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7 14: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司马迁的无奈之举, C1 b( M; ^% N7 R4 `# n* J
8 s3 Z3 L2 P4 B/ n( L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司马迁不为中山国写史实属无奈之举。司马迁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与现在不同,世人把家族名声看得极为重要。他的先祖先有背叛魏国投靠中山国之举,此为不忠;后有司马憙父子卖国求荣谋杀大臣等种种恶行,此为不义。有如此不忠不义的祖宗,后代子孙怎么能抬得起头呢?司马迁不想让世人知道他就是中山国司马氏的后代,所以才千方百计的隐瞒这段历史。7 d) E5 k1 @: U* @" R# _
司马迁祖上世代为史官,家中肯定掌握有大量中山国史料。也许司马迁原计划是准备撰写一篇详细的中山国史,甚至已经列好了《中山世家》这个题目,但他在动笔时又犹豫了。因为写中山国史不能不写司马氏,司马氏是中山国的重臣,从中山桓王复国至中山国灭亡,中山国的权力机构都离不开司马氏,这让他很为难。该如何去写自己的祖宗呢?往脸上贴金固然不行,如实去写就更不行!有辱祖宗不说,对自身和家人也极为不利,弄不好就会弄个身败名裂,祸及子孙。" U, o, M# P" b- j
司马迁知道,身为史官,把一个轰轰烈烈存在了二百多年的诸侯国遗漏掉,显然是失职。但如果为中山国立传,无论怎样写他都难以摆脱尴尬的境地。如果让汉武帝知道了他的祖宗就是中山国的司马氏,说不定就会给他和家人带来灭顶之灾。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不为中山国写史。* f. M' R" n0 _3 {' A4 P
5 U4 V4 @( N( _3 B! X$ q
0 D& L& K% _0 { r& t {4 {: x 注释及引文出处:9 ~ ~/ g9 f; }" a% k6 G& P
7 J" {# K. L' H3 X- Y' F
1.(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8 t. G! N; a" T
2.(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4 @+ q* u" y+ \3 p- [
3.(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 H2 h8 g% v: a* M 4.(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
$ j: O# T( u8 L) \. c8 }0 _$ {/ a1 k: x 5.(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 X) T) L( ^( K( O) l$ H 6. 这里称王的顺序是按各国开始称王的时间先后排列。
/ m B7 N3 w) M: v 7.(战国)左丘明:《左转,定公三年》。
0 B+ T& w1 b) P: z- ] 8.(战国)左丘明:《左转,哀公元年》。
5 H" c+ s% P; e* x 9.(战国)左丘明:《左转,哀公三年》。- j6 m1 j- u( S0 D# T) l
10. 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 F3 O" q9 x# u1 P; Q6 S 11.(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0 _0 v* K! p* a5 s6 K3 n3 f R 12.(战国)墨翟:《墨子》。中山尚即中山国最后一王——中山尚王。
0 N" G5 V8 \ @4 _) p" a 13.(战国)吕不韦:《吕览,全勋》。
& ~, b" Q& w+ R8 Q- ~- T 14.(战国)吕不韦:《吕览,先识》。0 M0 b8 z7 ]. O8 z% s+ w3 D3 H
15.(战国)吕不韦:《吕览,简选》。( R# s( ?2 I6 O" n6 {) r
16.(战国)吕不韦:《吕览,贵卒》。
9 G) i$ t/ O+ s; ~! k( u 17.(战国)吕不韦:《吕览,乐成》。2 b4 d0 O0 j% J
18.(战国)吕不韦:《吕览,应言》。, \- G* b' p5 q) O6 ?
19.(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0 o0 }7 S& B6 ?
20.(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C; S+ x& S6 o) ~0 b 21.(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e2 N J- }& V/ _: O% n
22.(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 G7 m/ e4 a8 c% }1 }: b1 c" s4 z, e" d 23.(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五》。
! X$ a, y5 J; N ~ 24.(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四》。3 @7 w# H3 J% Z0 d3 }- C0 |; h) {3 c
25.(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一》。
{: [' b$ V, e9 G" v 26.(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五》。
/ P% r, C8 G4 t2 `$ D1 v* J 27.(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八》。' l" I7 w y: l8 l) D% C( I! ?
28.(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一、三》。1 s! y# A9 [, w0 |9 r6 ^9 N
29.(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六》。
2 c4 d/ m5 Z' j6 S0 u 30. 徐仲书、伍仕谦:《中山三器译文及公堂图说明》,(《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4期)% {) `+ V/ [# K% o/ E8 ?; h5 f: q
31.(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 O4 Z! i# Q" i) W 32.(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A$ f y( D4 Z8 J
33.(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十九》。4 s, Z1 @) {0 I/ ~! v
34.(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H4 k* r4 D! k( A0 J
35.(战国)吕不韦:《吕览,期贤》。# F3 o( O0 x5 w( f q3 {
36.(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9 Z0 e# K8 B7 Z* f- T e A. W9 j% L
37.(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7 [9 b7 \" T! Q0 h! J
38.(西汉)刘向:《战国策,中山策》。# \4 _2 l' l! r: P
39.(战国)左丘明:《左转,哀公十四年》。
" g* Z0 X$ r0 F( y( H* N; n% Q 40.(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十五》。" {7 P; S7 J/ h4 Y5 c7 \
41.(西汉)刘向:《战国策,东周策二十四》。
; X/ g4 i; R9 R; k 42. 此处的司马子期与楚国的司马子期并非一人,楚昭王的儿子姓芈名结,字子期,官居司马,故称司马子期。而中山国的司马子期,复姓司马,名子期。有的学者把二人混为一谈,大错矣!5 m! e+ r+ S6 H. r
43. 司马憙与司马喜并非一人,二人在世的时间相差一百多年。*古时喜与憙虽然通用,还是有区别的。*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疑是司马熹之误,很可能是《史记》在传抄时出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