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入門手冊 ( 節錄整理)
2 Z$ A7 t, A# Q9 F5 ?; @
; a/ H' h' e) E7 O( n, l! B三皈依 & 五戒 3 D. b5 ^* A% ~6 e0 G* y8 u4 ]
$ F' U; g7 I6 v# Q. b8 [! s# }
三皈依7 o% O6 u& D0 F3 v h) m$ K) o' V
" e0 W0 M( y& m3 l( G3 d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为白,转染成净,把心地住于正念清净境界;「依」字是依靠的意思。普通皈依二字简释为依靠,救度, 恭敬等义。如把三皈依浅白地说:皈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皈依法是我依靠佛教教义求得真理,皈依僧是我依靠僧伽引导,正信佛教。换句话说,皈依了三宝可得救度,好像大海中的航船,需要有指南针,迷路的小孩重归慈母怀抱,便可获得天伦的温暖与慰藉。
- T- n. c" p" J
4 K U( [, M% s. H$ T2 i' f皈依三宝是进入佛教的初步仪式,表示正式做一个佛教徒。要知道一个忠实佛徒,是要实行佛陀的教理。佛陀在世时告诉弟子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话是佛教精要的教义,只要依教奉行,恶事不作,善事多做,心地一定会快乐。
9 v a) C& c' V2 ?
% V7 K# d* o' M, w) _8 f' Y佛陀是正觉的示范,为我们人生大导师;教理是指示人生正道,消灭烦恼与痛苦清凉药剂;僧伽是绍隆佛法,代表佛陀转法轮,引进众生入佛智的比丘。大家要时念三宝的功德,念念不忘至尊的导师(佛陀),生活指南的佛法,代表至尊的僧伽,使自己的思想纯正,心地不染,行为善良;同时更要努力作利他的工作,表现佛法救世益人的精神,完成美满快乐的佛化生活。( Q1 p# @/ |& |$ y* l
9 H) \, M8 |' h j+ ?五戒1 T# U5 R$ Y; D4 p8 M
& k, u% S- J) A7 P; V佛教分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于大乘直达佛乘为基础,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阶。佛法流通于世间,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合时机的教法。五戒谓之人乘正法。能受持五戒的,可保人身不失(不堕恶道轮回。)五戒即:2 b3 k7 @% x j$ R. H
) b: G7 F4 w' }8 ~6 L0 w, @8 z, s
3 l; D- P* u2 @1 }3 j(1) 6 r# y% l$ u, c' G
不杀生戒 ─ ─ 戒经所载: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飞蠕动,微细昆虫,只要有生命的,都不可杀害。杀害的方
4 [. X' R2 K$ K( y; A" ?; y% K法,有自己亲自拿刀、枪等杀器,或用手足伤害对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杀害,或看到他人去伤害生命,内人生起欢喜的,都是违犯杀生的戒法。因此禁止杀害众生的恶行,名为不杀生戒。
/ @' j e! V ~" S& z* ~+ |3 x2 h9 L" u- f* i$ t/ }+ n% ^
(2)
; f9 b; s1 G* V7 o* o. L不偷盗戒 ─ ─ 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戒律所制,上至金银贵重物品,下至一针一草,不可不与而取。不论是7 B2 u( l, K6 J" P3 `9 y
佛教寺院的三宝用物,或家庭中的用具,若以无理的手段强夺、或偷窃、或诈取,都是犯偷盗戒。远离偷盗的过患,名为不偷盗戒。 6 s3 k9 H' t* v( @: p3 A9 g8 e
- S% R5 X. n* B* c(3) 7 `! c1 y2 o5 @1 _% F
不邪淫戒 ─ ─ 制止非礼的邪淫。除正常夫妻外,不得有不合理的行为包括看不正当的电影,书籍和画报等。 . O& J0 O6 d; J8 v. K
9 G# A3 m. E3 T# e8 o
(4) # z9 G7 ~; @: N% n( \
不妄语戒 ─ ─ 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
* W* C; p! y5 q伪诳骗的话。 9 o5 m( X+ a9 ]
4 M8 V* ] }5 K
(5) / ~ T/ u M9 r! J9 t7 W
不饮酒戒 ─ ─ 即禁止饮酒以及吸食大麻、白粉、迷幻药等,因为这些物品,能令人神志昏昧,会做出杀盗淫妄等
/ r* Z) M d' K0 y7 B2 W糊涂的事。
5 Z; Q# r& K$ w# v6 z# z/ Z4 H. Y( A
2 G2 p7 @% d7 B' W) C; O$ j) ?: D! z+ D
十善业道
9 }( H+ p& s. U+ q6 a* k( M- }' o g- L G! q# X) X! O1 t2 r' p
由五戒扩大,即十善业道,谓之天乘,能修十善到达上品的,来生可享受天福。只是五戒侧重在身的修为,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动念而已。因此可以说,开五戒第四的妄语为: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的四戒,合起来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 )不绮语,(八)不贪,(九)不镇,(十)不痴,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道。现在将十善业道略述于下:
/ I' d2 v: P: ^- I5 V" K) k3 _5 b5 o
) [/ x3 i1 J8 ~. k/ K
: q( M9 e# w! M: W- f6 R(一) . e- c! K7 [% }1 ?, `- |$ ^' l
不杀生而慈心于仁 ─ ─ 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孔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愍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 ]( V7 x" G% f& @3 Q. U6 P
1 S. g" b( `; x5 n# w(二) " g; I3 j) B2 R) A4 Z. Y
不偷盗而义利节用 ─ ─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知利己而须利人,即利人为利己,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信,则无偷盗之事发生。 7 G0 G9 {5 ]6 e& h
8 m* O+ C4 N. |) [- m(三) 9 \8 U! s( i: I9 v
不邪淫而贞良守礼 ─ ─ 即依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
7 I8 p' u% N2 M l) _5 ^: h8 c) G) v% P
(四) 1 k/ w# Z% B1 w6 V; x1 d1 P1 F
不妄语而诚实无欺 ─ ─ 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 D* d4 v2 R: s# j& @; w( ]" n
2 `/ q7 \: H0 [- \6 d |(五) ' D1 g8 \7 R! @" \
不两舌而无争是非 ─ ─ 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两舌灾祸,可导致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 E2 c: L( I/ i1 K% [$ {: @4 S- {- i$ x, R R1 F
(六)
" O# M- i# x0 F& q! k不恶口而出言慈和 ─ ─ 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所以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 A K$ L2 ^+ \5 J( H( Q
( J8 z1 i, ~5 p* ?' ?$ D& Q(七) 7 O7 ^ K. N' l7 ~% q
不绮语而言说有礼 ─ ─ 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绮语者,死随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说话要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庄严威仪,必为人敬仰。
# x3 a$ V4 X! ^, `7 N
) H+ o4 B+ C, u$ s$ {(八)
" ~/ Z0 G" }2 @" R y" T4 Q$ K# y不悭贪而慈心舍施 ─ ─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名、色、财、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做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来的钱财,除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 # l ~/ Q$ {; Z' f+ |4 V8 Z" X
2 ^8 B7 d5 }/ f- E(九) : s; F( _: w5 ~0 y
不镇恚而慈忍积福 ─ ─ 镇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导致杀害灾祸,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镇恚,勤修慈悲忍辱美德,远离镇恚过患,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8 A+ ]& n, F; o( G
- `8 q( ~- j) M2 w8 W) ?- R
(十) ( r5 S' O5 r- m% o1 y. w
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 ─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是名不愚痴。
! }3 ^+ m' n6 J0 u6 c5 l0 f d) e* O) G
0 ~& q( w0 C d6 T6 W0 H# f' H5 V) K
8 |0 H8 B: O; H8 V8 C9 f" e! q
以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为身三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为口四善业。不悭贪,不镇恚,不愚痴,是为意三善业。
8 b+ F5 k9 r3 C8 m* Z1 I0 y6 _0 Y: ~5 R! R1 m [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话是说依止佛陀的真理,修习智慧,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学佛的真义。十善业道,一方面制止外在的恶行,一方面净化内心的善行,以达到建立人间净土,才是现实人生佛教之目的,也才是适合时代需要的佛教。
( V) ]+ W: T- K! b' X* }, J5 _( H
: W+ q. l( n$ @# H' B' K
& y, k( }2 L) l T& x9 X0 A+ [- u8 Q, ?3 S" s
八关斋戒: S' Z9 |3 v0 K9 _
1 M% n8 F3 i3 ], L( G: m/ L; C八关斋戒,又名八斋戒。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使其能随分随力,学习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八关斋戒是由五戒,再加上三戒,即是八戒:
; `: \6 C" Q6 a7 e( P& p8 x& ~* X3 c
五戒是:
5 G9 T$ `. v8 b. M: P$ f, k5 Z: [3 K
(1) 不杀生, 0 T+ c: n$ r- R' r7 B
(2) 不偷盗,
& ` {5 j/ C8 B" K% |# y9 g' _(3) 不邪淫(习八关戒斋者守不淫戒,不但制止非礼的邪淫,即夫妻亦不得有淫), 3 V/ M; l6 n4 a
(4) 不妄语,
; _6 ^, S# F% C# D! c3 Q(5) 不饮酒。再加上三戒是:
' d, U6 e; Y( R9 V$ H) m, b5 v(6)
; W$ a1 M2 F0 L9 b不涂香花鬟,不观听歌舞 ─ ─ 即不涂脂粉香水,也不戴花环金饰之类;应穿纯色衣服,不要往观歌舞妓乐,或到娱
; g$ J) Q- d. f乐场所去。. Y* _ B) K6 O( G
2 W3 O8 L: P- i* Y/ p4 @(7) 不卧高广大床 ─ ─ 不睡高而宽大华丽的床铺。
* X" ]! L# Q* i; o7 b(8) 不非时食 ─ ─ 即过午之后不吃任何食物,只可喝水解渴。 % y- Z0 m. V, p9 G1 l
4 r/ g$ p% w# ?6 x6 ~( T2 n. u) `以上八关戒中,前七项是属于戒法,第八项是属于斋法,故总名八关斋。八关斋戒的「关」字,是关禁或关闭八种杀盗淫妄等罪过之门,使之不犯,斋只是过午不食之斋法,所以称为八关斋戒。
+ L4 p' I, z* H' S% R
- @; O5 }8 _" W( O+ p8 I此八戒是由出家十戒法择其重要而适合在家居士,短暂过出家清净生活的戒。所以出家在家都可以方便受持
, f" F) W6 c4 n% l$ k; ^% J0 h+ @9 B B% I( S0 _/ S: B6 s
' G/ D- x! @! U, v7 D
六根本烦恼
' X, L/ @- [1 U. |
6 _! n6 K" g( l, Z4 O# I0 R0 [. J( f8 N O$ G
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这痛苦的来源,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的。现略说明于下:. |# f8 @/ v! K! w: z0 |
" A1 ^" }5 }/ K
- d6 y1 ~- ?% P$ Y
" M# W7 U* n) A0 r(一)! I; a W! Y. p6 a2 ? H
贪 ─ ─ 是贪爱,贪恋,贪着。对于五欲过分追求,或不义的窃取,或对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的理法,悭吝不舍,不肯教导于人;只为私欲,损害他人。若贪之不得,心内痛苦,所以称为烦恼。% O0 i( M- m7 k
, d4 M# J/ @5 U+ Y0 i3 x
(二)
: K# l4 a8 E& E) W5 ?8 C2 o镇 ─ ─ 嗔恚,对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或饥渴寒热到来,无涵养心,而怨天尤人。所以华严经云:「一念镇心起,八万障门开。」
7 o. H3 R% Q/ n# X8 x' z8 R9 }8 C- i+ G! V7 K! l$ g0 k
(三)
' T* c& a2 D# y7 g痴 ─ ─ 是愚痴迷昧,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名为愚痴。因愚痴而妄生贪求,求之不得,则成镇恚。故愚痴为三毒(贪,镇,痴)总根,能造伤天害理之事。
/ ^; P- w4 U5 U( q# ?$ }3 t
- i& e& E- a8 v9 M- b(四)) }) X' V( h a5 s; n
慢 ─ ─ 是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对于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过自己的,乃至与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现轻慢态度,造成不能与人和睦共处的苦恼。
N+ E3 V0 W7 g+ H
0 C- B2 h9 G) ^9 `(五)
* y3 [5 m' O! |* [$ B r疑 ─ ─ 是怀疑不信。对佛教真理、善恶业力、以及世间一切实事实理,都不能诚信无疑,而滋生邪见,造出是非恶业。! |7 g: i6 n8 u6 l9 t6 Q6 n. c
7 D9 M; p! n, X6 K" j) M
7 ]6 Z- X- t7 c7 {
% h, c9 D5 R9 \( H以上贪、嗔、痴、慢、疑五烦恼,谓之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其性质顽钝,难以制服,不易断灭,故称为五钝使。
- t4 @ w8 ?2 e; X
8 G9 j( d4 C- `. w8 z 8 ~$ t* T! }6 K' H# M2 s J# c
- s7 I7 A, H% f; |(六) 不正见,由思惟不正,产生错误的知见。有五种不正见,即是:
! a6 x) Z# c0 G) s6 J(1)
6 r0 i) p- u8 \' y7 V1 ` V4 p* o身见 ─ ─ 或我见。因执此身以为有「我」,其实此身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是无常败坏之物,由无知而执之为永恒不变,即是身见。3 O1 a. N! W" j( N3 T3 e
& h Q# p0 t! G1 Z5 u, R: t: l8 E
(2)
: O; E2 |: k8 ?) s2 a* k边见 ─ ─ 边是偏差的意思。即谓所得的知见,有所偏蔽,各落一边,或执常或执断。执常的知见:以人死仍旧为人,牛死仍旧为牛,贫穷永远是贫穷,富贵永远是富贵。执断的知见:以人死一灭永灭,不受因果报应,则作恶何畏?
8 ]! ^1 ^% s- R# @1 c% ^$ g' y: f8 B5 H9 Q: G; M, Q2 y! n7 \
(3) 邪见 ─ ─ 不正的知见。不信正法。无善恶的因果,毁谤圣贤,不行善事。
$ o8 G* d1 J) D6 h(4) 见取见 ─ ─ 见即指前说的「身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或者妄执不舍,执以为实。
! U3 C3 r- o& L0 G5 D(5)& [1 k8 b2 |8 [. d0 E0 n
戒禁取见 ─ ─ 戒是戒止杀盗淫妄的行为;禁是禁绝饮酒、赌博、吸毒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来是好的,可是妄自执著不正的戒禁,就成不正见。如印度有一种外道,他们持牛戒,或持狗戒,学牛食草,学狗食粪,或作投岩,投水,赴火,卧荆等种种苦行,以为可以证得圣果,所以称为戒禁取见。
5 c' i* T+ h/ b! T' w7 X) f: S, {2 V; a @
0 o2 T% Q% {; P" M( ^, b4 E
2 c9 S3 m6 j/ Y7 d4 G% `2 K: ^& l! s" W
以上五种不正见,是知见上的迷惑,称为见惑。如闻正法,即能顿断,因为易断之故,称为五利使。五钝使和五利使也
3 @1 C- q9 S& u: i4 Z4 a# q0 r: y- `- S% |
/ \2 d1 |7 H1 N$ h# h: D, c% T1 R- b' k& z
# G" ?( s! M! V0 y* Z1 x' ^十一善心所( @' C. _+ j) Y
% ]5 x8 Z1 g r9 a5 L
* w" t, Z8 B3 v2 q善的定义,是对自己思想行为有益的,对他人也是有益的,现今是好的,将来也是好的,才能算是纯善。
1 ?, X# H" T; f Z i5 r; F: n" d' k' d: |; x' k
佛教所说的善法,种类繁多,简单来说,不出「五戒十善」,但趁心理来研究分析,善的心理有十一种,称为善心所法:
1 v L' a! a5 g' {5 S9 N& T, i3 m" `. P
. N- ]1 p% `8 U- p" m
% l& \ ?5 E/ W1 _, s% Q) Q(1)
6 E, ]& r) ~7 |) N2 y) O# V信 ─ ─ 信实事实理,信佛法僧三宝功德,信善恶因果,即对佛教有坚强信仰,为生起一切道德善法的根源。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能有深的信仰,则能生出一切善法。 0 r1 L Z7 z4 \: j. X6 `* R0 Z8 n
( J! P+ J4 B2 h. h4 x! g) \7 [(2) 惭 ─ ─ 惭耻,自觉知识学问不如人而感惭耻,如不发奋努力,则对不住自己。 7 M/ s, u: Z' p8 a; R" b+ |
(3) ) u0 l% ]( n0 P, l4 m$ c
愧 ─ ─ 抱愧,不敢做不道德的事,损害他人,怕对他人不住。倘若做错了事,便自觉抱愧,则能改过为善。 1 G& V" {, k. r6 F8 h
2 [9 j, D9 `% @. Q& T6 M# m(4) 无贪 ─ ─ 不悭贪,对五欲无所眈着爱恋。
# l; A5 j% B- p' P% F(5) 无镇─ ─ 不镇恚发怒,遇不顺境界,能慈心忍受。
8 E* y" {9 V6 H& o9 l Y: V(6)
( S5 x4 j1 e9 O3 O无痴 ─ ─ 不愚痴,能以智慧辨别善恶是非,明白事理而无错误。(一切善法,由无贪、无镇、无痴三善根而生。) ' L+ z' _) m- U( t% K
5 X9 L# ~0 T6 e1 I1 g; P(7) 精进 ─ ─ 精而不杂,进而不退,就是勤勉的意思。即勤修一切善法,勤断一切恶法。 / x. N8 S/ D \ I; c/ S
(8) 轻安 ─ ─ 即心中轻快安乐。要除贪镇痴等粗重烦恼,则内心便可得轻快安乐。 / D/ E$ p& H' B2 \( e. @
(9) 不放逸 ─ ─ 不放荡纵逸,任性胡为,能依不贪、不镇、不痴三善根为体,防恶修善。
3 E: R' p# G/ [4 j; G1 h0 F1 t(10) 行舍 ─ ─ 行是修行,舍是舍弃,即修行人应舍弃我相和法相,也即行一步舍一步的修善。 5 m- L5 o1 ^! O% c
(11) 不害 ─ ─ 不损害人家名誉、生命、财产、能慈心容忍爱护一切众生。 ) e4 T- v' N) \( S* N9 o
2 T# b8 ]0 ]( U+ [) J
3 b/ ^/ B( F+ g以上十一种善心所法,是属于唯识学的「心所有法」。心所有法共五十一种,或善或恶不定,唯有这十一种心所有法,是纯粹善法,为一切佛教徒所需要学习。: J0 U. G* h6 s
) e9 ?& E3 r, E, U$ @7 ]% w
8 a* G# H9 W/ S ~5 J, S3 C: s( [4 n, \1 c# f( j8 B
四圣谛
1 K8 k! |# E/ e! B+ ?; i; e/ _. R6 H" V/ _7 {( C5 u
佛成道后,初转法轮,是在古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为乔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法门。此五人是佛教有僧伽的开始。四圣谛的「圣」字,是解作「正」的意思;谛是真理。苦、集、灭、道、是圣智所亲自证验到的四种人生正确真理,所以称为四圣谛。
5 p( a& M3 n& c- @+ k: L% `0 O7 j, g+ |5 s
! C6 b6 w& e7 v1 B* I
$ a7 W# i3 @' \9 M苦谛 ─ ─ 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都是人人免不了的痛苦。 ( F. N+ A3 R( d1 p9 K: e: k
6 U; L5 n; [% z集谛 ─ ─ 是说明人生集起贪嗔痴许多烦恼的「因」,去造种种的不善业,才会招集种种的苦果,故「苦」以「集」为) r: I/ ?) U5 K7 E- T' i
因,「集」以「苦」为果。
* k, A6 \( d+ h2 |$ ]. d, \9 r: w
( L# G$ [- Z3 R G/ P) V" ^9 C灭谛 ─ ─ 是指修道所证的圣果,即是烦恼灭除而获得解脱的真理。
' G% [: h% M( u k) G$ D
9 D5 @7 d5 N& S0 A* g道谛 ─ ─ 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种,主要的指修习八正道,就会得到最胜智慧(般若),修善断恶,解脱生死痛苦。「灭」% u) ~" w/ L v7 s# Y
以「道」为因,「道」以「灭」为果。
, }% j) R# ?- s3 H4 q& |& x" {3 U: ], e
「集」为「苦」的根本,所以苦、集又为流转于世间的因果。如果知苦而断集,断集就可以离苦。
4 h! }3 n& u. @, s3 l# `# }4 }7 l' k3 T
「灭」为「道」的收获,此二谛即为超出世间的因果。如果求证灭而修道,由修道可以证灭而得到解脱。
% b U4 G2 T1 d
% X) B& l7 d/ y2 u* a( q当时佛以三转四圣谛 (3) 开示乔陈如等五人,彼等悟道时,就称为声闻。现将三次转四圣谛列表于下: 6 B: V+ H( f: w" ~6 i
' O' I& F* |+ _# ]4 K5 p, @
`6 y4 b3 c% Q# S+ H鄔金寧瑪 附带上了此图片(按图可在新窗口浏览):+ O1 w6 W" J) w
. z4 W# o7 ~% c X9 Z! i9 A
) n/ `/ E4 T/ y7 H; S6 d9 Q% k, A3 b
( b9 k( @9 c; C7 y
三十七道品 (上)
% \! z, q( f( d. i8 B$ z3 P- ^$ p1 G
释迦牟尼佛临入涅盘时,告诉阿难陀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你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何谓四念处?简述如下:) s6 r, \* Z. \7 B) F' a. E
. N* l/ K0 s# R. K4 _$ N
2 A* \! `7 l: F" H& g
* V* v k4 ^: |9 N(一)7 ]+ c0 U0 [4 f( G8 M- ?0 ?
身念处 ─ ─ 观身不净:是以修不净观之慧力,对治执身为清净的颠倒妄见。试想我们的身体是否干净?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观,当你满身大汗时,便会觉得臭气难堪,何况唾涕便溺等,皆是不净。当人死后,尸体腐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这个身体的存在,实在不净。故能观身不净,则贪爱渴想、恋慕艳丽色相等烦恼,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j1 u* Y& e9 \1 H7 A H( s
`3 V w) _5 k7 S. t$ s(二)6 ?* J/ b! J* d* |( @: l5 @
受念处 ─ ─ 观受是苦:是以观苦之慧力,对治执受为乐的颠倒妄见。受是领纳的意思,即是感受外界的印象。当我们与境界接触时,领纳到苦、乐、舍的感觉:苦受固然是苦,而乐受以至于乐极生悲,仍是逃不了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乐的感觉。众生除了外有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内有意念中的幻想不断之外,到底也是苦,故人生是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么,知苦而不贪欲乐,就不为境界所转移,则执受为乐的错见,便不能存在了。
6 }5 J% i2 x' b" R; |; p- W, ^: B) Q n8 m! ~" Z& m9 ]5 j: \
(三)) y* y2 ]) j q. r3 r+ V7 b. Y
心念处 ─ ─ 观心无常:是以观心无常之慧力,对治执心为常的颠倒妄见。心是生命的本质,但心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缘和合的心物世界,是无常的,会坏灭的,故我们的心是无实体的,是由思惟之因缘关系的发展而已,绝无实体可取;而且思惟的现象,是念念生灭,刹那不住,怎么可以执它为常?由此观心无常,能使心念远离执常的妄见。) w0 L S7 ^6 Y+ k7 o, ?
3 j4 o( I% ~" K+ S5 R# @3 h
(四)2 @4 B& q( U2 ~2 ]: c/ l
法念处 ─ ─ 观法无我:是以观法无我之慧力,对治执法为我的颠倒妄见。宇宙万法,都是因缘互相依存;我们的身体也是因缘组合而成的,故佛说我是假我,不可执为真我。但众生无知,于假我法中,妄执为真我,这种妄执叫做「我见」。有了我见,则有种种烦恼,便不能接受正法。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便要以观法无我之慧力,消除执法为我的错误。) E3 E- \7 E# T' W3 z
0 h+ ]$ m' G! }% S' P3 k/ O" h& o0 A5 H7 q
: O( `% A) T! M1 r: B% k0 _' z/ l四念处之名为四念住,修此四念处,重在智慧。以智慧为体,能使身、受、心、法,常住于正念的道法中。故在修此四念处阶段上,已经得到真实智慧。此后由于更加精进,智慧力则越增多,再接再励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走向佛道。8 ]7 p- ?6 d$ Z% K8 d" l$ u+ G
- O# o0 c y! i9 M7 S
$ y% i4 f$ q8 p. t4 s h5 \; p
% W# V, P: ~9 Y: r- L+ F) n
三十七道品 (中)
/ J7 W2 F( U. A8 }) Z; b1 z, ~2 y$ g0 g c& O0 ?7 J
3 n1 [8 T0 s7 x1 s四正勤:又称四正胜,策励身口意之中,以此为最胜,即一·已生的恶心恶行,急令断除;二·未生的恶心恶行,勿念生起;三·已生的善心善行,速令增长;四·未生的善心善行,速令生起。' W* m1 D1 n4 D& S' u. b# ~. Z
& Z' F N% e- _) F, d- [
四神足:是四种禅定名称,又名四如意足。谓修此四者,能如意生起神通。一·欲神足,即修道的欲望增进;二·勤神足,是精进直前,修行无间;三·心神足,是念念专一,住于正理;四·观神足,是修观离妄,心不散乱。6 V7 l) j0 N1 I$ W
9 }: y4 f5 E- z* C: ^% `% r
五根:所谓「根」,含有二义:一·「能持」,如树有根,能持枝叶;二·「能生」,如树有根,能生花果。五根能持诸善法,能生诸善法,故称为根。一·信根:信本具佛性,因而发成佛之愿;二·进根:或称精进根,勤求不退,是修行的动力;三·念根:念本具佛性,念修道心, 更无他念;四·定根:摄心修种种道法,专精一致不散乱;五·慧根:修诸善法,而启发智慧。2 U5 G( e, { I% q0 n$ |
8 }( E% V. ~7 U; h
五力:所谓力,指五根增长,具有大力用。信根增长,能破疑惑和外道,名信力;进根增长,能破懈怠,使道业成就,名进力;念根增长,能除邪念,住于佛陀正法,名念力;定根增长,能一心不乱,入于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破烦恼迷惑,名慧力。
( `; T+ X. K0 g5 z0 D+ U( D' S. R2 I" m" c4 @
七菩提分:又称为七觉支。一·择法觉支:谓选择有智慧的真理,不选择无智慧的五蕴法;二·精进觉支:一心精进,趋向佛道,终不为无益苦行,迷信的宗教而行精进;三·喜觉支:修佛教正道,心生欢喜;四·轻安觉支:断除烦恼而生轻安,故此一觉支又名除觉支;五·定觉支:修诸禅定,不生爱见贪着;六·舍觉支:舍弃不实的境界,内心平等无有执取;七·念觉支:时时不忘三宝,定慧等名。
8 Z' O& R- w7 \
! @4 o# n+ s4 x: J, v$ M9 X+ N若修行时偏向智慧,其心浮燥,则可用除、舍、定三觉支来均匀收摄。若偏向于禅定,其心昏沉,则可用择、进、喜三觉支,令察而生起。
+ o7 |9 b, D4 ~- E7 @' D# v5 y! x8 J* ]# O
6 t; ^. u' s. e: k/ _5 L+ [
三十七道品 (下)" R6 t5 |# r% ?. D
8 [6 ~( w0 x% t1 x 3 w& T9 _4 Z2 i1 x: ?% C6 S
8 Q0 b4 E) M) R三十七道品的最后道品是八正道。八正道首为正见,正见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见,就不会妄修瞎行、徒劳无功。- F8 p- _9 n5 k9 e6 G% d0 h
+ |# p: Z1 S' l& w' d7 _$ h
八正道有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依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将可获得生命的解脱。八正道是:
, T% d4 V2 H8 O8 S7 Z0 ~) Z" b6 P* X7 e, o# I& W% t4 M
0 E; j1 q. T1 l* f0 _ ~
- n0 D! X1 e5 ^一、) F% g* o1 h% X* L1 v# Q
正见:即正确的知见。由闻四谛理,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若、空、无常,无一法能独立存在,也无一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而明了人生短促,要保持纯洁善良,不随流恶染,把偏执的思相,改正过来,步入正见。而正见是要多闻佛法,根据佛法的真理,分别邪正善恶等法理。凡是佛教徒,都要靠自己努力去修慧断邪,培养正确的知见,这是进德修善的根本。2 l' T9 ^7 O9 u) A* i) o
, G# A" O: O5 i" s* E# V# G7 Q二、
# r, f3 |- J) b1 k' d- a; u7 \正思惟:又称正欲。正思惟是化正见为自己的理想。为什么又名正欲?因欲有善不善,不善欲是私心,有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烦恼;善欲是大公无私(离六根本烦恼)的欲,即是正欲。换句话说,正欲是正常欲望的理想,凡人应该有此正欲理想,依着目标去做。唯事先须正确思考,立定意向,才能实践理想,做到成功。凡能实践正思惟的,就不致造出身口意三恶业,免陷于烦恼苦缚。
0 t8 \! {& i. H4 _, Y8 F; S- o/ p/ H% ?( M
三、
' E/ U4 m) ^/ B3 ?0 ~正语:即言语要端正。言语是心声,由内心而表现于外。内心不正,则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随之而生,弄出祸患。要实践正语,便须戒止口四恶业,说话真诚,纯洁有礼,言辞合于事理。/ v' F* z! |* s" Z6 r; e' i
0 P8 d- a; D8 U, O# @' |' W
四、1 r2 k, v& a0 @! ]% \" ^
正业:是指正当的行为。在家佛徒若犯杀盗淫的行为。如偷窃强夺他人财物,贩毒赌博,妓馆邪淫,骗取财物,都是不正业。; Z7 f+ _: |% r* {7 c2 V
- i% b3 K2 Q5 r( w, Z8 {0 w7 P8 ?
五、0 m4 s3 l" ~0 Q
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在家佛徒要以合法的职业来维持此生命,教育文化机关的职工、商店的职务、医院的护士、或设办不犯杀戒的事业,均为自利利他的职业。出家僧尼是以修持佛法,宏法利生为职业。
$ L( B; T! |5 @ i( G6 h8 c2 J$ N- n2 N, F) c0 R, X- J
六、9 p& r% d2 o* z! r; ~& w
正精进:即是离恶向善,勇猛精进的努力,叫做正精进。不论修那一正道,都是要精进。如果不精进,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反退,故必须具有勇往直前的大精进毅力,制止一切恶行,进修一切善行。
4 O2 a, j/ a! `4 p# V$ u5 g2 E
! A1 ~- A) W R% l5 C七、* u. W; K9 g7 q! i% l) o, _" {; c E* w
正念:即不生邪念,忆念正道。遗教经说:「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陈,则无所畏。」就是说正念要坚固,才能抵抗外境物欲的诱惑,即使在五欲混浊的环境中,也不为它所染污。
4 l! l, u8 Y' S. h: t$ ^# S' `+ G4 y+ L% q* a0 e* n
八、 正定:即一心专注,不向外驰散,故佛教以摄心为戒,由戒生定,从定发慧,以达到证悟的果位。 3 w$ W# L! P5 P$ e
3 @3 r' n& E9 L& s
, f8 q; r( R; }- X6 V' ~. O, A
佛陀开示的八正道,已包含戒定慧三学,如正语、正业、正命,就是戒学;正念、正定,就是定学;定见、正思惟,就是慧学;而以正精进为策励力,使戒定慧三学得完成。八正道为圣者解脱的正轨,要求解脱,必须循着此八正道实践力行。至于在家佛徒,如能实践八正道,也可以净化自己,进而净化社会,使大众行正道,建立善的、安乐的、幸福的人生社会。
3 H Y; U* J, ~
2 j2 K0 m" F$ Z4 f; z4 f; `' q2 S0 r
4 Y) J8 n3 D4 ]. x( s
业力的因果律# e$ f; y. B- K8 f) M* ^0 Y
; S, V# X- l7 u" J1 m5 n' t8 R/ c「业」这个字,巴利文叫迦马 (KAMMA),就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业。而一切善或恶的行为,都可以构成业。换句话说,业可以解作道德或不道德的意志力,或结果。迦马另一意义也可解释为因果。* D* ~( |# {& r2 \7 h, P
9 F% C/ @9 t+ L
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恶诸业,这些业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中。种子遇缘会现行的,到现行时果报分明,一定善因是善果,恶因是恶果,即所谓业力不灭的因果律。杂阿含经说: " @* Q8 z! I7 e, a5 ~. a6 i
0 N3 V" n5 E; b- o 7 L6 u9 e& W1 l! J, ~
; c2 c3 d. G# }+ J V; P
「依所播下的种子, 9 p) s- S4 Z) y5 x
你便由此收到同样的果子; ( d0 N q7 Y ]9 s
作善的人收到善的, : B1 a# R) U& v5 y6 y. E
作恶的人收到恶的; / R, i; e9 V u: T( y6 }8 t
播出来的是什么种子,
0 L3 u7 ^- C# R2 J+ ~5 S S0 S6 G你便尝到什么果子。」 8 T' E, j5 V1 v% ~5 ?) k+ M$ O
* l( U% k3 F* W; C& m, w
( b8 u9 j) s5 ~. V9 ~上面说的正是业力的因果律,是人人自作自受,谁也不能代替。你有了这个结果,就是由那个因种而来,好比种子生出了果子,果子就是从那种子而来。这正是因果不昧,果一定是从因中的种子,开花结成的。1 i) Y5 \5 ?5 v5 T7 }
: P. n% C# j; T& i; V6 p4 C Y佛陀教人信业力,信因果,依业力的因果律说业报有三时业:(一)顺现受业,即现生造业,而现生就受果报;(二)顺次受业,即现生造业,而次生受果报;(三)顺后受业,即现生造业,而多生后受果报,这就是从过现未三世,说明因果是不会消灭的。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业力因果律的定理,谁也能逃避。只有把握着纯正的意志力,使行为纯善,有慈爱、容忍、宽恕、不争、不报的美德,向利他的善业去努力,幸福的花果,就从人人自己的心田中培植的。9 K" K; W$ ]" j0 L/ ?* |! Q1 J
) F3 K5 Z/ J. S7 Y$ T, c# q: j3 e
( M9 i2 C5 d6 d6 [- x- r/ j' t
8 D7 B2 ~9 O( t& ?& d——转自佛教联盟社区 http://www.fjlm.org/index.php?s=7f2633ff5483696e7ba03fea6cafa371 C2 L+ K* [# w1 u: B4 F' G- v
# y& f6 m# \+ B" I% F' f0 W3 r6 J3 e3 L# A
& u2 r# P8 \" T, E' a3 x
& n) ~- c2 I8 N3 b
' \( R! L( b7 Y7 P
1 r B2 v* X# |+ ~0 o% |$ D[ 本帖最后由 三元子 于 2007-3-23 10:4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