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7|回复: 0

杂说戏曲的民间保护、生存与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8 20: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注农民文化需求,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农民需求什么?首先会想到普及学校教育、科技知识、法制观念、伦理道德等,当然也会想到文学艺术。就文学艺术而言,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图书阅览、民间美术活动、民歌民舞社火表演、民间竞技、戏曲演出,无所不包。这么多的需求要都能关注到,都能满足,是一篇很大的文章,是一项全面的、经常的农村文化建设。一个地区的文化工作好不好,当然首先看到的是城市,但光看到城市是不够的,还要看到农村。因为农村这块领域很大,所以农村文化的繁荣是检验一个地区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a( g5 x* i1 N4 Q& E7 X* k0 L
' h1 }) y5 B! q7 R$ B( ^
我从全面管一个省的文化工作,到只管专业艺术,到只管艺术学术研究,到最后做了院外,什么也不再管,已经很少全面地思考问题了。这次应邀来参加研讨会,只想就戏曲问题说几句低调的不一定适合时宜的话。0 p, _5 F2 \, @; w$ h

2 o( b4 I4 B, u7 s1991年11月在湖南株洲,贺敬之同志告诉我,长沙有个“戏窝子”,一个区群众艺术馆搞了个“映山红”戏剧节,是湖南省一些民间职业剧团举办的,演出非常热闹,要我看看。第二年“映山红”就经过贺敬之同志批准,列入文化部艺术局管理的工作。到1996年,第四届“映山红”戏剧节就正式成为全国性的活动。参加“映山红”戏剧节的剧团从一个省扩大到全国各地的民间职业剧团,现在参加“映山红”戏剧节的剧团,已经有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河南、河北、山西、辽宁、北京等20多个省市区。这个方兴未艾的民间戏曲活动告诉我,戏曲,还是热闹在民间。! a, ?' }0 q( k- ]3 x+ @
# }- i% D- n5 o0 b. z/ |' k
1992年,文化部为了“保护稀有剧种,扶植基层剧团”,由艺术局和福建泉州、山东淄博共同举办了“天下第一团”(南北片)优秀剧目展演。所谓“天下第一团”分两类。一类是新剧种,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逐步形成的,其中有少数民族戏曲。这些新剧种还未成大气候,还只有“第一团”。另一类是老剧种,有的也曾经是大剧种,只是由于新剧种的出现和壮大,它们失势了,但是它们又不肯“自生自灭”,一直活了下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它们保留了许多独有的剧目和独特的表演,因此被称作“活化石”。这两类“第一团”,属于省级管理的很少,多数是基层剧团,演出效果也是出乎预料的。这些剧团以“天下第一”自豪,多数保留下来了。有的在艺术上更加自信,更加重视创新,出人才出作品,跻身于名团之列。其中,福建泉州梨园戏、山东淄博五音戏、云南大理白剧、湖南岳阳巴陵戏的新剧目后来获得了文华奖,还有的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名录。有的演员获得了文华表演奖、梅花奖。这又让我知道,不少戏曲精华保存在稀有剧种,保存在基层,保存在民间。: |) r( I2 X% f& p0 M
  d( `) `9 n+ w1 P4 m3 u! k- |
“映山红”和“第一团”的事实,再一次使我确信,戏曲起于民间,养于民间,闹于民间,保于民间,民间是戏曲根深蒂固的土壤。那些古老剧种的“第一团”,正是由于没有离开深厚的土壤,才能够保留下来独有的剧目、独特的表演技艺,才没有消亡。如果它一旦脱离根基,挤进大城市而艺术上又没有任何变异,不过是摆在菜摊上的洗掉泥土的萝卜而已。而在基层、在民间、在农村,它却是一株老树,人们养护它,也受它的枝叶的荫庇,相互依存。基层剧团特别是县剧团虽经“减法”改革而砍不掉,或者虽然硬砍掉了,却变化出更多的“映山红”来!前几年统计,全国民间职业剧团已有5000多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因为有农民在。农民是民间艺术最大的需求群体,特别是戏曲的最大赏识者。这个群体比任何一个观众群体都大得多!他们养育了戏曲,也保护了戏曲。
) f1 e& `4 \8 X% P5 i2 ~5 F* c+ Q
6 }, d+ r% s. q6 X我国的戏曲剧种,据《中国戏曲志》统计,有390多个,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的有92项110多个,当然是首先要保护的。那么保护什么,如何保护,保护在哪里呢?我曾经提出保护剧团、人才、剧目、资料、品牌、场馆。如何保护涉及到指导思想、政策、经费、教育、展示、传播、群众性的外围活动等。而保护在哪里,则涉及到:是单纯地保护在博物馆里呢?还是也应该保护在其他地方?我认为,戏曲是动态的艺术,就是说它是发展的、保存在演员身上的、是流动的。动态艺术应该动态保护。对一些已经在舞台上看不到了的戏曲,毫无疑问应该保护在博物馆里。对于活着的戏曲剧种,也应该盖一些博物馆,把珍贵资料保存在博物馆里。但是对于大多数剧种,同时应该保护在剧团里、保护在舞台上、保护在演员身上,还应该保护在民间。保护在民间就是继续使它活在源头活水里,继续为平民百姓服务。戏剧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鲜活的剧种,一旦远离人民,成为“宫廷艺术”,成为单纯的“庙堂艺术”,成为只供小圈子的人欣赏的东西,就离死不远了。5 I" I2 Z) N; @

' y# N- q/ m8 s, P, G& t岂止戏曲,民间的音乐、舞蹈、美术,如剪纸、泥塑、面塑、雕刻、布札、刺绣,也同样不可远离民间这块厚土。6 [4 m# ?2 S  z) X
/ x# `$ j8 c( ^
我们切不可好心办糊涂事,在保护的口号下反而使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消失了。山西长治市的“迎神赛社”活动礼规,为了避讳一个“神”字,改成了潞安社火,连我这个山西人都不知道了。我们保护的是遗产,遗产是不可能太纯净的。苏州的苏剧和昆剧在昆剧困难的时候,合成了苏昆剧团,昆剧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后,改建成了昆剧院,苏剧这个“天下第一团”却消失了。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4 t( W" o* m7 @1 k

8 }" O0 P$ O9 T9 |( ?( k: q1 ?8 Y动态艺术动态保护还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对于戏曲来说,就是要推陈出新,并且恰当地创作一些新剧目。这是积极的保护办法,民间职业剧团也需要量力而行地有所作为。“映山红”戏剧节对戏曲剧目的要求是,既要一台比较原汁原味的剧目,又要一台新创作或整理改编的剧目,效果很好。有些戏是很精彩的,如福建的莆仙戏《江上行》、闽剧《红豆缘》、江苏武进锡剧《风流母女》、湖南岳阳花鼓戏《乡长本姓赵》等都是雅俗共赏的新创作剧目。杭州黄龙越剧团的孟科娟、王杭娟,就是演出了这样的戏获得梅花奖的。但是民间职业剧团的创作剧目不宜搞什么“大手笔”,大队伍、大乐队、大制作,否则得不偿失,会伤元气的。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则要保留原作的精华,一定不要为改而改。否则既招引不来新观众,还会失去老观众。对于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活动,政府要从政策、财力上大力支持。广东吴川市明确地提出“政府搭台,文化唱戏”,是对前些年流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一个校正。8 A; b2 ~3 x8 G2 r% S

5 D- N5 I0 l1 d( o0 u民间剧团在艺术上的创新、发展,需要专业剧团的帮助,这里就有个二者的关系问题。我以为,二者是水涨船高的关系。而且就专业剧团的创作来说,民间的戏剧活动是一个重要的源头之水。专业剧团搞一个戏,往往考虑要“打出去”,但是首先应该打下去,打到农民中间去,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喜欢。专业剧团的创作人员指导民间剧团并不吃亏,而是受益无穷,指导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充实了自己,自己的创作也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s( |/ ~2 J9 u- c' H% O: ^# E7 Z0 l! v
在上层的专业剧团与民间剧团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层次,就是县剧团。我国各级政府管的剧团1980年有3500多个,大体一个县有一个。改革中经过布局调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减到2600多个。当时,2600多个剧团中,属于部、省管理的约220个,属于市(地)管理的约640个,其余属于县管的。在90年代初就有400多个县没有剧团了,现在又过了十几年,总的趋势是减少,县剧团可能更少了,一些县剧团即使存在,也名存实亡了。县剧团大量消失,绝不是改革的成果,而是工作的失误,是从根本上忽视了满足农民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样一件大事。现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曲,应该把保护县剧团提上议事日程。我所以这样提出问题,是我认为动态的戏曲艺术应该保护在剧团,而相当多的小剧种、稀有剧种不可能保护在省级院团,而只能保护在基层剧团即县剧团。从戏曲艺术的普及角度说,县剧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县剧团学习、移植外面的优秀剧目,送到老百姓当中,起着枢纽作用。如果一个县有一个剧团,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就会得到缓解。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花钱也不会很多,何乐而不为!
- Z8 U1 v" P. a4 w3 S. u5 y, Y+ C+ i8 d0 C+ p& w7 O4 X
但是,我国东、中、西部差别很大,实现一县一团不是说句话能够做到的,而农民看戏的要求却是迫切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民间职业剧团的作用。“映山红”民间职业剧团的出现,是改革的产物。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发展趋势。即使一个县有了一个剧团,在南方上百万人的县里,在西部辽阔的地域,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也恐怕是杯水车薪,况且民间职业剧团还具有自娱性,是专业剧团代替不了的。他们一样是功德无量的,他们需要扶持。首先应支持“映山红”戏剧活动。文化行政部门要把管好民间职业剧团当做自己分内的事。要管,就不能任其自生自灭。“映山红”在所有制性质方面,在管理方式上,与政府直接办的剧团不同,但在艺术上则应一视同仁,允许他们以优质的演出,平等地参与活动、参与评奖等,在他们做出成绩的时候,要 一样给予表彰和奖励。为了扶持民间职业剧团,还要扶持一些“戏窝子”。像湖南长沙市天心区群艺馆、杭州黄龙洞、泉州威远楼,都是有名的“戏窝子”。有了一批“戏窝子”,民间职业剧团就多一些用武之地,群众看戏也有了固定的场所。在它们的带动下,戏曲就会一块块地活跃起来,逐步形成小气候乃至大气候。0 L* Z6 Q6 X/ L" v2 M$ M0 S6 D

. Q, i, |8 C* Y5 A. R& O" x无论是县剧团还是民间职业剧团,他们的演出基本上都是市场的形式,一种初级的市场。他们虽然也窗口卖票,但主要是庙会、广场形式的包场演出,他们不是无偿服务,而是讲究效益的。有好长一段时间,农村的这种初级市场形式不被承认。一说市场就专指大城市窗口售票,拿外国的尺子量中国,拿中国沿海地区的尺子量中西部地区,拿大城市的尺子量农村、山区。量也就罢了,不可思议的是拿这种尺子抹煞中西部、广大农村初级文化市场的存在,也抹煞基层戏剧活动的存在,甚至由此得出戏剧消亡的论断。拿这种尺子的人,基本上是不看戏的人,也未必见过农村演出的盛况,更不曾考虑过农民对戏剧艺术的需求。现在情况好了一些,但从观念上是否承认中国的文化市场有几类,还很难说。因此,仍然应该大声呼吁:关心尊重农村、农民的艺术活动、戏剧活动!关心尊重农村这个广大的文化市场!9 r! h7 R* C1 @* D
/ _+ Z* A9 [' v" r" q
作者:曲润海   % B* Q. m/ ^  n# J3 u, U$ v
8 W- b" K" N/ q- J$ z% y
(本文系作者在“关注农民文化需求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8 08:28 , Processed in 0.0457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