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58|回复: 0

豫剧名家王素君舞台艺术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7 12: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z+ C% [$ Z0 c

8 c2 p- C$ K+ R    王素君自1984年洗去铅粉,走下菊坛,掐指数来,已近20年了。但她在半个世纪之久的从艺生涯中,为观众塑造的潘必正、张君瑞、王金豆、吕蒙正以及小二姐等诸多艺术形象,凝眸定神间,仍历历在目。那“秋江河下水悠悠”、“舍不了有情意莺莺贤妹”、“王金豆冬天穿着夏天衣”和“小二姐家住在汴京城里”等著名唱段,仍在戏迷中广为传唱,拂不走,赶不掉,令人难以忘怀。其声腔,其表演,已不能简单地用“低回委婉,风流倜傥”几个字形容,确实是达到了出神入化、勾魂摄魄的艺术境界。 ; ~9 m! O# C/ z6 Q/ T

" E' O* n1 Y7 S7 x- _' O# W: M' E5 N
. }/ ?" Z( I4 E  ~( Q% Q  素君5岁从艺,7岁登台。原工旦行,其扮演的苏三、祝英台、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以及小二姐,均属上乘佳品。1953年,自在《陈妙常》一剧中反串小生潘必正,引起轰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遂成生行能手,是豫剧界少有的“生旦两门抱”的全才演员。素君原从沙河调老艺人曹金瑞学戏,后又得杨金玉、杨凤书(即大憋妞)、管玉田、张子林、娄凤桐、赵清和、桑振君等祥符名家指点。特别是与豫剧名旦王秀兰、王敬先长期合作近20年,被誉为“汴京三王”。1960年调河南省豫剧院,长期与香玉同志跨刀,口碑日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王派”小生艺术。一些业有所成的生角名流,如王希玲、万珍兰、任三印等,都曾亲炙其教,共磋技艺。被誉为豫南美生的张三旺、盛红林,地处燕赵古邯的陈晓霞以及省豫剧一团、二团的李斌、睢风云、贾爱萍和省戏校的张桂梅等,均为其门下高足。她创立的王派小生艺术,深深地影响着豫剧生行中的几代演员,是一个颇具威望和影响的艺术流派。   M3 Q9 a6 J% M& }( u+ t, M$ }

$ p4 m. m+ A7 }% f' a( v( {  r2 v, u7 M! i
  王派小生的声腔特色首先得力于她那条很有特点的嗓子:音域不高,但宽厚清醇,略带些鼻音,沙沙儿的,甜甜儿的,就像她故乡的特产——汴梁西瓜中的“脆沙瓤儿”。听她的唱,可以让你联想起越剧中的尹桂芳、京剧中的程砚秋、黄梅戏中的王少舫。同是一样旋律,但只要从她口中吟出,便别具一番特殊的风味。就是这条嗓子,也不知唱痴了多少观众。就是这条嗓子,往往一个幕后的“闷廉”的高唱,一个台前“叫板”的低吟,都能赢来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它能唱出潘生的潇洒、张珙的痴情、王金豆的憨厚、吕蒙正的迂腐。它能在《小二姐做梦》这个独角戏中,一口气唱上50分钟,并能运用花旦、青衣、彩旦、小生、小丑、老旦六种行当的程式艺术,唱出小二姐、刘二姐、母亲、嫂子、哥哥、新郎、娶客婆、小姑子及轿夫等10余人的鲜活形象。这也许就是音乐家们常讲的“声音造型”和“音乐形象”吧!
. s/ N7 B. }* a" G% r, M# F7 _" c) [9 D  M

4 R, w, L0 m: b; F; D' X! }5 M$ P% F0 R  素君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那就是她能“反宾为主”,把配角唱成主演,靠的是她那潇洒自如、出神入化的表演。比如《陈妙常》这出古典名剧,在川剧是以旦角为主演的。移植到豫剧后,先是以生旦并重,但后因素君在剧中的出色演技,使潘必正这个人物光彩照人。到省一团后,该剧便只好以《必正与妙常》的剧名贴演,成为以小生挑梁主演的王派经典剧目了。再如,她调省豫剧院后,经常为常香玉配戏,但给常香玉配戏往往是要充当“悲剧角色”的,因为常大师在舞台上的光彩,是会让观众无心再观顾其他角色的表演的。然而,王素君就有这本领,将这个“悲剧角色”演成喜剧:一出《花木兰》常演后半场,王演前半场,王同样能获得掌声;一部《拷红》,张君瑞的艺术形象与红娘相映生辉,双璧鼎立。“舍不了莺莺贤妹”的唱段与“樵楼上打四梆”同样在广大戏迷中传唱…… * Y7 @# _! Q3 d: A6 k- P/ [( C
6 G" }/ m  N/ l9 \7 w# |5 D

, |. Q, V! Y2 O  ~* m  早在1953年,周扬在开封看了他与王敬先主演的《陈妙常》后说:这个戏演得“可与越剧梁祝媲美”。“五四”时期著名诗人徐玉诺赞扬她演的小生“一身书卷气,两个眼珠一动,也看不出她有多大的学问”。作家姚雪垠、李准分别为其题词曰:“风流倜傥”“雅而不俗”。做为—个豫剧的女小生,能达到如此高深的艺术造诣,在此前的豫剧生行发展史上,峰出其右者,委实不多。离休以后,王素君接到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件和一声声挚诚近乎哀求的邀请,她是挡不住这些“诱惑”的。现在她还经常出现在戏曲茶座和多种豫剧“票房”中,一是为满足广大老观众对她“一睹芳华”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做为自己——一个退休老艺人的“消遣”方式。“自娱、娱人”,兼而得之,何乐而不为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8 03:39 , Processed in 0.0326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