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7|回复: 1

黄宗江:我眼中的梅兰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2 19: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一个“殉”字,是梅兰芳独有的语言,说明了他当时的心理状态。 , r" Z: f5 f5 k3 @" g8 ^# x$ P3 K" i- |
  
! B3 l- S- K3 C6 V  自称“艺人”的黄宗江先生今年87岁了,仍然爽朗率真、快言快语。他爱看戏、爱演戏、爱写戏,也爱说戏,对于名伶往事,也是如数家珍。宗江先生称自己是梅兰芳的后辈,让他说梅,时不时还夹杂着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仿白,自有一番情趣。 # m; j; _: J' O$ f0 f1 ?& U0 D
  
* }7 I* ]; N3 S& F% u' \" F  忆梅
$ u- {# Y* y6 y; ?9 x3 t8 E  
  B4 ^: S/ C) z6 g! a1 `  我听过梅兰芳的戏,见过梅兰芳,但我跟他不是同辈人,应该说他是我的长辈。我出生的时候(1921年),他已经是北京最有名的京剧名伶了,“四大名旦”之一。梅、尚、程、荀,我小时候就看过他们的戏,后来十几岁的时候我离开北京了,他们之后也到上海等其他地方去演。
5 T) P/ R- V" ?4 d9 ~  1954、1955年吧,黄裳从上海到北京来,梅兰芳请他在恩成居吃饭,记得有阿英、谢蔚明作陪。没请我,黄裳硬把我带去了,我为了遮窘,撇着京腔说:“我今儿个是闯宴!”梅先生浅笑轻答:“您说的,要请还请不来哪!”他真是很谦虚的人,又如此诚挚。记得那天饭罢,梅兰芳要了两包叉烧包,带回家去,并连夸老师傅的包子做得就是有手艺,不同寻常。 & M% \, n) ^: Z
  还有一次,我和黄裳、黄永玉、潘际坰一起在西单“好好食堂”吃饭,只见梅兰芳进入食堂,直接进了厨房,向厨师道乏。这位厨师是前朝的一位北京市长。梅就是如此谦逊,念旧,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 f  B7 O; u. _0 \, n
  那时吴老雪常在“青艺”小礼堂召集同好欣赏他的家乡戏川剧。那天,阳友鹤中场演《秋江》,剧场休息,梅兰芳步入后台,我也跟着进去,只见他紧握着阳友鹤的手,连声说:“这几位真是有功夫,真有功夫啊!”阳友鹤一句一个“梅老师”,宛如川剧叫板。两人那种京川声腔交错、音容辉映的情境,真叫人心醉。梅的风范,真想为之叫好啊。 ! N8 l0 G3 O" d, [/ w
  我记得梅兰芳逝世后,梅称为六哥的姜老妙香,说了这么一段:“伴梅赴东京演出,空中过台湾,如消息走漏,当时是有拦击或迫降可能的。梅一手拉着葆玥,一手拉着葆玖,说:‘那咱们就殉了!’”好一个“殉”字,是梅兰芳独有的语言,说明了他当时的心理状态。 $ }# u/ b0 L: \/ T/ @7 v, G3 i% Q
  
( D) p0 o$ h$ p6 Z6 h  品梅 ' m/ \. Q9 e! _  e; {0 ~8 Z
   ' ~7 B+ n) X* ?
  著名导演黄佐临曾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写意戏剧观》,提出世界上有三大戏剧体系,把梅兰芳的表演作为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同样高度的戏剧表演体系。他有一点讲得很精辟,他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相信第四堵墙(在演员和观众之间建立一堵想象的墙,这墙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是不透明的),布莱希特要推翻第四堵墙(想要与观众交流),而对于梅兰芳,这堵墙根本不存在,用不着推翻。也有人说这是个京剧表演体系,你为什么说是梅兰芳体系呢?因为梅兰芳是京剧的代表人物。所以我说黄佐临的“写意戏剧观”,“写意”就是“写真实之意”,是有真实基础的。而搞写实主义的,比如焦菊隐,也是在写实中有写意,不可能完全的自然主义。 ; g1 f& v0 \% Z; s) g; v# ?3 X3 }
  后来,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教授“中国戏曲”,我提出了“写意主义”(Ideaism),同时我也提出梅兰芳他代表中国京剧,也可称为“梅学”(Meiology)。我的洋学生们说黄教授的这两个词词典上没有,我说现在没有,将来会有的。研究“梅学”,也就是研究中国戏曲的美学。并不是说要把京剧美学集于一人,而是把梅兰芳作为一个集大成的代表。我想世界上各种大成就,称主义、称思想、称方法、称体系的,既是时代的、集体的结晶,也多是个人的、集中的、大师的结晶。称“梅学”是有其代表性的,形象鲜明,思想深刻。研究“梅学”,宏观既可以上溯宋元戏曲,也可下达梅门众弟子;微观可以涉及一招一式,包括他精微的指法。 5 J" w7 {" K+ a0 ]
  苏联剧艺大师梅耶荷德当年在莫斯科观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后,出语惊人,说:“看到了梅的表演、梅的手势,感到苏联演员的手都可以砍去。”虽然夸张,却是极有艺术见地,参透了“梅学”。我记得在少年时候,在齐如山等创办的国剧学会,北京绒线胡同的展览室里看到过梅兰芳的几十幅指法图,过目难忘,深受其艺术之道的感染与点拨。后来出版的梅兰芳画传中有收入这些指法图,现在梅兰芳纪念馆也还收藏着。
, D/ L$ G0 b9 e  
5 u# e# D& x* F( A$ s  说梅 # w' K+ J; m* N8 D: y2 J& X: P
  
+ c4 Y  L6 s& f  因为我跟梅家比较熟,更是研究戏曲的,所以很多人找我来写梅兰芳的剧本,我一直不想多插入其中。我搞过一个电视单本剧,叫《寻梅》,我写的剧本,我和陈小艺一起演的。我演一个华侨从海外归来,陈小艺演一个现代中国女孩,只知道“猫王”,根本不知道梅兰芳是谁,我就带着她一起看戏、寻找梅兰芳。这是纪念梅兰芳百年时我写的一个戏。后来前两年,丁荫楠想拍梅兰芳,也来找我写剧本,我就写了《人间天上梅兰芳》的电影剧本。梅兰芳抗日战争的时候蓄须不演戏、反抗日本人,那是真不容易啊,我的剧本就是从这个事情开始写起的。这一段比较好写,也能反映梅这个人。不过这个电影后来没有拍成。 - t4 K- o1 [: Z" P6 [3 }
  现在陈凯歌在拍《梅兰芳》,他是很有才华的,但这两年走了弯路,比较糟糕,所以能拍成怎样不好说。还有,这次电影拍了孟小冬,这是第一次在梅兰芳的传记片中涉及。她与梅兰芳不仅同居,还举行过仪式。后来梅兰芳1949年后去香港,马少波(中国京剧院党组书记)也去了,梅兰芳跟他说要见一个人,就是孟小冬,马少波就安排他们俩见面。但孟小冬一直是禁区,不能写。 ( t) P' [- E" B3 y) |; D) t, t4 N! K
  梅兰芳在解放初遭遇到一个“劫难”,他提出的“移步不换形”遭到批判,有人上纲上线说他在宣传改良主义,阻碍京剧的彻底改革。其实梅兰芳说得没错,京剧你既然要保留它,就要了解它的特性,不能把它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从我自己来说,我既赞成“移步不换形”,我也赞成“跃步而变形”,这要看具体题材,还有你主观能动的处理,两者可以各显神通的。这里面没有绝对真理,更没有革命与反革命的问题。那时候“极左”,今天就比较宽容了,京剧就是要姓“京”么,我说对啊,是应该姓“京”,可是它可以改架子呀。京剧现代剧后来也搞得不错么。
1 k$ Q* I; h9 a) g. l  吴祖光曾告诉我,当年“反右”批判他时,开大会,程砚秋虎着个脸,一言不发,会没开完就走了;梅兰芳是发言的,撇着京腔说:“祖光啊,你这么说就不对了,那对党就不好了。”还是他唱戏那个调调。 . e% k6 y. Y& O8 K' W
  “文革”时候,梅兰芳早已去世了,梅家被保护起来,但马连良、尚小云等文艺界人士都受到批斗、冲击。梅太太有义气,对他们家人都很照顾,后来她把马连良太太都接到了家里,马连良就葬在梅家的坟地。
发表于 2008-12-12 19: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4 02:43 , Processed in 0.06786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