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说的是“东北十大怪”。其实,我国各地都有几大怪的说法在民间流行,比如“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等的陕西十大怪,“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等贵州八大怪,如此等等。东北当然也有怪,有称东北三大怪的,有称四大怪的,有称八大怪的,都包含在这里的东北十大怪之中,即:烟囱砌在山墙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叼大烟袋,火盆土炕烤爷太;不吃鲜菜吃酸菜,窗户纸来糊在外;吉祥吉庆粘豆包,百褶皮鞋脚上踹;捉妖降魔神仙舞,嘎拉哈惹姑娘爱。! T! V0 V |. }+ t. y$ P9 O0 o
笔者认为,还是东北八大怪为普遍一些(不含本文中的七和九)。2 \* S; W7 \" Q6 E) _
一般地说,所谓的怪,是对各地独特的民间风俗的概括,但这多少有一些猎奇的成分。比如,这里所说的东北的一些怪,其多数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经很难看到了。这里把它列出来,只是作为一个历史的痕迹重新检阅一下而已。3 u4 q7 ^' x( q2 J2 C
烟囱砌在山墙外
0 O. n! t5 q9 N t, Z1 J 由于东北地处寒冷地带,所以烧柴不光是为了做饭,而且也为了冬日取暖。要想让灶坑好烧,并且火炕热乎,就要尽量使得烟囱高一些,所以就在山墙外,用土砌起高高的烟囱。这样长长的烟道经过了火炕,烟囱越高,灶坑的抽力越大,炕也越热。在偏僻的山村,也有用一棵整个的大树,把中间掏空做烟囱的。现在,在农村的平房,仍然可以看到烟囱,不过都是砖砌的了,一般也不在山墙。你看本图的烟囱,多么高耸而硕大。# a/ F& T/ H& h2 r7 v: b
养活孩子吊起来3 |! K R4 m& {" {
8 _. e! y1 P/ a2 I
$ E6 k0 n$ j+ g: H; {) y 旧时东北多用木制的摇篮,也叫悠车,让婴幼儿在里面睡觉。婴儿睡在摇篮里,夏天荡起来凉快,冬天避免在热火炕上上火。摇篮里面铺好棉被,上面用绳子吊到房梁上,摇篮上方饰以铃铛或绢花。母亲在旁边做着活,唱着催眠曲,一边唱一边悠着摇篮:“悠悠哇啊悠悠哇,悠悠宝宝睡觉了啊睡觉了”。孩子在里面悠哉优哉,怡怡然很快就睡着了。摇篮是一种很好的育儿器具,四五十年前还常见,不过现在已经基本不多见了。你注意到这个乳房饱满的母亲在照看孩子的同时,做什么家务活了吗?她手里拿的东西叫拨浪棰,她是在用土法纺制毛线。
% Q i3 U U# c7 c* X 大姑娘叼大烟袋5 }8 ^- m3 p- T v) b! v
0 {9 ?; x, W7 S: `) f' H; n1 y
5 v+ S8 k# O/ W 旧时东北农村抽烟的很多,都抽旱烟,用一个很长的烟袋杆,一头是很大的铜烟袋锅,一头是绿石烟袋嘴,装黄烟叶子,吧嗒吧嗒地吸着。其实,抽烟也是繁重劳动后的一种休息,尤其是漫长的冬天,无农活,人们坐炕上唠嗑时常抽烟。女人抽烟的也很多。至于大姑娘抽烟,旧时虽然也有,但并不比今天的少女抽香烟的多。所以这是一种夸张。图上是两个送饭的女人路上相逢时在唠嗑,一个还打了点猪草。你注意那个饰物烟荷包了吗?
) I" m+ I8 v: \8 I/ q* O& e 火盆土炕烤爷太
" j8 \3 w; z2 F" r* n2 L/ M% I6 {0 x* q( E, E/ q) L1 u
这是说,在冬天人们坐在火炕上,围着火盆,烤火取暖。火盆,好的有铜铁的,差的有瓦陶的,里面装上炭火。那时没有暖气,冬日人们就围着火盆取暖、闲聊,这也是一种休息和交际。爷太,东北方言是指资格老、惹不起的人,这里泛指老人、长者,他们和孩子在烤火时坐在前面。请注意,火盆上有火剪子,还有个火撑子,上面是烤食物,灰火里还可以烧土豆。6 d1 `; L9 U3 ]" q" A" s3 Z
不吃鲜菜吃酸菜/ r) O' F% u# a- }+ b
1 h5 J9 b: N, H% l0 x# G% W; a7 m 有鲜菜谁不吃呢?这仅仅是指在冬天,人们很难吃到鲜菜的时候。为了在整个冬季有菜吃,东北人就在秋天把白菜腌到酸菜缸里,这样就可以一直吃到来年种地。发酵后的酸白菜和鲜白菜有完全不同的口味,尤其是在吃很油性的肉食时,加上酸菜可以解腻。吃酸菜的风俗至今保留,现在即使在夏天,人们也常在吃火锅时要酸菜,或吃炒渍菜粉等。你看,这个在渍酸菜的女人多么壮健。
$ b' R* I: X1 @6 `3 g. H' } 窗户纸来糊在外/ V6 W* Q+ g) S$ t0 g/ s, G
& i( U3 B4 @# [0 Z' @" D( ?7 e
由于东北冬天屋里室内外温差很大,所以糊窗户时就要把窗户纸糊到窗户棂格的外面,以防冷风造成的负压把窗户纸吹掉。糊在外面,也可防备窗棂存雪,把窗户纸化开。那时的窗户纸是民间作坊制作的,很粗糙的,很厚,疙里疙瘩的,透光而不透明。现在,这种窗户纸早就见不到了,窗户纸糊在外也早是过去了。近20年的农村窗户即使不是钢塑窗或铝合金窗,也是木框大玻璃窗了。你注意端浆糊的那个小孩,戴狗皮帽子,还一对棉手闷子,这是当时最常见的衣着。+ V$ ~! U6 b8 V6 k2 ]" U& J0 m) t
吉祥吉庆粘豆包
+ l; @$ z7 S/ C |3 i2 W q0 _+ w) p
$ _0 F7 S6 i ^) Z 粘豆包,就是用小黄米面,包上小豆馅,然后放锅里蒸熟的一种主食。蒸时,放到秫秸做的盖帘上,为了不粘盖帘,豆包底下要贴上苞米叶。过去,农村贫困,一年到头难以吃饱,而粘豆包热量高,抗饿,所以平时是不吃的,只是在年底时蒸一大批,放起来以后陆续吃。就因为吃一次不容易,所以把人们粘豆包作为一种希罕物,作为吉庆食品。如今,粘豆包这食品当然还有,不过只是人们日常食品之一而已,已经没有吉庆的含义了。 h$ q A5 S* W5 _+ Y [
百褶皮鞋脚上踹$ A- g7 ~, a6 Z% @
# ~) y' g4 U. n* | 所谓的百褶皮鞋,正式的名称叫乌拉(规范的写法应该是这两个字各加革字的偏旁)。乌拉是一种用优质的牛皮经过简单加工制作的鞋。这种鞋,整个只用一个皮子,鞋底和鞋面没有界限。前面鞋脸处有一些褶和眼,供穿鞋绳用。穿时,里面铺上乌拉草。这是东北常见的草,现在不多见了。这草在穿之前要先用木棒捶熟,否则很硬,伤脚,脚上还要有裹脚布。另外,腿上要配以腿绑。这就是旧时东北常见的鞋了,在上山,尤其是深雪中是很方便的。当然,晚上要把草和裹脚布拿出来烤干。这种鞋,如今早就了无踪迹了。我看到有的报纸在寻找会做乌拉的工匠。图中穿乌拉的是两个车老板子。7 k% y+ y% E& U0 \$ P
捉妖降魔神仙舞
+ K6 _; P- q" T# `( b6 W& P+ }0 s( y) l/ v: u
这是指当年满族萨满文化的一种典礼仪式。萨满,是满族认为的神与人之间的中介,他们以歌舞的形式进行祭祀。不过,传到了汉族中,就有了变化,增加了迷信的色彩,成为驱魔祛病的一种愚昧活动,叫跳大神。在满族萨满的祭祀活动中,其歌舞、服饰、仪式还是有很独特、奇异的文化艺术色彩的。这项活动,除了在民俗村,现在已经很少看到。这是两个萨满在跳舞,请注意他们头上的饰物,手鼓和腰铃。* [+ X" A' K% H- J3 I6 K4 W
嘎拉哈惹姑娘爱
1 e7 H- h& m: S1 g% {$ C @: U6 M) K( J9 ~3 |( |6 L4 @
嘎拉哈是猪羊等后腿关节上的小骨头,人们拿它给小女孩子做玩具。玩法是,拿来一些嘎拉哈,一抛散为一摊,然后拿起一个或几个抛起,在接住它的时候要把另外的骨头也拿起,直至拿完。这可以练习手的灵巧。旧时儿童没有玩具,这就是很好玩的东西了。现在的儿童玩具多了,兴趣广泛了,对嘎拉哈也很少热衷于玩了。请注意抛嘎拉哈姑娘的粗辫子,还有窗上的窗花剪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