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18 07: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洞烛秦王之奸的李元吉
+ L. B3 Q' D% B: K& W; x7 P% V5 e" W! X
在李世民开疆扩域过程中,一直跟随他的齐王李元吉可谓洞烛其奸。; e7 |( t5 ?7 ]/ v1 D% g0 [" o: r8 c
' ~7 n4 v2 u- {! m, L9 V
李元吉本是一介武夫,之所以与李建成走得很近,除了手足之情外,那就是因为李建成毫无心机,仁厚宽简,使得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李元吉觉得此人可交。被篡改过的《旧唐书》里说,李元吉也有夺太子之位的想法,但他却没有如李世民那样直接和李建成对抗,而是先和李建成联合杀李世民,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势力和号召力根本不可能与李世民相比,待杀掉李世民后,他再图李建成。这段篡改可以说没有一点逻辑。李建成本是忠厚老实之人,李元吉如果不是傻子自然就能想到下面这一招:杀掉李世民诬陷李建成。他杀李世民的机会多不胜数,常和李世民在外征战,在战场上,机会多的是,何必要招摇过市地和李建成联合呢?) H# g1 J2 x" S8 I# g
% c6 s4 o4 Q$ H! q8 B
假设李元吉是傻子,他也的确有篡太子之位的想法,作为武夫的傻子做事肯定是以武力来解决,他齐王府不是没有武功高超之人,况且他自己就是一员比李世民还要厉害出许多的猛将。他想杀李世民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2 O* `" k/ o1 ^3 J, n3 Q/ [8 m4 [
* x% J4 q# W) r( F& z从他和李建成来往频繁可以得知,他不是傻子,他懂得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又从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后,他想把李世民勒死的表现来看,他和李建成的情谊之深厚毋庸赘言。那么,《旧唐书》何以要篡改关于李元吉的事情呢?原因只有一个:这个头脑简单的武夫太忠于李建成。而李世民早就在《旧唐书》上把李建成定义为不忠不义之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李元吉这样忠诚的呢?8 c ^ m4 F/ h4 _
6 R' a* G% c, O% M: j- S0 x8 k! {" x李世民的城府之深、诡计之多,让李元吉觉得跟这个二哥在一起很费脑筋,他清楚地知道李世民绝不是甘心当秦王的主儿。他跟李建成说,老二常和父皇来我府上,我的护军宇文宝武功了得,让他埋伏在我寝室,把老二干掉!2 N9 L3 Q# N! X: H. F+ I
* z; P4 Z$ \) R8 n李建成急忙摇头:此事不可,你绝不要做! d. i3 O+ Y t7 L. t. {
, I9 V) g, X7 v) k
李元吉大怒:我是为你好,看来我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了!& i2 S0 e( S" z; E$ q7 @- }4 C3 P
8 q8 _2 M1 z- S0 e( ?
此事不久,突厥郁射设屯军河南,入围乌城。李建成便向李渊建议用李元吉代李世民督军北讨,李渊答应后,李建成又怕李元吉出事,便希望李世民的部下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与之同行。( e6 G H6 ?; t h% W* ^4 i# F
. ~3 \' V& ~% k李元吉趁势向高祖建议,将秦王手下的杜如晦、房玄龄赶走。高祖对李世民“广纳狡诈之人”的事也略知一二,便答应了。李元吉又道:“秦王狼子野心,若提防不得,请杀之!”
; p5 U/ j: e# k% y. @
5 r/ ^/ ^. X( e" f4 V7 a1 X+ ~
: k1 x0 O- J: A7 L* R& M* z高祖回答:“诸大臣都认为他有平定四海之功,况且,他并无夺太子之位的行动,一旦杀了他,何以向天下人说?”1 i+ j7 R) I% V. w
' D6 r3 Q; I& X( m- E
9 B$ p% o# Q. N3 l, W v李元吉回答:“他出征时常违诏敕,初平东都之日,偃蹇顾望,不急还京,分散钱帛,以树私惠。违戾如此,岂非反逆?但须速杀,何患无辞!”# h5 J) I1 h' L. e4 j
/ B9 e, [! B( L8 @5 u
4 o& {* T6 Y8 F: s$ ^高祖不语,李元吉见此情形,怏怏而退。
% b# y0 i, }: R/ L8 Z! ~% N/ g5 a9 [# ?6 E- W9 X
适值李渊要避暑太和宫,按照惯例,李世民与李元吉要跟随。李元吉找到李建成道:“到了太和宫,当兴精兵袭取之。抓住他后置土窖中,只开一孔以通饮食。”5 M5 c* F/ N: W7 o8 p4 @
6 m1 }, f, B, a) `
李建成还是没有同意。不久,李世民抢占先机,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李元吉与李建成被杀。李元吉虽然洞烛其奸,但却迟迟得不到下手的机会,结果自己反倒掉了脑袋。1 i$ z" A! w; r1 j
* O8 V/ w# M: i& ~9 l而李世民却是一个只凭传言就杀人的人。1 x- o( Q1 g- [! s4 A: Q
, s! ^2 y i) s1 V
李世民的猛将李君羡,因促成了“便桥之盟”,所以李世民当着众臣夸奖道:“使皆如君羡者,虏何足忧!”但就是这样一位功臣却在不久后被李世民杀掉了。早在贞观初,白日接连出现太白星,有太史占曰:“有女人要当皇帝。”其时又有谣言:“当有女武王者。”有一次,唐太宗大宴群臣,行酒令,各言小名,李君羡就把自己的小名“五娘子”说出来。李世民张着嘴半天没回过神来,好久,才阴笑着说道:“明明是一个男儿,怎么叫女孩子的名字?”又因为李君羡封地地名及其所辖的县名里都有“武”字,李世民觉得太史之占和谣言很可能要在这个李君羡身上应验。他当初想要杀李建成时也造了许多谣言,难道这个李君羡……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久,他把李君羡调到华州做刺史,又密令御史弹劾他。如他所愿,一份“李君羡与狂人为妖言,谋不轨”的奏书到了他面前,他马上下令斩之。
& `( {0 Y! x0 m( B: g" S
+ X/ [0 F$ \) z, y2 e9 u0 ^7 j: R如果李建成有一点李世民的狠毒之心,李元吉根本就不用死了。李元吉临死前很可能后悔,遇到了李建成这样“老实”的笨蛋,不然,死的定会是李世民,而不是他。, D2 ~, y$ @3 E- m* I( P) r" C
* p% W$ h. Y( x" k! a) V" T" b
历史就是历史,由不得半点假设。但是因为抱着对李建成太大的遗憾与对李世民的不屑,不得不假设一番。从古至今,区分一个君主是否昏与明、庸与聩的标准似乎就是他的业绩。而这种业绩是留给后人的,也就是说,后人才有资格评价谁是明君谁是昏君。这后人里还分两种,一种是文人,一种是普通百姓。! c! h/ m g! W5 w
, B* L. q1 e, _9 }! b4 u! t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朝代,百姓对上都所知甚少。对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封建社会来讲,百姓诉苦的时间要远大于他想要了解朝廷内部形势的时间。大唐虽然太平强盛,但跟老百姓没有太大关系。所谓太平,不过是收老百姓的税顺利一些;所谓强盛,不过是让境外的诸族臣服而已。$ P: Z5 ^: a5 Q& h9 ?9 l
% `( f# G8 h# Z3 P p- L! D$ ~
现在无法了解当时老百姓对李世民的评价到底是什么样的了,即使有,恐怕也不能置于史书。况且,前面已经说了,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参加时政。所以,太平盛世之于老百姓,就是能有短暂的安生时间来过日子而已。$ z3 ^& l4 D# f3 L
# q! d! _; ^& F1 a3 \, l% Z
后世的老百姓会以“明君”二字评价李世民,因为他开创了太平盛世。而后世的文人却不这样看,他们在肯定太平盛世的同时还会对皇帝之位的来龙去脉进行理论。他们理论的结果就是李世民皇帝之位来路不明。在他们这里,“明君”二字已经去掉了“明”字。
& C' t; N* i! ^5 h) b; U) L; z2 a+ _8 @* }
在前面我们讲过,贞观之治的出现是高祖李渊奠定的基础和诸多名臣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假设是李建成当国,根据他的个性与品行,他自然也会将大唐带到太平强盛的境地中来,成为世人眼中的明君。
! X% u; s# O$ d/ E: k5 p+ ~% o: V3 M0 R1 h
但他失败了,没有坐上本该是他坐的龙椅。因为他遇到了李世民,一个比他在心机上要高出许多、但在品德上要差很多的李世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