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安徽针灸事业 为人类健康造福 {, w9 @: p9 L. G+ g% j
! J9 K1 ~6 c/ H! P2 x发表日期:2006年11月3日 作者:唐照亮研究员 本页面已被访问 403 次 T1 Q+ Z1 P3 U4 j" y( z
. C- U F+ \3 d- N. M! M' L: U. F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多出研究成果,安徽中医学院针灸推拿骨伤临床学院—省级针灸推拿重点学科近几年来加强学科建设,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临床为基础、国际交流为手段,开展教学改革,形成教学优势和科研特色。创造条件建立高校省级针灸重点实验室、积极争取针灸博士学位授予点、努力实现全方位发展,力争在3-5年内,建设一个在全国有影响的针灸教学-科研-临床基地,发展安徽的针灸事业,为人类的健康造福。 一. 古老而神奇的针灸,仍然充满活力 针灸起源于我国,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针刺、艾灸等通过人体的经络、腧穴进行治疗,起到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几千年来,针灸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针灸操作简便、疗效快捷、安全经济、适应证广。其独特的诊疗方法、显著的疗效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是人类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故远在唐代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 针灸学历史悠久,唐代、明代是发展的高潮,名医辈出,有过历史的辉煌。但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历经坎坷。道光皇帝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下令太医院禁止用针灸治病。民国时期也废止过中医,针灸更受到了歧视和摧残,针灸由此由兴盛逐渐衷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祖国医学遗产的继承与发扬,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安徽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 在现代医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古老而神奇的针灸仍然充满活力。国外医学界出现的“针灸热”经久不衰,针灸造福人类健康,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认同、接受和欢迎来自中国的传统针灸,针灸医学在世界上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在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与推广下,目前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针灸疗法,不少国家和地区把针灸治疗纳入了医疗保险,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还进行了针灸基础与临床的研究,开办了多种教学形式的针灸大学或学院。毫无疑问,针灸学是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锋,是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继承针灸国宝,前程这里最好 安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医药学的发祥地,延绵千年,成就辉煌。明清以来就有医家八百,形成了新安医学派,故中医有“北华佗、南新安”之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安徽中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孟昭威,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针灸经络的研究,提出了经络理论的“第三平衡论”假说。七十年代初,周逸平教授恢复了这一研究,围绕“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研究观点,带领一批科研人员进行艰苦探索,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实验针灸学的开拓者而受到尊重。安徽还进行了经络现象普查、组织针刺麻醉手术会战。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发展针灸事业、艰苦创业,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难能可贵、令人鼓舞。1977年国家在合肥召开了“全国针灸针麻研究工作及学术会议”。这次会议反映了届时我国针灸、针麻、经络及临床研究的最新水平,确立了我国针灸研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是一次载入史册的盛会,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催生下,安徽的针灸事业发展得格外红火,不时传来喜讯:安徽中医学院建立针灸系,开始招收针灸专业的学生;高忻洙教授主要负责的中国首部“针灸学大词典”即将出版;针灸经络所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实力增强;创建全国第一所针灸医院,汇聚了周楣声、罗庆道、喻喜春、顾光、张维等一批针灸大师,开展了各种针法、灸法、刺络、放血、芒针疗法;安徽举办各种特色针灸讲习班或学术会议,等等。安徽中医学院针灸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局面,受到全国针灸界一致好评。一九八五年二月,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民特地为安徽的针灸事业题词—“继承针灸国宝,前程这里最好”。 如今,业内外的人士一致认为,安徽针灸学科发展的形势是一片大好。中医学院针灸骨伤临床学院,是针灸系与经络研究所实现教学、科研真正意义上的“系所合一”、有机结合,与附属针灸医院一起,可谓强强联合、人才济济。在院长胡玲教授的领导下,加强针灸学科内涵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一批年轻的针灸学硕士和博士正成为中坚力量,形成了一支业务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科研队伍。2002年,针灸推拿学科成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单位,承担着培养高级复合型中医针灸人才的任务,目前在校学生近1500人。有针灸和中西医结合基础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一个联合培养的针灸博士点。近几年培养了中、外50多名硕士、博士。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外国留学生先后来我院学习针灸。 针灸重点学科发扬特色、突出重点,形成了五个研究方向: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腧穴主治规律的研究、灸法作用机理的研究、针刺机理的研究,以及针灸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等。经络、腧穴、灸法等一些原创性研究工作在国内外达到领先或先进水平。重点学科约有500余万资产的现代科研仪器和设备,研究室和实验室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历年来承担了70多项研究课题,获得国家或部省级奖励12项。目前承担有二十来项各类针灸和经络的科研课题,其中包括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在针灸医、教、研和对外交流方面成绩斐然。 三. 加强针灸学科建设,再创历史辉煌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疾病谱与医学模式在改变、医疗保健观念在更新、医药费用在膨胀, 这一切使得世界各国的人们呼唤回归自然。针灸疗法对许多病症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人们对针灸和传统医学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越来越高。这给针灸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向针灸医学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针灸学科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加强学科建设,对培养和造就复合性、高素质、高水平、全面发展的针灸人才非常必要;也对研究针灸经络理论、提高临床疗效、推动学术发展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五十年来,安徽的针灸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几代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学科建设一度出现滑坡现象,发展缓慢,无法适应今天的需求。要使针灸学术不断进步,并使针灸学理论有新的突破或创新,只能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搭建实验研究平台,用先进的科学实验技术和手段,从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动物与临床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针灸的作用原理、探索经络的本质,提高临床疗效,使宝贵的针灸理论和经验重放异彩。随着20世纪生命科学和现代先进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渗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传统学科的界线正在消失。针灸学科研究的思维、观念、策略和方法等也必须跟踪生命科学的发展。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中,科学实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基石,针灸学科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实验。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它也是我国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针灸教育和针灸疗法在国内外的不断发展,有力地说明针灸学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针灸学术体系是独特的,有些已被现代科学所阐明和接受,有些还没有。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基础上,坚持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不断创新,才能使针灸学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能保持中国针灸医学的国际领先地位,使中国传统医学继续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为防治疾病、为人类的健康、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再创历史的辉煌。 我们任重而道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