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少林十三灸想到中国天灸0 G6 o1 U/ K }0 P6 P) i
从少林十三灸想到中国天灸 1 z8 E( y" v3 a6 \. N
}$ M' n8 Y) X' g
" A6 m1 V1 \) ]5 k5 _ ' ~' |: {) |7 k9 o. {
$ P% k5 V( V" d, X V: l, X
$ B7 Y$ H8 X2 r% l( a 天灸属灸疗中的非火热灸法。又名自灸,冷灸。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 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红赤,甚至发泡如同艾火灸燎。它是一种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气,调整气血的免疫外治疗法。本法从治病形式上看与穴位药物贴敷法十分相似,或者说在广 泛的意义上它们同属一种中医外治法。因此在全国第六版《刺法灸法学》规划教材中将天灸 并入穴位药物贴敷疗法中。天灸法因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深受历代医家推崇,至今仍在延 用,对于许多顽症痼疾的疗效可谓独树一帜,难以取代。随着近年来现代医学透皮吸收和经 皮给药研究的深入,重新思考天灸的历史与研究现状,对进一步开发并创新这一古老方法有 着非常意义。
* j# w' f) h3 X, X8 ?
. i9 B( T7 ^' E& e9 |( z6 Q 1 文献整理
. p, r3 ^; g( }9 e* J+ U3 ^/ C( N1 Y3 J3 ^8 \
天灸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方法。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其上载有:“?NC166?,… …以蓟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NC166? 蛇咬伤的方法。《神农本草经 》中有:“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疮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普 济方》中载有:“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顷发泡,揭去 。”总之这种将生鲜药物捣泥敷于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古代十分盛行。其中《神农本草经 》《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本草纲目》等均载有较多的验案。值得一提的是古人不 仅应用该法治疗疮疽疣痣等肌肉皮肤的外疾,还治疗内症。如《肘后备急方》有:“治寒热 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太平圣惠方》中有:“治阳黄, 面黄,全身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等 等。
2 d1 w, l& y- L& G& g8 A Z& M* J; B0 w& T! b9 I9 e) t- F3 A" B J
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 ,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 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 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正可谓“外治之 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 ,无牵掣,无沾滞。”同时,他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 外出之品为引。”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 是补,不药补亦可”。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 r' R+ {) ~& N+ Y, n5 v8 I0 D
" x, d \/ J, G+ d% v) ~( o 2 临床应用概况 5 ?$ x7 E% W2 L5 e+ {$ ]
6 j3 W1 D! f( ?" z7 S
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 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如孙氏[1]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成药饼外敷 肺俞、膈俞等治疗支气管哮喘157例,有效率高达94.90%。施氏[2]用发泡膏外敷 中极、关元治疗妇人 痛经82例,总有效率达90.25%。耿氏[3]用轻粉加蒜泥天灸阳溪穴治疗风火牙痛1次 痊愈,效 果十分可靠。龚氏[4]用雄黄、斑蝥、麝香等药发泡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 达95.93% 。刘氏[5]用天灸饼三伏天敷肺俞等穴治疗过敏性鼻炎556例,总有效率达83.20%。 朱氏[6]用 斑蝥鸡矢膏治疗各种痹证止痛效果较理想。杨氏[7]用药灸神阙穴治疗女子肾虚不 孕症150例 ,效果亦较好。杨氏[8]用保真膏外敷肾俞穴可明显改善老年男性肾虚症状。刘氏 [9]用杜仲 膏贴穴治疗寒湿腰痛200例效果亦十分明显。总之,虽然天灸疗法会造成局部皮肤较强的刺 激,甚至发泡形成轻度皮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法的更广泛应用,但由于它对某些顽症 痼疾有着奇特疗效,仍使许多医生和病人愿意选用该法。 1 Z$ T' N- O) M+ M) v7 N H4 m$ c
9 [6 L5 ?7 h5 b! W) k1 v
3 研究现状及思考 & e R6 o7 A: X* `
全文请看附件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