做到下一步动作——腆乳的时候,就显着僵了。在要掖还没掖到家的时候,就不要再往下掖了,紧跟着就用下颏由右往左地绕一个极小极小的整圈儿(这个圈儿好像是心里想着那么做,在动作上是不大明显的)。这个小小的整圈儿耪完,下颏归回原位的时候,就往起一腆右乳。要注意:腆乳不要直着向前腆,要横着一点儿腆。随着腆乳,脸随着向右往起翻着一点儿,用下颏自后向前,从右而左平画一个不太明显的小圈儿,身子稍微向后一贴,两眼看着小边儿,稍微张嘴一笑。5 `6 P; _* @6 Z9 Z  b
                           
/ S( [5 F+ g% K: I# [! X0 {; E# O       (5)右乳腆起来之后,随着就往下一砸——这个砸法,是先往下坐腰,随着坐腰的劲头儿,随着往下一掖下颇(这样做为的是不显僵)。砸下去,再稍微往起一立腰,随着立腰,随着向左甩左乳。左乳甩过去,再往下坐腰,在坐腰的同时,下颏也随着自右向左移动,走半个小圈儿。在下颏将将走过胸口的时候,就要慢慢地往起立腰了。随着立腰,随着用右半边的后脑海往后一贴,腰就立起来了。在贴的时候,嘴要稍微地张着一点儿。两眼看着左前方,然后再闭嘴一笑。
% v$ k! Q& D1 q: S' v                           
2 K( ^2 C: A# P. _7 s. w8 g( Y0 u        (6)随着往左前方看,随着往下松腰。腰稍微地一松,紧跟着就往起一立,用后脑海往右晃一个小弯儿,腰就再往下一松。这时候头要稍微地向左倾着,两眼要向前注祝,往左半边儿偏着头,侧耳一听。(好像是,“听!他们在说什么哪?”)
0 k% @, Q+ z2 ^! h                            & v8 S/ Z8 `8 K
        (7)往嘴里吸一口气,两只眼珠一转动,往上一碰,斜着往右一看;稍微地往起一提气、往左一长腰,更进一步地侧着左耳细听。(好像是:“怎么听不清楚啊?再仔细地听听!”)6 k. q0 B5 ~1 r" }
                           
+ b# f0 Q3 K! N( ~       (8)腰往下一松,就孩使用“醉眼”了——两眼的眼神要有点儿醉眼朦胧的意思,动作也好像是晃里晃荡的样子。先从左往右晃腰,头向右歪,叫下颏对着左乳,把全身的重心放在右腿上,这是“第一摆”。再从右往左晃腰,头向左歪,下颏也由左向右移,移到对着右乳,再把全身的重心放在左腿上,这是“第二摆”。随着再从左往右晃腰,下颏也随着由右往左、再向前绕一个小弯儿,这时候是两条腿都吃上劲了,这是“第三摆”(要注意:第一、二两摆的动作要比较大一点儿;第三摆就要相对地辅小一点儿)。9 D3 V7 I5 y% ?# X3 X" ?3 R" t- [& Q
                            0 @) H' |6 C3 ?2 |3 I9 r0 R
        (9)在下颏由右往左、再向前绕的时候,只要下颏一过胸口,立刻就往回折。折回来又对着右乳了,就往起立腰,稍微向前探身,睁眼向左前方一看,就由“醉眼”变成“细看眼”了。这时候全身的重心又归到左腿上了。睁眼一看,随着把右肋向右一冲,往后一撤身,把全身的重心往右腿上一挪,下颏就又对着右乳了。但是,两眼的眼神不变,还要斜着眼睛看原来所看的地方。(好像是:看一眼没看清楚,再仔细地看一看!)
# R7 S$ o! v  v; n+ w                           
+ d1 i# e0 C9 a        (10)先往下松腰,再从右往左转腰,叫两条腿都吃上劲;同时,下颏也由对着右乳的地方往左移,走一个小的弧线形,直移到对着左乳。跟随腰走,两眼的眼神走到左前方,就要使用“挑逗眼”了——眼神由下往上看,看到眼光取平的时候,两个眼珠一转,往上一挑;这时候垒身的重心就又归到右腿上了。3 m- B2 [( ~9 n) Y# ~
                            8 z7 E- q1 C0 {. |5 Z) r
         (11)腰由左往右一耪,耪完,全身的重心仍要归到右腿上。把腰向后一撤(这是“一松”),右乳向右一撞,斜着身子稍微地往起一立腰,定睛向前一看(这是“一长”)。随着再一松腰,松腰之后,再一立腰。腰立起来了,再向前看,这就是“远看眼”了。
( e" b6 Z: U2 l3 Q                            7 b% @' E# l% b
        (12)随着往左转腰,随着往下松腰,全身的重心就移到左腿上来了。同时,左手向前一伸,右手往后一撤,这时候腰再往右一搏,叫全身的重心先归到右腿上;再继续从前面自右往左转腰,再把叠身的重心移到左腿上来(这个动作就是把腰转一个整圈儿)。腰往下一松,随着再往起一长j左手的掌心向上,由外往里,自肋下向后圈,圈过去,再向前一蹲腕子。右胳膊自后向前一甩,往起一抬,右手的掌心向下,自上往下盖;同时,左手的掌心朝上,从下往上舀,叫双手的掌心在左胯的前边,上下相对,两只手的形象就好似捧着东西一样。, K/ F. y/ s8 l; l! @
                           
4 X/ k# K# C0 T0 M% ]        (13)往起一提气,两只眼往上一看自己的上眼皮(好像是想起什么事情,但是又想不起来的意思);随着就往下一松气,下颏由对着左乳的地方起,向右耪一个小圈儿,还回到原来的地方。双手往一块儿一合(但是不要合紧),捧着东西似的,从右往左、自里向外耪一个整圈儿,两个手腕子往一块儿一搭(右腕子要搭在左腕子的上边),同时,下颏由对着左乳的地方向右移,移到对着右乳。两眼的眼神从看着离右脚尖差不多三尺远的台面起,稍微向上一挑,随即平视,到下颏对着右乳,眼皮就往下一搭拉,轻轻地叹一口气,这就是“思索眼”了(这是闺门旦应该使用的眼神和劲头儿)。这时候搭着腕的双手要放在左乳的下边,遥对着左胯和肚脐的中同,全身的重心是放在左腿上。/ d  |; W0 ^  @5 c# `2 z" B
                           
2 H& D! i1 s1 ]0 T) R, k        (14)腰往下一松,右肋向右一拱,随着往起一长,叠身的重心就移到右腿上了。头向左斜着,两眼往右上方一看,同时,双手搭着腕子向右一推,推到对着右乳和胸口的中同部位。腰再往下一松,左肋向左一拱,随着往起一长,全身的重心又移到左腿。头再向右斜,双手搭着腕向左一推,推回到对着左胯和肚腾的中同部位。两眼向左上方一看(眼神要滑,不要斜,使出来要有十三四岁小姑娘的神气)。腰一长,再一松,转一个整圈儿(要注意:松腰不要直着往下松;上身要由右向左微微地晃一个不太明显的圈儿,随着这个晃的劲往下松腰)。搭着腕的双手同时向左外方一推,推到“禹面”外披儿的上头,上(右)手往上提,够于鼻;底(左)手往下垂,要垂到遥对着肚脐的地方。" z) h' r/ [. }. Y. h
                           
7 K$ t8 T/ T! J" S  i+ I1 a3 w% k      (15)在垂底(左)手的时候,要用“洒眼”--就是两只眼睛的眼神要从左向右“洒”,“洒”到右乳再翻回来,注视着右手的手背。左肋往左一撞一杠;右肋再往右一撞,两杠。用左眉头往后裹半个圈儿;再用右肩头往后裹一个整圈儿。稍微向外一撞右乳,往起一长身,右边的肋巴扇儿往后一贴,随着往下一松腰,双手向外一翻,掌心朝外,两只胳膊分向左右拉开,这是“旦角云手”里的第一个“山膀”(这种“山膀”是不正派的人物使用的,像《四美图》剧中华爱珠等四个旦角,就用这种向外露掌心的“山膀”)。
: o$ k  L9 o) E* P  u+ I                            : a, w: j  I7 P' t
        (16)右手的掌心朝下,自上向下、由外往里舀,同时,两眼的眼神要随着右手的转动而转一个弯儿。转完,低头,空胸,两眼看着台面。眼神要由右往左走,走到下颏对着左乳那条线了,脊椎骨的第三节用劲,向右甩头,猛然地用眼向右手的手背上一看。这时候全身的重心随着这一看就归到右腿上了。这种眼神就是“猛见眼”。
; m6 z: v  y$ D9 F# D7 {                           
" d5 p' D$ U% q7 z, \! D5 t       (17)腰往左边一簿,把全身的重心移到左腿上.右手稍微往下一沉,左手稍微往起一抬,两只手放置的高矮程度,接近相平--左手要对着“焉面”,右手要对着胯。头稍微向后歪着,两眼的眼神还要放在右手上。右手要由上往下绕圈儿,绕到半个弯儿的时候,全身的重心移到右腿;再接着套半个圈儿,把全身的重心再归到左腿,一个整圈儿绕完,右手往下一沉,随着向右边一探身子,全身的重心也随着过到右腿上来。两眼的眼神凝砚着右手,好像是要用鼻子去闻什么东西似的。这种眼神就是“亲爱眼”。' d' [5 U" N, e) y4 x
                            5 O% j/ A3 C6 C  d' }
        (18)右手往下一沉,掌心向外一翻,向右一推,腰随着往右走,全身的重心还是放在右腿上。腰,由右往左一晃,左手随着由右向左平着绕一个圈儿,全身的重心归到左腿上的时候,左手就翻过来了。左手的掌心向上往起一抬,抬到对着胸口的时候,两眼的眼神先凝视着左手的掌心,然后再把两眼一合,把嘴一闭,面带微笑,平着向右边一扭头。这种眼神就是“羞眼”。
0 f; u$ i7 S' ^# Q- B" R, Q9 C                            & t7 W; Q/ C4 F5 A( j3 T
        (19)腰由右再往左一晃,头也由右边回到左边,两眼的眼神再去看着左手(这时候左手还正对着胸口)。腰往起一长,左手也随着往起一抬,直奔自己的鼻尖。同时,右手要往下沉,腰耍往后贴,头耍往后仰,下颏耍往起扬,两眼眯缝着,耍显露出抿嘴微笑,面带喜容,有点儿含羞的姿态。这种眼神就是“含羞眼”。5 W1 p/ F& e' s1 `" J1 U. |
                            8 d, B( N4 y( \* r2 F
        (20)左胳膊弯曲着,左手对着鼻子往下划,经过胸口,划到肚脐,同时,右手自外向里平画一个小圈儿,左手一穿右腕(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臂合拢(见图16)。左手的手背耍贴着右手的手腕,自外向里一翻腕子。腕子翻过去,随着就两膀左右分张,拉开。这是“旦角云手”里的第二个“山膀”(这种“山膀”,两手的掌心耍向下,不要向外露着,是《十三妹》剧中何玉凤一类的正派旦角所使用的)。
4 L9 ~$ T0 P% b* G* L2 G                            " W/ u. S; [3 D1 [/ P/ [9 u
      (21)右手落在遥对着右乳,左手落在遥对着左乳的下方,胸口向前一碰,右手自上而下画一个圈儿,右腿往左腿后边一掖,两臂稍微地一张,缩腰一亮。气耍沉,脸耍棚,脚步落“反丁”。2 W# p, E; O1 X$ S) ]

. b+ P% i& r" c; ]5 e5 D% v/ @        以上这二十一小节舞蹈动作,是一个整个的“旦角云手”。细分起来,里面包含着两个“山膀”、十二“眼”。9 n  j0 ]. q, q8 [
                           
  l* y- ~( {8 T$ a& B( V% Z: K          前一个亮着手心拉开的“山膀”,是非正派的女子使用的。后一种扣着手心拉开的,也就是不露手心的“山膀”,是正派的女子使用的。这两种“山膀”主要的分别就在于是不是亮着手心。
9 Q6 M+ _4 n+ W4 f9 c                           
) U$ |  C( Q1 g$ ?3 a3 A        按京剧传统的规则来讲:由青衣和闺门旦扮演的角色,在埸上表演用手指人或指东西,都是扣着手心,平着去指,是不应当露手心的。由花旦和玩笑旦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了,因为在化妆的时候,耍用胭脂把手心抹缸,所以在埸上表演用手指或指东西,就要扬着手去指,故意露出缸手心来。老例都是这个样子。“旦角云手”里前后两种“山膀”,不同的分别,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来的。
$ [1 A. m  c, P% j                           
% v. p& l; `# w5 ]( K* i       “旦角云手”里的眼神,原是十一种“眼”,就是:“怒嗔眼”、“醉眼”、“棚看眼”、“挑逗眼”、“远看眼”、“思索眼”、“洒眼”、“猛兄眼”、“亲爱眼”、“羞眼”、“含羞眼”。因为在“猛见眼”里又包含着“惊”、“怕”二“眼”(即“惊眼”、“怕眼”),一“眼”应该算两“眼”,总升起来,共是十二“眼”。学旦角的人,要把这些“眼”练好,埸上应用的眼神,差不多就都有了。: n, R9 k( C. p# J: I
                            + K- g  p7 `8 }7 ^2 W2 X3 X) f
         “怒嗔眼”是一种似怒非怒的神态,闺门旦用的时候此较多。譬如在《宇宙锋》的“修本”一埸里,赵高劝赵艳蓉进宫伴驾,赵女不满地唱完“想当初嫁儿身已从父愿,到如今还叫儿争宠君前”,斜眼一瞪赵高,脸上露出不悦之色,一甩水袖把脸掉了过去,就是“怒嗅眼”的具体运用。此外,像《凤还巢》剧中,在程雪雁登上花轿,被朱焕然娶走之后,程夫人回身看见程雪娥,脸带怒容地问;“啊!你做什么来了?”程雪娥一听,就很不乐意地两眼看着程夫人,用不愉快的声调回答:“送我姐姐来了!”说完一抖水袖,镕过身去,这时候眼神也应当使用“怒嗔眼”。还有,《四郎探母》的“坐宫”一折里,杨延辉夫妻对坐猜心事的时候,铁镜公主唱到“莫不是抱琵琶你就另向刖弹”,面色一沉,两眼表示出似怒似嗅的神态,这也是“怒嗔眼”的运用。' S" r; O6 \9 |
                           
. g6 f! H# K# k7 L$ l$ L         “醉眼”是一种疲倦、不精神的眼神,它时常和晃里晃荡的;身段动作桔合着使用。在《贵妃醉酒》剧中,“醉眼”使用的比较多。杨玉环酒醉后,在右台角慢慢地蹲下身去,眯缝着双眼,做伸手扳枝、用鼻闻花的表演时,用的就是“醉眼”。杨玉环使完“下腰”、“街杯”、“软鹞子翻身”等技术表演之后,用眼看着高力士的神气,用的也是“醉眼”。杨玉环跪在台口迎接唐明皇,听太监们说是诓驾,就朦胧二目,念完“呀呀啐”,唱“酒不醉人人自醉”时,也要使用“醉眼”,而且还应该把眼神收得更小一些。其所以要与前两次的“醉眼”神态稍有不同,是因为这时候的杨玉环醉的程度更深了。0 p* Q% [  P! }) N; b
                            ; }9 d2 @+ d" ^* i! Z( L5 Y
         “细看眼”应该用在一下子看不清楚,还需要再仔细地瞧瞧的时候。譬如在《贵妃醉酒》剧中,杨玉环走上玉石桥,斜倚着桥栏杆,看鸳鸯戏水、鲤焦翻身,都应当用“细看眼”。在《拾玉镯》里,孙玉娇无意中踩着玉镯,脚威到路得生疼,身不由己地往后倒退了两步,心里想:“呦!这是什么呀,硌了我一下子?”脚步站稳之后,就低下头去,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地方也应该用“细看眼”。5 K: t0 T/ B& T3 t5 r! z8 {
                           
3 v! z  w( E' N/ F5 H& b$ ]. C4 e        “挑逗眼”是花旦、刀属旦常常使用的眼神。在《春香闹学》里,春香听到老师赞美杜丽娘写字写得好的时候,念完“啊小姐,先生在那里赞你呢”,就要用眉挑目语的神情逗杜丽娘一下,在这时候就应该使用“挑逗眼”。另外,在《马上缘》戏里,樊梨花和薛金莲会阵一场,“一扯”,“两扯”、“一过合”、“两过合”,薛金遵的双剑一盖樊梨花的大刀,念:“嫂子!我哥哥他这就来!”先用“挑逗眼”逗樊梨花一下,然后才向后撤身,翻“鹞子翻身”下场。在《花田错》里,春兰陪着小姐刘玉燕去逛会,在渡仙桥她用手指着卞济,用眼看着小姐,念完“小姐,你看她长得此花儿还好看哪”,也要用“挑逗眼”来加强表演。: B3 V1 b, ?5 ~0 G# |
                           
$ c0 y# ?. b: N/ V+ p/ c        “远看眼”就是一种“远望”眼神的运用。在《贵妃醉酒》剧中,杨玉环唱到“皓月当空”看月亮的时候和唱到“长空雁”看雁的时候,所用的眼神都是“远看眼”。; N* x; H3 D: M/ e
                           
5 c; \& }# h5 D+ p+ {       “思索眼”就是在心里想事的时候,向下凝视的一种眼神。譬如《凤还巢》剧中,程雪娥怀念穆居易时,念到“……唉!穆郎啊穆郎!你独自一人,往何方去了?”和《四郎探母》的“坐宫”一折里,铁镜公主猜心事时,唱到“这不是那不是是何意兄?”所用的眼种,都是“思索眼”。( G. ?0 @; ~& s2 R& x
                           
1 m: M0 b: l7 R. P        “洒眼”是花旦常用的一种眼种。用法:不论是自左向右看,或是自右向左看,都要用眼睛把左、中、右三面看到。像《乌龙院》里的阎惜姣和《翠屏山》里的潘巧云,走出幕外,在“九龙口”亮住之后,就耍向左、中、右各看一眼,这就是“洒眼”的具体运用。
" f, b  [9 d2 e1 L6 x. l                * S6 `& C9 q( j  O
         “猛见眼”就是“忽然看见什么”的一种眼种。细分起来,又有“惊眼”和“怕眼”的区别。譬如《乌龙院》里,阎惜姣听宋江唱到“都道你私通了那张——”的时候,不由心中一惊,眼皮跳动一下,吸气凝眸,这种眼神就是属于“惊眼”;等宋江唱出了“张文远”,阎惜姣心里又有些害怕,眼睛就睁得更大一些了。这种眼种就耍属于“怕眼”了。不论是“惊眼”或“怕眼”,都是“猛见眼,范围以内的眼神。
, E# }# S1 k5 \1 \% x4 ]9 w* r- [9 H- ~                            1 E& s* ~9 s  [$ e; ]
         “亲爱眼”就是表现亲暇态度的一种眼神。譬如《贵妃醉酒》剧中,杨玉环唱到“哎呀,雁儿呀!”的时候;《拾玉躅》剧中,孙玉姣看见玉镯,要去拾拣的时候,都应该使用“亲爱眼”。% K3 F1 z- C! D4 A" c! M" l' n6 G
                           
" J  x% d* }/ n7 ?         “羞眼”是表现少女害臊时所用的一种眼神。譬如《拾玉镯》剧中,孙玉姣看刘媒婆学她拣玉镯时的动作,有些害臊,用手绢挡脸时的眼神,就是“羞眼”。2 P) B6 m7 V* l, r- q2 L% a
                           
) t0 E+ h7 L0 l2 r7 |" m# ?5 S         “含羞眼”和“羞眼”稍有不同,除去面带喜容之外,还要显示出含而不露的“羞”。它和“羞眼”的差别,是在“羞”的程度上有所不同。譬如在《游园惊梦》里,杜丽娘和柳梦梅对眼光的神气,旦角用的就是“含羞眼”。
* L7 Q- g, q& k  @& d6 B
" k: t. h6 b* N3 L/ w          不仅旦行演员要把“旦角云手”学会;就是净行演员也应该学。因为,在许多花脸戏里,都需要使用旦角的劲。  7 G: |  ^0 T3 V+ {/ h  V( D* \+ @
                           
/ m1 x' n3 B! Q' I9 t) m         像《嫁妹》里的钟馗、《九莲灯——火判》里的胡判官、《游园惊梦》里的花判、喀铡判官》里的张洪,和所有与。跳判儿”类似的舞蹈身段,都要使用“旦起净落”的劲。
+ r9 q* X/ ^2 J! f 8 I: |& H8 t# ?  s/ o
         另外,像《清风寨》的李逵,在假扮小姐那场,戴上凤冠、穿上霞帔之后,就应该完全使用旦角的劲了。
6 d$ S, ~, o  q. H" r6 X2 l$ H                           
/ Q2 y: g/ k  A  i* U2 o8 G% D: B        总之,在花脸的身段里,凡是“美”的地方,差不多都用的是“旦角云手”里的劲。所以说,唱花脸的也需要有“旦角云手”的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4 09:49 , Processed in 0.0263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