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80|回复: 1

百听不厌《二进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4 15: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听不厌《二进宫》 情有独钟“进寒宫”——听戏夜话
1 ?# J0 w9 v+ H" V- n* f
0 \5 i6 B' p) p/ p
鹧鸪天
    夜来无眠,遂听京戏,翻翻唱片,光碟,发觉有些戏文,不是一直想听,唯独这《二进宫》,恰是从不厌烦,那一段:“千岁爷进寒宫……,”更情有独钟!这其间因缘,乘未踏入“全疯”行列,倒想探求一番!' C( J) Q& V+ s: u2 ~
    笔者江浙人氏,南边一头,纵使是“杭瓜儿”那官腔,前朝虽做过京城,也“末得用”!一句“我看看我们是好的”用杭州牌念来,还是难上台面。因此若要从音韵之学一一考证,笔者只好付之来世。这就不能不说到坛上那些位尊敬的票友先生们,票友们对戏颇有深刻见解,一般说来,票友比较专一;爱听戏的只是比较喜欢。票友派别门类分得很清,真乃“泾渭分明”;爱听戏的就较含混,反正是听听白相相。票友钻劲十足,自恃甚高,面子交关要紧;爱听戏的只是有兴而己,稍有见识己是自得其乐。票友约是痴迷太甚,对崇拜者视若神明,异音不顺耳者,即视若亵渎,几挥老拳者有之,群起而攻者有之,有时还轰上坛来“大打出手”;爱戏的旁观,常常会目瞪口呆,自悟自解曰:我辈爱戏,己属半疯,此辈上层台阶,全疯矣!可是您也不要小量了他们,论坛上大半壁江山还全靠他们撑着呢,因此,这些位“戏疯子”一个都不能少!不是吗?今朝侃《二进宫》,洒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他们对于唱腔、四声、尖团、四呼、气口、京音乃至十三辙着实讲究,而且并不是“象牙筷上扳缺丝”,他们倒都能说出个道道来,让我佩服。这不!今朝拙文坛上,还祈望坛上诸辈先生从音韵角度搭脉教正呢,岂能“事到难处想宾朋”,有事有人,无事无人耶!/ z7 \* J! U8 _5 W
    《二进宫》杨波这一段《二黄慢板》,通光(苏白“一共只有”之意。爱苏白又小气者,定视笔者为“苏奸”。)十八句不到。这谭富英不知怎的又“偷工减料”,把那句“十、九、八、七……”撤掉了,真正的可惜!还好,手边有言菊朋的,那可是〔从原国乐〕翻制的,倒有那一段长句。也许言先生“生意”没有谭先生好,无法奇货可居,也说不准吧!爱好言派的,要听言派的唱腔之苍劲,隽永,好好欣赏这一段《二进宫》,听后定会感悟不己。后人学言,软绵绵、有气无力,渐入旁门左道矣。 据说戏校教戏,《二进宫》是开蒙学唱“佳肴”!洋人听京戏,视这出《二进宫》是典型的“中国歌剧”。前者教学,后者印象。若说到这出《二进宫》的唱腔如何如何,应该多听行家之言,票界之评,笔者上面说得够多了,论坛上若因此争论,吵得越利害,笔者端盆凑接的机会愈多,恰是增长见识,大好机会。而笔者想要弄明白的是什么原因,如此让我百听不厌?这好听又是好听在什么地方?还是先草拟个大概,胡侃之下,出点洋相,方好让坛上尊辈长者有个目标,多作批评教正,笔者就是这个主意!
; a( r+ d/ Z- s3 z/ q    杨波、徐延昭,站立在宫门口要进不进之际,京胡声不紧不慢,悦耳动听,这段戏唱得真是笃悠悠,悠悠荡,抑扬顿挫,定定心心,不慌不忙。其间过门不觉得长,唱腔不觉得慢,伴奏不觉得慌,这“千岁爷进寒宫休要慌忙,”谭富英唱到“宫”字时,台下己是掌声雷震,起首似松实紧。“在宫门”,地点。“听学生”,身份。“细说比方”,打个比方。交待得是清清楚楚,好一段《二黄慢板》绝佳的唱! 最让笔者惊叹的是下来十句唱,几乎唱了近十大典故,而且一句唱词一个典故。这要是放在话剧、电影大导们的手中,起码够编五百出肥皂剧了!( ?9 a5 ?6 L7 q5 G
    “昔日里”故事开始了:这个“昔”字,与戏后“昔日里有一个李文、李广……”的“昔”字不同,提得很高,似透过时空,回到了过去,这就是传统戏编声腔的高明处。不若“新编时装剧”为了体现人物的情感,把京腔弄得忽高忽低,扭转起伏,似西子捧心的花腔女高音,抖索不停,一听!三个字:新编的。似若那五十年代的东洋货——别脚/差劲。咦!我用这“/”符号表示苏白/京音倒是蛮省力的。 一个“昔”字,老祖宗略施小技,唱得既够味,又让略听得懂京戏的笔者有所感悟,这就叫做深入浅出,可别看得容易。好,往下说:8 U( U# K+ @7 p) q# W
    一唱:“楚、汉两争强,”不用注解。
+ p/ E8 f" b& E( s# U  \    二唱;“鸿门设宴要害汉王”。“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大家都明白。
. G( p/ i( y& L7 h+ Q    三唱:“张子房背宝剑把韩信来访”。背了宝剑上访?不行!下访则可以,韩信家居淮阴,淮阴处下江之北,到今天仍穷,都出来打工。穷不要命,打江山用得着,老张路子对头!
# C' g+ H3 }, P* w, `7 m) o    四唱:“九里山前摆下战场”。韩信用兵,多多益善,来了个《十面埋伏》!
' i  O) J4 l& `1 {! z    五唱:“逼得个楚项羽乌江命丧”。好了,《霸王别姬》矣!英雄末路。% R4 P) t$ L/ L7 y" t* Q2 f
    六唱:“到后来封韩信三齐王”。司马迁《史记》蒯通说韩信:“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韩将军死期近矣!
- N0 \) o* m/ i0 f, I    七唱:“他朝中有一位肖何承相”。“成亦肖何,败亦肖何”,古今倒也差不多!( {& b( A6 ?9 N' z" J: \! m, [
    八唱:“后宫院有一位吕后娘娘”。吕后专权,俞振飞专为其饰刘章,唱了一出《监酒令》。+ D$ M( }6 k8 C: e- _. c
    九唱:“君臣们摆下了天罗地网”。“运动”开始了!4 ?$ {  Z7 e  N
    十唱:“三宣韩信斩首在未央”,未央宫斩韩信,正应了蒯通之言:“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6 M; i) t* l5 p' Y
    再唱下去这“九月十三雪霜降,盖世忠良不得久长……”、留得感叹,剩得无奈。本来蛮好,谭富英胆小,又省卸了,也不能怪他,江山打成功了,还迷信个啥!该徐延昭的了……。紧接着宫门里传出李艳妃那沁人心脾的《二黄慢板》,动人心魄的青衣唱腔……8 K. S" K" l  S' o+ n
    《二进宫》的紧凑,动听,闹猛,不是武打动作多,也不是尔今台上人儿增加到百把二十个,而只是三人轮流转,一个连一个,一句连一句,轮番“抢”着唱。前一个未曾唱完,剩得半拍,后面的抢上来了,后面的未曾唱完,又有人家跟上来了,大家轮番“抢半拍”!五十年前听这本戏,就是这个印象,那时候吃中药还未忘记姆妈关照要捏鼻头,手摇唱机唱片一晃一晃,一闪一闪的。听《二进宫》的资格够老了吧!
! X7 ~# N1 n) K8 ~" [# U: l; V+ f8 t    几十年过去了,《二进宫》在京剧舞台上频频献演,没有多少人去探求这出戏是真是假,也没有多少人去深究这出戏的词意合理不合理。不若对待《四郎探母》是否卖国,女起解的“缠头似锦”是否合适,纠缠不清,这实在很是有趣。其实这《二进宫》单只是“进寒宫”这十句唱词,可挑剔、诟病的毛病还真不少哩!您看二、三句就怎么也联不上,笫二句“生意”还没有做完,怎么张子房就出国访问去了。起首两个人,大人请,千岁请的,走走又勿走哉,做啥?杨波慢调细理地唱起来了,这不又错了。这世界上的事儿要找岔,怎么也找得到。
0 X8 M8 F1 R! e) i$ R    《二进宫》既不自恃为旷世杰作,也无有人动刀剪去破肚开膛,也许它太平淡了,让激进者忽略?也许他太简略了,被权贵者所漠视?两三个演员站着唱,坐着唱,跪着唱。他们似在读一本书,你读几句,他读几句,她再读几句。他们又象似在讲故事,你讲一段,他讲一段,她也讲上一段。
% g# Q: o3 O, W- R3 s7 u/ t1 Z    笔者觉得《二进宫》的特色,正在于它的平铺直叙,它的腔平平稳稳,它的调如潺潺流水,少有过份的激越亢进,那可是“新编现代戏”擅长的调调儿。也许可以这样说,《二进宫》的演唱风格,是传统戏演唱风格中最突出的典型。只要这样一种情调的过门声起,人们立即知道老戏开场了,没有什么神秘的原因,一句话,那才是中国人的东西,那才是中国人的京戏,那才是中国平头小百姓们的民族情结。也正由于它的“平淡无奇”,可恰似原汤原汁,油水重,质地厚,不冒一点儿“轻薄的热气”。它才可以成为戏校教学的素材,供“稀释”,去举一反三。那才是可尊重的真正样板,上面还留有老祖宗、老祖母的温馨!也方能留给洋人这是典型的“中国歌剧”的印象。3 D/ @! U1 B# z4 |
    《二进宫》,它不加粉饰告诉人们朝代的兴衰,它毫不隐晦告诉人们官场的无情,它戳穿面纱告诉人们权贵者的无耻,它用二黄那沉稳的曲调慢诉细说,告诉人们国太也要哭,将军亦丧命。《二进宫》它无有闪光的语言,它什么都不隐瞒!它告诉人们历史的真情,没有虚假,也不矫情。
/ c; R) m% b3 z& I    正所以笔者百听不厌《二进宫》,情有独钟“进寒宫”。是否还有这点道理在其间呢?!类似《二进宫》这般好戏,好的片断有很多很多。而当时尚高歌“新编”在慷慨激昂之际,我辈又为什么不可以自得其乐,在“黄连树下抚瑶琴”,侃侃而谈那些传统的“精英”唱段呢?夜己深,是几更?就此搁笔!
本贴由鹧鸪天于2005年7月20日00:58:0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5: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听不厌《二进宫》 艳妃二黄味正浓——听戏夜话之二
鹧鸪天
    “发现号”着陆,这边的节目主持人不断在问:那边民众的感觉如何?那边民众的感觉如何?习惯于人众如潮,红旗劲飘,口号高呼,欢腾雀跃,可是那边与这边竟然不是一个样。连千呼万唤如出来的机长一伙,稀稀落落走下弦梯,既未有人迎上前去热烈握手,激情拥抱;更谈不上英雄凯旋,万民倾倒。您看这机长穿着工作服,头发蓬松,双手叉腰,似乎还有点吊儿郎当,这美国佬也太缺乏作秀的痼疾了!5 A+ `: [  D! m! l8 b0 E
    笔者题头说这些与京剧啥搭界?这搭界不搭界,就看您如何去联想了。尔今的京剧新编,耗钱、耗神,场面是愈做愈大,而且期望热切的轰动效应,您只要看看这类戏谢幕时的功利倾向,真是万般凸显,大人物上台来了,编剧上台来了,导演上台来了,恨不得让家里的贤妻、良母,外加大姨、二奶、丈母娘也请上来一一展现。一波从台前刚退到台后,一波又从台后推向台前。干吗呀?笔者无法弄清楚,舞台上是体现戏的价值观呢?还是演职员本身的价值观?是显现戏曲的美呢?还是显现演职员自身的美?纵然只是改编、重组,也定要砍削拼凑,挖去旧砖,添上新坯,也不管这新砖砖坯儿是否烧透。这存在决定意识,当也毫无办法。所以题头闲扯,人家走到天外,事情做得天大,可事儿本是大家做,大家平平常常,何必生造英雄。这边不行,一定要突出、突出、再突出,追求永恒,彪炳千古,连唱戏这玩意儿,非要弄得象真的一样!- d* V# n2 ?, }4 _5 Q
    笔者冷眼观望,久久亦形成另一痼疾,这传统京剧虽已不合时宜,但我恰似整理旧物,看还有否可利用处,笔者还是抓住《二进宫》,思想这李艳妃了!" \! X$ q9 w: [7 \" U2 v
    似乎子虚无有的《二进宫》,既未见于正史,也未见于野史,谅是老祖宗编戏杜撰的了。笔者一直很讷闷,许多戏今人改过来,修过去,只是这《二进宫》独独未见因修补而有大的争斗,或大改唱词和曲调,这是《二进宫》一大特别处。! t: c  z3 R- ^  u% i  E) t" D
    《二进宫》李艳妃那两段二黄慢板,唱得慢沉沉,笃悠悠,京戏的味儿特别浓,也特别好听。特别由张君秋唱来,与胡琴的合拍似胶合着一般,那声腔韵味,似嚼蹄筋,韧久久,糯得得,特别的够味儿,这样的譬喻,非要气死坛上那些讲究音韵气口的“戏疯子”不可,可也实在没有办法,笔者只有这点水平!2 h  s- z2 N$ B/ [2 \6 k: n# [
    旦角唱二黄腔,音律沉沉郁郁,悠悠忽忽,设于《二进宫》场景,分外贴切。若改成南梆子如何?笔者不知道。但老祖宗绝不会用四平调替代,这绝对肯定。也是笔者一句废话。由于洋人听《二进宫》,印象为典型的中国歌剧,所以笔者不断思索,这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艺术的精华所在,确实应该着力探索一番。' P3 s# Y; a* d/ }! r
    老祖宗设置这段唱,寥寥几句,婉转唱腔,把宫殿争斗渲染得意味深长,又紧贴于人情世故,通透着人性的弱点,来得极其自然,而又隐含祸害于其中,传统人情那怕皇亲国戚,这父女之情总还是有的,且绝可信赖,危难之际,首先想到老爸也是常情。可是涉及江山社稷,这老爷子顾不得许多了。当然,李良自身所想也甚在理上,这江山都是抢来的!老子不抢,让于谁个?与平头百姓不同,也正在于此。这宫庭争斗,“烛影斧声,千古之迷”,当年的副统帅林大人着实还深研过一番呢!
; M, A% Z% Z0 Q* g3 Y    这边是宗脉所致,望亲人相帮;那边是当仁不让,好抢则抢,这边是假客气,那边是真老实。这一让一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艳妃眼见自己为皇儿祈望的依托,丧失贻尽,传统的宗祠观念,令其肾上腺素剧增,回过头来想想,还是朋友有些情谊,畏臣尚有正义。由此反求于“徐、杨”二将也!* R" G- B( k4 [, L8 ?" j, Z
    李艳妃似囿于四壁高墙,难出困境,独坐寒宫,闷闷忧忧。一种幽幽,怨怨,哀哀,愁愁的呜咽和抽噎,似哀鸣!似悲切!伴随着似缓缓流水般的琴声,忽响忽沉地飘散在半空,那笃悠悠,慢沉沉的二黄腔,把艳妃的悲凉体现得传神之至矣!毕竟是龙国太,纵然失了方寸,两泪汪汪,也不能呼天抢地,因此口口声声,只哭先皇。老祖宗编戏,字字句句,只是点到为止,这写意的京剧艺术,宫门,百姓所用措词各有分寸,惜墨似金。若示以新编,与时俱进,不知会前卫到何种境地?
. o% o  v8 n4 }! |    戏还在进一步发展,己经走到了宫门口的“国防部长”和“国务委员”,当也是各有所思,各有所想,伴君似伴虎,当年无有文革,可难料是否会有未央宫的下场。这君臣事,这忙帮也难,不帮也难;帮也危,不帮也危!所以里边是幽怨阵阵,外边是走三退二。杨波那段子“进寒宫”,唱得实在好听,理由也找得冠冕堂皇,不过骨子里杨波还是稍稍搭了搭架子,为最后讨官封爵留下个伏笔!防范这定国公“老迈昏庸”装糊羊,可别节骨眼上忘了拉兄弟一把,这不成了“棺材出了,讨挽郎哥钱”,让我杨波做了瘟牲!
2 N2 x. I9 t3 Z# W. }# F) O    看似淡淡的《二进宫》,悠悠然然地唱呀唱,它恰颇能吊起笔者的情绪,笔者常想,这古人绝未看过好莱坞的大片,那些片子有相当部分,不管情节如何曲折,场面如何宏大,贯穿于全片的恰永远是对人性真善美的揄扬。而本民族的老祖宗在传统戏曲的编排上,同样是将深遂的思维观念,伏笔于戏曲的脉络中,而更显得高明!其表现手法恰似写意的荷叶,书法的枯笔,抑扬顿挫的声腔,淡淡地,慢悠悠地渲染出来,看来老祖宗当年对于艺术表演的理解和表达,是绝不输于“洋枪洋炮”的!& f0 A/ u$ z% w; `5 n+ h. R' v$ X
    李艳妃终于未跪死在昭阳,徐杨二将保太子,这宗脉得以传承下去,老子传下来的江山,永保铁打。戏在封官许愿中落下了帷幕。* }9 p4 s5 k3 D8 K9 f' p
    传统戏曲的魅力,似“隔年的黄历”表象是如此陈旧,但封存在其内的精华,,老一辈的名角认识到了,并且能够恰如其分地表演出来。而后越来越少真正的名家,深入体会传统的精髓,而乐意刻苦钻研,创新真正的名作。而时风习俗愈来愈望轻巧取胜,功利思想替代了一切,个别也确实似红楼梦诗句所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取得了云端般的成功!
4 D* ?# v7 r) f- k) f$ t' E: G) o    笔者对于京剧艺术,恰似面对老子《道德经》似懂非懂,焉有本事深入其精髓而大谈玄乎乎!因此笔者只是自得其乐罢了!既然是自得其乐,可以自以为得,也可以自以为乐。真乃是:想得起来自有情意在,乐得起来权当知音伴。夜话听戏,笔者乐在其中也!
本贴由鹧鸪天于2005年8月17日12:10:34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7 20:33 , Processed in 0.0313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