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10 09: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监在宫中也有女朋友】
& g0 }; G/ V! ~ , z4 ~$ l; X& i9 c6 C$ c; f. G' M
3 A4 ]9 m3 ?/ X1 U: A6 p8 a
客氏之所以要力挺魏忠贤,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们俩是“两口子”,伴侣关系。在古代宫廷中,太监和宫女长期不能过正常家庭生活,生理和心理不免失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流行一种“对食”关系。从字面上看,是男女打伙吃饭的意思,实际就是临时夫妻。两人虽不能真的“那个”,但意思意思也聊胜于无。! R% h% i0 a' V# j8 e
( O# r3 T1 E# K) j 早在汉代,宫里的这种男女互助关系就叫“对食”,到明代,又称女方为“菜户”,也就是“临时老婆”的意思。单身男浆洗做饭有困难,单身女挑水劈柴乏力气,互相一补充,就协调了,有助于稳定宫内的服务人员队伍。万历皇帝原本最恨宫中男女配对儿,曾禁止过此类不伦关系,但人之基本需求,哪里禁得住?于是后来他也就不管了。6 V6 j( D; L8 ~/ s+ A( k/ K4 ^
5 {+ Q: ?$ t3 ` j8 Q+ ^ 这个客氏,原先是“小魏”——乾清宫管事兼兵杖局掌印太监魏朝的“菜户”。魏朝是最早伺候并保护由校的太监,是真正的侍卫有功。由校一直对魏朝很信任,刚一即位,就把他安排了这两项要职。他和客氏,都是由校的旧人,年纪又相当,可说是很班配的一对儿。
- s5 E4 r& }. V2 t' A: R - }8 |+ {! ]; y' r# C/ d& y
这样论起来,客氏还是“大魏”魏忠贤的弟妹。可是三来两去,魏忠贤也瞧上了客氏。魏朝升了官以后,忙昏了头,魏忠贤便趁虚而入。如《甲申朝事小记》所说,这两个魏“共私客氏”。不过魏朝一开始并不知情,头上戴了个大大的绿帽儿。宫中的其他人知道,都等着看笑话。
/ B/ O f, P* ]' u, b! ?4 z
. |. [. Y0 W S5 n, Y 纸里终究是包不住火,魏朝就是再迟钝,也有所察觉。他这才知道,他曾经出了大力救下来的这个“魏哥”,原来是个白眼狼。魏朝气不过,便去责骂客氏。可哪知道,客氏却更看好魏忠贤,当时就与魏朝掰了脸,两人高声对骂。
4 [9 X( v4 `: H6 Z- Y& B ( L" Q2 Q, @6 l
事情公开化了,魏忠贤要有个态度才行。此时的客氏,正是如日中天,魏忠贤掂了掂分量,便一脚蹬了利用价值相对较低的老弟,公开跟客氏结成对食。) j, ]( k" d* q1 q. f p
) q! ]# O! J* D, o2 n A 魏朝当然耿耿于怀。就在天启帝即位后几个月,某日晚,时近丙夜(零点),魏忠贤和客氏在乾清宫西阁亲热嬉闹。恰巧魏朝路过,听到里面的浪笑,不禁气血上涌——卵虽然没有了,可是自尊心还有。他一脚踹开门,揪住了魏忠贤,抡拳就打。
7 s1 K4 w' T9 w( ~ . I, }# @+ N2 @2 x6 v% b' M
二人你来我往一场恶斗。那魏忠贤年纪虽大,但年轻时是骑马射箭都练过的,身手要敏捷得多,几拳就把魏朝打了个乌眼青。- v6 g" D; H! c4 m* c
) Q( _' S! }% `
魏朝见势不好,一把拽过客氏就跑,魏忠贤跟在后面撵。两人“醉骂相嚷”,一直打到乾清宫外,惊动了已经睡下的天启帝。此外司礼监掌印太监卢受、东厂太监邹义、秉笔太监王安、李实、王体乾、高时明等,也都被惊醒。
2 [5 {% \' B: B
1 _' r0 E& o9 i3 S 什么人这么大胆?天启帝穿衣起来,到了殿内,卢受等八名太监侍立两侧,二魏“并跪御前听处分”。几个太监知情,就对天启帝说:“愤争由客氏起也。”8 Z/ l0 H( w: L( L/ X
w" _: C( z" X0 [' Z2 f: z+ n 天启帝一听就明白了,他不但一点儿没生气,没准儿还在心里乐,态度和蔼地对客氏说:“客妳,只说谁替尔管事,我替尔断。”(《酌中志》)
+ X, C, q: o7 L! o
- I9 d [3 d3 e' u4 D% G 有皇帝愿意做裁判,客氏就大胆地表示了她的选择。她早就厌恶魏朝的“佻而疏”,喜欢魏忠贤的“憨而壮”。有了这一表态,天启当场就点了鸳鸯谱,让魏忠贤今后专管客氏之事。名义上是让魏忠贤负责有关客氏的事务,实际是皇帝给他们俩做了大媒。
( L+ [% f1 x% U% Z) [( s- M: K . p1 p) _2 O1 j* W
魏朝一看自己要彻底出局,心如刀搅,连忙哀求客氏不要太绝情。
, |' h# k8 o2 o! \ : i+ F# Q2 s/ C# R4 j
王安在一旁看不下去,怒其不争,狠很打了魏朝几个耳光,勒令他去兵杖局养病,从此调离乾清宫。
4 j$ _& q# l% } X5 l! v0 S# U( N
/ c* m7 t3 R# }$ N 谁也想不到,这件宫里太监的“家务事”,对明末的政局、对当时的几个重要人物的命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6 B! I3 o. {4 h
* V8 P7 A# w7 r% T. |& D- w 历史有一扇诡异的门,就在此刻悄然敞开了。巨奸大蠹,得以从此门登堂入室。几个在场的太监各自回去后,也许心里只是好笑。不过,巨变就是从这一夜开始。
* O. ^: Z- }- B* s o; M, F$ V
, l8 d( k2 G( U1 O 此后客魏两人亲密来往,再无避忌。天启帝对这二人也日益宠信,把宫中的一切庶务,都交给二人打理,“惟客、魏之言是听”(《酌中志》)。内廷的控制权,于无形之中开始易手了。
# s9 c' s+ \' t& g( s- y- T( v0 } : |5 o% K, H+ q( n
至于客氏究竟看中了魏忠贤身上什么好处?对此,后人的猜测颇多。
: d- y8 Z5 g4 e# A; K8 }
0 p. o6 `* O( `% D 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魏忠贤当年给自己做的手术很不彻底,“余势未尽”,仍有表现不俗的性功能,且精通“房中术”。而客氏又生性好淫,所以她出于性的需要,选中了魏忠贤。
2 d6 v; Y) G& ]) x) o% c9 D ) O) @, w3 B' Z2 ^6 B7 j `! p
这当然可以聊备一说。明代宦官道德普遍不大高尚,有个别“余势未尽”的甚至逼奸民女,最后闹出人命的案件也有。但魏忠贤被客氏看中,怕不会这么简单。
* x3 U6 e- p9 _
0 Z8 M4 u. W0 s/ I; B 我相信客氏首先还是更喜欢魏二爷的性格。客氏是不大守妇道,但她的所谓性要求,也可以跟别人索取,那个时候已经无人能够约束她了。她之所以选择与魏忠贤“一帮一”,是从全面来考虑的。, h4 h0 S4 P0 v+ a
8 C! M$ F+ W* m( V5 C3 \7 F, B( A1 S
在有关的史籍上,都特别强调了魏忠贤与魏朝性格上的不同。《明史纪事本末》说的是小魏“狷薄”、大魏“憨猛”。这也许可以看出一点性功能的差异来,但主要说的还是处世之道。看来,魏朝还是吃亏在性格浮躁上了——各位若在单位里,遇到咋咋呼呼的人跟你过不去,均不用怕。这类浅薄之徒,迟早要败事。+ Z# S! R1 [/ {
: Z1 H9 _. R0 i$ F1 A 而魏忠贤在入宫前,已有相当丰富的阅历,这与从小长于深宫的宦官相比,是一大优势。且入宫20年后,宫里面的事情也精通了。他能示人以“憨”,说明处世的功夫已很不得了了。
; q( V. o& Y/ W+ Y1 y0 ` 3 _, r+ L* F- c/ @
更深层一点来分析,客氏此时已从默默无闻的冷宫保姆,一跃而为皇帝的“代理母亲”,她自然会从长远考虑,要选一个最合适的伙伴帮她统辖内廷,作为她维持皇帝隆宠的保障。" w( c$ D& A( @* f. n9 i
* F8 \! u [3 U3 A' E4 z8 I+ G/ M" W
客氏一个女流,地位即便再高,不可能亲任司礼监首脑。因此她选中魏忠贤,也是选了一个代理人。当然。两人后来的利益高度吻合,无所谓代理不代理了,几乎成为一体。
. \6 h7 i6 r# j- w! t 2 W: V1 W0 M$ a; T5 @& B
客氏其实并不是个政治人物,她所做的,无非是想“固宠”。但这女人为此所采取的手段,直接改写了明朝末期的政治史。
! Z0 |* ~3 I/ [0 F+ G' K
1 [ R+ C" Y0 n) f+ H- m 客、魏结成合法的“伉俪”之后,气焰顿张,他俩和天启帝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三角关系。1 m X2 l/ a7 c. X2 Q6 I8 O- [9 S/ o
# \' ~) g/ s+ ]
两个男人都与客氏有特殊关系,但互相并不吃醋。反而是客氏要吃皇帝的醋,她对皇后和几个妃子都很不好。平常皇帝驾幸哪一宫,要由客氏来安排。在嫔妃当中,只有听客氏话的,才能和皇帝睡觉,反之就要受冷遇。
4 H& [" o6 G/ L* C; l
/ M# ~9 l9 r- o- Y; k6 N 天启帝信任两人是为了图省事,从此“端拱于上”,像木偶一样不大问事了。客、魏则是开始有计划地清除“地雷”,要把内廷变成自己的家。
& i. N0 b" [2 y* _ 8 ^) ~( ^- `# Q4 f6 j
那时候王安在内廷是有很大控制权的,但因为多病,不能常见到皇上。本来魏朝在乾清宫管事,是他的一个最好的耳目和看门人。可惜因为风流事,王安把魏朝贬走,等于把门户大开。客、魏趁机控制了乾清宫事务,同时也就控制住了皇上。天启帝上台之初的内廷局面,原本还是很清明的,有一条很坚固的“防线”。由于魏朝的不慎和王安处置的失当,这防线给生生撕开了一个口子。' L7 ?8 ?' q* D7 \$ V
* r/ u; Q* A& b
客、魏两人配合默契,如果两人中有一人有事要出宫,必有另一人在宫中值班。岗位一天都不留空白。等到魏忠贤成了秉笔太监,他就可以“矫诏”了,也就是以自己的意图作为“圣旨”,等于当了半个皇上。& k, P# ?( y; ^; B
3 b+ h" ^5 E9 J 这个态势,对王安和正直的朝臣来说,已相当危险。
4 k0 G6 _' z( H+ V# i: B/ e
4 D8 M" S" z+ V 泰昌元年(1620)十二月,魏忠贤对曾经的恩人、现今落败的情敌魏朝哥们儿下狠手了。这是客魏联盟出手拔掉的第一个钉子。+ `, ?( K; o# q$ P, u2 V" |
1 f9 O! A- t# [7 L+ Q 他矫诏,将魏朝发配到凤阳守皇陵,赶出了京师。魏朝行至途中,知道前途不妙,便逃跑了,窜入蓟北山中。后来被当地差役抓住,魏忠贤授意,就在献县把他缢杀了——活活给勒死。
! ^5 P X0 H n3 u% y
4 p$ n" w U! c5 h* F8 M! M 这个魏朝,死得太冤。自己引狼入室,赔了夫人又赔了命。三个月前李选侍垮台时,魏朝要是不管魏忠贤的鸟事,恐怕被勒死的就是魏忠贤了!2 d, ]% E7 l8 _3 M/ A
: q% G4 T- i8 o+ G' ^/ `; X
当年魏党的重要成员之一刘若愚,后来忆及魏朝之死,也不能释怀。他认为魏朝对天启帝幼年时的呵护,居功至伟。处理二魏纠纷时,魏朝的地位恐怕还在魏忠贤之上。天启帝何至于糊涂、或者忘恩到此地步!
9 p3 U* u9 W2 ~
% w% E- G: b$ L5 _% z" Q/ U0 }0 { 天启帝的“昏”,从这件事上开始显露,后来就越发不可收拾。凡护卫有功的,任其败死。而对于魏忠贤,“移宫之是非,选侍之恩怨,忽然尽反其态度”。著名明清史学者孟森先生认为,大明出了这样的皇帝,是“天亡之兆”;天启帝纯粹是朱家的一个“至愚极不肖之子孙”(《明史讲义》)。
0 M5 P% C8 j4 F& R" n1 o! V8 R1 a6 e2 j7 W# `) S* r3 E
魏朝败死,这只是倒下的第一颗多米诺骨牌。客魏联盟扫荡内廷的第二个目标,竟然是天启帝即位后,宫内最有权势的大太监王安。! U L" z; }! v( `2 Z/ R' L$ x
7 H/ D, u9 t. W$ `4 d M 说起王安,这是客魏二人的老主子了。王安是泰昌帝当太子时的伴读,泰昌帝一即位,马上就升他为秉笔太监,深受信任。在移宫案发生时,又是他出大力遏制李选侍的阴谋,护卫天启帝有功。) X/ G/ u" [; U+ M& X
1 {1 R4 W H- S8 v/ W 客魏二人早年伺候皇孙朱由校时,从东宫系统上来说,就已算是王安的下属了。两人在勾结之初,曾经分析过内廷的人事,觉得王安是最具潜力的领导。于是商定,一定要拍好王安。魏忠贤送给王安的人参,都是天启帝赐给客氏的,魏忠贤每次都拿出一部分,送给王安,还特别强调说:“天赐富贵,叩献做汤用。”(《酌中志》)9 m, W. o7 }6 J9 y6 I0 E* {3 v
L S5 o9 m, y; O% ?( l6 n! p# Z
那时候,魏忠贤对王安毕恭毕敬。每次见王安,必撩衣叩头。王安不叫不到,不问不答,极为恭顺。 _- V6 L4 X& A" H5 i! P! K( E
3 I" H1 T; `/ D- s
王安是个正直的人,但就有一点小毛病:喜欢奉承,不识人。魏忠贤所以能一步步靠近中枢,魏朝的作用只是美言,而起实质作用的,都是王安。尤其是在盗宝案的处理中,王安更是救过魏忠贤一命。( h8 O6 j/ e) _) o, R. ~+ L x
; w5 t5 u+ w, I) f% E
这样一位“恩公”,怎么会成了魏忠贤要灭掉的人?
' v2 W' S+ n7 x. D9 ^ V' m5 W8 E- |9 K5 M! W5 m
那是因为客魏联盟定型后,权势陡增,已经能与王安相抗衡,他们再用不着王安这棵大树的荫凉了。相反,王安由于太正直,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客、魏这种小人,本能地意识到:要想在内廷随心所欲,有王安在,就不大可能。
1 E6 _$ u- O1 k 5 F/ }2 \ L W/ F( S. K" M3 {
偏巧在这时,王安对客魏不仅构成了潜在威胁,而且也有了正面的冲突。泰昌元年(1620)十一月,王安见魏忠贤侵权日甚,就奏报天启帝,要求严惩这个无赖。恰在此时,御史方震孺、刘兰、毕佐周等接连上疏,要求逐客氏出宫。天启帝被逼不过,表现了最后的一点清醒,答应在先帝大葬礼之后就让客氏出宫,并将魏忠贤交给王安鞫问。
6 w' y7 S. T5 [# ?7 `7 g 1 S7 f7 C1 _/ {7 o# u
这是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2 Q4 ^$ f! V8 F$ t0 o0 d; L E
; ^/ d6 m" z3 R' N" {6 D; _ 鞫问,就是审问,不老实的话可以用刑。魏忠贤在得势后,本性已露,王安应该有所警觉。可惜,这次王安又是心太软,盘问一番后,令其改过自新,就把这家伙给放了。0 Q# f9 v; ?/ W( ?3 F
* l. y0 o2 G1 U: r* i. v
高阳先生在《明朝的皇帝》里提到这事时,万分愤慨。他说:“正人君子当以权力伸直道时,以一念之私而有不忍之心,此最不可恕。”他埋怨王安这次纵容,是“误己误国”,以至于对王安的人品也评价不高。 G% A4 N# ^/ K# C9 Y' Y
2 M. |* ] S/ J0 ~! [2 Y* E3 K- s
高阳先生还假设,王安这时若下狠心杀了魏忠贤,则群阉丧胆,客氏也等于断了一条臂膀,毫无疑问“明朝的历史又是一个写法”。高先生此论,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当时的情势,恐怕还没到足以令王安起杀心的时候。而且王安固然是个刚直之人,但却不是一个铁腕之人。魏忠贤冷血,不能要求王安也同样冷血。有时是非善恶的区别,就在于人性上的这一点区别。0 G; @: n( i; c0 i' ^3 H4 \
% c g3 a" a; L2 @ \2 e& t 总之这事,确实令人扼腕。王安又放了魏忠贤一马(人参之作用,大矣!),魏忠贤却不领情,与王安“结怨”。王安就是从这时起,成了客、魏必欲除去的第二颗钉子。
' ?- H S4 u! M1 ~, P9 f0 i2 s ) [5 R# ~; Y. F! S
只能叹世上好人难做!6 h* ?/ Z% Z U2 P9 D
, l8 Q: _$ @; L$ o
各位若在一个单位工作了三年以上,不妨可以冷眼看看那些新来的人——总有人对你前恭而后倨。刚报到时,都是奴才孙子模样,见你点头哈腰惟恐不及。用不了一年光阴,就有人见你要鼻孔朝天了。他不反过来整你,就算是道德高尚的。
' P% ~ r8 Y2 [- n" s4 Y
4 k/ s4 j. g, Y! D 因此新人进门,千万要好好辨识,切莫一腔赤诚不设防。当然,给新人下圈套、制造障碍,不是君子所为,但是可以遵循三字原则——“不帮忙”!省得将来悔恨或心理不平衡。在下者的奉承和笑脸,你就当他是演戏,他不可能对你真好,而是你还有用。如今连笑脸也没有白给的了。
7 r+ o) H5 {( H ! R/ _1 ]" R8 }0 P3 M
至于——有要送人参的,就更要万分警惕。
2 z: s G4 T: O5 G: K
1 K. V, h- i$ m 王安是个宁静的人,深居简出,嗜书如命。他还不知道,一场灭顶之灾就在眼前。( u, i x: D& @ K9 c+ B: N' t
/ @. N( L- l; o6 S/ q! x9 Q& z7 k2 n
据说,在此之前的50年前,那还是隆万年间,京师街头就流行一句“八千女鬼乱京畿”的谶语。这一令人惊悚的预言,在天启元年(1621),变成了压在人们头顶的漫天阴云。
) X% ~4 i3 \; H r2 A( W4 f' c+ {
& c& q8 N8 w- x- y( C 事情开始变得险恶起来。
, Y- y5 G% O z 5 Y! B/ s* F. G, [1 {! m$ H3 k' t; \
这年的五月,司礼监掌印太监卢受被罢,天启帝下诏让王安接替。这个任命,是相当明智的一招。王安本人淡于名利,泰昌帝即位后,所有以前因伺候了常洛而有点儿政治资本的内侍,都在营求美差,而王安只以秉笔太监兼掌了巾帽局的事务,名义上并不是太监里的一把手。泰昌帝体谅王安多病,准他可以不必在御前伺候,凡是秉笔太监该看的文件,都由专人送给他看。
h+ B( e7 X8 V- f2 ?5 D7 \2 L 0 {; o+ F$ z% o! @
王安身体坏到了什么程度?很严重。他出门行走无力,需要有人搀扶。说话也有气无力,十步以外人家就听不清。天启帝的任命诏书下达时,他正在称病静养,照例上了一道辞谢疏,内有“臣愿领罪不领官”之语。一般的说来,这都是例行公事,等皇上再下一诏敦请,做臣下的才可以勉为其难地接受,省得人家说“太热衷”。可是,在这个极其微妙的时候,孔孟之道的这一套虚礼,误了大事!
* X; x+ Q& |6 N+ y. @; n1 n & F1 y' ~0 L3 v! S
司礼监的另一个秉笔太监王体乾,非常想当这个掌印太监,就趁着这个空档,跑去找客氏和魏忠贤。& V+ t0 O1 Q! x
' |, ]. n$ Y! y$ X3 h( t+ y- a' W 三个人嘀嘀咕咕,达成了一笔交易。由客、魏出招儿搞掉王安,在司礼监把王体乾“扶正”。但是将来王体乾这个“一把手”,要听秉笔太监魏忠贤的招呼。王体乾权衡一番,同意了。
% A; D8 p$ `5 Y; R0 V9 H. y( D8 B" D 5 ?" I. G3 X8 J+ m0 [3 E
这个王体乾,也是个利欲之徒。可惜王安也没把他看透,反而把他视为可信赖的朋友。% o0 [+ O9 p8 ]
7 Z4 q" f/ a8 c6 }4 J! Z. J
就这样,密室之内,三个龌龊小人商定了人事大计,要扳倒一棵曾经庇荫过他们的大树。
6 {) k7 R% y. v4 f" M8 `
6 D; }) S, A! g ——恩还未断,义就绝了。看来,人心根本不是教化就能教好的。
% V9 F6 g, ?7 R) R5 k( V/ J ) l6 Z% b: D5 d' F/ p
那时,魏忠贤在内廷势力已渐大,外廷已有个别官员看好他的潜力,开始投靠了。给事中霍维华,就是一个。霍按照魏忠贤的意思,上疏弹劾王安心口不一,说王安本心是想得到这个职务的,却为何要假惺惺地推辞?如果真的是病了,又为何有精神头到西山去游玩?$ _; e6 Z$ a X: m
9 @" n2 q; J2 ?! t$ k" _* A' i
这本来是无事生非,可是脑子不转筋的天启帝居然就迷糊了。客氏看好实时机,就在一旁吹风,说王安也确实是病得不能担大任,就让他歇了算了。- F4 E# J# P3 `$ i4 @# L2 @
& u |+ i, p# _! U, B. g
不知天启帝是真不明白官场老规矩呢,还是他体恤王安不易,居然就听了客氏的建议。王安没能等到第二次任命。这掌印太监的帽子,天启帝在考虑,也不妨就给王体乾戴上。' X8 R( c) M% a& s, H
/ f1 k% U* R" l! W4 ^' I/ L8 c; M
棋路在按照客、魏的布局在走。刚刚移动的这一步,彻底搞垮了大明一座长城。: b: `3 g q; `3 [" ]) n. R4 ?
0 G. q( G9 b9 ^% {* L+ E& H 如果王安不是这样低调,而是高调抢进,抓住这顶帽子不放。那么,天启身边,有能够主持争议的张皇后,外廷有刘一璟、韩爌、孙如游和即将到京入阁的叶向高等正直大臣,内廷有王安掌控,几股势力足可以把客魏联盟压制住。) @8 {5 a- b9 _* i2 [
8 z i2 R. Y. w; H5 v& K 可惜,正义占上风只能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轮回中才能看得出来。在很多时候,在一个个局部,往往都是正不压邪。这是什么道理?为上者为什么偏就喜欢奸侫、无才、谄媚之徒?说不清!也许这就是人性,任你有多少制度也挡不住。
8 m0 r5 i1 ?- M3 s+ ?' Q , [2 z5 _4 X8 n8 ?& C1 O
这件事情还没有完。王安尽管没有得最高职务,但他人还在,他还长着眼睛。客氏在考虑这问题时,要更彻底一些。那就是,杀人必须头点地,否则就不要杀。
" f" D0 h, A( R' r
& p! Q/ e I+ i' c9 U5 c 她向魏忠贤提出,只要王安活着,就终究是个危险人物,必须把他搞死!
8 B* i- A9 b1 d3 y" g# _8 N' S2 i ; o/ g) e$ }0 R) W5 S
魏忠贤稍好一点,毕竟没忘几个月前王安的救命之恩。要老主子的命,这得多狠!他还是犹豫,一时没有什么表示。
3 l" ?0 t, O4 h" N& M % j& U+ W5 }# w
但是王体乾却坐不住了,他知道:不干掉王安,这顶帽子就迟迟戴不到自己脑袋上。
/ y# n/ S7 w* y, ~' G: E+ v
- a. {* h& Z1 T; y 什么叫宫廷政治?就是狠心学!谁狠,谁赢。
* J5 A2 }4 N0 `8 @' L# \( z# p
; n. G0 Q9 h5 E& ]9 j 王体乾已经看准了客、魏内心的微妙区别,就编了一套瞎话去说服客氏,连吓带忽悠,把客氏听得心惊,当下决定:一定要催促魏忠贤早下手!8 d, V: }! v5 {4 { F
, r" l4 q8 j O8 o* t C; @! z
在宫中,彩凤门内有一间直房(办公室),客、魏每天在宫中,都要在这里相见。这日,屏去左右宫女后,客氏一脸严肃,说起了王安:“外廷若是有人救他,圣上一回心,你我谁能比得上西李(李选侍)?最终还不是要吃他的算计!”(《酌中志》)4 I' O2 C# K: B7 ~2 o1 D
( C d* }# m B6 ]; R 她这样一说,魏忠贤才警觉起来,决意要杀掉王安。
7 |7 t" o1 e5 a2 x6 h! m $ g; R& C$ B) l& Q$ ^
这年七月,趁着有霍维华弹劾王安的奏疏,魏忠贤又发动“盗库诸阉”刘朝、田诏等上疏,为“盗宝”一案辩冤。天启皇帝不管这事。魏中贤便矫诏,革除了王安的大小职务,发配到南海子(现北京南苑)做最低等的“净军”,看守围墙和附近商铺。
1 m! \5 s/ I/ o6 {/ D& c 7 ~, o9 c' p+ y d
王安一走,王体乾果然从御膳房御直接升司礼监掌印太监。朝中有人好做官,这绝对不假!魏忠贤一控制了任免权,马上就提升自己的心腹粱栋、诸栋、史宾、裴升、张文元,统统为秉笔太监。这些人,足够帮他打理宫里所有的事,包括帮他这个文盲“批红”。+ @6 Y8 u4 m! m/ T
: A0 j3 z7 R! V0 R
王安去南海子后,开始还有一批忠心旧属跟着,能照顾一下他的起居。7 X. X9 C7 r; Z# {5 [% v. f
. C% ^: N- v7 F: a8 l# \
可魏忠贤并不是让王安去养老的,他授意南海子提督太监宋晋,找个机会做掉王安。那宋晋是个长者,心地善良,哪里下得了手?魏忠贤见说了几次没动静,就干脆撤了宋晋,把盗宝案中被王安整肃过的刘朝,调到南海子去管事。
" H$ B2 H* ?" I
$ n2 d) ^. |1 K9 R2 W. `! Y1 n 这刘朝原是典兵局官,后投到李选侍名下为心腹,在盗宝案中被王安修理得够戗。同案中有几个人运气不好,已经被处死,刘朝、田诏等侥幸脱罪。他们自然是对王安恨之入骨。1 C$ a7 T. h0 W0 y% l
- E1 m. p1 K! A$ }& _
小人复仇,那是要挖地三尺的!魏忠贤想看到的就是这一幕。
9 `1 b9 O6 m8 \! R; W7 W" j* M ! H# d* T: y9 Z* U# Z4 n
刘朝到任后,果然凶恶。他先是遣散了王安的随从,禁止王安和家人联系。三朝老宦,立刻落入十八层地狱之中。1 d- l% N& p p7 r
* D. q9 S* o1 M3 y) a9 G 刘朝故意罚王安做苦工,今日遣他去某园劳动,明日遣他去某铺干活,又不给饭吃,就想活活折磨死他。
' I- Q; [+ Z( E' c* [. C, ` / y- r7 X' \; N
可怜一代老臣,饥饿难耐。附近村民有看不过去的,偷偷送他一块糕、一张饼,但一旦被监视者发现,就是一顿喝斥。
. b# l$ v! E1 I- X 0 l6 k W; l \ t1 {
王安挺不住,偷着拔了篱笆下的萝卜,藏在袖里,晚上拿出来狼吞虎咽。
7 f4 U& k# p! o: | * L+ G& i, i) F7 v# l9 ~% M
如此,又是数日不死。
) G6 j% Q- W" f, t+ V) P1 k$ G
: z" [' f7 x7 F% v" O1 Y 刘朝为了向客、魏表功,等不及了。九月二十四日,授意手下将王安“扑杀”,也就是用麻袋盛土,活活压死。《玉镜新谭》上说王安死后,身首异地,肉喂狗,何其惨毒! r0 }6 h0 U' {+ ]. q
3 b% H; m. L A# Z/ d! Q* ]! ] V
大树扳倒了,枝枝蔓蔓也一并清除。王安名下的一干太监,惠进皋、曹化淳、王裕民、杨公春等,也受到株连。挨了一顿酷刑后,被发配南京鼓楼打更。还有王安手下的管事、文书等一干人,则尽数被害死。
$ x1 j0 k5 n( n [& `/ V! A 9 V3 J3 R/ k, A& `* A7 A1 p
这时候的天启帝究竟知不知道王安的下落呢?据后人分析,天启帝虽然糊涂,但断不能同意将王安贬至南海子。估计他是没工夫过问这位老内臣,就是偶一问起,魏忠贤大概也以“病故”搪塞了过去。0 y- s' D) `; j. M2 V- x
. ? r# M& Q5 Z) ]% Q+ l& N
大树倒了,倒得竟无声无息。
3 z" h8 T" f. Q2 e& r
7 n+ E$ V- d! m! c+ @ 王安这一死,魏忠贤眼睛猛地一亮:客巴巴的见识绝非女流,内廷这不是全部摆平了!6 p J& E& V4 O4 O& X9 P, w& A
3 U( B1 g: @% _4 Y- W) Y3 r7 F- i" D 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扬眉吐气的日子到啦!# n! K' L( X* u
) c N1 L; z' \0 A; }" t2 R 魏忠贤是个苦出身,发迹之前没少受折辱。这些老帐,今朝全都要清理。那个在他去四川的时候告了他一状的徐贵,被他找了个名目害死。
2 `. J' A. {% k2 f3 p
5 r" h) `# u' s1 }! W 据说,当年在四川把他倒吊起来的矿税总监邱乘云,也是他搞死的。天启元年撤消全国矿税,邱乘云此时也回了京。魏忠贤已是秉笔太监,特地派了一个外司房太监李茂春去南郊迎接,邱乘云便顺手赏了李茂春30两银。8 r% E- ?9 ^- @8 } P. Q1 z
[7 j# z0 e. P
魏忠贤听说,禁不住流泪,说:“当年我被徐贵坑害,他仅仅才送我十两路费!现在这么随便一赏,就是给我的三倍了!”说罢,叹息不止。2 H/ J1 A0 ~( }7 Q. V" @) {
. C9 e- ~, V @, a G3 l
时过不久,邱公公也死在了魏公公的手里。# h5 n' s; ?' y' Z8 l
+ Y5 t1 n8 X. F4 w7 M0 I 自此之后,魏忠贤一帆风顺。天启元年(1621)十二月 ,他又兼了惜薪司(负责宫中柴炭)、供用库(负责宦官食米)、尚膳监(负责御膳、宫内伙食)的掌印太监。此外还掌管了皇店宝和店。
% [2 O+ t- {5 B1 {
5 E F# E" ^+ P4 Q4 ]/ R8 s ~ 到天启三年(1623)末,魏公公又兼管了东厂,更是气焰万丈。在衙署内挂匾,上书“朝廷心腹”。皇帝更是赐密封章一枚,令其有事上奏可盖此印加密,恩宠无以复加。3 z; j4 m% _+ D
, A& G' M. P. J" T
在他身边,也很快培植起一批强悍的爪牙。王体乾、李永贞、石元雅、徐文辅,皆死心塌地之徒。 2 x; O/ h7 t/ g' G
* C2 F6 j0 D* |; [3 p
魏忠贤虽是个睁眼瞎,但记忆力极好,他掌管国家中枢政务,居然也有独特的一套。文件他看不了,自有王体乾等五人每日替他批答。这一伙人一大清早就起来上班,批完奏疏和内阁拟票后,由王、李、石三人轮流念给魏忠贤听。王体乾主要负责讲解。魏忠贤听完以后有什么想法,再与几个人商议。5 V; ?" M7 Z* S* ~* x
8 E9 F- i0 T4 X I; O
等到皇帝早上起来上班,还是那几个人念给皇帝听,凡是需要改动、批驳的,他们早就在奏折上掐了指甲印。念完后,由王体乾提出建议,某处应如何改,某人应如何处分。 S- e% j0 e$ k
% Y8 B7 `& s! z8 X: ~. n 天启帝略作考虑,就亲自提笔修改。魏忠贤则根据记忆,对不同的上疏人或褒或贬,添油加醋,以左右皇帝的情绪。# J/ l* Y7 K8 W4 t; z+ d
5 D, ?9 ~$ e7 C* w 即便如此,魏忠贤还是担心会有遗漏,每天晚上夜宴结束后,都要专门到客氏的直房去,两人密商,检查白天各项处理是否妥当。$ |% y4 y$ y+ x9 n3 Q8 e, D* N" s& O
" A8 Q( n" V4 X* B- O, d 这么一搞,每天在向皇帝汇报时,王体乾便不假思索,随口能答出“某票可以”、“某票应改”,居然也井井有条。
) I2 N b+ I: d) B . k/ h! q0 M" |2 S3 h& V6 O
他们创建了一个类似内阁的机制。为了专权,也不怕累,数年如一日绝无疏露。外廷的大臣们对这批阉党发起的任何攻势,都会在这里消解干净。- I. i5 Z6 q9 u2 Z# s
) b& M Z" E. i; r! {8 p
但魏忠贤确实又是一个文盲在治国,这并不是夸张。按例,天启皇帝即位后,为了避皇帝的“名讳”,各衙门的印章上凡是有“由”、“校”两字的,都要改铸。而东厂有一方大印竟然四年了也没改,外人也不敢指出。后来刘若愚发现,报告给魏忠贤。这位魏公公听了,怔了怔:“真字(揩体)我尚不识,这印上的篆字怎能识得?”$ @4 S/ |0 q) U+ ~
+ p2 j; B/ \- [; q8 I 这样的事,并不影响他牢牢把持朝政。
* ?9 z" G6 T7 F1 \
4 M* Y0 F. b) e. i2 Y 大明注定有此一劫——魏忠贤这架绞肉机,到此时,才不过是刚刚转动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