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48|回复: 27

孔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9 00: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4 e; o  d* |# q4 f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9 X0 U6 A; D& x  e7 L1 n! n5 d- i6 r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 生”。) l: T0 C6 n# U9 x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 t4 V3 T! K3 }( X0 u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E7 Q, A- p) W2 I7 X1 A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 m2 k# a! X3 Z/ n: f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6 e1 g7 b4 K& W$ d( X6 c" U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0 f) T  ]$ B3 [& w! T" E' q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6 X9 `, P1 r8 Z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K" Z- V5 S: R4 k(《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 I! Y8 K* @: L. \; z, {( \! d5 I* B+ ~( A: |; Z) l* @
[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9 10:4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_/ \7 k- h0 D2 k% R: m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i5 ?! `1 Q( e' U/ a) f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 `; i% \* I) D  z/ z: N6 E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 }) u" ~. m% e# T# Z/ v! J
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 @% g% x6 k& F! X! L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6 A; W( r7 o  D) f& m/ d
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2 v2 u  p$ ^  L8 u2 c* f
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
: D1 q. S& ?6 G: G, r+ v0 f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1 A4 \, ^; R2 P; j$ r& W2 b
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 \1 t( P" ~/ y1 ^- U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
1 ~3 K9 l' G# m  \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 i/ T* `8 F9 B2 o' X
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 ?7 M3 U5 H1 X- X2 H3 ~1 e6 g; C
“行之一年,四方则之”。7 s; ~* D9 d4 _1 t  p' H
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4 O. n# ^: v+ W
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 q" d4 `/ l# u3 p
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4 h- l+ z- {' t( y
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
8 j6 d( ^/ M4 ~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 }- V! f4 D. W# k
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
# f- U6 Q  a: x' ~5 a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4 J: G' X  a6 E7 X7 v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
6 K4 X3 w8 @+ m( d; e0 ?4 c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
5 ?  d$ \% i) ^) ^3 R孔子政治抑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
& \( J% z4 @! A2 D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6 q1 y! I3 N8 J3 A& q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 e1 H( [4 F' z" Y
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
' e/ o0 V& e' \; e7 i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J1 L: s; n9 f3 s* N! a$ e
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
+ G* ?! \! k/ c$ f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
8 K, S/ u; q/ E7 f1 E0 f; S! u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 z1 b; O* M5 \9 z& U, i
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 H" ^8 w3 a% W, A4 M
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 ~; ?* Y; b0 h7 G
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 i2 r! p$ R8 Q( d;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0 X5 F# l0 J5 U; \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 M3 a" e( q0 R) k。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是一位文化巨人,被后世称为“圣人”。
2 V( m% z- M5 K. u以他的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构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起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历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有关孔子言行的准确记载却少得可怜。9 h7 r2 N$ W# |2 ]' x
孔子本人既是一个“述而不作”的人,古代典籍对他的记述又多是经过夸张、变形、寓言化了的。1 R! {& y) l( |% v- o4 W8 u6 {
对他的记载最集中也最有权威的材料当数《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 F! w: m& h" k" }) `1 p
但《论语》不过是弟子们对老师的回忆记录,不确、不真、互相矛盾之处在所难免,而太史公的《孔子世家》所使用的材料,也多是当时的传说。
( j; |3 A# W  q& B( z总之,孔子给后人留下的是自己的背影、侧影。. w! z$ ?: P  ?: R6 M- C  y% [
也许,正是历史的模糊才更激起了人们对孔子真相的探究、猜测之心,于是演化出一段段有关孔子的传说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子”是古时候对男人的尊称,“仲”是排行老二。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比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相传生于公元前566年),晚生十几年;比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早生八十多年;比耶稣基督早生五百五十年。
1 x8 K! d" M; b: [. `
! c0 B, I9 N; k4 A5 X  z: H7 `孔子的祖先是殷代的贵族,被分封到宋国,后为躲避战乱,迁往鲁国陬邑定居下来。传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辈时,已与平民无异了。叔梁纥是位武士,立过战功,晚年做了陬邑大夫。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就病故了。母亲颜征在带着童年的孔子迁往鲁国都城曲阜居住,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自幼好学,童年做游戏,便模仿祭祀行礼。年长后,为了生活,他给人放过羊,甚至在人家的婚喜丧事时去充当吹鼓手。孔子自己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贫困的生活环境锻炼了孔子,使他意志坚强,人格高尚。他刻苦学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从十五岁起,确立了学习的志向,孜孜不倦。通过自学和向人请教,掌握了当时社会评价一个人是否博学必须精通的“六艺”。“六艺”是指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又进一步掌握了高级的“六经”,即《书》、《诗》、《礼》、《乐》、《易》、《春秋》。并开始收徒讲学,为文化下移开辟了道路,为私人办学开创了先河。由于孔子学业德行的广博深厚,门下聚集了无数的学生。他号称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 3 w0 f& v4 a  s. q9 |* x9 v* ^; z# c

/ P( I6 z; g3 @" _孔子五十一岁时出任中都宰,他以德感人,以礼教民,并制定了“养生送死”的制度,因此干的非常出色,不出一年,周围郡邑都来效法。鲁定公便升孔子为鲁国司空(掌管建筑工程的官),不久又提升他做了司寇(掌管司法兼理外交的官)。孔子在鲁从政仅仅四年的时间,但在这期间却显露出非凡的政治才干。五十五岁那年,孔子弃官离鲁,但为了“求仕”,以便有机会治理国家,推行他的“仁政德治”的思想,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两省。在交通条件极不方便的情况下,孔子带着一批学生,花了十四年的时间,访问了一些国家,推行其仁政德治思想,虽经历艰难,四处碰壁,仍不灰心丧志,这种奋斗不懈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3 S* ?5 [0 B3 J
孔子六十八岁那年,结束了颠簸流离的生活,回到鲁国,被鲁哀公尊这“国老”。这一时期,孔子主要对以“六艺”为代表的古代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为中国古代文化承上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开创了私人著书立说的学术风气,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孔子的晚年在政治上受到冷遇,生活上也一再不幸。他的夫人亓官氏、儿子孔鲤、弟子颜回、子路等至亲至爱的人,都先孔子而去。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离开了人间,享年七十三岁。 # e! [& l' t" U: w1 y! {7 m
孔子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一位闻名世界的著名人物。早在汉唐时代,孔子的学说便传播到东南亚,尤其是韩国、日本和越南,为这些国家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到了十八世纪,孔子的学说又传入欧洲,进而波及全世界。所以说,孔子的思想学说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0 B/ |9 N& `+ d, K! O& l- T/ Y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的孔子

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活动,由于古代历史文献的简陋,不足以比较全面、完整地体现出其真实的面目,而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故事,便起到了弥补这一缺憾的作用。
6 g5 T* k6 u8 }2 r# ^! {8 E; j# R而且民间传说中的孔子及其弟子,似乎更加可亲、可近、可信,因为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除了真实性的一面之外,更多的是普通百姓的愿望和理想。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学的孔子

好学的孔子。3 X) s! T4 W% Z0 r; P# o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的好学是出了名的。传说他曾向老子学礼,向师襄学琴;三十多岁的时候,还曾拜年仅七岁的项橐为师。
, U5 }5 f& z: Z2 p$ b在孔子好学的传说中,渔家女、采桑娘、农夫、顽童、老者,都曾当过孔子的老师。) G1 g: |* @* _( O
这类故事隐藏的文化信息是,知识在民间、圣人无常师的生活哲理。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识的孔子

多识的孔子。
7 ]3 j7 O5 z! x% Y传说中,孔子曾识怪鸟,辨尸骨,拾箭说史,表现出渊博的学识。/ |  c* }/ Q9 _
《千里问萍》讲的是孔子辨识一植物果实的事。传说,楚国国君渡汉江时在水面上捡到一粒植物果实,又红又圆,不知其名,派使臣来请教孔子。4 x! I% s- l4 ^, ?( ~2 B( y
孔子说是浮萍的果实,叫萍实。
  X+ I, g8 A1 F- q并说,浮萍虽多,但因风吹浪打、鱼类吞食,果实实不易得。/ R# s7 |  j9 D! v& M1 @8 A# F
孔子还说,自己曾在汉江边听渔人唱过一首歌:“萍实大如拳,红如日,风吹浪打无定根,味甜如蜜鸟啄食,千年得一也不易。”
4 {: J7 E: k9 ~8 Q* q可见,孔子的渊博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平日生活中的观察积累,正像一首歌谣所说:“圣人语识千古事,皆因是个有心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6 13:12 , Processed in 0.03645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