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5|回复: 0

详解东北三大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31 20: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见怪不怪,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许许多多抵抗严寒的故事。它是那么奇特,那么有趣。
3 h7 t' \& k5 V7 A3 C4 }% x8 T  C
% i2 y9 r5 Y' }" K0 p, a“窗户纸糊在外”就是其中一怪。 8 J# M6 N9 O6 W* K
5 A+ t; V) Y, N1 A( v
风雪交加的东北地区,过去没有玻璃,居民用纸糊窗。南方把纸贴在窗里面,而东北却把窗户纸糊(贴)在外面。传说是东北人好面子,也有人说是东北人把好处让着外人,实际上它体现了东北人的聪明。一是因东北冬季寒风凛凛迎窗扑来,如果把纸贴在里面就会吹掉;二是因东北冬季窗纸上结霜,白天太阳一出,霜化成水,会把纸润湿掉下来;三是东北冬季下雪,纸贴在里面窗棂积雪,融化润湿窗纸也会掉下来。 . A3 P: r; G+ d: P  x
9 f. V/ T+ E( c' G9 W
这里,从十月起,凉风渐渐吹落树上的叶子,吹黄地上的青草, 严冬迈开匆匆的脚步,来到了东北。
6 d- C2 D8 R- c" T- o( A- _
2 Q7 D0 B) @  y  y8 K* P漫天的大雪在北风的吹刮下,覆盖了这里的一切。气温下降到零下40℃以下,室外滴水成冰。老人们嘱咐孩子们:“戴好帽子,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呀!” 3 S# s. |+ j9 A
东北人的这一“怪”,实际上讲的是他们如何因地制宜生活的情况。  8 @. Z7 h! M' s* p6 o) M' I

  F5 f& s/ t+ x3 _7 i& {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穷,住房大多数是土垒草房,其窗户大多数是木棂格子窗,因买不起玻璃,只好用纸糊在外窗上,以挡风御寒。糊在外面它可以保护木制窗棂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在一起, 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现在绝大多数的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了,都换成了明亮的玻璃窗。除了个别的穷困地方外,很难看到“窗户纸糊在外”的现象了。 
; e. y, ?- G# y5 H7 U9 x4 T" g
8 \7 ]. {. V( k: v. H8 `据《柳条边纪略》载:“宁古塔屋皆南向,立破木为墙覆以苫草厚二尺许,草根当檐际若斩,陶大索牵其上,更压以木,蔽风雨出瓦 上,开户多东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做灶......” , A* ~& y- x3 ?

6 U* u+ T3 Z% I2 _4 F5 K可见,东北地区天寒地冻,室内全靠火炕取暖。由于屋内火炕〈往往 是南北大炕〉都是靠窗子,这就和窗外有较大的温差,如果把窗户纸糊在里边,就容易缓霜,使窗户纸经常脱落。 ' @6 S! R7 g" l3 N3 h4 A

4 @9 o% y5 \7 H不难看出,东北人把窗户纸糊在外,是为了使室内火炕发出的热气得以保持,并与寒冷的外面形成温差,使屋里保持暖和而窗纸又不至于损坏。
9 A9 y9 F$ O2 o# d4 {: s
- }% G5 f: Q9 J( B/ V' @4 ^另外,这种糊窗子用的纸与一般的纸不同,人们称之为“麻纸”,也有叫“麻布纸”的。《扈从东巡附录》载:“乌喇无纸,八月即雪。先秋,捣敞衣中败,入水成毳,沥以芦帘为纸,坚如革,纫之以 蔽户牖。”这里讲的是把麻浸泡后做纸。民间还有一条谜语就是讲的麻造纸的情况:
$ e, [1 c/ ]+ m5 _" r+ F3 _0 w. }7 o+ S- G- x
“身穿绿袍头戴花,
8 E; U: L4 @- m" J' L: T# @. u2 R我跳黄河无人拉。 & b' B& N/ Q) }( _: B
只要有人拉出我,
( f' M4 [0 T! t! u$ a# r一身绿袍脱给他。”
, Y3 n. u% p$ q' b
# ^& f; b& m$ K9 m( H0 A% Y) x! A, _用麻造纸前,先要用水泡,当然是“我跳黄河无人拉”,泡好后拿出,“一身绿袍脱给他”,就是把麻皮扒下了,用麻皮泡筛、沉淀后,便晾干成了“麻纸”。 # v; k) {4 Y5 C- ?  U4 B1 |
这种东北民间的麻纸,又粗又厚,上面再用胶油勒上细麻条, 刷好桐油,典型的“窗纸”就做成了。这种纸不怕雨水和潮气。雨水打在这样的窗纸上,能顺利地淌下去:潮气在上面一打,化成水珠, 也无法浸入到里边,而是滴了下来如果把窗纸糊在里边,水就会顺窗纸流下,积存在下部的窗框子上,久而久之,窗框便会被浸烂了。
; W0 m; d' b$ n' {6 Y
8 l2 G' a) |9 ^在东北,风大雪硬。将窗纸糊在外,有窗板做窗纸的后支撑,狂风再大,也不易把窗纸吹裂吹坏。春天风起,狂风尘土也不易把窗纸打碎。这是东北人生存的经验积累。冬夜,当北风扬起砂雪,“哗哗”地击打在窗子上,像千军万马在奔腾追逐,像战鼓在“咚咚”地擂响,可是屋内却温暖宁静,窗纸抵挡住了寒风冷雪的袭击,东北父老暖暖和和地睡在火炕上...... 7 Y3 h% V0 w/ S, k# ?* x: o7 W3 t

2 V% _( s% s; i* p6 D0 e( _窗户纸糊在外,除了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抵挡风雪外,这种糊窗法还给人一种美感,反映了东北人勤劳和洁净的美好性格。
8 r" Q" G! U: E# y9 k' C! J9 B$ Q
: W3 J: `$ O3 u; L! u2 k在东北,一般人家的窗子都分上下两部分,靠下边的部分一般安上玻璃或“亮纸”,上边的部分是“支窗”。糊在外的窗纸是糊在 “支窗”上。支窗在冬日里关得紧紧的,到春夏天气转暖了,晌午前后,人们把“支窗”支起或吊起来,以便通风换气。这样,窗户的下部透明,上部一排整齐的“支窗”,显得十分和谐美观。“支窗”窗纸每年春秋各糊裱一次,刷油绷紧。大风一吹,窗纸像鼓一样咚咚作响,十分动听。而用光又能通过下边的玻璃照射到火炕上,可谓一举两得。 , S5 J  R/ H% z2 _+ T9 c- P$ U

2 P$ x8 K5 i' U( t+ b/ `; G) O% a  k窗户纸糊在外,说怪也不怪。 6 b5 m& f, h2 e( ~* l& W
它是东北人聪明和智慧的记载......8 g. \+ S, v" C4 b1 I$ Z

4 I5 w& j6 j# g5 v “姑娘叼个大烟袋”便是“东北三大怪”之二怪。
/ b) @! t" U* O3 l) n* g/ j% X5 f% ?; f
* P# f$ F3 f& U0 M! Y中国民族吸烟历史源远流长,可在历史上唯独东北女子吸烟,而且以烟袋杆长为特点,使姑娘叼着大烟袋成为东北一大怪。
* f+ z4 X: n" Y  r) ?7 _4 _
9 y& F/ `: x8 g2 M9 }! e东北大姑娘叼烟袋吸烟有三个原因,一是增添女子的豪气,男子吸烟,我女子同样吸烟,你的烟袋杆短,我的烟袋杆长;二是东北姑娘崇尚阳刚;三是东北森林茂密,各种野兽和蟒蛇经常出没,用烟防兽,用烟袋中的尼古丁防蛇成为人们常用的自卫方法。到现在为止,人们仍保留上山带火和吸烟的防身习惯。从前,差不多家家有烟笸箩,来了客人不但要敬茶,敬烟也必不可少;不但老人抽,青壮年抽,就连年青的姑娘、媳妇们也都抽。
/ W0 O  X# t% h4 Y! Q- i. d
8 Q9 M, \8 j7 e8 d6 l1 O. ~6 }过去满族人及其先民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渔猎生活,不但艰辛而且经常与蛇蝎蚊虫为伍。吸旱烟不仅可以驱蚊逐虫,还能防止被毒蛇咬伤,据说就连最毒的蛇也怕烟袋油子,因此吸烟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能起到防身保安全的作用。久而久之,代代相传,形成了满族人爱抽烟的习俗。清朝时代,旗人是统治其他民族,生活优裕,姑娘们在未出阁时因有选妃的机遇,很受尊重,被称为“娇客”,他们平日一般不操持家务。女红之外,闺门寂寂,常以吸烟解闷。便形成了“旗人姑娘真叫怪,嘴里叨个大烟袋”的形象。
' I" @, N/ t2 V. N* |& j
6 {/ q8 Q; ^7 r: ^% @1 F- K! t* i以前,满族女孩子出嫁时一杆精致的旱烟袋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环境的改变,满族女子早已摒弃了这样的习俗,只有那些已经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们,还时常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唠着家常,品味着生活的甘与苦,谈论着往昔和未来。  4 Q8 X# G+ f3 [9 ^4 V- q

6 y" T' `- x6 I6 s9 n7 Q2 ^4 e: q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东北三大怪”第三怪。说怪,其实并不怪,“养活孩子吊起来”说的是“悠车子”,是北方民族的一个重要育儿习俗。
4 U1 T' Y9 y2 I: r, s2 ?北方民族早期妇女和男人一块外出劳作,为了照料方便,孩子从小就随着父母外出,“绳之以板”挂在马上。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等盛孩子的“悠车”挂在勒勒车上。后来游牧民族走出草原,定居下来,便开始了“挂在房梁上”悠车育儿阶段。可以这样说,悠车子不但摇大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摇大了驰骋中原的努而哈赤…… # E" ^/ M0 V/ T! s
0 `- V* S. H4 X* ?$ F3 Q
悠车是满族抚育孩子用的工具。悠车形似船,用绳子系在大梁上。当孩子要睡觉时,母亲就把他抱进悠车里,边唱边悠,孩子很快就入睡了。 & O$ f8 X8 P6 n) c8 b
这种有趣的悠孩子工具,是聪明的关东妇女发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东北的妇女劳动量很大,她们往往是手里干着活,嘴里哼着摇篮曲或唠着喀。为把自己解放出来,琢磨着创造一种工具,既能让孩子睡觉又能干活,悠车子应运而生了。
3 B+ x+ d7 \9 V2 Q7 j- t5 q
5 @* j6 @2 D# {  i这里还有一个有关悠车子的传说:
0 w0 K6 }5 u4 w' g/ n5 h) f0 V* [5 H+ ]
过去东北森林茂密,虎狼野兽成群,男子在外以狩猎和种田谋生,女子在家操持家务,女子为防止自己干活时,孩子被野兽侵袭,就把襁褓中的小孩放在柳条编的小筐里,吊在树上或房梁上悠,孩子在篮子的悠荡中玩耍或睡觉,不哭不闹。野兽来了,看见孩子被吊在半空,也只好望空兴叹。这种方法即哄孩子不哭又安全,体现了东北妇女的聪明伶俐,所以在偏僻农村延续至今。据说,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有一个媳妇,丈夫常年在外,她带着孩子过日子。每天还要下地干活,没办法,就把孩子装在一只筐里背着下地。地边上有一棵树,到了地头.她把装孩子的筐挂在树上,然后才开始干活。一天,她正在干活,听到有动静,循声望去只见树下有一只小鸟在打滚。她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只小乌鸦从树上掉下来,把腿摔断了。媳妇是个好心人,就扯块破布把小乌鸦的伤腿包扎好,又送到树上的乌鸦窝里。转眼到了夏天。这一日,她照样到地里干活,把孩子睡觉的筐挂在树上就忙开了。突然,草丛里跳出一只大兔子。媳妇想,要能抓住它,给婆婆做一顿兔肉吃,那该多好啊!想到这儿,她扔下手里的工具就在后边撵开了。兔子走走停停,她也追追站站,不知不觉追出二里多地。兔子没抓住,这才想起孩子,她急急忙忙往回跑。离老远她就听孩子哇哇的哭声。她打眼一看,啊呀,可不好了!只见一条花脖大蛇盘在树上,伸着长长的脖子,吐着红红的信子,直往筐里扑。只见装孩子的筐沿上,站着一只大鸟,蛇一扑,那鸟就用尖嘴啄蛇,护着孩子。媳妇急坏了,不容多想,抄起一把锄头就扑了上去,一下子把蛇打跑了。她哭着背着孩子回了家,把这事对婆婆说了。可婆婆也老了,抱不动孩子了,媳妇决心不再带孩子到地里去了,于是就想出了个主意:把装孩子的筐挂在屋里的房梁上,让婆婆坐在家里悠着。这样既安全还省力,孩子也舒服。 $ ^* @# V  b3 `% X: _

& i* f  X! l% ]一来二去,人们见这个法子好,就都这么学,于是关东地区就有了“悠筐”。后来,妇女们又发现,孩子放在筐里只能坐不能躺,于是就做个长形的筐,使孩子能在里边睡了。 & y1 q0 e( o/ F5 H
$ l! \9 E; x7 c* y7 w. v
当然,传说是传说,但悠车子的产生和关东的游牧民族有关。实际上,悠车子的产生,最早出自关东的少数民族。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是勤劳勇敢的狩猎民族。据《东蒙风俗志》载:这些狩猎的民族,如蒙族、满族、赫哲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妇女, 外出狩猎时,把兽皮吊在树杈上做成篮让孩子睡觉。目前尚能见到的资料是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其卷一云:“帖木真九岁,拙赤合撒儿七岁,合赤温额勒赤五岁,帖木格斡惕赤斤三岁,帖木伦女方在摇车中也。”这里所说的“摇车”已是比“摇篮”进步了的育儿 工具。这是因为蒙古等游牧民族走出森林,来到草原,他们便把吊 起来的摇篮改为左右摇晃的“晃车”(即摇车),挂在勒勒车上,开始 了草原上游牧育儿的时代。
0 W" m5 q& A8 [# w. R9 A
$ v+ K, ^8 D8 y6 u" k北方的汉族先民,看到兄弟民族这个育儿方式很好,也就采用了,还有定居下来的其他少数民族家庭。做悠车子,要由家里的“能人”动手,能人指手巧的男人或妇女。材料是用薄木片,先用锅的汽水熏软或用开水煮软,“弯”成一 个案子面大小的长方形,接头处用皮绳或铆钉对死,拼扎牢靠,再上好底,悠车子就成形了。这时,外面还要涂上色彩。有的是红地画黄花,有的是黄地画红花,还有的是黄地画杂花。不管画什么花,在上下边缘要画上“云卷”表示孩子长大了能升官,能“飞黄腾达”。还有的画的是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如“四郎探母”、“王小捕鱼”什么的。也有画上松竹凤鹤的,图个吉庆。绳的上方往往挂个玩物,如彩色的鸡毛鹅毛、纸糊的小葫芦、小风轮等,这些是孩子临睡前逗孩子玩的民间玩具。
& k3 d6 u7 f+ k: O% a5 T# x$ H% Q) {+ \. I  m
悠车子因它高高地悬挂在屋里的大梁之上,狗猫鼠之类不易上去抓挠孩子。悠车子一晃动,苍蝇、蚊虫就会飞开,婴儿睡着了,也少受或不受它们的叮咬。另外,当悠车子一动,还能生出一股小凉风,可以消除孩子身上的热汗,使孩子睡得舒坦。由于悠车的四 周大约有半尺到一尺高,晃动时虽然有风,但不会直接吹到孩子脸 上身上,孩子不会感冒。 4 K: m+ I$ M" B2 `6 Z: J- _! N0 E2 _
6 d& @9 u4 J3 _1 g  K
另外,由于悠车子前后一动〈吊在梁上,就是人不推动,它也会自然地微微摆动),使睡在里面的孩子不至于总躺在一个位置上, 这就不会使孩子“睡偏了头”。 2 K6 k0 u: J) w
* \4 d; N2 n3 P$ G; N- k+ f
做悠车子,选什么木料很讲究。最好选用结籽多的树木做料,如榆木、松木、隐喻着多生儿育女。也有专门选用柳木的。这因为“柳”和“留”,音相近,取其“留”意,是希望把这个孩子很平安地“留”在世上,不至于被灾祸夺走。还有的专门用雷击木来做悠车子。据说,遭雷击过的东西,恶魔已不存在,这样的东西就有了避邪的作用。用它来做悠车子,便可保孩子平安健康。 % e. w; \2 l3 }% c0 K

, L0 j  J  k5 R/ Q悠车子的使用,也有一些说道。一般的人家不愿意自己做悠车子,往往是向一些日子过的“红火”的人家去借。据说这样,孩子也能像这家人一样,长大了能光宗耀祖。借悠车子时,一定要选对方是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孩子没病没灾的,特别是谁家小孩子睡了此悠车子中了状元,当了秀才举人的。这样人家的悠车子,便十分的金贵。 5 b: e" h! X5 \- g$ ]" E% F

& Z- C: A- h8 L% O上述情况是人们乞求平安、吉祥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人类对疾病和死亡的惧怕而产生的一种对平安幸福的追求心态。“悠车子” 体现的是关东民间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北方民族朴实善良、憨厚大度的品格和心绪的再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4 15:52 , Processed in 0.0239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