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64|回复: 13

三月“风筝”的节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 01: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s+ ~3 @) Q$ e0 x
  放风筝,送病气。
5 l& F% Y# ~4 z  i" b. _  杨柳青,放风筝。" Z# j$ V  F: p2 _/ n
  风筝入九霄,病气随风消。1 G: y) e# |1 z* O2 R- O
  迎天顺气,拉线凝神,随风送病,百病皆去。
( f* W" u6 c- C0 c: j* W6 |

+ C# B0 c  U  w% ^6 w又是新的一年,春风袅袅,碧空如洗,丽日白云,寒气渐消。这时,如果抬头观望,常常会看到两三只色彩鲜灵的风筝,在湛蓝的天空中飘荡。东北人都喜欢风筝,春节期间到旷野去放风筝,也是一大乐趣。从大年初一起,一直到清明节,是放风筝的好时候。不管春天来得多么晚,也不管残冬多么顽固地不肯退走,人们只要看到天空中飘荡着的风筝,就会深切地感到,春天来了,桃红柳绿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所以风筝可称是我们心目中的报春花。4 s# a; C9 H0 d- o. O: C
其实,对于童年的我们来说,简简单单,放风筝就是跟春风握手,让自己的心情与春意朦胧连线,然后带回一身的春风得意。 . ~7 {2 [( b! P5 U
微风醉人的天气,放风筝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节目。这项运动老少皆宜,沉默了一冬的田野多的是大片的空地,还有露出水面的河床。苏醒的大自然乐于看见童真的孩子在厚实的身躯上撒欢。风筝的选择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憋不住的孩子用细竹片草草扎成方形骨架,蒙上一层白纸再吊两条尾巴,棉线一穿便急匆匆迎风而去。偶有心灵手巧的,煞费苦心用小火烘烤竹片,弯成各式形状,有时候会在风筝上涂鸦一些自创的图画或祝福的言语。于是天空出现一只只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蝴蝶、燕子,还有长蛇……大有“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的景况。傍晚散场,有些早早的落了下来,被一只只小手拽着,各自回家。有些飞的高了,挣断了棉线,领着他们纯洁的梦想,越飞越远……
, W) y5 u- {( U2 Q
  @+ P0 m' v; r
春日放风筝,是一种娱乐,是一种放松,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良好运动,即使没有任何象征意义,这项活动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那么,提上你的风筝,到广场去,到郊外去,到一切可以放飞风筝的场所去吧!在风和日丽的大自然中放风筝是最好的日光浴、空气浴。跑跑停停的肢体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增强新陈代谢,增强体质。
$ ], A! g3 s$ G7 _

; @8 x% N1 h7 P此外,放风筝的群体性很强。筝友相聚,妙语连珠,破闷解难,精神愉快。“笑一笑,十年少”,也是鸢者长寿的重要因素
  d8 p0 x4 q+ N0 B2 N" r9 j
0 R. ]" A$ p; d0 o2 t
" E8 i. C4 i' n& ]
2 C4 d' x# ]: S* Q
% q$ t, e2 u$ \9 _9 n3 R
) D- @+ u: x2 D6 Q  u4 L' W8 I
[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19 13:4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2: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筝的起源2 a9 c$ ^% ^  J
风筝
真正的考起源,现在已无法证。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9 S; ]4 S( M3 _  a3 V. W
& ]1 g/ ^8 ?/ T3 X: ]! R) y* G' S. ^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 y+ R0 {$ k7 n& v5 `3 t) m
  d* n/ I1 {# g$ ?6 F, c* p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4 d8 H, E6 V  a/ _) D

3 S( _3 d$ s4 h& |- L; c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鸿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V8 j+ I+ D! C$ K/ n2 I' u8 }" }7 G. M1 b. _: [; f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就如春秋时期,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1 e3 k5 M. }, H% ^) V1 b9 z
9 `1 g' F4 w( P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向(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 ^  a, p3 x: A
5 L% R! n1 k/ G; d$ V  y' e5 ^$ O& r3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候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候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候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0 A2 Q5 k( j6 k1 z% Y
6 v/ E3 p) W! `+ J& z6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 `- i* l& n( E4 j" A; h$ C: I" s! m) |, ~: k/ O" c5 H% K. }
又从其它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 % c. Q0 J1 R: B4 U

2 J5 ~. q4 K6 K7 f% W美国也有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的人们以为雷电与闪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格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2: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 筝 简 史

中国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 v& Q9 m( q$ u4 E5 L( w: O9 A& k1 r# E% f6 n& E
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H& y9 H' t! {1 t+ D2 a' M- C
1 U1 d# n$ v  C
中国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 f$ d" b- ?( p0 N3 N8 e" n  ]) o! F! x" |
中国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 ^7 {9 m" O$ i( Q/ L

/ L5 K; J& i0 o7 Q1 @  k* D0 A/ a- c中国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 W4 x; o0 Q2 `7 B9 D4 k5 e$ \1 Z4 K  _0 Z
中国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 y' o, o4 x" Z; |( w
! w# W( K$ W. F! k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2: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筝的流派分类与特点

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
9 w  R0 J: n* c4 n. I5 _今日的风 筝艺术品种繁多,由于风筝艺人和各行各业的风筝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不同体系和流派,大体有如下三种:
3 x7 P7 r' F" f2 S+ X
! W7 ~4 O2 q$ h7 h) N  x潍坊-、传统民间派
+ t& R4 }' k) v' _& |) T8 V( d  @5 u+ _/ ~3 d0 V3 Y
潍坊民间风筝,从历史上看,是相对宫廷风筝和艺匠风筝而言的:在现代,则是相对现代新式风筝而言的。其特点是:
0 b$ d7 ?( Q# y3 A, D(1)、民间风筝的制作者,多数是农民和手工艺人,一般地说,在艺术上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的风筝,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t! l1 ]. N% N* f% ^$ v3 d3 |  l) G& ?5 y
(2)、民间风筝大都是结合清明、重阳节这些传统节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题是有选择的,形式讲究装饰性.
& U& J" s; G  I" o! P! d. H3 a8 d* s* O
(3)、民间风筝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不甚讲究,但风格粗犷,不矫揉造作.
$ o/ [1 q% [8 N$ V' Q/ _5 Y! `6 x; L  x6 \, [
(4)、民间风筝受地域性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观摩、磋商,加之祖传、世袭的因素,所以,民间风筝带有古老传统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 u, w$ |% T" t! h
/ @. W' R' B5 k3 @  j
潍坊二、传统艺匠派
% ~0 D0 L! L4 x% H' J) E' X

" d: _4 U  \" \9 T+ A潍坊由于出现了卖风筝的生意,专职风筝艺匠也就应运而生。在潍坊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当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钱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艺人订作,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旧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c& M( O/ B' y) W1 B
3 d# {; r2 h, _% [5 ]7 a; ^7 M! _
潍坊三、现代创新派
; Z2 ~, F. y7 ?: ^( n! K  {; N
  n: k" t5 Q9 D" J7 A
潍坊近年来,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镇居民勇跃参加风筝活动,充分发挥了现代工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现代风筝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k5 ?2 [( ]$ R
* j0 g, S" j8 N  }% O, _
潍坊风筝按其形状又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软翅和自由类。- S9 q7 r5 R' O
5 ?1 t4 s. S7 Q' |9 w9 ~- N+ Z
潍坊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一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体,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  p% h% X; K8 y$ }

5 |; Z+ f8 z9 N  x潍坊桶形:亦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5 r- n- }& W0 h% B: M) C
! }( p) b( n$ e6 D, d潍坊板子“就是平面板形风筝。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 @& [; R; L. b" v6 V

' k$ q* c! o" C& L0 D潍坊硬翅: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端逸出。! B! o. n( X0 Z: b2 w/ w; l

5 I% M" M' a& U$ b( `- f  K3 ?" H潍坊软翅: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骨架结构多作成浮雕式,适宜于禽鸟和昆虫风筝。如鹰、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螳螂、蝉等。2 I; D$ P7 U" b; \% Q' i

+ p9 U4 [+ S/ w7 q& v8 K潍坊自由类: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跨种类的如“鹊桥会”,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十二变。
4 N5 I8 ?, g( D
+ I& Q0 i7 `9 k! y% @[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19 12:3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2: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这点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记述中国风筝的详细资料却不多,而专述中国风筝具体技艺的资料就更少。
, Y$ V9 b8 P; `) Z' Y/ P  I& R: }4 [( ?. M' N
中国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一个记述中国风筝技艺的专著,但至今不只还见不到此书的全文,就连此说是否属实,曹氏是否确有废艺斋集稿这套著作,也还缺少足够的旁证材料,学术界还在争论之中,没有结论。从主观愿望上讲,我们很希望曹氏或其他先人能为后代留下一本有关中国风筝技艺的宝贵资料,供今人继承和发展。但希望不能代替事实,我们只能等待着这方面新的发现。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流传的谱式了。如传说宋徽宗的“宣和风筝谱”是较早的一本,但至今乃未见到。其他就是各风筝世家或风筝玩家个人收集的谱式了,今天还能找到一些。: X$ ~) O8 u: m$ d
中国虽然这些谱式各有局限,但必竟是可贵的资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金铁庵著的“风筝谱”一书较有价值,不足之处是没有图,这也许是由于当时印刷出版条件和资金的限制有图而未印出来。9 U& z3 C" G7 p# F
中国除“谱”外还有一种可贵的实物资料——“条”,即制作某种风筝骨架所用的标准竹条,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产风筝的世家中代代相传的,如北京“风筝哈”家就有一捆流传几代的“条”。这就补充了“谱”上只有画面,没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没有具体竹条尺寸和粗细变化的不足,使风筝技艺的流传更加完整。在文字、图画和实物之外,中国民间工艺的技艺传授主要靠“口传心授”,这就是在民间艺人中使用的“诀”。这是为了好教好记和保密所用的“歌诀”或“切口”。由于艺人的文化水平所限,这些歌诀或切口往往有音无字、或有字无形,在流传中丢失、修改、讹误很多。
9 I8 N/ E6 l/ f& \中国对风筝技艺的讨论主要是以上述流传下来的有限的文化遗产做为历史背景的参考,以现存的传统中国风筝为根据,用科学的工艺技术和飞行力学原理进行分析,希望它能为今后中国风筝技艺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0 N# g2 b3 R0 }6 r0 e0 g2 {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学者,前辈同好,有识之士和青少年朋友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批评指正。* i8 e; Z  i# A+ J2 H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 ?; B* T% \. Y) D
“糊”包括:选、裁、糊、边、校。
: j" o" {. Z$ F0 C7 _. S, d/ q: r“绘”包括:色、底、描、染、修。
8 u! y/ {; U. o8 J0 Q  s“放”包括:风、线、放、调、收。0 n& M- z2 k4 k, ^+ [
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就要达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水平。$ Q% E$ b4 T1 I& {, I- J

; S3 o& o9 G0 v# j0 P" j2 V
$ ]0 L# j! c+ K; ^5 A  a' z4 q: p
8 n' ]% z% \, F! z/ v; {" c
[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19 13:4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3: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筝的传说

风筝的起源可能与木鸟有关,它也起源于中国。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中国古籍当中有关风筝的史料比木鸟丰富。唐朝的《事物纪原》记载了汉初的韩信是风筝的发明人。唐朝的记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韩信制风筝让张良乘坐,飞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营军心。宋朝的传说为:刘邦征伐陈烯,韩信打算里应外合,便用风筝测量距离,想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未央宫。  《事物纪原》和《新唐书》分别记载了利用风筝求援的轶事。公元549年,梁武帝萧衍被侯景兵困南京。武帝的将军羊侃用风筝送出求援诏书。不料风筝被侯军误为妖术而射落,求援因此失败。- t  m  Z5 v8 V, h
  更为离奇的风筝传闻见于《白石礁真稿》: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时,大杀“元”姓宗族,彭城王元勰的孙子元韶被囚地牢。元韶堂弟为元韶制作风筝,他们二人从金风楼乘风筝双双飞逃。这些传奇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关于飞行的奇思妙想。今天看来仍然很有趣味。
8 C: [' x" ]/ m  中国古人发明了风筝,直到很晚风筝才传到欧洲,并逐渐传遍了世界。

4 Z9 r3 t4 h3 v& g0 `. V2 P  _0 c2 E& m% O
[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19 13:5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3: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常放风筝能益寿

     $ r2 r7 ~  `5 _, N+ N/ J2 ?
     中国有句古话:“鸢者长寿”。意思就是说,经常放风筝的人寿命长。这一现象值得好生研究。 7 \# F) f+ j. ~0 H& @% H
  近代有人发现,科学家、发明家是一个长寿的群体。有人统计了欧美16世纪以来400名杰出人物的寿命,平均66岁;而其中科学家、发明家的平均寿命达79岁,远高于其他人。在长寿的人群中,还有文学家和艺术家。 / c- E$ r" }/ O% R) y5 C! f$ I
  科学家、发明家的过人之处是目标追求执着。在钻研问题时,思维高度集中,意念专注。用进废退,非凡的脑力劳动可以增强高级神经活动的功能。全身的脏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精确协调,密切合作。高级神经活动功能的健全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 ! G3 m+ D4 p1 n9 y) B
6 U0 T5 V1 u- F  y# H$ k
     文学、艺术家往往对未来有强烈的追求,对目标有殷切的向往。创作时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在审视自己的作品时,欣喜而豁达。这种有松有弛的心态是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剂。有人认为,不断追求和向往的精神意念,使了文学艺术家寿命延长。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3: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典故

说起风筝,最壮观的不是几百米长的龙头蜈蚣大风筝,而是著名典故“四面楚歌”里的一个真实场景:  ~7 C1 S' {) p4 [
汉将张良放起了一个大风筝,让人坐在上面,指挥全军唱了首敌军的家乡小调,结果生把项羽给唱败了———这场面绝对不比如今大片的震撼力差。/ x. g9 U' W$ H1 Q
+ C4 t* C0 k/ ~; F
% l% G' o/ m- U, n# P
[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19 14:2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5 11:32 , Processed in 0.0312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