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原来要自学
$ H+ _5 z/ d M9 S
: G# s, j+ ]" e姜宏军4 N2 }* q' j5 A. O( D2 R. I
) u' O% ]# x7 b- _/ s( L. Z" O
3 k" n$ ~' i: ]$ p6 {
0 G3 g9 F( e5 f* s w* f$ r8 B `' _ q% z. k# u; O! t
汪莲石[1](1848-1928?)
3 A+ w8 K/ f% ?7 x8 K! y( L7 ?2 F0 x0 ^# k5 N
4 Y- K6 u6 q2 ^+ H& N5 l6 V1 T
6 B; {8 |& w* j' O9 ^" x# W
字严昌,号弃叟。谈及此君,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丁甘仁。丁甘仁可以说是上海中医界最骨灰级的人物了,他在上海开创了著名的丁氏学派,并创建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即是今天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弟子有程门雪、黄文东、丁济万、张伯臾等,俱是中医界的泰山北斗。但丁甘仁早年医术并不高明,他最初在苏州行医业务平平,给县官儿子看病还意外“失手”(类似于今天的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县官要抓他,便连夜逃到上海,后来遇到汪莲石,拜其为师,授以舒驰远版本的《伤寒论》,在他指导下医术大进。
5 r$ [" z; I2 R" [( m9 F2 [
7 `$ \% j% _: H4 G1 s. \
7 w! G+ V' ^6 n9 F
) t% ?2 M% i Q. ^汪莲石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中藏书甚丰,学识渊博,但早年无心学医。20岁那年出去游玩,在夏秋间生了场病,发热不退,请了三位当时的名医,或以为暑热,或以为伏署,或以为秋温,但都没看好,于是他很生气,再也不吃药。到冬天病却自己好了。可第二年病又发作了,经月余又复自愈。就这样折腾了三年,又赶上他父亲生病去世。于是汪氏深恨不知医之苦,便有了学医之心。他先是自学《脉诀》、《汤头歌诀》、《临证指南》、《温病条辨》等书,发现以前旅居江浙患病时所服方药,书中均有记载,遂认为书中汤方均不足为信。向其堂叔询问学医之门径。堂叔是个教书先生,不会看病但稍微懂一点医,告诉他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为主要读本。于是他便钻研这几本经典,医术大进。汪氏从未悬市挂牌(没正规行医),也从不以医术作为猎取个人私欲之工具。平时热情为亲朋好友看病,治愈者不下数千人。学术上崇尚舒驰远注解的《伤寒论》,集毕生精力著成《伤寒论汇注精华》一书。(非常有意思,一个不是医生的外行叔叔指点出了汪莲石,汪氏自学成才后又指点出了丁甘仁。这样厉害的名家,一生也仅写了一本书。这对于今天那些所谓的某某名师带出来的“权威”,对于那些著作等身的“博导”,那些当官一天到晚出去开会的“名医”,那些虚假的论文与科研,都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 W- Z$ f" C! h4 `; n; o2 q
6 F4 t( M0 N2 ~! f& d! |
; O1 L* n8 A7 \0 x0 P- u0 Z3 I; L3 X
4 T, ^* M1 f1 l% Q1 }8 } [
5 H1 F7 B3 ~6 a( M
$ O! u8 [) p: q8 a3 v$ K/ Z恽铁樵[2](1878-1935); G; e9 n9 F1 ~9 a1 J
) q/ d/ Y5 Q1 ~ d$ K1 S" g9 H0 M0 @/ O
7 [3 U5 L! ~4 n# C& d5 P
7 i7 z' c& z3 g3 V名树钰,字铁樵,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自幼父母双亡,但他刻苦攻读,精通文学、英语。曾翻译《豆蔻花》、《黑衣娘》等,并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平时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也有涉猎。他在长沙时因多次被医生错误治疗,引起一耳失聪,并先后有三个儿子死于伤寒。后来爱子慧度也得了伤寒症,请来名医开的方药,都是历次用过的山栀、豆豉、银花、连翘等,服用后病情亦愈加危重。先生终夜不寐,在室中徘徊,翻阅医籍,但苦于缺乏临床经验。等到天色微明,他对夫人说:“这不是《伤寒论》太阳病吗?应以麻黄汤主之。”于是开出了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药,拿处方交给夫人说:“我三个儿子都死于伤寒,今慧度病,医生又都说无能为力,与其坐着等死,宁愿服药而亡”。然后出门上班。等下班回家,儿子竟然好了大半,再次服药而愈。从此先生笃信中医,尤其是伤寒方,开始了刻苦钻研中医的学医之路,并于1921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一职,挂牌行医,不久门庭若市,医业大盛。著作有《群经见智录》等,还主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等函授教育,学生众多。有“国医革命先导”之美誉。
. D# R+ t/ s* q2 y# {, o( J5 b
, V; y4 H: ]7 N4 Z1 ~. D$ o( O, [5 V8 t& r5 D( c
5 E* t, M( w3 H- b1 c# k* C
# t8 z" r4 o( j' |# b7 r6 b0 s- [0 W1 u- y: s. \% u
0 V0 A, b% A/ V# F: u
萧龙友[3](1870-1960)9 V: I2 S$ {2 F
3 f/ C& H/ o9 k0 }& W$ A7 d/ f& o j3 o3 y
- a% J2 d4 P6 I/ I2 f
0 Q2 q5 S( ~* [8 I4 |; F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冯春)。先生业医,既无家传,又无师承,完全是自学。因幼时其母体弱多病,屡治不愈,便暗下决心要医好母亲的病,故很留心于医药。当时他家边上有一药铺,他稍有空闲即去识药,向店员请教,而且亲自品尝,并抓紧时间阅读家藏的医书。一有机会,他便把所学知识用于医疗实践,经常免费给人看病,效果良好。1892年川中流行霍乱,死人无数,很多医生害怕传染,不敢出门诊治,他一方面怀着救死扶伤的善心,另一方面非常珍惜这次实践机会,不顾危险,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终于控制了瘟疫。这使他感到了中医药的威力,从而更加热爱中医事业。1928年先生毅然弃官行医(此前担任财政、农商两部秘书)。先生德艺双馨,解放前曾创办北京国医学院,培育人才甚多。
! k# o* E5 p8 f6 E+ k
; h$ _( z2 g$ k( m0 M6 t
/ D- @! t1 b& l4 Q9 l7 h3 e" a% D+ I1 \8 D
+ f; w! R# E" G8 t
; }1 |9 m# |+ y4 j: J+ N
+ c4 L- A; ]4 ]4 d% j岳美中[4](1900-1984)% Q4 e0 P! a8 x5 v8 t; a
) `5 o/ u! H: R" _! J: B+ Q; Y W4 U9 ]) O) W) f! }" T
0 c! I1 p' |: p, }$ s6 E$ s$ m1 z G# N
名岳钟秀,号锄云,河北滦县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借钱读了八年私塾,后当小学教员,1925年报考清华国学研究院落榜,遂发愤读书,不久累得吐血。某医院诊为:“肺病已深,非短期可治。”教职也被辞了。在万念俱灰,床第呻吟之中,萌发了学习中医的念头。买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论》等书,边读边试着吃药,加上休息,肺病竟慢慢好起来。觉得中医确能治病,于是决心学医,自救救人。于是他先找了份村塾的工作,日教夜学,三年内读了很多医书,并亲自品尝药物。有机会就为村民诊治,疗效显著,并治好了一些名医看不好的病,从此名声大振。1928年正式行医,学验甚丰,造诣极高。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等职。3 {* X, O4 w1 A
! E4 e, L% E( D* s7 {2 V
- W, \+ U; y% J6 D8 e1 L
# ^2 Y% @4 r7 _3 f8 Y此外,张锡纯、曹颖圃、金寿山等名家,亦是自学成才,有空时再一一介绍。
d, A& O0 z' I! Q2 ?8 g
- u! C+ r9 h% G/ n1 l( C: T$ Q) w2 ~8 e- w7 `
, `0 a2 D2 C" u+ X
! h7 _& D4 {7 r9 n8 m+ n& Q, y0 w8 J2 K1 d) A P
/ A* ]+ k9 f' ~& S( [+ Z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中医是可以自学的,并且能学的很好。所谓自学,是指抛弃了庸俗之医的误导,而通过古代圣者的著作直达圣意。同时加上自己的决心,刻苦,勤思,勇于实践,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达到的。自学成才,不知道是不是空前的,但我想一定是绝后的,今后不可能再有了……名医、名师的光环,人们只在乎这个了。+ h- s/ r; T4 m& N/ v, h$ Z
1 R# A' R7 `7 v% z3 c1 k
: ^9 k+ e0 o+ }, |% ~$ w8 N5 T# ~1 ~% i
# c! G- w6 M# v# a4 U& [1 R7 s$ ~! Q
1 s |; _; b8 L* [: y0 l. t- w% Q @2 t! V2 z/ }3 N
+ a% Q5 M4 ]: ^% @7 [: D
* s9 m; Y7 d0 C: x/ b
( `% B! K$ E2 ~' r8 Z1 u
& i; L1 y, [* E$ [$ y( L[1]《伤寒论汇注精华》王致谱
& c4 o P3 {% t9 }0 r8 h主编
3 k$ w; ^1 A; F% V/ H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1月 1-4
9 |) g" q4 E% m" h) E& { x0 B" ]: x3 ~; H3 ~; }% m0 S5 q& C
( p x+ A) H3 M9 w( P8 w1 ?
6 ^. N1 F, x" {8 o( O$ q4 x7 i[2]《中国现代名医传》黄树则
* P9 j( |3 Q2 f4 b" w$ K; o; H主编
: }, U8 G% S7 d5 w# M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5年10月 42-45; | ^/ _6 \( K# n
! {2 i3 I( m2 K
7 v# Q+ [& n1 `
7 j0 d$ ^: y1 s: L9 ?( V5 F% [[3]《中国现代名医传》黄树则
r; i% g' F* @% V* w0 F4 ^主编3 T! V' G9 u: I1 [, O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5年10月 16-21: k9 K- C" g6 k
8 w# @" s7 ]1 \9 [% H: Z! }
c8 d8 U7 R% R) |
; |9 G# ^" f( ^* e" p/ l* L[4]《名老中医之路》《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7月 9-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