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2 09: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这些论述,今天是否还有借鉴的意义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组成。 " E% X, h, R8 Y, p/ I- {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
3 F: w3 q* s) {7 q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
6 g: o. m% T- e; O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
+ @7 Y$ B6 U' F0 d2 L% T. X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 w; H7 v1 x5 C! @/ g
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
# h. Y. j/ E' y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 6 E+ `. q' \7 }% _9 O k
要的。 9 f4 i! H% ]4 ?0 U/ E- P8 k. K4 t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
* i0 M$ w# H& y1 B6 O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 3 d, n+ x5 J/ X- K% }& J% `
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 4 o$ u: e4 r" s. Y! t
“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 6 ]0 O5 }# s3 [# a6 P
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
' k! J+ Q: x& n- H V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这种情况下。“仁”可以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1 W) g; S% Z" |! M# d1 Y$ M
参考资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