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回复: 1

[跟师笔记] 陆瘦燕针灸传承研究中心(奉贤)分中心教学门诊实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7 21: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甲辰年辛未月壬申日农历八月廿三,在“秋分天气白云多,处处欢歌好晚禾”的秋分节气,国家级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氏针灸”第四代入室弟子、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建设功臣吴耀持教授,拨冗莅临陆瘦燕针灸传承研究中心奉贤分中心-西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弟子们开展现场教学工作。现分享病案如下:
( d0 L4 ?$ P) `7 _+ j5 P/ g患者,钱晓燕,女性, 48岁,& J+ s) n( Y) D- g% o. X( d
【主诉】反复中上腹闷痛,嗳气二十余年,加剧一年。* x% n5 }8 ~, L' e/ D
【现病史】患者二十年前起出现反复的中上腹胀痛,反酸,嗳气,纳差, 初期一年发作数次,近十多年来呈持续发作,外院服用中药十多年,但症状始终无明显缓解,近一年来症状渐进加剧同时伴便秘,数日一解并伴口苦、失眠,胸闷心悸阵作等症,受寒及情志不舒时尤为明显,因畏惧长期服用药物可能的毒副作用,转而求诊针灸治疗。
" L# O+ }8 C) [" h! A【四诊合参】刻下:患者嗳气阵作,面色偏黄伴颧骨处褐色斑,体型偏瘦,舌质暗红伴瘀点,舌苔白,脉弦细。
* K* g9 }' k0 j$ ]8 M【病机分析】患者中年女性, 发病初期因工作压力大、受寒等原因出现胃气损伤, 肝气横逆犯胃,日久郁而化热,胃阴亏虚,因虚而瘀,继而肝脾不和,心脾两虚等,导致中上腹胀痛,反酸,嗳气,纳差, 便秘,口苦、失眠及胸闷心悸阵作,舌质暗红伴瘀点,舌苔白,脉弦细等。  R" u4 U2 \0 K5 |: U+ H
【中医诊断】胃脘痛 ( 肝脾不和, 胃阴亏虚 )
6 M" _) p( B! A( Y8 i【西医诊断】胃窦炎;胃底腺息肉
4 R( w: G) c! @) O( b' n( |【治则】健脾和胃,舒肝理气5 O9 l( V8 i5 F' R7 {" I, E
【处方】
- P# x" B0 h2 z2 v: q1.针刺采用俞募配穴法为主内关(双)、公孙(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下巨虚(双)、三阴交(双)、天枢(双)、中脘等手法:采用爪切进针、提插捻转补泻之法。
* Y6 t8 h) a+ b: j. Q* N2.杵针:心俞,厥阴俞,肝俞,胆俞,脾俞段(膀胱经带)涂搽姜油后作点叩,刮拭,分理,摩熨等手法。
  i+ C9 |1 f2 m- L- |8 @1 }3.拔罐:在背部膀胱经中下段行罐五分钟,定罐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过分泻气。" ?+ ?5 c' \+ Q* ]6 ]4 L
4.艾灸:腹部神阙穴为主作隔盐、隔附子或隔姜灸约二十分钟,以温中补虚,健脾利湿。+ g+ h) `; s' R- F; D% I6 t
【按语】 4 J* b& x) H% _0 Q' }( g( c
      胃脘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中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的一种脾胃疾病。本病在脾胃病中最为常见,人群中发病率高,中医治疗效果颇佳。 ' ^1 k' z% N$ Y" d# O
      本病证以胃院部疼痛为主症,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其以上腹部胃院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9 E: j8 d5 r6 R& v      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此外,若气滞日久,血行瘀滞,或久痛入络,胃络受阻,或胃出血后,离经之血未除,以致瘀血内停,胃络阻滞不通,均可引起瘀血胃痛。《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若脾阳不足,失于健运,湿邪内生,聚湿成痰成饮,蓄留胃脘,又可致痰饮胃痛。 ) ~0 |; g6 B3 p8 I* {1 L/ l
      本病病因,初则多由外邪、饮食、情志不遂所致,病因多单一,病机也单纯,常见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证候,表现为实证。实证易除,虚病难调,故患者早期病情经治疗后间歇发作,时有缓解,久则由实转虚,如寒邪日久损伤脾阳,热邪日久耗伤胃阴,多见脾胃虚寒、因虚寒而瘀,胃阴不足等证候,则属虚证。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皆可形成虚实并见证,如胃热兼有阴虚,脾胃阳虚兼见内寒,以及兼夹瘀、食、气滞、痰饮等,故近期患者出现中上腹胀痛、嗳气、口苦、便秘、羊屎便、舌质暗红伴瘀点等虚实夹杂病症。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胆肾有关。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 s& s% }! c; d" [1 G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旨在疏通气机,恢复胃腑和顺通降之性,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久致证聚成病,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1 R* C. W& m0 v$ c
      吴师认为,针刺取穴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功效宁心安神、理气止痛;配足三里、中脘主治胃痛、吐泻。中脘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和胃健脾的功效,主治胃痛腹胀。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重要的强健穴位,具有调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之功效。胃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胃之背俞穴。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脾胃疾患。《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主治"胃中寒胀,食多身体赢瘦,腹中满而鸣"。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脾脏之背俞穴。出自《灵枢·背腑》,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等。以上诸穴配合,中脘配胃俞、肝俞、胆俞及胃之下合穴足三里和胃止痛,佐以舒肝利胆,内关配心俞、厥阴俞宽中解郁、理气降逆胃气,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肝脾肾)之交会,针刺补法有肥厚土气,则肝木乘土之象亦除。“阴阳两虚,火之当之”,腹部神阙艾灸治疗对虚寒之证有明确的治疗意义。背部膀胱经部位的杵针、拔罐治疗集刮、涂、点、按、摩、负压吸等一体,意在活血通络、提升脏腑功能。 4 D& D" V- J& y
      此外,吴师也强调患者情志调摄、饮食规律及身心一体化治疗对于疗效取得的重要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2-4 01:09 , Processed in 0.03027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