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36|回复: 1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8 20: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历史很少作为具体官职的名称。宰有主持之意,相有辅佐之意。! f! f- [) B, X1 t

+ ~6 z. x% D3 U8 U宰相连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发於卒伍”。历史上只有辽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其他朝代却都另有正式官名。其职权管辖广狭程度也各有不同,行使职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1 y9 [0 Q" \4 m! w4 j7 }

5 X. g8 y3 s6 e; Q秦和西汉时的宰相指相国或丞相,御史大夫是副职。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以大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共掌政事,备位宰相,但实权移至尚书台,由尚书台长官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魏、晋以中书监、中书令为宰相,而相国、丞相变为赠官,或为权臣篡夺之阶。南北朝时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就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中权力最大者则是录尚书事。隋代定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为宰相。唐代时又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尚书省为左右仆射,三省长官分掌制令、封驳和执行的权力,是最高中枢机构。唐太宗以后,又特派其他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衔,参与政事堂议政,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H. @. N% x9 k2 h$ m

  ?3 Y  R, `9 P; y% [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北宋沿袭唐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政知事为副。宋神宗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南宋孝宗时又改称左右丞相。辽有北、南两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金宰相为尚书省主官尚书令及其下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主官中书令往往由皇太子兼任,但不常设,其下设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掌管实际政务。明初也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总揽政务,这是宰相制度的重大变化。永乐初年以翰林官入内廷殿阁,参与政务,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内阁职位渐重,逐渐把持朝政,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属首者为首辅。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大学士行使宰相之权。但原满族贵族所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亦属议政机构,其地位凌驾于内阁之上。清雍正时,又在内廷设军机处,由皇帝特定军机大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机要,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政务官。/ s; K- I1 D. ^/ D( }

, N5 E+ R5 ?" b9 ^2 J( u9 }明清两代喜欢以古官名尊称要职,所以往往称内阁大学士或军机大臣为相,实际上自明洪武十三年废丞相后,已不再设相。一般说来,由于君主集权的加强,宰相的权力即随之减轻。
+ ?& H9 \6 v0 j, d0 A) B4 e! G
7 f! k( q7 ?1 z7 u$ @" e1、开创先例 相杰之首——中国第一宰相 管仲
" O- y7 S; g2 N7 ]) u- [; S. K
' k* g3 I$ f3 G4 ^4 ?; K. V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H; A) Y) L8 v/ q4 P

+ p3 }$ a4 @; ~( f& f: K. V. b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而桓公未听其言,于次年轻率攻鲁,在长勺之战中被鲁军击败。6 C) v! f+ x" T, Y- ~% t

+ e4 w% _2 [7 Q7 T2 J% ]9 h7 H3 S战后,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j% h" s, M1 k( ^& q
! y& A! i5 N0 W: z6 K在经济方面,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是否发展密切相关。他废除了齐国仍保留的公田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的土地税收政策,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物价,推动商品流通;鼓励商民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的经济得到很快发展。: M: r' b. c! T" T

2 \: q7 F. y+ p在政治方面,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乡6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5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划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
+ W% b9 x- y+ O5 B# _8 f 2 p. K5 B, N, j$ u9 o
在军事方面,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在农乡,5家为1轨,10轨为1里,4里为1连,10连为1乡,5乡为1军。每家出1人当兵,1军为l万人。全国有3军,国君自率1军,二位上卿各率1军。每年春秋通过狩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实现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国互相争战。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5 U4 T# P$ i) A5 \. V

5 c$ O; M- S. K, {0 P' `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派人送祭肉给桓公以示嘉奖。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诸侯国会盟,举行受赐典礼,并依据管仲的建议,订立了盟约。至此,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
$ _+ t! @% x* {$ y1 O : @0 i5 l% a  p0 {# J: M9 W5 W( u
2、才高齐天 谋深如海——秦朝名相 李斯
' f3 |! M1 i# o; N% R
3 ^% q! e; I.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 j- z# G: h  r+ N
0 u4 H2 C# Z; H  {- a8 C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 V8 E% K  e  B& A% ~6 o" R# n* `8 e
7 C% j: r* [" r' @+ M. F4 C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1 n) z, f8 p" \1 q
( d" B# f/ W$ }, }# @) r3 R; c$ e' L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 ]& u+ U- s- r  E0 A/ g! k
7 i. {% t% z8 e# f9 }$ _% D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镌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 M9 G" {4 G7 E* Y# s3 P' T! } $ _+ o" V8 ], W5 q" p
3、功冠群臣 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 萧何; D9 r) N2 k3 X3 O! [8 G
! c5 E! ^6 P) [, U5 L( V8 p
萧何(?~前193年),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初年丞相,谥号“文终侯”,汉兴三杰之首,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他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 Y" z: I/ i3 P* C1 ^5 K1 ?

1 r  N6 \9 o6 O% @* b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佐刘邦(见汉高祖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得以了解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军。
5 e2 X) O* V. l2 G 6 j! |2 u& s; k9 _5 f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以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侯。采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卒。' ?6 }2 P5 Q; Z- t8 E( w
+ b0 }! t( S; k1 p; H
4、奇谋善变 不下三杰——汉初名相 陈平' r- V( a* N% p) [' U

8 I) k4 t8 N& V) U陈平(?~前178年),西汉阳武(今中国中部河南原阳东南)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 ]* Y2 {5 @! Y0 X3 [  k0 C- I
. B( Q- ~! _' i- Z
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有大志。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定三秦时,又归汉,任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诸侯王叛乱诸役,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曾建议用反间计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祖六年(前201)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用陈平计,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汉建立后,曾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高祖死,因吕氏专权,不治事。吕后死,他与周勃定计,诛杀诸吕,迎立代王为文帝,任丞相,后改任左丞相。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劳是很大的。" f5 \7 P. w8 s6 d% Q, M: F
; j" o2 A! b8 J: {: `: ~$ H; ^
陈平曾在项羽手下做过谋土,但不被重视,后来就投奔了刘邦,陈平的“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典籍中给他总结的六种计策是:
( q. y; _1 u2 t; N/ ^# _0 G, g 7 d  E( `7 b4 i3 ?  C% }: U" h. C
第一 重贿对方将领,实施反间计;
8 g$ W0 M9 I( X, n1 A9 z " j+ l4 P: e( [$ q
第二,故意招待不周,离间项羽和范增;
, e& n. C- E, N$ [; x
2 \! `. R6 _& d& `第三,派女子出城,解荥阳之围;
3 p0 Y0 ]% U. r* m& D8 |2 {6 U
0 q  ?1 M1 u- l4 K第四,脚踢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1 X% ~5 Z. k% \( R( R% u/ y1 P" ] ; h2 W) h& K. O8 e+ u! M2 \
第五,假游云梦擒韩信;7 H% `* U. n" q& n" L* x

! b3 J' \' B& F1 R7 d第六,美人一图白登解围。
6 O4 A. z& G# n( _) z* e0 P. w. c
; S+ x' K) \+ R: e' {刘邦做皇帝后,想清除权臣,陈平学到了黄老之术中藏而不露的真髓,成功地保全了自己。陈平最后是病死的,得以善终。) _5 D4 F9 f8 `9 q

: S3 ~4 i: L5 v5、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蜀汉名相 诸葛亮2 H$ j) s+ B, _! }+ f. o# G6 G# i
1 f3 m7 M0 p  u- A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系汉司录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诸葛丰后代。东汉末年,北方大乱,诸葛亮姐弟四人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辗转至襄阳,因“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此时是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年十四。
9 R5 P  A" G; E( Q% Q
2 ^, e, I# S9 [6 Z9 R; z* f# `四年前,即公元190年,刘表将荆州治所迁至襄阳后,即“起立学校,博求儒术”。诸葛亮到襄阳后即求学于城南的“学业堂”。在学堂先后结识了徐元直、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为友甚密”,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立志改革政治。由于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亮又先后认识了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和中庐县的司马徽、蒯良、蒯越等人,这样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未来事业打下了基础。
% a8 l, n- r( J* D) [3 ?
& I6 I, L* ]* \" F# y4 n4 `后刘表上书,荐诸葛玄为豫章太守。约一年,“西城民反,杀玄”。诸葛亮没有了依靠,不得不独立生活,于建安二年(197年),与弟等到隆中“躬耕陇亩”。直至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后,才离开。在隆中,并非“苟全性命”,“未有须臾忘天下事”。他勤读书,广交游,自比管仲、乐毅,以便将来干一番事业。
' k9 u1 I/ G! r/ [: `6 V5 V+ ~
' W8 L2 `" o9 C: A( v由于司马徽、徐庶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来,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了荆、益。曹丕代汉称帝后,诸葛亮说服了刘备,建立蜀国称帝,被任为丞相。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受遗诏辅后主”,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年五十四,谥忠武。  L$ s( C9 U- _0 F- Y. Y3 J2 h" V8 [

5 ^9 H9 r, ]! N. H( ~/ n诸葛亮一生谨慎,“长于巧思”,他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 h0 h% j- @3 A  N# U
: L  I8 H1 A! v诸葛亮死后,晋统一三国。镇南将军刘弘作《诸葛武侯宅铭》,在隆中设祠立庙。明代成化年间,已形成了隆中十景。一千多年来不知为多少游人所向往,王安石、苏轼、曾巩、唐寅等都留下了宝贵诗篇。& H/ S1 w  D: M* Y+ V, ]( C, Y
8 g# v7 G+ g2 n  p
6、道破天下事 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 房玄龄 + b7 ~. ?+ @1 g+ ]$ r5 e

" z. |& p3 r- `+ q4 r房玄龄(579648年),唐朝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以字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父彦谦,隋司隶刺史。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陕东道大行合考功郎中。他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处,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与谋臣猛将密相交结,使他们各尽死力。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秦王弟兄间争夺皇位,太子建成在高祖前谮毁他和如晦,遂同被斥出秦王府。: N! c9 t9 ^7 `+ P" d$ p
$ T) C8 P* [) |0 H
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李世民),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十七年,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晋王李治为太子时,他任太子太傅。太宗征高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F( k* R7 Q6 Z! g/ W$ ?
" @; ^+ l$ F  }* k0 m5 |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 M7 P( p" p2 D4 w
( q' x4 B- V3 w7 [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楼主| 发表于 2007-3-8 20: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7、瓦岗军师 千古诤臣——大唐名相 魏徵
# I# m, q: p$ f: n! v% B0 J7 v$ z' w/ B, [

) c$ y' |& @( O* T# ~/ e/ K& o$ \* i4 B+ \
魏徵(580~643年),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 |# B4 _) p$ G7 \9 R! Y* E$ D8 o3 I: r1 U& _
. g- m' b4 }% ]: L# a& B9 o3 j
* o; W  S; \6 T
隋大业末年,魏徵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卷宗。
9 k3 u  X1 C; r# K3 F7 B
8 {* _! Z: W  i * I, X$ S! g; A! {& l' {' H
2 Y6 }7 D! B. G  ?! p6 r' _2 G$ k
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徵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徵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谕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徵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徵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徵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7 _- |' e( w5 ]' S1 Q( {
3 p  a  F2 r* V' o) L
0 ~4 @9 c8 R/ A2 z
6 g, z! Z$ m1 v5 p. m9 k' F$ f) R# i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问道:“何谓明君、闇君?”魏徵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O9 c8 H2 s- Q) o+ g+ n' F8 I# E$ G& ]

& W: O- ^5 h! Q8 f5 @9 \
" \# {/ i4 B: M* S1 D+ O' u7 b8 D4 \, w
贞观元年(837),魏徵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徵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徵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徵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贞观二年(628),魏徵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徵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徵询问。魏徵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8 L! }% ]1 U6 B! W$ O: f0 J" A: U1 Z8 l. a0 D/ V

+ j! O, p5 v5 w
6 `# S9 g4 k7 q由于魏徵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徵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徵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t' x' G: V1 A' H- }, v" W/ a  F. N

  S  C- U9 @% Z8 }- o 8 T4 y  h% r" ^: f4 h) u% M
% _. f9 g5 [7 q1 }, Y7 c' v3 d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徵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徵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徵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 ?7 _* S( C# x4 o8 Z

; G7 e% `$ r; [% W
  ^" }) U5 ~' b' b' @; Z% a) \' l0 a' ^- X8 V5 O: B5 U4 f
贞观七年(633),魏徵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徵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徵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x. B) y6 y/ Y: M) b9 z3 X$ a

! N0 M/ L. W1 Z; [0 M
* S$ ?; l0 s! q- R2 o% f4 H' ^) s
$ f7 D, q) A" z' Z贞观十年(636),魏徵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徵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徵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 m& Y, J. r# [3 d8 N
, M& G" s% q6 W- T4 @2 S5 _0 Q, Z
2 F$ ^9 B/ f3 H+ c, A9 Q0 E& s/ ]5 Z: m3 z5 P& ~
贞观十二年(638),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 k  P; D7 M) C4 x6 K" W$ S
+ P3 _. |) f& F6 o3 g
0 P4 s. `- b/ _: b7 k! d4 ~4 L/ f4 [* d6 P) S
贞观十六年(642),魏徵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徵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徵营构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 }) H& V+ A( d+ @# B
& E# {5 f& A9 m: E7 Y  ]3 i
7 K+ h& h% |+ O: V" p

9 ^) e- [' s* d4 H2 a% l8、断案神探 深谋远虑——盛唐名相 狄仁杰6 A8 T$ R3 r6 [  O- w; N0 }
& w; N! d+ V$ l1 ?

, M% R0 O- }) J8 h- t1 k* \7 }+ p) `3 U) ^
狄仁杰(630~700年),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宰相。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狄村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他刚正廉明, 执法不阿,以身护法,甚至敢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唐嗣。他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凡举之臣,皆为唐朝中兴之臣。
1 ]5 ~' q* B1 G8 x' s
( z$ @& ~/ U( d( C ' I' I. D4 |, k! Y

* R  F; Z% H% G, e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当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深得人心。
0 x6 X. u0 K  D5 x' |
8 H; @0 E! G) Z* R7 z8 U* R4 u& M6 t2 e ! L8 n" ^9 p9 S- E6 E4 |# A- k
) _8 Z# s" }5 Z( x  {
垂拱四年(688年),张光迅奏狄仁杰出言不逊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p$ t9 Q5 `# D4 m
2 M. P( n5 E0 G- c  k" e$ B& p! B8 D

8 }) `! Z0 ^4 M9 u: `* C' O) i1 |: n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 \) B/ V9 G3 \) x) u/ |! O  D7 H5 U

: K& C1 i4 U8 N8 `2 U7 s! I  y
! Y" @( a6 B8 x6 n2 r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诬告狄仁杰等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被释后贬为彭泽令(今江西彭泽)。5 Q& e, u1 ?: e# G
3 ]8 r7 W! p. l- y

6 C: b2 A% C4 p- [: u# h- |2 o+ Z* E- T* o/ P8 A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
+ B9 }% e6 D4 M6 I; y5 c2 k4 j3 K  \5 P4 p) j' x. ^# U

2 J' y! _. p/ S! u; O) F9 ?& p2 r# R# S$ C% [
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5 q6 P" `8 W6 N& V+ V, }( k
- v" _) V2 z% B: W3 {/ d

2 ~* U0 Q/ i8 E9 r4 ]. H
% ?- D" E; |, J* e: U圣历元年(698年),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武则天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朝得以维系。" R3 s& l5 H( F5 y
* l) j6 D% A  u, I

# n+ ]/ g0 ^3 a/ L1 o: L$ M
( J' w5 a# x# z% u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p. I+ d3 z  N! G8 V

0 u( X! m  s) M+ o* M ! s% U+ p& Z  d" l" W1 a0 ]+ |% |" E
, q" V( n( e- _  a3 Z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I' O6 s; c0 F' o
9 w" d/ ?, G0 F5 ^+ T/ m. D6 n

( C" l( s# H  n
/ a7 C, s& \! q# }5 a狄仁杰的一生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刚直不阿,政绩颇丰,尤其在武则天执政时,以不畏权势著称,直言力谏,成为一代名相。
# f' y, |% T; A* X+ E
6 _8 U) g5 f- m" {$ P' ] & E' R/ Y* J3 d: _/ h9 c' n% h

) v5 w0 x4 a+ X9、欲得天下好 莫如召寇老——北宋抗辽名相 寇准7 B4 q3 m; ?  ^5 Y% G

5 V$ u$ b: t/ \1 k( p % a) M" W- C) {6 G; \+ j2 e
, ?* W4 C3 I4 Y; r+ F/ }& |" e
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临渭区下吉镇)人。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封为莱国公,谥号忠愍。5 f3 Y& @1 y8 h" d6 w9 M) {

% f  I$ A, ?3 v! ^% j 9 \. Y: A- p' k( \! K) h( y2 k( n

0 G& O3 T2 |* D8 k- D; [! g寇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他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为太宗重用,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参决政事。太宗尝以魏徵相比。
/ h6 ?+ E' K) M1 Q5 T- z( Y* N
/ |: y) D9 ~3 D# @0 D
( o- y9 F+ _. U' C( `* y6 A
4 W: r8 \8 Q6 [/ X. {2 }4 [' g- C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契丹军大举南侵攻宋。十一月主力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直逼宋都开封,宋室朝野惊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南迁金陵,陈尧叟提出西南迁西川成都之议。时任宰相职的寇准,力主抵抗,排除众议,促请真宗亲征。宋真宗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亲抵沩州北城督战。宋军望见皇帝御驾亲征,士气大振,奋勇战斗,射杀了辽统军使萧达览,获得全胜,保全了北宋王朝的尊严。可惜宋真宗畏敌,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执意求和,派曹利用与辽邦订立了每年输辽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断送了胜利果实,然而寇准的历史功绩却载于史册。
, @# _# J: I& V) u4 l7 I4 z
4 h; \2 V1 B+ F; n6 d& c3 u
' j: e- `: L3 }! X# d2 i4 D  v" r: U) n* O1 z( c
1006年,王钦若谮言寇准澶渊之役是以帝为“孤注一掷”,昏庸的真宗罢免了寇准,虽两次复相,但仍被丁谓所谮,先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后贬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4 I  A! O# }$ Y, ^1 r7 d- G
3 y. }6 Y. `3 U1 m

+ x  Z& C' c& y# p3 K. o
& N7 ?% v3 E, W" n; B3 M) z! b1023年,寇准死于雷州,有《寇忠愍公诗集》传世。
1 h0 J4 _/ ~5 F3 _* o6 o$ ?4 y, v+ D! z5 }3 d7 n8 `/ B6 r: W

0 M- b* u3 d  ~6 U0 S. {7 _
; B8 A6 S, u8 E5 k; a1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人民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己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即见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这道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廷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寇准廉洁清正的官德,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楷模,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赞美。9 Q" K% F$ ?4 X5 y+ f) ]
( ~% u( l& L' N: b9 {* ^6 @

/ i  `0 Z+ k: W; e  h
) u6 w4 l* L# w$ A: {* N10、熙宁变法 争议不休——北宋名相 王安石
4 z; f# z- @" B0 U/ h) h9 j' X9 o9 G/ \: x0 M0 ~

& @& f/ s% m- Q; h* |. }# [
' e7 B- x! P5 Q+ Q王安石(1021~1086年),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
" {6 w7 t, {, s4 B# P% W3 P! r, T  j/ E- G4 M" A. Z
* n% v. t4 n! C* o8 v6 E

- O# i9 l: ?2 o8 q3 k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y; @5 t4 U9 z% M
: ]6 y5 V3 o5 P- m# C$ R
5 V9 S, g+ x: L% h
* C3 D% q- g3 |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由于司马光等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w/ X. S6 b7 O. u

  q* P0 e+ z  ]0 S0 _
0 C+ r. ]' ]- U4 F. Z! b( T; o( s" m4 [5 ~* C7 f- {3 m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4 B3 ?' R1 @6 m' h! s7 o! c1 q; H$ B% n& N+ }# |: ^8 F2 _

0 a3 ~# m  E0 j2 h* U/ Z3 g8 q2 d, S) u( h& E. j5 X  e2 J
11、辅佐天骄 北国卧龙——元代名相 耶律楚材* ]! T( t( Q) d: Y7 f" V0 W$ X

8 X& N& @7 h! g, k& T, t6 W " R, g- f0 @- [; @/ k/ v6 l( v- p; I

; N5 {! u  w3 |; F  Y* I# K耶律楚材(1190~1244年),元代著名政治家,三朝重臣。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辽皇族子孙。世居金中都(今北京),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金宣宗时,任左右司员外郎。1215年,降蒙古,随成吉思汗西征,占卜星象及行医。拖雷监国和窝阔台即位后,日益受重用。1218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从军参政,官至中书令(宰相)。1231年,任掌汉文字的必赤长(汉人称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g( |7 d: m1 d; G

" g: z" C: E7 r9 S9 o9 f# V : G' f. a4 K: o  w* _9 c7 B$ D2 @& Z

: g0 C7 l. H0 y$ l% Q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满面胡须,当时有“长髯人”之称。他勇略过人,正直廉洁,在朝廷内外威信很高。元朝的一些重要典章制度,大都出自耶律楚材之手。成吉思汗非常赏识耶律楚材的才华,他曾说过:“此人天赐我家,而后国君庶政当悉委之。”- x! p+ R# i7 m

0 M" K6 @- Z8 [; p2 \- p0 o . R% a5 ^/ y1 F* X, ?% D

3 j4 z! _# r  w* s曾助定君臣礼仪,奏立燕京等10路征收课税使,推行赋税制,阻止蒙古贵族改农田为牧场,建议把奴隶、农奴和驱口收为国家编户,反对大规模屠城和蒙古贵族横征暴敛。还奏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编印儒学书籍,保护请用儒术举士。窝阔台汗死,乃马真皇后称制,渐被排挤。死后追封为广宁王,谥文正。耶律楚材死时,不但很多士大夫涕泣相吊,连蒙古族的一般老百姓都痛哭失声。根据耶律楚材的遗愿,他被安葬于燕京故里的瓮山(今日颐和园万寿山的前身)脚下。著有《湛然居士集》、《西游录》及《庚午元历》等。9 n  |1 r6 U+ l- b' ^
/ l. Y- e, H3 g

3 J) D1 k) O4 k- Z% `/ D3 W# R! v' ?
12、帝王之师 救时宰相——明朝名相 张居正
# S/ ~7 V/ F! K/ U5 I7 u6 w7 p' o3 Z( C" ~) c
3 Z, `+ I& ^- }( d" b: H; y! w" L
" q) z1 b2 @' T; W
张居正(1525~1582年),明朝名相。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生于江陵草市,死后遗体隆重葬在江陵城东门外,世人称他为“张江陵”。* B* I7 ^( s9 I' x) M8 v
* _4 h3 @+ k& r* g8 @4 u

: K+ H* L; Q$ k; M0 g6 t
: m( t# s9 W) }" f! \5 K他在为官期间,大胆地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改革,使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6 ]4 B& a" b* v" ~* d

0 Z9 Z4 o( v0 K4 N3 p 4 E! R9 y# M3 p- F: S# _0 p

$ u2 Q: H' l1 I- T- }9 `  E- q( m0 w张居正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经会试、殿试取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25岁升为翰林院编修,43岁进入内阁,当了大学士,48岁当了宰相。那时,封建统治阶级昏庸腐化,军政败坏,财政破产,农民起义,此伏彼起,阶级矛盾尖锐,危机严重。他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一方面,以“得盗即斩”的手段加强镇压,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使民“足食足衣”革新政治的措施。& s6 y8 b2 V( H& k  W$ S
6 v; }3 U8 e; m: {

0 a9 J$ I% ^6 m- m! W) T2 U+ {: y8 [9 a; M4 R7 c; k9 p: y* ?4 o
(一)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当时行政机构雍肿,人浮于事。张居正把能合并的都合并了。 如天下钱谷在户部原分属13个司掌管,他把它作了必要的归并,实行了统收统支;对不尽职或只拿钱又无事可干的官吏,尽行淘汰。据说,仅万历九年,即裁中央冗官419人;地方冗官902人。在精简机构时,还进一步划清了政府各部门的权限职责,严格官吏考核制度,加强了人事管理。这样一来,既减轻了朝廷支出,又鞭策着官吏们更好地工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T5 ^; g9 y1 v* s5 H' k4 f5 ^. H
* s: R. W  f3 `. v/ _, \9 C
8 W! S" q2 G; F$ y

6 P4 W. q/ f6 s4 `% c* B7 `(二)严肃法纪、信赏必罚。张居正认为“赏罚功罪,须至公至平,人心乃服,人心服,而后可责其用命。”因此,在他执政期间,凡是违法犯纪的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地方豪强,一概绳之以法。徐阶曾任过首辅,也是推荐他入阁的人,但当徐阶的亲属对清丈全国大地主隐瞒的庄田进行破坏时,他也决不宽恕。黔国公沐朝弼累次犯法,因是功臣世家,别人感到难办,但他仍然将沐朝弼逮捕治罪。他一面大刀阔斧地整肃吏治,一面带头不搞行贿受礼。比如被他推荐用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来被封为宁远伯。李为了报答他的推荐之恩,曾派人给他送去钱财。他严肃地对来人说:“而主以百战得功勋,我受其金,是得罪高皇帝也。”坚决不受。因此,他主持颁布的一切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 B6 u& q) i8 [) x4 ]
2 R. v2 p4 t8 k8 @
4 q$ }8 l# B& C5 s4 Z7 n7 F- a1 R; [6 o8 Y; w# n; k
(三)蠲免积负,减轻人民负担。他对神宗说:“今尚有一事为民害者,带征税粮也。夫百 姓财力有限,一岁之入,仅足供一岁,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有司避责,往往将今年所征,抵完旧逋,即今岁所欠,又为将来带征矣。”要求神宗责令户部“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蠲免”。神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免去了农民在万历七年以前积欠国家的 钱粮田赋。
) Q3 \" S( Q2 q* F9 a0 C2 ], _
3 T* x; f' l( M3 }
* H; f0 x5 A, N, k' q7 l
( `; ]" W9 S2 {(四)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他曾上书神宗说:“今后用人,但问功能,不可拘资格。他曾引用李成梁镇辽东,戚继光镇蓟门,使得“荒外詟服,边境坐拓。”他又用潘季驯黄河,使得“堤工早完、转漕无患”。所以史书称他“善知人”。在他执政的10年期间,“边境义安”、“太仓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积金四百余”,“一时政绩炳然”。正当张居大力整顿吏治,实行政治革新的时候,御史刘台在神宗面前告了他一状,说他“专擅威福,罔上行私,横黩无厌”。张居正知道了,对神宗说;“臣之所处者,危地也;言者以为擅作威福,而臣之所行,正威福也。将巽顺以悦下耶?则负国;竭公以事上耶?则无以逃专擅之讥。”对那些攻击他的人以迎头痛击。万历五年,他的父亲去世。按照封建礼教,他应该回家“守制”。但他考虑到国事纷繁、主上年幼,仍然“吉服视事”,没有回家守制。这又引起了一些人的攻击,说他“忘亲贪位”。吏部尚书张翰甚至捶胸长叹道:“三纲沦矣!”但在他的坚决抵制和皇帝的支持下, 这些攻击他的人,都一个个受到了撤职的处分。
( c1 a5 Y# o# p9 z. V! q
2 \# w* s% \1 `' F3 J% ` 8 v# e# L, E) y; F' R6 c

7 l* h5 H* N4 s" I1582年,张居正去世了,过去因攻击他而受到处分的人,一个个官复原职。中官张诚在神 宗面前说他与冯保“交结恣横”。并说他家“宝藏逾天府”。御史羊可立指责他构陷辽王。辽妃又上书为辽王辩冤,并说辽府金宝以万计,全部入居正家。神宗被这些谗言迷惑了,遂公布他的罪状,下令削去了他的官秩,剥夺了他的谥号,查抄了他的家产,几乎劈棺戮尸,他的长子张敬修被捕人狱,其他亲属都被送到“烟瘴地面充军”。抄家的结果,才知他的家产不及严嵩的二十分之一。到1621年熹宗朱由校即位,恢复了张居正的官秩,重新予以葬祭。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礼部侍郎罗喻义等为他鸣冤,他的冤案才逐步得到了纠正。他的子孙也官复原职。 张居正不仅热心于革新政治,还留下了一些内容丰富的政治论文和感情真挚的诗篇。有《张文忠公全集》传世。5 [2 @( b/ W. T3 c, U# m: m
: u0 @* o7 t! c+ h9 A+ x
: ?8 n3 D+ B; h2 c) P
- i+ {) i. c7 m! d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 G1 Q! j9 \4 B* V
; l: m0 F4 R9 o+ b
" K; y# E. M8 L
8 n0 X4 ]$ I3 n5 f* T+ T步入仕途 锐意改革 整饬边防 改善蒙汉 创行考成 加强内阁; {  P+ D) i, T2 C8 t
+ F& r8 v- K/ C: b% K7 }# T
整顿吏治 伸张法纪 清丈田亩 一条鞭法 劳瘁国事 人亡政息/ X/ A8 W4 l6 j# R" m8 k9 P  z
) q; r9 n! x1 y

+ _2 }& _4 V3 B8 q
0 ^- [& a% z( ?+ D0 j$ z) U13、文胆武略 官场楷模——清代名相 曾国藩* v$ u# O8 e5 L3 Y5 @& T
5 g4 b' H+ d+ g) y: E; Q
' }1 X4 ^: A5 c1 w

/ y: y( e) V% [" @; y7 F1 e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改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 ^' U% _3 j. Y. U" Z
+ i4 z% a; e: @. m2 F) f  p3 P. L) E# O

- h. q0 a( C$ c+ D& m# v6 X+ b& u
; I6 x% S( M4 }5 @$ |$ o9 o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从倭仁等习程朱理学,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曾两次上疏,为清廷出“教诲、甄别、保举、超擢”之策,为朝延赏识。道光三十年,署工部左侍郎。咸丰元年(19851),署刑部右侍郎,咸丰二年,署史部左侍郎。是年四月,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忽报母丧,告假回家守孝。
  x0 t* q0 ]+ [' ^
; V# m% w0 F& p- h& n8 Q ( {# \3 w* S9 [( [) l- L/ v" H
# a# [, m/ ^- @0 w" L8 Z6 X, t
其时,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围长沙,克武昌,轻取沿江州县,江南大震,咸丰二年十二月,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曾以罗泽南的乡勇为基础,“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创办以“忠义之气为主”的湘勇,将办团与办练分开,着重练勇,网罗罗泽南、彭玉麟等一批程朱理学信徒,以及同乡、同学、亲友为骨干将领,知识分子为营官,招募身强力壮的农民为士兵,组成一支地主阶级武装。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勇的链条,士兵由营官招募。每营士兵只服人营官一人,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较绿营兵战斗力强。他驻衡州,造战船,劝捐助饷,大事训练。
. z! x, l$ o" B! A; K# u) O! B  e
$ `2 s1 r# y$ _7 T) `* y+ |: k

+ p0 s- x4 |( l+ X9 ~咸丰四年(1854),湘勇练成水陆两军17000多人,成为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 N( i( `: m. ~& n' X: `4 T
6 i/ U1 _! g. f" t- D$ d- T7 a* {
5 l6 X2 R, e0 p* G

  v9 |2 ^0 \8 K曾国藩治学严谨,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定影响。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反映了曾“修身、齐家”的封建道学思想。所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钵,为一时所宗。其家书、日记,人颇称道。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计128卷;今辑有《曾国藩全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6 12:24 , Processed in 0.0320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