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印发《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1 o" f6 S+ V6 B: K; _" f$ H# E' u; V+ t. Y! E" J+ P( d
g( l& e' T! V! A5 k
国科发社字〔2007〕77号2 v' q+ d" J3 x
1 d# V" j, I3 r1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政府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o& p! A1 j5 e, M0 I/ Z" A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导全国中医药创新发展工作,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十六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 K# V3 `1 w0 \" J
联系人: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邹健强 3 X W+ Q: g @
电话:58881438
. y6 @( N6 B; {2 W. j' K4 I+ ]0 }+ m 附件: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 q0 G# n; T; o4 F
8 \" R% a. R3 X7 M' M* V' W
1 W, g& p" [+ ]
科学技术部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g7 s! F; Y2 O4 q( H( S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教育部
1 i: g, i2 z4 {5 k$ F: Y/ y! {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农业部 商务部/ i' R, Z8 l {. N4 t. s7 o7 k
文化部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 k& E4 i, n3 m$ r. Z& a6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林业局
- w. l. f+ J7 A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国科学院1 y0 i' D5 P e- L. J, y
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U2 n+ Z8 w+ w% q. V, r5 X& Z& Q( @' `/ @
二OO七年一月十一日
+ _2 s( H0 u/ D5 R G+ s; G$ d% B% q; r& D+ V
" z* C' H9 x7 g5 _+ I
: y5 @: y3 @) J, ?+ z7 S s ~& L8 y8 Z
! `; |+ R- J9 c+ ~--------------------------------------------------------------------------------
* x/ A- J7 }3 {( y* e
7 N2 O M) Y! ?* y! M5 \4 ? 附件:
4 e$ j9 Z* C. o+ Q2 ^0 `
, L$ K$ e9 L- {2 D% J6 L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0 M% z- c' m8 N
(2006—2020年)/ u0 w1 i$ O# O( i1 @
. j6 @+ G: ~4 J* M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特制定“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 t" ^$ U( T+ }! g. w) i
0 S/ f. z- Y# _1 d. k (中医药泛指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和民族医药。)) }+ Y/ @7 E: d% Q: l, B5 S: Q
% v8 ]4 X. U' B
一、形势分析/ g1 u2 d# R0 g7 X2 j* B
; u, _7 i6 O J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5 c1 ]: s. h& {0 I: S* S/ u. L, k: \+ _' Q4 l
1.趋势
5 q7 a8 v: o, h) B- E; V: i! D, o0 p( R$ _3 l1 E
——努力丰富和完善自身体系建设已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转变。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现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
& T# ^2 [! x$ _8 b; \1 _——科学技术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还原论和分解分析为主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要求,科学技术出现了从分析向综合、局部到整体、结构到功能、静态向动态、简单向复杂的转变。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创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 I0 V4 h- A& N! L. i
% J% j% U8 ^8 ^ h# {4 d0 ]' `2 C
——经济全球化促进多元文化相互交融。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不断扩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全面走向国际。因为原有的疾病没有得到充分治疗,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重新关注传统医药的作用和价值,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应当推广使用传统医药,从而给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1 C& L+ x7 X! b2 V
5 T: X8 H5 Y0 `$ ^& Z 2.需求
4 a2 z) d6 k! x
+ C: S6 P9 C8 [( \2 `$ V8 { ——解决我国广大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是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医药具有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将有可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医疗保健模式。 - m1 U# f- K9 @! b% m- |; n
& L" I8 `6 w N: B3 J# |+ L
——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中药产业。中医药产业是我国拥有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的传统产业。挖掘传统医药宝库,推动其创新发展,培育以中药为基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业,将对提高中医药市场份额,发展中药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扶助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综合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7 h: \: r- Q3 ~" c' J) c4 b/ M' n3 }+ `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并对世界有所贡献。作为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模式和价值观念得到传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
5 R" R7 ^* {! j! k# ]) C( g1 k0 \) H& e( y$ N$ A
3.挑战 W( E1 T, z, [7 g% Y& \) \
9 Z& K s; P1 x: V ——中医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学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而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比较缓慢,还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医药还未能进入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其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亟待挖掘。9 ^1 X! ^" r: ?5 }
1 m4 i/ f" v$ ^$ t' i ——中医药现代产业基础不强。总体来看,缺乏优质高效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中药产业链尚有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标准化的专用制药工业装备;中药商业流通方式亟待改造。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洋中药”返销进口有增长趋势。, g1 o6 M$ t0 y3 X+ B9 s
# ]8 q0 @ x+ E3 G" y6 N ——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中医以整体、动态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没有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而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已经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 ?" a) W& K; V6 P; `5 @) s; k" \$ w# \! j% f/ | W" R% D
4.机遇
. h/ o: s" J7 V& z7 }
/ T$ i' ]: i+ F) P. e! }5 c4 h1 `8 X$ J ——中药现代化为中医药整体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十年前国家提出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经过广泛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推动中医药整体发展开创了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通过整体规划,有效集成国内外资源,开展中医药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有可能突破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从而使人类认识生命和疾病过程的方法和手段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得到充实和完善,进而走出中国特色的医药自主创新之路。9 E- @4 n9 k: m1 o) n
6 O( ], F) O. T2 t ——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中医药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的建立,改变了西方生物医学模式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的问题。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疾病防治战略的“前移”和重点的“下移”,为中医药发挥整体观、辨证观、个体化思想,对疾病、亚健康状态进行防治和综合调理,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提高生存质量的优势创造了机会。
" n) s& ], x5 t
; V5 R+ ?2 p% C* p4 O" ~" ` ——现代科技发展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产生。21世纪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复杂科学和系统科学为前沿的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新兴学科不断产生,不断增长的知识、大量的数据库、分析工具和技术,为证实和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关键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可能,为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n+ C+ Q: h, @, m6 }0 h! a7 ~5 {
- O; C& d9 t* n8 X9 K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 h/ |# g, J7 a- M
4 ~' L# W& L! d 1.指导思想
6 n0 x7 _9 j7 M% Z- K* k; M) Z |, @; ]# k% I9 |* A
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根本宗旨,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证实、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我国的医疗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不断满足广大民众的社会需求,确立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化能力和国际市场份额,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6 a: H& {$ b8 n u9 \0 p% |. f
! s7 b+ o" ~" c& Z/ H' v' g! r- d 2.基本原则
4 N* I+ \7 ~: g( @% i- m9 K, R7 W
' K- ], h, v8 w0 ]) t7 J7 O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的基本原则,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 l- Y) ?8 D4 b6 N4 B
- w# W, w4 K/ \ r. V7 ] ——继承与创新并重。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要在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保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自主创新,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技术体系,进而提出医学整体发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
8 e1 b# o5 K* p4 n# S
& k# X" T3 }0 r6 N1 x ——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中医是中药应用的指针和开发的源泉,中药是中医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中医中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中医药学的显著特点。坚持中医中药在临床、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整体性,要注重从中医临床研究中发现问题和探索方向,重视中医基础研究的作用,强调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的中药基础和应用研究 ,中药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服务,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2 \7 C% z& X7 n* q8 Z$ L9 L
: ^- E" [. C# ~
——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国际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之一,现代化是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现代化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以国际化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达到沟通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目的。
8 Y, d$ B$ |/ _/ N1 f+ ^ E z& m# z- V* I- g% P
——多学科结合。中医药理论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多学科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途径。中医药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要认识和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必须博采众长,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海内外的合作加以突破。
7 t( H. K; f( x, ]% X4 G4 s, {8 o& B+ f0 ~. L. d# V5 f0 F, J$ d
3.战略目标& ^9 B' l" |# w* |& [! d' A* W, q0 B
0 \) J! t H( ^' m6 ]1 z, T0 d
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争取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新贡献。0 x- k5 h, e; i# M, M1 p1 S
/ f2 s& F* ?' B0 f' A# C/ ?
为提高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力,要努力完善中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健全中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体系。9 G5 X& S1 p# t- t1 ?1 q6 a
% S3 c0 T, \% [; n4 B5 m4 I8 X2 O
——完善中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和养生保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技术与设备的水平与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重大疾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和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及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医医疗服务对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3 }: r2 s% U3 m: n7 [. T0 r3 G
% p" ?. |$ U: v2 a2 `3 D3 S. f
——健全中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发展中药农业,提升中药工业,改造中药商业,培育中药知识产业,促进中药产业链的形成与健康发展;保障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强化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研制一批能够进入国际医药保健主流市场的中医药新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发展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中药科技产业基地;中医药产品在国内外医药市场的份额显著提高。3 m) k1 b U# P5 {1 ]) w9 C0 _3 G" }
- _8 n+ d/ d7 `: J
——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完成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制订一批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基础标准;建立多语种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译释规范,中医临床诊疗和技术规范,中医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与再评价标准,中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及制剂的质量标准,中药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等主要技术标准;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评价和市场准入标准体系,最终形成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7 _* U& d8 n1 k+ s6 o0 T. }. U
8 ^- R) B5 k* K. G# t
——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效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传承方法,初步完成中医药理论和经典文献的系统整理和诠释;开展民族医学及民间医药的系统整理和评价研究;多学科结合,深入认识和挖掘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建立中医药知识库;在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同时,丰富发展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8 h/ M# ~ [8 X+ \* D- F8 u
2 c9 G8 O8 J5 N
——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在集成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方法学体系;建立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重点研究室(实验室)、临床研究基地、工程中心、科技产业基地等创新能力建设和研究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构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
% S4 i! g) ?4 e; v1 p0 X1 Z* K% R
——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体系。中医药的国际及区域合作发展取得突破。建立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中医药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培育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队伍;建立国际传统医药科技合作协调机制;包括一批发达国家参加的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取得显著进展;中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体系开始形成。; q, C/ ^) L# K# 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