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7 08: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坯房里过清苦生活
3 Z" R+ U+ r1 y% z
; S0 Z1 n" c( _9 C# V& O* m+ O 1日,记者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信丰县山香村老圳头小组的一间土坯房前,看到房子墙壁上还留有一些当年知青上山下乡时的标语。村民告诉记者,这就是陈竺当年住的房子。4 l& {+ R7 U+ M# F" z
8 z; i. V2 m8 X' f( R “农村生活是枯燥无味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干活、吃饭、睡觉——一日三部曲。”村民江道富说,当年陈竺做完农活后,喜欢独自一人在房子的小阁楼里看书,很少和别人闲聊。在这里,读书成了陈竺平淡知青生活中的调料。1 p' b2 m- q. w
& M$ [3 a. H# z" f3 g3 M7 _
经常挑灯夜读 蚊帐熏得乌黑 f @$ n+ f9 J# N. x- }+ ?" K
}4 R H2 W4 S( B7 q
江道富向记者回忆道,1970年5月中旬,陈竺和另外4名青年作为第二批知青来到山香村老圳头小队(现叫老圳头小组)插队落户。陈给群众印象最深的是,每逢收工后,就立即捧起书本呆在家里看,常常是就着煤油灯看书到深夜。第二天天不亮就会起来读英语,随后就参加劳动。3 j* `( V% ]- o
; u5 ~- e- w1 v- E& O 当年曾和陈竺住在一起的知青沈立(现就职于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这样评价陈竺:他对学习有一股孜孜不倦的精神。“双抢”的时候,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要出工,晚上要等到七八点钟才能收工,但他仍坚持每晚在蚊帐里学习几个小时。“我们五个知青中,他的蚊帐熏得最黑,有一次差点烧着了。”
- n0 M; j8 b0 z5 ?' a' P/ @( l1 o9 e+ s
通过写信向父母学英语0 }, Y6 j) _4 _) U8 C$ j
a6 \. c# [( S; z
据报道,陈竺的英语非常流利,逻辑非常严密。当年和他在一起的知情者称,这都与他早年努力学习英语有很大关系。“陈竺学英语时的精神真令我佩服。”沈立感叹道,当时在农村学习英语,条件非常艰苦。陈竺总是见缝插针地找机会和其他知青用英语对话。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他每隔一段时间就用英语给父母写信,然后由父母(父母英语水平比较高)逐字逐句地修改,再寄回来。他的这种“笨”方法,坚持了两年多。
! T: g3 Q" H) x% ~- Y$ z) U$ [" h q( B' Y) x6 w; r" a6 M
沈立告诉记者,陈竺在当知青时,不仅注重学习医学知识,而且还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书籍,这对于他开阔视野有很大帮助。他认为,陈竺能当上卫生部部长,与他早年的不懈努力、博览群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 [1 X+ O% d; V. A) Y
! L( V$ H* E2 X# n; Y 善处理人际关系 为人严谨有分寸: n, R) H4 |% Y) b
0 N/ y; Q9 V: U: G
在与陈竺相识近20年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李宏为眼里,陈竺是一个非常有领导才能的人,注重团队合作。“这在他当知青时就体现出来。”江道富说,当时陈竺和另外4名知青是同吃同住同劳动,生活上肯定有些小摩擦,但每次陈竺都会主动去调解。$ u& o+ K; ~; c, t9 | z& J$ r
+ |, O& c. Z2 c7 l
沈立介绍道,他们是实行轮流值班,即每天安排一个知青值班,负责挑水做饭,其他4名知青则外出劳动。可是有一次,有一名知青起床太晚了,等他们4人劳动回来,又累又饿,发现这名知青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气就不打一处来。一些人说了些不中听的话,双方发生了争吵。陈竺知道后,马上去调解,并主动承担起了当天的值班任务。
$ N! k' ^+ Q: t* Q# t
2 {5 P) M6 k* x$ z) x 沈立说,他们5名知青中有4名是同班同学(包括陈竺),平时是无话不谈。但陈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非常严谨。他平时不会轻易和别人开玩笑,即使开玩笑,他也会非常注意分寸的。
; N5 q9 I" O% X3 C5 @
8 G" G0 T# q. K/ l8 y, c( O/ y7 C# Q 乐于助人 为人着想+ M) ?0 [! F' {6 y
: ^) N8 [( P9 | 陈竺不仅善于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而且还乐于助人。该村一位江姓村民告诉记者,知青在田里劳动累了,一般会到田埂上歇息片刻。可他却利用这段难得的时间回到住处,将冷水和西瓜亲自送到劳动现场,为同伴送去一片清凉。* D* f% H. q4 Y( g
* W* m8 j5 x& L: [, J; \
陈竺处处为他人着想,体现在他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据村民江承清介绍,当时各小队出工时,每次都要队长吹哨子召集知青,可是有时候仍无法通知到所有人。陈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赶紧写信给远在上海的家人,让家人寄来了一台收音机。从此,只要一放收音机,知青就知道出工的时间到了,从此再也没有耽误过出工,还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9 t6 @% x/ v2 {$ z* P- _# W, Z- h( f. u; J2 \5 f7 }
千里寄钉子感动村民0 ^, _) e. B) r J) T
5 J/ {+ S+ R) o; I
而陈竺等5名知青留给村民印象最深的,还是要算“千里寄钉子建仓库”。谈起这件事情,不少村民深深感叹。
5 g! r, l% }: B9 Z& e P* Y. ?$ N; D% l
据村民们介绍,当时,山香村准备修建一间仓库,仓库的地基都已经打好了,可是由于当地钉子供应非常紧张,不得不停工。陈竺就和知青们一起商量,让家人在上海排队购买。由于当时物资短缺,上海市民一年也只能买到极少量的钉子。于是,他们的家人就分多次寄来钉子。最后,终于凑齐了修建仓库的钉子。
) R- c3 l$ P/ z/ g, A! I$ I& m: g' i7 r1 A* k
知青生活加深 对农民的感情
7 G% ?2 l0 z" Z3 k( O7 Z8 o: Q2 O1 x
1973年11月,陈竺离开信丰时,当地群众以不同形式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陈竺临走时,木匠师傅江锦明特意连夜赶做了一个樟木箱(在当地象征着丰衣足食)送给他,以作纪念。一些村民还赠送了笋干。
) p" c2 P/ I; Z9 P. J0 B/ r* m, m2 j$ }# `$ {
在离别当天,一位郭姓村民把陈竺的行李从山香村一直挑到铁石口圩镇上,步行了二十多里路,连脚都磨出了血泡。后来,陈竺还来过信丰,多方打听这位好心的村民,可是这位郭姓村民已离开了人世。
9 [6 ~1 X* `, j
$ Y3 s( a2 O! k( L, K “其实,我是当年千百万上山下乡知青中的普通一个。”自16岁从上海到江西插队落户,陈竺有整整5年时间一直呆在农村。回顾那段经历,陈竺曾说,知青生活加深了他对农民的感情。同时,也使他切身体会到,“修地球光靠热情是修不好的,国家要富强,必须靠知识和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