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70|回复: 0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集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6 06: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代画像石说略

1 e: N+ t) m+ H  古代门楣、石窟、祠堂、墓室、棺椁等的石刻装饰画。盛行于汉、魏、六朝及唐代。内容有历史人物、神仙故事、社会生产和生活等。表现形式,分阳刻(线条、块面凸出)和阴刻(线条凹进)两大类。 很多作品在结构、造型和线条的运用上,达到朴质雄劲或生动遒美的境界,是我国一项丰富的艺术遗产。
1 O' M/ @) h/ {& t+ l& q* q
4 H* Y3 h' y: y! P; q9 z, O1 o& t5 j8 S: I0 p9 {
  汉画像石虽然都具有浑厚质朴、深沉宏大的时代气息,但不同地区的画像石在题材内容、雕刻技法、风格样式上,仍然体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画像石的地域分布非常广阔,大致可划分为四大区:
+ l6 h4 r% {, c0 O5 c  山东、苏北为第一大区。山东的汉画像石遍布全省, 临沂、沂南、苍山、枣庄、微山、济宁、嘉祥、邹城、滕州、曲阜、泰安、长清、安丘、诸城等地都有大量出土,尤以临沂、枣庄和济宁为中心的鲁南地区最为集中。苏北的画像石也很集中,以徐州为中心,包括徐州、铜山、睢宁、邳州等地。 此区可延伸至皖北、豫东,甚至郑州附近。
7 N5 M2 F7 s$ w% a  L% V/ S4 |  二、是以南阳为中心的豫南区,包括南阳、唐河、新野、方城等地。
1 L! L# B' {/ X9 V9 o4 m" D  三、 是陕北区,主要集中在绥德、米脂、神木等地,晋西北的画像石亦可纳入此区。 + A& b+ D9 p4 M0 D
  四、 是四川区,成都、郫县、彭山、乐山、新津、雅安、芦山、长宁、宜宾等地均分布有数量不等的画像石。 , O2 w% j" @9 B# o0 b/ U
  除上述四大分布区域外,浙江、湖北、重庆、云南、北京、河北、甘肃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 G4 }1 F* ~; x' _) X3 g1 \
  下面具体介绍几处著名的画像石: 0 Q6 u6 L7 f2 I. g% Q
  山东孝堂山画像石 * x& G) ]: S+ N. k3 y. h+ P# [7 N2 ~
  东汉石刻珍品。东汉章帝、和帝时期墓地祠堂画像石,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孝堂山顶。旧讹传西汉孝子郭巨祠。据祠内画像内容,祠主可能是曾任诸侯王傅、相的二千石官吏。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刻36组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饮宴、狩猎百戏等图像。横贯三壁上部、场面宏伟的“大王出行图”,表明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的卤簿活动;北壁下部的“二千石出行图”,则表示了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还有伏羲、女娲、西王母、风伯、雷公等神话内容以及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等历史故事画面。隔梁石的底面,刻有日月星辰。 画像中主要人物之旁,有“大王车”、“令”、“相”、“孔子”、“二千石”、“成王”、“胡王”等7条榜题。雕刻技法以阴线刻为主,少数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洗练,形象简朴而生动,是汉画像中少见的精品。 ' X6 t+ J; _4 C' `$ ~+ [
  山东嘉祥山汉画像石
0 @1 N0 i4 u6 x' `/ E) F  汉代石刻珍品。1978年,在山东嘉祥宋山发现,共出土九块。 采用减地极浅的平面浮雕,细部再加刻阴线,即“减地平及“.从雕刻技法和画像内容看,和武氏祠画像石极相似,其年代当和武氏祠大体相近。这批画像石,雕刻精细、形象生动,艺术价值很高,为研究汉代画像石增添了可贵的资料。 4 X8 D: t2 s$ j- [$ p# `
  江苏徐州东汉画像石 ) l5 u. d1 l, R+ Q/ e$ w
  主要分布于江苏徐州市及其周围地区。徐州画像石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东汉早、中期;后期为东汉晚期。画像内容可分四类:①表现生产活动的纺织、 牛耕等画像,如铜山洪楼所出的纺织图,双构所出的耕耘图,把当时的纺车、织机和二牛抬杠的犁耕状况描绘得非常细致。②反映墓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乐舞百戏、庖厨、饮宴等。③东王公、西王母、仙禽神兽等神话故事。④“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一类历史故事。早期画像内容一般比较简单,晚期画像则大量增加神话故事等内容。徐州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与山东画像石相近。前期多阴线刻,凹面刻,构图简单,线条粗犷。后期发展起浅浮雕、减地平面线刻等多种技法,画像构图复杂,形象生动,许多飞腾嬉戏的仙禽神兽和惊险壮观的百戏场面,充满活力和生活情趣,反映了石刻艺术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1 K* U6 o+ c! e5 Q  山东武梁祠画像石
6 [4 ?* c( J1 l  著名东汉画像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山东济宁紫云山下,是武氏家族墓葬的双阙和四个石祠堂的石刻壁画,所以一般又称“武氏祠画像石”。其中以武梁祠最早,故世称“武梁祠画像石”。从桓帝建和元年(147)起数十年间陆续建造。阳刻历史人物、神仙故事,以及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图像。旁有隶书题记。后因黄河改道,石室零落,部分没入土中,清乾隆五十年(1785),黄易等掘土发现画像石等。画像主要采用凿纹减地平面线刻技法,人物外留有平行凿纹.风格浑朴凝重,精丽传神.在汉代石刻中,是一组年代明确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为研究汉代社会历史和石刻艺术的重要资料。在国内外素享盛名。 7 D; n* Q2 v1 d- J( F3 b
  山东两城山画像石
4 _% @& W- |3 [- v( |. \# B  东汉石刻珍品。在山东济宁县两城山石室内, 流传于今的有奏乐、舞蹈、杂技等人物活动,以及种种异兽、木连理等雕刻。刻法,先在石的平面,用浮雕刻出人物的轮廓, 然后用阴线表现细部形象。作风古朴浑厚,刀法挺劲,具有气势。 南阳汉画像石 河南南阳画像石多装饰在墓内的门、门楣、立柱、前室和主室的墙壁上。内容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舞乐杂技、车骑出行、宴饮狩猎、天文星象、动物飞鸟等。以动物形象的画面为最多,艺术水平也最高。南阳汉画像石采用剔地浅浮雕技法,特点是在浮起的画像轮廓上,用简练的阴线条,构画出形象的细部;在画像轮廓外部,饰以平行横线或竖线作衬底,也有的为素面。造型简洁,神态生动,运线刚劲有力。这种粗放豪迈、浑朴古拙的特点,构成了南阳画像石独特的艺术风格。
, n8 L3 y& y$ T  陕北东汉画像石   D' D: E, ~' {; v8 ^+ o
  分布在陕西绥德、米脂、榆林等地。这一带东汉时属上郡。顺帝永和五年(140),因南匈奴侵扰,郡治南迁,此地战乱频繁,故画像石墓的下限不会晚于此年。目前发现的汉画像石,技法风格相近,题材内容雷同,说明时代接近,而纪年墓的材料则证明它们多是和帝、安帝时期的作品。墓主多是土著豪强。画像石多用于墓门,少数墓也嵌于室壁,个别墓弯窿顶上也嵌有画像石。画像内容主要有6种:①反映陕北高原地带生产活动的牛耕、放牧、田猎和农田作物;②表现墓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宴饮、乐舞等;③东王公、西王母以及仙禽神兽等神话故事;④孔子见老子一类的历史故事;⑤日、月等天象内容;⑥由蔓草状卷云纹所组成的二方连续形式的装饰花纹。画像的雕刻技法主要采用减地平面阳刻,物像细部大多不再加刻阴线,而用墨线或朱彩绘出。画像质朴凝重、简洁有力,拓片的效果宛如剪纸。作为边框的装饰性极强的蔓草状卷云纹,在画面上占有很大面积,这些都构成了陕北汉墓画像石的独特艺术风格。 ' w$ t5 D* m% I. c4 }4 b
  山东安丘画像石 5 T& }" y2 Z# D- _) l3 U. d
  为东汉晚期画像石。山东安丘县董家村北出土。1959年发现,1960年山东省博物馆发掘。画像构图复杂,形象生动,技法多样,集汉画像石艺术之大成。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画像石墓之一。墓内画像共60余幅,满布墓门和三个墓室,总面积达400平方米以上。日月星象和伏羲女蜗、雷公出行、仙禽神兽等神话题材的画像,散布于各室顶部和四壁上部。中室和后室是表现墓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 乐舞百戏、狩猎等画像,以及传说中的刘道锡捞尉陀鼎等故事的画像。画像分别采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凹面雕、阳线刻等不同技法,瑰丽多姿。特别是墓室中轴线上的三根石柱,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刻出众多而奇异的神话人物和各种神兽,是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 ; c& n# }9 Q, K; A
  江苏射阳石门画像 8 _& Y* ^5 m6 q# G% f
  在江苏宝应县射阳附近古墓。有汉代刻石二。其一高五尺三寸,分三层刻划。上层孔子见老子像,中层糊不清,下层三人供食器、烹鱼、腼鼎。另一石,亦刻三层,上层为大鸟,中层铺首衔环,下层一人手执刀盾,作风古拙, 沂南画像石 古代石刻珍品。 约为东汉末年刻右,1949年发现于山东沂南北寨村。墓门、墓室壁面,都刻有画像,共有四十余块。内容丰富,手法多样。 整个画面具有连续性和故事性。按其位置可分为四组。一、二、三组以攻战图纹为主体。墓前室东、西、南三壁横额,以表现祭祀图面为主,中室四壁横额,以刻划出行、丰收宴享、歌舞百戏画面为主。墓门横额和支柱图像,都是凸起的高浮雕,以增强雄伟气势;室内画面,皆施用薄浮雕和阴线, 以保持壁面的平整感。画像布局、手法的处理,都表现出服从于建筑实用的需要。沂南画像,可代表从汉转变到南北朝的一种过渡形式,如羽人、怪兽,和六朝陵墓前石刻图像相近似,波形云草纹,更显示出与六朝蔓草图案的继承关系。 东汉曼衍角抵和水嬉画像石 东汉画像石珍品。1972年,四川郫县出土。 曼衍角抵之戏刻在上部,共七人,均赤足,戴有假面。古代称这种人为“象人”。左起:第一人,假面似猴,右手持有长柄钩兵。第二人假面似猪,背负有坛形器。第三人正用力拖着第四人所坐的蛇虎之尾,向左进。第四人头上束三髻。曲肘前臂向上,坐在头部向左的蛇虎身上。第五人右手执盾,左手似持一长剑,头向后回顾。第六人双手握一物。末一人右手执一棍,左手持一瓶状物前伸。其中第四人可能为“东海黄公”。张衡《西京赋》:“东海黄公,赤刀粤祝,翼压白虎,卒不能救”《西京杂记》:“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是则为表演“东海黄公”少时制伏蛇虎的故事节目, 乃汉代角抵戏内容之一。下部为水嬉画像:左边部分刻有一小船,船上三人,船周刻有鲤、鲢、蛇、蟾、鸟和莲等。其右有五人,均执板,一人中立左向,前后各有两人,均作曲腰行礼表示尊敬状。张衡《西京赋》:"于是命舟忆牧,为水嬉,垂翟葆,近羽旗。"这组画像,正是这样的水嬉题材。
# k, M- S% K0 N. F6 y
% }2 ^3 d  V" ^; j* X
6 E, G( O' h3 ^' `
- L4 j! @1 w" v) N+ r( f) ?3 C3 a6 l2 X' m% E8 \$ n3 S7 O
伏羲、女娲

! {$ x! U0 [) J! A/ s
汉画像砖石中有大量伏羲、女娲的图像,两神均为人首龙身,或高举日月、或怀抱日月、或手持规矩、或相互交尾。
两神的图像,充满象征意义。首先,与日月的匹配,表明了伏羲、女娲作为阴阳主掌神的身份和地位。手执规矩亦象征了他们具有奠定乾坤、整饬秩序、规范法度的权力。而相互交尾则体现了阴阳交合、化育生命的功能。由此可见,两神当为调阴阳、法天地、化万物的主神。
4 j" [5 Q' I1 H0 g: d( Y

% X* _' f: v$ @1 t
' U! N; `8 ~  z- }. e7 o! a
4 W0 C4 G$ _' H  }$ h
2 i  L. ^- {$ Y
5 O* j# P/ m, |: r* `! S! \7 C山东临沂白庄伏羲、日轮画像 3 ~5 Y5 ~$ n1 Z; ^2 o9 y" I8 N

* N& `8 J; {4 k8 u% x/ ?* Y0 S9 ~' b: }7 @

9 x: R! i+ g: G! x; ~山东临沂白庄女娲、月轮画像
9 s6 y5 G1 A1 K1 U , F8 r' a* T% e+ q: g6 L2 z: b

$ I! [- i3 B2 R
3 X' `# l% t  X* y# Z除此之外,他们还是社会人文的开创者。《易辞》、《拾遗记》分别提到了伏羲作八卦、结网罟 、树礼仪、改巢居、变饮食、造干戈、制瑟埙 、造书契、分晷景、定川岳、立嫁娶等丰功伟业。 8 V: W% T! @' k! G- c- ^" W- Q) n
; x, k; x) d* {( N
女娲画像
" v% y$ M' {2 i- {( q8 ^ % Z! ]/ w- D, P
. j+ q* }8 |! T4 j  [9 r
$ J5 [# R; R' h2 P+ w" p- z, |
人文始祖女娲的地位和功劳,也可与伏羲比肩。除了《淮南子•览冥训》中讲到的“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惊天动地之举外,《风俗通义》、《世本》等文献还提到了其抟土造人、配置婚姻、制作笙簧的伟大业绩。
. f; m3 i" {! |( u* v( w. O* `2 A
( F6 b% t& z$ E& J伏羲画像 & t, S" a$ `# a! ~6 k

) |& s4 ]9 {  L9 d9 B  x2 O+ A
' y, y/ G, `; Q: E, R. u) e  X5 ?! ^/ X1 Z. H1 y# a! r3 I4 q4 ?
山東嘉祥武氏祠左石室畫像石(拓片) 1 \, z6 x" v0 o3 W2 G. ~9 S
; A: E1 ?. e( ]2 \% l: V
5 s, N( w1 |+ X  N5 q$ l; s
6 w& T8 `9 y4 Z& H  n
对于两神的形象,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表述得非常清楚,即“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两神在汉代社会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地位和威望也极其崇高, 《汉书•古今人表》开卷首列伏羲、女娲,有些汉代文献甚至把他们列到了三皇之中。 8 {7 v/ D8 ]! Q
, j& y+ u6 }3 l  J0 l
伏羲女娲 四川崇庆画像砖
: |" ?" [2 S7 o9 z% X: q' \1 G
& O3 Y! {' ^9 d+ A9 ]2 ?3 J. ?' K: I# r: l) b! w
$ R+ {' w6 X2 c/ j/ V# V1 E' j
东王公又称木公、东王父,扶桑大帝,东华帝君。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男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男仙领袖,南、北二宗则奉为始祖。
( c' f3 k: j& r" z
, t( I: ^4 L9 @$ N" `& @$ A东王公之名的出现比西王母晚几个世纪。《汉尚方镜铭》虽曾有其名,但无事迹记述;最早记其事者为 《神异经》。此书托名汉东方朔撰。《四库全书总目》卷142云: “此书既刘向《七略》所不载, 则其为依托,更无疑义。《晋书》张华本传,亦无注《神异经》之文,则并华注亦似属假借。(陈)振孙所疑,诚为有见。然《隋志》载此书,已称东方朔撰,张华注,则其伪在隋以前矣。观其词华缛丽,格近齐梁,当由六朝文士影撰而成,与《洞冥》《拾遗》诸记先后并出。”①此书模仿《山海经》体例,分《东荒经》《东南荒经》等九个篇目,其《东荒经》云:“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嘘;矫出而脱悟(误)不接者,天为之笑”②《中荒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 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 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 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东王公之名的出现,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按照中国阴阳五行观念,有了一个阴神,必然有一个阳神。女神称西王母,西方属金,又名金母;与之相对,男神就应称东王公,东方属木,故又称木公。在这种文化意识支配下,西王母的对偶神东王公就出现了。③从此以后,凡是描写西王母的书,必然要相应提到东王公,且常常将他摆在西王母之前,这种后来居上的现象,恐怕又是中国文化中天尊地卑,男主女从意识在起作用。
4 X' w" M  r# C  ?' X& q* X8 Z  托名东方朔的另一本书《海内十洲记》④说:“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在碧海之中,地方百里,上有大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从此“扶桑”就与东王公相联系,成为东王公的居处,正像“昆仑”与西王母相联系,成为西王母的居处一样,故东王公亦称“扶桑大帝”。 : ^; {5 j! H9 T* `+ c' y
  与上书大体同时的《元始上真众仙记》(附题葛洪《枕中书》)说:在二仪未分,天地混沌之时,已有元始天王。二仪始分以后,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生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然后又生出西王母。“众仙或有日三朝扶桑公,或三朝西王母”。又说:“扶桑大帝,元始阳之气,治东方,故世间帝王之子应东宫也”。“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宅地四面,并方三万里,上有太真宫。……众仙无量数,玄洲、方丈诸群仙未升天者在此”。⑤与西王母相较,东王公的“事迹”是很少的,且大多如上所引的空泛语。 据《上清七圣玄纪经》载,上清派大约在南北朝至隋唐间,曾为之写过传记,名《扶桑大帝君传》,把他视为七圣之一,其神格是很高的。此传已佚,无从寻觅。
/ F: n4 z# o0 @# F8 P  《太平广记》卷一收有《木公传》,末署出《仙传拾遗》。
; X( o) }& ]5 T6 q# Z/ d% Z  该书作者不详,前蜀冯鉴《续事始》已引此书文叙蚕丛事, 当出唐代。该传所记内容,大约不出上引诸书。中云:“木公,亦云东王父,亦云东王公。盖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故男女得道者,名籍所隶焉。昔汉初, 小儿于道歌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盖言世人登仙,皆揖(原作损,误──引者注)金母而拜木公焉。”⑥成书于元代而经明人增纂的《三教搜神大全》卷一《东华帝君传》,是东王公篇幅最长的传记。基本内容仍未超出以上诸书,明显特点是抄撮《墉城集仙录•金母元君传》而成。
- ?8 x$ m0 n* D% \' X  q  如说:“在道气凝寂,湛体无为”时,“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王公焉。……与(西)王母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女之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 ! M2 D3 {% {& V$ o
  最后云:“又考之仙经,或号东王公,或号青童君,或号东方诸,或号青提(当为“童”字之误──引者注)帝君。名号虽殊,即一东华也。 圣朝至元六年正月上尊号曰 ‘东华紫府少阳帝君’。” ⑦由前面几句话,使我们知道历代道士曾经给东王公取了各种名称,最后一句话,向我们证明此传作者是元朝人。 " D' G4 j" W3 R% R+ ?3 I8 H
  总之,东王公“事迹”远不如西王母“事迹”具体,仅因他是西王母的对偶神,西王母既是女仙领袖,那么,东王公自然也成为男仙领袖了。 6 A4 @- L9 b) b: [8 E% n7 F- a; n4 u
  与西王母一样,在唐与北宋时,道士的醮神名单中,未曾列有东王公,至南宋始被列入,且一直居西王母之前。在南宋仲励《祈嗣拜章大醮仪》的醮神名单中,位列第十九,名“东华木公道君”;在南宋金允中《散坛设醮品上》三百六十分位真灵名单中,位列第十,名“东华上相木公青童帝君”; + K, q" n" _, K3 J" h; s
  在南宋吕元素《黄箓罗天一千二百分位》(载《道门定制》卷三)中,作为第九状所请的第一位神灵,名“水府扶桑大帝”,位居水府诸神之首。
* m( D% J! h: ^6 P; G! B0 I  尽管东王公之名的出现后于西王母,但因他是男性, 在道教中的地位却比西王母更高,到南宋金元时尤甚。南、北二宗准备合宗时,都争相寻祖,最后一致以东王公为共同祖师。元道士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一《东华帝君传》赞曰:
  D  D' ^) |# x* x4 f  k# b  “全真之道,酝酿久矣!自太上传之金母, 金母传之白云,白云传之于帝君。”⑧此“帝君”指东华帝君,即东王公。接着称:
  l  [; f7 s; m" |* J5 U" Z  “帝君姓王氏,字玄甫,道号东华子”,“在人间数百岁,殊无衰老之容。开阐玄宗,发挥妙蕴,阴功济物,玄德动天,故天真赐号曰东华帝君,又曰紫府少阳君。 授度门人正阳真人钟离云房(钟离权),嗣弘法教,所有圣远(当为“迹”),不能其(当为“具”)述。全真之道,由此温(当为“滥”)觞,故立之以为全真第一祖也。”⑨秦志安给东华帝君(东王公)取了一个世俗名字王玄甫,称他为全真第一祖,将道传给(据称为汉时人)钟离权。但后出的《金莲正宗像传》,却又采取比较含混而不肯定的说法:“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理皆莫详。得太上之道,隐昆嵛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五台山紫府洞天,或称紫府少阳君。后示现于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又按《仙传拾遗》云:帝君盖青阳之元气,万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僚万亿,校录仙籍,以禀命于老君。所谓王姓者,乃尊高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斯言盖得之欤!元世祖皇帝封号东华紫府少阳帝君,武帝皇帝加封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柯道冲《玄教大公案》序云:“道统之传,其来久矣!始太上混元老祖,以……《道德》授关令尹子。其十子各得其妙。……自周汉以来,惟尹子嗣祖位,金阙帝君继道统,授东华帝君,帝君传正阳钟离仙君,钟传纯阳吕仙君,……”吕后分传为二,成南北二宗。元邓锜在 《道德真经三解•大道正统》中说了大致相同而稍异的话,称元始天尊下授老子,经安期生九传而至华阳真人李亚,再递传正阳真人钟离权,纯阳真人吕岩,海蟾真人刘玄英,以后再分二支传南北二宗。在这里,东华帝君王玄甫变成了华阳真人李亚,实际也是指东王公。
% j4 }, |) X$ e2 q1 u  尽管东王公后来居上,取得了比西王母更加尊贵的地位,但其对民间的影响,却远不及西王母,它除了在道观中享受香火外,世人知之者并不太多。 ' P9 [5 ?3 X" h& i

: |! W/ `- B3 |4 S0 t% z6 U: ]+ p1 U( p% W* k. o5 T
: h! G% J6 d. L  g( L' e
山东宋山东王公(上层)画像石 ' w( M; |+ {' x) K# }& c1 T1 J' `

5 v* v2 W4 ~! P" M) c9 `& r1 T, Z' F6 @
画像石中的西王母
  
4 N( h0 P+ l3 E: ]* c3 s# O2 R5 F西王母是战国秦汉时期最受崇拜的神明,历史文献多有记载和描述,在两汉时期的画像石中,西王母也一直是至高无上的神仙世界的首领。西王母最早出场于半人半兽的怪异世界,后来变成一位仙药制造神,在其身边聚集了专门制造长生不老仙药的玉兔、蟾蜍以及采集原料或传播仙药的青鸟等等。两汉时期的人们崇拜和信仰西王母,主要是为了长生不老或起死回生。
. A+ [" Q1 U. }% L2 c  G8 D0 t+ e/ f/ [8 c# ^

$ E  n2 o# N. i) E. k# {
山东大郭村西王母、牛羊车画像
西王母出场的背景
1 @& V7 @4 F  E1 \, B/ J   + ]5 q; g$ C  d! {9 ~$ V
西王母是古代最受崇敬的神灵。其原始形象是半人半兽,到西汉晚期被描绘为西方美人,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神明。 ' W$ R, w2 ^. O& x# v
  西王母的出场首先与帝王们有关, 是帝王们的梦中情人、渴慕对象。《竹书记年》:“(周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竹书记年》被公认为是战国时期的作品,这里虽然提到了西王母的名字,但对于她的美貌并没有具体的描述。后来的《穆天子传》,对于穆王和西王母的会见有了更详实的记载:“天子西征,至于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元璧以见西王母,献锦组百纯、白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原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司马迁也说:“(周)缪(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可见,至少在西汉武帝时期,人们对来自西方的西王母传说还是很感兴趣,津津乐道的。 ( x1 {9 \) ?3 I9 t- k
  但是,早期的西王母,究竟是人是兽还是一个国家,并不是十分清楚。即以权威的《山海经》而言,在三处提到西王母的地方,就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是半人半兽,如《西山经》所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这里的西王母是个比较凶猛的怪物,并因此而能够承担驱凶辟邪的职责。《大荒西经》也说:“(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这说法和西山经差不多,西王母也带有兽的特征。二是人格化的形象,如《海内北经》称“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这记载虽然模糊,但已经删去了关于猛兽的特征,而且从其“梯几”的信息中,也多少透露出西王母贵人的生活方式。
( `  o& f# N! `! S0 J5 _  t  《山海经》虽然成书于战国时代,但在西汉晚期经过了专人的整理,如前所提《海内北经》的描述,其原始的形象被渐渐隐去的做法,就可能是西汉晚期人们的续貂之举。这也是迎合了人们的需要,因为,作为一个能够和喜欢游历的周穆王相会的女性,无论其原始形态如何,传统善良的中国人怎么也不肯接受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物,并将其推为主要的崇拜对象。所以,至少在西汉晚期,西王母由半人半兽的丑陋形象逐渐被人格化、美女化了。否则,让穆天子和汉武帝去为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物而废寝忘食,总是有那么一些不舒服。因此,当后来的《汉武帝内传》成书后,西王母俨然是一位绝世美女,其“侍女年可十六七……真美人也。(西王母)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下车登床,帝跪拜问寒暄毕,立,因呼帝共坐。”对此次相见,《博物志》云:“汉武帝好仙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青气郁郁如云。 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旁。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
; r) H# {; s( g1 J! }; o  汉武帝对西王母的崇敬和爱恋,既有周穆王的影响,也与其个人遭遇相关。由于武帝对早逝的李夫人的无比爱恋,导致了他对女性神灵的好感。武帝以前,民间盛传有一个显灵的“神君”,“武帝即位,即厚礼置祠之内中”(《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而这位神君,不过是长陵的普通女子,因为儿子死了,悲伤过度而成了神,但武帝却信以为真,其后生了病,又使人问于神君,神君与他相会于甘泉宫后,病竟然痊愈。如此, 更加深了汉武帝对女神的信奉。虽然,从汉武帝本身来说,崇拜女性神明源自于其对亡妻的留恋和怀念,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这时的社会上确实也有了对女性神灵崇拜的流行。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号。因为,从远古传说到历史记载,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伟人几乎全部都是男性。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在求仙问道的时候,依靠的主要是一些男性方士们,所期求的神灵也无不是一些男性神,而这些男性神明们几乎都居住在东方,都与大海有关联,都是海的产物。但是,西王母的出现,则将东方和男性神仙说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弯:神仙不仅仅来自东方,西方也有仙国仙人。而且,比较东方而言,西方的神仙更加温柔妩媚。那里不但有美酒美食,有食之可长生不老的仙桃,还有美若天仙的女性,有动人心弦的音乐,有令人留恋往返的缱缱情意。这样以来,东方老爷们式的神仙体系不得不受到严重冲击,西方美女神的信仰很快便普及到中土社会,深入到了下层平民之中。 " \4 x1 k9 L4 [: ^( m9 `
  西王母和西方神仙世界的建立,虽然有着诸如汉武帝思恋亡妻的个人因素,但其更深层的社会背景是丝绸之路的开通。因为,对匈奴的用兵,中原和边疆少数民族的交流日益扩大,并由单纯的和北方交流而向西方、向中亚、欧洲地区的交流扩展。这些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必然带来关于异国他乡的神话和传说,带来域外的宗教信仰和崇拜对象。同时,西方女性也以其不同于中国女性的身材、面貌等等,而为皇帝贵族们所倾倒。被汉武帝念念不忘的李夫人,其实就是一位少数民族,其家族个个能歌善舞和会带兵打仗等特点,为其少数民族的身份做了最好的注解。两汉时期的少数民族,一般都是指匈奴和西域的民族,中亚和欧洲地区也被等同于西域系列。李夫人的美貌, 和来自西北一带的“神君”一样,大概都具有西北少数民族女性的美丽特征,所以,在汉武帝因思念李夫人而染病在身的时候,一去见“神君”便立刻痊愈的记载,表明了汉武帝对西北少数民族女性的崇拜和热恋。爱屋及乌,传说的西王母因此而顺理成章地被选择为西方神仙的代表和西方女性的代表,首先走进中国社会,成为来自西方的第一位女性神,并逐步建立了一个西方的神仙体系。
6 g' ?! x( X' u) @$ E  从东方神仙国到西方神仙世界的转变,这是中国神话传说的重大转折,也是中国神灵观念的重大突破:神仙不独东方有,神灵也不必非得居住在海上仙山不可,东方有神仙,西方同样也有神仙。这样以来,不但神仙的世界丰富多彩起来,而且一元化的神仙观念也因此而受到了强烈冲击,人们要想成仙得道,并不一定要到东方大海去捞针,骑马乘车甚至步行着去没有大海遮挡的西方同样能够找到神仙的国度,而且,那里的神仙还是美女,其侍从们更是一些妙龄少女。这种变化,说明的另一个问题是,神仙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了,求神问道也不再是上层人物的专利了,普通平民也可以接近神明。这种普及化的情况,表明从上层倡导的“长生不老”思想越来越为社会所接受,越来越为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关注。神仙们也不得不走下神秘的祭坛,走出虚无飘渺的世界,下嫁人间,进入寻常。其结果是,一个更加迷信的时代随之到来,这就是全社会崇拜谶纬的时代,这个时代上自西汉晚期,下至东汉初年,时间跨度约七、八十年。
1 z* K' a+ p$ p( K/ S9 A
' i, |6 ]/ ~; E# X+ z/ o+ {: N' P7 J2 [7 X$ ]( L/ k3 k
山东宋山西王母(上层)画像石
7 j; u4 e9 v4 G/ Y& o
西王母的世界
/ Y7 f5 ~, p" Y/ _8 D
: I) Y, f: z0 Y4 A0 C( f- W3 ?  西王母的另一个特征是其所属的世界和贴身随从。现在看,画像石椁中最早出现的西王母形象应该是江苏沛县的栖山石椁画像。栖山2号石椁墓东侧板外壁画像自左而右可以分为四组,左端是朝拜西王母,中间是扶桑树,第三是鼓舞,第四是格斗和祭祀。 ! H' f; d4 e% x/ \" Z9 P- R
  在朝拜西王母画像一组,左端是一座二层楼阁建筑,二层建筑像一座小祠堂,正面敞开,左右两侧各有一棵瘦长三角形状的墓树。建筑内部一人正面戴胜凭几端坐。楼下一只大鸟,鸟嘴里叼着什么东西。一楼左端还搭着一个梯子,右侧上端一三足乌,口里也衔着东西,其后是一九尾狐。下端先是两个身躯矮小的侍从,执杵在壶中捣药。接着是一组朝拜的神怪,打头的是人身蛇尾,第二位是马头人身,第三位是鸡头人身,第四位是带髯长者,三神一人皆腰佩长剑。 " D: C- D' x+ v( \
  从图象上看,这里的西王母完全是一位贵妇人的装束,其生活习俗也像贵族一样凭几而坐了。其随从阵营里既有三足乌和青鸟为之供食, 有九尾狐随驾,也有仙人为之捣药,同时,还有马头、鸟头和蛇尾神怪来朝拜。另外,建鼓舞实际上也是专门为西王母而设置的。西汉哀帝时发生的大规模崇拜西王母的宗教活动,其主要形式就有鼓舞祠西王母的做法。
$ H6 f2 J% {2 y9 h4 H4 o  这里一个重要的现象是,本来是半人半兽形象的西王母变的完全人格化,和真正的贵族妇女没有什么两样了。这种将西王母人格化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山海经》等传说的歪曲或者修正,如果西王母和普通人完全一样的话,其神通之处则无法体现,而人们所以要礼拜西王母,并不是因为她的女性特征,而是其无上的神通,那就是半人半兽的形象。也许当时的人们对于一个美女居然有着野性特征不能够理解,而传说的形象又不可改动太大,所以,聪明的画师或雕刻匠人们就来了一个折中的处理:将西王母的野性分解给她的部属和其所处的环境。在其随从之中加上野性的动物和半人半兽的形象。吃饭由“三青鸟”为之供食,解闷有九尾狐陪伴,同时,在朝拜者中间还安排了半人半兽的形象等等。这样以来,西王母的原始状态通过转嫁的方式,依然保存在西王母的周围,而西王母则以文静贤淑的形象, 以静制动的构图形式,使美女与野兽、文明和与野性有机结合,西王母的无上威风和能量借此而迅速流布中土,成为西汉中期以后民间最重要的崇拜对象。 4 r: }: \% G5 t- M! Q- x- W
  但是,这里的西王母和其随从世界虽然具备了半人半兽的特征,但其主要职能还是原始的“恶”的一面,是能够保佑人们安全的能力。虽然,也有捣药的行为,但捣药者是人而不是玉兔,则其药的神圣效力似乎也不像后来的那么强大。人们将西王母的世界刻画在石椁的外壁,其辟邪的意图不言自明。 + \" S+ V! ]' f6 u" B
  有玉兔捣药的画像见于滕州市马王村出土的石椁侧板。该侧板规格大小和栖山比较接近。画面虽然有了隔断,但其基本构图还带有早期散点透视的特征。西王母的画像安排在中间一格的上部,因石椁有残缺,西王母是否戴胜,不是很清楚。西王母身后右侧一侍者举着便面为其扇着风,旁边一玉兔面右执杵捣药,和玉兔相对的是一只凤鸟,凤鸟之下站立着两鸟头人身神怪,似乎正在前来朝拜西王母。另外,还有六人围绕在西王母身边,或坐或立。从画面看,为西王母捣药的已经换成了玉兔,且从玉兔面对凤鸟捣药的形式看,所捣之药是为凤鸟准备的。凤鸟的作用则不仅仅是为西王母提供饮食方便,而是为西王母向人间传播仙药了。另外,半人半兽的随从们也被简化为鸟头人。这也说明,马头、狗头的形象可能不太适合当地人们的习惯,而鸟头人物则与当地鸟医的传说不谋而合,所以被接受下来,和西王母做伴。 . ~8 D% ^3 b7 l8 r/ D$ U9 ^
  和栖山石椁画像中的西王母形象比较相似的还有微山县微山岛出土的一座石椁画像,其中一块画像上的西王母组合与栖山基本一致。该石椁高度和栖山的完全一样,可见这个时期所制作的画像石是有统一规格的。
* g1 T; s+ N  h. l这块石椁画像在布局上和栖山不一样的是, 画面被严格的划分为三格的形式。中间一格呈长方形,两端则方形。西王母的内容就刻画在石椁左端方格内。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一祠堂式建筑,两侧各有一棵枝条柔软的树,堂内西王母戴胜正面凭几而坐,两旁各有一侍者。下部是五个神怪,左侧两鸟头人身怪,右侧两蛇尾怪。左侧鸟头人身后还有一只狗,狗扑在鸟头人的腰部,右侧蛇尾人后有一人头鱼身怪。因为中间画像残缺,所以无法了解与西王母相关的内容。但这里的西王母,所戴的胜与寻常所见不一样,像两根飘带,这很可能是人们对于“胜”的形式的不同认识所致。 % i& `) ^' y4 h; c
  和以上西王母形象近似的还有微山岛沟南村出土的另一座石椁画像,该画像石的布局和上述微山岛石椁几乎完全一样,也是左中右三格式,中间格扁长,其规格大小也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西王母在画面中的位置,一在左,一居右。
5 |; r7 N1 Q) Y: f' o  西王母位于画面右侧一格,这组画像布局以一座两层的楼阁为中心,将人、神等物像分别安排在楼上楼下和楼外。楼上室内靠左侧一人凭几而坐,右侧两人跪地谒见,楼外左右各有一个人身蛇尾的神怪,楼顶屋脊上左右各栖息着一只长尾鸟。楼下门内伫立着一人,手持木叉,其左侧一执杖老人正在迎候一跪地小人。右侧一鸟头人身神怪正和一兽头人身神怪交谈。 $ S$ s3 J: d7 {' i1 V
  从楼上门外各有一人身蛇尾神怪跪地礼拜和屋顶两长尾鸟的形象看,室内凭几而坐的人物决非等闲之辈。楼下鸟头和兽头神怪侍立在门外的样子也与栖山等侯见西王母的阵营相类似。 另外,楼下门内人物所执之木叉,应该是驱鬼辟邪的桃枝。蛇尾、鸟头和兽头以及驱鬼桃枝等图象符号说明,楼上凭几而坐的人物虽然没有戴胜等明显的女性特征,但此人的身份应该也是西王母。至于楼下左侧执杖和跪拜的人物则应该是西王母在民间的信徒。执杖说明的是年长,年长则是长寿的一种表现,跪拜长寿之人,企求的当然是长生不老。
8 u. T( _  e) G  l  半人半兽或半人半蛇,是神通非常的标志, 而桃杖驱鬼则是辟邪的符号。在这里,西王母既有辟邪的职能,也同时有令人长生不老的神通。辟邪和长生,这两大能力使西王母在民间迅速站稳了脚跟,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和崇拜。
- I' g( p% i' K% N  S! N( K  按照《山海经》的描述,西王母是和虎、 豹一类猛兽结合而成的综合体,但是,在实际看到的早期画像中,和西王母相处较多的是带有蛇的特征的神怪, 比如种种朝拜西王母的蛇尾怪等等。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大概和北方对蛇的恐惧相关。蛇行的出其不意,蛇毒的不可救药,蛇群与人群生活的密切等等因素,使人们切实感受到,常见的蛇其实比罕见的虎、豹更可怕,更具威慑力。这应该是画像之中为什么蛇龙之类出现的频率远比虎豹多得多的原因。
5 b) V6 I. z) z+ O  O" Q  除了在西王母的随从之中安插一些半人半兽的形象,以表现西王母的原始神话特征外,还有一种表现形式是将西王母置于野兽的世界,使其与野兽杂处。邹城金斗山出土的一组画像石,从其规格和形制看,应该是一组小祠堂的部件,该图的做法就是将西王母安置在野兽的群体之中。该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位居画面上端,其形象是戴胜、凭几,左右各有一侍者执便面伺候,侍者身后飘荡着云气。西王母座下一只九尾狐,正在匆匆忙忙地赶路。接着是带翼的鹿、龙、虎等神异动物和熊、龟、兔等,动物间也缭绕着云气。西王母和群兽杂处是 《山海经》的观点,这里的图象应该是《山海经》的形象表述。
- g* y) `# `" L$ y  西王母的登场,其历史的渊源应该归功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其个人因素则与汉武帝的西方情结有关,其宗教神话原因则是对东方神仙体系的冲击和扩展,同时也是神仙思想走进下层社会,全民性普及的反映。但是, 西王母一开始的形象与《山海经》所描述的相同,是西方一个很有威力可以辟邪的恶神。人们所以选择西王母作为棺椁和墓室的画像内容,首先是因为其具有辟邪的本领。至于西王母能够制造仙药,可以带领人们脱离凡俗,长生不老,则是稍晚一些时期衍生的认识。西王母作为富有漂亮女性的形象,应该缘于汉武帝以后对西方女性美的认知。
4 \4 n4 ]  i' y4 i8 G8 ?+ g8 Q* _$ Q" U  h6 e( k2 I, E; R7 K

# F" ^0 [$ I& i
四川郫县西王母画像石
7 m' H5 I/ u1 {3 i/ w0 Q' i
中国古代四大神兽传说
0 _: p' J" }0 U8 ~* ^9 U
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龙的出处也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是由印度传入的、有的说是中国星宿变成。印度本身是在龙神的说法的,但龙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实物的——蟒蛇。 9 ]- _6 R9 [+ _$ q3 |7 H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著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 l( i0 A/ z! n% K) ]. E2 b$ }

- X' I# B7 \! s( }8 O" a
四神 河南唐河画像石

5 u0 _+ y/ a; s
! U8 t! S6 h5 v& d7 y) {' q0 k
      在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东方有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 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 E  M! k# ]% g8 ~3 ~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 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 L. k4 @" z" M4 ^      在古时后的中国,头有角的为公龙;双角的称为龙,单角的称蛟;无角的为螭,古时玉佩常有大小双龙,仍称母子螭;龙的地位远高于印度。因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故此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 Z) i5 P3 A: H/ Z# ^5 B. T
; T. }0 h0 [1 r
" _0 \; O1 |, |/ E6 u3 W) `
白虎、三足乌,河南唐河画像石

) P" E$ d- l; e" O( n& E7 P
2 j- ?$ T) w7 f4 i$ c1 K- R' \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像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        ; U& Y4 O* ]" t' {- M( _! {6 ?
而民间又有龙性淫旳说法,和牛交时生麒麟、和猪交时生象。 7 H9 e- r) G  K
        所谓龙生九子,都不像龙的说法,是这样的——
/ @/ R2 n% R& W6 ~7 ~      大儿是叫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如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马头琴也可能是囚牛的变种。   , Y9 {" F9 [' S
      二儿子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摄敌军。同时又用在仪仗上,以显得更加威严。
- n/ Q" f8 a: H0 a* \1 U. o      三儿是嘲风: 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于瞭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据说可以威摄妖魔、消灭灾祸。 - P3 M( s+ g7 b, i1 l
      第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   ) s4 _; D) o7 R# |$ `2 R
      第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它好安静、又爱烟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 
2 i5 @% |. i" ~6 S* S  ~5 V      第六儿是霸下:又名赑屃,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H& E  a$ g" H" S
      第七儿是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狱门上下、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 i: N6 S* H- z  i' P0 D
      第八儿是负屃:因它喜爱文学,故多安在石碑的两则。
( ]# u  J% ]' V! I! y$ r3 _$ S5 ^      么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 @2 d2 e0 M+ c
# ^# {6 a: ]/ Z% [) {/ p

2 b. \" T- Y: |) E$ B朱雀铺首衔环白虎
; {' z  ]! p8 I6 M4 {" ]) W
西方白虎 8 ]! t$ C/ r" j' r: g9 E5 k' ^0 a: t
        ; W: Z8 |6 [# q/ g8 I9 V
在中国四圣兽中,另外一个常常跟龙相提并论的就是“白虎”;虎,为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
  _# Z3 t0 ?7 A5 P1 w        而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 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它是四灵之一, 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
0 T+ j: s. W5 F3 n  R4 v        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了青龙白虎之外,连在风水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特的称号,称之左青龙、右白虎,取其护卫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装饰,在左右堂柱上绘有青龙百虎, 以其镇压邪灵。 而在道教兴起之后,龙虎被借用为道家炼丹的术语,就是指 “铅汞、坎离、水火、阴阳”,等的同意词。而道家炼丹分内外(内丹炼气,外丹炼丹药,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十分确定),内丹是就阴阳五行而言,龙阳,生于离,离属火,故云“龙从火里出”,虎阴,生于坎,坎属水,故云“虎向水边生”,两者结合之后,一阴一阳,互相调和,称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性属木, 木代表东方,于卦为震,故比为青龙;情属金,金代表西方,于卦为兑,金白色,故喻为白虎。金能够克木,故情多损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气,使之交合为一,则金木无间,龙虎自伏而成丹,在人体中则以肝为龙、肾为虎,而外丹则仍取阴阳之意,以龙为铅,虎为汞。
* b+ t- t+ {$ g5 f3 W! y7 [' b3 }/ @% t        在古人心目中, 老虎是可怕的东西,又是可敬的东西。可怕的是,它会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无比,能够避邪。而在一些古书中,如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古人还认为白虎是一种祥瑞:“德至鸟兽”最初的西天星神是熊和猫头鹰,但后因古羌族的图腾在由熊变为龙的时候。而又到黄帝的向东发展时,龙的图腾被带到东方,跟“东方苍龙星座”合而为一,朱鸟则成了统一南方时凤图腾在天国的新居,因两大部族融合而终于成“龙凤呈祥”。作为古代图腾是东凤而西龙,作为星象则是东苍龙而西朱鸟。到周朝以后,封建制度正式确立,五行思想也成熟,把天像重新划分,朱鸟放到了南方,和祝融火神一起崇拜了。而西方的就崇拜白虎。在部族斗争及迁移,西北方的龙向东移,东方的凤向南移,南方的虎向北移, 全国显示一个大周转的观念运动。到汉代五行观念成了统一的思想,再补出玄武完成“四方之神”的配套。 / y" a5 w: M0 `0 e" g: f$ ^
        在古时《史记•天宫书》 “东宫苍龙、 南方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在这里的不是白虎,而是咸池。而咸池是主五谷的星,主秋季,因五谷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动物,如何能和龙、鸟、龟配成四灵呢?在《正义》:“咸池三星在五车中,天演南,鱼鸟所扥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质疑:苍龙、朱鸟、玄武、各总七宿而言之。至于咸池,则别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咸池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太阳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可见咸池原是羌人视为日出之处,咸池也就是碱水湖,应是岷山地区的芋个湖泊,或是青海。由此可证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宫天象尚没有青龙白虎的观念。在《礼记•礼运》所谓:“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把不属于动物的咸池换成麒麟。后世有四灵有麟、四象有虎的习惯。  $ u9 o4 M- y: K- i( }  u' T
   
2 A3 y, r% G' P& v* \
7 J+ X! a  X. c: N+ v
- E: W3 z; i- ?* M0 u
朱雀铺首衔环青龙
6 Y4 J; ]- V/ ] 8 _5 Y' |2 X! B

0 R6 x' B& h; R& p. E
2 z( {" W1 `* f1 F6 F- W  ]/ `  ?6 v南方朱雀 ) B8 y, \3 y8 m* P) }5 I! G- h0 {
5 S8 M( P9 R' H2 C! K2 e+ B% \
      朱雀又可说是凤凰或玄鸟。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其他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也有从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 b& i( q0 N  d/ x- s- K        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而由于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更由于龙象征着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凤为雄,雌为凰)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了。
7 o- N! I! R) X        而凤凰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凤凰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又请凤是有五种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则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 " U3 E; J  p/ t3 S
        而玄鸟的说法就是从《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它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中,就是殷商说的后代说自己的先袓-契是由玄鸟生下来的,建立强大的商朝。因此玄鸟就成了商人的始袓了。《史记•殷本记》也记了这段历史:“殷契、母曰简狄,有绒氐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随其卵,简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除了殷商之外,战国时的秦,满清的始袓和朝鲜新罗的始袓也是和仙女吞食玄鸟卵有关的。不论玄鸟或是凤凰,都是随道教的发展,而把它由一只雀鸟,或孔雀或山鸡等等,先变成一个半人半禽的、传人兵法的仙女到完全是人的仙女,都是随道教的发展的。  
# N; Y, u2 \5 K, b! o4 u" {9 ]        

* Y, |! p6 A# i) m& Q6 W+ u5 Y: ]
3 K+ {7 Y4 a- X0 }2 ]) \9 b- a( |. F. o/ R9 d: ^. F
朱雀铺首衔环青龙
# l- U3 y  d6 c+ l1 P
: A. E/ x1 Y* U; }
' z3 E9 ~; ^! V/ h0 q' _# `北方玄武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它和其他三灵一样,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变成的:斗、牛、女、虚、危、室、壁。而古时后的人对玄武它的解释有以下的数种, “玄武”即龟。《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玄武”乃龟蛇。《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为蛇合体、龟与蛇交。 《文选》卷十五张衡《思玄赋》曰:“玄武宿于壳中兮,腾蛇蜿蜒而自纠。”李善注云:“龟与蛇交曰玄武。”《后汉书•王梁传》: 《赤伏符》曰: “王梁主衡作玄武。”李贤注云:“亡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玄武”为水神、北方之神。《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帝览嬉》:“北方玄武所生,……镇北方,主风雨。” 但玄武被后世的道士们升级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别于其他三灵。其他的青龙和白虎,只做了山庙的门神,而朱鸟就成了又天玄女。 玄武在宋代身价培增,并被人格化。这与宋代各帝推波助澜分不开。宋初太祖时,即有真武、天蓬等为天之大将的传说。未真宗天禧元年,在军营中发生了一件事。在《事物纪原》卷七载:“营卒有见蛇者,军士因其建真武堂。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竭,民疾疫者,饮之多愈。”真宗听说此事,下诏就地建观,赐名“祥源”。这大约是中国最早的真武庙。 真武大帝的身世,后人多说是在隋炀帝时,玉帝将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于挣乐国皇后,厌恶尘世,舍位入武当山上修行,成功飞升,镇守北方,号曰:玄武。 四象合一
# l, X9 Y! y% A8 x
, K1 K) d! P% K, j: S! W
: ^& k( U( s! r3 |  o# i3 [% @* B! F1 r7 _& u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 ! j; B9 r* e$ b+ `- R# l  j
到了汉代, 星宿名中出现了牵牛、织女。牵牛(亦曰牛郎)即河鼓三星,俗称扁担星,隔天河与织女相望。天象与人文的结合, 使这一故事充满了神奇而美好的色彩。汉诗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濯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W8 B# I+ B7 f& c$ p
) t  Z4 r/ ?4 c5 t8 k
/ X( c  H# ]% h
2 _3 X! D& k. ?  V6 g0 P6 e
) \0 p# C; N" |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相传,牛郎织女夫妇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该故事在南阳白滩、四川郫县画像石上均能见到。
8 b' m$ |0 g- I$ d% v4 `' w) T$ V
7 r$ I2 Q3 C$ X% H$ N2 W. u6 _( Q4 K
牛郎织女 河南南阳画像石
7 g9 U" c* f* S) x2 v8 s* j
! V& r/ f' Z6 ^) i* \( b+ s! G; r  i6 ]! p# z6 l, K
* ]4 M: L& A) ^8 \" ^' _
羽人
! @2 D7 g* Y" L2 X! N
  t' h% O: S- h+ Q  x6 S
1 G. d4 E7 a, H. M
        羽人,亦称仙人或真人,是汉代神仙谱系中一位重要神祇,也是汉画像中最常见的一种灵异。 5 S- L6 U: i; b4 q" ~
        《楚辞·远游》: “仍羽人于丹丘兮, 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洪兴祖补注:“羽人,飞仙也。”东汉《论衡·无形篇》中说:“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此虚图也。”此外,《淮南子》、《拾遗记》、《神仙传》、《抱朴子》等多种汉晋文献中,都有关于羽人的描述。

) g" i7 g1 \3 s7 d; d
神兽·羽人,河南南阳麒麟岗画像石

* f% ]; G4 ^2 |5 q+ |; F+ z! j8 h) S
3 ~3 e6 |" q, W) f
) S; J! s" D' k9 \+ f3 M5 V; I. S, [$ z( h  |; ]
嫦娥奔月

- R% e# P4 m( k
5 z; N  \# m8 q& b& d
由于认识的局限,汉代人们对待天的态度是复杂而矛盾的,既有一种恐惧和敬畏感,同时亦怀有一份好奇心。有时觉得天特别可怕,总想避而远之,不去招惹它。有时则又被它变幻无常、神秘莫测的现象所吸引,因而试图去探究它。一些天文神话,正是人们希望探索和解释天上世界的一种理想与愿望之寄托。
3 n% m1 o/ U0 x: E' @: n$ w4 e: Z( s
其中典型者如仅见于南阳画像石上“嫦娥奔月”的故事。这故事在汉代本来是讽剌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嫦娥的贪婪和自私的:话说她偷吃了其夫从西王母那里得来的不死药,飞到了月宫,变成了一只癞蛤蟆。后来不知何故却演变成了一个关于美貌女子的传说。

3 d9 p1 x; u+ u  h0 Z
5 N( P* u& y- Z% ]0 }& D
嫦娥奔月 河南南阳出土

4 q2 u: N5 i# d1 Q        总结之,羽人的特征、习性、本领和功能就会一目了然。其身生毛羽,深目玄鬓,修眉方瞳,大耳出颠,面生异骨;餐云气、茹芝草而不食五谷;居无定所,变幻莫测,或飞升九天,或栖息高山,或遨游四海。羽人不仅自身不老不朽,并且还掌握着不死药,用以拯救人的生命。
0 y" d' p: t8 I% ?8 A4 p8 Y- V        另外,它还具有引导死者灵魂升仙的功能。汉诗《长歌行》说得非常明白:“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寻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 奉药一玉箱。 主人服此药, 身体日康强。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
! O+ A* t" F' @0 N' S/ V/ G9 F

+ g0 T0 N1 w1 s6 o神兽与羽人画像石
: A9 c7 x3 ^% v) S
羽人、升仙 四川彭县画像砖

9 _% {" p: g+ z
羽人六博 四川新津画像石
/ m, h! a0 x2 L/ C% l$ y
' C% y: [- k/ g  \$ n  M
月神羽人画像砖 " X( K4 M5 h% f/ T4 I5 E
! ]5 t3 f7 _  q0 G$ _
天象图

& Z6 G" R8 K4 {1 R: I. K4 O
- r7 f( o. o5 E/ H# u: F
《麒麟岗墓顶天象图》画像石出土于南阳市麒麟岗汉墓,该图由九块画像石组成,总长365厘米,宽153厘米,厚14厘米,九石合成一幅像,应是“天有九重”的象征。画中刻一中央天神正襟危坐,头戴“山形冠”,其四周由“四神”环绕,上为朱雀,下为玄武,左为白虎,右为青龙。画基端刻女娲及南斗六星,女娲人首蛇身,怀中抱一圆轮,当为日轮;画右端是伏羲及北斗星,伏羲亦人首蛇身,怀中抱一日轮,日中有阳乌。

! i  ]/ M: ]+ {
麒麟岗墓顶天象图 南阳画像石

6 M- y1 F# }3 N4 m6 ~) Y
虎吃女魃

: ]- k1 M3 l0 B. l3 R& z/ f' ]. b8 p  w虎吃女魃画像石
: |% N8 `5 Y; E1 N/ Z0 m. h
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虎吃女魃》画像。画左右各有二虎,一虎生翼,二虎正低首扑食一女子,女子瘦弱纤小,上身裸露,下着裳,赤足,伏于地,一臂上举,作扎挣状。 二虎上方又有一熊作人立状,双臂左右平伸,指二虎。? 0 l" m! E1 `7 L/ J# p/ e# D- y
  女魃乃一旱神或旱鬼,其形象为一年轻女子,身材瘦小, 裸体。 女魃原为天女,《山海经•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女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在古代,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威胁,旱灾使赤地千里,寸草不长,人们无法抗御,便误认为是有旱鬼作祟。于是,便将它和女魃联系起来,女魃解数用尽不能上天,走到哪里,哪里就旱而不雨。为了驱走致旱的女魃,古人就借助于虎。虎被人们认为能食鬼魃的神物。 《风俗通义》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缚挫锐,噬食鬼魅。” 在汉代大傩活动中就有以人装扮成十二神兽来驱鬼怪的,虎属十二神之一。而女魃是危害人类的恶鬼之一。 张衡《东京赋》云: “囚耕父于清冷。 溺女魃于神潢。”《后汉书•礼仪志(中)》引这两句话作注说:“耕父、女魃皆旱鬼。恶水, 故囚溺于水中, 使不能为害。”南阳汉画中画虎以食女魃的画像,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充分反映了汉代南阳人祈求消除旱灾的除魃风俗,同时,这也是一种巫术手段。
% t  P+ J4 W8 A. P: E

+ Z0 N2 Z/ ^- o' c
. _% _. P/ V3 K+ a
/ s$ U& [: h" K* u$ M$ w
风雨图

, i* |$ n1 t2 U! F   南阳市王庄汉画像石墓中有一幅《风雨图》(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市王庄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画上部刻三神人共曳引一车,车上一驭者双手挽缰, 另一神人端坐车上,车轮以五星联线组成。画下有四神人,头发皆披在一旁,怀中均抱一大口罐,罐口向下作倾倒状,罐中的水流似瀑布倾泻而下。图右一巨人,赤身裸体,双腿跪地,张口作吹嘘状。作者认为,那持罐倒水的四神即为雨师,张口吹气者即为风伯。?
$ e  f9 R, P5 H/ K# g$ H  关于雨师的神话传说, 最早来自对雨水的自然崇拜。《独断》云:“雨师者,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南阳汉代画像石》图版527的天文图像上就有毕星的星象,其刻画毕星于天文图像中,很可能与汉代南阳人祭毕星祈雨的风俗有关。风伯是民间对风神的称呼,起初也有被视为某一星体的。《独断》云:“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而南方的楚国则认为“飞廉”这种奇怪的鸟兽为风伯。而汉画中的风伯,既非星体,也非鸟兽,而完全是人的形象,说明二神在汉代已经人格化了。而且,汉代对风伯、雨师的祭祀,已经纳入了国家的祭典,深入到了县、乡基层,成为人们每年必须祭祀的重要神袛之一,民间也都设有风伯、雨师庙。《汉书•郊祀志》云:“(秦时)雍有二十八宿,风伯、雨师之属,百有余庙。”《汉书•祭祀志(下)》又云:“县邑常以巳未日祀先农于巳地,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以巳丑日祠雨师于丑地,用羊豕。”综合文献记载和南阳汉画的天文画像,可以断定汉代南阳确实有祭风伯雨师的风俗。
1 U2 R! F- M. x4 S- @5 U
& k, w1 o# L6 g, f* t; r

6 u5 `' j! i! K
材官蹶张
   % p" q/ k' Y% K% o; {" d' |7 I7 _
在山东、河南墓室画像和四川崖墓画像中,经常可见到一位双脚踩弩,双手引弦,口衔或背插利矢,威武勇猛的力士形象。这一图像便是文献中所描述的材官蹶张。材官,指的是健力勇武之士;蹶张的意思,是以足踏弩, 使之张开。 《汉书 • 申屠嘉传》 说:“申屠嘉, 梁人也。 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 迁为队率 (长)。”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材官之多力,能脚踏强弩张之,故曰蹶张。”材官蹶张这一形象出现在墓葬艺术中,其镇守墓室、辟除邪恶的象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 i. p  q& E( H/ Y' q. B
$ N: n5 `& t+ u
材官蹶张 河南方城城关画像石
- f; M, C! d( ~" k 9 R- [' f8 l- A6 D5 k  T
风雨图 1 E* ]/ v. E/ `3 y- 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8 00:45 , Processed in 0.0423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