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6: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95 辛亥武昌起义战役

敲响清王朝丧钟的划时代战争1 r0 f: y- Y# e* F5 T6 a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广州地区的革命力量损失很大,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注意力集中在长江流域,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起义。经过两湖地区革命党人的努力,起义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这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武昌起义。
! y1 M: {: G* p2 t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连续不断的武装起义相呼应,这表明,被统治阶级已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分化。1906年,清政府抛出“预备立宪”骗局,实际上却不断加强皇族权力,引起立宪派和部分汉族官僚的不满。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年仅3岁的溥仪即位,改年号为宣统,由其父载沣摄政。载沣掌权后,首先将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开缺回籍,以削减汉族大官僚的权力。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新内阁成员名单,奕劻为总理大臣,在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名,其中7名是皇族,汉族只有4名,因此被称为“皇族内阁”。! H4 _8 W' V& z2 `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这时,革命风暴即将来临,立宪派多数对清政府产生了离心倾向,少数开始同情或参加革命。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说明统治阶级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革命形势日趋成熟。7 L) g& }- w  D6 E0 t* h! B
    面临重重危机的清政府,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在“皇族内阁”成立不久即宣布实行“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强行接收广东、四川、湖北、湖南四省商办铁路公司,将人民多年争得的路权重新拍卖给帝国主义。这一倒行逆施,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其中尤以四川最为激烈。四川同盟会和哥老会组成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众达20万。全省各地也纷纷揭竿而起,形成大规模的群众起义。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还在荣县宣布独立,建立革命政权。为了扑灭四川的革命火焰,清政府派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革命党人乘机在武昌首义,点燃了武装推翻清王朝的革命烈火。3 |8 [- ?0 T! [5 v  c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城市,也是革命和反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湖北新军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积聚了较雄厚的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9月上旬,湖广总督瑞虒奉清政府之命调部分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汉地区的反革命力量减弱。1911年9月14日,在同盟会中部总会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消除门户之见,联合反清,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军事方面,由蒋翊武任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政治方面,由刘公任总理。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第二次联席会议,决议在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日)发动起义,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对各标营的任务也作了安排,并派人约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响应。) U$ H- t6 B" A% \, t. M
    革命党人的活动引起了湖北统治当局的注意。瑞虒在10月3日召开文武官员参加的防务会议,决定严防督署,密巡长江,密巡汉江,实行全城戒严。随后派兵搜查革命机关,收缴士兵子弹,使枪弹分离。鉴于清军已有准备,加上同盟会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谭人凤等人迟迟未到武汉,革命党人决定将起义延期。
) F5 h* n4 w/ g! H8 w    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机关配制炸弹,不慎引起爆炸。孙武受伤进了医院,其余人员仓促转移。俄国巡捕闻声赶至现场,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印信等物,并转交总督署,瑞虒立即下令关闭四城,搜捕革命党人。在此风云突变之际,蒋翊武、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等人在午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发动起义。蒋翊武以临时总司令的名义起草命令,派人送往各标、营革命党人手中,约定当晚12时,以南湖炮队的炮声为号,城内城外同时起义。4 A$ j# l: C9 H
    但是,瑞虒已于事先听到风声,派军警查抄了武昌的各个革命机关,逮捕了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等人,蒋翊武逃离武汉。瑞虒下令杀害刘、彭、杨3人,按查获的名册搜捕革命党人。由于武昌戒严,内外交通断绝,起义的命令未及时送到南湖炮队,10月9日晚起义的计划落空。在群龙无首的紧急关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10月10日晚以枪声为号,按原计划发难。) i/ p* y0 b! l' _! G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他们打死了反对起义的军官,夺取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库。库内储有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起义军首先占领该库,对武昌起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 `9 y) v' i. x: S; L    工程第八营占领楚望台后,陆续集合了200余人,推举左队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
! \3 m1 X5 G& [" o$ a8 T    与此同时,驻城外的第二十一混成协辎重队的革命党人也举火为号,发动起义,炮兵营与工程队立即响应,并齐集楚望台。二十九标、三十标的蔡济民、吴醒汉也率领部分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测绘学堂的近百名学兵也迅速向楚望台集中,其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先后率众起义。这时,武昌城内除防守督署等机关的旧军仍企图顽抗外,已有近3000人参加起义,吴兆麟、熊秉坤、蔡济民等认为不能单纯防守楚望台,而应立即趁夜向总督署及紧靠督署的第八镇司令部发起进攻。0 Q; p" D. y# [. a9 x9 U! w
    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开始分三路进攻。第一路经紫阳桥、王府口街进攻督署后院;第二路从水陆街进攻第八镇司令部及督署翼侧;第三路从津水闸经保安门正街进攻督署前门。同时,令已入城之炮八标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轰炸。进攻开始后,因事先未将敌人的部署侦察清楚,加上兵力有限,南湖炮队尚未完全进入阵地,不能给步兵以有力支援,以致初次进攻受挫。第一路进至紫阳桥附近时,遭敌军猛烈射击,伤亡较大;第三路一部进至津水闸,遭敌顽抗,前进受阻,另一部虽进抵保安门附近,也被敌击退。正在此时,又有一部分起义士兵前来参战,炮队也已进入蛇山阵地,开始射击,于是士气更加高涨。$ k7 |' Z/ [% u3 n) m: l7 r5 W
    晚12点后,起义军发动第二次进攻,战斗异常激烈。起义军突破敌人防线,进至督署附近,在督署和镇司令部后门以及前门钟楼等处放火,蛇山和中和门的炮队朝火起处猛烈发炮轰击。三路起义军在炮兵火力支援下,一举冲入督署,将大堂点燃。企图依靠围墙进行顽抗的守军,见大势已去,一部投降,大部溃散。督署及镇司令部遂被起义军占领。瑞虒和第八镇统制张彪逃走。清军失去指挥,一片混乱。
+ I$ f. w- F( X# L: l    10月11日黎明,武昌城内各官署、城门均为起义军所控制。当天上午,一些处于观望状态的清军士兵也陆续向楚望台集中,听从革命党人指挥。鲜艳的十八星旗插上武昌城头,宣告了武昌起义的成功。2 K5 i/ \% x' x& a# A( Q) S
    10月11日夜,汉阳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光复汉阳。10月12日,汉口也光复了。至此,武汉三镇均处在起义军控制之下。革命党人发表宣言,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号召各省起义响应,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两个月内,湖南等13省宣布独立,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革命高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王朝终于被推翻,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r/ ^4 ~1 L! w9 u5 Q    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和领导的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为起义的爆发和成功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起义之所以能如此快地取得成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湖北地区的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革命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消除门户之见,成功地实现了联合,使武汉地区的革命力量得以统一,从而奠定了起义成功的组织基础;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功地选择了起义的时机和突破口。1911年9、10月间,全国革命形势趋于成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利用部分湖北新军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之机,果断决定选择革命力量雄厚的华中重镇武昌作为突破口,坚决发动起义。事实证明,这一选择完全正确;三、起义发动后,革命党人不失时机地向督署和镇司令部等敌之关键部位发
) C) m2 f' p2 I& Y" c/ M7 f动进攻,使敌人没有喘息的机会。这一不断进攻的战术是符合起义的规律的,因而取得了成功;四、革命党人和广大参加起义的士兵的英勇奋斗精神,保证了起义的胜利。起义爆发前,武汉地区的革命党人处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但他们仍然自行联络,发动起义。起义爆发后,他们不怕流血牺牲,顽强作战,终于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了武昌城头。
5 S6 y$ K! {# ~9 v8 O    武昌起义的成功对于辛亥革命的胜利意义重大。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很快形成,清政府正是在全国人民的不断打击下才走向灭亡。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6: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96 汉口汉阳保卫战

保卫辛亥首义成果的作战
2 N  W' J: |, F  q7 c0 e- R- `    武昌起义的成功,极大地震惊了清政府。1911年10月12日,清政府迅速作出反应,撤销瑞澂职务,命他暂时署理湖广总督,带罪立动;停止永平(今河北卢龙县)秋操,速调两镇北洋陆军星夜赴援;令陆军大臣荫昌迅速赶赴湖北,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任其节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清政府的这些措施,是企图用水陆夹攻的办法,迅速扑灭武汉地区的革命烈火。2月14日,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同日,清政府编组一,二、三军,以随荫昌赴湖北的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十一协为第一军,荫昌为军统(也称总统),以陆军第五镇为第二军,冯国璋为军统;以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为第三军,载涛为军统。在清政府的催促下,清军陆续到达汉口附近。面对这一形势,湖北军政府于10月15日决定首先扫荡汉口敌军,然后% r% |* u! H7 H) m3 }4 J9 C; H
向北推进,以阻止清军南下。从10月18日出战汉口,到11月27日汉阳失陷,前后战斗41天,史称“阳夏战争”或汉口、汉阳保卫战。0 A+ m7 R0 |) e5 t) U
    汉口、汉阳保卫战是辛亥革命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分汉口保卫战和汉阳保卫战两个阶段。
" X3 k6 a: N' f4 A5 H    汉口保卫战首先是从争夺刘家庙开始的。刘家庙位于汉口以北10公里处。刘家庙车站(即江岸车站)为南下清军的必经之路,也是革命军保卫汉口的前哨阵地,当时为第八镇统制张彪率残部占据。3 U) L* `# U1 A' g/ A* g
    10月18日凌晨,革命军第二协一部在炮火支援下,经汉口刘家花园(今武汉市少年宫)、歆生路(今江汉路)西北端、洋商跑马场,掩护步兵沿租界后铁路挺进,以二协四标谢元凯所部为先锋,正面进攻刘家庙。革命军发动多次冲锋,均被敌人打退,伤亡很大。10月19日,革命军约3000人,以骑兵为前锋,在炮兵支援下,从两翼发动进攻。战至中午,清军窜入棚户,继续顽抗。革命军组织敢死队使用火攻,清军无法立足,向三道桥退却。革命军占领刘家庙。当晚,汉口全市欢庆刘家庙大捷,商界和市民踊跃劳军,革命军士气大增。10月21日,革命军进攻三道桥,清军用机关枪猛烈扫射,革命军伤亡很大。军政府当晚召开会议,鉴于进攻受挫,决定暂取守势。此后几天,两军在三道桥南北对峙。这时,清北洋军大部南下,已部署在孝感、祁家湾、滠口一线,设司令部于孝感。
9 S0 X$ q& Z+ b% B    10月26日晨,清军水陆协同,向革命军发动进攻。先由军舰数艘从翼侧向三道桥以南革命军阵地实施火力急袭,革命军猝不及防,牺牲500余人。滠口清军乘机在机枪和管退炮火力掩护下通过三道桥,沿铁路两侧猛攻。上午10时,革命军因减员太多,被迫后撤至大智门一带,刘家庙落入敌手。
$ T' X9 ]: s6 ?' ^7 C2 o    中午12时,革命军第四标标统谢元恺在前线指挥张景良不知去向的情况下,自告奋勇,指挥部队反攻刘家庙,与敌人展开肉搏,清军后退,刘家庙又被革命军夺回。
/ \5 d+ K2 }3 i) k    10月27日,清军一路从造纸厂沿铁路正面进攻刘家庙,一路绕戴家山、姑嫂村侧击革命军后路。战线迅速向汉口市区逼近。革命军从刘家庙逐步后撤,退守大智门一带。清军进至洋商跑马场。当晚,军政府一面派兵增援汉口,一面致电湘、赣、陕等省,请速出兵援汉口。这时,清廷已正式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全权指挥武汉战事,冯国璋为第一军军统,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并由冯国璋亲往汉口督战。
6 E1 ~! E5 }5 g6 a    10月28日,清军占领大智门,革命军据守歆生路,依托坚固房屋,多次打退敌人进攻。29日,清军在优势炮火支援下,不断向前推进,相继攻占歆生路口及华商跑马场。革命军退守玉带门及歆生路以南街市。这时,代理第四协统领谢元恺等领导骨干先后牺牲,前线指挥官张景良又藏匿不出(后来发现张已通敌,便军前正法),前线指挥乏人,部队开始涣散。
$ ?3 f- C8 q2 y( _# F$ i: T    在这紧急关头,同盟会重要领导人黄兴于28日到达武昌,被推为武汉革命军总司令。29日,黄兴设司令部于汉口满春茶园,并立即到前线视察部队,组织反击。但北洋军在优势火力掩护下,不断向前推进。30日,冯国璋下令纵火焚烧汉口街市,革命军战士在大火中坚持了3天3夜,于11月1日退守汉阳。11月2日,汉口完全落入敌手。此次争夺汉口之战,双方各死伤2000余人。
( ]9 Y3 o" B% F" U( W    11月3日,湖北军政府以都督黎元洪名义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黄兴当即率领参谋长李书城、秘书长田桐等于汉阳城西昭忠祠设司令部,全面部署汉阳防务。革命军由于在汉口战斗中大量减员,加上来援湘军,也不过1.3万余人。黄兴将防线布置在南岸嘴、汉水沿岸至三眼桥一线,在武昌蛇山、汉阳龟山、汤家山安设了炮阵地,但对西侧蔡甸、宽沟一线则未部署重兵。清军占领汉口后,将战线设在硚口至龙王庙一线,准备渡汉作战。11月中旬,黄兴作出反攻汉口的决定。11月16日晚,担任主攻的湘鄂军在琴断口通过浮桥,到达汉水北岸。27日晨,在黄兴指挥下,湘鄂军分左右两翼向博学书院、既济水电厂敌阵地攻击,前锋到达玉带门。清军增援部队赶到,革命军左翼发生动摇,首先退却,牵动全线。黄兴严令停止退却,部队皆不听命,不得不率军返回汉阳,反攻失败。此次反攻作战,革命军伤亡800余人,士气大受影响。* n; v3 B2 V0 q3 u1 p" `$ W
    清军在革命军反攻汉口受挫后,于11月20日按既定部署向汉阳发起进攻。清军一部从新沟渡过汉水,占领汉阳门户蔡甸,并迅速推进到汉阳以西的三眼桥附近。11月21日,两军在三眼桥展开激战。同日,另一部分清军抢渡舵落口成功,突破美娘山防线。11月23日,清军占领美娘山,革命军趁其立足未稳,实施反击,美娘山失而复得。11月24日,清军增兵美娘山方向,在炮兵支援下,很快攻占美娘山、仙女山。黄兴鉴于仙女山之敌对汉阳威胁甚大,遂令预备队投入战斗,进行反击。因有的部队不听指挥,反击未能成功。清军一部乘势进攻三眼桥。革命军被迫退守锅底山、扁担山。经反复争夺,终因力量悬殊,锅底山、扁担山及磨子山相继失守,25日,革命军再次夺回磨子山、扁担山,清军以炮火向革命军猛烈轰击,两山复被清军夺占。至此,汉阳周围制高点尽失。革命军因伤亡过大,无力再组织反攻。11月27日,汉阳终于失守。/ F* @* J( z# O3 p" z" [2 ?" T  s
    汉阳保卫战,革命军伤亡3300余人,清军亦付出了沉重代价。袁世凯面对各省纷纷独立和起义的局势,加上没有海军支援(海军已在九江附近江面宣布站在革命军方面),同时也为了给“和谈”留些余地,因此没有马上进攻武昌,只是隔江与革命军对峙。
3 O! `& H0 m( |8 a% B) z7 q    汉口、汉阳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其意义仍十分重大。革命军在兵力、装备、训练各方面均处在劣势的情况下,为保卫汉口、汉阳,与敌人进行了40多天的浴血奋战,粉碎了清政府妄想以北洋精锐之师,一举将武昌起义扼杀在摇篮中的企图,给北洋军以重大杀伤,不但保卫了武昌的安全,而且为各省组织起义、完成独立赢得了极可宝贵的时间。当然,从军事上分析,汉口、汉阳保卫战也有不少失误。如偏重了从正面与优势之敌争夺阵地和街道,未能充分利用道路分歧、街道纵横的特点,迂回侧击敌人;让内奸张景良充当前线指挥;
$ v' e/ n: l1 f5 e    不顾主客观条件贸然反攻汉口;将汉阳设防重点放在汉水岸边、未能以更多兵力控制翼侧和制高点;没有掌握足够的预备队;军队缺乏训练、不听指挥等等,都是导致汉口、汉阳失守的重要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6: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97 南京之战

为中华民国建都南京举行的奠基礼
/ I2 }& c* s2 g. B" s6 b    武昌起义的成功,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继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等省纷纷响应武昌起义之后,11月初,上海、浙江、江苏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但江苏省的南京尚为清朝所控制,并驻有重兵,这对东南地区已独立的各省是个很大威胁。革命党人几次策动守军起义均未成功。苏、浙、沪革命党人为了减轻首义之区武汉的压力,巩固东南地区的革命成果,决定联合攻取南京。
7 f3 T& h* H$ m8 H, L9 h    南京据长江天堑,扼鄂、皖、苏、沪交通,是东南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京城内原驻有新军第九领(统制徐绍桢)7000人,另有江防会办、江南提督张勋的江防军、赵会鹏统率的江宁巡防军,王有宏统率的新防军等旧军2万余人。因武昌起义是由新军发起的,所以清政府对第九镇也不放心。两江总督张人骏和江宁将军铁良认为新军靠不住,因此不予补充弹药,并派江防营进行监视。10月31,张人骏又命第九镇限期从市内移驻距城30多公里的秣陵关,由江防营和巡防营负责城内防守,每人补充子弹500发。第九镇官兵对此愤愤不平,准备起事。第九镇移驻秣陵关后,张勋等派人监视,观察动静,并企图谋刺徐绍桢。徐绍桢下决心联络革命党人,发动起义。11月8日,第九镇誓师起义,分三路进攻南京城,但因子弹太少,守军工事坚固,进攻未能奏效。- w5 {6 ~; a: x  M- a
    11月9日,革命军弹药用尽,只得退往镇江。
) [& v5 S( K7 N& K$ m; t    第九镇进攻南京失败后,徐绍桢赴上海与革命党洽商。上海都督陈其美与江、浙各省起义将领集会,决定组织江浙联军,攻取南京,支援汉口、汉阳保卫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会议推徐绍桢为总司令,设司令部于镇江,设总兵站于上海。11月15日至20日,各处革命军陆续集中于镇江及其西南地区,总兵力1.4万余人。联军的作战方案是:先驱逐南京城外清军,夺取各要塞炮台,再攻取南京城。具体部署是:以淞军为右翼,攻乌龙山及幕府山炮台;浙军为中路,由麒麟门进占紫金山,向朝阳门、太平门进攻;江苏军为左翼,经淳化镇向雨花台进攻;镇江军为预备队,随中路前进,攻天堡城;沪军担任警戒;海军配合陆军进攻,掩护、运载陆军登岸;镇江军一部与扬州军进攻浦口,断敌退路。
/ W! y+ p7 Z; N  L9 {5 G3 o: S% v9 k    联军夺占外围各据点的战斗于1911年11月24日打响。
) f5 P' E6 N. U; Q' a) H' ~$ F3 i    当日夜,右路淞军和一营浙江军,乘兵舰直趋位于城北的乌龙山麓,在守台官兵内应下,很快攻占炮台。25日晨,又攻占幕府山炮台,并从幕府山炮台发炮向清军北极阁司令部及狮子山炮台猛烈轰击。同一天,中路浙江军进至马群,击毙清军统领王有宏,攻占孝陵卫,前锋抵达紫金山一线。26日,清军反攻幕府山、孝陵卫,被联军击退。此时,左路江苏军也进展顺利,在占领上方镇、高桥门之后,进逼雨花台。至此,南京城外制高点大多为联军攻取。. u  i# v  n+ s# x* P; @; Y
    11月27日,联军进行攻城准备。28日,中路浙江军向朝阳门发起攻击,左路江苏军进攻雨花台。清军在天堡城发炮轰击攻城革命军,顽强抵抗。进攻没有取得进展,第一次攻城遂告失败。为了迅速攻下南京城,联军司令部决定集中镇江军、浙军、沪军近万人,合力进攻天堡城。另以江苏军一部进攻雨花台,作为牵制。天堡城位于紫金山半山腰,地势险要,上筑要塞炮台,有炮10余门,机关枪4挺,由江防兵一营和旗兵400人防守。11月30日,联军向天堡城发起攻击,清军据险顽抗。在敌火炮和机关枪封锁下,联军伤亡较大,难以前进。联军随即组织敢死队,以一路从正面进攻,另一路从侧背进攻。第二次攻击开始后,敢死队勇猛冲锋,各军相继跟进。清军不支,遂佯作投降。联军信以为真,放松警惕。清军遂以枪炮还击,联军死伤百余人。革命军愤怒,冒死前进。经一夜激战,将天堡城守敌全部歼灭。联军控制了这一俯瞰全城的制高点后,即于次日凌晨用缴获的大炮向朝阳门、富贵山、太平门等处轰击,连连命中目标。此时,雨花台也被江苏军攻占。南京城处在联军火力威胁之下,城内清军军心动摇。张人骏、铁良当夜乘隙逃出,张勋也率部由汉西门逃出,经浦口逃往徐州,城内残存清军开城投降。12月2日,联军进入南京城。南京光复。
" I! |' `% T+ u% i: ]! M' L: ^( W" F    南京之战是清末最后一个重要战役。在此次战役中,江浙联军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却能在短短的几天内克复防守严密的战略重镇南京,取得重大胜利,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来自不同地区的各支部队能够团结一致,在联军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一致对敌;二是指挥得当,注意集中兵力各个攻占制高点,特别是主攻方向正确,全力攻克天堡城,迫使清军丧失守城的决心,从而比较顺利地夺取了南京城。
. s. b4 a4 U* h: ?    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对清政府和袁世凯是一个沉重打击,大大减弱了几天前北洋军攻陷汉口、汉阳的意义,对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个很大的鼓舞,开始扭转了革命军株守武昌的不利形势。从此,南京成为一个新的革命中心,为中华民国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奠定了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6: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98 讨袁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人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进行的第二次革命
$ I* `5 B; g7 [" F$ b! S/ r6 Q9 Y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革命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所窃取,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得不将临时大总统一职让出。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远未取得成功。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的所作所为,处处和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精神背道而驰。为保卫共和制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决心发动讨伐袁世凯的战争。1913年7月,讨袁战争爆发,两个月后失败,史称“二次革命”、“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 ~1 y- j; @9 j3 S+ Z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发扬共和之精神,荡涤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唐绍仪为总理,负责组织第一届内阁。但3个月后,袁世凯就违背誓言,置临时约法关于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须经国务员(包括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副署才能生效的规定于不顾,抛开内阁私自任命官吏,破坏了责任内阁制,唐绍仪被迫辞职。这一事件表明,袁世凯拥护共和是假,行专制独裁是真。以宋教仁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决心以政党政治、议会政治来约束袁世凯,维护共和制度,于1912年8月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在1912年12月至1913年2月的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得了庄倒多数的议席。宋教仁大受鼓舞,到处发表竞选演说,宣传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主张实行由多数党组阁的政党政治。宋教仁的活动,是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的挑战。于是,袁世凯于1913年3月20日派人将宋暗杀。) I, p% E/ e% _1 E# w
    宋案的发生,使一部分革命党人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
0 i, p$ ^* Z. s, \7 X5 R  b    孙中山力主武力讨袁,立即发动“二次革命”,但黄兴、陈其美等人认为革命派兵力不足,不宜马上行动,主张“法律解决”。革命党人的犹豫不决,恰好为袁世凯进行战争准备提供了时间。袁世凯为镇压南方革命力量,不断扩充北洋军,大量购置军火,举借外债,于1913年4月同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借款2500万英镑的借款合同,作为镇压革命力量的经费。5月下旬,袁世凯在作好各种准备后,便向国民党寻衅挑战,攻击孙中山、黄兴只会“捣乱”,威胁说“彼等若果另组政府,我即敢举兵征伐之”。6月,袁世凯下令免除革命党人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3人都督职务。与此同时,命北洋军沿京汉、津浦铁路向南开进,实施他蓄谋已久的“武力统一”计划。国民党人再也不能犹豫,被迫应战。
& |5 z: F. s0 x% |! K" k    1913年7月12日,反袁最坚决的原江西都督李烈钧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从上海返回江西湖口,召集旧部,誓师起义,揭开了讨袁战争的序幕。黄兴也于7月14日赶到南京,迫使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又于7月15日组织江苏讨袁军,誓师讨袁。接着,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区也相继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准备北上。主要战场在江西、南京。% |" t2 V2 L3 c
    早在江西宣布独立之前,袁世凯即已派北洋军第六师师长李纯率部7000余人进驻九江外围。7月10日,李纯部全部抵达长江南岸,占据了九江外围诸要点,形成了对九江城的包围和对九江以南赣军的进攻态势。7月12日,李纯部与赣军林虎部交火。同日,李烈钧就任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李烈钧等拟定作战计划如下:将所有在赣北的军队分为左右两军,以林虎为左翼军司令,进攻沙河至十里铺一线之敌,得手后进取九江;以方声涛为右翼军司令,从姑塘进攻九江;以水巡总监何子奇为湖口守备司令,李烈钧亲往湖口督战。赣军的战略意图是夺取九江,消灭南犯之敌。) ^' d4 Z  C& `
    7月12日拂晓,林虎分兵两路向沙河、十里铺进攻。经过一昼夜战斗,林虎部夺占沙河镇,进据铜鼓岭、骆驼山等处炮台,初战告捷。但驻守九江城内的赣军行动不一,致使九江全城在开战不久即为北洋军占领。此后几天,双方在九江南部一线展开争夺,赣军伤亡很大,士气动摇。7月22日,北洋第二师师长王占元率主力抵九江。23日,抵达九江的第一军军长段芝贵发布作战命令,定于24日进攻湖口。25日,在北洋海军和陆军联合攻击下,湖口失守,李烈钧率余部从水路退守吴城。方声涛所部也于26日放弃姑塘阵地,退守吴城。30日,北洋军攻占林虎部坚守的蓝桥,林虎部经德安退往建昌(今永修)。此后,北洋军不断向南推进,进逼南昌。
% q+ K! D' c, k" S4 o5 M$ H    8月8日,北洋军占领吴城,李烈钧率余部退往湖南。8月10日,北洋军进占建昌,林虎退往湖南。8月18日,南昌失陷,李烈钧、林虎等见败局已定,只得只身潜赴上海,亡命海外,江西的讨袁作战至此失败。
+ k1 S" J0 R6 a! O    7月15日,黄兴等人迫使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委黄兴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柏文蔚为临淮关总司令,并咨委陈其美为驻沪讨袁军总司令。黄兴发布告将士檄文,命冷遹率第三师进攻徐州以北韩庄之北洋军第五师;命第八师骑兵团长刘建藩率该师二十九团开赴徐州助战。0 R& w  e0 C3 N4 u( v$ v
    7月16日晨,冷遹向韩庄进攻。袁世凯急命张勋军和驻天津的第四师驰援韩庄。7月17日晨,北洋军援军赶到韩庄,冷遹寡不敌众,向利国驿、孙庄退却。7月18日,又退至柳泉。此后数日,江苏讨袁军与北洋军在利国驿展开激战。江苏军兵单不支,退守徐州。北洋军又派人策动冷遹部骑兵团团长张宗昌倒戈,从内部瓦解讨袁军。7月22日,由于张宗昌的倒戈,江苏军被迫放弃徐州,退往蚌埠。23日,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第二军军长,统一指挥江苏方向的作战。25日,冯国璋将北洋军主力集中在徐州一带,整修铁路,调集粮弹,准备向南推进。
4 c- g! c. `, J    徐州作战失利,使江苏讨袁领导机构进一步分化。程德全在上海发表通电,要求江苏各师取消独立,并要求黄兴取消讨袁名义。黄兴见军队不服他调度,又缺乏足够的饷弹供应,也失去信心,于7月28日弃职跑回上海。代理江苏民政长蔡寅等人立即宣布取消独立,并电催程德全回宁。北洋军趁此机会连续占领淮阴、扬州、临淮关、滁县,进逼南京。8 W5 n7 ~; Z5 J8 x- r
    黄兴出走,北洋军压境,南京城内动荡不安。时在镇江运动讨袁的国民党激进分子何海鸣、韩恢、戴季陶、詹大悲等人见状,相继赶赴南京继续领导讨袁作战。8月8日,何海鸣率第一师百余人,占据江苏都督府,再次宣布独立,举陈之骥为江苏都督,自任江苏讨袁军临时总司令。陈之骥已投降袁世凯,于是设法拘捕何海鸣。10月10日,拥护讨袁的部队击溃陈之骥的部队,放出何海鸣。10月11日,江苏第三次宣布独立,何海鸣仍被推举为总司令。于是,何海鸣开始整顿南京各部队,招募城内及各郊县退伍官兵,决心固守南京。( I  X% ~$ X, G5 k" r0 G
    8月8日,北洋军张勋部与徐宝珍师占领镇江。13日,进抵高资、龙潭。14日,开始向明孝陵、紫金山和太平门进攻。1 R& q4 P' i! y, Q- M  }% H6 V1 g1 n7 O
    当日,张勋部攻占了紫金山。8月17日,又攻占天堡城。19军,江苏军夺回天堡城,南、北两军反复争夺天堡城。21日午后,敌军第四次夺占该城。
/ Q! d# D& ]+ s! K1 n3 a    与进攻天堡城同时,张勋派主力猛攻太平门,被守军打得大败。张勋部又转攻尧化门,也被守军击退。
, n* c- K$ f) q* `    当张勋部清军向南京进攻时,冯国璋部也从西线向南京逼近。8月16日,冯部从滁县开始渡江,向神策门(今中央门)、钟阜门(今无此门)、太平门一带攻击前进。8月23日,冯军一部进逼南京城下,进攻太平门,被守军击退。8月27日,北洋军各部会攻南京,守军顽强抗击。9月1日上午,张勋部用炸药炸开富贵山南侧城墙,部队蜂拥而入。冯国璋部在张勋部接应下从神策门、洪武门、太平门攻入城内。守军与敌军展开巷战。下午,部分守军叛变,引敌进占总督府。何海鸣率部出聚宝门,退向雨花台,南京失陷。  U; o( ?* A) H1 |9 B: }. i5 V- b. h
    江西、南京讨袁失败后,已独立的各省纷纷宣布取消独立。历时仅二个多月的讨袁战争以国民党方面的失败而结束。
, B( x" X) M6 v4 U2 ^% l7 C    讨袁战争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继续高举民主共和的旗帜,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的正义战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但是,这次战争前后仅仅进行了两个多月就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袁世凯掌握着中央政权,有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数量众多的反革命军队,而且事先就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总体实力超过了讨袁军;但另一方面,也有国民党方面自身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一、国民党方面对武力反袁这一方针认识迟迟没有取得统一,行动迟缓,丧失了战机。二、举事仓促,缺乏周密准备。江西、南京是讨袁的主要战场,但两地都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发动,以致很快陷入被动。三、各独立省份各自为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强有力的指挥机构,致使被敌各个击破。四、军队素质差,战斗力不强。这一现象在江西、南京两战场都十分突出。讨袁部队中除少数部队素质较好、战斗力较强外,多数部队在强敌进攻面前非溃即降。五、少数讨袁战争的领导者信心不足,遇到困难挫折即发生动摇,影响了士气。3 S$ T& _; c& c! g, i7 Q4 h
    讨袁战争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失败了,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6: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99 护国战争

保卫中华民国、反对帝制复辟而进行的战争
; i2 j/ V" ]( w6 u5 |    护国战争是1915年12月至次年6月,在云南等省组织的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而进行的一场进步的、革命的战争。1 m6 z" c3 C8 s  [9 T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加快步伐向民主共和势力进攻,一步步向帝制接近,直至称帝。: y0 A( l# v8 ^
    1913年10月,袁世凯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撤销国民党议员资格,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不能开会。1914年1月,又将其余议员遣散回籍,象征民主政治的国会被彻底破坏。1914年5月毁弃《临时约法》,另颁袁记《中华民国约法》,年底又炮制《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大总统可连选连任,并可确定继任人。1915年5月9日,为寻找靠山,袁世凯又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以主权换取日本对他称帝的支持。1915年8月,袁世凯授意其亲信杨度等6人成立筹安会,鼓吹恢复帝制。12月11日,参政院(国会解散后成立的新机构,参政员多清朝遗老和袁的亲信)上推戴书,“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12日,袁世凯申令接受帝位。31日,宣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元旦举行登极大典。/ J/ q- {) u# e+ \7 d: l8 @
    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引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4 U1 u0 I# _4 c8 t# b
    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夏决定组建中华革命军武装讨袁。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也在国内组织反袁。1915年8月20日,梁启超不顾枪弹威胁,在《大中华》杂志上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帝制。1915年11月,梁启超帮助具有民主思想的爱国将领蔡锷秘密离开北京,由日本转赴云南。云南一部分军官和士兵,在原国民党将领李烈钧等人的鼓励下,早就酝酿武力讨袁,由于云南将军唐继尧态度不明朗,所以迟迟没有发动。12月19日,蔡锷抵昆明,促使了各派力量的统一。12月21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罗佩金、方声涛等人举行秘密会议,共商讨袁大计。25日,云南独立,护国战争拉开帷幕。起义领导人设想以云南为根本,先向川、黔、桂进军,继而会师武汉,然后北上直捣袁逆老巢。0 f0 d6 L# E9 V3 a
    他们将云南的1.5万兵力编成三个军,军以下设梯团。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攻四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攻桂;唐继尧兼任第三军总司令,攻黔、湘。第一军6000余人,是护国军的主力。为适应作战需要,实行紧急扩军,使三个军的兵力都有充实。9 ?8 o$ w- T, ^& O6 T
    云南宣布独立后,袁世凯命令驻岳阳的第三师师长曹锟、驻南苑的第七师师长张敬尧、驻江西的第六师师长马继增,立即率部分别向四川、湘西开进,准备对滇作战。湘西方向为第一路军,马继增为司令;四川方向第二军,张敬尧为司令;曹锟为总司令,负责组织前方作战。
; Y6 P  J2 J4 D+ d7 F8 }3 s    蔡锷领导的第一路军打算在北方援军到达之前,迅速攻取叙州(今四川宜宾)、泸州,然后东取重庆,但由于护国军运动太慢,主力尚未到达沪州,北洋援军已先期赶到。于是,护国军决定分兵三路(一路入贵为右翼,一路攻叙州为左翼,中路攻泸州),派左翼第一梯团攻叙州。4 _* e/ f& l* O
    1916年1月17日,护国军第一军第一梯团在新场与敌接战,袁军一触即溃,护国军连占燕子坡、黄坡耳、捧印村等要点。18日晨占横江城。21日占叙州。
+ h% G  q' r9 ?2 Y. d" a    叙州失守,使袁世凯大为震怒。四川将军陈宦集结兵力万余人反攻叙州。从1月29日到2月7日,护国军勇猛顽强,与敌激战七八昼夜,将敌各个击破。后因纳溪战场吃紧,需分兵往援,守叙州兵力单薄,在敌冯玉祥部攻击下,于3月3日放弃叙州,退守横江。冯玉祥本非真心拥袁,因而在进占叙州后,即屯兵不前。2 a( G1 p8 \% m+ d4 J; l1 @
    与第一梯团进军四川的同时,1916年1月16日,蔡锷率第一军总司令部离开昆明向泸州进发。在护国军先遣队董鸿勋部的影响下,驻扎永宁的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于1916年2月2日在四川纳溪宣布独立。董、刘两部会师,准备合攻沪州。2月6日,护国军进至沪州以南之蓝田坝,与泸州之敌隔江对峙。同一天,袁军援军赶至泸州,加强了防御。2月8日,董部渡过长江,9日占领罗汉场。但袁军于当天夜里偷渡成功,于2月10日袭取了蓝田坝。董部闻讯,急忙收缩兵力,于11日夜退往江南,企图恢复蓝田坝阵地,次日激战一天,未能奏效,只得退往纳溪。攻取泸州计划未能实现。
5 t% ]  R( I8 Y7 D    袁军占领蓝田坝之后,立即向纳溪进攻。此时,泸州袁军已达2万余人。2月14日,袁军田树勋部占领纳溪外围高泉场两侧高地,以猛烈炮火压制护国军。同一天,袁军精锐第三师第六旅吴佩孚部猛攻纳溪镇东之高地棉花坡,护国军刘存厚师之工兵营顽强防守。2月16日,护国军梯团长赵又新又调董鸿勋支队一部赴棉花坡,接替刘师工兵营。这时,正在开进途中的蔡锷闻讯,急令第三梯团之朱德支队,火速往援。18日,袁军再次发动进攻,护国军顽强作战,与敌军激战竟日,适逢天降大雨,袁军撤兵回守。护国军于19日、20日展开反击。由于袁军兵众,护国军弹药接济不上,被迫于23日转于防御。
; \$ v+ I" P. f4 F( k' a    2月23日,蔡锷赶至纳溪前线,决定从25日晨起,再次发动攻击。由于袁军兵力较厚,注意纵深设防,护国军没能攻破敌之正面阵地。这次作战,护国军虽予敌以重大杀伤,但本身伤亡和失踪也不下千人,兵力大为削弱,蔡锷认为,“此三星期之剧战,实吾国有枪炮后之第一战也”。鉴于伤亡较大,弹药不济,蔡锷决定暂时退却,于3月6日下令后撤至大洲驿一线。袁军占领纳溪。
; V; d( G) f, C0 c) p    经过休整,护国军的兵力和弹药得到补充,士气有所恢复。而袁军方面则因后援不继而士气低落。至3月中旬,前线袁军粮弹告竭。蔡锷决定趁机全线反击。3月17日,护国军各路开始进攻。经过数日作战,歼敌90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
; \$ Y9 C! ?* h, f: j% s1 `- R, ^    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作战,袁军死伤惨重。这时,袁世凯也迫于国内外形势,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陈宦派人到大洲驿护国军第一军司令部,要求休战。双方议定从3月31日至4月6日停战一周,后又谈判继续休战。, I; D+ A2 o+ L' C
    与泸州、纳溪之战同时,戴戡率滇军徐进先遣队进入贵阳,贵州于1月26日宣布独立,并于2月2日出兵攻四川綦江。但因兵微力弱,没有什么结果。
3 f" a/ h' M( X$ F0 s  ^/ F2 U, ]    湘西方面的作战,主要由护国军第一军右翼军东路司令王文华所率黔军一、二、三团进行的(原计划由第三军入黔,与黔军会师后攻湘,后情况有变)。早在贵州独立前,王文华即率所部秘密离开贵阳,进入湘境,准备分三路从晃州(今新晃)、漠滨、铜仁突破,进攻湘西。+ d7 Y8 {- o4 ~7 a  ?
    1916年2月2日(农历除夕)夜,王文华率中路第一团乘晃州守敌虚弱(仅一连兵力),突然发起进攻,占领县城。% x5 j7 U" Z" N: O: E/ V- d
    2月4日,攻占蜈蚣关,毙敌80余人。然后乘胜直逼沅州。同时令右路吴传声第三团向中路靠拢,与第一团钳击沅州。吴团于2月3日攻克漠滨、吒口,5日克黔阳(今黔城镇),6日占拱江镇,然后赴沅州。2 `; E3 J7 X( S) [7 T/ f* ]
    2月13日,护国军第一团、第三团会攻沅州,战斗异常激烈,吴传声阵亡。14日,护国军占领沅州,守敌逃遁。
9 _8 R0 ?5 l$ i% f2 A) @1 Q    左路第二团在进攻开始后,由铜仁出发,连克米沙、小坡等边界据点,逼近麻阳。2月16日,在第一团援兵的配合下,攻占麻阳。这时,护国军游击队司令王华裔联络原湘西守备司令周则范起义讨袁,乘正面战场胜利之机,连克靖县、绥宁等城,敌军退守武冈。
6 z& d9 w$ B+ I! q3 c    护国军攻下麻阳后,进行补充休整。王文华将所部扩编为四个团,分驻所占各县。5 q* |) C$ ^* Q" O
    湘西连失数县,袁世凯十分不满,迭令第一路军司令马继增迅速开进。袁军进入湘西后,烧杀抢掠。民怨沸腾。2月29日,马继增途中暑卒,由第六师第十一旅旅长周文炳代其职。至3月中旬,袁军第一路军陆续抵达湘西,随之分四路进攻护国军。3月31日,袁军卢金山混成旅攻破沅州。4月2日,王文华组织力量反攻沅州,与敌激战四昼夜,歼敌400余人,但自己也遭巨大损失,不得不于6日退守斐家店。4月7日,袁军攻占麻阳。黔阳方向,护国军也退守瓮洞一带。当夜,贵州护国军奉蔡锷电令,与敌停火休战,双方遂成对峙状态。
0 t7 V9 |% u7 W$ W' b' e) p    湘西之战中,护国军以不足四个团的兵力,牵制了两个师又四个混成旅的敌军,有力地配合了四川、广西方向的作战,战绩显著。' F$ E1 r" d  R4 d, G! y9 d
    1916年2月21日,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率所部方声涛梯团千余人,由昆明出滇南,趋广西,准备东征粤浙。
" r1 U0 \! b- |% N; H3 C% `    唐继尧也将准备开往湘西的第三军一部调往桂粤方向,以增加第二军兵力,保证攻粤计划完成。正在这时,新任云南查办使的广东一师师长龙觐光(广东将军龙济光之兄)率8000余人经广西进攻云南。李烈钧闻讯,立即命令正在开进途中的张开儒、方声涛两梯团在云南之富州(今富宁)、广南一线展开,准备阻击来犯之敌。另请待出湘西的黄毓成挺进军和准备增援贵州的赵钟奇梯团,经贵州兴义折向广西西隆,从翼侧进攻龙军。+ Y: c9 e- Y5 U. g" z5 @
    1916年2月底,龙军分兵两路进窥云南。虎门要塞司令黄恩锡率四个营为右翼,经龙潭乡向广南县城潜进,广东陆军第二旅第三团团长李文富率该团主力为左翼,进攻剥隘、皈朝。+ p8 o% ]% }4 u! v5 \; J
    3月2日,李文富攻占剥隘。张开儒在皈朝构筑工事,据险扼守。3月11日,李文富猛攻皈朝,护国军坚守虹山阵地,双方激战7昼夜,彼此呈僵持状态。9 a: q$ f4 D* i: P6 ]+ J' K2 R( N
    与此同时,方声涛部也与敌在龙潭激战,在龙潭以南之石洞与敌激战数日,将敌击退。
3 Y" ?9 L: v4 C$ M2 {    3月15日,广西将军陆荣廷在其老上司岑春煊和梁启超等人的鼓励下,宣布广西独立。这一变化,使护国军第二军士气大振。3月16日,方声涛部收复龙潭。赵钟奇也由贵州兴义进入广西西隆,使黄恩锡腹背受敌,失败而逃。坐镇百色的龙觐光又被桂军包围,只得投降。在皈朝与滇军激战的李文富部,见大势已去,也向护国军投降。至此,袁世凯进攻云南护国军后路的计划完全破产。滇桂边作战结束。
8 Q5 B& O8 Q8 T' H- F& a    从1916年4月开始,双方停战,护国战争实际上已经停止。停战以后,全国政治形势继续向前发展。1916年4月6日,广东将军龙济光在桂滇军的军事压力和革命党人领导的民军胁迫下,被迫宣布独立。4月12日,浙江独立。4月16日,冯国璋致电袁世凯,劝其退位。5月8日,南方已独立各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遥戴黎元洪为总统,推唐继尧为抚军长,岑春煊为副抚军长,逼迫袁世凯交出政权。随后,四川、湖南也宣布独立。6月6日,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病死。
! l/ W3 \/ w9 s6 `0 [# I+ G/ W8 h    6月7日黎元洪继任总统。7月14日,护国军方面撤销军务院。25日,中华革命党发出通告,宣布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护国战争到此正式宣告结束。2 ]. `3 Z: I$ V4 Q8 {' W+ U- Q
    护国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全国人民拥护共和,反对帝制,护国军的兴起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愿,因而仅有2万余人的护国军能够打败优势袁军的进攻。从军事方面分析,护国军的领导者蔡锷、李烈钧、方声涛等人以及大部分中下级军官,都是忠于共和的、爱国的,有的还是革命的军人,他们首先举起义旗,武装讨袁,因而能够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士兵的战斗热情,从而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另外,护国军习惯于山地作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北洋军则对西南的地形和气候都不适应,以致士气低落,在护国军英勇作战面前,无可奈何。
9 Y8 U0 j" g% v$ {, R- _: U* Y    但是,护国军将领在作战指挥上也有失误之处,战略目标与主观条件不相符合。护国战争刚开始,就分向川南、湘西、桂粤三个方面进攻,兵力过于分散,因而在四川这个主要作战方向上未能达到占领叙、泸、綦并进而攻占重庆的作战目的,反而在袁军反击下后撤。其次,战前准备不足,使战争过程中兵员、饷械的补充和供应跟不上。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6: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100 护法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最后一次努力6 N3 B9 y) `, o/ Y" ?9 P6 n
    护法战争是孙中山先生发起和领导的一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战争。护法战争从1917年8月开始,至1918年5月结束,历时9个月。因南北军阀的妥协而失败。2 U& `9 b* d/ g# S3 F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政府的实权落入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1917年初,在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总统黎元洪和段祺瑞因各自投靠的帝国主义后台不同而发生尖锐分歧。段祺瑞力主参战,并向日本借款。与日本有矛盾的美国则唆使副总统冯国璋反对参战。国会内黎元洪一派议员也反对参战。4月,段祺瑞在京召开督军团会议,胁迫国会和黎元洪,立即宣布对德作战。5月23日,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职,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府院之争”。
- _% U, w/ w  k. ~) M7 _" e: Y2 J    段祺瑞被免职后离京赴津,授意皖系、奉系各省督军闹独立。黎元洪于惊慌之中向“辫帅”张勋求援。张勋则借机搞复辟,黎元洪去职,7月1日拥废帝溥仪复辟。9 H: e- K) b+ o! ~
    张勋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借机在天津组织“讨逆军”,7月5日马厂誓师,讨伐张勋。12日“讨逆军”进入北京,复辟失败。段祺瑞以再造民国的功臣自居,重新掌握实权,黎元洪辞职,冯国璋继任大总统。: w  ^6 ?# n5 H) o( W
    段祺瑞重新掌权后,拒绝恢复张勋复辟时期已被抛弃的国会和《临时约法》,准备号行召集由各省督军指派的“临时参议院”。段祺瑞的专制独裁和武力统一方针,使亲英、美的西南军阀感到威胁。陆荣廷、唐继尧联名谴责北洋政府解散国会、废弃约法的行径,否认段内阁的合法性,宣布暂行自主。7月24日,孙中山致电陆荣廷,敦促陆荣廷协力护法,恢复国会,举起了护法旗帜。孙中山准备借西南军阀的力量与北洋军阀的假共和作斗争。
! H7 x6 p' Q# i/ v6 H8 D    孙中山先生的护法主张得到了广泛支持。1917年7月21日,原海军总长程璧光发表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宣言,率领第一舰队,由吴淞起航赴粤。原国会议员150余人也于7—8月间陆续到达广州,西南军阀想利用孙中山的威望,借“护法”之名来对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因而表示愿与孙中山“合作”。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由南下议员组成的非常国会,议决成立军政府。9月,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10月1日,段祺瑞下令“出师剿灭”南方军队。护法战争正式开始。* E% v/ p2 Q9 |' u6 T2 a
    孙中山为首的军政府所辖军队主要是陆荣廷、唐继尧、陈炯明、程璧光所统各军,总兵力约15万人。北军可用于前线兵力10余万人,双方在湘、川、粤、闽等地展开争夺,尤以湖南战场最为激烈。# m; b$ Q) f& q4 b- M% o" F
    1917年8月,为取得南攻粤桂的前进基地,段祺瑞命其心腹傅良佐代替谭延闿出任湖南省长兼督军。谭延闿无奈只得于9月9日交出印信。北军势力首先伸入湖南。0 b* N* Q) c+ ]+ x
    傅良佐到任后,立即撤销刘建藩的零陵镇守使、林修梅的第一师第二旅旅长职务。刘、林都是革命党人,在湘军中威望较高。9月18日,刘、林在衡阳宣布湘南自主。傅良佐急令第一师代师长李佑文率该师第一旅前往进攻。9月28日,第一旅大部分官兵起义,加入护法军。李佑文仅带10余人逃回长沙。10月6日,湘省护法军各路将领齐集衡阳,决定组织“湘南护法军总司令部”,程潜为总司令。+ R) K" ^' _' x* {; C- q
    傅良佐进攻湘南护法军,表明南北军队在湘决战已不可避免。桂系军阀决定以武力援湘,驱逐傅良佐,收复湖南。北军也积极备战。* Z& y0 N% r4 B# f
    10月6日晨,南北两军在湘潭接战。10月9日,北军占领衡山北12公里处的护湘关。10日,北军又攻占衡山北面最后一个据点石桥铺。11日又轻取衡山。护法军在贺家山(位于衡山、衡阳之间)顽强阻击。从10月15日起,南北两军各投入兵力万余人,在贺家山一带连日激战。护法军各部顽强抵抗,挫败了北军的进攻,但由于弹药不继,未能发起新的攻势。双方呈胶着状态。; J& H, c, z7 j8 V* ]
    为打破僵局,程潜等决定留部分兵力守衡山,主力转攻宝庆,时北军在宝庆方向取- f3 @' ?6 J1 o) i$ Q
守势,仅派湘军第二师之朱泽黄旅进驻永丰,并控扼永丰宝庆间险要山地界岭(永丰西南15里)。10月31日,护法军与朱泽黄旅在洪罗庙激战,朱旅退界岭,旋又退至永丰。11月4日,护法军林修梅部光复宝庆。( J& K" z" I, {% [5 g# C- n
    11月8日,护法军克复界岭,11日占领永丰。北军弃城而逃。
7 d2 \0 P8 ^) r  a; Y& f$ _    11月14日,北军第八师师长王汝贤和第二十师师长范国璋(属直系)因对皖系段祺瑞派其亲信傅良佐督湘不满,在进攻受挫的情况下,不愿再为皖系卖命,乃通电停战议和。通电发出后,王、范二部自行停战,并从衡山撤退。段祺瑞无可奈何,只得加委王汝贤以总司令代行督军职务。护法军乘机进攻,11月17日连克湘潭、株州,20日进占长沙。王汝贤、范国璋率残部逃往岳阳。11月22日,段祺瑞因受到直系停战议和的干涉,无法继续实行武力统一,只得辞职。冯国璋装出准备同南军议和的姿态,这一情况,使桂系陆荣廷为之心动。; ]& s8 w6 _$ H0 V2 D- @5 V
    但是,段祺瑞不甘心对西南用兵的失败,下野后,策动各省皖系军阀一致主战。冯国璋只得于12月15日任命曹锟为第一路军总司令,张怀芝为第二路军总司令,各率所部南下攻湘。18日,又任命段祺瑞为参战督办,把军事指挥大权交还段祺瑞。1918年1月8日,冯国璋通电北洋各督,同意继续对护法军作战。
. d- b# Z" G, Z% s" w# e$ l    陆荣廷和护法军将领见求和无望,乃决定乘北军主力抵湘之前,先发制人,收复岳阳。4 v2 l! {$ F8 _2 U' @" s/ z0 \* p
    1918年1月23日,由粤、湘、桂联军组成的护法军向岳阳发起进攻。经过数日激战,于27日上午占领岳阳,俘敌1300余人,缴获飞机两架,火炮40余门,以及大批枪支弹药。    攻占岳阳后,桂系军阀以夺取湖南为满足,不想夺占直系王占元的湖北地盘。桂系潭浩明更声称如“北不攻岳”,则“南不攻鄂”,这样,护法军就丧失了乘胜北进之机。
9 h( ]8 X$ \. q+ N    护法军占领长沙岳阳后,护法军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先是桂系军阀对军政府故意刁难和破坏,后是夺占湖南地盘,在湖南胡作非为,引起湖南人民和许多湘军官兵的极大反感。在此情况下,北洋军阀发动了第二次攻湘作战。其企图是攻下岳阳、长沙,进而占领全湘。+ V& T7 U. t; U* q9 O* W- E" g! O
    1918年2月5日,冯国璋任命吴佩孚署理陆军第三师师长,令其率部向蒲圻、嘉鱼一带开进。23日,吴部到达蒲圻。
1 `8 p# O8 p/ K    在此之前,张敬尧部已进入通城。28日,北军发起进攻,当日击败守卫新店、滩头的湘军,向纵深推进。3月2日,北军攻占万峰山湘军阵地。护法联军退守羊楼司。羊楼司是由武昌入岳阳的咽喉要道。联军在此构筑了由堑壕、石垒和铁丝网组成的多道防御阵地,准备坚守。3月10日,吴佩孚挥军猛攻羊楼司,联军防线被敌突破,只得向岳阳方向后撤。11日上午,北军占领羊楼司。此战,北军死伤300余人,南军伤亡更为惨重。15日,北军攻占通往岳阳的最后一个要地云溪。16日,北军总攻岳阳。17日夜,守城联军弃城撤往长沙。7 R# i  p. c: b0 j0 ]9 W
    18日上午,北军进占岳阳。此战,联军内湘桂军之间矛盾重重,互相掣肘,加之兵力分散,消极防堵,装备落后,士气不振,因而一遇吴佩孚精锐之师,便难以招架。吴佩孚则因岳阳之战而名声大振。
9 D/ v9 T6 l  j5 ^6 d% H% U    与岳阳之战同时,北军张敬尧部对平江也发起了攻击。3月22日占领平江。4 Y+ c- k* a5 ?( e
    岳阳和平江失守,使坐镇长沙的湘桂粤联军总司令谭浩明束手无策,于3月25日率所属桂军慌忙撤离长沙。26日,吴佩孚第三师不费一枪一弹开进长沙,张敬尧部也随后赶到。' Z1 B" U" Q$ S$ B5 n+ J
    这时,段祺瑞已重新出任国务总理。3月27日,段任命皖系军阀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兼省长,同时电令吴佩孚部立即率部向湘南进军。
) F. w) |9 X; M' S1 }7 p2 Z3 {    1918年4月初,段祺瑞决定将在湘北军分三路向南推进。以吴佩孚部为中路,出长沙攻衡阳,以张敬尧为右路,由湘乡、永丰攻宝庆,原第二路军之施从滨师、张宗昌第二混成旅等为左路,经醴陵南下,攻攸县、茶陵。此时,桂军已退到祁阳、宝庆地区,将湘军甩在湘潭、衡山一带。湘军将领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力保湘南。他们决定以较弱的北军左路为打击对象,对敌实施反攻。3 W' S% v, Y/ z1 f1 G
    4月20日,湘军以赵恒惕为湘东前线总指挥,在部分粤军协助下,分五路向进入攸县的北军发起突然攻击。4月21日,湘军一部与粤军一道将北军施从滨师包围,经两昼夜激战,歼施师大半。4月23日,湘军攻克攸县,毙敌千余人,俘敌数百名,夺获飞机两架。25日,湘粤军与扼守黄土岭之敌展开激战。27日,湘粤军发起总攻,据守黄土岭之张宗昌第三旅等部拚死抵抗。赵恒惕亲临督战,指挥湘军从下面连续突击。北军终于不支,弃黄土岭而逃。湘军乘势猛追,连克醴陵、株州,前锋距长沙仅数十里。经此一战,北军左路军几乎全军覆没。湘东反击战取得重大胜利。后来,已攻占衡阳的吴佩孚部向湘东卷击,湘军遂放弃株州、醴陵,吴部连陷安仁、攸县、耒阳。至此,湖南大部又为北军所占,护法联军全部退守湘桂边界地区。
) W5 H$ R0 b0 Q) P  ~# n; b4 l; T    与湖南主战场激烈鏖战的同时,护法军(有的省称靖国军)在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区也同北军进行激战,但越到后来,军阀争夺地盘的色彩愈浓,已脱离了护法的轨道。# o  v, k$ b8 Q  @
    护法战争的大旗是孙中山先生首先高举起来的,但孙中山先生有“政府”(护法军政府)而无军队,因而战争的领导权实际上操纵在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等人手中。这些军阀一面利用孙中山的名望与北洋军阀争地盘,一面排挤打击孙中山。1918年4月,唐继尧密电西南各省,逼孙中山去职。8 ^+ J) _. |5 r2 F* f( m' o% P- K
    5月20日,西南军阀与反动政客操纵非常国会,改组军政府,废大元帅首领制为总裁合议制,推唐继尧、孙中山、陆荣廷、岑春煊等7人为总裁,后又以岑春煊为主席总裁,而由陆荣廷把持实权。孙中山只得于5月4日向非常国会辞去大元帅职。5月21日,孙中山孑然一身,愤然离粤转沪,标志着护法战争的失败。此后,护法军政府成了与北洋政府妥协议和的机构。1918年8月,北军主将吴佩孚在湘南前线公开通电主张“和平”,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护法军政府复电赞成和平。此后,各地区的战争基本停止。% X% o& H0 a1 r" W. Y  w
    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护法战争虽因西南军阀的破坏而失败,但仍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并使军阀制度的黑暗腐朽受到进一步揭露。事后,孙中山得出结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f0 g+ i3 s: R! `; S4 Z, [9 N
    护法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一、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提出有号召力的政治口号,没有触及民主革命的根本任务;二、没有建立起强大的革命武装,孙中山依靠的是靠不住的西南军阀,因而只能使战争性质逐渐演化为军阀纷争;三、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和协调一致的军事行动,各省军阀大多各行其是,各怀私图。当然,北洋军也未能在战争中实现其武力统一的图谋。所以,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讲,南北双方实际上都不是胜利者。* j& `( `" N7 T' x) J5 J
    护法战争的失败,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彻底破产,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失败。中国人民应该寻求新的救国道路。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7: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记

去年酷暑时节,广西人民出版的区向明等同志来京组稿,我们谈起了《中国100系
9 E1 Y& M* J$ @' j8 M列丛书》的编辑设想,她当即表示有兴趣。年底,该社即正式将此选题列入了计划之中。$ K8 F. ^' r, r; M# M) W# w
此后,经过与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反复商量,大致确定了《影响中国的100个人物》、. K$ W9 H* \) i% N4 l
《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5 [. o1 x: x6 I《影响中国的100种文化》的初选题目,并确定了编写体例。又经过半年多的努力,
' y0 V# o0 x+ Z: G《丛书》各卷终于付梓印行。7 C0 ~$ I4 p3 n) w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由张秀平、毛元佑、黄朴民主编。这本书得以问世,
2 ~, z3 `5 M" N是各方面通力合作的结果。作者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和研究单位的专家及青年朋
' }$ P% M6 u3 T- Z友。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学术界现有的科研成果,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夏永翔、区: B' u. C! }4 d6 f7 I) j5 J9 b5 k  T
向明、欧薇薇同志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韦向克同志对全稿进行了审改。在此一并
5 t4 K+ K! t: k4 W/ L4 Z致以深深的谢意。5 k# E/ w5 Q* `: o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雷洁琼先生,一直关心历史知3 `; U7 o, x; u+ G
识的普及工作,关心《丛书》的编写,百忙中为《丛书》题词;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 y. X# A( l% U% u% V
科学院原副院长郭化若同志为本书题写了序言,使本书增色不少。
; U/ [1 V$ E4 q  ?9 R" O0 u: I    特致谢忱。
" x0 B: j! y0 b0 t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作者文字风格有异,加上时间仓促,本书难免有不妥之处,祈9 J" H. W& \" k' w) f% {& y
批评指正。: ~5 {8 T! Q% O6 i: g& ~
                             编者谨识
9 R: T( I& k' r! W  {( g# t                             1992年7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8 05:47 , Processed in 0.03988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