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5|回复: 0

元宵节的历代习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 12: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宵节的历代习俗
0 y& J3 M4 k% N # y+ i* F, L/ X1 k0 q4 L2 C9 N
- Q; G. u3 w% y
; D7 z2 E$ p- t( V
--------------------------------------------------------------------------------' M$ P  p; n8 f
02/21/2005/12:40  华夏经纬网 0 A% j* J' h" g6 J/ f% X

1 f2 x  E) w1 M; \) t/ X3 g- ^  有关元宵习俗的记载,大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中较有系统的记载,首推宗懔(五○一~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当时有在正月十五夜迎紫姑的习俗。他并在按语中引了刘敬叔(约三九○~四七○)的《异苑》来解释这项习俗:“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胥(云是其婿)不在,曹夫人(云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迎紫姑,是为了“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紫姑为蚕神的典故大约来自吴均(四六九~五二○)的《续齐谐记》: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谓成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言绝而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宗懔记载了当时人“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的习俗。但他们所祭祀的对象是门户而非紫姑。祭祀的方法是以杨柳枝插在门上,看杨柳枝指向何方,就以酒肉及豆粥插上筷子来祭祀。
' O8 H; x$ Q& s( M+ F5 [+ Q. }  _) E: ?: d. a
    除了《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外,魏晋南北朝的元宵习俗还散见于下列各书。较早的有杨泉(约三世纪中人)的《物理论》:“正月望夜占阴阳”。晋?陆翙《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魏书?东魏孝静帝纪》“(天平)”四年(五三七)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戏”。这条记载说明了南北朝时民间于元宵夜相偷戏的盛行。《北齐书·尒朱文畅传》:“自魏氏旧俗,以正月十五日夜为打竹簇之戏。有能中者,即时赏帛”。: T" G. @8 L5 {

6 S# n- u9 e( c' ~1 d- v    隋文帝统一天下后,混乱的政局暂时得到安定,社会逐渐繁荣,元宵节也成了一年一度狂欢庆祝的日子。《隋书·柳或传》记载了柳或所见的元宵庆典: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日,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广幕陵云,袨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竹繁会,竭赀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御史柳或对这样的豪奢,当然是抱持挞伐的态度。崇尚勤俭的隋文帝便下令禁止这些元宵娱乐活动。但是,到了他的儿子隋炀帝,却一意追求浮华逸乐。大业六年(六一○)元宵,隋炀帝召集民间艺人至洛阳城外举行盛大的百戏,以招待来朝的各族首长。据《隋书》“音乐志下”记载当时的场面:“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胜,亘古无比,自是每年以为常焉”。
. k  V7 `5 d) Q, h
9 ^- o6 L& S- G5 V' G    唐朝的首都长安,实施宵禁。但是在元宵节前后三天,却取消宵禁的限制,以方便人民赏灯,称为“放夜”。在这难得的三夜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以致于长安城里车马塞路,人潮汹涌,热闹非凡。就连当时的皇帝也抵挡不住元宵夜的欢庆气氛。唐中宗就曾在景龙四年(七一○)的元宵夜偕皇后微服出行,巡幸诸大臣家。官方既无意反对,民间的庆祝活动也就日趋盛大。到了开元、天宝盛世,连皇帝都不惜巨资搭建灯轮、灯树、灯楼等等新花样、新花样、各种新型花灯的设计更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盛唐诗人苏味道(六四八─七○五)有首《正月十五夜》的诗,被喻为元宵节诗的“绝唱”: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8 m8 |* a$ c! ^) {/ ]

: `* P, E' ]0 z+ `" B    唐代不仅在花灯的制作上推陈出新,灯下的歌舞百戏更是令人目不暇给。宫中所选出的歌女,头戴花冠,身穿霞帔。每一名歌女的服装就要花费三百贯,整个元宵庆典的豪奢也就不难想像了。同时,民间在元宵也盛行“牵钩”之戏。牵钩即拔河。封演(七五六年进士)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述唐代元宵拔河的盛况:“两钩齐挽,大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5 j, f( k8 y  c4 {3 ]$ _

6 z! }' @* I* N! e5 @    宋代元宵张灯的日子,自太祖干德五年(九六七)开始,增加为五天。皇帝们甚且标榜“与民同乐”,在元宵节的晚上登御楼与近臣饮宴,宋徽宗朝(一一○一~一一二五),还赐酒给过往“仰观圣颜”的仕女。因为放灯时间的延长,商人莫不绞尽脑汁推出新型的花灯。宋朝的花灯制作,比唐朝更胜一筹。据《东京梦华录》(序于一一四七年)的记载,宋朝皇宫内的灯山,上面有采缯结成的文殊菩萨跨狮,普贤菩萨骑白象等装饰。菩萨的手臂可以摇动,手指出水五道。这都是工匠运用辘轳绞水所设计出来的特殊效果。皇帝既然喜欢赏灯,各地县官也投其所好,纷纷进奉各色特制的灯饰。如苏州的五色玻璃灯,福州的白玉灯,新安的无骨灯,让人眼花瞭乱。此外,百戏竞陈的现象也极其盛大,有“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和铁剑,李外宁药发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大特落灰药榾儿杂剧,温大头,小曹嵇琴,党千箫管,孙四烧炼药方,王十二作剧术,邹遇、田地广杂扮,苏十、孟宣筑球,尹常卖五代史,刘百禽虫蚁,杨文秀笛,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万端,日新耳目”。' ^, p* @8 ^* `( W& i
: E0 [7 ~! E" `1 o, Z7 ~' G* w
    北宋期间,猜灯谜活动的加入,使得元宵的节日习俗更加的丰富。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花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由于谜底不易猜中,就像老虎不易被射中一样,所以灯谜也称“灯虎”。灯谜虽然不是什么伟大的文学作品,但在制作上,仍需运用巧思。因此、谜面的设计要符合“八美”,即句练、法净、语圆、意明、字切、雅驯、超脱、体备。而传统的灯谜更要讲求一定的格式。通常所谓灯谜格有廿四种: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凰格、谐音格、玉带格、粉底格、燕尾格、虾须格、双钩格、加冠格、脱帽格、纳履格、解带格、脱靴格、系铃格、上楼格、下楼格、掉首格、掉尾格、中分格、碎锦格、辘轳格。这些谜格,如困运用得当的话,往往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
6 d, {6 ~5 B% u' D# Q: l  H0 T3 P$ a: r/ m' e2 A
    宋朝的元宵活动如此的丰富,所以平日深居简出的妇女莫不趁此机会外出大饱眼福。元宵夜妇女的打扮还另有一番讲究。由于是月下出行,所以服饰为白色。头上插有各种珠翠环绕的饰物,名目众多,有所谓“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貂蝉袖、项帕”等等(《武林旧事》)。还有一种白纸剪成的大蝉,称为“宜男蝉”,为宜子之喜兆。据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旧事》记载,这些盛妆的女子往往会在人潮拥挤的时刻不慎遗失身上的饰物,于是“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堕珥,往往得之”。
  I+ X2 W2 A# ^, d$ D5 {; W, y2 W* k6 \0 f; ^* [- x: g
    明朝张灯的日数,自明太祖始又增为十日,自正月初八上灯至十七日止。到了成祖永乐七年(一四○九),还诏令自正月十一日起百官赐假十日。沉榜的《宛署杂记》(一五九三)记载北京城内,自正月初十起,东安门外迤北大街便有灯市贩售各种花灯。靠近灯市的房子到了元宵节之前,租金就大幅涨升,人人都占据一绝佳的位置以便赏灯。明朝元宵还有走桥摸钉,袪除百病的习俗:“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人持一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一过,取度厄之意。或云终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此外、儿童也有“打鬼”、“跳百索”、“摸瞎鱼”等游戏。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还记载了另两种不同型式张灯:“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縳秫稽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径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径,即久,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也。十三日,以小琖一百八枚,夜灯之,偏散井龟门户砧石、曰散灯也”。8 j% l* ]3 Q! F8 b0 g" v7 n
; o0 J% v! l" r* D+ J: l
    清代元宵张灯减为五夜,但热闹的气氛并不为之冲淡。紫禁城内在清宫设鳌山灯,总要预先在前一年的秋天就收养蟋蟀,点灯后放入灯中。一面赏灯一面听虫声,颇具巧思。而满族又从北方引进了冰灯,成了元宵节的另一特色。冰灯是北方特有的民间艺术,分为冷冻及冰雕两种方式。冷冻制法是将水倒入模具,送到室外冻成一定厚度即可。冰雕则适用于大型的冰灯。先将冰块砌成想要的形状,再用斧、锯、铲等工具精细雕琢成各种花鸟动物、建筑的式样,晶莹剔透,玲珑可爱。动物的灯戏则有花炮、烟火、龙灯。从各种花炮烟火的名称看来,清朝的花炮制作已有繁复的花样,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等众多花样,把夜空点缀得灿烂无比。蜿蜒的龙灯也是南北皆有的元宵节物。舞龙灯,照例得用两条龙。每条龙由九个人负责舞动,再加上一人操纵龙珠,演出双龙抢珠。只见两条龙偃仰翻转,观众的情绪也随之翻腾不已。
" G& N# a5 k: x  u7 T/ O6 D: b/ O% k0 D/ C) a  S- a
    元宵节食俗: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
, h9 h! ~: r8 o; I; B' f
; \% o& w4 Q' \: ]2 G    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6 06:21 , Processed in 0.0303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