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2|回复: 0

分享,皮影的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4 15: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皮影是剪纸的姊妹艺术。其基本形式与剪纸相类似。它是用牛皮、羊皮、驴皮或纸张等采用阴阳及色彩的虚实对比造型,以雕镂、刻画、着色、涂油等方法制成的平面图像。皮影影人及场片器物的制作是为了皮影戏表演。演出时配合着音乐、锣鼓、演员的唱腔唱词及灯光效果,由艺人在幕后操纵影人身上的连杆儿,透过灯光可以在幕布上映出多彩且能行动自如的影像。  皮影戏在东北地区流行很广,遍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流传的时间也较长,是满、锡伯等北方少数民族民间颇为盛行的艺术形式之一。% N6 U5 R/ k  V8 R& i8 o
  皮影及影戏之起源,孙楷第在《傀儡戏考源》中记:皮影戏始起于唐朝或稍晚一些时间的五代时期(约七八世纪)。时值佛教盛行,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讲宴时广泛使用影人,以其为死者的灵魂,存亡超度,致此初具滥觞雏形。关于东北通古斯民族民间皮影的起源也有相应的论述,俄国人在论通古斯人的摇篮一文中说:“最重要的东西被称作‘阿南’的神像,·阿南’按照字义是影子的意思,它用皮革制成,涂上黑色,照通古斯人的说法:孩子的‘影子’就是自己的灵魂,时时在孩子的眼前出现,把他惊哭。按通古斯人说,孩子出生后灵魂没有立即稳定下来.灵魂常常离开自己的身体,当孩子的灵魂游荡时,‘阿南’就用来使其停留下来。”…可以看出,不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皮影艺术皆因古代先民的灵魂崇拜思想而萌芽、产生,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早期,皮影主要被巫师、方士、僧侣、萨满等人所利用,在其“借影还魂”的法术中,把“影人”作为死者或生者的灵魂来“存亡超度”、“招魂唤魄”。这也决定了宗教功能是皮影原始的主要的民俗功能。u世纪左右,中原及北方皮影戏基本定型,据宋代高承所著之《事物纪原》中说:“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事之像,至今传焉。”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也记:“有弄影者,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杭城有贾四郎、王升、王闰卿等,熟于摆布,立讲无差。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又有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载有“小经纪”一项,记述南宋时已有专门以刻影人为业的民间艺人及作坊了。这时的北方,正值女真人建立“大金”政权,皮影在女真族中业已广泛流行,从1980年在山西孝义县出土的金代墓室中皮影头像壁画及山西繁岩寺文殊殿金代大定年间儿童弄影戏壁画中即可想象当时北方民族民间皮影戏之境况了。随着“金”势力的不断增强,女真人南下攻克黄河流域等地,据载,金人进入开封后,兵士“求索杂剧、说话、弄影戏……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将其移民至“金”之上京。这说明.在女真人故地喜好皮影的气氛已相当浓重。到了元代,皮影戏甚至成了宫廷与军队消遣、娱乐的一种形式,并且随着元军的远征足迹传人波斯及阿拉伯等国家。“世纪初,波斯学者雷士丹丁记录过在成吉思汗的儿子继位时曾派遣演员去波斯讲演一种“藏在幕后的戏曲”,即为影戏。
" w2 h' X% z9 P2 f  由于满、锡伯等东北少数民族继承了北方占代民族的弄影习俗,所以,皮影戏一直在白山黑水间沿袭传流下来。明朝中末期到清初及至民国,是北方民族皮影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原与东北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渗透,明代万历年间,关内各地不同流派的影戏,如陕西影、河北乐亭影等皮影艺术相继流传到东北部分地区,受到了民间百姓的极大欢迎,且相互效仿者极多,从而促进了东北满、锡伯等少数民族皮影与关内皮影的融合发展。明末,满族作为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而逐渐强盛,清朝定都盛京之时,许多王府都以有有影戏家班为时尚,供王公、大:臣及其亲眷平日消遣。清代,东北的盛京、宁古塔、黑龙江、吉林各地将军衙门均设有皮影府班,影匠领年佯禄最高者达五百两银子,其他衙门的满汉大臣等亦蓄有影戏家班。上行下效,东北民间的皮影戏也随之繁荣起来。”清军入关以后,东北传统皮影随之进入北京,其影戏以工精艺美而闻名。据载,康熙五年(1667年),礼亲王府自养影班,班里领年俸银五百两者已有八人之多。恭王、怡王、肃王等王府也都蓄养着很有名气的皮影艺人和上讲究的影箱(影班),由于东北皮影具有满、锡伯等民族的语言特征,既演家乡影又唱家乡调,所以调往各地的八旗官兵在地方语言、风俗不同的情况下,皆纷纷携带由旗人演唱的影戏班,东北民族皮影也就得以传播到全国各地。7 [- f4 i* j' r
  东北皮影在近现代锡伯族民间流传较广的地区除辽宁等锡伯人聚居地之外,最盛行的还要数黑龙江省的双城地区。
/ C5 ?# o) O3 Z/ g  康熙年间,清政府将锡伯兵丁及家属南迁到辽宁各地后,分编在满洲八旗之中,因此,锡伯官兵也就成了满洲的旗丁、旗民。由于八旗人增长迅速,而经济发展又相对落后,从而使相当一部分旗民成了编外的“苏拉”(即:闲散),所以清代嘉庆年间,清政府派将军富俊调拨满、锡伯、蒙古;汉等族旗人兵眷到双城堡垦荒开发,从此八旗皮影便以双城堡为中心盛行起来。据双城市锡伯族女皮影艺术家高金华讲述:据祖上传,双城堡刚开发时居住在这里的都是满族、锡伯族的八旗兵和相继移来的旗人,当时的皮影戏大都是用满语演唱的,多数是由官家主办的影戏,时称“会影”,民间的影戏多为唱“愿影”的形式,即在某家某人患病时向神灵烧香许愿,到痊愈后还愿时进行的活动,适时杀猪唱影,大户人家最少要持续三五天或七天左右。那时,唱皮影戏还没有影卷,所演唱的曲牌都是来自祖辈的口传心授,民间称作“流口”。道光三十年(1850年)河北乐亭皮影艺人张振江、冯兆祥、马德花迁来双城堡正白旗五屯(现双城市农丰满族锡伯族乡)落户,开始皮影生涯,活动在双城西部一带,被人们称为双城“西派影”,与活动于东官所一带的双城“东派影”艺人郭武生、王大嗓等形成交相辉映之势。直到1919年双城堡地区已有影箱30多个,皮影艺人160余人,达到全盛时期。
1 _* l5 p( j! ^% \" x/ H  活动于双城地区的锡伯族民间皮影艺人主要有:高云鹏,锡伯族果尔吉氏,其父高鸿刚,皮影世家.祖籍辽宁复州<今复县)郭尔明阿牛录。高云鹏以嗓音宏亮著称,以“打鼓唱大(花脸)”见长,并且自刻皮影影人,多有创新。29岁早亡。" H9 S- Z7 W3 A3 G/ X( n4 a7 ~
  高凤阁,高云鹏之子,承其父业.曾从师双城堡“西派影”著名艺人张振江,学习“唱丑”,后与双城影戏圈“王家三父子”中之王凤阁搭伴唱影。解放初期与皮影艺人王凤阁、吴凤阁并称为双城影戏“三阁”。50年代自刻影人,组建现代皮影戏演出组,常年活动于双城及邻近各县乡村。经常出演的曲目有:传统曲牌《五峰会》、《双失婚》、《金石缘》等,现代曲目有《识字模范》、《买卖婚姻》、《保卫世界和平》、《美军暴行》、《黄继光》等。7 X/ w) K3 I  W& ~4 y- R
  满族、锡伯族民间流传盛行的皮影艺术具有着东北民族的区域文化特征。在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中,各地域各民族都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用不同的方式造就着各个民族,而不同的艺术则反映了各个民族自成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传统。+ I  x2 I0 m' @
  在东北民族皮影艺术中,保留和积淀着北方渔猎文化、原始萨满教文化的深厚内涵,在皮影的造型中存在着大量的符号程式。如,普遍存在于影人头楂和部分戳子(影身)及场片上的鸟、鹰、鸡、凤鸟、雉鸟、雉鸟翎等等禽类装饰形象:鱼、龟、蛙及牛、马、鹿、虎、龙、狐、蛇、黄鼠狼等鱼类、走兽类形象;还有许多具象的纹样符号,如,日、月、星辰、树木、瓜、石榴、龙凤、蝴蝶、瓶花、宝塔、鹿角、箭杆、烟袋等等:以及大量的抽象纹样符号,如,太阳纹、鱼纹、瓜纹、葫芦纹、万字纹、勾云纹、盘长纹、贯钱纹、寿字纹等。在这诸多的符号程式中都寓含着北方先民天体、星辰信仰、灵魂与精灵信仰、萨满教灵禽崇拜、山林动物崇拜、植物崇拜、祖气崇拜及民间世代相传的阴阳生殖崇拜、祈福求祥信仰等古文化思想。另外,东北民族传统的服饰特征在皮影造型中也有较明显的体现。如影人中“方皮”大师兄的造型形象:头戴嘎达帽、脑后梳长发辫,腰系蓝丝带,穿套裤,脚蹬皮?}?B,大头、大下巴、大手等。其他人物多有头戴宽檐帽,脑后垂二或三眼花翎,梳一根长辫发。旦角中则头饰高旗髻,上刻四季花,着旗袍等。皮影的戳子、头楂造型也极具东北少数民族人的形象特点,细眼睛、长鼻子、尖嘴等等。
$ ^: g) j' T% D0 i  东北少数民族皮影头楂的色彩可分为红、绿、黄、白、黑五种,以深浅、浓淡、勾勒、平涂、润染为主要赋色手法,衬托出异彩纷呈的人物头面造型,色彩鲜艳动人。影人头楂的颜色本身分别标志着不同的人物性格,专人专脸,神态各异如。忠义英俊者便用枣红及近赤色,勇武豪放者多以绿色勾勒,正直无私者配以黑色脸谱,神异怪杰者多为黄色脸谱,专横阴损、心术不正或坐监犯科者勾白脸带横线,配以浓眉、吊角豆眼仁等等。意象赋色,以色寓意,以虚代实。影人造型富有真实、自然、生动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X5 `8 X0 q" i
  东北民族民间皮影的制作与雕镂有着严格特殊的工艺过程与方法。一般要经过;
  W% ~: L" n; n2 _/ F  (1)刮皮子,将驴或牛、羊的皮剥下之后,放入凉水盆中浸泡三至四天,泡透后绷平,用刮皮刀刮去皮外面的毛及皮内面的油肉。& @9 a/ ^# c) W  |1 T! H
  (2)浆皮子,将刮净的皮张用微热开水泡软后搭起使其阴干。再把配置好的糯米饭米汤刷在皮面上。
3 x/ B0 g' u& n  待阴干后放在炕上压一宿,烘干后即可用于雕镂。
5 K3 F$ i" S* Q  S  o  (3)选皮,用于刻影人的那一部分皮子,都是经过认真选择的。刻头楂的皮子要薄且透明,刻戳子的上节亦需薄软,以便于操纵时灵活多变,腰节稍厚,下节两腿及有关场片道具则需厚皮。
% g- ?0 |6 l5 B8 Y  e: }3 `: y  (4)雕镂,民间的刻影艺人们往往是靠传统的造型图式做底样,需用现代影人时,则要重新构思形象,然后画出图纸,将皮子放在图样上面,依图谱式样用铁针划出轮廊,然后用小刀在垫着蜡板的皮子上雕镂。) I1 R1 B* O5 x( `
  生活阅历及经验丰富的民间影人雕镂艺人,通过承袭与实践,还总结出了许多有关的艺诀流传在民间,如选皮时:
* X% D* v2 R' o9 i: x" Q; C  一张驴皮宽又宽,雕镂影人选择严
3 V: B7 Q! F! W, y# G9 Z3 X  肋边骨处透又明。头楂选用颜色鲜  a/ ^$ F4 R. B% Z) m- P# Y  Q
  屁股皮子易回卷,脊背适合刻场片
* w& U) e" Y, }  再如使刀时:
5 W! {3 H, B" }& K4 V+ B: x: }6 k  小小刻刀口锋利,直行莫偏慢用力。
/ B6 }. b$ T8 |" d9 m& e$ H  刀刀贯气线挺拔,毛茬斜扭最禁忌。
+ k4 z) ~# ?0 \  横顺斜茬要分清,刻出影人才直立。2 y2 i; O* `) p0 Z6 u: u. v  @
  皮影戏是舞台戏曲的前身,拥有丰富的剧目,有神仙道化戏、历史演义戏、民俗生活戏、爱情戏、伦理戏等,因此也就使得皮影的艺术造型更为丰富多彩。为了适应演出的需要。长期以来,东北皮影的艺术造型形成了·系列的夸张、变形、象征、示意等具体程式,人物刻画整体、简炼,线条粗犷豪放、大胆夸张。节奏韵律感强,刚中寓柔、疏密得当,使角色神态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界。世代相传、家喻户晓的人物,各有相应的基本脸谱、冠带等。皮影头楂多为侧面,以克服干面造成的局限性,以此来增强形象的表现力。在影人头楂的镂刻中,一般文质生、旦等多采取阳刻,以极其流畅、自然的线条勾勒人物的股谱,展示人物的性格,显得清秀隽美。而对于丑角及花脸黑头等角色,则大多采取线刻(阴刻),保留面部较大的面积,以便渲染着色、勾画脸谱。在戳子的大面积实体上,多以镂空的细线条来形成间隔,以分别图案色块并且表现人物形态结构纹理。
) g) S" V8 `, c* y5 I2 ]4 C  东北满、锡伯等少数民族的皮影艺术,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民族民间剪纸的质朴、浑厚、劲烈、豪放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方法上超越了对自然的摹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对中国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民间皮影艺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6 18:22 , Processed in 0.0315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