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百年存废的三次论争2006-11-13 17:56:19 来源: 南方报业网 $ n/ d: Y7 X- _; H0 A
0 d% ]/ m+ P) ]5 _4 y3 h+ _; ~- o实习记者 郑廷鑫# {, W. _2 X9 |# E9 p
* y1 b$ [$ ?9 b4 q4 X% Z( G- p) v2 ~# Y/ F# N& z: Y& ^$ ?
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当推清末国学大师俞樾。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之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这也是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2 k% u; v; \1 y) |- Z# l
* r& j* c4 {# e俞樾思想的影响逐渐扩大。1900年前后,思想界已出现否定五行说的思潮。到民国时期,废止中医作为当时“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在思想界乃至政界都引起激烈的争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学被当作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 q5 b" g, O, R( F+ [; }2 g6 y
! H6 V7 g1 B/ S3 A w. _7 M- c# S在中国百年历史中,关于中医的存废问题,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争论。' Z3 B3 e, O4 U& S
/ a5 p2 H- f0 U9 v' D. P1 d
) X8 m; Z& h9 |; |0 _
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 b: d0 P$ v: N E8 R6 e# {2 U. y+ {" g5 ]" p4 R; O: Z
' N! u% z" _4 d/ K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当时的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并于随后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该《法令》前后颁布两次(1912年11月和1913年1月),都没有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而是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6 h) b$ z+ s' [8 `* Y5 A9 g. Y9 @( _; U- j0 ?( C x
《法令》的颁布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中医界纷纷表示抗议。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首先发出抗议:“教育部定章,于中医学校之课程,删中医科目,是可忍,孰不可忍。”当时京师医学会的代表们曾冲进教育部,要求教育部解释并为“北京医学会”立案,被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汪大燮明确拒绝。
# y/ x! R' d, C6 t$ Y4 Z; D- G3 h/ B/ ]# F
1913年颁布的第二个《法令》依然把中医排斥在教育体系之外。同年10月,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联合全国19个省市中医界和同仁堂、西鹤年堂等药业人士,组织了“医药救亡请愿团”,推举代表赴京请愿,要求教育部设立中医药专门学校。8 I2 j( F$ \" u0 l3 i* T' \% L
2 z( g+ O e& K对此,北洋政府认为中西医“致难兼采”,只能“先其所急”,而“专取西法”是“合于世界进化之大势”,依然拒绝将中医列入教育计划。但为了抚慰中医界的情绪,又称“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也”。
. B3 i0 Z* C H( ^
- c0 L. h, k: j( Y9 |/ R V# X" u8 D& P! h" l+ S% Y- c' ~! q
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3 l/ U1 l9 {" x! Z" R
# H7 o" e1 u0 f# s3 V; x
. E0 B( o3 p5 U5 r6 X, x. [* l
1925年,中国教育界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中。此事报请教育部批准时,以余云岫为代表的西医界上书教育部,坚决抵制。教育部以此为借口,断然拒绝了中医进入大学学系的要求。因此,中西医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从而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中医存废之争。( F: e( A' B+ B' l4 E5 X- p
% J* g# T ]6 B1 b3 Z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会上讨论了四项关于“废止中医”的提案,最后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议案一旦实施,中医的废止便只是时间问题了。因此,在议案及余云岫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公布后,立即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抗,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5 d& H" t6 I4 ^- r7 i) C
, i5 r5 V5 X) e+ j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组成请愿团,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社会舆论也支持中医界,提出“取缔中医就是致病民于死命”等口号。
% N7 t: c6 Z1 M+ Y5 F* w- H( ^) [1 e" c+ u2 W$ a8 M0 I7 ]
主张废止中医的余云岫、汪企张等,纷纷在各大报刊上发表废止中医的言论,回应中医界的批评。双方的争论已经由学理讨论泛化为政治意识形态争论。1 a/ R( k1 s; _" T1 ~8 ]
" q3 b. _5 X2 e8 w& B& l* d D4 n; V- U面对全国中医界发起的强大舆论压力,当时的卫生部长薛笃弼处于风口浪尖上,急于化解与中医界的冲突,所以一再公开表示并无废止中医之意。在面对中医请愿代表时,当面表态:“本部长对于行政方针,以中国各情为左右,对于中西医并无歧视。”并且承诺“我当一天部长,决不容许这个提案获得实行”。
1 y& x" {: ^. m* s+ }3 T% i! O# d0 ]: j0 Z2 {1 d) \
不久,国民政府文官处批示:撤销一切禁锢中医法令。但是,仍然禁止中医参用西法西药,禁止中医学校立案,禁止中医开设医院。各地中医学校改成中医传习所,次年又改称中医学社。此举又引起中医界的抗争。废存双方的争论一直持续。1934年傅斯年的《所谓“国医”》和《再论所谓“国医”》的发表,又在舆论上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中西医之争,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趋于平和。
# v5 a* N. D% p8 {6 P7 f4 W9 z! R8 a' t4 B
( N6 T8 G1 {' D0 B中医科学化之争
. h6 P+ k6 U: z, D+ e; I, l
5 Y6 J) c7 j: M0 b: m+ v# E
/ y& U L* V7 ~5 _建国初期,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又一次拉开中西医论争的帷幕。1950年,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名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草案将“废止”变成“改造”,提出将中医改造成西医。
4 {, {0 J, d/ z9 f
6 |( L6 ?5 {& Q6 m5 p0 E% l; i50年代初,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规定不许中医进医院;要进医院,必须学习西医知识包括解剖学等等。同时设立了中医进修学校,让中医去学习西医,学习解剖学。因为政府和毛泽东大力扶持中医,最终卫生部两位副部长王斌和贺诚被撤职。但同时,“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开始兴起,并引起废存双方新的争论。% n9 @+ v5 \6 _; L$ F3 f# z
9 Y1 s9 A/ M' |“文革”后,中医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支持。1982年,新修改的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同时,医学界提出一个口号:中医药现代化。5 k+ g; C6 O, U$ r. J
9 ^0 f3 t0 l- O |" X( w& u; i“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成了新时期中医存废争论双方的焦点。支持中医的认为,“中医学的存在价值根本用不着西医来证明”,而反对者则认为中医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是“伪科学”。在民间,双方的争论一直存在。+ B* R9 Y# W" g" F8 B5 I: Z
! e3 K, ?- L7 }# {
今年,中南大学的张功耀教授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以及在网络上发动“取消中医”的签名,卫生部发言人表示明确反对,新一轮的中医存废争论又掀起波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