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57|回复: 9

百战奇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4 23: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写说明* }: t- N4 R# K6 Q" w' {* S+ `' q4 T
  原文以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马思进《武经总要·百战奇法》刻本为底本(简称“马本”),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唐富春《武经总要·百战奇法》刻本(简称“唐本”)和王鸣鹤《登坛必究·百战》刻本(简称“王本”,但该刻本仅存录《百战奇法》前集之五十战)、崇祯九年(1636年)所刻《韬略世法》丛书收录的《百战奇法》之汪淇参订本(简称“汪本”)为参校本,对照有关正史原著进行校勘的,凡是重要校正处,均在本书“注释”中加以说明,不另出校记。原文校勘中需要强调说明的问题有二: 
9 z! I0 Y5 P( o* e$ [) C8 \3 v  其一、该书所引古代兵法(即“法曰”内容),凡与原著不同且影响原意的,均据原著校改,并在“注释”中说明校改理由;引文字词虽与原著不同,但不影响原意的,一般只注明原文,不作文字改动;凡引文脱漏成分,则补足后加方括号“〔 〕”。 
5 b3 x4 l  x3 M9 J$ ]& s. {' n7 W  其二、该书所引的史例,凡引文与史籍相悖者,均据原著予以订正;引文字词虽与原著不同,但并未改变原意的,一般不再更改;引文凡有重要脱漏,不补则影响文义连贯完整或者减煞该书军事特色的,则据史书原著予以增补,所补成分加方括号“〔 〕”。 7 @/ R) v  Q) A& v% E- E) E
  注释力求准确、简明,一般不作字源、词源考证。注释的主要内容是:生僻字词释义,重要专用术语,兵法引文及史例出处,历史人物及地名,重要校勘注文和足以证明其成书时代的避讳文字。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史例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一般都加注释,但同一人物在不同篇目中多次出现时,只注释首次;战例中所涉及的历史地名,一般都注明今地名,但同一朝代的同一地名,虽在不同篇目史例中多次出现,只注释首次,不同朝代的同一地名,则分别注释。 1 p( H9 v2 g" z

8 U7 O# i  |; s6 a' K第一卷9 b! R# g- O! S, ~2 y0 F
, A( p( Z5 E: A) R
1.计战7 q. \% D' V' S; O

6 v& I- ]" y: Z( J1 C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①汉末,刘先主②在新野③,三往求计于诸葛亮④。亮曰:“自董卓⑤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⑥比于袁绍⑦,则名微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⑧,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⑨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⑩据有江东⑾,已历三世⑿,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⒀北据汉、淝⒁,利尽南海⒂,东连吴、会⒃,西通巴、蜀⒄、此用武之国,而其主⒅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⒆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⒇因之以成帝业。刘璋(21)暗弱,张鲁(22)在北,民阜(23)国(24)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25)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26),南抚夷越(27),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28),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2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30)以迎 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31)。 
" _' J6 o" _0 u5 n  【注释】 
4 c! v' O+ w( m7 ?1 {6 c  ①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语出《孙子兵法·地形篇》。“计险阨远近”句,马本、唐本皆脱“计”,今从王本。 
& p+ W9 v( Z8 P: e+ v  ②刘先主:即三国蜀汉的建立者刘备,东汉远支皇族,字玄德。谥昭烈皇帝,史称“先主”。 . s, o) n! Y+ C- K1 F# Q
  ③新野:诸本皆作“襄阳”,与史载相违,今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校改。 ; u# \( G3 ^, d
  ④诸葛亮: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字孔明。 , B. n1 b: L# v9 m* q
  ⑤董卓:东汉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字仲颖。汉灵帝时,任并州牧。灵帝死后,他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自为太师,把持朝政,无恶不作。后为司徒王允等人设计所杀。 
' H% w$ K" q9 |! p. ?5 I  ⑥曹操: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谯县(今安徽毫县)人,字孟德,小名阿瞒。 
& @7 h! B. ~/ |6 F& Q  ⑦袁绍:东汉末封建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本初。 
- V6 h- A% S$ `  ⑧以弱为强者:马本脱“强”,今从唐本。 0 x) k9 o% i$ ?& j
  ⑨天子:古称统治天下的帝王。这里指汉献帝刘协。 % C, k0 G. H7 H' k9 r* P# X
  ⑩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吴郡富春(今属浙江)人,字仲谋。 
0 [9 O- W& ~. U& O, e7 _  ⑾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的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岸地区为江东。 
# X- z  o" e" Z. o0 y+ l4 r  M  ⑿三世:指孙坚(孙权父)、孙策(权兄)、孙权三世。 0 z/ W0 S. Z* Y9 H
  ⒀荆州:汉武帝时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一部。东汉因之,治所在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 
. o+ ?1 b- N% `( _  ⒁汉、淝:即今之汉水,古代通称汉水为淝水。据《水经注》载称:其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西名为沮水者称淝,西源出自今宁强北者称汉,二源会流后通称淝水或汉水。 
) d/ c9 d, N4 n$ k7 q8 l  ⒂南海:泛指南方沿海一带,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3 i" |1 q# Z" x. U) R  V  ⒃吴、会:东汉时分会稽郡为吴郡、会稽二郡,合称“吴会”,其地辖今江苏、浙江地区。 0 m& K! {( ^8 h3 G5 ~6 C' ~
  ⒄巴、蜀:即巴郡、蜀郡,辖境当今四川地区。 
: g# K0 Z. P4 {: F/ o" w  ⒅其主:指荆州统治者刘表。 
. v" u9 ~) `& }2 N$ x7 U& r7 C  ⒆益州:汉武帝时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四川全境以及云南、甘肃、湖北、贵州部分地区。 " |! J1 i# L- i
  ⒇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 O  J) P% `- p, {2 l  (21)刘璋: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中山王刘焉的后代,字季玉,继其父职为益州牧。后刘备率军入川,刘璋出降。 5 [/ ]2 B4 x5 P/ K% b+ v' T
  (22)张鲁:东汉末天师道首领。 
9 [$ f1 D, u/ l  (23)阜: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原作“殷”;《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太祖赵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时改“殷”为“阜”。 
, F& [3 I5 H9 r# K  (24)国:马本及唐本皆作“固”,形近误,今从王本、汪本。 
3 Y7 ?, R4 l9 u! r9 q" Q  (25)览:通“揽”,采摘、收取的意思。 , [9 g% J3 r' `, v! O( t$ ^
  (26)戎:我国古代中原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一。 ( f2 R' \# @  g1 N2 C+ ]/ i
  (27)越:我国古代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 B& }0 ~; Q: z6 e& Y4 b5 I
  (28)宛、洛:即今河南南阳、洛阳地区。 8 a9 p, U7 z9 f, H
  (29)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因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 * I% n+ Q& X; }8 e0 g- q
  (30)箪食壶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民众慰劳所爱戴军队时用以犒献的酒饭食物。 
( H4 n6 g$ [6 E& w4 \: u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o) v6 J9 j
, z6 _, j" G; m5 l
2.谋战
5 c# z: ]7 [1 [& Y0 X+ \( W8 I7 F3 e' X3 z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①春秋时,晋平公②欲伐齐,使范昭③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④觞⑤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⑥。公曰:“寡人之樽进客。” 
' }! a! L$ J5 B2 G! ]$ P- Y1 j  范昭已饮,晏子⑦彻⑧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⑨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⑩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⑾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陋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 
- U2 H1 s  |- `( m' L, ~  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⑿〔闻之〕曰:“不越樽俎⒀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⒁   s6 c/ A) S1 O# ~' \1 M2 d
  【注释】 
* v' N: M, R- M; o1 k: @8 h8 D  ①上兵伐谋: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 ' H6 {  c) _6 q6 c3 L+ S2 @
  ②晋平公:春秋晋国国君,悼公之子,名彪,在位二十六年。   X5 @6 X& Z+ a
  ③范昭:春秋晋国大夫。 4 X5 z# ]8 v& x' a) H& S
  ④齐景公:春秋齐国国君,庄公之弟,名杵臼,在位五十八年。 
8 M% ]9 X6 ^" i7 Y& A5 p+ C) o* B  ⑤觞(shāng):古代盛酒器。这里作动词,以酒招待的意思。 
! L; I1 X  \8 R  ⑥樽酌:樽(zǔn),本作“尊”,酒杯;酌,斟酒、饮酒的意思。 , Z' S! ?% q3 q/ V
  ⑦晏子:即晏婴。春秋齐国大夫,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字平仲。 
- g+ i. |' I, V: f% K  ⑧彻:通“撤”。 1 T! k! a1 [4 N, Y9 N# s
  ⑨太师:同“大师”中国古代乐官名。 " W4 t' C6 F+ i4 k: p
  ⑩成周之乐:马本及诸本皆作“成周公之乐”,与史载不符,故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校改。成周,古地名,即西周的东都。成周之乐,谓周天子之乐曲。 
4 ?) H* }2 j- a" M  ⑾瞑臣:谓眼睛失明之臣。春秋晋国著名乐师师旷生而目盲,善辨声乐。齐国乐官太师以“瞑臣”自称,自谦之意,未必也是盲人。 & t9 ?6 w. H9 D# W) o/ a  h
  ⑿仲尼:即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 m# |) \# q0 q. k; l0 R, o
  ⒀樽俎:俎(zǔ),古代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樽俎,即盛酒肉的器具,这里指筵席。 # W8 E& x/ h( o$ ]
  ⒁本篇史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8 G0 O" T. n2 y6 }6 S$ I
; J6 v$ e: R! \- b: C- V
3.间战/ u) R; r6 x$ R2 k: k- T/ m
/ |% H6 d5 {( s0 g" d9 v* l- b8 _
  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法曰:“无所不用间也。”① + N3 ^& M  o6 g0 g# {6 @3 N
  周将韦叔裕②,字孝宽,以德行守镇玉壁③。孝宽善于抚御,能得④人心,所遣间谍入齐⑤者,皆为尽力。亦有齐人得孝宽金货者⑥,遥通书疏⑦。故齐动静,朝廷皆知之。齐相斛律光⑧,字明月,贤而有勇,孝宽深忌之。参军曲严颇知卜筮⑨,谓孝宽曰:“来年东朝⑩必大相杀戮。”孝宽因令严作谣歌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⑾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⑿令谍人多赍此文,遗之于邺⒀。祖孝正⒁与光有隙,既闻更润色之,明月卒以此诛。周武帝⒂闻光死,赦其境内,后大举兵,遂灭齐⒃。 , z& j) V; N5 ]# v5 S: S0 Z  z
  【注释】 
/ `/ W( H+ C$ `- d5 P9 a  ①无所不用间也:语出《孙子兵法·用间篇》。 : p+ y4 C1 o4 }/ ]5 ]" z+ b4 X! V# ^
  ②韦叔裕:北周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人,字孝宽。善用兵,有战功。北周武帝时,官至大司空、上柱国。 4 f- w  S% A1 H0 K7 m
  ③玉壁:北周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 f: |. ]' D+ `" D* N5 v" o
  ④得:马本作“将”,显误;今从唐本及王本、汪本。 
: f9 N) J* M* e  ~! c$ s  ⑤齐:即北朝之一。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取代东魏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 
$ b# D7 P' j  J2 i1 x$ J  ⑥金货者:马本作“金贺还”,显误。今从汪本;唐本作“金币”,亦通。 
- m8 K3 T' R$ D0 s3 t/ {  ]  ⑦书疏:即“书翰”,书札之类;这里指书面情报。 
  X8 H! y' d& F" a# N' Q- ?  ⑧斛律光:北齐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字明月。出生将门,善骑射,长期从事对北周的战争。官至左丞相。后因周将韦叔裕施离间计,为齐后主高纬疑忌所杀。 ) ~3 I$ `" {: |5 {
  ⑨卜筮:古时一种占卜的迷信活动,以龟甲占卜吉凶的称“卜”,以蓍草占卜吉凶的称“筮”。 
+ S2 ?" A0 T! @! Q% b6 B  ⑩东朝:指北齐。因北齐位于北周之东,故称。 * f3 g+ p' V& p; c- ~8 `
  ⑾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计十斗)为一斛,影射斛律光之“斛”;明月,即斛律光的字;长安,即北周的都城。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斛律光要当皇帝,并将归顺北周。 5 C9 N( I) z5 c5 W- S' d
  ⑿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槲木不扶自立”句,《周书·韦孝宽传》原作“槲树不扶自竖”,《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时改“树”为“木”,改“竖”为“立”。高山,喻指北齐高氏政权;槲木,喻指斛律光。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北齐高氏统治即将垮台,斛律光就要取而代之。 6 T, O. _# r. K( N4 O. \8 r
  ⒀邺:北齐都城,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5 ]1 F  ~# c1 Z6 @. F  ⒁祖孝正:《周书·韦孝宽传》原作“祖孝徵”,《百战奇法》原作者援引时因讳宋仁宗嫌名(祯)而改“徵”为“正”。 
. }% T+ ?) z; |5 X4 G) W  ⒂周武帝:即宇文邕,宇文泰的第四子。公元577年,他乘北齐国势衰微,出兵一举灭齐,统一了黄河以北地区,为其后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b4 g; q9 {( ]% J  I/ {4 t
  ⒃本篇史例出自《周书·韦孝宽传》。0 V/ }6 S  g' g& i) c
) \7 b2 V7 L5 D: E5 H
4.选战
4 _. w( S9 l8 S( E
7 S5 r. U  Q! h  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其志,一则挫敌威。法曰:“兵无选锋曰北。”① 8 Z( j! Q9 I- V% B5 D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②奔上谷郡③,〔引〕乌桓④数入塞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无终⑤;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畴⑥请为乡导,公从之,率兵出卢龙塞⑦,水潦,道不通,乃堑山堙谷⑧五百余里,经白檀⑨,历平刚⑩、鲜卑庭⑾,东陷柳城⑿。未至二百里,虏方知之。尚、熙与蹋顿⒀、辽西单于⒁楼班、右北平⒂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⒃,卒⒄与虏遇,众甚盛。公辎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⒅为先锋,虏众大溃,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⒆二十余万口。⒇ 
( s0 G/ c9 G# @  【注释】 8 d, Z: n% m! F& ^7 G' X7 Z
  ①兵无选锋曰北:语出《孙子兵法·地形篇》。 : w* L0 |/ H; w# N
  ②袁尚、熙:即袁绍之子袁尚、袁熙。 : ]( ~, c& L6 j: O" `( B
  ③上谷郡:古郡名,战国燕置。东汉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该郡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北京市延庆县以四,以及内长城和昌平县以北地区。 & _5 ]! y2 E6 D# u4 p. w6 u* J- f
  ④乌桓:古族名。亦作“乌丸”。属东胡族一支。秦末,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部分迁乌桓山,因以为名。汉武帝后,依附汉朝,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 
. d. C0 q  W4 h" u0 G8 L  ⑤无终: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 
, g! W9 t3 l/ O6 }: a- y  ⑥田畴:东汉无终人,字子泰。好读书,善击剑。曹操北征乌桓,他随军任司空户曹掾。 
8 l1 i! ]' T1 j; f) d1 J  ⑦卢龙塞:古关塞名,故址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带。 
; w8 X" R7 t6 S3 n  ⑧堑山堙谷:谓开山填谷。 
& X( y& q! I+ H# d  ⑨白檀:古县名,西汉置。故城在今河北承德西。 # S4 V; W, a6 J3 s; c  }# ^
  ⑩平刚:马本作“刚平”,互乙,故改。汉时为右北平郡郡治,故址在今辽宁凌源西南。 
  {& [/ U; u! a; c. n) P* z  ⑾鲜卑庭:即鲜卑人管辖地区。秦汉时。其辖地在今东北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 
3 T# ?, {, e$ q2 X" E: f  ⑿柳城:古县名,西汉置。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南。 0 ?# {' c$ b4 D- z, a4 E4 n+ q' f
  ⒀蹋顿:东汉辽西郡乌桓族首领。 0 l+ V; l- ]2 W: v7 a2 Z
  ⒁单于(chán yú):即匈奴、鲜卑、乌桓等胡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3 I( M; G$ e; d+ ~# _! Y, J2 N9 o
  ⒂右北平:马本及唐本皆作“比之”,显误,今据史校改。 + A8 B) U% }% e
  ⒃白狼山:亦名白鹿山或布祜图山,位于今辽宁凌源东南。 
; Z- ]6 ?7 w# y4 ?  ⒄卒(cù):同“猝”,意谓突然。 
! j7 }7 w. A+ h  ⒅张辽:曹操的大将。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字文远。先从吕布,后归曹操。作战勇敢,数有战功。官至征东将军,封晋阳侯。 3 p5 r( V3 K7 B6 V1 [& @3 j
  ⒆胡、汉降者:马本作“降汉者”,唐本及王本、汪本皆作“胡降汉者”。皆误,今据史载校改。 
8 z" D; T2 w0 w0 x  ⒇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 L3 k9 L4 Q4 g9 k: @
+ @; [2 t" g0 W1 z  T/ ~% B
5.步战
0 ^1 H- c; U  Q) i
! R- W" r+ f9 `  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若遇平易①之道,须用拒马枪②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方。法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③ 
! D# k0 r( F$ X# ^2 L0 F( a3 m$ h  《五代史》:晋将周德威④为卢龙节度使,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榆关⑤之险。契丹⑥每刍牧于营、平⑦之间,陷新州⑧,德威复取不克,奔归幽州⑨。契丹围之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⑩闻之,约李存审⑾步骑七万,会于易州⑿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⒀,循涧而东。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先锋,进至山口,契丹以万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骑先进,免胄扬鞭,胡语谓契丹:“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⒁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⒂,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挝,三人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李存审命步兵伐木为鹿角阵⒃,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环寨而过,寨中发万弩齐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将至幽州,契丹列阵待之。存审命步兵阵于后,戒勿先动,令羸兵曳柴、燃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入战,存审乃趋后阵,起而乘之,契丹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口遁去,俘斩万计,遂解幽州之围。⒄ 2 u( S; t5 J( ~% J/ Q. b4 \0 t
  【注释】 4 t. \8 S+ v4 ^3 v  d9 H
  ①平易:马本及唐本作“平阳”,但与下篇《骑战》对照,以“平易”为好,故从王本及汪本。 
* s4 p9 F1 R  _# [% b  ②拒马枪:古代作战中使用的一种能移动的障碍物,系以木材做成人字架,将枪头穿在横木上,使枪尖向外,设于要害处,主要用以防御骑兵突击,故名拒马枪。 ' d, r9 N+ S' |
  ③“步兵与车骑战者”以下诸句:语出《六韬·犬韬·战步第六十》。但本篇是摘要引证,并非全文。引文中提到的“行马”、“蒺藜”均系古代作战中使用的防御工具。 
9 L, j7 Y1 h) s" o  ④周德威:五代后唐前身晋的名将,官至节度使。公元918年在与后梁军作战中阵亡。 
# f. O/ a( M6 b4 ^  ⑤榆关:亦称“渝关”,即今之山海关。 
- M6 m, S+ j2 v( g$ k5 `) T" s  ⑥契丹:中国古族名兼政权名。 3 e: ~& l$ V* v& [
  ⑦营、平:即营州、平州;前者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后者治所在今河北卢龙。 
; Y+ x2 c+ f  c6 B# V7 t  ⑧新州:治所在今河北涿鹿。 ( r1 }" X$ c& ^6 I" ]
  ⑨幽州:治蓟县,位于今北京城西南。 + `) q: w2 s0 W. Z. X3 h) A
  ⑩李嗣源:代北应州(今山西应县)人、沙陀族。本名邈佶烈,后为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姓名李嗣源。曾任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庄宗李存勖在洛阳兵变中被杀,李嗣源乘乱进入洛阳称帝,是为明宗,改名曰亶,成为五代后唐的第二个皇帝。 
- ]' {( G+ Q5 ?# {  ⑾李存审: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李存勖”,今据史载校改。李存审,后唐名将,本姓符,晋王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姓李。从李存勖破后梁军,与大将周德威齐名,官至节度使。 
$ S4 H+ q" M, b  ⑿易州:治易县,今属河北。 5 H: r  |! p6 b) S; Q: m- q% \- q
  ⒀大房岭:今北京市房山县西北的大房山。 : ^( a( r8 N9 r
  ⒁晋王:这里指李存勖,沙陀族首领李克用之子。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后,李克用因助唐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晋王。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即王位,龙德三年(公元923年)称帝,是为庄宗,都洛阳,国号大唐,史称“后唐”。 
- w5 W1 A6 y( B  ⒂西楼:契丹之都城,故址在今辽宁巴林左旗之波罗和屯。 
: `. p" k1 D7 p& t/ K! N+ e  ⒃鹿角阵:即以形似鹿角的树枝设置的阵地,以阻挡敌人前进。 ( R+ f* [' ?5 Q
  ⒄本篇史例出自《旧五代史·唐书·庄宗本纪第二》,又见《资治通鉴》卷270《后梁纪五·均王贞明三年》。 
3 _7 k- d5 S5 q* G3 c7 x- S3 P( h0 B1 x
6.骑战0 F& l( a9 W/ {+ w, x

3 {5 a2 n, C$ _2 Y5 m  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①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得与战。欲战者,须得平易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法曰:“易地则用骑。”② 
/ v3 I* }+ t6 a& L1 O9 n( L  《五代史》:唐庄宗③救赵④,与梁军⑤相拒于柏乡⑥五里,营于野河⑦北。晋兵少,梁将王景仁⑧所将兵虽多,而精锐者亦少。晋军望之色动。周德威勉其众曰:“此汴、宋佣贩⑨耳。”退而告之〔庄宗曰:“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庄宗曰:“吾提孤兵出千里,利在速战,今不乘势而急击之,使敌知我众寡,则计无所施矣。”德威曰:“不然,赵人皆能城守而不能野战;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原旷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近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庄宗不悦,退卧帐中,诸将无敢入见者。德威乃谓监军张承业⑩曰:“王怒老将。不速战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临贼营门,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无类⑾矣。不如退军鄗邑⑿,诱敌出营,扰而劳之,可以策胜也。”承业入言曰:“德威老将知兵,愿无忽其言。”庄宗遽起曰:“吾方思之尔。”已而,德威获梁游兵,问景仁何为?曰:“治舟数百,将以为浮梁。”德威乃与俱见。庄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军鄗邑。德威乃遣骑三百扣梁营挑战,自以劲兵三千继之。景仁怒,悉以其军出,与德威转斗数十里,至于鄗南,两军皆阵。梁军横亘六、七里。庄宗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制胜之地也。”乃使人告德威曰:“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德威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其来既速,必不暇赍粮糗⒀;纵其能赍,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饥渴,其军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至申⒁时,梁军中尘起,德威鼓噪而进,梁军大败。⒂ 5 V. M, ?& W. j) K/ v9 k. J
  【注释】 
( t& U; m$ o. e  s- i  ①陂(bēi):山坡。 
- S5 h# f! T" f) ~2 W; h  ②易地则用骑:语出《通典·兵十二》引李靖语;但这里是摘要引证。 
' K7 |( I: d- X, |; v0 @  ③唐庄宗:即五代后唐皇帝李存勖。他率兵救赵是在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此时尚未称帝,仍为晋王。 5 z# I  s0 O- q9 Y
  ④赵:五代初河北的割据势力之一,由成德节度使王镕为赵正,据守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初事后梁朱温,后事晋王李克用父子。 7 i$ L  n0 X) {) A) T7 ]
  ⑤梁军:即后梁朱温的军队。 1 S/ w7 ?; O7 M% [2 E  ^0 S% ]  v3 z9 |
  ⑥柏乡:今属河北。   t( W6 B; _" z) D+ c3 f
  ⑦野河:即槐河的别名。源于今河北赞皇县西南之赞皇山。 
1 y4 w) o" T( k# N. Q  ⑧王景仁:后梁合肥(今属安徽)人,初从吴王杨行密起兵于淮南,后归后梁,官至淮南招讨使。为将骁勇刚悍。 
4 Y; o2 Z& h% O) I+ ^/ a5 H  ⑨汴、宋佣贩:汴、宋,即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宋州(治今河南商丘)。佣贩,即雇佣来的商贩,马本及唐本、汪本皆误作“佣败”,今据史载校改;王本作“佣奴”似亦可。 
9 U$ j! ?3 R8 c7 [0 M  ⑩张承业:唐僖宗时宦官,本姓康,为内常侍张泰养子,改姓张。唐昭宗时被派往晋王李克用处任河东监军,克用病亡后,仍为李存勖的监军。 
# w4 ]/ f. N9 N3 E% U  ⑾无类:谓无遗类,即无一幸免之意。 
5 ]# I9 n: }+ c- d1 i2 F$ `9 ?0 N$ w  ⑿鄗邑:古县名,汉置。故址在今河北柏乡之北。 + w9 G/ g3 f0 V$ S( E5 F# ]% e
  ⒀糗(qiǔ):炒熟的米麦等食物,即干粮。 2 \& D, y4 Q' \4 O& A9 F4 o
  ⒁申:旧历十二时辰之一,即十五时至十七时。 
) e) a8 j" K. G  ⒂本篇史例出自《新五代史·唐书·周德威传》。 0 D0 Y& h  H  N/ L( Y7 w0 w" t
$ {& |* T. G* \: u* {# \
7.舟战1 a& Y: M, D5 U% x1 @

1 j/ u/ y2 l, F/ b! M  F  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①,须居上风、上流。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法曰:“欲战者,无迎水流。”② 
! F. J% ]" o% @3 U. e5 J  春秋,吴子③伐楚。楚令尹④卜战,不吉。司马子鱼⑤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战,吴师败绩。⑥ 
1 M9 M% T& y* x' a0 }% m) |  【注释】 # ^# s; a* h* v; d) ?; I2 D
  ①舟楫:船只。楫(jí),划船的桨。 . V- N/ z( _9 O) Z: z
  ②欲战者,无迎水流: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但这里是摘要引录。 
+ j/ G( C. x$ l% d  ③吴子:即春秋时吴国公子光,亦即后来指使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自立为君的吴王阖闾。 ) Q+ E/ E+ o5 W- A+ A8 S
  ④令尹:职官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所设,为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这里具体指阳匄,即楚穆王曾孙子瑕。 " s; F* p0 i! f: k
  ⑤司马子鱼:司马,官名,西周始置,主管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时仍沿用未变。子鱼,即楚公子鲂。 
( f* q$ h  M# Q1 t+ F! U* f  ⑥本篇史例出自《左传·昭公十七年》,又见《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 L4 I3 R- `+ z" i( p5 `$ f' D3 M7 F

7 [  I, q0 o$ s8.车战
$ g* [& `+ p. d! i, i  V( ?& R3 [% D4 }, h
  凡与步、骑战于平原旷野,必须用偏箱、鹿角车①为方阵,以战则胜。所谓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整束部伍也。法曰:“广地则用军车。”②。 
; Y9 O0 b4 X( K# V$ n4 I2 ^6 b  晋凉州③刺史杨欣失羌戎④之和,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⑤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通凉州讨此虏者乎?”朝臣莫对。司马督马隆⑥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若能灭贼,何为不任,顾卿方略如何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对曰⑦:“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类何足灭者!”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隆募〔限〕腰开弩三十六钧⑧,立标拣式,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于是率其众西渡温水⑨,虏木机能⑩等以众万骑,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隆依八阵图⑾作偏箱车,地广用鹿角车,路狭则为木屋⑿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隆到武威,虏大人猝跋韩、且万能⒀等率万金众归,隆前后诛杀及降附者数万。又率善戎没骨能⒁等与木机能等战,斩之,凉州遂平。⒂ 3 k7 c3 G3 W, M! P; x, X; G# P
  【注释】 ; E# b! V6 o- h7 }- d
  ①偏箱、鹿角车:皆为中国古代的作战兵车。偏箱车的车箱系木板制成,置放兵器于其上。作战时,车与车相连,前后相接,连成方阵,可用于平原旷野上作战。鹿角车,则是用削尖的树枝插在偏箱车前后,以防敌接近。 9 n0 G( A% z1 p+ ~# S! o
  ②广地则用军车: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作“地广则用鹿角车营”。 9 O" `* W4 w2 z
  ③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 `& l* t1 l+ Z  ④羌戎:古族名。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戎,旧时中原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 1 ]: M: j+ f. I/ E$ y" d7 x
  ⑤帝:指西晋武帝司马炎。 
; p$ ^0 s, A+ \0 [$ ]. {- {  ⑥马隆:西晋名将。平陆(今山东汶上北)人,字孝兴。少而智勇。晋武帝时,任东羌校尉,封奉高县侯。 # P3 Z& C( N# a1 @  \6 a# F
  ⑦对曰:马本及唐本、王本皆脱,今从汪本补。 
4 t3 |* o% ]5 o$ d% @9 o7 `  ⑧钧:中国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一钧为三十斤。 
/ \# N' _. U8 D  ⑨温水:即武威东之温围水。 . Q( m; }: \: ~9 O4 Y& D
  ⑩木机能:羌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史载原作“树机能”,《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时改“树”为“木”。 ) p( ^  o1 }6 {4 d
  ⑾八阵图:中国古代作战的一种阵法。 8 V% F" r* N. Q: V2 o
  ⑿木屋:即用木料制成,四面开孔,置于车上,既便于观察敌情,又可抵御矢石击伤。 
) {3 b8 R6 c3 O- \8 k$ o: M7 ]  ⒀猝跋韩、且万能:皆为羌族的部落首领,但《资治通鉴》卷80《晋纪二》称其为鲜卑人。 
& ]2 X! c: v1 b4 d9 Q: N5 J  ⒁没骨能:羌族的一个部落首领。 , o2 F3 a( K) ?4 \7 f
  ⒂本篇史例出自《晋书·马隆传》。 2 |% c! E5 d8 f) W" \0 R, S
+ w  l" l7 a* \4 U

+ [" V+ R+ t" r8 K) f- {) M5 h; r7 X" `9.信战6 R7 c! D, g7 H. G1 R0 `
7 s$ F& w0 a' E/ c1 t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① 6 E3 `; }) h0 J9 Z) H1 {
  三国魏明帝②自征蜀,归长安③,遣司马懿④督张郃⑤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⑥,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⑦。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⑧,在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⑩适交,参佐咸⑾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⑿,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⒀,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⒁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⒂ 
; \' m/ r# Y$ S2 B! ?  【注释】 2 u) K" C/ r% P" d. X7 j0 n
  ①信则不欺:语出《六韬·龙韬·论将第十九》。 . M9 {8 ~# M* N7 J( h; D
  ②魏明帝:即魏国皇帝曹睿,魏文帝曹丕之子。 6 j) U8 _6 U8 r% C/ B2 k9 M
  ③长安:古都城,汉惠帝时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 R  N2 B0 K* Q7 G1 U8 e5 i  ④司马懿:三国魏名将。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字仲达。初为曹操主簿。魏明帝时,官至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 " a3 O, e1 y  a  q6 ^7 y- v8 O( ~
  ⑤张郃:三国河间义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字俊乂。初随韩馥镇压黄巾起义,馥败,郃以兵附袁绍;官渡之战后归曹操,官至左将军。 / B. [* F9 `' j: e
  ⑥三十万: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二十万”,今据史载校改。 
; X# m5 i0 ^5 Q% u4 a, N  ⑦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所处之剑门关,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 t5 |( R. g) T& l/ N. ~6 O- b
  ⑧十二更下:谓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 ; }) z4 |8 `; X$ C4 V. G, X8 n; V
  ⑨在:马本及诸本皆脱,今据史载补正。 , ]. `) C5 V5 g) S* K0 v/ U
  ⑩幡兵:马本及诸本皆作“代兵”,不尽原意,今据史载校改。幡,同“旛”,旌旗;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因不同部队有不同旗号,故部队换防,所持旗号也随之变换。 ) k2 Q  N+ {* K' v8 t
  ⑾参佐咸:马本及唐本皆误作“秦佐成”,今从王本及汪本。 & e- a' h$ x" k& t
  ⑿非力不制:马本及诸本皆误作“非力所制”,一字之差,其义完全不同。今据史载校改。 
8 Q, R5 g# x3 n# x( E  ⒀得原失信: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冬,晋文公率兵围攻原国,预定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 ! d# ?% J$ a, {5 {) }8 H
  ⒁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 ; t9 W5 s5 X0 X" h3 m% A
  ⒂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
; W0 A! w* D/ {. A1 B1 {8 O$ K5 t+ J. G( L, l: H) Q
, [1 Q! ~% E, ~1 f5 `! j2 R& v
10.教战3 h) A; V$ @: u5 k6 o0 |; O: T
/ F1 E5 d! k7 F  p6 G7 e& J
  凡欲①兴师,必先教战。三军②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③坐、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④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法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⑤ 3 r! P5 _5 [/ v9 F# P
  战国时,魏将吴起⑥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⑦,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教习,乃授其兵,是为将事。”⑧ / Q7 u! v: h- f: S( b# w6 C
  【注释】 
" K$ k9 u6 s: Z: j1 m  ①欲:马本及唐本、王本皆误作“与”,今从汪本。 * N# e& T0 [$ F# n  n
  ②三军:春秋时期,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上、中、下三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之统帅。楚则设左、中、右三军。本篇所称“三军”,是对全军的统称。 0 U/ }8 W! D3 q* g
  ③谙(ān):熟记,熟悉。 
( B8 O; {( s+ X7 E5 I5 P+ @& z) s4 p  ④旌麾(jīnghuī):谓古时用羽毛装饰的军旗,主将用以指挥军队作战。 / _$ G; x9 H* i! t6 L0 K* i- j# |
  ⑤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 
4 H5 m) ^# r% k' @* m  ⑥吴起: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吴子》流传后世。 
) O% n. h# H- B& |6 T; d2 c  ⑦坐而起之:马本及唐本、汪本皆作“坐而进之”,不符《吴子》原义,今从王本。 . w. K; _, g1 w0 R
  ⑧本篇史例出自《吴子·治兵第三》。 

( k! X& M: z1 J0 w' b6 T7 r8 v7 w& i4 B/ y# F4 J. r
[ 本帖最后由 iceinsummer 于 2007-3-14 23:0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8: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卷
, k; h9 g; }: z$ `5 L5 V2 v& K' F
11.众战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①,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② , @3 q* \5 {* r7 h
  晋太元③时,秦苻坚④进屯寿阳⑤,列阵淝水⑥,与晋将谢元⑦相拒。元使谓苻坚⑧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⑨,而我以铁骑数十万⑩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元与谢琰⑾、桓伊⑿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石军⒀拒张蚝⒁,小退。元、琰仍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⒂ 
. l) k& X6 e/ ]3 t' q6 N0 S  【注释】 # e2 t/ k; z7 p# l/ f- A7 {
  ①闻鼓则进:王本及汪本皆作“闻鼓则战”。 * t9 l; q! t( ?& Q& [. s3 }
  ②用众进止: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 
9 J; o4 C' {( O! M6 }" Q, d3 l  ③晋太元:马本及诸本皆脱“太”,今据史补。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秦音淝水之战,即发生在太元八年(公元383年)。 
5 Y' h# _4 [0 r7 `! u4 u) ~) L  ④苻坚: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皇帝。氏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在淝水作战失败后,为羌族首领姚苌所擒杀。 4 m# X8 t& r9 x9 B  @9 H$ J
  ⑤寿阳:今安徽寿县。 . F/ R, _9 j, n  }' {/ Y
  ⑥淝水:在今安徽合肥境内。 
) l, A, d3 G, K7 q/ Z8 p  ⑦谢元:史载本作“谢玄”,因《百战奇法》原作者避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名讳(“玄朗”之“玄”)而援引时改“玄”为“元”。谢玄,东晋名将,宰相谢安之侄。曾受命组织北府兵以御前秦。淝水战后,他率军收复了徐、兖、青、豫等州大片土地。 
8 \1 i. _" H, ^0 P' _* |8 s3 l# A  ⑧苻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苻融”,今据史载校改。 7 g6 _! l4 Z8 I- r1 ?. Q. \
  ⑨但却军,令得过:马本及诸本皆作“但却,无令得过”,显与原意相悖,故据史校改。 ( F! P. ^$ N* Q5 H# T. T
  ⑩数十万: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数万”,今据史校改。 
( ?4 J1 i! j8 v1 I+ o) t4 ?" H& D  ⑾谢琰:东晋宰相谢安之子,淝水之战时任辅国将军。 
! }7 Y( D: p* T8 L  ⑿桓伊:东晋谯国鑟e县(今安徽宿县西)人,字叔夏。初任淮南太守,后迁豫州刺史。淝水之战后,因功升任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都督。 3 C& a! k& X2 }3 U
  ⒀石军:即谢安之弟谢石所率之军。 ! y9 |4 g5 J8 G) a4 U
  ⒁张蚝: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张耗”,今据史校改。 
% D  A' x1 p9 i1 e  ⒂本篇史例出自《晋书·谢玄传》。
2 A$ [  ?$ Q' M+ p) d/ Q
. N! C' e! m) T& N7 f- Z3 D

: r* z0 p0 B5 j
12.寡战
  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法曰:“用少者务隘。”① ( J4 r* L5 i' `) z1 N/ ^9 F0 i( x% @
  《北史》: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将高欢②渡河③,逼华州④,刺史王罴⑤严守,乃涉洛,军于许原⑥西。西魏遣将宇文泰⑦拒之。泰至渭南,集诸州兵,未会⑧。诸将以众寡不敌,请且待欢更西以观之。泰曰:“欢若至咸阳⑨,人皆转搔扰。今其新至,可击之。”即造浮桥于渭南,军士赍三日粮,轻骑渡渭,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十月壬辰⑩,至沙苑⑾,距齐军六十余里。高欢率兵来会。候骑告齐兵至,泰召诸将议。李弼⑿曰:“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阵⒀。此东十里,有渭曲⒁,可〔先〕据以待之。”遂进至渭曲,背水东西为阵,李弼为右拒,赵贵⒂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芦之中,闻鼓声而起。日晡⒃,齐军至,望见军少,争进,卒乱而不成列。兵将交,泰鸣鼓,士卒皆起。于谨⒄等以大军与之合战,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遂犬破之。”⒅ 
# ]- {+ p# b1 p! [1 p7 I0 G  【注释】 7 r  o7 P0 I' T$ V4 K
  ①用少者务隘:语出《吴子·应变第五》。 / F7 r0 Y! G6 b
  ②高欢:一名贺六浑。世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为鲜卑化的汉人。初参加杜洛周起义军,继归葛荣,后叛降尔朱荣。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势力,拥立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迫孝武帝西奔长安,别立元善见(孝文帝曾孙)为帝(孝静帝),迁都邺城,是为东魏。至此北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执魏政十六年,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追尊欢为神武帝。 * K* w4 O; c5 L4 K. z
  ③河:古代黄河的专称。南北朝以前,称“河”或“河水”,隋唐以后称“黄河”。 
" e9 N  {- u- \  j+ x* r  ④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 1 Z" n3 i  K4 {+ ~# P
  ⑤王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王霸”,今据史校改。 
$ T% `1 z8 N" ]+ X: o' a! w  ⑥许原:故址在今陕西大荔西北五十里。 ! H( I" c2 X4 c0 y
  ⑦宇文泰:一名黑獭,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曾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军,继归葛荣,后降尔朱荣。北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西奔长安,他拥帝与高欢相对抗,为大丞相,执掌西魏朝政。死后,其子宇文觉代魏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追尊泰为文帝。 # n3 G  ~, E0 k7 o' a5 u
  ⑧未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来会”,今据史校改。 , i& z" Q+ v8 D; t- N3 N# R% w7 ^6 h
  ⑨咸阳:治所在今陕西泾阳。 
! ]% Q6 |9 K" n& G0 B6 z  ⑩十月壬辰:即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的十月初一。 / E+ J: d3 G/ b. D+ |
  ⑾沙苑: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南。 
' L3 B3 g  f  s7 J+ L; m  Z/ u  ⑿李弼:北周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北魏永安初,从尔朱天光西讨,以功拜征虏将军,后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西魏文帝时,他归附文帝,官至太师,封赵国公。 + |2 I1 X( ~8 b* B: g9 _' u. W
  ⒀不可平地置阵: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不可争也,宜置阵”,今据史校改。 " n) Q* R1 E: _4 e" f
  ⒁渭曲:即渭水之一弯曲处。 
  I+ I+ B5 X) g" p4 b1 g0 r% _- b5 w4 ?  ⒂赵贵:北魏孝明帝时,任镇北将平。西魏时,被宇文泰任为大都督。北周闵帝时,封楚国公。 
$ e* _# K# C: }. y% H  ⒃日晡:即午后申时,亦即十五至十七时。 
  A' h' N0 c# w/ `" C4 d  ⒄于谨:北周洛阳(今属河南)人,字思敬,小名巨弥。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向宇文泰献都关中之策,为泰赏识,被任为大丞相府长史。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后,晋封燕国公。 
" Y$ P" \( S5 ?2 w  ⒅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周太祖本纪》。 
: U( G& X0 v# C3 F2 f
4 r2 u: ]# U% Y/ H$ D

. E/ [/ c3 R7 s4 z' y
13.爱战
  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三军知在上之人爱我如子之至,则我之爱上也如父之极。故陷危亡之地,而无不愿死以报上之德。法曰:“视民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① 0 }/ p0 [" W, R
  战国②魏将吴起为西河守,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③,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或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④,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⑤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⑥,与诸侯⑦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⑧。 7 i; E8 ?4 }+ c5 m1 A* I
  【注释】 9 [& V+ ?' K# j5 X% W
  ①视民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语出《孙子兵法·地形篇》。但“民”字原作“卒”。 / u6 g( n* I* [6 D
  ②战国: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春秋”,今据史校改。 
, \; j7 X' s! l7 P8 ^$ M; A/ }  ③赢粮:赢,通“盈”;赢粮,谓装满粮食。 
$ n  A7 Z' B' U4 h8 k  ④旋踵:旋转脚跟,引申为转身后退之意。 
" ~0 i; G" Q$ |1 u; r5 u  ⑤文侯:即战国时期魏国建立者魏文侯,名斯。他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令,实行改革,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魏国成为当时强国。 . d2 D  ?+ Y: [2 G* H4 R1 k# L
  ⑥西河:郡名。战国魏置。辖境当今陕西东部的黄河西岸地区。 
8 ?6 J) n1 [- B0 _6 g  ⑦诸侯:西周、春秋时期分封的各国国君。在其封疆之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形成各自为政的许多诸侯国。 + V  m- D+ R8 u. M
  ⑧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Q6 s" W7 a9 s/ J3 x3 f% t
+ N& z! U1 t% @$ g  D
% Z# M1 U( i/ O% v

% i4 U, y2 H. ]. _" O! i8 f
14.威战
  凡与敌战,士卒前进而不敢退后,是畏我而不畏敌也。若敢退而不敢进者,是畏敌而不畏我也。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是威严使然也。法曰:“威克厥爱允济。”① 8 F! y4 C0 ~/ I; ~) k
  春秋齐景公时,晋伐阿、鄄②,而燕侵河上③,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④,曰:“穰苴虽田氏庶孽⑤,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乃召穰苴,与语兵事,大悦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亲,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⑥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军门。”穰苴先驰至军中,立表下漏⑦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贾乃至。穰苴曰:“何为后期?”贾对曰:“不佞⑧,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⑨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垂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⑩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返,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皆震栗。久之,景公遣使持节⑾救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问军正曰:“军中不驰,今使者云何?”对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杀其仆、车之左驸⑿、马之左骖⒀,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事。士卒次舍⒁、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⒂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以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⒃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渡河而解。于是,穰苴乃率众追击之,遂取所亡邦内故境,率兵而归。⒄ 4 E7 t" `+ ]' \  \$ ~
  【注释】 6 y4 f1 U0 f: g9 O9 w
  ①威克厥爱允济:语出《尚书·胤政篇》。 0 \* ~1 ]4 P3 Z6 _$ l9 Y
  ②鄄(juàn):史载原作“甄”,《百战奇法》原作者援引时因避讳宋仁宗嫌名(“祯”)而改“甄”为“鄄”。鄄,今山东鄄城北。 ) p0 n8 d, F4 A) f
  ③河上:指黄河南岸之沧、德二州北界。 ( r( }  C/ s* g& p7 x6 p+ |
  ④田穰苴:春秋齐国人,本姓田,为大司马,故又称司马穰苴,善于治军,深通兵法。 
; u. w& y  D& _  ⑤庶孽:即庶子,旧时指妾所生之子。 
0 E# b0 g& [4 ]/ c- V' L, L# d  ⑥庄贾:春秋齐国大夫,景公之宠臣。 
6 {) \3 C, t' t* u  ⑦立表下漏:谓立标竿以测日影,设漏壶以记时间。表,古代测日影时所立的标竿;漏,古代记时用的漏壶。 
, V& G) Q% L' N# j. P6 w  ⑧不佞:犹言“不才”,自谦之词。 7 E; O7 D, I6 |' Z5 M. k0 m
  ⑨援桴鼓:谓拿起鼓槌敲鼓。桴(?eū),鼓槌。 
0 V2 V% n2 X1 b5 R1 j7 w5 k  ⑩军正:军中执法之官。 7 C4 t" ~; J/ Y7 B  |
  ⑾持节:古代使者所拿作为凭证之物,节,符节。 
. N2 \7 L% T; w  ⑿左驸:即车之左面的夹车木。驸,通“辅”,夹车木。 
' H  `9 `% X- i; c: g9 N$ Q  ⒀左骖:即左面驾车的马。骖(cān),一车驾三马为骖。 $ T+ i- e1 e) j  G) v; S
  ⒁次舍:即宿营。次,古代行军停驻一地谓之“次”。 , i2 Q, k2 e, Y+ w- W
  ⒂拊循:安抚,抚慰。拊,同“抚”。 ( d) Y( L. W: K8 |; [8 l6 @( o* ?7 E" O
  ⒃最比:谓尤其照顾到。最,尤其,极为;比,及,到。 
9 c5 A' Z; r: R4 l$ h, g! @  ⒄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C- A" `' ~  ]& ~" e
' X. F$ l- T& S' n7 |  A

6 T7 M0 z# S# d3 J4 l$ o) [4 C
15.赏战
  凡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卒争先登;白刃始合,士卒争先赴者,必诱之以重赏,则敌无不克焉。法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① 7 K' \% u" E' A
  汉末大将曹操,每攻城破邑,得靡丽②之物,则悉以赏有功者。若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妄施,分毫不与。故能每战必胜。③ 8 Z; ~1 q7 V  k4 t/ J7 H6 T. {& ?
  【注释】 
9 R! Q: A( p3 ?8 t) l  ①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语出《三略·上略》。 2 u  C  t1 C( U8 i
  ②靡丽:谓华丽贵重。 * G# E, G1 |$ H4 Q4 {9 g# _" w
  ③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引《魏书》。 
9 l5 I; U6 m2 y2 c
- }* L1 g) q1 j! }% X# ?/ K
8 D, c; s# f$ y7 n1 B
16.罚战
  凡战,使士卒遇敌敢进而不敢退,退一寸者①,必惩之以重刑,故可以取胜也。法曰:“罚不迁列。”② 
9 p2 Z! ^; I8 C7 ^% u6 U/ r; `  Y  隋大将杨素③,御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每将对敌,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余人,少者不下十数人。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三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二三百人复进,还如向者。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④ $ W, {# V* r8 J+ W6 c% k* x" a
  【注释】 
- q( H5 I1 @6 ?3 O/ c% @" g  ①退一寸者:马本及诸本均无“退”字,根据前后文义,疑脱,故补。 
! P6 b# Z9 n& k5 f( R# U, w  ②罚不迁列:语出《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 ) Y# C( u, ?* G( h. k  L' X
  ③杨素:隋代名将。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字处道。士族出身。初事北周武帝,官至车骑大将军。后从隋文帝灭陈作战有功,官至上柱国,封越国公。他与晋王杨广交厚,曾参予杨广谋篡活动。杨广即帝位后,改封其为楚国公,官至尚书令、司徒。 / o$ [3 ~+ |5 V- B
  ④本篇史例出自《隋书·杨素传》。 
& S0 Q: k! m( C3 b: W8 u

, s; C+ S: w3 @5 h- r3 e  K " P- g; r& B" m8 P6 ]# w( v2 \: j( }
17.主战
  凡战①,若彼为客、我为主②,不可轻战。为吾兵安,士卒顾家,当集人聚谷,保城备险,绝其粮道。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候其困敝击之,必胜。法曰:“自战其地为散地。”③ 
6 d4 ~' |2 U9 y7 w' ^# \( H; L( n  《晋书》④:后魏武帝⑤,亲征后燕慕容德⑥于邺城⑦,前军⑧大败绩。德又欲攻之,别驾韩?进曰:“古人先决胜庙堂⑨,然后攻战。今魏不可⑩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德曰:“何故?”曰:“魏垂军⑾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深入近畿,致其死地,二不可击也。前锋既败,后阵必固,三不可击也。彼众我寡,四不可击也。官军自战其地,一不宜动。动而不胜⑿,众心难固,二不宜动。城隍⒀未修,敌来无备,三不宜动。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沟高垒,以佚待劳。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三军靡费⒁,则士卒多毙,师老衅生,起而图之,可以捷也。”德曰:“?别驾之言,真良、平⒂策也。”⒃ 3 a% t4 l& b$ l4 Y
  【注释】 ( b: s6 Q2 e/ }. f$ _
  ①凡战:马本及诸本皆作“凡敌”。从前后文义看,且对照下篇《客战》起句,当为“凡战”,故改。 ( T4 ^5 s: C2 p+ ~2 }4 u0 f1 f
  ②若彼为客、我为主:这里所说的“主”与“客”,乃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军事术语,一般指在本国实施防御作战的军队为“主军”,而深入敌国实施进攻作战的军队为“客军”。 
8 x7 C+ K( h( _$ m6 n; H9 @  ③自战其地为散地: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谓“散地”,是指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由于官兵思乡恋土,易于逃散,故称此种作战地区为“散地”。 
/ t  x; b: y/ v4 _6 H/ e- ?  ④《晋书》: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北史》,今据史校改。 
8 W# I+ ^2 h) z& ~) s) x  ⑤后魏武帝:即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 v/ V+ ~6 j* k1 B4 v  ~  ⑥慕容德:十六国时期南燕国的建立者。鲜卑族,慕容垂之弟。慕容垂建立后燕,封他为范阳王。其后北魏攻占河北,后燕被截成南北两部。慕容德率众南迁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称王,后又东取广固(今山东益都东北),占有今山东一带称帝立国,史称“南燕”。 ) [* n# C: h! x3 q# X7 @* r
  ⑦邺城:十六国时属后燕地,位于今河南安阳东北。 
6 E+ p" I$ g0 _  ⑧前军:指北魏将领拓跋章所率进攻邺城的前锋部队。 
; u8 y; |/ _3 N. c2 ^6 I0 `0 U* }1 b  ⑨庙堂:古代帝王祭祀和商议军国大事的地方。出战之前,必先议决于庙堂之上,然后出兵攻战,因之又称谋划战事为“庙算”。 
8 S8 m$ ^& L( @5 l- S  D. i  ⑩不可:马本及诸本皆作“不宜”,既与下文四个“不可”不一致,又与史载原义不符,故据史校改。 
  q" b! P' m' h# f5 }2 Y/ _1 L  ⑾垂军:史载原作“悬军”,《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玄”)而援引时改“悬”为“垂”。 6 E7 T5 I4 W  i+ ^3 a
  ⑿动而不胜:马本脱“动”,今从唐本。 7 t# m- R2 h  H) E4 J
  ⒀城隍:即护城壕。 
- W6 b5 N0 Y; b  D+ R0 l# X, K" |" L  ⒁靡费:耗费。 
6 d5 c. b+ `% L6 Q+ A7 z  ⒂良、平:指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陈平。 8 E/ z# N  d* e' N, k0 ]
  ⒃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慕容德记》。 - F1 ?# f( ~, P7 |# t& V

  m! c+ s- s" w/ D8 e8 [0 t
- b& s* }+ V3 W, ~/ d" d+ R

- K2 g4 B/ C+ d) E5 f9 @+ F
18.客战
  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①,主在散地②故耳。法曰:“深入则专。”③ 8 [7 s; O9 f' v& T' w
  汉韩信④、张耳⑤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⑥击赵。赵王⑦及成安君陈馀⑧聚兵井陉口,众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⑨说成安君曰:“闻汉韩信涉西河⑩,虏魏豹⑾,擒夏悦⑿,新喋血阏与⒀。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⒁,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⒂,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⒃,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⒄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⒅,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则,必为所擒。”成安君自以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果被杀。⒆ 
; d& E/ q2 B, Q; x; s  d8 S" i  【注释】 
. ^5 m, e: v6 Z  ①重地:《孙子兵法》所使用的军事术语。谓深入敌境,背后有许多敌人城邑的地区。 & o* J- N5 R$ a4 R# m
  ②散地:《孙子兵法》军事术语。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轻地”。据《孙子兵法·九地篇》称:“主军”乃是“自战其地”,而“自战其地为散地”,故改。 $ ]; U7 ?9 ^) Y' K% s0 `
  ③深入则专: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8 F  R7 }3 m( p3 R$ R& M" E* Z' R" S
  ④韩信:西汉初名将。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刘邦采其策,攻占了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间与项羽相持时,派韩信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齐,占据黄河下游地区,被封为齐王;不久率军与刘邦会合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汉朝建立,改封其为楚王。后因被告谋反,为吕后所杀。 8 ~) }) i' P) Q6 \
  ⑤张耳:秦末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陈胜起义时,他与陈馀从武臣北定赵地,武臣为赵王,他为丞相。陈胜起义失败后,他受项羽分封为常山王。后因与陈馀有隙,弃项投刘邦,改封赵王。 $ n4 ?& z' p: E% n
  ⑥井陉:故址在今河北井陉西北。 
2 v" R2 o) m" c: Y( q) a& P; d+ r  ⑦赵王:即赵王歇。 , L6 x& n/ ?/ e) K- L% Y3 |
  ⑧陈馀:秦末大梁人。陈胜起义后,奉命与张耳从武臣进占赵地。武臣被杀后,他与张耳共立旧贵族赵歇为王;后迫走张耳,自为代王。在韩信破赵之战中兵败被杀。 8 f- O; d$ Z% S' t* Z; ~
  ⑨李左车:西汉初赵王歇之谋士。 3 A+ K1 k) e: h) P
  ⑩西河:指黄河。 $ f" z6 B; s! ?7 D
  ⑾魏豹:战国时魏国贵族。秦末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豹逃至楚,借兵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豹为西魏正,后为韩信所虏杀。 5 e" f: F9 [  @* G' G+ q  n. o
  ⑿夏悦: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七月,夏悦奉陈馀命与张同往说齐王田荣共击常山王张耳,大破之。其它事迹不详。 
4 q( v4 @; g8 g  ⒀阏与:古邑名。战国韩地,后属赵。故址在今山西和顺。 
- T- S7 O; {+ @4 w  ⒁远斗:马本及唐本皆误作“远阏”,今从王本、汪本。 9 ~3 e; k/ _8 _7 c: s. b9 C
  ⒂樵苏后爨:谓打柴烧饭。樵苏,打柴割草;爨(cuàn),烧火煮饭。 
5 j. R% F6 f2 O  ⒃方轨:两车并行谓之方轨。 
1 g6 g$ G5 R/ |. n! H1 m( l  ⒄间道:偏僻小路。 0 @+ }3 M$ z) ^5 U" l
  ⒅斗:马本及诸本皆作“进”,不尽原义,故据史校改。 : @  I. d- |7 t) L8 B- W8 f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0 Z( q/ ^/ q3 D9 ^9 A) w
- _' Z& o- [+ E( ?$ s" R
+ Z$ Z! P6 s. m- D( S

4 J0 [; m4 N  m9 d; O. L1 Q2 g
19.强战
  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法曰:“能而示之不能。”① 7 l* Y! ?8 V0 {0 b* t# `1 K, B
  战国赵将李牧②,常居代、雁门③,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④皆输入幕府⑤,为士卒费。日击数牛享士,习骑射,谨烽火⑥,多间谍,厚⑦遇战士,约曰:“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盗,辄入收保,不与战。如是数岁,无所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谓⑧李牧,李牧如故。赵王召之,使人代牧将。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于是,复请牧。牧称疾,杜门不出,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遂往,至,如故约。匈奴来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一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⑨五万人、控弦者⑩十万人,悉勒兵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以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万余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犯赵边。⑾ % L/ q0 d. [4 z" ^' Y7 W8 Q+ U
  【注释】 
# a" D7 ^3 u3 r7 o  ①能而示之不能: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 [5 K& h* o+ P) N/ Y4 l8 T$ D/ o
  ②李牧:战国末赵国名将。长期驻守赵国北部边境,甚得军心,曾率军打败东胡、林胡、匈奴。赵王迁三年(公元前233年),因率军击败秦军有功,被封为武安君,后因赵王中秦国反间计被杀。 . u% f. ^" j/ K' V+ H4 d* W
  ③代、雁门:代,郡名,地处今河北蔚县一带;雁门,郡名,地处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 
) E+ \1 Z, v+ l; Y& W  ④市租:马本及唐本皆作“下租”,今从王本和汪本。市租,谓收取租税。 
" B) J) m7 q) m3 E$ b  ⑤幕府:古代将帅出征,所设府署以帐幕搭设而成,故称将帅之府署为“幕府”。后世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如明清的督抚衙门,也称“幕府”。 * a9 m: G3 f& E) W! {) y( A( m
  ⑥烽火:马本及唐本、汪本皆误为“风火”,今从王本。烽火,古代边防报警设施。当敌人入侵时,即在边境所筑的高台(烽火台)上烧柴或点燃狼粪以传报敌情。 
/ }1 z0 L- q% a& V4 n  ⑦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后”,今据史校改。 0 Q0 Y) |, g2 d3 }( T+ C
  ⑧谓:史籍原作“让”,《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英宗父名(“允让”之“让”)援引时改“让”为“谓”。 ; c$ x- ^/ w  q: ^1 ?0 o
  ⑨百金之士:指敢于冲锋陷阵而获得重金奖赏的勇士。 
# E; ?- I" ]) t  ⑩控弦者:指会拉弓射箭的射手。 5 G; @1 t8 n1 H* ]2 k' p$ P# d
  ⑾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j, T/ H$ R6 R# I% H/ x

& c; t3 \  d1 {, w/ i0 s4 i% j6 u * P; `" w1 F4 J0 g+ ^/ R+ Q
20.弱战
  凡战①,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法曰:“强弱,形也。”② 2 N4 N2 Y( j# R4 F
  后汉③,羌胡反,寇武都④,邓太后⑤以虞诩⑥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⑦、崤谷⑧,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⑨。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行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⑩ 
! e/ T; e3 Q+ w  【注释】 
. u: L+ R. `% t  ①凡战:王本和汪本皆作“凡与敌战”。 1 C: ]# D; z2 j. Y2 f; M: v
  ②强弱,形也:语出《孙子兵法·势篇》。 
! o$ N& y+ U+ Z, Y  ③后汉:指东汉。 
8 T+ w+ B/ h7 b: {, y  ④武都:郡名。汉武帝时置。东汉时郡治在下辨(今甘肃徽县西)。 
  q2 f2 t) F: I, `  ⑤邓太后:即东汉和帝刘肇之皇后,名绥。和帝死后,她先后立殇帝刘隆(和帝少子)、安帝刘祜(章帝孙),临朝执政十余年。 & q, w5 p* S' b5 G; D4 H
  ⑥虞诩:东汉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字升卿。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 / c* d1 _0 d7 o* U
  ⑦陈仓:古县名,秦置。因山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 : i; j1 I, V( B& k- v9 u9 @7 p8 v- S
  ⑧崤谷:即散关,亦称大散关。位于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是自陈仓出陕入川的交通要道,向为兵争要地。 1 L+ s5 a% M+ C# [; [7 Y
  ⑨兼行百余里:马本及唐本“兼行”后有“日行”,显系衍文,今据史载删除。兼行,谓两倍行程,故“兼行百余里”,实际行程当为二百余里。 ( X. E4 {) \4 I; i% ^/ p1 w4 I
  ⑩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0 @  ]* _* r- T& D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8: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卷

( j$ A+ b. V$ g3 t8 _
21.骄战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词厚礼,以骄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曰:“卑而骄之。”① 
8 ^, a" F: S9 p0 Z  蜀将关羽②北伐,擒魏将于禁③,围曹仁④于樊⑤。吴将吕蒙⑥在陆口⑦称疾,诣建业⑧,陆逊⑨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⑩,后不堪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凌轹⑾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⑿,〔但务北进,无嫌于我。〕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下见至尊⒀,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布,兼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逊虑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⒁,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⒂。若用之,当今外自韬隐⒃,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⒄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⒅,小举大克,一何巍巍! 1 a/ ]5 B/ ?6 v1 T
  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抚节⒆,想遂席卷,共奖王纲⒇。某 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21),思禀良规(22)。”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23),淮阴拔赵之略(24),蔑以尚之(25)。闻徐晃(26)等步骑驻旌(27),窥望麾葆(28)。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29),嘉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30),有以察之。〕”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31) - w4 C$ ]' z( O. N, H( L1 c3 g9 r
  【注释】 
) h# ^2 T3 N1 h$ O1 U: G  ①卑而骄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 ]" G5 F: K6 H6 P  ②关羽:三国蜀汉大将。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字云长。东汉末,从刘备起兵于涿郡。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为曹操所败,羽被俘后受封汉寿亭侯,后仍归刘备。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镇守荆州;二十四年率军北进,围攻曹操部将曹仁于樊城,大破于禁所领七军。不久,因后方空虚无备,孙权派兵袭占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南郡(治今湖北江陵),荆州完全丢失,关羽父子兵败被俘杀。 8 g, Q$ _" ^- R% ~! V' M2 u! m% y3 _! T
  ③于禁:三国魏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字文则。初从济北鲍信镇压黄巾起义,后归曹操,官至虎威将军,封益寿亭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奉命率军赴樊城援救曹仁,兵败投降关羽。后孙权军袭占荆州,禁被放还魏,惭恨而死。 
* B6 ^% B" e% B. B0 H- n  ④曹仁:曹操堂弟,字子孝。东汉末随曹操起兵,官至征南将军,屯兵江陵,以御东吴。曹丕称帝后,他任大将军。 
9 M, K' B. p% e* U1 K2 Y" S  ⑤樊:即樊城,今属湖北襄樊市。 
* w6 U# K! V/ u  ⑥吕蒙:三国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字子明。从孙权征战有功,任横野中郎将。赤壁战后,任偏将军;袭取荆州后,任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不久病死。 1 _+ K) l) {% e2 z' z
  ⑦陆口:俗称陆溪口,在今湖北嘉鱼县西南之陆水入江处。三国时为东吴军事重镇。 8 w. Q) {+ c& X7 h" X- f+ S
  ⑧建业:东吴都城,今江苏南京。 
5 w3 \3 @/ u# b4 ]0 g3 y' \! _- i9 K  ⑨陆逊:东吴名将。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伯言。孙策之婿,出身士族家庭,善于谋略,为吕蒙所荐,任偏将军右部督代蒙屯陆口。袭取荆州后,升任大都督,掌东吴兵权,督军先后败刘备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破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怀宁、桐城间),官至丞相。 
' w% n  h# c2 c7 k" f) {  ⑩远下:谓吕蒙称病离陆口而东下回建业。建业对陆口而言相距既远目又在长江下游,故谓“远下”。 " R  _1 w3 R( j+ q# \
  ⑾凌轹:亦称“陵轹”、“輘轹”,谓倾轧,欺压。 " T. F' f' j" y6 J1 V0 c! c
  ⑿始有大功,意骄屯逸:马本和唐本皆作“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经查,此非陆逊对吕蒙所讲之话,而是司马懿建议曹操不要迁都河北时所讲的话(原文见《晋书·宣帝纪》),这里显系张冠李戴。今从王本。 
# U. m3 V) k7 A9 W. P/ u  ⒀至尊:谓至高无上的地位,古代多指皇位,故用作皇帝的代称。这里系指孙权。 4 U7 s1 @" A( \9 `0 V
  ⒁规虑:谓器识,谋划,思虑。 
" ^2 C& Y+ P% a' G3 t3 i  ⒂无复是过:意思是,没有再能超过陆逊的。是,代指陆逊。 , D8 Z$ p9 o4 z6 ^$ T/ C- ?* |( X
  ⒃韬隐:隐藏谋略企图。 
. y7 w  b+ Z' ~  ⒄偏将军右部督:右部督,系偏将军之属官;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都督”,今据史校改。 
0 L, S8 F4 Y' M& d" q  ⒅以律行师:用法制来治军打仗。语出《周易·师卦》初六爻辞“师出以律。” 9 ]) O! R2 t8 q$ n: @2 W2 W
  ⒆闻庆抚节:马本及唐本将“庆”误作“爱”,今从王本。庆,即可纪念庆贺的事情,这里指关羽围曹仁于樊、败于禁七军。抚节,以手击节,表示祝贺之意。整个句意是,听到这个喜庆的消息,我们就击节祝贺。 
% A; O( W/ @, Y  ⒇共奖王纲:奖,奖助,辅助也;王纲,谓朝廷之法度,这里指东汉朝廷。谓共扶汉室之意。 
8 D( i8 M: g* ~8 l+ e# W  (21)延慕光尘:延慕,延颈倾慕;光尘,光照尘世。句意谓引颈仰慕你光照尘世的业绩。 # {& Y) Y. Z2 |$ j1 p
  (22)思禀良规:意思是渴望接受你对我的良好教诲。 " ~- b" V9 e  _0 i2 r
  (23)晋文城濮之师:即指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军与楚将子玉军在城濮(今山东范县西)交战,晋军大败楚军,从此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A. l6 {) P2 t, E+ u+ F
  (24)淮阴拔赵之略:马本及唐本将“拔”误作“授”,今从王本。淮阴,指汉初名将淮阴侯韩信。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兵攻赵,采用出奇制胜之略,以少胜多,大破赵军,攻占赵地。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见《汉书·韩信传》。 - P# I9 P2 a) t
  (25)蔑以尚之:蔑,无;尚,超过。句意是没有超过你(指关羽)的。 
' M5 d9 E' I! F. J: N  (26)徐晃:三国魏名将。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桐县东南)人,字公明。先从车骑将军杨奉镇压黄巾起义,后归曹操,任右将军,封阳平侯。 8 ?" w1 j& }/ A  C  Z( T8 R9 _
  (27)驻旌:旌,旗帜,代指军队。驻旌,谓驻扎军队。 7 ~# v' _: h* I- |7 o
  (28)麾葆:即古代将帅指挥军队作战的旗帜。这里代指关羽。 
( w8 Y. i" ]% x: l6 M  (29)忝所不堪:忝(tiǎn),谓有愧于,羞于,自谦之词。句意谓有愧于自己不能胜任的职位。 9 U: t% Y4 f& I
  (30)傥明注仰:傥,倘若;注仰,仰目注视。句意谓倘能明白我对你的仰慕之忱。 ; U  X2 t! d$ ?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5 C, @( V; I% H, J$ y

8 d: Y9 i% Z+ w& E6 v* i& N
/ r2 x! u  v: [) I1 B4 g * c: n5 l1 p- a- p; K. Y
22.交战
  凡与敌战,傍与邻国①,当卑词厚赂结之,以为己援。若我攻敌人之前,彼犄②其后,则敌人必败。法曰:“衢地则合交。”③ . q. S* _+ k( {* M
  三国蜀将关羽,围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军于禁等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④。是时,汉帝都许昌⑤,魏武⑥以为近贼,欲徙河北,以避其锋。司马懿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损失,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淝之人俱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而内疏,羽今得意,权必不愿也。可谕权,令犄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遣使结权,遂遣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果弃樊而去。⑦ 
$ i0 a6 ?7 N, q! M) X) x$ _- a  【注释】 ( h1 Z* T2 t/ v4 C% ^& O" I
  ①傍与邻国:王本作“傍有邻国”。 
0 o& i) F+ `0 P- x7 \* m  ②犄(jì):牵制。 $ U2 Q1 q4 {, U' a' [
  ③衢地则合交: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 Q: C( s$ a- n* L) s3 h6 g! V
  ④江陵:今属湖北。 
6 I4 U$ ~/ J; U8 n. M  ⑤汉帝都许昌:汉帝,即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曹操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 m7 x- ?& ~' W$ h# U; k' I# y, v  ⑥魏武:即曹操。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是为文帝,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故史称曹操为魏武帝。 
4 ?: g0 Q4 s7 @7 c  ⑦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又见《三国志·魏书·蒋济传》。
) `7 f; }9 p) Y6 U

; F! S. {  m8 b0 c' a
+ [! ?* Q3 l- I3 Y7 V0 z. ~
23.形战
  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则设虚形以分其势,彼不敢不分兵以备我。敌势既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寡,无有不胜。法曰:“形人而我无形。”① 
$ x+ @, Z7 D6 i' i  汉末,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②。绍遣郭图③、淳十琼、颜良攻曹将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④,绍率兵至黎阳⑤,将渡河。夏四月,曹操北救延。荀攸⑥说操曰:“今兵少不可敌,若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⑦,若将渡河向其后,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操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操乃率军兼行趋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迎战。操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之,斩良,遂解白马之围。⑧ 8 ^! r$ e* o# w6 V, O+ u1 \
  【注释】 # v" C3 |+ Z' Y4 w; p. \9 s
  ①形人而我无形: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0 r' m! P/ d2 I; Y2 Q1 {  ②官渡:古地名。位于今河南中牟东北,临古官渡水。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以劣势兵力歼灭袁绍主力于此,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今尚存上垒遗迹,称中牟台,又名曹公台。 
2 s* Y, H; \+ H$ Z9 x  ③郭图:东汉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字公则。为袁绍谋士,曾劝绍乘汉献帝东迁,将其挟持于邺,但不为绍从。 
+ o; x) ]2 ^8 G  ④白马:古县名。位于今河南滑县东。 
$ a. o/ H2 ]0 D+ i  ⑤黎阳:汉置县。位于今河南浚县东。《汉书·地理志》注引“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 
# O4 A) w! Z- p2 W  ⑥荀攸:东汉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字公达。东汉末,曾任黄门侍郎,后为曹操军师,从征屡献计谋,被任为尚书令。后随曹操攻孙权,病死于途中。 * I+ w  w) B0 a! T7 ?! i1 G. G
  ⑦延津:古津渡名。位于今河南汲县东之古黄河渡口。 
. j3 M0 T( j* W7 l( N. h1 a" a8 O  ⑧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 f7 B1 Z$ M% ^7 c9 K

/ D0 l3 l. ^7 N( `% F

) a: x3 H; @7 T: I
2 }3 Y5 z3 [* ?
24.势战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① 
7 R2 {# L4 E1 D1 T) q  晋武帝②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③、杜预④、张华⑤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⑥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⑦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⑧,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居其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⑨,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⑩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⑾,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能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⒀,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⒁,径造⒂秣陵⒃,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⒄ - k) }5 v4 ]% Z! j5 _9 Q
  【注释】 ) z( [1 u$ j9 Q3 R
  ①因势破之:语出《三略·上略》。 : z  J/ Y) x8 u" M" M& P9 h& M
  ②晋武帝:即司马炎。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他取代曹魏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 Q6 g- q' u7 `  ③羊祜:西晋大臣。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字叔子。晋武帝时任尚书左仆射,曾参与谋划灭吴。他出镇襄阳十年,都督荆州诸军事,开屯田,修兵甲,储军粮,为其后一举灭吴打下了基础。 ( G1 X$ G: z" Z2 o, ], N" L
  ④杜预:西晋大将,著名学者。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元凯。晋武帝时,为羊祜所举,祜卒后,代镇襄阳,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因灭吴有功,封当阳县侯。他博学多才,尤善谋略,时有“杜武库”之称。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孙子兵法注》等。 
; a, }! z4 X* z1 w7 ~# q- G  ⑤张华:西晋大臣。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字茂先。晋初任中书令,力排异议,支持武帝司马炎灭吴计划。灭吴后,受封广武县侯。   G, ~5 A. Z# H# X! B) z# R
  ⑥赵充国所上事:赵充国,西汉大将,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字翁孙。熟悉匈奴和羌族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袭扰,勇敢善战,因战功卓著而任后将军。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在与羌族先零部贵族斗争中,曾多次上书提出屯垦戍边的建议,所谓“赵充国所上事”即指此。赵充国每次上书,宣帝都召集大臣讨论,开始,赞成者只有十分之三;中间,增至十分之五;最后,增至十分之八。对此,宣帝下诏责问原先持反对意见的人,迫使他们叩头请罪。事见《汉书·赵充国传》。 
1 w- M7 F% F9 I4 \: t/ x4 t7 b  ⑦孙皓:三国时吴国最后一个皇帝。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即帝位后,专横暴虐,奢侈荒淫。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武帝六路出兵攻吴,翌年三月,晋军攻入吴都建业,孙皓投降称臣。 
; p- m& o. S# S6 t" i0 o5 N# W7 o2 p  ⑧武昌:吴江夏郡治所,位于今湖北鄂城。 
5 a: }8 `) ~: L  ⑨夏口:古地名。位于今湖北武汉对面。 
0 S: i! b8 S1 C- f4 B( B: f, {' E  ⑩枰(píng):棋盘。 5 n# `7 F0 y: T; _. `
  ⑾乐乡:位于今湖北江陵西南。⑿交、广:即交州、广州,相当于今广西、广东大部。 
7 O/ b5 M, h' e1 b2 U0 F4 s% Q  ⒀乐毅藉济西一战: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打齐国,于济西(古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大败齐军,并乘胜追击,攻占了齐都临淄。事见《史记·乐毅列传》。 & [1 Z" B" H% }
  ⒁群帅:马本及唐本皆误作“郡帅”,今从王本。 
1 B, k' V. a" o  ⒂径造:直往。 1 m- ]$ v3 \( P/ s
  ⒃秣陵:晋以建业(今江苏南京)为“秣陵”。 ) |3 ?) f8 E  G+ ^6 C/ I6 k
  ⒄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杜预传》。 
# P, t) h$ \5 z7 j* N
% w! ^. `9 p: x1 C
+ x$ e6 P7 B5 d+ P3 Q% I
7 a3 N4 Z5 C) y
25.昼战
  凡与敌昼战,须多设旌旗以为疑兵①,使敌莫能测其众寡,则胜。法曰:“昼战多旌旗。”② 2 e; `, M5 B9 y3 R. o2 _
  春秋晋侯伐齐③,齐侯登山④以望晋师。晋人使〔司马〕斥⑤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旆而疏陈之⑥”,使乘车者左实右伪,以旆先,舆曳柴而从之。齐侯见之,畏其众也,遂逃归。⑦ 8 ~2 O+ U4 ?; l8 R' e
  【注释】 " W) J9 p; l8 R. j  z. \* z* o( g
  ①疑兵:即以伪装或佯动手段所布设的兵阵,主要用以迷惑敌人,以达到诱敌就范。 
( {* Y/ w! W8 `% i9 ]  ②昼战多旌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3 d) F6 f: l/ @2 X, V5 C; I9 m8 |  ③春秋晋侯伐齐:此战发生在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以晋胜齐败而结束。晋侯,即晋平公。 
; M& ?! J+ R; r7 Q  ④齐侯登山:齐侯(灵公)所登之山为巫山,位于今山东长清西南。 
) V" d' S+ S* t) \- k" ]. C  ⑤斥:侦察,探测。 
5 n9 S, Q% \' j$ i& ~  B  ⑥必旆而疏陈之:旆(pèi),大旗;陈,同“阵”。此句意谓:(山泽险要地方,尽管部队不到达),也一定树立大旗而稀疏地布设假目标作为疑兵以迷惑敌人。 
* e5 x) m: F/ {5 q7 O# L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传·襄公十八年》。 
7 n' C9 O$ x! D* |' f6 i( Z$ o- H
; ~% K0 q% O$ D- ~1 \
% V) W* x4 U, [; B6 I
/ q: o. ]# ?  W9 p1 S
26.夜战
  凡与敌夜战,须多用火鼓,所以变乱敌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备我之计,则胜。法曰:“夜战多火鼓。”① * ?, n. q1 F. ^& ?) s- v
  春秋越伐吴②,吴人御之笠泽③,夹水而阵。越为左右二军④,乘夜⑤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分兵御之。越为中军潜涉⑥,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⑦ + F" K# A- k  A' P1 s3 z% g5 |
  【注释】 
2 Z9 m% L3 x6 v; i4 Y, d  P  ①夜战多火鼓:语山《孙子兵法·军争篇》。 
! |! q& C6 c, ]+ B, n$ Y  ②越伐吴:即春秋时期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率军进攻吴国的笠泽之战。 
7 g1 P( H/ z2 @$ |, P8 A$ q  ③笠泽:古水名。位于今江苏苏州南,自太湖东流至海,与今吴淞江平行。 $ I2 ]2 v% h$ J( l% W# k: ~/ |
  ④越为左右二军:《左传》作“越子为左右句卒”。句卒,亦作“勾卒”,即担任出击吴军左右两翼的分队,以此扰乱和分散吴军兵力,而以主力偷渡笠泽,攻击吴军主力。 7 r2 L8 Y- @6 c# m
  ⑤乘夜:马本及唐本作“使夜”,今从王本和汪本。 
+ e6 z0 L0 M! b1 B% `  ⑥越为中军潜涉:王本作“越率军潜涉”。 & T9 G% C3 Y8 T) i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哀公十七年》。 ) ]" O6 X: u/ i* A

- o; S5 Z. E6 K2 b8 S
0 N& ?& _, [! U- o. t
+ U2 ?& z/ Y' U7 [: e
27.备战
  凡出师征讨①,行则备其邀截,止则御其掩袭,营则防其偷盗、风则恐其火攻。若此设备,有胜而无败。法曰:“有备不败。”② 
' h8 _! X9 p2 \+ c  三国魏大军南征吴③,兵到精湖④,魏将满宠⑤帅诸军在前,与敌夹水相对。宠谓诸将曰:“今夕风甚猛,敌必来烧营,宜为之备。”诸将皆警。夜半,敌果遣十部〔伏〕来烧营,宠掩击破之。⑥ " z% q. u4 P6 o/ K' \# V; z8 E
  【注释】 
# a- ]) U/ ^' P3 V7 w  ①征讨:王本及汪本皆作“征伐”。 
  }6 X! w4 ~2 a& A6 d2 h' h  ②有备不败: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 
0 v+ F9 h3 L1 y8 F9 D  ③魏大军南征吴:马本及诸本皆作“魏大将吴鳞征南”,但史载魏将并无“吴鳞”一名。又据《三国志·魏书·满宠传》记载文字,此句当为“魏大军南征吴”,故改。 
; x3 ]' _. G. h( q  z) v  ④精湖:地名。位于今江苏高邮北。 
, I, T; [# J3 j) _. Y) R" T' k+ x  ⑤满宠:三国魏将。山阳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字伯宁。从曹操征战功著,官至奋威将军。曹丕即帝位后,官拜伏波将军。据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二十六载称,满宠随魏文帝曹丕南征东吴“为黄初六年(公元225年)事。” 
( B( ^+ \4 C6 ?3 x8 b! ?# W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满宠传》。 
, [4 A$ Z7 d# p9 _6 w) B
2 V$ y3 ]3 \  [; g. N3 J

" V* @! _$ x; \
0 Q- q* I9 P( W: T) z$ L
28.粮战
  凡与敌垒相对持,两兵①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饷道,可分遣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② 
' A8 C% V$ g4 K* h# n  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车运谷〕,使军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③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④劝操。〔操〕乃留曹洪⑤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⑥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抄掠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大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⑦ 1 j0 G5 [& J* |. P
  【注释】 ; a6 p0 [+ I% I
  ①两兵:指敌对双方的军队。马本及唐本皆脱“两”,今从王本及汪本。 
5 B. z3 @& Z$ s8 D  ②军无粮食则亡: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但这里是摘要引录,并非全文。 
, a- H7 r, Y8 S/ K) u. @* o9 D  ③许攸:东汉南阳(今属河南)人,字子远。初随袁绍,官渡之战时,弃绍投操,并献袭烧袁军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粮屯之策,为操采纳,成为曹军官渡之战获胜的重要战略一着。其后,许攸因恃功自傲被杀。 3 C7 j: m. T7 v1 Z- o9 ^
  ④贾诩:马本作“考诩”,唐本作“荀翊”,王本作“关某”,汪本作“关羽”,皆误。今据史校改。贾诩,东汉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字文和。董卓入据洛阳,诩任讨虏校尉。卓败,诩先后依附李傕、段煨。官渡之战前,诩说服张绣一并归附曹操,封都亭侯。曹丕称帝后,官至太尉。 
9 E4 F% _  g" P% G0 o  ⑤曹洪:曹操堂弟,字子廉。东汉末,从曹操起兵征战,官至都护将军。曹丕时,任骠骑将军,封野王侯。 ! R6 h. X* W; u8 q0 l2 k' j
  ⑥衔枚:枚,一种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在颈上的一种装具。古时行军,为奇袭敌人成功,常令士卒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惊动敌人。 3 S) _8 a( p  j0 y/ r0 `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 M. }# P( h2 R- p" p0 _

3 P; r0 R+ X1 a+ N
! @/ k% l3 v3 z) Q
29.导战
  凡与敌战,山川之夷险,道路之迂直,必用乡人引而导之,乃知其利,而战则胜。法曰:“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① ! C% U/ R' m3 |1 V
  汉武帝时,匈奴比岁②入寇,所杀掠甚众。元朔五年春,今卫青③将三万骑出塞,匈奴右贤王④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遂醉卧帐中。汉兵夜至,围右贤王,虏大惊,独与其爱妾一人、骑兵数百,溃围夜逃北去。汉遣轻骑校尉⑤郭成等追四百里,弗及,得虏裨将十余人,男女万五千余口⑥,畜数十百万。于是,青率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诸将皆以兵属,立号而归。皆用校尉张骞⑦以尝使大夏⑧留匈奴久,导军,善知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⑨ 
- ^- e9 d# x( t5 k6 v. a& _* j  【注释】 1 [1 P! k, \7 Z3 I
  ①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又见同书《九地篇》。 0 c& z+ ]7 f& e8 G, y& g9 V/ t
  ②比岁:每年,连年。 
2 m; x% T5 D/ J6 k: M7 w  ③卫青: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汉武帝的卫皇后之弟。本为平阳公主家骑,因其姐子夫得选入宫,为汉武帝所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多次率军击败匈奴贵族对汉朝北部边境的攻掠,战功卓著。 
6 x8 z5 q( M' k, w  ④右贤王:本谓“右屠耆王”,匈奴官名。冒顿单于时,他除自领中部外,又设左、右屠耆王,分领东、西二部,由单于子弟担任。“屠耆”,匈奴语,意谓汉语“贤”,故汉族称其左、右屠耆王为左、右贤王。 
% }. e2 {( x% C6 O( o  ⑤轻骑校尉:即统率骑兵的武官。校尉,汉代军中官职,略次于将军。 2 @  ~+ J  X2 {1 ]# |6 ^
  ⑥万五千余口: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五千余口”。今据史校改。 
5 S* D; r$ Y) X1 D+ f6 ?3 b  j  ⑦张骞:西汉杰出外交家。汉中城固(今属陕西)人。官至大行(掌礼宾),封博望侯。曾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为加强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同中亚各国友好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第一次出使西域大月氏、大夏等地,历时十三年,途中被匈奴扣留达十一年之久,因此他对匈奴的风物人情、地理状况比较熟悉,为其后卫青率军反击匈奴的作战,提供了不少当地的自然地理情况。 
, J! h: n: a1 I3 u9 e& r7 N; ^& D( t  ⑧大夏:中亚古国,所辖地区当今阿富汗北部。 6 A6 o* \$ }* N+ J8 u
  ⑨本篇史例出自《汉书·卫青传》,又见于《史记·卫青列传》和《史记·大宛传》。 5 h7 d6 t1 V# }; X) ]5 }
3 f- _) F3 c4 P# B/ O5 p0 n

& d$ ^% w3 A+ @. s ) t6 f0 Y; ~6 ^! X7 |

3 \3 Y5 R1 E0 i
30.知战
  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所守者固。法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① & |. E6 [5 Y2 P2 k" I) m1 r7 _
  战国魏与赵攻韩②,韩告急于齐。齐③用田忌④将而往,直走大梁⑤。魏将庞涓⑥闻之,去韩而归魏。孙膑⑦谓田忌曰:“彼三晋⑧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⑨,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⑩。”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精锐骑兵倍道兼行逐之。 9 w. r+ S- U5 K3 d: v. y
  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⑾。〔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⑿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斫木下,期曰:“暮见举火即万弩俱发。”⒀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⒁,乃钻火烛之⒂。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⒃。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⒄ ! W1 K$ H5 G+ t, F( F4 {
  【注释】 
$ R  y" \: ~' d& M8 o( ], |  ①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9 `9 b; ?# h4 I  ②魏与赵攻韩:此战发生在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韩向齐求救,齐派将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往救,这便是齐魏马陵之战的直接起因。 
6 ^1 p8 V# S6 @2 G0 i( v- h- }9 U  ③齐:马本及唐本皆脱,今从王本及汪本。 $ S+ r/ u/ N- x7 K
  ④田忌:又作“田期”或“田思期”。战国初齐国名将。曾率军先后于桂陵(位于今河南长垣西北)、马陵大败魏军。后因与齐相邹忌不睦,被诬告而一度去齐投楚,楚封之于江南。 
8 [; n) a/ ^# m& _  ⑤大梁:魏国都城,位于今河南开封西北。 5 _# ?7 v: s7 A: l$ z
  ⑥庞涓:战国魏将。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率军进围赵都邯郸;次年,齐将田忌采用孙膑“围魏救赵”之谋,大破庞涓军于桂陵。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庞涓率军攻韩,又为孙膑“减灶设伏”之谋所败,于马陵自杀而死。 
- a% S# y/ T' h" ]2 s* ^  ⑦孙膑: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兵圣孙武的后裔。曾与庞涓同学兵法于鬼谷子。后庞涓出任魏将,因忌孙膑才能过己,将其骗至魏国,处以膑刑(即剜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淳于髡秘密救回,齐威王任他为军师。他设谋先后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著有《孙膑兵法》传世。 
  I. a5 O+ s3 _% Y  b/ g  ⑧三晋:春秋末期,晋国之卿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故史称此三家为“三晋”。这里是指魏、赵两国。 
( g9 U8 f3 o8 r; [" E  ⑨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但因词句有变化,故含义与孙子原文不尽相同。《孙子兵法》原文是:“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罢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军将,其法半至。”蹶(jué),损折。 ) |3 M7 j3 K7 a3 I0 N
  ⑩三万灶:马本及唐本皆作“二万灶”,不符史载。今从王本及汪本。 
  w; K9 ^( ]8 V( i+ o& w  ⑾马陵:地名。其地理位置有二说:一说在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今河南范县西南十五里的马陵集。 
. |5 w0 T7 d' N* k: e  ⑿大木:史载原作“大树”,《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英宗嫌名(“曙”)援引时改“树”为“木”。其下文“庞涓死此树下”之“树”未改,若从《百战奇法》全书避讳规律看,此似属漏讳。 4 P" y& \1 b3 J% m
  ⒀期曰:“暮见火举即万弩俱发”:马本及唐本皆脱,今从王本。期,约定。 " u/ ?6 O$ a1 Y/ c# ]
  ⒁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马本及唐本皆作“涓追至,见白书”,与史载原义不尽同,故从王本。 0 u9 g( T& I/ `
  ⒂烛之:照亮树上的字。烛,这里作动词,谓照亮。 
+ c/ K1 i( t$ h3 K8 n; w. X2 R  ⒃相失:谓相互失掉联系。 
1 K2 d! g) R: O  ⒄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w0 a6 j* u: ~) D* w) y# v; K, t) Q  P9 v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9: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卷

/ d3 J: q/ `1 C9 ^" U/ S" O
31.斥战
  凡行兵之法,斥堠①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每五人为甲②,人持一白旗③,远则军前后左右④,接续候望⑤。若见贼兵⑥,以次递转,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⑦ $ `0 g: S; Z4 V( Z
  汉宣帝时,先零诸羌叛,犯边塞,攻城邑,杀长吏。时后将军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⑧,臣愿驰至金城⑨,图上方略⑩。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灭亡不久,愿陛下属之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⑾衔枚先渡,渡辄营阵,会明,遂以次尽渡。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至,困倦不可驰逐⑿。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中勿击。遣骑候望四望狭⒀中,亡虏。夜半兵至落都⒁,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狭中,兵众岂得入来!”充国常以远斥堠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垒,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平先零。⒂ 5 Y0 I6 k  K2 h4 Q
  【注释】 ) W. H. Z% ^: N
  ①斥堠:亦作“斥候”。谓侦察,候望;亦指侦察人员。 . t9 Y  L, b- D; `/ }) W0 b. g
  ②为甲:王本及汪本作“为一甲”。 
' m( x2 b9 V6 ]: }4 W- L  ③人持一白旗:王本及汪本作“持以白旗”。 2 ~" R8 O0 h6 Q& ~
  ④远则军前后左右:王本及汪本作“军行前后左右”。 
' l& ]* G% C) ]2 r, Y# {$ L7 }  ⑤候望:王本及汪本作“瞭望”。 
# G7 h  W% a8 P  T% o# l) T  ⑥贼兵:马本及唐本作“贼马”,今从王本及汪本。 5 c$ c7 s/ p; @+ y4 c
  ⑦以虞待不虞者胜: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 
- a/ l. c8 e: K$ D. c" G$ p  t  ⑧隃度:谓在远处估计。隃,通“遥”,遥远;度(duó),推测,估计。 
3 `, B7 T+ |7 H8 c/ a* E6 ]  ⑨金城:郡名。治所允吾,位于今甘肃永靖西北。 6 ^$ j5 D# q# o+ u( t0 D) m
  ⑩图上方略:据唐颜师古云:“图其地形,并为攻讨方略,俱奏上也。” ( ^* F! S" r/ Y
  ⑾三校:校,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汉武帝时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每校兵数不等,少者七百人,多者一千二百人。统带一校的军官称校尉。三校,这里也可理解为三支部队。 
% i2 d0 h' W4 g7 r' W1 |  ⑿驰逐:马本及唐本皆作“骑逐”,今从王本及汪本。 $ n' p8 A- a' N6 E7 [/ w  g8 v
  ⒀四望狭:狭谷名。位于今青海乐都西。 & n* @! D) p. [1 u- g$ L% I) v
  ⒁落都:山谷名。即落都谷,位于今青海乐都北。马本及各本皆作“洛都”,今据史校改。 
( `% P2 q) B( w( r) j( g  ⒂本篇史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t- O. {  i. s" P: e
% w2 Q- @  B8 e' |
. A/ a: U& U6 {- {+ V1 S
32.泽战
  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圮毁之地①,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若不得已,与不能出其地,道远日暮,宿师于其中,必就地形之环龟②,都中高③四下为圆营,四面受敌。一则防水潦之厄,一则备四周之寇。法曰:“历沛圮,坚环龟。”④ 
- a: V% W5 {! T6 Y2 Q7 l/ }+ f% X; W  唐调露元年⑤,突厥⑥阿史德温傅⑦反,诏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军次⑧单于⑨界北,暮已立营,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徙营高冈。吏曰:“吏士安堵,不可扰。”不听,徙之。比夜,风雨雷霆暴至,前设营所,水深丈余,莫不骇叹,因问何以知风雨也,行俭笑曰:“自今但依我节制,毋问我所由知也。”⑩ 
+ m" A. P9 z  w7 k$ K+ K, e' [  【注释】 
0 |5 r# E  y5 P3 K! j# V  ①沮泽、圮毁之地:沮泽,即沼泽之地,圮毁,即被水冲毁的坍塌之地。圮(pì),马本及唐本皆作“北”,今从王本和汪本。 * @8 ~4 p$ J8 g4 d: M
  ②环龟:即四周低中间高的形似龟背之地。 
" M, @5 M" G: f$ W) O( i0 N! o  ③都中高:意即居于四周低中间高之地。 - e' ~# ]5 L, n1 a3 h
  ④历沛圮,坚环龟: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历沛历圮,兼舍环龟”。王本及汪本作“历沛历圮,坚舍环龟。”沛(pǐ),有水草的低洼地。此句意思是:部队经过沼泽低洼地或被水冲毁的坍塌地时,要选择四周低中间高的地形宿营。 # C' i. K: k! g& p- L: u$ `
  ⑤调露元年:调露,唐高宗年号,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甘露”,今据史校改。调露元年,‘即公元679年;是年十月,东突厥阿史德温傅举兵反唐,次年三月,裴行俭率军抵达单于都护府界北。 ( `; d: b$ X' k5 I1 \
  ⑥突厥: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兴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部,初属柔然统治,六世纪中叶,击败柔然,建政权于今鄂尔浑河流域,占有东至辽河,西抵里海(一说咸海),南到阿姆河南,北越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区。隋初,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本篇所称“突厥”,是指东突厥。 : z7 f1 L5 {5 X2 @
  ⑦阿史德温傅:东突厥一部落酋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阿史德湿傅”,今据史校改。 
) ~, ?  B' G& v' o. T; a& r  ⑧次:停留,驻扎。 
3 z0 M) p& r1 z7 O) u  ⑨单于:这里指“单于都护府”。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改云中都护府置,治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统漠南突厥部落诸州事,辖境当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 ! z: ?# s0 B1 H  \0 a  w
  ⑩本篇史例出自《新唐书·裴仁俭传》。
2 w0 I" M( `5 K& e$ w
7 R1 F6 p$ p7 X3 V/ b. X, F
" S* M5 h9 s1 l: L* _0 B1 d" j
33.争战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变则击之,乃利。法曰:“争地勿攻。”① 
( E' R! C% K% u3 l* b* q2 ~  三国魏青龙二年,蜀将诸葛亮出斜谷②,并田③于兰坑④。是时,魏将司马懿屯渭南,郭淮⑤策亮必争北原⑥,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攻西围⑦,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必攻东耳。其夜,果攻阳遂⑧,有备不败。⑨ ) C4 j' @) y/ P' n/ d
  【注释】 ( K$ c9 r+ k( Q
  ①争地勿攻: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争地则无攻。” 
4 Z% \1 I& `. h4 k) x( i* d/ _- g  ②斜谷:山谷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南终南山,谷呈南北走向,南口曰褒,北口曰斜,故又名“褒斜道”。 
; F+ h, c4 e, f# W9 y) E  ③田: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由”,今据史校改。田,这里作动词,意谓屯田。 
: j/ w: y1 i9 H' F6 I  ④兰坑:地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南。 ' U: K; ]" d6 \; h; ^
  ⑤郭淮。三国魏将。阳曲(今山西太原北)人,字伯济。魏文帝时,任雍州刺史,封射阳亭侯。明帝时,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长期驻守关右,后任车骑将军,封阳曲侯。 
1 Y: o5 Q# a3 \. j5 p0 w# `  ⑥北原:地名。位于今陕西宝鸡与郿县之间的渭水北岸,军事要地。 " [* F5 I6 A# J3 O3 k
  ⑦西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西国”,今据史校改。西围,乃魏军营垒之称。 
3 u1 X1 Y3 i0 B' M$ n5 S$ v  ⑧阳遂:地名。故址在北原东,即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北。 ) |* }5 O# s$ N9 g/ i7 M
  ⑨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郭淮传》。 ) c, Z7 Q7 M( w2 Y6 ?7 o

, V* U7 |* k1 A8 t& v" ]
9 u% d7 ]' e0 [

8 ^# F* t' m" I7 I, I
34.地战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① ( l4 [" C( ~" r
  晋安帝②讨南燕③,慕容超④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⑤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⑥,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苍除⑦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卒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⑧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⑨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逼。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⑾,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⑿二戍,修城隍⒀,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⒁〕,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⒂。俄而⒃,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⒄,数日而拔,燕地悉平。⒅ ) @7 C2 |" A  C$ q1 ~  s- `
  【注释】 
  Q- B4 T8 N4 h# ]* K$ w  ①天时不如地利: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又见于《尉缭子·战威第四》。 ' w( i: p6 }7 @  q& W( V
  ②晋安帝: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晋武帝”,今据史校改。晋安帝,即东晋皇帝司马德宗。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他派刘裕为将率兵十万灭亡了南燕。 
8 b# w, {+ i$ |$ {* L$ Z7 g  ③南燕:十六国之一。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北魏拓跋珪率兵击败后燕,燕相慕容德率众从邺城迁至滑台(今河南滑县)称燕王,后又迁至广固称帝,占有今山东和河南一部分,史称其政权为“南燕”。 - I: }* [2 D/ |
  ④慕容超:慕容德之侄。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即帝位。他不恤政事,信用奸佞,丧失民心。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二月,被东晋大将刘裕军所俘获,送至建康(今南京)斩首。在位仅六年。 / S; M: K. o3 w# H
  ⑤公孙五楼:南燕将领,官至征虏将军。 % ?% B; K( `9 c4 n
  ⑥大岘:即大岘山,位于今山东临朐东南。此山险峻路狭,其上有穆陵关,向称“齐南天险”。 : P/ b- y* e/ @. ^
  ⑦芟除:谓铲除,除掉。芟(shān),除草为芟。 
1 g* }- E' ~9 ?  ⑧五州:南燕分其地为幽、并、青、徐、兖五州。 
7 y# l8 u/ j( Q$ W0 b( T2 a& b! U  ⑨慕容镇:南燕将领。曾任车骑将军。慕容超称帝后,加任其为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 0 L- ?2 d" z% `
  ⑩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即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赵军主帅成安君陈馀因弃守井陉之险,而遭兵败被杀之祸。此战例详见本书《客战》篇。 
! \$ E% |4 r% G  ⑾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此战例详见本书《奇战》篇。马阁,即马阁山。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剑阁”,今据史校改。《十六国春秋》和《晋书·慕容超记》则作“束马”,亦不确。马阁山,位于今四川平武县东南,据《资治通鉴》卷七十八胡三省注云:此山“峻峭崚嶒,极为艰险。邓艾军行至此,路不得通,乃悬车束马,造作栈阁,始通江油,因名马阁。”可见,“束马”当为“马阁”。 7 w  t0 e- e2 {0 ]
  ⑿莒、梁父:均为地名。莒,今山东莒县;梁父,位于今山东泰安东南。 
0 q5 J$ {5 ?  J+ j  ⒀隍(huáng):无水的护城壕为隍。 : V  _% q. E9 s: ?
  ⒁东莞:地名。今山东沂水。 2 p( l* H7 @6 c& l
  ⒂临朐: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临衢”,今据史校改。该地今属山东。 
# w4 z0 n5 y6 N  ⒃俄而:不久,旋即。 5 h) i9 H$ P4 @$ Q' `2 r* n
  ⒄广固:南燕都城,位于今山东淄博东。 ; s) ]* H0 K1 p, C) J
  ⒅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慕容超记》。 , u) m; A1 L. \; [
; v3 |3 }8 P$ n- p! K7 h8 I$ o' H! O
9 h* W, w6 z7 ]! m: s: a& O
35.山战
  凡与敌战,或居山林,或在平陆,须居高阜,恃于形势,顺于击刺,便于奔冲,以战则胜。法曰:“山陵之战,不仰其高。”① 
3 k% Y9 l" |* p  战国秦伐韩,〔军于阏与〕。韩求救于赵,王②召廉颇③而问曰:“可救否?”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④而问曰:“可救否?”乐乘对如颇言。又召赵奢⑤问,奢曰:“道远路狭,譬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奢将,救之。兵去赵国都三十里,垒不进,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武安⑥〔西〕。有一人谏,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非赵地也。” ! A& w4 h' a  k- {# z/ v. {4 {
  赵奢既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⑦,〔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入谏,赵奢内之⑧。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奢曰:“请受教⑨。”历曰:“请受刑⑩。”奢曰:“须后令⑾至邯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者胜,后至者败。”赵奢曰:“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遂解其围。⑿ ' a) k) e- ~+ B
  【注释】 
/ ?' b1 e5 N8 r8 j# D; {  ①山陵之战,不仰其高:语出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山陵之“陵”,马本及诸本皆作“上”,与原义不尽同,故据原著校改。 # K8 ^/ @& m$ f) N4 O$ d. q+ H
  ②王:指赵惠文王。 
/ V% D0 Z! C  |2 W# o  ③廉颇: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拜其为上卿。作战勇敢,屡败齐、魏等国。赵孝成王时,任相国,封信平君。   R0 m* Y7 s- s. n6 X" r+ c
  ④乐乘:战国赵将。本燕国将领乐毅之后,因燕王不听其计,出兵攻赵失败被俘而留于赵国,封为武襄君。 
; U3 O3 J0 G$ \# [# a  ⑤赵奢:战国赵将。初任田部吏,主治国赋;后任将军,善于用兵,因率军救韩大破秦军有功,被封为马服君。 9 }0 P* B0 D3 `' I1 d3 i2 j! P
  ⑥武安:赵国城邑。位于今河北武安西南。 ; ^3 ^& R; p$ F! I
  ⑦二日一夜至: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一昼夜至”,今据史校改。 0 A8 b9 r- D6 e3 z$ S
  ⑧内之:谓请许历进来。内,同“纳”,使进入;之,指许历。 
2 h7 Q/ ]5 e/ p+ o3 ]/ b; o  ⑨请受教:史载原文作“请受令”,义同,不改。 $ h  q7 O- K+ M$ P' X
  ⑩请受刑:史载原文作“请就鈇质之诛”,义同,不改。鈇质,即古代腰斩人的用具。鈇,通“斧”,质,垫在下面的砧板。 6 p. o0 ^9 u, ]' p) s) _5 J
  ⑾须后令:史载原文作“胥后令”。古人“胥”“须”通用。须者,待也。须后令,谓待后令。“后令”是对前令“有以军事谏者死”而言。赵奢率军离开邯郸三十里后止军不进,乃是用以麻痹秦军的一种计谋,因恐人谏而破坏此谋,故出前令。现在即将交战,须得新谋策,不能再用前令,故云“须后令”。赵奢采纳军士许历“先据北山”的建议打败秦军,回到都城邯郸后,不但未治其罪,相反,赵惠文王还授任许历为国尉(执掌全国军政的长官)。 4 f. H1 W- e5 Y( ~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C! q' l0 P# n7 @7 `+ x; {' Z- a" J! ]9 `, O& t" n1 `' S
! H% O' T9 ]! ?2 P$ E* x+ \1 C

. _6 q; l* n' p8 L# A& e
36.谷战
  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法曰:“绝山依谷。”①后汉②将马援③为陇西太守,三降羌④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援将四千余人击之,至氐道县⑤。羌在山上,援军据便地⑥,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豪帅数十万户亡出塞外,诸种万余人悉降。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败焉。⑦ 
3 c# }" q6 q( l7 |: r1 ]  【注释】 
" T6 [0 o. c( N3 N9 y  ①绝山依谷: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意思是:沿着山地行进,依傍溪谷设阵。绝,横渡,穿越;依,依傍,凭借。 
/ ~* t' j. }( k$ B; [; N! a  ②后汉:即东汉。 8 S! `9 |8 c( z6 u, ^2 o7 r% [
  ③马援: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本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后裔,其先世以奢封号“马服君”而改赵姓为马姓。王莽执政时期,曾任新城太尹(太守),莽败,依附于割据陇西的隗嚣,后归刘秀。他在东汉朝廷任将二十二年,曾参加北击匈奴、乌桓,西平隗嚣、先零羌,南定交趾、武陵等战争,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 f: X; Y; O, ^  ④三降羌:史载原作“参狼羌”,《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朗”),援引时而改“狼”为“降”。参,同“三”。参狼羌,即汉代时羌族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武都郡(今甘肃武都地区),故又称武都羌。 9 s; R0 V+ v/ o0 k/ I! ^
  ⑤氏道县: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礼县西北。 
4 z' X$ w: }+ J, U# ]& D' B3 q  ⑥便地:谓便利之地,亦即有利地形。 
3 A) |8 r. u! @+ V7 p  ⑦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 T- `0 P. q7 v0 S* D2 N- z+ ]& v: C% @/ r
5 K5 {. V( a9 o

1 N* v% `) o( R
37.攻战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① 
6 J+ a0 y' G( R, K( J& b( \  三国魏曹公②遣朱光③为庐江太守,屯皖④,大开稻田,又令间人⑤招诱鄱阳⑥贼帅⑦,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野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 
$ s1 Z2 v; T8 O3 x" Q$ q  乃具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⑧,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⑨。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⑩,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经日⑾,水必向尽⑿,还道艰难,蒙窃⒀危之。今⒁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⒂为升城都督⒃,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⒄进攻,蒙手执枹鼓⒅,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⒆,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太守。⒇ 
, s) i$ X) S3 x0 c  u& d  M  【注释】 
0 X% A% m8 O6 D  ①可胜者,攻也:语出《孙子兵法·形篇》。 
% Q' w. X! a* {/ M1 |$ Y& k7 H- Y  ②曹公:即曹操。 - J! I; S) E9 B) e% _$ a, {7 G
  ③朱光:马本及唐本皆误作“朱公”,今从王本及汪本。 0 b' }8 E4 f) t
  ④皖:即皖县,庐江郡治,位于今安徽潜山。 
) o, D: l, w% `% ?. S4 l  ⑤间人:即间谍。 
( [, H" F! w* R6 W  ⑥鄱阳:郡名。三国吴置。治所在今江西波阳。 ! S0 x& v6 l" n" P
  ⑦贼帅:马本作“败归”,唐本作“叛归”,汪本作“贼师”,皆与史载不符,今从王本。贼帅,旧史对人民起义首领的诬称。 
. L( g& P8 G) h- N, G, f  ⑧一朝夜至:犹言一昼夜至。 # c' p/ r+ d" v
  ⑨作高垒:王本及汪本作“作土山攻具”,义同。 $ o" o+ C; b8 {" Z6 C9 T; X/ f
  ⑩治垒必历日乃成:马本及唐本皆将此句置于“蒙曰”之前,但据史载,此句实为吕蒙向孙权进言的话,故应置于“蒙曰”之后。 & @0 f) J, J& q3 q0 j: w. A
  ⑾淹留经日:谓停留数日。经日,一日或数日之谓,这里指数日。 4 L4 U% L  O9 J% b6 O* h+ w
  ⑿水必向尽:马本及唐本皆误作“必须尽还”,今据史校改。此句意为上涨的江水必然退尽。 8 }  ^+ `# V1 I- J0 s% l$ h! \- M  k0 D
  ⒀窃: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切”,今据史校改。窃,犹私,这里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D6 U& z$ c- g! o  ⒁今:马本及唐本误作“徐”,今从王本及汪本。 " E. Q0 B& L4 F: ~/ G
  ⒂甘宁: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字兴霸。初附刘表,后归孙权。作战勇敢,为孙权所推重,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9 r/ N. x0 P9 E" h# Q8 [
  ⒃升城都督: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外城都督”,今据史校改。升城都督,系作战临时任命的统兵攻城的长官。 - }* ^  n0 _7 i, n7 R
  ⒄侵晨:天刚亮。 0 _/ S! U- [+ P! o, d7 }
  ⒅枹鼓:谓以槌击鼓。枹,同“桴”,鼓槌,这里作动词。 
4 [& `- m0 [/ n7 @/ T7 u  ⒆夹石:地名。位于今安徽桐城北。 
; R; N6 i" Z/ q" H* s# {, U& b  ⒇本篇史倒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吴书》。 
5 v; h$ e+ l! o! N  d  N# L' d
7 X2 |2 e' u8 M! L# G& a; x
  e$ O- x. O4 ^3 U8 V
38.守战
  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有可胜之理,则出兵以击之,无有不胜。法曰:“知不可胜,则守。”① 
" k8 W; P  I# N0 {7 ?  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②,以周亚夫③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因自请于上曰:“楚兵剽轻④,难与争锋,愿以梁⑤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率兵既会兵荥阳⑥,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⑦,坚壁而守。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救。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⑧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后吴奔壁东南陬⑨,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兵饥,乃引兵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⑩。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虏之,降其郡县。亚夫下令曰:“有得吴王者,赏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首以告。凡相攻守三月⑾,而吴、楚悉平。⑿ 
' Z  r  B2 D5 x! j( r  【注释】 
9 l! g+ j: e, U1 O  e9 }  ①知不可胜,则守:语出《孙子兵法·形篇》,但与孙子原文略异,原文是:“不可胜者,守也。” 
6 ^. U8 h) j& L; Y0 Q: T/ t) V  ②吴、楚七国反:西汉初年,高祖刘邦为巩固刘氏家族的最高封建统治地位,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受封的诸侯王,在其封国之内,有自行收取租赋、煮盐铸钱的权力,因而逐渐形成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独立王国。到文、景二帝时,先后采纳贾谊、晁错建议,实行削弱王国封地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这就激起诸侯王的严重不满。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东王刘雄渠、胶西王刘卯、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等,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大规模武装叛乱。后为中央政府先后平定。 
9 m9 ^0 O# [6 a1 b/ D  ③周亚夫:西汉名将。汉初大将周勃之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受命驻军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在防御匈奴贵族进攻的斗争中,军功卓著,治军严整。景帝时因率军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有功,升任丞相。 
$ O6 m0 F: M+ m, h$ T  ④剽轻:谓勇猛轻捷。 
% R: t# r8 h$ I  ⑤梁:即梁国,西汉初所封诸侯国之一。 
) y9 ^! Y4 ]$ [6 v" p% \  ⑥荥阳:地名。位于今河南荥阳东北。 
' ~* b: h" j+ @' Y( B2 t  ⑦昌邑:属梁地,位于今山东金乡西北。 
6 a9 ^' _, [" i) K$ B7 ]+ `- F  ⑧弓高侯:马本及诸本皆脱“弓”,今据史补。弓高侯,即韩王信之子颓当。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颓当自匈奴归汉,被封为弓高侯。弓高,县名,位于今河北阜城南。 - ~8 V$ w% K/ C$ }
  ⑨陬(zōu):意同隅,角落。 
; N& X8 e5 o1 g1 v" ^  ⑩丹徒:地名。位于今江苏镇江东南。 
/ c% w9 i7 G/ x" k  {  ⑾三月: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七月”,今据史校改。 
4 h  ^( g  _4 z& w9 q9 d* U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又见于《汉书·周勃传附周亚夫》。 7 H1 B8 o8 p* z! E3 d
* K3 C+ s5 t7 C0 J( D5 y! D" p
% I* h6 Y9 p7 A3 k# f

7 L. a" K% b$ P* A( N! r/ K9 F
39.先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击之,则胜。法曰:“先人有夺人之心。”① 
* z- f2 x! m8 v+ ?" \  春秋,宋襄公②及楚人战于泓③,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子鱼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请急击之。”公弗许。既济未成列,子鱼复请。公复未之许。及成列而战,宋师败绩。⑤ 
* N& v. f% M- V! r+ a9 |; X+ ]  【注释】 
9 V1 U" N3 A! X* |& I* ~  ①先人有夺人之心: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自《军志》。 1 X3 p9 ?$ j5 X8 |' `
  ②宋襄公:春秋时宋国国君,名兹父。齐桓公死后,他与楚国争夺霸主,一度为楚所拘。其后,与楚军战于泓水,因其不听劝谏,空讲“仁义”而屡失有利战机,结果被楚军打败受伤,不久因伤重而死。 & ~+ D$ p1 A8 Q1 P& f  G( c
  ③泓:即泓水,位于今河南柘城西北。 
4 c1 x8 z+ _& B, I! v  ④司马子鱼:司马,官职名,掌管军政和军赋。西周始置,春秋、战国仍沿用。子鱼,人名,即宋襄公庶兄公子目夷,与前《舟战》所引史例中的“司马子鱼”非一人。 : C+ `+ J) r5 l9 ~
  ⑤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 m. ^. Z  g# ]$ s# @, p2 L/ D" W  T5 M
8 X( ]1 \" r( [3 Q0 a- p# P# I
8 \2 S- ~6 ]. q( ]% \8 I& @% a
40.后战
  凡战,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① 
3 |: ^, q. K( O5 w  唐武德②中,太宗③围王世充④于东都⑤,窦建德⑥悉众来救。太宗守武牢⑦以拒之。建德阵汜水⑧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观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⑨,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辰至午时⑩,卒饥倦,皆列坐,又争饮水。太宗令宇文士及⑾率三百骑,经贼阵之西,驰而南,戒曰:“贼若不动,正宜退归;如觉其动,宜率东出。”士及才过,贼众果动。太宗曰:“可击矣。”乃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阵,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⑿等众骑缠幡⒀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奋,贼众大溃,生擒建德。⒁ 
/ F9 j5 t, K6 [5 X" y  【注释】 5 Z+ n- B; Y2 [3 Y3 _9 N; Q) C( E
  ①后于人以待其衰: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自《军志》。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后人有待其衰”。 : h& F# d( V% V9 u& z9 M3 K- V
  ②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 
0 s0 H; }3 g  E/ @  ③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率军围攻王世充、抗击窦建德之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此时李世民为秦王,尚未即帝位。 * k+ k" g. ^8 M: ?9 R
  ④王世充:隋代官吏。新封(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字行满。隋炀帝时任江都通守等职,镇压过隋末农民起义。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于江都被杀后,他在洛阳拥立越王杨侗为帝,次年废侗,自称皇帝,国号郑。唐武德四年被李世民打败降唐。 / ?" \! N5 R8 z( u/ i7 n; J
  ⑤东都:即洛阳(位于今河南洛阳东)。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改称“东都”。 
# C: W) l) ]& [/ Y; O4 ~) O3 O$ J  _  ⑥窦建德: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率众起义,投高士达处任军司马。士达牺牲后,他继为领袖,称将军,拥兵十余万。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河间作战中,歼灭隋将薛世雄部三万余人,声势大振。次年,称夏王,建都乐寿(今河北献县),国号夏,据有今河北大部地区。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虎牢作战中被李世民军所俘,后被害于长安。 1 ?, K/ Q$ g7 S5 }% f1 J2 A- w# |
  ⑦武牢:本为“虎牢”,因唐讳“虎”(唐太宗曾祖李虎),故写史者改“虎”为“武”。虎牢,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该处地势险要,向为军事要地。 2 l. S) Y: a/ e6 t
  ⑧汜水:古县名。位于今河南荥阳西北。 
) K' h' p8 P, I7 l: l6 y  ⑨山东:古代指太行山以东地区为“山东”,即今河北地区。 
+ U6 b# A* `8 c  ⑩自辰至午时:马本及各本皆将“辰”误作“卯”,今据史校改。自辰至午时,即从七时至十三时,亦即上午时间。 
4 B$ W( w8 D8 V; v9 @$ |" J  ⑾宇文士及:武川(今河南南阳北)人,字仁人。隋炀帝之婿。炀帝死后,他归附李渊父子,因从讨王世充有功,封郢国公,官拜中书令。 ! s* {- z* F" n
  ⑿程咬金:唐初大将,后改名知节。济州东阿(今属山东)人。隋末从李密参加瓦岗军,任内军骠骑。密败,归王世充;后归唐任秦王府左三统军,后又任左领军大将军,封卢国公。 
2 o$ ~9 y' v  J& e8 w  ⒀缠幡:谓卷起旗帜。缠,扎束,卷起;幡,旗帜。 9 k& Y7 ~! }( B; w% B# d; W3 v
  ⒁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纪上》和《资治通鉴·唐纪五》。
- j& ?: L0 t7 x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9: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卷
7 L" `: N( [% p% w
41.奇战
  凡战,所谓奇①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② 
  D) Z4 {. Y, }# ~  三国魏景元四年③,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④指授节度,使邓艾⑤与蜀将姜维⑥相缀连⑦;雍州刺史诸葛绪邀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洪⑧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诣甘松⑨。维闻钟会⑩诸军已入汉中⑾,退还。欣等蹑于强川口⑿,大战,维败走。闻雍州⒀已塞道,屯桥头⒁,从孔函谷⒂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⒃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从阴平⒄由邪径⒅经汉德阳亭⒆趣涪⒇,去剑阁西百里,去成都(21)三百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22)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23)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24),山高谷深,至为艰难,粮运将匮(25),频至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26),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27)而进,先登至江油(28),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29)自涪还绵竹(30),列阵待艾。艾遣其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胜。”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31)。刘禅(32)遣使请降,遂灭蜀。(33) 
+ n" b0 R0 ]$ h( f# q5 f  【注释】 % \& I- X$ h; _2 T% ^: ?' w
  ①奇:与下篇《正战》之“正”构成一对相反相成的军事术语。“奇正”论,乃是我国古代兵家研究克敌制胜的一种军事辩证理论。“奇正”之说虽最早见于《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但作为完全意义上的军事理论则始见于《孙子兵法·势篇》:“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这里虽然既强调了奇正二者相区别的一面,也肯定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一面,但对奇正概念的内涵却未展开论述。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在继承其先世孙武的军事思想基础上,对“奇正”论有了创新性的阐发。他在《孙膑兵法·奇正篇》明确指出:“同,不是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又说:“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可见,“正”是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是指特殊的、变化的;在正常情况下是“正”者,在特殊情况下可变为“奇”,反之亦然。“奇正”理论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大体上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担任警戒守备任务的部队为正,担任机动出击的部队为奇;箝制敌人的部队为正,突出敌人的部队为奇。在作战方式上,正面进攻为正,侧翼迂回为奇;明攻为正,暗袭为奇。在战术变换上,一般战法为正,特殊战法为奇;常法为正,变法为奇,等等。本篇所讲的“奇”,是就战术战法而言。 & J' d9 K0 K9 Q) p4 u7 j! T
  ②敌虚,则我必为奇: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意思是,发现敌人有虚弱之点,我就采用出奇制胜战法袭击它。 
' r; K7 i. x2 K, @2 ~* F  ③魏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景元,是魏元帝曹奂的年号。 
$ D2 ]% T/ b" |7 j7 U) A1 f  ④司马文王:即魏将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马本及诸本皆作“司马宣王”(即司马懿),显误。魏火蜀之战是在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此时,宣王司马懿已故去十二年(即亡于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故据史校改。 
; W5 L* d, F9 f( t& ?; A  ⑤邓艾:三国魏将。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字士载。初为司马懿掾属,建议屯田两淮,广开漕渠,发展生产。后升任征西将军,与蜀将姜维相拒。景元四年同钟会分军灭蜀。后为钟会诬告以谋叛罪被杀。 ) W) a9 G: v& F
  ⑥姜维:三国蜀将。原为魏将,后归蜀汉,为诸葛亮所器重,授任具为征西将军。亮死后,他继领其军,官至人将军,率师多次攻魏无功。魏攻蜀之战,他坚守剑阁抗击魏军主力。蜀主刘禅出降,他被迫降于魏将钟会。后钟会叛魏,他伪与联结,企图乘机复蜀,事败被杀。 
- u! b* {% k+ t6 e  ⑦缀连:本谓连结,这里指保持接触以吸引对方。 
( F/ g  F# h$ ]0 V( h  ⑧牵洪:人名,原作“牵弘”,《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父讳(“弘殷”之“弘”)而援引时改“弘”为“洪”。 
; W& U! C5 U7 }- W  ⑨甘松:即甘松岭,位于今甘肃迭部东南。 
! d! ^+ q3 M' |( K  ⑩钟会:三国魏将。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字士季。魏大将军司马昭的重要谋士,官至司徒,封东武亭侯。魏火蜀之战时,他任镇西将军,率主力十二万进攻汉中,继攻剑阁受阻。灭蜀后,因叛魏被杀。 
% Y8 \( e2 I9 f) @  ⑾汉中:郡名。秦置。三国时属蜀,后为魏攻占,治所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9 G8 \6 ~. X" V/ q  \2 g7 K
  ⑿强川口:因强水出阴平西北之强山,故名强川。 
' }2 G" {* n( y  ⒀雍州:即雍州刺史诸葛绪的代称。 
' F% _  O; o! y" G* h' K! d  ⒁桥头:地名。位于今甘肃文县东南。 
+ _# _* R( Q! M2 e% c& J4 g2 X  ⒂孔函谷:山谷名。位于今甘肃舟曲东,亦即白龙江谷。 
9 X& E6 b% d3 Y0 C# k  ⒃趣(cù):谓急速,赶快。 
) F8 S9 \% N) v# L; Y  ⒄阴平:古县名。西汉置。位于今甘肃文县西北。因其地处摩天岭之阴而得名,是陇南入蜀的必经之路,东经阳安关可通汉中,南出江油、涪县可达成都。 
' y8 T' C. k0 x. x! s# ~3 `  ⒅邪径:谓险僻小路。 
" @, P, ]7 F' S+ \1 E. l. X: S# }% O  ⒆汉德阳亭:西汉时的故亭,东汉时因亭置县。位于今四川剑阁西北。 
* P" T8 L& x8 k  ⒇涪:即涪县,位于今四川绵阳东北。 
# @; k$ g  @8 ?/ |  (21)成都:马本及唐本作“城都”,今从王本和汪本。成都,三国蜀都,今属四川。 
* C  x/ j# Y0 R7 O/ n! F5 v8 F  (22)方轨:谓平坦的大道。   t* d  g$ ^5 ]; R- ^% x1 {
  (23)军志:犹言兵书。这里指《孙子兵法》。 , h! K  m/ b* S9 a
  (24)桥阁:亦称栈图,谓栈道,即在险绝之处,凿崖架木,以为通道。 3 w7 o1 @' a! q# X% k' E* }& A9 ?
  (25)匮(kuì):缺乏,困难。 ( B; H7 Z% _( W5 I; d% H9 Y" J
  (26)推转而下:外力助推使之滚动而下。 $ D! T6 X+ O2 `5 \' f
  (27)鱼贯:像水中鱼游一样先后接续不断。 
( L/ F4 w4 a9 }1 w" s% T" k  (28)江油:地名。位于今四川江油北。 
( A0 q1 a  `8 K- u! g1 \  (29)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字思远。蜀后主时,任骑都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等职。邓艾率军自阴平入蜀,瞻督军进至涪县不前,致艾军得以越过马阁山险,直趋成都。瞻自涪退军绵竹后,与艾军交战中兵败被杀。 1 c; o* c$ f/ }
  (30)绵竹:位于今四川绵竹东南。 
! D. E% C) s, ]* ~  (31)雒:马本及唐本皆误作“汉中”,今据史校改。雒,即雒县,广汉郡治所,位于今四川成都北。 5 V/ r  ^0 ]$ [) K  n
  (32)刘禅:三国蜀后主。刘备之子,字公嗣,小字阿斗。初由诸葛亮辅政,亮卒后,他任用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魏军迫近成都,他被迫出降,后被封为安乐公。 
6 w: ]" _4 e7 r' c$ j  (33)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3 e! y' _+ T& G% C9 U7 p
) V* I. f* k0 ]8 s+ t6 h

6 Z3 `/ a# G6 e  _. n" V $ ~% {5 Z' x- [- r. b: m
42.正战
  凡与敌战,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推计①不能诱,利害不能惑,须用正兵②。正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且战且前,则胜矣。法曰:“非正兵,安能致远?”③ 3 r0 Q. w' s( K  v( o# y( X
  宋檀道济④为高祖⑤北伐前锋,至洛阳,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⑥。议者谓应戮以为京观⑦。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王师以正为律,何必杀人?”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⑧感悦,相率归之者众。⑨ 
2 z9 u8 G3 b6 J& b  【注释】 2 b' |2 b8 P7 L) q. ]0 p9 a6 Q
  ①推计:谓行以计谋。唐本作“计谋”,王本及汪本作“诡计”,皆可。 # G, y- O. L1 r' X6 d* G
  ②正兵:本篇这里是指经过选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采取“且战目前”、步步推进的正面进攻的大部队。 : B4 a$ V; O& c& e
  ③非正兵,安能致远: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若非正兵,安能致远。” 
2 P) v- \0 N( X* D0 C5 \  f  ④檀道济:南朝宋将领。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东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从刘裕讨桓玄入建康(今南京),官至冠军将军。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又从刘裕北伐后秦担任前锋,以正兵战法“长驱而进”,迅速攻占洛阳。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宋后,进位司空,镇守寻阳(今江西九江)。后为宋文帝(刘裕第三子刘义隆)所疑忌被杀。 7 j" S, O/ h$ w) }9 m$ l1 W3 u! U7 }
  ⑤高祖:指南朝宋武帝刘裕。但刘裕统兵北伐后秦之时,尚未代晋称帝,官至太尉,封宋王。 2 I0 Z4 S8 E4 U6 y8 w' v; k5 R
  ⑥四千余人:汪本误作“四十余人”,今据史校改。 
* h4 U7 I( v5 b5 ?1 {7 s  ⑦京观:亦称“京丘”。古代战争,胜利者为炫耀其武功,常常将敌尸收集一起封土作高冢,称为“京观”。⑧戎夷:这里是对后秦人的诬称。 8 t0 \5 |$ t; Q
  ⑨本《正战》篇,马本及唐本、王本均无史例原文,仅在《正战》篇目下注有“与前《车战》同断”字样。据清咸丰三年(1853年)麟桂刊本《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之《百战奇略·正战》篇下注文,所谓“与前《车战》同断”,是指《正战》史例与前《车战》史例相同。为保持《百战奇略》一书具有百战百例这一特点的完整性,故据汪本《百战奇法·正战》篇史例补入,该史例系出自《宋书·檀道济传》。本篇之后的《重战》、《佚战》、《乱战》、《合战》四篇与《正战》情况相同,所缺史例皆据汪本补入,这里一并说明,以下各篇不再详注。 , h. P; v% S3 X0 ~+ S

) J2 X5 e7 v& q

9 B4 t6 o9 o2 H
3 c1 W" y/ ?; x$ t3 ~" ?
43.虚战
  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曰:“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① 7 F5 y1 W1 C' {" q3 C$ Z6 j
  三国蜀将诸葛亮在阳平道②,魏延③诸将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余守城。魏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与延军错道,径前,当亮军六十里,候还白懿云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军垂至,恐与己相逼,欲赴延军,相去又远,势不能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命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大开四门,扫地却洒。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以弱势,疑其有伏兵。于是,率众北趋山。明日食时,亮与参佐④拊手大笑曰:“司马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还白,如亮言。懿后知之,深以为恨。⑤ ) ]6 S; b2 L6 F6 |+ W
  【注释】 
: c" N  C$ J+ B5 e; @) f0 k  ①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马本及诸本皆将“得”字误作“敢”,不符原义,故改。 
' m% h) }3 ]% ^7 J& Q% h# Q- O+ A  ②阳平道:即阳平关。故址在今陕西勉县西。 5 R& m8 d; t0 r& g3 @
  ③魏延:三国蜀将。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字文长。初以部曲随刘备人蜀,以勇著称,屡有军功,累官至征西大将军。诸葛亮死后,他与长史杨仪争权,兵败被杀。 0 x: L8 x  c# g# E9 O/ I
  ④参佐:谓僚属,助手。 
1 S  R) C* ]0 Z2 j# \0 H' @  ⑤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
0 ]- Q# o8 ]: j# v3 O$ E3 G
' v( h: `6 \+ h- u1 o' p! d/ Z3 L% w
/ E1 x0 ]  X9 a4 z1 v# }
44.实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法曰:“实而备之。”① ' S4 K7 L4 u- l! k0 z% N
  三国蜀先主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屯江陵。是岁,羽留兵屯公安、南郡,以备吴,而率兵攻魏将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等救仁。秋,大雨,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庞德②被诛。梁、郏、陆浑群盗③或遥受羽印号,为支党,羽威震华夏。④ ' \8 h: j" O, f1 |! @
  【注释】 
6 \% u& c3 T: M: a7 f/ C1 y% ?  ①实而备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4 c" ^8 w0 b5 v4 `" L: ^" w
  ②庞德:南安獂道(今甘肃陇西东南)人,字令明。初随马腾、马超,后归曹操,官至立义将军。 
& A4 v0 l6 b3 W  ③群盗:指梁县、郏县和陆浑等地的起义民众。 
- I7 s$ W" y3 V& y  ④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9 a2 t9 c$ \! c7 ^7 a
4 h1 E5 m$ d0 W0 @
. s3 R5 \: p+ u: f8 s  _" l8 |
45.轻战
  凡与敌战,必须料敌详审而后出兵。若不计而进,不谋而战,则必为敌人所败矣。法曰:“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① , V# z7 m/ K% y1 ?' c$ p
  春秋晋文公与楚战②,知楚将子玉③刚忿褊急,文公遂执其使者宛春以挠之。子玉怒,遂乘晋军,楚军大败。④ % y0 D3 [0 C, Q' i. P# `3 C
  【注释】 
; U! A4 ^2 m/ x$ G3 S$ k9 A  ①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语出《吴子·论将第四》。 
+ b5 N/ o: o; x# s0 P) u  ②晋文公与楚战:即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 
. r/ f. K) p$ @' C# t* i0 s5 j  ③子玉:即楚国贵族成得臣。楚成王时,因其伐陈有功,而继子文为令尹。城濮之战后因兵败而自杀。 
. P  E0 H4 `' ]' B" t- C% q. x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m7 o$ U8 y* Z8 r: `- w' P
* _2 v. @& B2 t
2 A; @5 M' J6 Z' _" d
46.重战
  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若此,则必不陷于死地①。法曰:“不动如山。”② 5 I8 W  J" z( d' e/ d; M
  春秋晋将栾书③伐楚,将战,楚晨压晋军而阵,军吏患之。裨将范匄④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⑤。〔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⑥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佻,吾持重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全胜。”〔郤至⑦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⑧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更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公说⑨。于是败楚师于鄢陵。⑩ 
0 U$ |: E8 t9 v2 ^/ D  【注释】 & J9 ]9 y) w5 N
  ①死地:谓危亡之境地。其义与《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讲之“死地”(即“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不尽相同。 % c0 L1 @$ V6 N* b1 {9 z1 g; F. U6 z
  ②不动如山: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y( Q0 ^( l0 E- J. u  ③栾书:春秋晋国将领。晋文公时下军主将栾枝之孙。晋厉公六年(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在晋楚鄢陵(位于今河南鄢陵北)之战中,他任中军主将。 
( g, S" l/ S; p' a% Y  ④范匄:即士匄,晋国大夫士燮(亦称范文子)之子,卒后谥宣子,故又称“范宣子”。 7 z" U% O& O7 |, M! `. i
  ⑤疏行首:谓拉宽行阵间战道的距离,以利出战、击刺。行首,即行道,战道也。 
5 Q5 L2 E, m; g4 |# O7 Z0 [# F  ⑥文子。即范文子。 8 O5 D, g+ r, V- b5 Y0 g) }
  ⑦郤至:春秋晋景公时为温大夫,故又称温季。厉公时晋楚战于鄢陵,他任新军副将,以“楚有六间”为据,力主速战勿失良机,为晋厉公所采纳,遂败楚军。 ( w8 X# f. P+ I
  ⑧二卿:指楚公子子反、子重,二人矛盾甚深。 / Q8 B+ j' ]; L# a  S( V  ]/ T2 W
  ⑨公说:自此以下句,汪本作“终败楚师”,因其不尽史载原文,故据《国语·晋语六》补。公说,谓晋厉公欣然采纳郤至的建议。公,即晋厉公;说,通“悦”,高兴。 
& C' J9 t. P5 y  ⑩本篇《重战》,马本及唐本、王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补入。此篇史例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及《国语·晋语六》。 
# H0 X6 N% I. y: K! z; q6 R1 S
* b0 C' e* ?1 b

- R3 X) A. b6 M
47.利战
  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以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① : ]- y( j0 Y) S0 S6 W6 Y2 d/ |
  春秋楚伐绞②,〔军其南门〕。莫敖③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④以诱之。”从之。绞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⑤ 7 w! z1 J: r) @
  【注释】 
+ [/ t" a/ D5 ?4 g: [/ S  ①利而诱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 E2 Z6 u$ _' `& V& @# j  ②绞:春秋时期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湖北郧县西北。 
6 m4 B. k" l  n& O1 k+ k  ③莫敖:马本及唐本皆误作“莫数”,今据史校改。莫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掌军政大权之官,相当于别国的司马。 8 S" Z& o! b2 t
  ④请无捍采樵者:马本及唐本皆作“请无行采樵者”;王本及汪本则作“请行采樵者”,都与原义不符,故据史校改。此句意思是:请派出不设保卫的砍柴人。捍,保卫;采樵者,砍柴人。 
' [1 O2 T' N/ }$ C8 E4 {% V# }  ⑤本篇史例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 
, a% [0 M2 c% b; `( u" \
* w& K, H2 h$ z% U

/ Q. m/ i5 ]& M  X- n, [, y
0 Z. m$ T. m8 Z1 V: v: Q
48.害战
  凡与敌各守疆界,若敌人寇抄我境,以扰边民,可于要害处设伏兵,或筑障塞以邀之,敌必不敢轻来。法曰:“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① 0 A4 k0 D. o5 ?% G; S7 t- t6 g
  唐时,朔方军总管沙吁忠义②为突厥③所败,诏张仁愿④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出,率兵蹑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祀,然后引兵渡而南。时默啜⑤悉兵西击突骑施⑥,张仁愿请乘虚取漠南⑦,〔于〕河北筑三受降城⑧,绝虏南寇路。唐休璟⑨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贼虏〕所有。”仁愿固请,中宗许之。表留岁满〔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擒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远。又于牛头朝那山⑩北置烽堠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复无寇。岁省费亿计,减镇兵数万。⑾ 
7 z/ d. ~  k. R  【注释】 
- ^; p' p: V  a6 r9 i) g  a  ①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 _9 N, ~4 Q6 V3 Y; ]1 |5 t  ②沙吒忠义:唐中宗时少数民族将领。 
, z  N1 c+ Z! `7 ?- p* w& i  ③突厥:指东突厥。 
: y4 A. k3 C  p  ④张仁愿:唐代将领。华州下邽(今陕西华县西北)人。初为洛州长史,后为朔方军大总管。因其对突厥作战有功,官至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 : k, h# [& J8 `* p3 ^( ^
  ⑤默啜:亦作“墨啜”。东突厥可汗,亦即阿波干可汗,名环。自唐武后至玄宗间,屡扰边境,四出扩张,拓地万余里,有兵四十万,成为颉利可汗之后最强盛的时代。 ) S! c0 S4 o/ A* V' d8 \* e/ a
  ⑥突骑施:马本及诸本皆作“突厥”,不确,今据史校改。突骑施,古族名,原属西突厥,唐武后时逐渐强大,建政权于碎叶川(位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之楚河流域),统治地区至伊丽水(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 
6 u. u( R9 z. V8 P  ⑦漠南: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汉南”,今据史校改。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自汉代后称之为“漠南”,亦作“幕南”,今属我国内蒙古地区。 
+ R% b% o: N# B4 l3 ^  ⑧三受降城:即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东城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南,中城位于今内藏古包头西之黄河北岸;西城位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之黄河北。 
+ y( x7 K# L3 ^+ P  ⑨唐休璟:唐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唐中宗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宋国公。 
* H2 p- n5 s0 c3 K& c/ H  ⑩牛头朝那山: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牛头庙那山”,今据史校改。该山位于今内蒙古固阳东。 
" A4 |$ W: T1 b8 _5 c  ⑾本篇史例出自《新唐书·张仁愿传》,又见于《旧唐书·张仁愿传》。 6 _$ C8 I" F  n

2 U7 }$ S) H) {% Z1 j
6 R+ c- b( k, y3 K) {) k8 P3 W
49.安战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安则静。”① 
. g9 I: _* x+ [4 F1 g  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②,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③,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食甚众。懿审其必死,曰:“天才奇才也!”辛毗⑤以为尚未可知。懿曰:“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食,今皆弃之,岂有人损五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关中多蒺藜⑥,懿使军士二千人⑦着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⑧,乃知亮已死。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懿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⑨ " W( ~1 K0 u8 q9 d% Q0 s2 V: V+ M9 P
  【注释】 
, c+ m* e, _+ d" f) @$ g# H5 \  ①安则静:语出《孙子兵法·势篇》。王本及汪本作“不动如山”,与前《重战》引文重。 : `- R. y4 ?! N, B
  ②武功:汉置县。故址在今陕西武功西。 7 y4 b# i+ o4 O' P& h$ Y: f
  ③五丈原:古地名。位于今陕西宝鸡东南之斜谷口西侧,渭水经其北自西向东流。 4 y& t  a: R+ ?# Z' |  Y
  ④杨仪: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威公。诸葛亮以其为长史,协助处理军务和筹划粮秣。亮死后,自恃其诛杀魏延功高,因职低不满,与尚书令蒋琬争权而获罪入狱自杀身死。 
5 ^2 t: Z$ p: D, v6 B% U" S  ⑤辛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字佐治。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任丞相长史。魏文帝时任侍中,明帝时封颖乡侯。 ' Z' p5 M' h% p* F" E& X6 ]3 m* d+ e
  ⑥蒺黎:一种果被带刺的草本植物,部队经此丛生之地,影响行军作战。 6 q! L2 B/ q3 v* L
  ⑦二千人: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三千人”,今据史校改。 ' }& d% ~' G: j! }
  ⑧赤岸:马本及唐本皆误作“亦岸”,今从王本。赤岸,位于今陕西留坝东北。 
$ V/ S* K, A" O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9 v2 a, M" B/ w/ j3 m
! \9 q7 E& r4 S" W% l

1 D. z( ?7 u" N0 N
50.危战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法曰:“兵士甚陷,则不惧。”① 
+ m  w2 [  x% \" |  后汉将吴汉②讨公孙述③,进入犍为④界。诸县皆城守。汉攻广都⑤,拔之。遣轻骑烧成都⑥市桥,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帝⑦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须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不听,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⑧北为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将万余人⑨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大惊,责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率兵还广都。”诏书未到,述果遣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余万出攻汉;使别将〔将〕万金人劫刘尚,今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围之。汉召诸将厉⑩之曰:“吾与诸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今至城下,而与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⑾就尚于江南御之。若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哺,遂大败之,斩谢丰、袁吉。于是,率兵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闻,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于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郭中。述自将数万人出城大战,汉使护军高午、唐邯将锐卒数万击之。述兵败走,高午奔阵刺述,杀之。旦日城降,斩述首传送洛阳。蜀遂平。⑿ 
: T  U% V5 m2 k7 ?; J& F, q8 R$ x  【注释】 
& N; c5 W1 v# y  ①兵士甚陷,则不惧: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1 a$ e/ J; x8 w  L$ D3 i: V- Q5 ?  ②吴汉:东汉大将。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子颜。王莽末年,亡命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以贩马为业。后归刘秀,任偏将军、大将军。刘秀称帝后,升任大司马,封舞阳侯。 + i0 ~+ a& s2 g% X
  ③公逊述: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子阳。王莽时期,任蜀郡太守。东汉初,起兵据益州称帝,成为反对东汉中央政权的地方割据势力。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被吴汉率军平定。 : v0 p: m% i7 F
  ④犍为:郡名,西汉冒。东汉时,郡治在武阳(今四川彭山东)。 
- |) b. ]( l4 @; e  ⑤广都:汉置县。位于今四川成都南。 
9 c7 H- ]- y! o2 o  ⑥成都:今属四川。 
2 _4 y! S' n" \, r( U8 d6 r" J0 H5 ^  s  ⑦帝: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 R  }/ i! s9 H6 w* \" n! x( K  ⑧江:西晋以前长江的专称,凡称“江”或“江水”者,皆指“长江”。本篇这里指今长江的支流“岷江”。 % t. u+ w) \! i( y. A6 u
  ⑨万余人:马本及唐本皆误作“十余万人”,今据史校改。 * h7 \) j7 m  D1 G
  ⑩厉:通“励”,激励,勉励。 ' U6 R5 Z  }  J- g
  ⑾立:史载原作“树”,《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时改“树”为“立”。 
# v- l" j1 k. @8 s  ⑿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吴汉传》。
3 ]* {1 v/ j) v5 L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9: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卷
- y, t/ K$ g/ U, L5 ?# |
51.死战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①,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必死则生。”② 
- u% J9 E. A4 V2 m  秦将章邯③已破楚将项梁④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兵败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⑤、涉间⑥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⑦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⑧为上将,项羽⑨为次将,范增⑩为裨将,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⑾,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⑿,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⒀,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⒁。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桓楚⒂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⒃救巨鹿。战少利⒄,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⒅,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兵击秦军,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大破秦军。⒆ 
8 k2 Q- h6 R: z2 \  【注释】 # @1 h9 K" s1 J4 ^2 B+ D
  ①死地:《孙子兵法》术语。意即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只有死亡的地区,叫做“死地”。 ; X! m8 \6 `# ]2 i2 t+ B  d- d* q
  ②必死则生: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 ~5 i8 i: {  g- n, z4 [
  ③章邯:秦将,官至少府。秦末,曾率兵镇压过陈胜、项梁领导的起义军。后在巨鹿兵败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围攻,兵败而自杀。 - `( {2 [' G" C1 _- ]& |. S0 E0 {
  ④项梁:马本及唐本皆误作“项良”,今从汪本。项梁,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楚将项燕之子。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响应陈胜起义,与其侄项羽率兵八千于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陈胜失败后,他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梁自号武信君。后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北)与秦军作战中战死。 
/ ^8 j' ?; c! i% s: G, M  ⑤王离:秦将王翦之孙。 
# E% H0 M) V( ?: R2 a' D3 ^4 |! P  ⑥涉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涉涧”,今据史校改。 
' L7 E% v" T1 O3 i  W3 D  ⑦甬道:谓两旁筑有墙坦的通道,以保证运输的安全。 
$ I3 A- i  [* {/ ?0 H  ⑧宋义:故楚令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从项梁起义。后楚怀王熊心以其为上将军,号卿子冠军。率军北上救赵时滞留安阳不进,为项羽所杀。 , P; b, R+ m# m! E; x0 T
  ⑨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从叔父项梁起义。梁战死后,他与宋义等率军北上救赵,于安阳杀死宋义,被楚怀王任为上将军,率军北进于巨鹿打败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在楚汉战争中,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刘邦击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身死。 
- V1 J) B* T0 t- w. {& [  ⑩范增:项羽谋士。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时,年已七十,初从项梁,后佐项羽,颇有谋略,被羽尊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杀掉刘邦,未被采纳。后因刘邦施反间计,为项羽怀疑而忿离死于归乡途中。 : T  p! w. w2 m* n, S2 l
  ⑾安阳:地名。位于今山东曹县东北。 / A8 k5 Q2 E) Z9 R- l4 P8 b! d
  ⑿无盐:地名。位于今山东东平东南。 . i( _5 f0 w) ~0 ~, g$ U8 C
  ⒀支吾:亦作“枝梧”,意谓抵触,抗拒。 / V9 O9 z* |& z; g4 {9 V/ @' r! M; K/ ~
  ⒁假上将军:因尚未得到正式任命而暂署上将军之职,故称“假上将军”。 8 r. @6 K. _$ P
  ⒂桓楚: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旦”,今据史校改。 
% z7 w- [8 {- K/ E* Z% ~! t: T9 `  ⒃河:这里指“漳河”。 
& ~) U5 m) [! H9 ~/ L/ c  ⒄战少利: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战不利”,今据史校改。 
0 W% P6 Z, u0 M& D, N7 w  ⒅釜甑:均为炊具。釜,一种敛口圆底,或有两耳的锅,有金属制和陶制两种。甑,类似现代的蒸锅,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 9 ?$ a; S' h2 `1 j2 L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 ?0 O; U6 z* Q& j& n8 @' e5 N4 B

) O* p9 j" I  B+ N 4 D$ r9 y9 }$ f4 |1 k
52.生战
  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当割弃性命而战,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杀。法曰:“幸生则死。”① 
! b, i, d3 Q' \  春秋时,楚子伐郑,晋师救之,与战于敖、鄗②之间。晋赵婴齐③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败而先济,故将士懈,卒不可胜。④ 
% B2 K/ f# R! w" T! Z  【注释】 
* Q( r! p$ m/ A3 O2 i& \: C  ①幸生则死: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 \6 r* _4 k( N- h
  ②敖、鄗:马本及各本皆于“敖、鄗”后有“若高”二字,显系衍文,故据史删。 
' f; }3 S1 ], H0 l9 _9 a( P  ③赵婴齐:晋军中军大夫。 
3 h7 [) d- i$ }9 u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 I7 \5 W: s: D3 l. {& T# Q/ G% ?
" |1 \  S9 G, E0 y
; L2 }' Y! U% b' Z1 m. d
53.饥战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① 
. j0 |8 G9 O9 N" q6 v3 @5 [  《北史》:北周将贺若敦②率兵渡江取陈湘州③。陈将侯④讨之。秋水泛滥,江路遂断。粮援既绝,人怀危惧。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恐瑱等知其粮少,乃于营内多聚土,覆之以米。召侧近村人,佯有访问,随即遣之。瑱等闻之,以粮为实。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湘、罗⑤之间,遂废农业。瑱等无如之何。初,土人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饷军。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兵甲于中。军望见,谓饷船至,逆水争取。敦甲士遂擒之。又敦军数有叛者乘马投瑱,瑱辄纳之。敦乃取一马,牵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如是者再〔三〕,马畏船不敢上。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诈投瑱军,瑱即遣兵迎接,争来牵马。马既畏船不上,伏兵发,尽杀之。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犹恐敦设诈,兵不敢受。相持岁余,瑱不能制。⑥ * e3 B% s+ d8 o
  【注释】 
+ G3 F1 _/ _. q; X8 X  A  ①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 |0 h; m) ~: K6 z8 V7 O. d; r
  ②贺若敦:北周将领。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善骑射,多计谋。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恃功怀怨为丞相宇文护所不容,而被逼自杀。 1 ^: m: B% o+ w. S
  ③湘州: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湘川”,今据史校改。湘州,南朝陈长沙郡治所,位于今湖南长沙。 1 _) O5 W5 E  n5 {& a
  ④侯瑱:马本及唐本皆误作“侯琪”,今从汪本。侯瑱,陈朝将领。巴西充国(今四川南充西北)人,字伯玉。作战勇敢,在梁朝时因平定侯景叛乱有功,任豫州刺史。陈文帝时,官至太尉。 ( x) F  ?; E! f5 C" o
  ⑤罗:即罗州,位于今湖北房县西北。 $ Y5 v, L6 E' c& x& P, f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贺若敦传》,又见《周书·贺若敦传》。' n) t1 F6 b- [1 w: h) o
  e3 A- Q. k9 {4 d/ p& ]( q8 z7 S
. t  Z. z1 @4 d1 s6 i( m$ Y3 J
53.饥战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①   _3 o+ @5 Q$ V1 K! A/ T
  《北史》:北周将贺若敦②率兵渡江取陈湘州③。陈将侯④讨之。秋水泛滥,江路遂断。粮援既绝,人怀危惧。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恐瑱等知其粮少,乃于营内多聚土,覆之以米。召侧近村人,佯有访问,随即遣之。瑱等闻之,以粮为实。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湘、罗⑤之间,遂废农业。瑱等无如之何。初,土人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饷军。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兵甲于中。军望见,谓饷船至,逆水争取。敦甲士遂擒之。又敦军数有叛者乘马投瑱,瑱辄纳之。敦乃取一马,牵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如是者再〔三〕,马畏船不敢上。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诈投瑱军,瑱即遣兵迎接,争来牵马。马既畏船不上,伏兵发,尽杀之。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犹恐敦设诈,兵不敢受。相持岁余,瑱不能制。⑥ 
% m. i& \% W3 h% x  【注释】 * B& B# O, j& Y% m
  ①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 j( a( U2 k& l0 c7 b* `# d  ②贺若敦:北周将领。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善骑射,多计谋。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恃功怀怨为丞相宇文护所不容,而被逼自杀。 $ W' R* t( p  E# Z2 r& Z. \
  ③湘州: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湘川”,今据史校改。湘州,南朝陈长沙郡治所,位于今湖南长沙。 
0 g5 z, f/ {! b; }  ④侯瑱:马本及唐本皆误作“侯琪”,今从汪本。侯瑱,陈朝将领。巴西充国(今四川南充西北)人,字伯玉。作战勇敢,在梁朝时因平定侯景叛乱有功,任豫州刺史。陈文帝时,官至太尉。 
7 u3 s  s) H) ^4 K' U( m! a  ⑤罗:即罗州,位于今湖北房县西北。 , J: e7 p3 z7 b0 _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贺若敦传》,又见《周书·贺若敦传》。
: U9 t" s' z, r! S6 f! g

) l" E. P* U% Q2 k( E' g0 ^/ x! U
% o* l. U3 k8 ]! N6 J: z5 [- M
54.饱战
  凡敌人远来,粮食不继,敌饥我饱,可坚壁不战,持久以敝之,绝其粮道。彼退走,密遣奇兵,邀其归路,纵兵追击,破之必矣。法曰:“以饱待饥。”① 
* D- O; ?. \5 Q) \. O  唐武德初,刘武周②据太原③,使其将宋金刚④屯于河东⑤。太宗⑥往征之,谓诸将曰:“金刚垂⑦军千里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自据太原,专寄金刚以为捍蔽⑧。金刚虽众,内实空虚,虏掠为资,意在速战。我当坚营待其饥,未宜速战。”于是,遣刘洪⑨等绝其粮道,其众遂馁,金刚乃遁。⑩ $ h' _  J- @) @$ C& C7 p
  【注释】 % F( M7 G) x8 c' `% n: Z
  ①以饱待饥: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 |+ P7 o- J5 b# k; `- n  ②刘武周:唐初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河间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后徙居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隋炀帝时,任鹰扬府校尉。隋末,乘乱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遣使北附突厥,被立为定杨可汗,不久称帝。唐初,与宋金刚等率兵南下,入据太原,以拒唐军。后被李世民击败,北走突厥被杀。 ) O$ h/ G* {4 i0 p( p9 G
  ③太原:郡名。治所晋阳,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 
2 g5 w: l( j5 |% U! p  ④宋金刚:原为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力量之一,活动于易州(治今河北易县)。后被窦建德击败,归附刘武周,号称宋王,谋与刘武周人据太原,企图南下与唐争天下。其后为唐军击败,与刘武周同逃突厥被杀。 
9 q2 H3 R; _+ u2 }# r1 ~* }  ⑤河东:郡名。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 
0 f' E/ G2 S# ]- ?* s( t  ⑥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但此时尚未称帝而为秦王。 ) Y, J# N* _" X1 b9 r
  ⑦垂:史载原作“悬”、《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玄”)而援引时改“悬”为“垂”。 
" k( m. E1 N. s' R2 c& j* v# X3 Y  ⑧捍蔽:谓保障,屏蔽。 ! b3 l" v7 ^: ?% d
  ⑨刘洪:史载并无其人,据新、旧《唐书·刘弘基传》所载内容,疑刘洪为“刘弘基”之误。 3 `7 V0 ^5 [$ V1 f; ]
  ⑩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2 Y; c3 w& W0 s  G
( `+ ~- [+ I5 G2 Q

) {6 \/ o  R2 g, |% j& r2 \
55.劳战
  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① 7 }/ h  J5 r$ v9 L$ M8 Y
  晋司空刘琨②遣将军姬澹③率兵十余万④讨石勒⑤。勒将拒之,或谏曰:“澹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且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攻守势异,必获万全。”勒曰:“澹军远来,体疲力竭,犬马乌合,号令不齐,一战可擒也,何强之有!寇已垂至⑥,胡可舍去,大军一动,岂易中还⑦!若澹乘我之退,顾乃无暇,焉得深沟高垒乎!此谓不战而自取灭亡之道。”遂斩谏者。以孔苌为前锋都督,令三军后出者斩。设疑兵于山下,分为二伏。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澹纵兵追之,〔勒前后〕伏发,夹击,澹大败而退。⑧ / X! L1 A: J( c8 |
  【注释】 ( m' N" ^2 X* a! b* T/ G
  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 D3 k) G* C' Q' l! G3 a  ②刘琨:晋将。魏昌(今河北定县南)人,字越石。西晋惠帝时,因其平定东平王司马懋有功,封广武侯,官至振威将军。愍帝即位后,拜司空,任大将军,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 $ |6 ^$ |; e- d. H, x4 G5 ^
  ③姬澹:亦称“箕澹”。北魏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人,字世雄。官至信义将军。后率众归晋。刘琨以其为前锋讨石勒,兵败被杀。 + j7 K2 x2 d8 x& m$ O& E
  ④(姬澹)率兵十余万:此姬澹所率兵力数,出自《晋书·石勒记上》。但《晋书·刘琨传》则称:刘琨“悉发其众,命澹领步骑二万为前驱,琨自为后继”。据此可见,本篇所说的“刘琨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之数,当为晋北伐的总兵力数,而非姬澹前锋军的兵力数。 
; Z( e% W# E9 m  ⑤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字世龙。青年时被掠卖到山东为奴,与汲桑等人聚众起义。后投汉刘渊为大将。晋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石勒败晋刘琨军时,仍为汉之大将。 
$ k6 g, e" i3 ~3 Q  ⑥寇已垂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援又垂至”,今据史校改。 
" _) g( V$ m' q7 n( ?  ⑦岂易中还: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不宜易远”,今据史校改。此句意谓怎么容易中途退还。 - p0 a: P- H/ {# T% c6 K" p& y
  ⑧本篇史例出自《晋书·石勒记上》;又见《晋书·刘琨传》。
& A3 y% F' ]  x/ A8 S

% u; }0 I5 Z# t. ?0 A, `   T0 o8 c" b" \% d4 w( k: g
56.佚战
  凡与敌战,不可恃己胜而放佚,当益加严厉以待敌,佚而犹劳。法曰:“有备无患。”①秦王翦②将兵六十万代李信③击荆④,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荆兵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⑤ 
) o4 n& `3 ?- }- J2 j  【注释】 7 t; h( m. L8 P/ F( A
  ①有备无患:语出《左传·襄公十一年》。 
  e% D. f  ?" R$ O  ②王翦:战国时秦国名将。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曾先后率兵攻破赵国、燕国和攻灭楚国,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 
" e- E: M; W) t# ~# u  ③李信:战国秦将。曾率兵击败燕军,俘虏燕太子丹。 . {. z4 U0 j, }  H
  ④荆:古代楚国之别称。因其原建国于荆山(今湖北南漳西)一带,故名。另一说,秦称楚为荆是因避秦庄襄王子楚之讳。 6 X/ A5 b" S9 b( F
  ⑤本篇《佚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佚战》补人。此篇史例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 F% z' n" }. o7 j" ]7 O' f8 ?: m6 \6 S
3 W5 ~) T5 v' B3 K. s
4 ~# {1 F1 D: P9 V3 v0 N, I: k
- h! Y# O* O. U9 T! e
57.胜战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无害。法曰:“既胜若否。”① 3 w3 a: Y/ a( u9 P7 b
  秦二世②时,项梁使沛公③、项羽别攻城阳④,屠之。西破秦军濮阳⑤东,秦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⑥,因西略地至雍丘⑦,大破秦军,斩李由⑧,还攻外黄⑨。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弗听。而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⑩,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 
* F. f  C2 a  u  V- T4 O  “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⑾ 
5 [/ H( j1 k2 {6 M  【注释】 
6 N! A) ]! U! e0 {( ^& g  ①既胜若否:语出《司马法·严位第四》。 % f9 U8 z1 E# J) n6 W* A
  ②秦二世:即秦始皇的次子,名胡亥。公元前210年即帝位,至公元前207年秦灭亡,在位仅三年。 5 F. c' g8 d0 |* c
  ③沛公:即刘邦。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农民起义后,他于沛县起兵响应,故史称其为“沛公”。 3 K# b3 T% V" b1 b
  ④城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襄城”、今据史校改。该地故址在今山东鄄城东南。 
$ m/ p) v$ `- w  @  ⑤濮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汉阳”,今据史校改。该地位于今河南濮阳西南。 
$ ]* i9 N+ B% A8 C) [. \% x4 {. h/ O  ⑥定陶:地名。位于今山东定陶西北。 * e0 _* \* Z) h/ ?# N7 `
  ⑦雍丘:地名,位于今河南杞县。 % W% D) {/ h2 ^1 @
  ⑧李由:即秦朝丞相李斯之子,时任三川郡守。 
0 J# j: X  U2 Z. \8 {$ X/ c  ⑨外黄:地名。位于今河南兰考东南。   F' w- H; S* f9 O0 I' r
  ⑩高陵君显:显,人名,姓氏不详;高陵君是封号。 
4 [/ t2 X7 u4 E$ V. r$ g, B  ⑾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 e# W0 ?5 I! z$ ]

6 U, F8 t0 z$ O$ j% M# W7 \

) s- F) e3 m/ P8 M; @/ t+ Y
% ]) b% J' Q2 H2 j; {
58.败战
  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须思害中之利,当整励器械,激扬士卒,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法曰:“因害而患可解也。”① ; i  b2 _1 o7 s' U, {
  晋末,河间王颙②在关中,遣张方③讨长沙王④,率众自函谷⑤人屯河南⑥。惠帝⑦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乂⑧奉命讨方于城内,方军望见乘舆⑨,于是少却,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杀伤满衢巷。方退壁于十三里桥⑩,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方曰:“兵之利钝⑾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又既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乃出战,遂大败而还。⑿ 
: v3 J! Z$ ]! [; \  【注释】 " o* i$ D, E; S: E2 G' u! z. m
  ①因害而患可解也:语出《孙子兵法·九变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 U0 [7 p% G$ j/ H* T9 H2 B
  ②河间王颙:即司马颙,司马懿之侄孙,字文载,封河间王。晋惠帝时,镇守关中,官至侍中、太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为争夺政权,他派张方等率军攻入洛阳。 
4 V% u% Z; e: i9 {% e/ l5 q  ③张方:晋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司马,曾率兵攻入洛阳,劫持惠帝去长安。官至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后为司马 所杀。 
8 w& x, _: W& [  ④长沙王乂:即司马乂,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字士度,封长沙厉王。惠帝时,任抚军大将军,后于洛阳被张方所杀。 - l& e$ R3 \$ Y5 D, K
  ⑤函谷:即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战国秦置。新函谷关在今河南新安东,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移此,去故关三百里,故名新关,今遗址尚存。本篇指新函谷关。 
, ]$ O. _/ T/ u  ⑥河南:指河南郡,汉置,西晋因之。治所洛阳。 
" V8 \$ K6 z) h  ⑦惠帝:即司马衷,晋武帝司马炎之第二子。公元290—306年在位。 & j) P# ^3 I" J
  ⑧乂:此“乂”及此后之“乂”,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商”,今据史校改。 
2 B: _8 F9 z: @* }6 H5 C) L/ g  ⑨乘舆:旧指帝王乘坐的车子。这里指晋惠帝所乘之车。 
$ d* J5 y( C% L  ⑩十三里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十里桥”,今据史校改。该桥在洛阳城西,距城十三里,故名。 
0 B- A$ W9 y. ]% A# o6 z! [" J. z  Z7 c  ⑾利钝:谓顺利与不顺利。这里可作“胜败”解。 8 e+ }, ~) k; I' c; {/ q; r4 a
  ⑿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张方传》。 ) p7 i, u1 l' m5 }  {- G
; |) w! ~! l! O) k  @. \

  R, @- C$ f/ k  K
59.进战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无有不胜。法曰:“见可则进。”① - `9 A, O. R6 g* U4 K/ y
  唐李靖②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③走保铁山④,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⑤粮,自白道⑥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⑦。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⑧,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⑨。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⑩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⑾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⑿,杀义成公主⒀。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之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⒁ 
2 T; R% _2 [6 m) f9 c6 K) J  【注释】 
2 \2 e7 ~- K  T  ①见可则进: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见可而进。” 
- Z  r: o  L" G7 s% @4 {  ②李靖:唐代著名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兵法,善谋略。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曾先后指挥唐军南灭萧铣、东平辅公祏、北击东突厥、西讨吐谷浑等重大作战,因其战功卓著而晋封卫国公。史载其一生撰著的兵书多达10余种,但大都失传了,现在仅有清人汪宗沂根据唐代杜佑《通典》等存录的部分内容而辑成的三卷本《李卫公兵法》流传于世。 
' P! ?! c! O3 s  ③颉利可汗:东突厥最高统治者。名咄芯,启民可汗少子。在位期间(公元620—630年),屡扰唐朝边境,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被唐将张宝相俘送长安。 
" E* Z1 p/ u( i2 D. M+ P8 {) s# G/ R  ④铁山:位于阴山之北,在今内蒙古白云鄂博境内。 ' W1 A1 p- {- A7 U$ ~  O
  ⑤二十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日”,今据史校改。 
- J* H# {1 N0 M  e: n  m" }  ⑥白道:即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 R' o4 q% ^" x) K  ⑦韩信所以破齐也:即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说齐归汉,齐王为之所动,撤除屯守历城(今山东济南)防御汉军进攻的兵力。这时,韩信听从辩士蒯彻建议,乘齐无备一举袭破历城,进至临淄(今山东临淄北),齐王败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4 J# w  t" o+ P; e
  ⑧阴山:即今内蒙古境内之阴山。 
2 g3 v. U0 o, r) O+ c+ I7 @  ⑨随军:马本作“随车”,与史载不符,今从唐本。 # o8 }% _3 H) p. J. n2 V' ?( I
  ⑩牙帐:即突厥颉利可汗官署处所。 ) P4 m6 I, P  s* |# m% _9 I; |
  ⑾斩: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辕”,今据史校改。 ; F( ?0 I" _! V6 H+ l
  ⑿叠罗施:马本及汪本作“盅罗施”,唐本作“垒罗施”,皆误,今据史校改。 0 `& G* z8 [3 S4 a4 l
  ⒀义成公主:即隋义成公主,本为突厥处罗可汗之妻,处罗死后,其弟颉利可汗纳之为妻。 
3 Z' h" o& g& g( m- e  ⒁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靖传》和《新唐书·李靖传》。
% p' {0 l( I- m

) ~& d4 A  I% G( A: x6 `# {
, P( z& p3 j( I$ H
60.退战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法曰:“知难而退。”① ; A: F: w$ p7 G" m; W; g
  三国魏将曹爽②伐蜀,司马昭③同行出骆谷④,次于兴势⑤。蜀将王平⑥乘夜袭击,昭令坚卧不动,平退。昭谓诸将曰:“费祎⑦据险拒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急旋军,以为后图。”爽等遂退,祎果驰兵趋三岭⑧争险,爽等潜师越险,乃得过。⑨ 
4 W' A6 {- ]0 U, p$ p  【注释】 , L$ r# l8 U  Z% {7 o
  ①知难而退: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引自《军志》;又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 & Z% p! ?, q* N: L
  ②曹爽:曹操之侄孙。字昭伯。魏明帝时,官至武卫将军。明帝病重之时,拜其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司马懿受遗诏同辅齐王曹芳。后因与司马懿争权被杀。 
  ?% o& B0 w2 w0 n2 e" D# A; N  ③司马昭:马本及各本皆作“司马懿”,显误,据《晋书·宣帝纪》和《三国志》之《魏书·三少帝纪》、《魏书·曹爽传》、《蜀书·后主传》、《蜀书·王平传》等书记载,此次曹爽率军伐蜀,不但皆无“司马懿同行”之说,相反,却称司马懿对此次攻蜀始终持劝阻态度,但结果是“止之,不可”(见《晋书·宣帝纪》;又见《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宣王止之不能止”)。又据《晋书·文帝纪》载称:“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指司马昭)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可见,随爽攻蜀者并非是司马懿,而是懿子司吴昭。故据《晋书·文帝纪》校改。 
9 e# p3 @" p: W0 q: V  ④骆谷:狭谷名。位于今陕西周至县西南,谷长四百余里,地势险要,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交通要道。 
" J' C- h. }' J) o  ⑤兴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兴元”,今据史校改。兴势,即兴势山,位于今陕西洋县北。 & u6 g( N" X* @2 w% E! U: J
  ⑥王平:蜀将。马本及各本作“王琳”,《晋书·文帝纪》作“王林”,皆误。今据《三国志·蜀书·王平传》和《资治通鉴·魏纪六》校改。 - {0 h( p2 U! F' X
  ⑦费祎:蜀将。江夏鄳县(今河南信阳东北)人,字文伟。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为诸葛亮所推重,拜为参军、司马。亮卒,祎为后军师。蒋琬秉政后,祎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9 r+ i8 ?, P6 b* F. K$ @+ m5 F$ L  ⑧三岭:即沈岭、衙岭、分水岭。均在今陕西周至西南之骆谷中。 - Q- U% k# `  i9 E9 x  q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文帝纪》。 
: g) e' a3 [1 K2 \" T* q/ X2 }. }" u$ h( j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9: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卷

  `) Z6 D7 ~8 A
61.挑战
  凡与敌战,营垒相远,势力相均,可轻骑挑攻之,伏兵以待之,其军可破。若敌用此谋,我不可以全气击之。法曰:“〔敌〕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①十六国②,姚襄③据黄落④,苻生⑤遣将苻黄眉⑥、邓羌⑦等率步骑〔万五千〕讨襄。襄深沟高垒,固守不战。邓羌曰:“襄性刚愎,易以挠动。若长驱一行,直压其垒,襄必忿而出战,可一战而擒也。”黄眉从之,遣羌率骑三千军于垒门,襄怒,尽锐出战。羌伪不胜,率骑而退,襄追之于三原⑧,羌回〔骑〕拒襄,〔俄〕而黄眉至,大战,斩之,〔尽〕俘其众,〔黄眉等振旅⑨而归。〕⑩   [4 q3 _- g+ Y
  【注释】 
8 P  h$ H5 p  S4 M0 q/ D  ①敌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 & _8 m  F4 a- p' b9 q
  ②十六国: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乘各族人民起义之机,纷纷起兵建立政权,从西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称王,到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的135年间,各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建立政权,主要有: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夏十六国,史称此时期为“十六国时期”。另有冉魏、西燕和代(北魏前身)不包括在内。 : X4 T1 b. a5 H( E# n
  ③姚襄:羌族首领姚弋仲的第五子。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字景国。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其父死,他率众归附东晋,驻谯城(今河南夏邑北)。次年叛晋,进屯盱眙(今江苏盱眙北),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后移驻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欲谋取关中。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年)被前秦苻黄眉所杀。 ' I* x6 }  P4 E: c* x, x' i- S
  ④黄落:即黄落镇,亦称“黄堡镇”,位于今陕西铜川西南。 
6 @: L# I0 S4 n# }# V6 h  ⑤苻生:前秦苻健的第三子,字子长。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健卒,苻生即帝位,改元寿光。在位二年,为苻坚所杀。 
0 H. p% E: ^3 N) T; B6 A$ Q  ⑥苻黄眉:前秦苻健之兄子,初仕健为卫大将军。苻生即位后,封广平王。后因谋杀苻生事泄被杀。 
" D8 X1 O6 ?  ^7 H* c  ⑦邓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邓差”,今据史校改。邓羌,前秦将领,苻生时任建节将军,苻坚时任车骑将军。 5 _5 \- x( I3 _3 b' y- q. ~
  ⑧三原:地名。位于今陕西淳化东北。 # e2 g6 ~8 s9 N/ h/ ~4 J0 L% U
  ⑨振旅:谓整队而还。 
9 a/ D& a8 u% ]8 v4 W  ⑩本篇史例出自《晋书·苻生记》。 
# H1 \3 J" F6 i4 d4 C3 r

7 K! n* P/ }* L' x
- h3 H$ r9 }9 v9 X0 t3 i9 _
62.致战
  凡致敌来战,则彼势常虚;不能赴战,则我势常实。多方以致敌之来,我据便地而待之,无有不胜。法曰:“致人而不致于人。”① 2 x& I- v8 T9 u' E
  后汉建武五年,光武②诏耿弇③,悉收集降附,结部曲④,置将吏,弇帅骑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将兵而东。张步⑤闻之,使其将费邑军历下⑥,又令兵屯祝阿⑦,别于泰山⑧、钟城⑨列营数十以待之。弇渡河先击祝阿,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遂空壁亡去。费邑分兵遣其弟费敢守巨里⑩,弇进兵先胁巨里,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⑾之耳。野兵不击,何以城为?⑿”则分兵守巨里,自帅精锐上冈阪⒀,乘高合战,大破之,斩邑。既而取首级以示巨里,城中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弇悉收其积聚,纵兵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⒁ : h! |# Y( L4 K5 O, |) I# w
  【注释】 
! \: I5 N3 _/ o% _  ①致人而不致于人: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 C. B: z: E3 i. ^0 m" J9 V  ~
  ②光武:即东汉光武帝刘秀。 
! G7 m$ g5 N- p0 p8 p8 n" s, G  ③耿弇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伯昭。西汉末,从刘秀起兵,任大将军。刘秀称帝后,任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建武五年(公元29年),奉诏率军击灭称雄于济南郡地的割据势力张步。 
' t/ f9 ^& Q4 w) Y7 r) V  ④部曲:本谓中国古代军队编制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本篇这里指军队编制。 
/ Q" l+ Y, k* u. p5 O6 z4 }0 M  ⑤张步:东汉初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琅邪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人,字文公。新莽末,刘秀起兵,张步亦乘机拥众据济南郡地,自称五威将军。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曾派使持节授步为东莱太守,但步杀使自立齐王,成为东汉初盘据山东济南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建武五年为耿弇击败投降,后因谋叛被杀。 6 X6 p- i) y7 [
  ⑥历下:亦作“历城”,济南郡治,位于今山东济南。 9 ^5 S, d# _' u6 [; F; E
  ⑦祝阿:县名。故址在今山东济南西。 
7 j& f- o7 V* l% o  ⑧泰山:郡名。治所奉高,位于今山东泰安东。 $ H0 g$ q2 c* r- R7 H0 J% k
  ⑨钟城:故址在今山东济南南。 
: @4 o$ S" s' O  ⑩巨里:故址在今山东章丘西。 
' S/ E8 A" y% ~5 U, P9 Z; T$ [  ⑾诱致: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又致”,今据史校改。 . }8 _, _) r, O  W; @+ L
  ⑿野兵不击,何以城为:此两句出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耿弇语,而《后汉书·耿弇传》则为“今来,适其所求也。” 
) g- x" m' F) P- b$ r  |  ⒀冈阪:据《尔雅》释义称:山脊为冈,山坡为阪。冈阪,在这里可作“山顶”或“制高点”解。 1 U3 X0 O0 a8 `" t) N' x7 O
  ⒁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和《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
7 v9 F( c6 {& w  g* s# L

) b  O; c! ]# q) E+ K% a3 l3 Z ; ~3 I2 f! X# u( o4 W6 H% f
63.远战
  凡与敌阻水相拒,我欲远渡,可多设舟楫,示之若近济,则敌必并众应之,我出其空虚以济。如无舟楫,可用竹木、蒲苇、罂缻①、瓮囊②、枪杆之属,缀为排筏,皆可济渡。法曰:“远而示之近。”③ $ G0 v' a3 _2 g7 `( O, A  v
  汉初,魏王豹④初降汉,复以亲疾请归,至国,即绝其河关⑤反〔汉〕,与楚约和。汉王遣郦生⑥往说豹,不听。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击豹。〔魏王〕盛兵蒲坂⑦,塞临晋⑧;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⑨以木罂〔缻〕⑩渡军,袭安邑⑾。魏王豹惊,帅兵迎战,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⑿ - U  w6 P$ \2 t: _0 z
  【注释】 1 A4 ?: T# V. ^3 A3 R: S- |
  ①罂缻(yīng?eǒu):罂,一种陶制的盛酒器;缻,同“缶”,一种陶制的炊具。此两种器具,其形状均为小口大腹,在渡河无舟的情况下,可以将其与竹木、蒲苇连缀在一起,作为渡河用的飘浮工具。 
$ j+ ~2 ]& m# Q$ M( n& l5 E  ②瓮囊:也是一种形如罂状的盛器。 
( S/ y; }/ f: E  ③远而示之近: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 h' r2 l% ~2 ~* j, Q- B
  ④魏王豹:即魏豹,战国时魏国贵族子弟。秦灭魏后,与其兄咎皆被贬为庶人。秦末,陈胜起义攻下魏地,立咎为魏王。后咎被秦将章邯击败而自杀,豹逃往楚,楚怀王予以援兵收复魏地,被立为魏王。后从项羽入关,被徙至河东郡,封为西魏王。刘邦定三秦,豹叛楚归汉,不久又叛汉归楚。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为韩信击败被俘,后在荥阳被杀。 $ F8 o8 m/ i- ]4 ]
  ⑤河关:指黄河渡口临晋关,后改名蒲津关,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的黄河西岸。 
% Q4 ^5 c3 s$ P8 K' T/ i; B. D: `9 a7 @  ⑥郦生:即郦食其,刘邦的谋士。 / k; f9 h, e) N; ?+ W
  ⑦蒲坂:邑名。即今山西永济西之黄河东岸的蒲州镇。 
! L- f3 L! w- T4 g9 w4 q  z  ⑧临晋:县名。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与旧关相对。 6 z9 o) u  s7 Q# ~1 h
  ⑨夏阳:县名。故址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之黄河西岸。⑩木罂缻:即以木押缚罂缻作为渡河工具。一说以木为器如罂缻。 : m3 @6 w/ G; u0 l
  ⑾安邑:战国魏都,汉置为县。位于今山西夏县西。魏豹据此反汉。 
$ O. [, q; q$ E: D- x* E; i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见《汉书·淮阴侯传》。
4 |& C  m1 L9 q$ m( R' D
4 l4 V- C* D9 f

/ C# k4 l) j" S$ }. _
64.近战
  凡与敌夹水为阵,我欲攻近,反示以远,须多设疑兵,上下远渡,敌必分兵来应,我可以潜师近袭之,其军可破。法曰:“近而示之远。”① 
! r, {+ {. O! P) ^: J* I  春秋,越人伐吴,吴人御之笠泽,夹水而阵。越人②为左右阵、夜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兵而鼓之,吴军大败,遂至灭亡。③ 
. m  c. g# ~9 I% G$ v1 S  【注释】 , ?9 D6 _0 X4 k! r% K
  ①近而示之远: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4 w2 R& ]) t0 }0 K+ ~+ f% l
  ②越人: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楚人”,今据史校改。 
' s8 f1 k( T1 Q0 Q/ [& R/ ^  ③本篇史例同《夜战》,出自《左传·哀公十七年》。
4 g6 t8 x2 n) A- I
8 i1 V+ i6 E8 |0 R6 H: g7 f
9 Z! ~8 |+ ~1 c" ^
65.水战
  凡与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上泊舟,皆谓之水战。若近水为战,须去水稍远,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则拒水阻之,使敌不能济。若敌率兵渡水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济而击之,则利。法曰:“涉水半渡可击。”① 7 w. R& J* b/ {) Y
  汉郦生说齐下之,齐王②日与生纵酒为乐,而罢守备。蒯通③说信,遂渡河,袭破齐。齐下以郦生卖己,烹之,而走高密④,请救于楚。楚遣龙且将兵〔号称二十万〕救齐。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来,其锋难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⑤。汉兵客居,其势无所食,可不战而擒也。”龙且曰:“吾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今若救齐不战而降之,有何功?若战而胜,齐半可得。”遂进兵与汉军夹潍水⑥而阵。信夜使人〔为〕囊〔盛〕沙壅水上流,旦渡击且,佯败走。龙且喜曰:“吾固知信怯。”遂追之〔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且军大半不得渡,即击,杀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⑦,皆虏楚卒〕,遂平齐。⑧ 0 j' M1 g4 y- m% m! y7 Y$ {; x8 Y
  【注释】 : q% d, ^; e# |  T2 ?
  ①涉水半渡可击:语出《吴子·料敌第二》。 
) }  I% s& ~* N  ②齐王:即田广。 0 B& D$ s- u  U4 A3 e/ t: b
  ③蒯通:本名彻,因与汉武帝刘彻同讳,故史家改“彻”为“通”。蒯通,范阳(今河北徐水北)人。陈胜起兵反秦后,派武臣进取赵地,通说范阳令徐公归降,武臣不战而得赵地三十余城。后又劝韩信袭取赵地,成为汉初重要谋士和说客。 6 k3 a8 s+ a. |0 ~8 S7 Q! \
  ④高密:郡名。故址在今山东高密西南。 3 S+ ^: _( a+ u1 ?$ J
  ⑤反汉: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及汉”,今据史校改。 + o" s" \3 Y: b; t+ q
  ⑥潍水:今称潍河,在山东省东部。 
' I5 Y# ]  H2 c# V  ⑦城阳: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荷泽东北。 $ F# i- E- c3 ?; }9 b* U- U
  ⑧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 ?0 v: ]$ t. U2 P
) a% S+ L# O" O/ H/ w
- r1 U8 E% ^/ c
66.火战
  凡战,若敌人居近草莽,营舍茅竹,积刍聚粮,天时燥旱,因风纵火以焚之,选精兵以击之,其军可破。法曰:“行火必有因。”① 
4 h" Y, Q- N3 r' Z  e7 H  汉灵帝②中平元年,皇甫嵩③讨黄巾④,汉将朱儁⑤与贼波才⑥战,败,贼遂围嵩于长社⑦。贼依草结营,会大风。嵩敕军束苣⑧乘城,使锐卒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曹操将兵适至,合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⑨ $ j! J7 Z/ B, n
  【注释】 
) l) c: [! F" K6 |7 K* M5 i7 n, g  ①行火必有因:语出《孙子兵法·火攻篇》。 # B4 f4 Y: R0 }& ~
  ②汉灵帝:即东汉皇帝刘宏。公元168—189年在位。 
8 V, x1 k/ A# V9 A  ③皇甫嵩:东汉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字义真。灵帝时为北地太守。黄巾起义爆发时,任左中郎将,与朱儁率军镇压起义军,后官至太尉,封槐里侯。 
" h+ ]1 ]7 V; }  ④黄巾:即黄巾起义军,因起义者以黄巾裹头,故名。 % B, D& K% Z( A+ _9 f/ x
  ⑤朱儁: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字公伟,曾任刺史、谏议大夫等职。与皇甫嵩镇压黄巾军时任右中郎将,后封为西乡侯。 & i! p4 b4 w2 k' ^* u) K: X6 y
  ⑥波才:黄巾起义军一支部队的首领。 
8 u6 n/ s& Q4 p( a+ N. I  ⑦长社: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长葛东北。 
+ g9 R! E, m7 I2 C* h) z- w3 v# w  ⑧束苣:即用苇秆扎成的火把。 
6 {" u9 p' i6 }; J1 g- i7 n  ⑨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 
2 I1 F; b$ _' N4 k) y% c
7 Q& l4 s* i. f- I: C
; y- ?! B4 ^* l+ S+ `
67.缓战
  凡攻城之法,最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所谓三月修器152白话百战奇略械,三月成距堙①者,六月也。谓戒为己者,忿躁不得攻具而令士卒蚁附,恐伤人之多故也。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粮,外无救援,可羁縻②取之,则利。法曰:“其徐如林。”③ 8 i) H& b. p, t0 h9 o/ A$ M
  十六国前燕将慕容恪④击段龛⑤于广固,围之。诸将请恪急攻,恪曰:“军势有宜缓以克敌,〔有宜急而取之〕。若彼我势均,外有强援,恐有腹背之患,则攻之不得不速。若我强彼弱,外无救援,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敝。兵法‘十围五攻’⑥,正谓此也。龛党尚众,未有离心。今凭阻坚城,上下戮力⑦,尽锐攻之,数旬可拔,然杀吾士卒必多矣。当持久以取耳⑧。”乃为壁垒以守之,终克广固。⑨ 4 \% E, e0 {. u2 b
  【注释】 
- [$ v3 F- O2 @( }5 r9 }1 m  ①距堙:堙(yin),又作“闉”。距堙,即古代在攻城作战中环城而堆筑的土山,以为窥察敌人城内情况或登城之用。 ' i, I& Q3 H/ o  S7 _  n( s
  ②羁縻:犹言束缚,牵制;这里可作“围困”解。 5 M/ D$ p; u( I+ u, `. O
  ③其徐如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9 T* N# q# f9 |& ?& Z$ `  ④慕容恪:前燕王慕容皝的第四子。鲜卑族,字玄恭。从父征伐,镇守辽东。后辅兄儁及炜,封太原王,累官大司马,总摄朝政,量才授任,颇有政绩。 $ C7 C8 d+ ~! G( O
  ⑤段龛:辽西鲜卑族,段兰之子。东晋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龛以青州归降东晋,被授任镇北将军,封齐公,镇守广固。后为前燕将慕容恪所执杀。 
% }; n' b9 m1 A3 Q  ⑥十围五攻: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3 i, t# f: |5 Q  ⑦戮力:谓努力,尽力。 ; h/ E' ?- M( t; U0 P( [4 }; z% |$ y
  ⑧当持久以取耳:马本及各本皆作“要在取耳”,不符史载原意,故据史校改。 1 \0 e4 `9 a7 n4 R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慕容儁记》。
( Y; p4 `5 h7 X$ M6 e

+ j# Q+ ]5 H6 P0 N! ^5 p5 T ' Y! z5 p* J3 U5 e. j. d
68.速战
  凡攻城围邑,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则胜。法曰:“兵贵拙速。”① 
( D: d% E$ O9 V* W7 z* W4 L  三国蜀将孟达②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③,促④而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⑤去洛⑥八百里,去吾⑦一千二百里⑧,闻吾举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时,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⑨城三面阻水,达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⑩,李辅⑾等斩达首,开门以降。⑿ 2 L7 V$ P. ]/ ^/ m
  【注释】 
' u  A; r& G; J2 J* F7 R  ①兵贵拙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兵闻拙速。” " L* M6 N+ W- o3 {2 e
  ②孟达:字子度,一字子敬。初事刘璋,后归刘备,为宜都太守。后叛蜀降魏,被任为新城太守驻兵于上庸城。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伐魏,曾致书诱达为援,为魏所疑,达惧复叛魏,不久在司马懿率军进攻下,为其部下所杀。 5 F' ]/ _. }1 B5 Z" @* {9 w% \
  ②未定:马本误作“未足”,今从唐本。 
4 V7 u6 d4 C% e3 ]. G& T  ④促:马本及唐本误作“偍”,汪本误作“隄”,今据史校改。促,通“趋”,急速之意。 . M8 Q$ Q, _+ w$ |  ]
  ⑤宛:即宛县。三国时魏南阳郡治,位于今河南南阳。当时,司马懿镇守此地,都督荆豫诸州军事。 : ~. C& R8 Z$ i% D% n- y
  ⑥洛:即洛阳,魏国都城,今属河南。 , v! h  K& a$ b; P
  ⑦吾: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吴”,今据史校改。吾,为孟达自言其驻地上庸城。 
; i1 j: y; }; M, W  I5 n* j+ ^  ⑧一千二百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一百二十里”,今据史校改。 $ S$ W- @# d. e
  ⑨上庸:县名。故城位于今湖北竹山西南。 " H: `. R9 q. m: B/ i
  ⑩旬有六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旬月”,今据史校改。 
  z% \: Z2 b$ w' ^  ⑾李辅:孟达部将。司马懿率军围攻上庸时,他与达甥邓贤斩达首后开城投降。 
( m' Z4 ?9 V+ V# Z; q  ⑿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4 t3 n6 E) J2 u6 ^/ ^9 E
# P0 G" Z& U- h; h

: G$ O+ p6 z  s( f) _. }
69.整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战,伺其变动击之,则利。法曰:“无邀正正之旗。”① 
0 O2 ~; G  V. `+ t" H& b4 X  三国魏司马懿征公孙渊②,〔次于辽水③。渊遣步骑数万,阻辽隧④,坚壁而守,以距帝⑤。〕懿泛舟潜济辽水,〔傍辽水〕作〔长〕围,弃城而向襄平⑥。诸将曰:“不攻城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懿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军也。攻之,正堕其计。贼大众在此,其巢穴虚失,我直指襄平,必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乃纵兵逆击,大破之,〔三战皆捷。贼保襄平,进军围之。〕⑦ + Y1 t' Z( b4 C/ k6 K% P' Z
  【注释】 6 i# i0 B' Z2 O0 j& `
  ①无邀正正之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2 Z7 a6 w# g- ?% e$ E. B7 M7 l
  ②公孙渊:《晋书》称之“公孙文懿”,三国时襄平(今辽宁辽阳)人。魏明帝时,任辽东太守、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叛魏自立为燕王。次年,被司马懿率军所攻杀。 % U4 m4 {$ A( J# F: }0 \. ?
  ③辽水:今辽宁之辽河。 " ~" a+ G1 D# X' v% M8 s8 t
  ④辽隧:地名。故址在今辽宁鞍山西之辽河东岸。 
7 G( c, ^# ~$ n2 n  ⑤帝:指司马懿。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懿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后,追尊其为宣皇帝。 
' Q; s4 m+ a/ Y  ⑥襄平:三国魏辽东郡治。公孙渊叛魏后据此自称燕王。 
2 G0 R; X, D$ C0 l. x  t6 a  ⑦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6 }) ~, G, D  Y& D; p# I' i
; p: _  e7 t9 a9 n7 _3 Y8 B
/ M+ _9 c" o" m& u
70.乱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整,十卒喧哗,宜急出兵以击之,则利。法曰:“乱而取之。”① ; O. [9 ~( X  B! G+ \& d
  唐段志玄②从刘文静③拒屈突通④于潼关⑤,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败,军营已溃,志玄率二十骑赴之,击杀数十人而还;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显和军乱,大军因而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⑥ 
1 l" y. Y) Y7 R% I  【注释】 
5 ^- s* j) }( W! z! m  ①乱而取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 S4 E  b* Q. d- U
  ②段志玄:唐将。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隋末从李渊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唐朝建立后,随李世民讨王世充、破窦建德等作战有功,升任左骁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封褒国公。 0 D, X1 y* N, G4 C! @
  ③刘文静: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肇仁。隋末为晋阳令。李渊于太原起兵,他参与定计。唐朝建立后,任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后因不满位居裴寂之下,李渊听信裴寂谗言而将其杀害。 * ?1 L8 X; G0 b, I
  ④屈突通: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朝时任右武候车骑将军、左骁卫大将军。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潼关与李渊部队作战中,被段志玄所俘。唐建国后,任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 ^) A4 z/ C0 B7 G- d9 f) D
  ⑤潼关:关隘名。位于今陕西潼关县北,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 
+ C4 d5 k. @- y# ?" g  ⑥本篇《乱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乱战》补入,其史例出自《旧唐书·段志玄传》,又见《新唐书·段志玄传》。
. s9 I$ r0 Y7 A" v, ]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9: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卷

, s/ Y2 R% }9 S) ~* M4 x; ~/ L# `
71.分战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戍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法曰:“分不分为縻军。”① 
0 N& g) K  f, X8 ^7 e. I  梁将陈霸先②、王僧辩③讨侯景④,军于张公洲⑤。高旗巨舰,截江蔽空,乘潮顺流。景登石头⑥,望之不悦,曰:“彼军士有如是之气,不可易也。”帅铁骑万人,鸣鼓而前。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分其势。”僧辩从之,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景遂大溃,弃城而走。⑦ . Y; w4 }# O  ^+ K2 x
  【注释】 % h5 P& ?1 K0 B4 F
  ①分不分为縻军: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称《唐李问对》)卷下。 
+ r) K2 V- [- J+ r) V* Z7 I: ~  ②陈霸先:即陈武帝,南朝陈的建立者。梁时曾任太守、刺史等职。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率兵与王僧辩讨平侯景叛乱后,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不久杀僧辩,迎梁敬帝复位,自为相国,封陈王。后代梁称帝,国号陈。 
% b" J( y% m. q" X5 M6 E5 c  ③王僧辩:南朝梁将。梁右卫将军王神念之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侯景叛乱时,受诏入朝,以大都督讨景,与陈霸先破景于石头城,累功任太尉,封永宁郡公。后因从此齐主高洋谋立贞阳侯萧渊明为帝,被陈霸先袭杀。 
% V+ ~' o6 I/ o8 n5 w  ④侯景: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人,字万景。先属北魏尔朱荣,继归东魏高次,拥众十万,镇守河南。梁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降梁,封河南王。次年,勾结梁宗室萧正德举兵叛乱,攻入建康(今南京),自立为汉帝。所部到处烧杀抢掠,使长江下游地区遭到极大破坏。后被陈霸先、王僧辩等消灭。 & C" n: F$ s8 G% `
  ⑤张公洲:长江中的小洲,位于今南京西南的长江中。 
1 Y$ H% @" V3 m3 m/ _" {# M/ ^' y  ⑥石头:即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该城背山面江,南临淮口,当交通要冲,六朝时为建康的军事重镇。 ' _& U9 Y) P1 N  T4 [
  ⑦本篇史例出自《陈书·高祖本纪》。 
1 o) J5 g8 G( w  u3 P

) n% Z3 C3 S7 j3 o5 X
( L5 \- ~( R& V5 }( w" `! d
4 E" w6 H, F  g. M% }0 E
72.合战
  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数处,敌若以众攻我,当合军以击之。法曰:“聚不聚为孤旅。”① ( r6 @' W5 q' j" ^& p6 E
  开元②时,吐善③入寇,报新城④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王忠嗣⑤策马而进,左右驰突,如此无不辟易⑥,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⑦ 
8 C# }" ?. [* A% G/ I  【注释】 $ b1 L8 ^0 V' p
  ①聚不聚为孤旅: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 [* Z; `& @- w# T0 a& l
  ②开元:唐玄宗的年号。 
4 U  G+ u, y, a4 H3 n  ③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公元七至九世纪,建立于青藏高原。 
0 A" |2 ?4 Y) z5 h4 [  h  ④新城:地名。故址在今青海门源。 
8 n& m5 Y( W* V. i" e! i  ⑤王忠嗣:唐将。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本名训,九岁时,因其父在对吐蕃作战中阵亡,为唐玄宗收养于宫中,并赐名忠嗣。及长,从军守卫西北边防,因战功卓著,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佩四将印。 : t: }; Q- B  V1 @1 o7 J2 c8 l
  ⑥辟易:惊退。 9 y9 t1 W/ a! T- w2 u3 P2 U/ s/ C3 m
  ⑦本篇《合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合战》补入,其史例出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 j- l& M! B  w7 f' ]( Y" u

/ g5 d" g  O; Z5 P6 I
3 G( M6 @" z, s1 r
73.怒战
  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曰:“杀敌者,怒也。”① 
! j4 m' [7 t1 e% R5 y  汉光武建武四年,诏将军王霸②、马武②讨周建④于垂惠⑤。苏茂将兵四千余救建,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建于城中出兵夹击武,武恃霸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势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⑥与吾相恃,两军不一,败道也,今闭营坚守,示不相救,彼必乘势轻进;武恨无救,则其战当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乘其敝,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兵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数十人断发请战。霸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遂败走之。⑦ ' V) h. ]( i/ A7 g0 Q
  【注释】 
% Y- g( E0 Z7 D/ I/ q) Y; ]& F  ①杀敌者,怒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 d4 x1 n9 P+ A  c! Y  ②王霸:东汉将领。颍阳(今河南许昌西南)人,字元伯。新莽末,从刘秀起兵,破王邑、王寻,累功拜上谷太守,长期戍守北部边疆,后封淮陵侯。讨周建时任偏将军。 * _( p5 ?' P3 {; f9 L  L7 o5 ?
  ③马武:湖阳(今河南唐河湖阳镇)人,字子张。新莽末从刘秀破王寻等,刘秀称帝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 5 c" T! ~6 D$ p, S, M) I
  ④周建:东汉初地方割据势力。 + s/ A* X8 b" Z8 j, t$ [
  ⑤垂惠:地名。故址在今安徽蒙城北。 
( [; |* Y) J( Z" y+ B2 U  ⑥捕虏:指捕虏将军马武。 9 S2 U9 e  D5 P" q
  ⑦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王霸传》。2 V, b! ~3 ?7 j$ m

& X  b5 }) C( c: b+ F
6 y- [5 S' M# L/ F8 I, v& q
74.气战
  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①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进战。彼衰我盛,败之必矣。法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② 1 f( U% Z; N( I1 z
  春秋,齐师伐鲁,庄公将战,曹刿③请从,公与之同乘,战于长勺④。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鼓之,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⑤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刿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是以败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⑥,故逐之。〕⑦ 
/ w3 |3 p' A, A: U  【注释】 + @4 p/ ?, X: b$ y
  ①盛:马本及各本皆作“胜”,从文义和下文“彼衰我盛”来看,当为“盛”,故改。 
* x. g7 T/ W/ R( f7 K; }  ②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语出《尉缭子·战威第四》。 , N. Z/ x0 J$ E7 s
  ③曹刿(guì):春秋时期鲁国武士。齐鲁长勺之战中,他辅佐鲁庄公打败齐军进攻。 
/ O- C9 y% E  ^. t  ④长勺: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遗民长勺氏居此而得名。故址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 t5 \% S" y4 q5 m' f$ m4 o8 ?- t8 X  ⑤轼(shì):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其形如半框,有三面。 1 S$ c4 J9 i# l; z& B
  ⑥靡:披靡,倒下。 
4 e' A" n) `. W' B5 P% h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 L) `! M8 z9 t+ d
! J+ T, A* S$ `( Y- f" t6 y2 Q% R

) Y" I0 r1 V4 m. k" n' _9 [( ]4 ?. V
75.逐战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① 
+ u) G. L6 B, t  V# h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②,其将宗罗睺拒之,大破于浅水原③。太宗帅骑追之,直趋折墌④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须臾,各乘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辨士⑤喻以祸福,仁杲遂降。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且罗睺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折墌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⑥ 
, ~5 o7 Z% ~; c& k5 F) [, q- R  【注释】 
& J* c: r5 a% z3 H  ①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但“凡从勿怠”句原文作“凡从奔勿息”。 - P2 B- S! G' Q# @- b5 E
  ②薛仁杲:一作“薛仁杲”。 
& y0 L/ S$ X5 B& U$ {& V  ③浅水原:一名“鹑觚原”。故址在今陕西长武西北。 
# |# ^" f  N1 E9 ~; z& R$ R9 {  ④折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圻墌”,今据史校改。故址在今甘肃泾川东北。 ) G9 w- L6 L$ V5 j; J
  ⑤辨士:谓能言善辨之士。辨,通“辩”。 
* D3 a& t0 P& z$ a  ⑥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B. z& W1 C+ y1 h) A% ~
% H# G* \' T. d" N+ `
$ M. w* \) s. A8 ^" r* ~( S
76.归战
  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若是归师,则不可遏也。法曰:“归师勿遏。”① $ P6 t1 c6 e4 ~" w" n: q( a
  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围张绣②于穰③。刘表④遣兵救之,绣欲安众⑤守险,以绝军后。操军不得进,前后受敌,夜乃凿险〔为地道〕伪遁,伏兵以待。绣悉兵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攻,大败之。谓荀彧⑥曰:“虏遏我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⑦ 
& j  q/ C6 m8 z7 u: ^4 F  【注释】 
: s1 l; k2 ^2 F  ①归师勿遏: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 K) t; _6 w' i; k  ②张绣:东汉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南)人。董卓部将张济之侄。济死,继领其众,屯据宛城,后降曹操,不久复叛。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五月,于安众被曹操打败;次年,曹操征袁绍时,他再度降操,任扬威将军。后从攻乌桓而死于途中。 . |: F+ B' n4 e9 a
  ③穰: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邓县城外东南隅。 
# D6 `6 E$ d; n8 j0 z# t( p4 h  ④刘表: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字景升。汉室远支皇族。官至荆州牧。死后,其子刘琮归顺曹操。 1 n% j9 b; Q) K8 \
  ⑤安众: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东北。 
# R* s- g' Y; b! `9 V1 _7 i  ⑥荀彧:曹操谋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字文若。出身士族,初附袁绍,后归曹操。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失宠,被迫自杀身亡。 ; P6 M  w$ {4 Y% l( e+ E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8 q/ B8 h5 B' M8 Y# |

8 _, R3 {& `' D6 M" |
; w9 [& [" Z( |. g& q1 K# g, U
77.不战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① 
, S0 s5 b5 _% ]4 k* j  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②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③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难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④,一战败之。⑥ . h  G/ w* b# C' j9 U5 k; F
  【注释】 
" [3 E4 M: q3 j4 e) Y" l" b" u7 ]  ①不战在我: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夫不战者,在我。”   K# X, S- |8 M& a
  ②李道宗:唐宗室东平王李韶之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封略阳郡公;次年,从李世民讨刘武周有功,拜为灵州总管。贞观初,从李靖破突厥功著,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江夏王。 
- f* z2 w9 H8 M; q# {& ?  ③玉壁城: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8 M7 X% v+ P# O6 @2 d
  ④介州:州名。故址在今山西介休。 $ X: y: G$ I3 u- |( f
  ⑤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道宗传》;又见《新唐书·李道宗传》。
& a5 W" y/ T3 C  B

$ I- r& _" i  I' f) p% ?% T / j! Y* ]' r5 V% d' j
78.必战
  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法曰:“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① 
' x8 Z/ Z/ C) y* q( z  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召司马懿于长安诣京师,使将兵往辽东讨公孙渊。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②,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③。度渊以何计得策?”懿曰:“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曰:“三者何出?”懿曰:“唯明君能量彼我,预有所弃,此非渊所及也。”曰:“往还几日?”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遂进兵。渊遣将帅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诸将欲击之,懿曰:“此欲老吾兵,攻之正堕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④。彼大众在此,巢穴空虚。直抵襄平,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贼尽锐赴之。懿潜济以出其北⑤,弃贼直趋襄平;贼将战败,懿围襄平。诸将请攻之,懿不听。陈珪⑥曰:“昔攻上庸,旬日之半破坚城,斩孟达。今日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之。”懿曰:“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⑦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⑧,以一月较一年,安可不速⑨?以四击一,正令失半而克,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而计粮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而雨水乃尔,攻具不设,促之何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忧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恃其众,故虽饥困,不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若求小利而惊之,非计也。”既而雨霁,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粮尽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将王建、柳甫〔乞降〕请解围,当君臣面缚,懿〔不许〕皆斩之。渊突围而走,懿复追及梁水⑩上杀之,辽地悉平。⑾ 
) Z2 s2 N; l# a  E3 H6 o: \% U/ T  【注释】 . U# j0 J* m  H$ c+ _- \1 U
  ①“我欲战”四句: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但“敌虽深沟高垒”句,原文作“敌虽高垒深沟”。 1 l" t) R+ Q$ [9 k! V6 [1 t
  ②奇: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骑”,今据史校改。 
/ m8 O( X4 O5 m* J" ^! Q3 J' `  ③不当稍计役费: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不当计要後费也”,今据史校改。 
: L* [3 e5 Q* ^6 r2 b( g  ④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西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攻打宛城,王莽派大司空王邑会同严尤等率军四十二万往救宛城。绿林军根据刘秀建议,采取坚守昆阳(今河南叶县),迟滞、消耗南下之王邑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内外夹击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王邑凭借其优势兵力,拒绝严尤“亟进大兵”绕过昆阳坚城、先救宛城的正确建议,指挥数十万大军强攻昆阳,结果在绿林军内外夹击之下,几乎全军覆没,实由王邑耻过昆阳而强攻之所致。其史例详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和《汉书·王莽传下》。 
7 Z) O* ?3 W# ~  ⑤其北: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其地门”,今据史校改。 
2 Y4 O3 X7 t" R3 S1 e  ⑥陈珪:东汉灵帝时光禄大夫陈球弟之子,字汉瑜。少与袁术交游,后因觉术有纂汉阴谋,而离术归附曹操。 
8 e$ i/ L; [" q+ d- Z) f3 `  ⑦吾将士: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渊军”,今据史校改。 & \% I1 N; W; @  I
  ⑧淹月:滞留一月,或经历一月。 
5 G/ W* q( y; ?% D  K  ⑨安可不速: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安事速为”,今据史校改。 
) V7 {' D+ Q! o$ p5 j  ⑩梁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泜水”,今据史校改。今名不详。 
9 w$ ]5 A$ C- D, X! O  ⑾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资治通鉴·魏纪六》和《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及裴松之注。 # J. |( w$ N$ c, y" `" D0 ]

  t, T5 f. R, V0 l
6 x! n8 v, ~  A7 g2 n$ |, O' H, m

0 s, o' A- b8 ~8 A2 ?
79.避战
  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法曰:“避其锐气,击其情归。”① 
3 Y: w2 L% f- r+ |0 y8 b) r6 p  汉灵帝中平五年,凉州②贼王国③围陈仓④,以皇甫嵩讨之。董卓请速进,嵩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之。是以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陈仓虽小,城〔守〕固备,未易拔。王国虽强,攻陈仓不下,其众必疲,疲而击之,全胜之道也。”国攻之终不拔,其众疲敝解去。嵩进兵追击之。卓曰:“〔不可。兵法⑤〕,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嵩曰:“不然。〔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众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遂独追击而破之。卓由是有惭色。⑥ # q  U( u: L7 N
  【注释】 
$ s% t, Z) ]; G  E  ①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4 m3 g* B) x- B2 B) ?7 W- |8 \& ~  ②凉州: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所置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甘肃省。东汉时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4 {2 n. U+ M7 N  ③王国:东汉汉阳(今甘肃天水西北)人。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起兵反汉,自号“合众将军”,为静遂、马腾等人共推为主,后在围攻陈仓作战中为皇甫嵩击败逃走而死。 
! a& X& |  j8 s1 B! x3 [3 t  ④陈仓: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当关中、汉中之冲,向为兵争要地。 
/ f/ H5 v9 q9 ~7 a. r  ⑤兵法:这里指《孙子兵法》。 ( H" j1 U8 x, _$ y2 L" H; l
  ⑥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 \* G( {" N1 `& @# _* a( E
+ Y& _6 k" h( |3 O9 t6 k3 ]
( ]- k% B# c0 g4 {# ?
80.围战
  凡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使敌战不坚,则城可拔,军可破。法曰:“围师必缺。”① 2 Z" {9 H8 R3 U# W+ J* ?2 _9 S
  汉末,曹操围壶关②,攻之不拔。操曰:“城拔,皆坑之。” 5 Z4 K( i6 T' s2 x) k2 n
  连月③不下。曹仁言于曹操曰:“围城必示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使人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延日久。今钝兵坚城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策〔也〕。”操从仁言,乃拔其城。④ + L+ [+ Q$ s( a5 q( E
  【注释】 
- I" B& B& R6 \8 b! M  ①围师必缺: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但“缺”原文作“阙”。 ) {) F* q: \! u5 l& x! K. n9 b
  ②壶关:汉置县。东汉末为上党郡治,位于今山西长治北。 
5 @& v8 i+ p0 k4 [2 W  ③连月: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连日”,今据史校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称:“公围壶关三月,拔之。” 7 l" N; C/ P- E4 A: C) s
  ④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曹仁传》。 
% C: U' X4 K) T5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6 18:41 , Processed in 0.03808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