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31|回复: 33

中国的爱情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 19: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3 c2 K$ R% i0 e# N2 f; x4 k4 ^
" \" C. j- V6 m# I  Y5 P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 R, @* T! Z) x3 n: v, A

! t: s4 G+ P0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6 L: G8 E$ x  M1 u1 N* m+ L6 J
3 `0 O) k) s' q* h; P4 S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e" P( G) @- O1 o5 {+ y! D8 X( z. J2 e5 _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 ~, H9 V- b% @- S' p, d- r2 a, x$ Y
. v1 S$ q0 G$ @! L8 G
: j5 ~; d" b- v$ r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3 b  J* v4 g) @
0 I+ {6 y) X; k1 X+ R2 p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 G9 D2 H  K* Z; B- i6 O9 S5 L4 B1 U9 B6 r) T8 M# g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 u# T' w6 O2 b7 N+ }# D, A

  ?7 l, X8 }% R0 m% m6 L& {) x. T) h2 P; {" [5 w
) s0 a6 Q' O4 t+ K( P# F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2 B6 g5 H5 i; l- _1 p& p( o& _( r

5 d: Z7 [8 j3 N& `! K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1 [2 l' |% X5 K7 B& G3 s8 g4 J. o
3 `8 N3 j( K6 q9 n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 L; i. Y7 m. `; s, J* C! [/ B: P: n  L" J0 V( n5 K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 \2 c% m% t& P0 V) D1 I+ j
6 o: @! d; g0 G& T7 V" `$ w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6 ~3 J# E& e* h+ @" [/ A* [- m+ D8 ?. j9 c- J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 s3 P! G4 G) B0 j( s4 d" c

  l0 s1 C5 F! \4 A$ O# W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1 z9 f9 Q0 ]$ g9 [( ]
1 N9 i; Y* u2 {* r* v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 i# ~! W- O' B; `" K$ a1 ~: {2 p+ O
3 w$ J3 K4 l/ f$ C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 @( j/ `5 V/ U5 V

1 w" h* ^9 F& A; E- r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9 P) G; X8 K3 N3 i& M0 E
) V* v0 L) Y' y$ i

- W: s+ ~- E* y4 i" l8 q" Q2 k$ b* a( k6 g' M& {5 I
乞巧七夕的习俗
& f' m- r; ^* `: _5 G% J: c# O+ T, ]- [' |, _( R) t2 d2 f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 @7 G( _+ Y4 ~; r9 c
8 f" d6 S2 s# p' _! t. ~% g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 S1 y: B, p$ |7 ~1 U

2 n5 J& ~( s/ j8 w0 E2 E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 |9 O: `2 T$ I- a* _
3 k, z  F! D, y1 F- b) @; A# w  [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 V. J' t# R% {3 F: H( Y
  B4 ]4 l5 Z- b; j% Y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 e- T; E" L! F1 p. u
0 G+ |' t& W, q5 w) E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 u1 o  m6 t$ a  G' a8 [- D& w3 F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 ~6 C2 [5 @; R! ?
9 B: T7 V1 j* \( p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 h, C8 I, E7 z# o
6 z, S" a! E' @2 [& V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 X# ^: L; t1 [; @

! r/ ?* L+ `) k+ s9 `$ z7 ^* F, z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 u# r; M" }, Q7 O* s+ M
3 M' {  B6 b6 O/ B* k4 S  Y# Z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u) d* Z% n( W( w
& _9 Z2 m' `& ~* Q8 ~; i% R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 d! h6 O8 @2 P% }

5 ^/ c3 N, z0 E! c5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2 x- d" |* p  ?' [7 }, x' A; x, _2 c8 B( G" k+ G& ~3 D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3 I7 s. |" @. W9 ^

' i- E0 K7 |, A% y- f7 E; g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8 D  `0 q; T% w) k6 w, V3 P& M( D

, t, z# X& T+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3 ?* H: u1 B3 b$ W' q* `
4 ]4 R: z. N8 f, u) R1 Z, F9 X

2 c! D3 }7 @# M* x; m; v7 I5 n8 q" H  u1 Q

; N5 F: j8 a2 P3 }' t) u ! @( v: I# O1 z
2 V. g- j, [) ?
       七夕节的诗词
5 v+ o8 W+ m- V! Y
' {, d) O' U5 B, v0 e3 ^
) R" Z3 r+ x- p1 K' P
       古诗十九首之一
4 r: h, h- t; F' m$ {( o

9 R. T  E3 u) ~! }" ]          (汉)佚名
+ U; C7 [" S3 \8 E
7 M+ D8 b, h" u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G) O! g  L6 S2 ?

% a3 z7 f+ i/ [9 ~' J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 c% t3 c& k0 Z  b; v9 z

. q8 p, h' H6 K" P+ F# ?: m( X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c0 w8 a3 Q# M# j6 `% P5 p7 R' D: L% i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8 t( {# Z  [# V9 c% g
4 R: R8 t* ]9 S4 S' \0 o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S; {1 y7 Z# ?$ R( ~; X* @5 U3 d7 y( _
3 z) D* t# H- |& A+ a% W

5 D! L+ d2 o8 s% I                      七夕
3 V( z6 P$ o# n! w
  y) n& |7 t0 N/ F/ d5 ^          (五代·后唐)杨璞 / i- D; Q# u) `( A+ Q( z& r8 u

* e7 A. Y" T" n. t# `! r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9 _9 Z; H# C- }

  b* P% \$ j9 N# o# t7 v& c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0 }+ y* m0 X/ n" `+ m/ y' `& p) i# R' }0 m; C5 q  P/ M
: S  y8 q+ T" U; R0 p
4 b! `" N% k  {. Y- _: Y6 Z' F2 I
                       七夕 9 o1 ?( g" |0 p; v! A

$ s: G, Q3 k2 V                (唐)权德舆
; h& j+ e: c  e8 U8 N+ e, P: `4 P6 R: c: R0 l* ?% y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3 B% K6 g3 y! a( ?6 s% x9 P5 l' v, B( A& A6 m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G: s3 r' n9 W% Y  K$ ^; P9 d' G. P  f" b9 A* {1 I3 G9 D
/ @9 e( }7 k  T" \

0 {6 a1 w: e  W; o0 l                        七夕 5 Y' A3 w. e% I% x

$ o7 N# j% A2 u/ [0 n" J+ g                  (唐)徐凝 8 `# H! ?; B! @" @2 f/ P
4 u. k8 `3 ^- G8 f5 I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 D6 e1 i9 _4 v( _$ ^; o& Q' Q6 d4 b* Q5 b$ T/ b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 C* ^" n7 I* D+ A) `  q/ k7 @
9 _' H% G# m5 Z7 u' t; b$ ]/ g3 f) e( R" Z" N

. [4 H! q# v" L4 L                       鹊桥仙
' q9 ~$ F/ d9 b. i+ G; {' E1 e
9 y) D3 e5 A$ m5 T; l) i                  (宋)秦观
. i# f6 T# o" Z
7 V: y6 V; b1 R9 D* i$ L* M: J- l5 q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7 F( E' b2 F9 Q* O& ^# p6 m! l0 G3 p3 z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 e7 g& |# B7 \7 i% R

$ c% [' l  Y0 G2 J& g1 A1 o: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z' Q0 J! A! A) l$ a, ]
2 R- [; \9 ?. F7 P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U+ ~3 D, {; [) G$ J1 G1 n: t0 l& t. ?' R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 \& Y/ g" s, }: f! u! J7 H: K: c1 |
8 J( i& G0 d# _: W0 t# _+ Y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 R8 r- P  _. A0 Q  f- w0 Y* ^: {  K) q. f$ b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7 H/ X0 P: @5 \& |6 F% Y/ N2 W. k
8 K$ [4 o* Z/ i# w  i
1 c+ Y1 s" e! `
% l. I) k, a0 ~, \
               韩庄闸舟中七夕 % J7 D" t  o  t5 l$ u& n
1 E. [9 Q' V' b3 r* _/ ]7 Z. @
                 (清)姚燮
' U8 _) l, ?7 T1 Q/ a% c
8 X& b  W( @' o) P- k) x; u* C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 l( ]" Z  |. W' _

, z; e( c: U% B9 i: v5 ]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1-13 09: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帮着编辑了一下!
发表于 2007-1-13 09: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夕的别称

·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7 z, R$ s3 f2 e: e
. p) g' U3 j1 e7 ]9 {4 ?
    ·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 ~: [8 D; y2 h) S. m% f
2 a- h* K# B9 R1 Q0 U, J) p/ X    ·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9 I1 O8 x$ `; s1 ?
* _' y4 K9 b9 U1 m/ a3 m
    ·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 i0 w" m+ H9 I2 H  u/ Z; D. M8 m) |  K! I: @
    ·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6 b; ^! j* y' Q; x
. q5 f( }. d0 v4 F  I" E
    ·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 M( _9 _2 C  }5 I
* S7 w  w4 y% b2 }  r+ }: A
    ·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5 _! K1 u: K" Q4 d. O  X% t, o5 ?1 V  m; I; h* ~4 s3 k9 I
    ·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7 K; p* T& A. A: _1 n# u) J' N & o1 D% X) f9 }2 f5 D- i
     . [% \  t; b4 l& L
                                                                                                                                                                             
3 j6 @$ a  h, ^, k. i0 J/ w  Y3 [5 K& L% d
[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13 10:28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1-13 09: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夕节的形成

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最早称为双星节、双七节,自汉代起称为七夕节、乞巧节,到唐宋时,又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 I8 Z9 k* T( x3 l从七夕节最早的称呼来看,其起源糸由星名衍变而来。
( K2 T9 a( J" Q$ p7 V/ _2 h% E汉代以前,牛郎称“牵牛”,它与织女不过是银河两岸的星名而已。
2 a7 k% I3 u. {1 _+ g5 R+ l+ N它们之间既无故事情节,也没有七夕节日之说。# o, B- i, }; U' _: Z
二者七夕相会的传说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的漫长过程。
发表于 2007-1-13 09: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活的长期安定,过去那种为统治者服务的“天神合一”思想不再是神话故事的唯一内容,一些反映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热切渴望的神话故事的越来越多。8 m" _3 h3 ?3 ?- ^8 Z+ ^) x
正是在这一时期,牛郎织女由星名演变成了男耕女织的神话人物,并且被注入节日的内容。
9 q1 r  P* [# N) `- X& q0 f7 g《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最好的佐证,说明其以广为流传。2 J) {# s  Z: w# X5 J
同时在《淮南子》、《风俗通》中出现了“乌鸦填河桥而渡织女”和“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
+ I0 w7 o1 |! q8 L, D% q在民间随之产生了七夕看织女星和穿针、曝衣等文化习俗。
发表于 2007-1-13 09: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
7 L: E  U7 o6 q) }《荆楚岁时记》一书中描述此俗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 t9 G0 ?( J7 F+ k- L& e8 `4 x4 W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 X% W& R/ r: e$ |! C; O; B" u更为有趣的是,由于魏晋文化的繁荣,此时的登楼晒衣改为了登楼晒书。
2 S% o' U/ z" ~; G6 z! M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前朝。5 i) U0 Q" @0 d  r# Y7 }
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
3 R" @; ^' g1 m$ P2 @% M7 k特别是吟咏七夕的诗篇更比比皆是,仅全唐诗中就有仅千首。
% t% |. ]  H7 t2 w6 s1 K0 X比如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
8 S1 u* f: z; J  l祖咏同题诗亦云:“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8 {- Q4 `/ a) t9 R5 i$ o

; ^- V) o+ A* Z# X& S2 C[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13 10:01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3 10: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代以后民间的乞巧活动更为丰富,对牛郎、织女的传说进一步完善,并有了新的发展。
: L" C( a% d; w* D* M5 q最突出的一点是增加了男孩儿祀牛郎神的习俗。每逢七夕,便设“乞巧市”,专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开始,连续数日。
. v4 Z- l: W; V- d1 G7 O: D到七夕之夜,小儿则置笔墨纸砚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小女孩则至针线箱笥于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 z  [* q8 R* A5 n  E1 B& Y
杨朴曾诗云:“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梅尧臣诗云:“古来传织女,七夕渡明河。巧意世争气,神光谁见过。隔年期已拙,旧俗验方讹。8 O, _2 `  s; \9 D& H  D; Y7 O# m
五色金盘果,蜘蛛浪作窠”。
3 v, ]1 ^' W' l" N# Z8 S
0 h4 V6 s# H0 `! a
     
发表于 2007-1-13 10: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时期,七夕做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 q. `5 r) |9 ]) m6 k0 Z* Y% m
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
. W$ C" g, j! ]$ y" V7 i9 `) s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 |! Q9 J- f6 O
据《清嘉录》载,百姓用巧果或偕花果,“陈香烛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5 06:49 , Processed in 0.0454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