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在大华语圈中家喻户晓。这首诗中的“慈母”一词,估计也是汉语中误用率最高的一个词。
' |! [. w* v9 G0 d7 o) w* f$ ?. z! U ^! ~) }
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 z/ i, h5 x2 n& u, z
3 T* W1 E7 f1 v 其实,“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7 h) i* q* b9 U" T* f$ |, Y
/ z5 ~/ E H3 `1 o. u
“慈母”最早现身于《仪礼》,不仅如此,《仪礼》同时还对成为“慈母”现身的条件作了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由此可知,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以拥有“慈母”。% X: b6 l" c8 T, S* A1 i
f: U, x" u1 D' g% J8 r+ K/ d3 `
要想成为“慈母”,下列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具有小妾身份;必须没有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更为关键的是,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一命呜呼并正好遗留下一个男孩。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侯,还需要丈夫下达明确的指令:“宝贝,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知道了这些,我们在读到《仪礼·丧服》中“慈母如母”时,才不会感到过于突兀。
% p1 q* g9 X' D4 ^) G" y8 {2 S6 S0 J& T) Q' N
所以,“慈母”和“生母”的死亡有关,但和“慈祥”无关,“慈母”从来都是一段伤心往事。随着一夫一妻制的推行,今天,“慈母”已丧失了产生的土壤。+ W( y* j$ `, H; q! _
1 A7 q0 l6 Y) }- d! y0 _3 g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为《仪礼》所严格定义的“慈母”,其词义的内涵也在慢慢演变,至少在唐代,“慈母”就已经不再是一个专称。李白的诗中就有“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的句子,显然,这里的“慈母”就不是《仪礼》中的“慈母”。 M) D5 }# f3 g" k
8 a- w% s* ]- y. q, v2 v* j4 W$ e
虽然如此,我们探讨一下“慈母”的来历也不是一件坏事,这至少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