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醫學大事年表
+ D+ L4 r8 x9 Q 遠古~公元前21世紀 原始群時期,人們從採集食物中,逐步發現了一些植物藥。由於火的發明,逐漸產生了熨法和灸法。氏族公社時期,衣食不斷改善,使用了砭石、骨針,認識了更多的藥物。
& R. f/ c7 p4 J4 u5 U 約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 傳說在商代初期已開始使用湯液治病(據《甲己經》序:“伊尹……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
+ I+ C K# ~1 D; f' J 《尚書.說命》中有“若藥弗瞑眩,厥疾弗廖”的記載。
9 d, i+ ^) W7 }* E1 y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許多病名、症候以及除蟲、洗澡、洗臉等記載。 ; a4 i X6 y, R) W2 E+ U! B1 \
公元前11世紀左右 《詩經》、《山海經》中記載了多種藥物。《周禮》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等醫事制度,並記載了四時流行病和“五毒”之藥。《禮記》有“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等記載。
; L. Q, m/ _8 q' b. q* J/ g 公元前564年(周靈王8年) 《左傳》相襄公17年有“國人逐瘈狗”的記載。 6 |* n- s0 V+ e$ y3 u5 b" L. \
公元前541年(周景王4年) 醫和診晉平公病。用“六氣致病說”來解釋各種疾病的原因。 - H% o4 T: J% ?7 D1 B
公元前5世紀 扁鵲約生於此時。 % o4 K5 d1 z2 d ~/ g
公元前475~前221年(戰國時期) 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簡帛醫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是現存最早記載經脈學說的文獻。 ! L+ Q( x! [$ o! l8 b# c
《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等著成,為現存較早的醫學著作。
& V. E1 m- U) I' U5 C& B( c+ S 公元前216~前150年(秦始皇帝30年~漢初元7年) 名醫淳于意始用“診籍”,為現存較早的病案(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 n, U6 E' T' W$ U
公元前26年(漢河平3年) 侍醫李柱國整理校勘政府所藏的醫書,有醫經類7部,經方11部。 ' x* k; N, E1 c
公元5年(漢元始5年) 政府徵集國內通曉方術和本草的學者。
. m7 s4 L7 z" }2 H; |5 g 《神農本草經》約草創於西漢,成書於東漢。 - V- j8 e( ?( T4 G+ G" l+ n
公元25年左右(東漢初期) 民間醫生涪翁著有《針經》和《診脈法》。 ! [" K! j% C* ?8 r2 [/ U5 j1 x
公元112~207年(漢水初6年~建安12年) 華佗用麻醉法施行開腹術,又提倡體育療法──五禽戲。 2 R, k# }- m" n- P* n" ]# b
公元196~204年(漢建安1~9年) 張機著《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證論治”的醫療原則。
# v- B( b! D! n0 r8 W 公元3世紀前 藏族同胞已用酥油止血。 # w# d9 F* {' b- F" @1 d% b
公元3世紀 王叔和著《脈經》。 . w. ~: N! h$ O( U; |3 w
公元256~282年(魏甘露元年~晉太康3年) 皇甫謐將《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合編成《針灸甲乙經》。
, M7 l1 n4 S% I 公元265~341年(晉泰始元年~晉咸康7年) 葛洪著《玉函方》及《肘後救卒方》。 + l, O0 f8 @4 j G( p% ~2 W5 Y
公元420~479年(南朝宋) 雷學著《雷公炮炙論》。 1 y/ C: M/ w2 |7 Q/ v
公元5世紀末 龔慶宣著《劉涓子鬼遺方》。
9 p" ~/ ^7 |- g7 u 公元500年(齊永元2年) 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肘後百一方》等書。 5 d2 {7 ~7 \/ f$ r
公元541年(梁大同7年) 梁政府派遣醫生去朝鮮半島的百濟國。
" x4 H) q/ O! y 公元562年(北齊河清元年) 吳人知聰攜帶中國醫書《明堂圖》等l60餘捲去日本。 ! {; Q" a! T+ v9 F) M9 x" X7 E
公元608年(隋大業4年) 日本派藥師惠日、倭漢直福因等人來華學醫。 8 N f% u* T9 x' k$ F
公元610年(隋大業6年) 巢元方等著《諸病源候論》。 , [1 o, `9 C" |; u
公元624年(唐武德7年) 唐太醫署設有醫學教育機構,分科教授醫學。
7 ~( o- z9 n' x2 b( z 公元641年(唐貞觀15年) 文成公主帶醫藥書籍等入藏。 , B* `/ T4 p5 J3 c% z- R
公元659年(唐顯慶4年) 蘇敬等編成《新修本草》。
" Y' I& k9 T8 M# ^' }8 G3 Z 公元581~682年(隋開皇元年~唐永淳元年) 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D$ m6 n9 {4 I 公元621~714年(唐武德4年~開元2年 孟烍著《食療本草》。
& ]) N: W0 M) N9 H' e 公元710年(唐景龍4年) 金城公主再次帶醫藥及百工技藝入藏。
' h% q6 E7 f4 Y7 V0 A 公元713~741年(唐開元1~29年) 藏器著《本草拾遺》。
; g$ m d6 z) F* A- y* } 公元752年(唐天寶11年) 王燾著《外台秘要》。 ! P, z. g5 K6 U4 |4 D: [/ v
公元753年(唐天寶12年) 唐朝僧人鑑真赴日本講授醫學。 & I: z$ @4 W4 S/ ~ K J* `0 U$ b3 L
公元762年(唐寶應元年) 王冰將《黃帝內經素問》重新編次後加以注釋。 - z" V: `+ g/ g7 N+ c- K; u
公元8世紀 中醫東松噶瓦兩次進藏行醫,傳授醫學知識。藏醫宇妥整理著述《脈學師承記》。 : N5 u Q& H; k* w4 `3 n! G4 E
公元8世紀上中葉 大乘和尚等據中醫學內容編譯成《月王藥診》,是現存最早的藏醫學文獻。
3 _. f! k! S. |' l6 U' A 公元8世紀末 宇妥?元丹貢布等完成《四部醫典》(一名《醫方四續》,藏語《據悉》)。
- J9 y" a3 N: L 公元841~846年(唐會昌1~6年) 藺道人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2 H% ~5 ~1 G7 A- K" X, ?5 m1 b+ V
公元847~859年(唐大中1~13年) 偺殷著《經效產寶》。
. I. F5 x. x3 s, I9 P+ h, s 公元889~897年(唐龍紀元年~乾寧4年,日.寬平2~8年) 日本藤原佐世編著的《日本國見在書目》中記述了 中國隋唐以前中國醫藥書160餘部,l300餘捲。
8 P k" I( P. T 公元8~9世紀 煉丹術傳入阿拉伯。
* ?' i0 t3 D$ H5 {4 [3 [ n 公元934~965年(後蜀) 韓保昇等修訂《新修本草》,編成《蜀本草》。 : p$ X- ]4 r2 n- i1 k, [" ?
公元973年(唐開寶6年) 劉翰等人編成《開寶新詳定本草》,次年重定為《開寶重定本草》。
, y( j h9 N# c6 _; @, ]4 U 公元982~992年(宋太平興國7年~淳化3年) 王懷隱等編《太平聖惠方》。 + C5 e r, C; E: y6 V
公元1026年(宋天聖4年) 王惟一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次年又主持設計鑄造針灸銅人。
+ h) g. Z1 H+ F2 }; `0 K: i 公元1057年(宋嘉祐2年) 設立“校正醫書局”,校定古代醫書,編寫本草、醫方,並刊刻印行。
) ?/ D2 j7 ?! A+ g/ j 公元1060年(宋嘉祐5年) 掌禹錫等編著《嘉祐補注神農本草)。次年,蘇頌等編著《本草圖經》。
* |; J8 r, Q7 U: l2 | 公元1075年(宋熙寧8年) 蘇軾、沈括著《蘇沈良方》。(宋代趙希弁《郡齋讀書後志》認為應作《沈存中良方》)
! x9 ^1 J# ]( O! |) d: w, B 公元1076年(宋熙寧9年) 設“太醫局”,下設“賣藥所”,後改稱“醫藥惠民局”。
0 v% r$ }4 Q2 K, C6 Y6 z" S. `$ k) ] 公元1079年(宋元豐2年) 派遣醫官邢慥等去高麗,並攜帶百種中藥。 9 U5 V A, @* f4 j
公元1082年(宋元豐5年) 唐慎微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 Y6 O$ ^$ J6 J* h2 C! A$ v. ? H% w
公元1086年(宋元祐元年) 韓阺和著《傷寒微旨》。 0 D9 \+ v2 @0 D" X
公元l093年(宋元祐8年) 董汲著《小兒斑疹備急方論》。 / Z- I5 D7 ?" z0 i# T: V
公元l098年(宋元符元年) 楊子建著《十產論》 0 Y+ C2 a/ l( M: m
公元1100年(宋元符3年) 龐安時著《傷寒總病論》
! z( i& o1 q3 J# a: @ 公元1102~1106年(宋崇寧1~5年) 楊介通過屍體解剖編繪成《存真圖》。 5 G; P: L3 o. @ \
公元1103年(宋崇寧2年) 設“修合藥所”,後改稱“醫藥和劑惠民局”。
, t3 o9 k4 o6 q% p7 C 公元1107年(宋大觀元年) 陳師文等校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7 c+ m% U* H* B$ q& { 朱肱著《類證活人書》。
6 Z4 D# E" W; n6 z+ ?" j5 H$ f 公元1111~1117年(宋政和1~7年) 宋醫官合編《聖濟總錄》。
% B1 h4 u; f, p7 p8 p' `9 [) f 公元1116年(宋政和6年) 寇宗奭著《本草衍義》。
3 J) b. U" C5 P- ~7 m. j 公元1119年(宋宣和元年) 閻孝忠集錢乙經驗編成《小兒藥證直訣》。 2 Q K+ e s( Z& R) z% P
公元1132年(南宋紹興2年) 許叔微著《普濟本事方》。 & P& d5 K: e! I' L j
公元1133年(南宋紹興3年) 張銳著《雞峰普濟方》。
/ g9 S% V7 b) b, `4 M 公元1144年(南宋紹興14,年即金皇統4年) 成無己著《注解傷寒論》。 4 A; `7 K: Z& B3 h8 b
公元1150年(南宋紹興20年) 劉昉等編《幼幼新書》。 ( C1 M/ l' [! _
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 陳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3 t' u: p6 {4 m' T/ E 公元1181年(南宋淳熙8年) 郭雍著《傷寒補亡論》。 ( {3 P+ C/ m3 K1 C/ S
公元1182年(南宋淳熙9年,即金大定22年) 劉完素著《素問玄機原病式》刊行。 , v0 a% h6 N a( b0 _- c) v) M: E4 X
公元1186年(南宋淳熙13年,即金大定26年) 劉完素著《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張元素著《珍珠囊》。
7 ?, F4 `. a. L! E( A 公元1189年(南宋淳熙16年) 張杲著《醫說》。
+ x8 U$ \* Y* Q4 @! s. b3 S 崔嘉彥著《崔氏脈訣》。 ! D) \. Q0 K5 R
公元1208~1224年(南宋嘉定間)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刊行。
9 q8 d' Z; l0 V 公元1217~1221年(南宋嘉定10~14年,即金興定1~5年) 張從正著《儒門事親》。
4 x, c6 [& R9 I" Q& V 公元1220年(南宋嘉定13年) 王執中著《針灸資生經》刊行。 & j! z+ Z: n- y: c
公元1226年(南宋寶慶2年) 聞人耆年著《備急灸法》。 ( _9 V- M- S2 q: R2 c0 K3 ?
公元1237年(南宋嘉熙元年) 陳自明著《婦人大全良方》。 $ k) L' }; y- h) |) E, D
公元1247年(南宋淳祐7年,即元定宗2年) 宋慈著《洗冤錄》。 0 z4 b& A) C0 U, q+ v
李杲著《內外傷辨感論》。
, \& A' R6 [! N* { 公元1299年(南宋淳祐9年,即元聽政2年) 李杲著《脾胃論》。 6 B; k6 ]9 y2 T; f
公元1253年(南宋寶祐元年) 嚴用和著《濟生方》。
& R8 _8 L( I* U, m5 E) Y! l 公元1254年(南宋寶祐2年) 陳文中著《小兒痘疹方論》。 4 j& n0 t! o! c7 M! L0 r
公元1263年(南宋景定4年) 陳自明著《外科精要》。
, N! n. |5 \9 S4 ? 公元1270年(南宋咸淳6年,即元世祖至元7年) 元政府設“廣惠司”。
4 A$ W: e, O0 J 公元1292年(元世祖至元29年) 元政府在北京、多倫設回回藥物院。 4 Q# X) l, _2 {. p2 J/ ?4 j
公元1294年(至元31年) 曾世榮著《活幼心書》。 - }4 I/ ]' v0 B1 E: K7 y% n
公元1335年(元順帝至元元年) 齊德之著《外科精義》。 6 r2 L& a# b6 G: g8 r
公元1341年(元至正元年) 滑壽著《十四經發揮》。 2 V: W1 j; }& x+ P- M
杜本增訂《敖氏傷寒金鏡錄》。 - ?! Z1 o) a( K. X
公元1343年(元至正3年) 危亦林著《世醫得效方》。 0 [# V1 I% }) g& o7 I
公元1347年(元至正7年) 朱震亨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 ; k: W9 d8 j1 R
公元1359年(元至正19年) 滑壽著《診家樞要》。
2 ^: A; c O& _) c1 `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 王履著《醫經溯洄集》。 ( V& t! @- N1 ]4 ?- A" u5 S* n% R+ i
公元1384年(明洪武17年) 徐彥純著《本草發揮》。 " F7 H. w/ N. i! w0 @; N: j$ N
公元1406年(明永樂4年) 朱橚等著《救荒本草》。《普濟方》約成於此時。
. c8 Q& T0 W2 Z: T 公元1403~1408年(明永樂1~6年) 明政府編成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其中收載明代以前的醫書甚多。 % p/ r1 o% a J2 Y* [1 ?7 u
約公元1442年(明正統7年) 冷謙撰《修齡要旨》。 + _ m* F. W5 w p' e5 Z- h
公元1443年(明正統8年) 明太醫院復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並鑄造針灸銅人。 ' q9 ^5 S/ h& L0 ?
公元1445年(明正統10年) 朝鮮金禮蒙等編成《醫方類聚》,書中收錄元明以前中國醫書百餘種。 8 A( D+ f* N- o+ |+ u
公元I476年(明成化2年) 蘭茂《滇南本草》約成書於此時。 5 u8 R$ {9 n. n( A) b7 x6 E+ n
公元1492年(明弘治5年) 王綸著《本草集要》。 ! C* X; m# c, l. `# ^ |
公元1513年(明正德8年) 李濂著《醫史》。
9 b5 [3 r& K6 @2 F# j1 d. C% g4 ` 公元1529年(明嘉靖8年) 高武著《針灸聚英發揮》刊行。薛己著《內科摘要》、《正體類要》、《薛氏醫案》。
. K. `5 m6 k* h" ?+ Q0 S2 w 公元1549年(明嘉靖28年) 王綸著《明醫雜著》刊行。
% }. Q* e0 K. s d* y4 J: c0 b& ` 公元1549年(明嘉靖28年) 江瓘著《名醫類案》。 . D" U7 |) h- r1 g$ ^; p! T
公元1550年(明嘉靖29年) 沈之問著《解圍元藪》。 4 Q( q2 X# M- z/ \, J
公元1554年(明嘉靖33年) 薛己著《癘瘍機要》。
& [- D% U5 z7 G 公元1566年(明嘉靖35年) 徐春甫著《古今醫統大全》。 8 U( E4 R, h4 W" R& h
公元1565年(明嘉靖4年) 樓英著《醫學綱目》。陳嘉謨著《本草蒙筌》。
1 f. _4 \. J: o 公元1567~1572年(明隆慶年間) 人痘接種法見於記載,16世紀廣泛使用,後來傳到俄國、土耳其、英國等歐亞國家。 2 j+ u2 E0 p4 E5 j
公元1568年(明隆慶2年) 徐春甫等在直隸順天府(今北京)組織成立“一體堂宅仁醫會”。 2 s0 ]1 E% j& S
公元1575年(明萬歷3年) 李梴著《醫學人門》。
+ b( {. {$ z/ _5 O 公元1578年(明萬歷6年) 李時珍親自到湖廣、江蘇、江西等地採藥、採訪,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編成《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我國人民的用藥經驗與知識。 ' ^, H K4 {6 P# P J }
周履靖輯《赤鳳髓》。 $ ^9 M$ O. S& \% r
公元1584年(明萬歷12年) 吳崑著《醫方考》。
9 }* F4 P! ?; d6 W9 g1 l) p 公元1586年(明萬歷14年) 馬蒔著《黃帝內經素間靈樞注證發微》。 7 F3 z) T5 l. T8 ?7 L) k) z
公元1589年(明萬歷17年) 方有執著《傷寒論條辨》。 9 [1 N% I$ c# X! ^& g
公元1591年(明萬歷19年) 高濂撰輯《遵生八箋》。
* X& A% S: m& ~2 r R0 n" @ 公元1601年(明萬歷29年) 楊繼洲著《針灸大成》。 % a- ]/ C3 R& w6 [1 d4 E+ e. |! U
王肯堂、吳勉學編著《古今醫統正脈全書》。
) D' K3 B7 Y% t 公元1602~1608年(明萬歷30~36年) 王肯堂著《證治準繩》。 * \$ U. o; e; H* `. z" F
公元1604年(明萬歷32年) 龔雲林著《小兒推拿秘旨》刊行。 1 H! Z5 S- P3 p' G o% ?1 _
公元1605年(明萬歷33年) 周于蕃著《小兒推拿秘訣》。
8 z6 ]4 v- r; s5 y6 {, c' z 約公元1606年(明萬歷34年) 陳繼儒撰《養生膚語》。
+ v7 _1 o' t# o* O- m3 i 公元1615年(明萬歷43年) 龔廷賢著《壽世保元》。 / Q$ a4 O3 ^: I1 j, a
公元1617年(明萬歷45年) 陳實功著《外科正宗》。
8 r; ?5 `0 O' ], |4 s$ a 公元1620年(明萬歷4年) 武之望著《濟陰綱目》。
0 l$ m4 A3 P6 e 公元1622年(明天啟2年) 繆希雍著《炮炙大法》。
; G# v5 D/ H# u: M' M' b$ U. ~/ w 公元1624年(明天啟4年) 張介賓著《類經》。 ! ~8 l3 \ r v l1 e# d& [
公元1632年(明崇禎5年) 陳司成著《霉瘡秘錄》。 $ e% F' f4 ~6 G1 Q& v; G* z
公元1636年(明崇禎9年) 胡慎柔著《慎柔五書》。 6 C4 b) [+ H: p5 u
公元1640年(明崇禎13年) 張介賓著《景岳全書》。
4 u) W6 H3 W/ ~, M4 X+ P施沛編成《祖劑》。 u% C( T% J$ Q& P
公元1642年(明崇禎15年) 吳有性著《溫疫論,創“戾氣”說,對溫病學的發展有突出貢獻。
q4 ~ q4 c& u5 O9 O9 R& g- a, v 李中榨著《內經知要》。 0 m5 k4 u# g0 k* g% F3 U0 u5 M* b- x
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 傅仁宇著《審視瑤函》。
4 |9 t& {# y9 T1 m! e 公元1648年(清順治5年) 喻昌著《尚論篇》。 5 D1 Y! `( H5 ^$ ^$ x5 [& k- o
公元1666年(清康熙5年) 劉若金著《本草述》。
- M( \# v; q$ Q7 w. e( u9 R- | 公元1667年(清康熙6年) 張潞著《傷寒纘論》、《傷寒緒論》。
7 c1 L7 ^ Q4 f4 ^; `) H/ i ^ 公元l669年(清康熙8年) 柯琴著《傷寒來蘇集》。
2 G, I, f p2 F" n 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 張志聰著《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集注》。 % J! _( k1 W/ Y p& L q7 W
公元1682年(清康熙21年) 汪昂著《醫方集解》。 % ?; T3 S. s! |7 w/ ?. B, X
公元l687年(清康熙26年) 趙獻可著《醫貫》。
& z ~; S- p. a7 Y0 _6 w: U$ H 公元1694年(清康熙33年) 汪昂著《本草備要》。
/ w! x' s) K# V$ d 公元1695年(清康熙34年) 張潞著《張氏醫通》。
/ @ L7 m4 G# v 公元l697年(清康熙36年) 王宏翰著《古今醫史》。 5 x% L) @. w1 F$ M0 F: X) A
公元1715年(清康熙54年) 亟齋居士著《達生篇》。
; ?: V4 A1 x2 E6 h 公元1723年(清雍正元年) 清政府編成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內有《醫部全錄》520捲。 ; O- ^( |, S, F k9 h
公元l729年(清雍正7年) 尤在涇著《金匱要略心典》、《傷寒貫珠集》。 7 W( @ w, Q( t5 l+ {9 u
公元1732年(清雍正10年) 程鐘齡著《醫學心悟》。 3 Q! G' L' g- z ~9 {3 \
公元1740年(清乾隆5年) 王洪緒著《外科證治全生集》。 # q' H) I& W' _
公元1742年(清乾隆7年) 吳謙等著《醫宗金鑑》刊行。
/ R& s5 ^. ^! J3 q* ] 公元1746年(清乾隆11年)前後 葉天士著《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
3 |- d+ l* |$ t5 `+ @3 Y 公元1750年(清乾隆15年) 陳復正著《幼幼集成》。 # V& _. M9 ?- N# k
公元1757年(清乾隆22年) 張宗良著《喉科指掌》。 + Y9 X' r5 r8 n$ Q0 x
吳儀洛著《本草從新》。 5 O) m. {4 e/ \/ H N3 g- C4 c
公元1759年(清乾隆24年) 徐大椿著《傷寒論類方》。 9 \# L ?5 ^7 t3 M7 r6 {
趙學敏編《串雅外編》、《串雅內編》刊行。
, k& w4 D; ~8 d0 l0 E5 b' X 公元1761年(清乾隆26年) 吳儀洛著《成方切用》。
: \5 j, p4 B, B- n0 n* n) ` 嚴西亭著《得配本草》。
) v0 ^; L' E; l$ s; y9 L Z 公元1765年(清乾隆30年) 趙學敏著《本草綱目拾遺》。
- j/ ]" D4 ^! q0 e" ] 公元1770年(清乾隆35年) 魏之琇著《續名醫類案》。 : {1 Y' ~: y( Q
公元1773年(清乾138年) 沈金鰲著《幼科釋迷》。曹廷棟著《老老恆言》。
9 H. k" V( P" U; m 公元1772~1781年(清乾隆37~46年) 清政府編輯大型叢書《四庫全書》,其中收入歷代醫書百餘種。
! n6 n* _1 |6 U3 `* c 公元1792年(清乾隆57年) 唐大烈主編《吳醫匯講》刊行。 0 o# D0 n6 L. H* r( c% d3 O8 i, x
公元1798年(清嘉慶2年) 吳鞠通著《溫病條辨》。
6 s. t+ q5 p M$ d8 b 公元1803年(清嘉慶8年) 陳修園著《平人延年要訣》。 ; q( \/ B2 |% O' \2 L$ n8 ~
公元l804年(清嘉慶9年) 陳修園著《醫學三字經》。 ) K ^5 c9 i7 ~* J; }: f2 l5 {. b" A
公元1805年(清嘉慶10年) 高秉釣著《瘍醫心得集》。
" e. L, c; K- S- h. O2 n 公元1808年(清嘉慶13年) 錢秀昌著《傷科補要》。 & n' {/ I* a. r, r0 E9 w9 }; q
公元1820)年(清嘉慶25年) 陳修園著《南雅堂醫書全集》(又名《陳修園醫書十六種》)。
; X. n, j- t" B( l! ]. z 公元1822年(清道光2年) 清統治者下令在太醫院內永遠廢止針灸科。
) @$ ^" M5 s. d* P2 [4 X 公元1827年(清道光7年) 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刊行。
% O4 E" ~/ [( u& a 公元1829年(清道光9年) 章楠撰《醫門棒喝》刊行。 ( T n. N: o- Q2 K" H
公元l830年(清道光10年) 王清任根據屍體解剖和臨床經驗寫成《醫林改錯》,強調解剖學知識對於醫生的重要性。
% ] z, f" w, k B0 O/ @/ g 公元1838年(清道光18年) 鄭梅澗著《重樓玉鑰》。 $ b- D8 G6 }" B/ J
公元1840年(清道光20年) 江考卿著《江氏傷科方書》。
6 d9 \; m' K2 H' t/ Q 公元1843年(清道光23年) 周松齡著《小兒推拿輯要》。 , Y4 P+ J: |# c& U: L
公元1844年(清道光24年) 中美簽訂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規定美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設醫館及禮拜堂等。
8 a- I! K a) C4 S9 I 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 0 K+ }) l5 v5 O* B- p3 l
公元l844~1848年(清道光24年) 英、美帝國主義以教會名義相繼在奧門、廈門、寧波、上海、福州等地設立醫院和醫學校等。 & d; H- x& g& j9 z' K
公元1846年(清道光26年) 鮑相璈匯編《驗方新編》。
z6 E' L& `! S2 a/ `( | 公元1848年(清道光28年) 吳其浚著《植物名實圖考》及《植物名實圖考長編》。 % p9 S& D6 ?0 c: q: d: m: b
公元1850年(清道光30年) 呂震名著《傷寒尋源》。
' H7 r* I Z4 o; k1 }4 g5 j- w 公元1851-1864年(太平天國期間) 太平天國興辦醫院、療養院,並明令禁鴉片、廢除娼妓。
- b) H, r _ p 公元1852年(清咸豐2年) 王孟英著《溫熱經緯》、《王氏醫案》等。 ( }0 [9 n% E" ^8 e$ D" q* ~
公元1858年(清咸豐8年) 陸定圃著《冷廬醫話》。 + ^) B; U. b! }
公元1861年(清咸豐11年) 陳國篤著《眼科六要》。
- q8 Q9 R# l( Q. l8 K+ ~) F' ? 公元1863年(清同治2年) 費伯雄著《醫醇賸義》。
) C7 A7 c- L# n- t: J屠道和編著《本草匯纂》。
& ~# }: ]% p, R4 e p. P8 a 公元l864年(清同治3年) 吳尚先著《理瀹駢文》。 * W. q, i. D" R& h% R2 w
公元1865年(清同治4年) 費伯雄著《醫方論》。 ; w1 M- [ q3 T( [" h+ L5 R8 k* X
公元1874年(清同治四年) 夏春農著《疫喉淺論》。
& ]& e0 b+ u; T0 {- W 廖潤鴻著《針灸集成》。 % ?. R5 N5 H# ~ k
公元1877年(清光緒3年) 潘蔚著《女科要略》。
, S, \6 F& ^; u: ?/ }$ X h 公元1881年(清光緒7年) 天津開辦“醫學館”。 # k+ ^2 S, q1 ~ y0 I9 a( D5 s
公元1882年(清光緒8年) 雷豐著《時病論》,李紀方著《白喉全生集》。
6 v5 A; d& P/ }. l 公元1884年(清光緒10年) 唐宗海著《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 G6 x2 E- W$ y( n 公元1889年(清光緒15年) 張振鋆著《痧喉正義》、《釐正按摩要術》。
, c8 h; ]7 r; X& j3 i& q 公元1892年(清光緒18年) 馬培之著《外科傳薪集》。朱沛文著《華洋臟象約纂》(又名《中西臟腑圖象約纂》)。
\; r1 d0 W8 x5 V 公元18明年(清光緒20年) 余景和著《外科醫案匯編》。
' x. H( w- a8 n7 t' v 公元1897年(清光緒23年) 陳葆善著《白喉條辨》。 / A8 K' v: E T+ P6 {# [
公元1898年(清光緒24年) 周學海著《讀醫隨筆》。
9 ?' e# H* F. L! {; Q 公元l900年(清光緒26年) 柳寶詒著《溫熱逢源》。
3 P. P7 a. z: I7 }5 {% Z 公元1901年(清光緒27年) 鄭肖岩著《鼠疫約編》。 7 |" J1 b; g) p9 k8 h
公元1902年(清光緒28年) 天津設“北洋軍醫學堂”。 : _* Z; j$ P3 g: W/ [* N& k+ q
公元1903年(清光緒29年) 京師大學添設“醫學實業館”。
" Z' V* z$ I. ^$ k 公元1891~1911年(清光緒 17年~宣統3年) 周學海編著《周氏醫學叢書》刊行。 - y( ~2 c, m! X: |6 U! |9 }
公元1914年(民國3年) 北洋軍閥反動政府主張廢止中醫,遭到全國中醫藥界的強烈反對。 ) u8 \. v0 M6 o; [' k& t) j
公元1921年(民國10年) 謝觀等編《中國醫學大辭典》。
3 d. L. r5 z4 m 公元1922年(民國11年) 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綱領第七項明確規定,工廠設立工人醫院及其他衛生設備,保護女工、童工。
0 J @7 [; \3 i7 f, K 惲鐵樵著《群經見智錄》。 4 `$ P9 \& x% N7 H7 I
公元l909~1924年(清宣統元年~民國13年) 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
. G: T+ n g1 a 公元1924年(民國13年) 惲鐵樵著《傷寒論研究》。
) o2 _! x: k6 H 公元1925年(民國14年) 國民黨當局禁止把中醫課程列入醫學教育規程。
( S4 F- W) x0 \. A$ t: V+ l3 q 公元1927年(民國16年) 曹炳章著《增訂偽藥條辨》。 5 f5 I* h: X4 j
公元1928年(民國17年) 毛主席在《井岡出的斗爭》一文中指出:醫院“用中西兩法治療”。
. j- Y% c1 y- ~( n! Y/ _8 L 公元1929年(民國18年) 國民黨政府第一次中央衛生委員會通過了余岩等提出的“廢止舊醫”提案後,全國中醫藥業紛紛罷工停業,該案被迫取消。國民黨當局通令中醫學校改稱中醫傳習所。次年又改稱中醫學社。
' M! T$ v! D6 Q7 S. v# G, e# Q, o 何廉臣編《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9 `* M3 x. R. G: `; B. K- b1 }9 ~ 公元1931年(民國20年) 承淡安著《中國針灸治療學》。 0 h! f+ w3 f/ h a+ V
“中央國醫館”成立。
% {+ \2 \" M% v* i 公元1933年(民國22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頒佈了“衛生運動綱要”。 $ I- _6 v; \4 F* I2 `
吳炳耀等著《針灸纂要》。
. O0 }; r$ e- Y8 K% B* g( G 阮其煜等編著《本草經新注》。
O) d* p- X7 x 公元1934年(民國23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
& q. R: }* Z! ? 公元1935年(民國24年) 謝觀著《中國醫學源流論》。
+ H- t4 {. _0 s' ` 陳存仁等編《中國藥學大辭典》。 0 H; j+ F! o6 w1 N' R
公元1936年(民國25年) 國民黨政府頒佈“中醫條例”。
0 Y& K9 s4 ~6 e4 {- J* M, F5 j 曹炳章輯《中國醫學大成》。
! R2 `1 E/ l! G$ K9 \ G2 ~! K 吳克潛編《古今醫方集成》。 " S* e e# b3 Z% [; A+ @
公元1937年(民國26年) 蔡陸仙等編《中國醫藥匯海》。
! H6 ^* o7 n' e( \* B 公元1938年(民國27年) 建立延安制藥廠。
% U' t$ c: G% M" p4 H+ W 周禹錫編《中國醫學約編十種》。 2 u$ O; F- Z; }" L
公元1939年(民國28年) 白求恩醫生逝世於河北省完縣。 : R( f9 {& W$ a- `
公元1941年(民國30年) 毛主席為延安中國醫科大學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
0 i6 `7 b' f* c, E 公元1942年(民國31年) 陝甘寧邊區開展了反巫神、反迷信的斗爭,建立了模範衛生村。
4 y) V; z) P6 L 公元1944年(民國33年) 毛主席在《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一文中指示:“必須告訴群眾,自己起來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衛生的習慣作斗爭。”
4 z: r' t0 n: X' s1 J 公元1945年(民國34年) 日本帝國主義銷毀在東北的細菌制造所,引起鼠疫再次發生。
+ c; k+ v) _% b0 C( O 公元l946年(民國35年) 成立延安總部衛生部。
1 C+ i, h' l6 Q6 d0 q F$ c% @' h 公元1947年(民國36年) 東北鼠疫流行。 " j5 H0 q- ?$ B: Z% q* D
公元1949年 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成立。
6 H( {/ x- S; Q) P7 |% r E4 Q 公元1950年 召開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確定衛生工作的指導方針,同時通過了衛生建設的各項決議。 1 `2 Y7 j g3 ~
公元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宣佈:工礦、企業、機關、學校職工實行公費醫療制度。
$ V. \- q$ L& g7 J5 D) G$ ^ 公元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第9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國家規定工人和職員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逐步擴充勞動者休養的物質條件,以保證勞動者享受這種權利。”第9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舉辦保險、社會救濟和群眾衛生事業,並且逐步擴大這些設施,以保證勞動者享受這種權利。” ; x8 f5 [$ k; T# z/ V
公元1955年 中醫研究院成立。 2 o2 m5 c! U f% n. t& }
公元1956年 成都、上海、北京、廣州四所中醫學院相繼成立。舉辦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
- @9 I V8 Q! v" e 公元1959年 衛生部在上海召開全國中醫經絡針灸學術座談會。衛生部在上海召開中西醫專家座談會。衛生部在南京召開中醫教材編寫座談會,在上海召開醫學教育座談會。 ' O( p! f3 F0 M( a+ I' I; S S
公元1962年 中醫學院教學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高等中醫院校統編等一版中醫教材出版。 , v0 B6 h1 R- J' T
公元1964年 第二版中醫教材出版。 $ O- R0 k" x o. Q
公元1968年 河北滿城西漢劉勝夫婦墓中出土了4根金針、5根銀針及“醫工”銅盆。
6 \7 n% G( f# V2 j 公元1972年 陳立夫任台灣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
& e" C: ]" H" T1 F2 G 公元1973年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大量簡帛醫書,計14種,還有若干中藥及保存完好的女屍。 2 S! ~$ L0 S1 _" z
公元l979年 中華醫史學會復會。 + y; J5 V# d- s, H
公元1980年 衛生部制定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都要發展,長期並存”的方針。 ( h+ C+ Z6 G( u' U. [5 M! `
公元1982年 五屆人大修訂的新憲法中,將“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正式載入憲法總綱第21條。 , d/ ^+ X3 }/ ]% B! O$ O2 n" _- L: Z4 P
公元1983年 北京、成都等中醫學院開始招收中醫博士學位研究生。 + k4 p1 p7 U+ }& i! E: [6 R) p
公元1985年 國家中醫管理局成立。
" t) @$ F- C _, N; p 公元1986年 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成立。 , g" T! }9 Y1 c+ i. v
公元1987年 世界針灸學聯合會在北京成立,胡熙民當選為主席。 $ d. D6 a1 }. k9 x, B% z* \
屠幼幼因成功提取青篙素獲國際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科學獎。
% t1 F$ M9 k! M3 G W 公元1991年 衛生部提出《中國衛生發展與改革綱要》(1991~2000年)。 0 k+ m, G- ?1 s! `9 `; ^4 i9 U
中國國際針灸考試委員會成立。陳敏章獲WHO首次頒發的“人人享有衛生保健”金獎。 4 M( V5 W g4 s6 Y' N6 V. F, i( s$ i
公元1993年冬~1996年 國家教委批準將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黑龍江、山東等7所中醫學院先後改為“中醫藥大學”。 2 @, {5 i/ _3 P' b6 C
公元1996年 建國以來第一次由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 k0 W2 v: W, g9 o1 f% u
推拿簡史
$ E: v8 u) z! h5 F 推拿是一種古老的醫治疾病的方法,遠在兩千餘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按摩療法就被廣泛地應用於醫療實踐,當時民間醫生扁鵲運用按摩、針灸,成功地搶救了屍厥患者。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秦漢時期的《內經》中記載了按摩可以治療痹證、痿證、口眼歪斜和胃痛等,並描述了有關的按摩工具,如“九針”中的“員針”、“鍉針”。可見那時按摩和針灸的關係較為密切,常常結合使用。《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這裡的中央即我國的中部地區,相當於今之河南洛陽一帶。從上述經文中可以推斷出,我國的按摩最早發源於河南洛陽地區,我國第一部按摩專著《黃帝歧伯按摩十捲》(已佚),也是秦漢時期成書的。在《金匱要略》中已經有關於“膏摩”的記載。由此可見,我國在秦漢以前,推拿療法已被普遍應用。 ' L5 H* J7 M9 `6 W5 N: ]2 Q6 |
魏晉隋唐時期,設有按摩專科,有了按摩專科醫生。如隋代設有按摩博士的職務,到唐代又設立了按摩科,還把按摩醫生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師和按摩工的等級。按摩博士在按摩師和按摩工的輔助下,教按摩生“導引之法以除疾,損傷折跌者正之”,開始了有組織的按摩教學工作。這個時期,自我按摩作為按摩的一個內容十分盛行。晉代的《抱樸子.內篇.遐覽》中提到有《按摩經導引經十捲》(已佚),隋代的《諸病源候論》每捲之末都附有導引按摩之法。自我按摩的廣泛開展,說明按摩療法重視預防,注意發揮病人與疾病作斗爭的主觀能動性。隋唐時期,在人體體表施行按摩手法時,塗上中藥制成的膏,於是一種既可防止病人表皮破損,又可使藥物和手法作用相得益彰的膏摩方法有了發展。膏的種類很多,有莽草膏、丹參膏、烏頭膏、野葛膏、陳元膏和木防己膏等,根據不同病情選擇應用。而且膏摩還可用以防治小兒疾病,《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其闢寒風”。 - P1 `6 s; o. D9 U
這時期按摩的治療範圍也逐漸擴大,如《唐六典》說:按摩可除“風、寒、暑、濕、飢、飽、勞、逸”八疾。《外台秘要》說:“如初得傷寒一日,若頭痛背強,宜摩之佳”。《諸病源候論》說:“……相摩拭目,令人目明”。《肘後備急方?救卒中惡方》說:“救卒中惡死……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 8 L& l+ Z% Z& a$ e9 k1 E
由於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文化、交通等均有較大發展,對外文化交流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我國醫學在這一時期傳入朝鮮、日本、印度等國家。 ; [% e% n: E2 S! C7 H1 _
宋金元時期,推拿運用的範圍更加廣泛。如宋代醫生龐安時“為人治病率十癒八九……有民家婦孕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按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運用了按摩法催產。這個時期中又比較重視推拿手法的分析,如《聖濟總錄》中說:“可按可摩,時兼而用,通謂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藥,日按日摩,適所用也……世之論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導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導引,益見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開達抑遏為義,開達則壅蔽者以之發散,抑遏則標悍者有所歸宿”。這種對每個具體手法的分析,使人們對推拿治療作用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恩格斯指出,對自然界分門別類地分析研究是“在認識自然界方面獲得巨大進展的基本條件”。在這以前,有關的醫學著作中,談到按摩的作用,多以“溫通閉塞”解釋。到了那時,《儒門事親》中就提出導引按摩具有解表發汗的作用。
0 ]+ q* |5 i# m 明代,封建社會處於沒落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有萌芽,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伴隨了醫學科學的發展。當時,不僅設有按摩科,而且按摩在治療小兒疾病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小兒推拿的獨特體係,如小兒推拿的穴位有點,也有線(如前臂的“三關”、“六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腎”等)。在小兒推拿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又有不少小兒推拿專著問世,如《小兒按摩經》、《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秘訣》等,其中《小兒按摩經》可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推拿書籍。按摩又有推拿之稱正是從這時小兒推拿的名稱而開始的。明代的民間推拿醫生比較活躍,《香案牘》中記載“有疾者,手摸之輒癒,人呼為摸先生”,這位摸先生就是民間推拿醫生。 + G! S& A& B& F' H: I9 ]& ?( R: |# z
清代,太醫院雖不設推拿科,但由於其療效卓著,受到人民的歡迎,因此在民間仍有較大的發展,陸續有不少推拿專著問世,其中著名的有熊應雄的《小兒推拿廣意》,駱如龍的《幼科推拿秘書》,錢懷村的《小兒推拿直錄》,明.周於藩著,清.張振鋆重編的《釐正按摩要術》,夏雲集的《保赤推拿法》。此外,在非推拿專著如吳師機著的《理瀹駢文》、夏鼎著的《幼科鐵鏡》等著作中,也有關於推拿法的介紹。清代對推拿手法治療傷科疾病作了較係統的總結,如《醫宗金鑑》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為傷科八法。從以上的著作中,不但可以看到推拿臨床經驗的日益積累,而且在理論上也有很大的提高,對推拿的適應證和治療法則,也有了比較係統和全面的闡述。 ' S+ v$ \7 {2 K+ ^" M
解放前,國民黨政府在1929年召開第一次“中央衛生委員會議”,提出了“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的方針,1936年又提出“國醫在科學上無根據”一律不許執業。祖國醫學遭到了嚴重的摧殘,推拿更是瀕於淹沒。當時從事醫療推拿者寥寥無幾,但由於推拿確是一門行之有效的醫療科學,具有內在的強大生命力,因此在這艱難的環境下,推拿在民間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如在一指禪推拿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了滾法推拿流派;在練功和武術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了平推法推拿或稱內功推拿流派。
7 k& `* v5 ^! e5 N* ~( x$ ?' S 解放後,在黨的中醫政策指引下,祖國醫學中的推拿療法,得到了重視,在上海1956年開設推拿訓練班,1958年成立推拿專科門診部,同年又開設了推拿專科學校,邀請當時全國著名推拿專家任教,培養推拿專業人材。在五十年代推拿治療範圍已包括內、外、婦、兒、傷、五官等各種疾病,同時開展了推拿的生理作用和治療原理的初步研究,也開始了對推拿歷史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對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有力、柔和、持久、深透,就是在這時明確提出,並得到推拿學術界的公認。在1959年有人提出用生物力學的方法來研究推拿的設想,並開始作了初步探索。這個時期出版推拿專著十餘種,發表論文七十餘篇。 : Z/ ~) ~0 o7 j6 B& Y5 o) F
到六十年代的上半期,在我國初步建立了一支推拿專業隊伍,並做了大量的繼承、整理工作。出版專著十餘本,發表論文二百七十餘篇。推拿麻醉就在這個時期獲得初步成功。 % V; P( t: Z+ {; a
六十年代下半期到七十年代上半期,推拿事業遭到極大破壞。關閉了當時全國唯一的推拿學校,撤銷了上海市推拿門診部及全國很多醫院中的推拿科,專業隊伍遭到嚴重摧殘,當時推拿治療範圍縮小到僅治療三種疾病(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症、漏肩風),學術活動完全停止。但人民群眾是歡迎推拿的,由於客觀上需要,1974年上海中醫學院在全國第一個成立了針、推、傷專業。 7 V1 Z9 q! D1 b# d5 Z
1976年10月後,隨著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推拿學術活動逐步恢復。中央衛生部十分重視推拿事業的發展,1979年上海中醫學院成立了針灸、推拿係,為培養推拿專業人才創造了條件。 ; `" D8 y( A1 H" O6 M7 g8 t5 J$ R
1979年7月在上海首次召開了全國性的推拿學術經驗交流會,全國二十七個省市一百零八位代表參加,交流論文九十八篇;推拿事業在全國逐步得到發展。1982年北京中醫學院亦成立了針灸、推拿係,全國有條件的中醫學院都相繼開始籌建針灸、推拿係,這必將進一步促進推拿事業的發展。
* s7 }" d1 n# ^9 R* D7 U# [ 推拿具有獨特的醫療作用,目前已引起國際醫務界的重視,許多國家都已開展對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古老的推拿療法,正在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9 q( F: i. m0 I
推拿簡史小結
: {( k0 T) B1 | K% ?6 w 推拿是我國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按摩的記載,即後來所稱的推拿。它不僅是一種治療手段,也是中醫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通過推拿按摩等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達到治療的目的。推拿療法必須在中醫基礎理論與西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進行。
: r( `2 g: P4 u+ x3 @ 秦漢三國時期,產生了我國第一部按摩專著《黃帝歧伯按摩十卷》(已佚),可知按摩療法已經普遍應用。這時期,名醫華佗發展了導引按摩的方法,創造了“五禽戲”。 + C2 P2 ?! j4 k
隋唐時期,是按摩的興旺時期,這時設有按摩專科,又有按摩專科醫生。隨著按摩療法的普遍應用,自我按摩也廣泛開展起來,可見當時人們對按摩術的重視。
! d$ ?/ o3 _( r6 d" |# x 按摩教學亦在此時期開展起來,按摩治療疾病的範圍也已擴展到傷科領域。《隋書.百官志》、《新唐書.百官志》以及《唐六典》、《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中均有關於按摩的記載。按摩療法內容在此間迅速豐富,甚至用於治療腹痛等急症。 9 L: k# @7 ^# h6 ]
中醫按摩也隨著當時隋唐文化的興盛而傳入朝鮮、日本、印度等國。
. k6 `) j3 j0 j$ T4 b/ F% H( R 宋金元時期,人們對於按摩的手法有了較高的理性認知。《聖濟總錄》中對手法作用進行分析,對作用原理有所認識,運用到小兒科治療之中。
/ R i3 Y& A( M8 G$ v7 P+ u- H 明代,按摩技術發生新的轉機。這時開始把按摩稱之為推拿。把推拿列入中醫十三科之中。尤其是形成了小兒推拿的獨特體系。由於小兒服藥困難,推拿療法很適於小兒科。此間有大量小兒推拿著作問世,《小兒按摩經》可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小兒推拿專著了。按摩之所以又稱為推拿,正是由小兒推拿開始沿革而來。 7 k# t$ U, v8 g t# f/ q
清代,推拿雖沒有獨立設科,但在民間卻有很高聲譽。許多推拿專著也在這時出版。最著名的是《醫宗金鑒》,把推拿列入正骨八法之中,作為推拿治療傷科病的手法之一。 9 H/ ^3 m* f! G1 K9 {; a5 _1 L2 a
由於推拿具有獨特的作用,是我國醫學領域中的一朵奇葩,目前已引起了國際醫務界的重視。許多國家已對此展開了研究工作。推拿傳入美國是最近的事,美國人對推拿治療已逐步認識和接受,它將對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