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89|回复: 4

学易入门必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9 18: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1 u2 g: {* Z/ q  ~  N, ?1 P5 M    以下文字是本人在读书期间所摘,书名《想象的智慧——〈周易〉想象学发微》,作者章关键。书中详细介绍了《周易》与易学的一些知识,文笔风趣幽默,尤其点出了有志于易学者应如何逐渐步进《周易》的殿堂。现简单摘录如下,有兴趣者请参考原著,一并向作者致谢!
8 o& b) b; l6 B! W. a" q0 H- V
! I' L1 T$ p* s- {, r7 z! p5 U, }《周易》想象入门纲要
; S( Y+ V9 m0 ^- U3 W, s7 a5 ~2 l       欲求进入《周易》想象世界的重楼叠阁,需要配置钥匙,步入大门,辨明方向,走对通道。6 [  Q8 i2 \! L5 F! E) d
      作为《周易》入门的导学纲要,笔者并不赞成“本图书第一”,而是坚定主张把“识卦明象”放在首位。然后循序渐进,掌握占事推理,进而倾听直觉,唤醒灵感,明白调适环境之意义,认真洗心养德,努力丰富知识,切实地锻炼好《周易》想象的基本功。
: U  G1 A$ G, ]. N+ m4 b一 识卦明象
- X% `& W: U: `# j* f      《系辞传》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学《易》,特别是逐步弄懂弄通《易》的想象机理,以期不断增进自主想象能力,首要一环在于明象:明白卦象的生成原理、结构特点、各爻关系以至内涵意义。而明象的基础在于识卦,首先是认识卦名与卦形,进而认识错卦与综卦,结合认识卦序,并了解前人关于卦序排列的想象性分析。6 S, Z) K) j8 }
(一)识卦 ) J, Y: _% ~0 H: u: J
1、熟识八卦的卦形、卦名和卦序% @" G# p. @" {( q5 g& l9 K. a
      乾三连,坤六断,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震仰盂,艮覆碗
  t2 c2 z5 v2 b- S" B      先后天八卦方位。 & V5 i! E2 \# ]# m, G- c7 s! S  l: h
2、逐步熟悉六十四卦的卦形、卦名和卦序 + |! n/ ?  T, l  k
上经(卦序反映历史发展)
! [  M( \4 y) }9 r阳天开,阴地分。(宇宙爆成)' }. n9 S' O! _) n* x) N7 q# W
万物居,启立本。(人类聚居)
6 i% {! m3 R2 e5 A) B) U; @各逐所,遂起争。(部落战争)
& c4 j+ e3 H2 F/ t8 O! e. Z* T/ g积,循礼行。(尧舜礼让)5 r3 Y  l7 O- h
履则来,泰极否临。(洪水为患)9 M2 O1 _6 P$ U8 u- E$ `
同人一心,大功有成。(夏禹治水)
# `( N+ |# Z0 U: g: A  b* ?虚谨慎,悦欢欣。(君民同乐)2 f% O; ?, [! Z3 g& w
情纵欲,惑乃生。(夏桀为虐)
5 t6 q1 B* i+ x) M) _# D! \危受命,国示诚。(商汤立国)& u, {( P! i- M5 O9 U, v
噬嗑砥砺,以饰文。(高宗中兴)) }& g  g; `! A, V. B  e
将尽,待中兴。(商纣无道)
- j& _) ?( Q9 ^/ y无妄为,大畜守正。(西伯谋政)
4 \' [' _0 J; A3 Z养得法,大过失衡。(民受实惠,树大招风)
  Y% F; X9 w+ u$ V6 u9 w7 V4 Z  v虽逢险,终见明。(囚居 里,心向光明) ' d, y: D, j7 L7 Z
下经(卦序阐述生活哲理)
+ b; F) V# m0 q3 e: o! a起一念,志当持。(自此而下为修身), k% ^7 a1 g1 L" X7 G% e& k
不消沉,大壮身心。# x6 j! q+ q8 m7 g9 d0 N" k0 j8 Z0 v5 i
须持重,明夷在慎。: }4 K9 Z' b& K' m
家人和睦,违真情。(自此而下为齐家)
  v& ?' D8 _% B6 p0 q固多难,自振奋。
4 M' C: ^' Y) {0 h) |7 |7 f之有余,之于人。- @, `" y8 i0 l5 x" Z+ k/ F' H' m
当决断,戒非分。
) b9 Y. Q! U7 k4 A  O. P财智集,筹谋腾。(自此而下为立业)+ O+ {# g4 O9 C4 A
泉源乏,觅水掘/ Y7 c1 J9 m3 s/ A+ k; I- c& k* O( M
为除旧,为布新。
2 B% ]. A& k/ K1 r3 W8 c如雷动,若山静。(自此而下为养心)
4 p0 N) j! i) S循序进,归妹见诚。
; g1 j5 V, e$ Y6 F. X* S) v虑歉收,思安定。
3 t3 Y) x" L0 x$ K7 m示风顺,显泽润。
# E/ `; V% v7 p: ^2 f, c- ~莫流散,保常盈。
  ]: Q3 `  m0 E* R7 l中孚守信,小过求仁。
8 A9 C7 ]* Y* r7 p- q* F6 h既济一时,未济长存。
) E' u+ e9 H3 Z- l+ h(二)明象 / N$ f8 L8 ~( j) ]
1、明白卦象的生成机理
" Q1 p  f" c" k2 C+ m2、明白卦象的结构特点卦象的结构特点是:阴阳错综。每卦六爻,非阴即阳;顺序成对,非错即综。
: O! r7 O3 }# D. k8 k9 K" y  i       由于全卦六爻非阴即阳,所以只要其中一爻阴阳性质发生变化,该卦立即变为另一新卦,于是导出所谓本卦与之卦:爻变前的卦为本卦,象征事物之始;爻变后的卦为之卦,象征事物之终。为了反映中间过程,人们又想象出互卦:以本卦中间的二、三、四爻为下卦,三、四、五爻为上卦而构成的新卦。 & k# ?6 ~4 D# t8 ~/ B; f/ o
3、明白各爻的相互关系全卦六爻作为组成卦象系统整体的有机单元,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比应乘承。 ; F" M0 j5 U, k6 H
     “比”是相邻二爻之间的比邻关系,即初与二、二与三、三与四、四与五、五与上,各自就近互比。相比二爻,须阴阳交织,方显亲密和谐。否则,身近而心离,刚者为敌,柔者志异。 $ A. j( O& \6 ]$ x- h" G# z5 _( s: t
     “应”是下卦与上卦中位置相当的二爻之间的呼应关系,即下卦的初与上卦的二与上卦的五、下卦的三与上卦的上各相呼应。但宜一阴一阳,上下相应;否则为“不相应”,意味着缺乏帮助支持。《周易折中•义例》就指出:“《易》中比应之义,惟四与五比,二与五应最为重要。”这是因为五处尊贵之位,所以四近而比之,二远而应之。近而比者,贵在恭顺小心,故刚不如柔;远而应者,贵在强毅有力,故柔不如刚。乘与承反映相邻二爻之间的上下关系。& l# j6 T8 ^) v# V) e: W; K
     在相邻二爻中,上方的爻对下方的爻称“乘”,下方的爻对上方的爻称“承”。一般地说,以阳乘阴,以阴承阳为顺,反之为逆。所以王弼说:“辨顺逆者,存乎承乘。”顺之者多吉,逆之者多凶。
1 s: S6 N0 {( d4 M) Y* k4、明白卦象的内涵意义明象的核心是探明象意。
+ f  T) K8 o6 I! ~      明白卦象的生成原理、结构特点和各爻关系,都是为探明象意而夯实基础的具体步骤。但是,要从象中得到什么样的意,实在见仁见智。王弼论述的意,其实是老庄的玄义;朱熹宣称的意,据说是“圣人之意”。而圣人出于三代,故又有三种不同之意。“明象得意”,绝不要简单地去还原朱熹之意、程颐之意、孔子之意、文王之意,乃至伏羲之意,而是要充分理解和掌运卦象这副思想的万能积木,去反搭建想象世界的琼楼玉宇,探究获得当今时代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上具有创造境界的新意。这才是当今《易》学应予足够重视的首要理由,也是当今《易》学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真功夫、硬道理。
% `1 |: y- r+ b1 i& T, g: Q      诚然,发展不能离开继承。前人阐发的明象得意的原则、方法与隽永有味以至别出心裁的释义,既是历史文化的一份宝贵财富,又是《易》学不断拓展想象、启发新意的登楼阶梯。对于新进《周易》大门者来说,尤其要从基础起步,好好地品味《说卦传》与《杂卦传》,了解八卦的多义性和六十四卦的一般涵义。进而通过《彖传》、《象传》,了解单卦叠为重卦的“大象”涵义;通过《象传》,了解六爻性质形态不同而导致的“小象”异义;通过《文言传》,了解《乾》、《坤》二卦的丰富蕴涵与重要意义;最后,通过《系辞传》,从总体上把握前人的关于《周易》的系统哲理。 坚持以明象为出发点读《易传》,并且坚持以明象为出发点读《易经》,只须“不求甚解”,不宜咬文嚼字。因为我们的目的重点在于探究明象得意的各种途径,进而推陈出新,自得创意。- }9 z9 \) o6 S- C0 u7 a
二 占断推理
  L7 _! H$ n8 x: Q! z) D     《周易》占筮实质上是按照一定程序随机取象的过程。取得卦象后,怎样解读相关的卦辞爻辞,成为占断能否符合实际的关键环节。如果迷信经语,咬文嚼字,确认这是命中注定的结论,常会误导人生,后悔莫及。3 _) u/ C8 h9 H: N" _2 I+ j
       第一,对卦爻辞应辨证分析,“逆”中也会有“吉”。3 A& I3 h  V5 t8 m; o9 s7 m: W. ^
       第二,不是卜筮不可运用,而是卜筮时占断者常常发生误判。所以他(王充——摘者注)感叹:周朝多是子贡一类死扣经文的知识分子,却极少孔子那样能发独特高论的人才,因而看到不寻常的征兆,就难以审辨了。也许有人会问:如此说来筮占变成人占,整个上筮过程不是可以免除了吗?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荀子早就讲过:“善为《易》者不占。”所谓善为《易》者,便是深通《易》道之人。既深通《易》道,自然坚持以道论事,以理断疑,而无需依靠偶然性很大的筮占。
# a6 U- Y5 J8 q4 |       但笔者认为,占卜的存在价值在于:
8 w- V1 P% ?8 V# e! T    (1)人们面对疑难,在模棱两可、犹豫不决的情况下,企图通过占筮救求卦的或然性以获得行动对策的“必然性”,是一种特定的心理需求。
: z8 J0 |( y  j+ t9 j    (2)由于《周易》卦爻辞的多义性(如“咸”,《序卦传》释为“夫妇之道”,《杂卦传》释为“速也”,朱熹则释为“交相感应”)和某种隐晦导致的神秘性与暗示性,可能会给占断者思考问题带来多方案选择,乃至有利于提供启悟灵感的因素。
' h' j6 g4 G- d( Z  L( p( ?9 |5 L    (3)卜筮原是一种“民主”(或多角度)讨论疑难大事的具体形式。王充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指出:“《洪范》稽疑,卜筮之变,必问于天子卿士,或时审是。”其实,《洪范》记叙的国家大事决策的参与者,除了天子、卿士、卜者、筮者外,还有庶民代表。其中的卜筮者,按是尚说法即是决策咨询专业人士。一方面,他们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品德情操,从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他们接受规范的咨询委托和承担必要的道义责任,却没有决定权。最终的决断,还是由天子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结合自己的主张而作出。这种研讨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无可资借鉴之处。
' m! e# @2 \% Y/ ?3 h    (4)如果把《周易》占筮视为一项历史文化工程,它还可以说是一个产生于古代的基于原始数理模型的信息演示系统雏形。以上种种论述,归结起来无非一条结论:能否实现占筮的应有价值,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占断者的智慧。我们在第四章中说过,《周易》想象是智慧的想象;在第五章中又指出,占筮是《周易》想象世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欲作出体现智慧想象的占断,首先必须合理。以上述鲁伐越(子贡解卦说不可伐,孔子解卦说可伐——摘者注)的历史故事为例,孔子的占断绝非心血来潮,故发异言,而是贯通理性思考的严肃推论:其一,鲁国出兵当系正义之师,一般来说胜算较大;其二,孔子博学多闻,对双方力量对比必已有所估计;其三,根据越地环境,孔子适时提醒鲁国加强水战准备。所以,正确的占断不应是神明的秘示,而应是义理的推演。它尤其有赖于联系实际,辩证地、灵活地调整思路,并注重以下推理原则:(1) 相对相成。(2) 物极必反。(3) 彰往察来。(4) 见微知著。   9 N% F6 V* }) `
  (5) 观渐警变。3 I/ `! B8 Y  K* |5 _5 N
  (6) 审言辨人。; F% [" D/ h2 n" f4 l4 n; V4 t0 x
  (7) 秉德析情。; }+ G' y4 L/ h2 Z* z
三 倾听直觉3 @' j1 i& o0 ]* ~
      直觉是个捉摸不定的概念。其词源出于拉丁文intuitio,意为凝视。
' w/ V# E$ ?; m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儿认为,通过直觉能发现作为演绎推理起点、无可怀疑而清晰明白的概念。4 t, C2 `* }# e& ~
      荷兰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直觉知识”是第三种知识,它是高于推理并完成推理知识的理智能力,通过它才能认识到无限的实体或自然界的本质。  0 v; J* b+ B$ x
      莱布尼茨认为,直觉是认识自明真理的能力。现代心理学则认为直觉是敏感地直接地臆测到真理的认识能力。对此,爱因斯进明确地指出:“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
7 U  N( v- t# y/ w      格拉德韦尔在美国出版新书《闪念》,阐述直觉的神奇特质,引起巨大轰动。格拉德韦尔强调,直觉是一种可以维护、操控与训练的能力。他提出的训练方法有:9 N2 g7 D8 o: N+ X0 y$ t
      (1) 精简化,将资料信息去粗取精;
* y( r6 ~# a- @: _$ r: r) l' U5 |% R      (2) 当机立断,多练自发性快速决策;
5 D7 \6 X4 q0 M# k2 l6 k& p1 O      (3) 学习“薄片拮取”,即从人事接触过程中通过观察局部,推知全部;" d5 v! Y" C* s/ s4 H1 C
      (4) 学习倾听直觉的声音,注意作决定时自己的身心反应与即时感受;  [1 i# d  D  O! o) h4 x
      (5) 每天抽出时间让思绪松绑;6 o3 S8 ~/ Q  M
      (6) 练习呼吸,保持徐缓而有规律;
' {0 `  U' @% K$ t5 k      (7) 找个好地方,令环境适宜;
- G9 @6 j# F6 k! c& w3 j      (8) 排除情绪与偏见,不要使它们与直觉混为一谈。: Z: C. V1 S* c2 a
       怎样才能运用《周易》触发和掌握直觉呢?孔子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在,系辞上传》中指出了其中的奥妙:“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8 k: x' \# E7 O$ P8 K- z+ M2 b
       即第一,观象玩辞;
2 S+ N, v) Q, S' H       第二,观变玩占。
  ~$ w, h+ ~5 s' f       而本书还要补充的一点是:观经玩传。这里必须明白,所谓“玩”,既不是玩赏,更不是玩耍,而反复玩味,反复思索。
9 L* d; Q% i3 m% S0 d; `     (1)观象玩辞。《周易》的想象,基础在卦象。卦象是想象的元素,也是直觉的基因。卦象既是具象,又是意象;既是静象,又是动象;既是多爻象,又是多义象;既可正视,又可反看;既可自互,又可旁通,要体会爻辞。这种品味和体会,必须跳出文义束缚,实行思想解放,从多个视角投射活跃想象的目光,激起大脑智海的波浪。(历史上对同一卦,同一爻辞可有多种解释)这是最重要的是,你应当揣摩各种阐释的来由、依据与适合性,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形成自己的见解。
' z( p" @: v+ a  [9 h; f: A2 z     (2)观变玩占。观变包括两层内容:静观事物之变,观卦爻之变,并通过“玩占”,把事物之变和卦爻之变密切联系起来。 现实生活的事物是生动活泼、千变万化的;而卦辞爻辞是白纸黑字、一成不变的。所以占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以变应变,使正确判断的或然性尽可能向客观事物的必然性靠近。为此,一种方法是变更对于经文涵义的阐释,例如问商事而占得《坤》卦,卦辞有云“西南得朋”,则“朋”字可不以“友”解而以“货币单位”释义。因为古代曾以海贝为货币,两串海贝计为一朋。第二种方法是变更占断的视角。例如一个冬天的晚间邵雍和儿子拥炉取暖,忽闻有人敲门。先敲一下,后连敲五下,声言系邻居,拟借物一用。邵雍让儿子占断所借何物。其子按先天卦数,一为乾,列上卦;五为巽,列下卦,组合而成《姤》卦。因乾属金,原于敲门声短;巽属木,原于敲门声长。所以立即作出判断:“金短木长者,器也。所借锄也。”然而,时值冬晚,借锄使用不合情理。于邵雍变换视角,断言所借为斧,以供劈柴生火,从而使占断符合于实际。第三种方法是扩充线索,进一步选取合适的卦爻作为占断的依据。仍以上例演绎,本卦为姤,因酉时为地支数十,加上下卦数合十六,除以六爻之数而余四,即第四爻变,故之卦为《巽》。巽象征木,如已知邻居贫困,缺乏生活资料,则冬晚来借者很可能是柴草。; r. r: [' |3 r/ _) |
     (3)观经玩传。《周易》诸传是用来阐释经义的,二者本有自然的联系。经是载传的本体,原为筮书,通过传的精辟论析以至渲染、张扬,获得了哲理的升华,使之在历史文化的长空中腾飞起来。9 _2 ^3 H4 D& {; I; }2 P
       观经玩传,就是诵读“天语”,体会“圣言”。在“天语”与“圣言”的比较过程中,应当注意三点:
7 g- ^9 W' }# b# L       一是二者的结合点,简而言之唯象数二字。象数在经中盘根,酝酿萌芽,更在传中生发,枝繁叶茂。
, n, d0 G7 E- f$ _3 `, Z" {: s0 c       其二,“圣言”对于“天语”的切入点,也只两个字:义理。正是通过义理这条主线,《十翼》把支离分散的“天语”串合成完美的经典。% _+ X( g  R( u' A- g) ]1 K( k; p
       其三,关于二者的边际点,还是两个字:想象。经着重“天人相通”的想象,传着重“天道人理”的想象。把象数、义理和想象糅合起来,即构成观经玩传的主体内容与重点要求。. e9 e, z- E7 G: ?) B9 F
四 唤醒灵感

+ K4 R/ ~. i" b: f& S1 X         灵感与直觉一样,表面上似乎脱开了理性的框架,实质上仍然寓藏着理性的因素。所不同的是,直觉表现出以现场切身感受为前提的推理过程的即时完成,而灵感则表现出不知不觉中思想火花的瞬间燃亮。直觉的品格是助人当机立断;灵感的品格则是令人豁然开朗。在意识形态研究上独树一帜的英国生物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二十年来一直在进行科学实验,以证明人类思想能力的强大远远超过人们的一般想象,心灵感应和预感等现象可以从生物学角度获得解释。他认为,思想不是头脑的同义词,它不是关闭在脑子里的,而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意味着两者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人类的思想是受外部环境影响的,但它同时也在周围环境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并且,与电磁场的存在一样,思想也有自己的场域,或曰形态发生场。形态场里流动着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想法、愿望和意见。人和各种想法甚至记忆会在这些“信息高速公路”上行进,那么自己的意念在空中游荡,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啊!谢尔德雷克让人们莫须担心。根据他对数千种经验的观察显示,在形态场里流转的某些思想(如脑游戏等新的技巧经验),只有一部分人比较敏感。此外,心灵感应仅在互相了解很深的人之间发生,并决定于人的感情和社会联系。不过,无论如何,同直觉一样,灵感绝不来自上帝,来自天神。它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人的经验和知识,不能离开人所生存和生活的世界。那么,怎样主动地捕捉创意的火星或灵感的浪花呢?其实,在一定条件下突发灵感本是人类祖先遗传给后人的珍贵功能,但它往往在某个基因的暗角里藏着、沉睡着。
8 M/ L2 b; Q' }3 _- |$ }          《周易》想象的功能与任务之一,就是唤醒这个沉睡的基因懒汉。为此,需要具体研讨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四条:多探形而上之道,常研形而下之器,体会道器间之意,深察细微之“几”。
& E9 p% I, [# ?* n         (1)多探形而上之道。《周易》告诉我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形者,卦象之形也。所以,学习研讨《周易》之道,一定要结合卦象,结合卦爻变化。只有这样,才会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有情趣,从而有利于活跃人们的神经细胞,进一步提高灵感产生的概率。              
/ ?+ g+ ~$ i' o3 J        (2)常研形而下之器。“道”不是空空洞洞,束之高阁。道必须勇于实践并经受实践的检验。: J+ n: k7 D$ E$ d8 d) m  r  y
        (3)体会道器间之意。道与器,均据卦象之形而生,所以,道器皆出于一本。…… 时常体会道器之间的意,对于灵感有无作用呢?回答是肯定的。其一,意寓于象。“象也者,像也”。象包括卦象和爻象。文王据卦象作彖辞,“彖者,材也”。“材”就是本初的整体素材。而爻象反映事物的运动变化,“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所以,联系实际,不断地琢磨藏在卦象、爻象深处的“意”,将有可能迸发出思想火花,触动灵感。其二,形而上的近道之意,寄存于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形而下的近器之意,寄存于艺术思维或形象思维。现代科学表明,前者由人脑的左半部主管,后者由人脑的右半部操纵。抓住了中介体“意”,使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过程产生联动效应,从而使人脑两半部的功能有机结合而产生组合效应,形成思维的完整系统。
7 q$ {0 H0 \( M         (4)深察微变时之“几”。《系辞传》云:“夫《易》,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还感叹道:“知几其神乎!”什么是“几”? 《系辞传》的解释是:“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这就是说:“几”是事物刚开始发生变化的瞬间状态。抓住了这个节骨眼,便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吉凶(朱熹引《汉书》,认为原文漏一“凶”字)。圣人所以作《易》,正是为了“极深而研几”。“极深”,即深究精义到底;“研几”,即研察初始之微变。由于“极深”,所以能沟通天下人们的思想;由于“研几”,所以能完成天下广泛的事业。由此看来,要深察微变之几,一须掌握《易》道变化之精义,二须具备观察事变之初的锐利目光。现举闻名全美的网球教练维克•布雷登为例。此公历经赛事数十春秋,近年来忽然发现自己多了一项本领:能够在球员的球拍与网球快要接触的一瞬间,准确地预知是否会出现发球失误。有一年加州举行网球赛,从头到尾十七次发球失误,他猜对了十六次。据说,他自己也百思不解:“我究竟看到了什么?怎么做得到这点呢?” 其实,布雷登的上述绝招,就是见“几”。形成这一功夫的基本因素同样是《周易》宣示的两点:第一,极深,娴熟地掌握了网球之道。第二,研几,看透了发球的微动细变。值得一提的是,《周易》想象不仅可以身临现场,观变察微;而且可以模拟仿效,观象析辞,观变断占。做到“知微知彰,知柔知刚”;“见几而作”,趋吉避凶。
# _# n. G: i+ D# Y! \  w) F- B五 调适环境 0 t+ \; c. O; n6 W$ c" U
        想象是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开展的思维活动,它必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种种影响。诸如时间、空间、色彩、气温、湿度;声、光、电、磁;闹、静、悠、幽等等,都能干扰情绪、心志而使想象发生波动。 《周易》重视物质环境,还重视人文环境。……尤其注重意念环境,它的基本要求是:阴阳和合,层次循序;倚山向水,面南背北;居高非顶,处平未陷;显而不露,藏而不晦;气舒风和,水活流善;左右匹配,前后呼应;行止得所,动静相宜。对于筮占的环境,古代更有一番隆重的安排。朱熹写了一篇《筮仪》,其中就包括了占筮房室的合理布置与规范操作的程式顺序。在善男信女说来,这是为了通天迎神;在老成持重之人说来,这是出于虔诚礼仪;而在头脑清醒的旁观者说来,这其实是在敷设有利于唤起灵感的环境气氛。环境的适宜性是受时间和空间条件制约的,严冬与炎暑、山地与平原必定会对适宜环境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所谓适宜性,乃是适人之所宜的特性,对于性格、爱好、学识、经历以至身心素质等各不相同的人,对环境适宜性的具体要求将会得出并不一致的标准。不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仁者居水乡而始终为仁,智者处山村而依然见智,则展现出他们适应环境的本领。原因很简单:其为仁为智,心志专一而不移。《系辞上传》云:“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玩味爻辞,即驰骋想象,关键在于一个“乐”字:乐于玩味,乐于想象。乐由何来?张载在《横渠易说》中云:“每读每有益,所以可乐。”朱熹补充道:“盖有契于心,则自然乐。”有了这种情不自禁而理所当然的乐趣,便会恬淡于所处的环境,随遇而安。因为君子懂得;居之所安,符合“《易》之序也”。所谓“《易》之序”,按宋代王宗传的说法,“消息盈虚之有其时是也。居之而安,则盛行不加,穷居不损。”心态宽松而不为外物所动,只是一心一意地遵循《易》道,勤于思索探讨,乐此不疲。因此,人们企图进入良好的想象境界,既要积极调节环境,又须善于适应环境,入乡随俗,随遇而安;平心静气,宁神致远。
& k+ x8 S& J4 d: O$ _六 洗心养德 《周易》想象的根本任务是《系辞上传》提出的“开物成务”,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发展。为此要“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而“定业”首当“通志”, “通志”先须“断疑”。如何“断疑”?最根本的是“明道”,而明道的基础恰恰在于“养德”。( G' i! }- d; M& S% I
七、丰富的知识
  @  ]4 E; u; o" e3 v& N) v& f" }7 G
[ 本帖最后由 大黄附子 于 2008-6-29 22:43 编辑 ]0 w( f: ]; L# c" Z
/ s; |& p- T8 ^4 f3 `( x
[ 本帖最后由 大黄附子 于 2008-6-29 22:51 编辑 ]
发表于 2008-6-30 09: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心人,不妨一读
发表于 2008-6-30 16: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6-30 17: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谢谢分享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4 10:42 , Processed in 0.0262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