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课文里选的民歌《木兰诗》,很多人成年后仍能背诵,可是细勘诗句,却总感觉味道很怪。
0 H+ U" D6 P* l( m) R/ o; o+ n# ]4 U0 ^; P( x
因为,这是一首很杂糅的诗歌,诗句的后面似乎藏着不同时代的迥异声音。南北朝时代落日的余晖,令木兰从军征战的故事,留下长长短短的暗影,一直投射到当代人的书卷旁边。
$ G( s6 P0 o' l0 A: k4 J5 F' W2 V1 @* b$ ]& V% r
《木兰诗》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产物?0 k4 o+ j+ v0 ^; s5 f9 Q! O0 `5 _
. @( F1 N5 K3 P
木兰为什么姓花?
$ K0 x# m3 H. h# U$ H, }7 `4 q `8 T1 F& Z1 [* L
她的家乡究竟在哪里?# r5 {: t' E$ n. I. l$ f
/ \* C. T; k$ ~& i
《木兰诗》的自相矛盾- v% w; ?1 d% e. g; q
6 V. H) g; L# B% Z
翻开《木兰诗》的原文,可见到里边的时代符号错综纠缠,这里先列几个关键词出来——0 e+ F( Q, p% o& {( f5 O7 F
* U3 q( d; S5 h机杼:木兰在家里织布,后文还有“出郭相扶将”,说明木兰的家是在城市范围内的。这个关键词说明木兰家过着汉人的生产方式,至少是汉化的鲜卑人。5 G; I6 h' u) o" S8 e1 f
2 ?! N/ j T) i. J3 A昨夜:这个有意思了,为什么朝廷要在夜间把出征名册通知到户呢?按照我们的生活常识,不应该是白天张大榜公布吗?这恐怕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遗习了。北方部落,白天出去放牧,夜里才回到部落,所以大事军务,都在夜间通告到户。北魏鲜卑人入中原不久,还应该保持着这一遗习。
/ b# X' b0 q( T0 U- t: j5 ^
8 Y9 }% b9 v2 m# A- E2 u) {木兰的“姓”从哪里来5 l9 D- H& t2 X. K$ s$ d2 d
& z/ o2 u/ @1 L, V现在说木兰,就是“花木兰”。其实,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她都并不姓“花”。因为诗里没有提到她的姓,所以《大明一统志》中说,木兰姓朱;《大清一统志》则说木兰姓魏。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自徐渭徐文长,他的《四声猿传奇》一口咬定木兰姓花。此说随着清代戏曲的兴盛而在民间得以广泛流行,甚至还敷衍出了木兰的阿爷叫花弧,红妆的阿姊叫花木莲,磨刀的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
$ Y! {/ r2 c& K5 l: R/ X) W& [# }. l" `; ~4 F0 b. L0 s7 `9 W
其实,这都是后人附会的,准确地说,是编的。 X! V' w5 U1 _: v' v6 N
. j6 o6 J) L# x' h8 r W
木兰是哪里人呢?6 D. M( Z, X# [8 N( _) l) S& i
& T: a; X8 h) z+ A这个问题本来没有意义,但在眼下这个连沙和尚都已经被找到故里的时代,木兰的故乡在何处,确实很可能影响所在地的旅游经济,乃至投资项目,所以这个问题不仅有意义,意义还很迫切。' }! A- ~( d: J3 v! O8 I
$ p( q* P3 S; ~' p4 z: _% v/ X过去的说法有——
" Q1 I, m, i- G; y
7 {) @4 K2 E ?9 \6 U/ F7 m# z& x元朝刘廷直撰《木兰碑》,称木兰是直棣完县人,《完县志》后来的相应记载也支持这种说法。; ^+ I* z2 a- P @
8 {! _. i" c- k% D4 V- T
河南《商丘县志》明确记载,木兰为商丘人(还有后代和祠堂呢),而且木兰生日都有,是农历四月初八。7 D8 Y- F; N7 [+ ]( O- C
1 U) S9 q+ b# t1 q! c姚莹《康輶纪行》称木兰是甘肃武威人。
- @2 L/ _4 x( V* K. l2 x" T0 v$ X5 e6 \2 D& i' g
《大清一统志》又以为,木兰为颍州谯郡城东魏村人(今亳州市谯城区),这个落实到村一级了,而且也有祠堂。1 h; k9 W7 }8 @1 t! C' W. R2 e
- v1 K( `- `) S( h现在,要让我说,木兰当然是我们东北人!(这当然只是个玩笑罢了。不过也有不是玩笑的成分,木兰是鲜卑人,鲜卑人的故土,则正是在东北。)# T5 L- }$ v8 r/ X$ N; [
6 B) h; ?! r% W- N4 F& m; z燕山:也不是北京的燕山,而是“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杀虎山”和“燕然山”一代,都是北魏与柔然间大战的著名战场。9 K5 D x- k5 D7 o# o3 t
' O ]4 k% m" h+ _8 {- C
策勋:隋开皇初年,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以下十一等,以酬勋劳。“十二级”的戎勋制度确立于唐高祖武德七年。这又是唐朝时候的事情了。! }; i2 m/ I$ J% F& A1 p7 T; @3 ^8 F
3 H5 r6 o8 ? V% R8 ]: {6 W花黄:即额黄、眉间黄。这种妆扮起源于北周。原来,北周宣帝宇文斌禁止天下妇女施粉黛,除了嫔妃宫女,都得“黄眉墨妆”。这说明《木兰诗》产生年代不能早于北周宣帝末年。但,到唐时花黄已不流行了。
7 r7 q8 u; ^( ?" p) }. r3 P+ b( _3 l
红妆:姐姐欢迎妹妹,“当户理红妆”。红妆是胭脂,属于施粉黛之列,说明这个姐姐又是唐朝人。& U0 _* D4 {7 M/ n; e/ B
# K+ H0 `* \8 u) ^$ r6 x这么一分析,就彻底糊涂了:怎么一会儿是这一朝,一会儿是那一代?所以,历代人就《木兰诗》产生的年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说它是北魏时创作的,举黑山、燕山的例子;说是唐朝创作的,就举策勋、红妆的例子。$ K% N$ W! h0 V8 m
+ l) s+ v- z- T8 E4 x创作过程的时代真相, |* _7 p1 Z- x$ M; o$ S' c9 S
/ f; d+ Y" l* p; y3 m1 \
作为后人,扑对这些考据精深的古人只好礼貌地说一句:你们一开始就搞错了。
; Q o3 p9 P( n0 B( |) q% e, x6 `* ^7 z! T) e
不要忘了,《木兰诗》是一首民歌。最早在南陈时,有个和尚叫智匠,编了一本《古今乐录》,录有“歌辞有《木兰》一曲”。刘宋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在《木兰诗》的注解中称“不知起于何代”,意思是没有确切的创作年代。4 x6 {7 Y; W# t6 B4 m
5 ?- W% @2 E4 C! v北朝同一时期的民歌开头用起兴手法,往往异曲同词,如《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的起兴,显然与《折杨柳》同源,再加上诗中的一些关键词和细节,可以证明,《木兰诗》的雏形产生于北朝是无疑的;到南朝梁陈之时曲辞流传到南方,得到记载和整理;到唐朝,有一个叫韦元甫的朔方节度使,在民间又得到这首已经流变了很多年的民歌,再次整理润色出来,很可能还参照了《古今乐录》的版本,于是才有了《木兰诗》最终的版本。6 p" m' W! ]# I
6 Y& U8 m, g6 x( J/ _7 m' `8 N% P现代人的歌词里唱“东边牧马,西边放羊”,那么,真实的生活里就不到西边去牧马,不在东边去放羊了吗?这个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样,也都是互文,是趣味化的铺陈。北朝,是性情奔放的年代,女人牧马、放羊、打仗,都是很厉害的,丝毫不让须眉。所以,木兰的故事,应该有很多的个案为其衍生的素材。7 e b% O- F4 }) b& v
0 c2 `! c( p7 R) k3 R2 c1 h民歌体裁作品的产生、流传、变化和整理完成,一般都要经历过一个很长的发酵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木兰诗》之中杂糅了各个时代的印记,正是这一文学规律的极好注解。
' P ~4 x7 i/ u9 ^% H, r5 y! S$ r, T" @7 j6 w) }/ i* ^ h
举个例子来更好地说明,比如,假设过几天有人要排一部新戏《明英烈》,有这么个细节:刘伯温为永乐皇帝营建北京,二人正在圆明园议事,太子过来参见说:老爸,什么时候带我去打猎?/ I3 } e! z z
$ c. n" c, m& ?于是五百年后,有专家据此考据,并产生了争议:有专家指出,戏名叫《明英烈》,那么应该是清末的作品;可是有的专家又根据“刘伯温为永乐皇帝营建北京”这个根本没有史实依据的故事情节,推测这出戏一定拍摄于“戏说”风流行的2000年左右;还有人根据其中“老爸”这个称呼,推测该戏一定产生于用自己的心得说历史、把经典加以碎片化处理的2006年左右…… l$ n5 ]; `. `; R: @
$ I+ ^( m0 Y& l& F1 H5 L
文学作品的年代分歧,一般都是这么产生的。4 H6 W7 m; ?* |; d, _& b4 o/ t
8 w6 [4 ^9 P/ ^( \《木兰诗》也是这么产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