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宝森口述 潘侠风整理) \1 B/ p! w& i
1 ~) F2 c& N! D* G0 [ 京剧是综合艺术,是由唱、念、做、打四个方面组成的。做为一个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薯霄和声昔,都必须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所扮演的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内心情威。内心情成,除通过语言、声昔表达外,精神面貌主要还得依靠外形的动作--就是那些舞蹈身段。8 F3 a' P( f& K
0 j2 C1 g: |8 B- l+ a6 O+ T, N; u
一个演员的舞蹈身段,使得好、使不好,使出来的身段美不美,那就要看他的基本功怎么样啦。什么叫基本功哪?凡是在私底下练的,在舞台上见不到的东西,都叫基本功。( [, {( R- M$ Z" I; C
一般的基本功,指的是“毯子功。,不是身段基本功。现在我先说说“毯子功”。
! o8 n) R4 H6 s! J, m8 D) @ 怎么叫“毯子功。哪?因为练这些基本功的时候,都是在地上先铺一块毯子,叫学生们在毯子上练、在毯子上翻,所以叫 “毯子功”。这为的是学生们要是摔了碰了的,有毯子接着,总不会摔碰得太厉害。6 C" d) y" J% j& u. m: h V: f7 D
我小时候,练“毯子功。都是先“拿顶”,随着再。上腿。“下腰”;拿“前桥”、“后桥。;甩叫、翻。、抄“小翻顶”。这个阶段过去,再练些短跟头(也叫小跟头):翻个“小翻”、“前扑”,来个“单提”、“蹑子”、“按头”,跑个“虎跳”、“踺子”,长跟头(也叫大跟头):“虎跳前扑”、“小翻提”、“虎跳蹑子”、“串小翻”等等。但是这些就都不属于基本功了。9 d! O2 b, j0 i. ^5 ?% A
在头一个阶段过去,拿开毯子,就该“撕腿”啦。撕上二刻钟左右,站起来遛遛腿儿,活动活动,再开始踢腿。踢腿分“正腿”、“旁腿”、“十字腿”。在过去“轧腿”、“耗腿”都算是私工,学生没事的时候,自己私底下练,先生们是不把它列在所教的课程里。
1 v4 l1 L' O. j7 N0 a 以上所说,是一般武功基本功;身段基本功那首先得说是“轱辘椅子”,其次再练“整云手”和 “旦角云手”。
) m3 ^/ }' Z6 B% g5 s, [ $ L3 v' q) y1 z' k! o' _) v
轱辘椅子/ R+ M9 Y2 h. i! ]
9 }9 S2 N7 o) C2 ? k. c* N
“轱辘椅子”是身段基本功里最基本的东西,是在学习舞蹈动作之前,砸基础、打底子的一种练功方法。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所使的身段,差不多都用得着“轱辘椅子”的劲,学会了这种方法,对使用身段是有很大帮助的。
) b: f1 v L# ^( K2 O
r, ]# ?+ g3 k 戏曲演员演戏,不论文行、武行,对舞蹈动作的要求,都要具有高度的“美”,忌的是“僵劲”和“犟劲”——身段一僵一犟,“美”就谈不到了。; l% R& {8 {) z
1 E6 Q7 X5 c& S( _( F4 A f
怎样才能不僵不犟,使出身段来才能好看呢?我个人的看法:做为一个戏曲演员,首先应该知道“劲”是由哪儿发出来的,其次,还要明白“劲”应该怎样运用。
7 M% l6 ]% N- F' S3 z% Z9 I
; c* r4 u6 L0 j% B8 L/ ?+ w f, N 因为“劲”是从腰上发出来的,所以说,戏曲演员首先应该把腰练活、练好,身段才能够是样儿。腰要是死板、不活泛,不但发出来的“劲。是“犟劲。,就是使出来的身段也是“犓”的,不会顺溜、好看。
) [. {& ]' B- O
7 T, n; l3 n- w4 z4 o2 |4 L6 H1 P 面部表情,最能传神、最能表达威情的就是两只眼睛。眼要没神,不论扮演什么人物,表情也不会好。戏曲演员练得知道怎样运用眼神、怎样“拿神。了,对表演水平的提高,自然会有很大帮助。! T" v* B+ ^& { \1 g+ S
! l* u) M# h8 O- Y! S “轱辘椅子。主要练的是腰上的劲、眼里的神。练腰,练眼,能够练得明白怎样从腰上往外发劲,怎样运用眼神了,身上自然就不僵不板,舞蹈动作也就好看啦。
9 p& |1 ?! V* H% t; n ' M1 ^7 O9 G% c6 U' a
我年轻学戏的时候,“轱辘椅子”是最初学习的一种练功方法。我学会、练熟之后,在学戏、演戏的时候,它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个人的经验:这种“功”对戏曲演员学习身段来说,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在我把“轱辘椅子”的练习方法写在下面,以供大家参考。
+ W3 {- R. `6 J: k/ W! D ( w0 c, w" t7 H* S6 o. e
练这一门“功”,要找一把老式样的大椅子。这种椅子就是旧社会专为供应办红、白事的“家伙座儿”上的椅子。它的形式是:类似太师椅,而不是太师椅——椅子两边不带扶手,椅背要高,人坐在椅子上,椅背的最上部分要达到练功者膀环儿的下边。椅背不要全实,除左右两根边柱外,仅要三分之一的实背儿,其余都是透空的。这三分之一的实背儿,还不要板平的,而要微弯的,上半截要平,下半截要向前凸出(见图01)。
" ^) g- |7 W5 `) x , Z% ~$ q3 [4 U3 w% ^& H) T
练“轱辘椅子”为什么要用这样形式的椅子呢?主要是为了动作准确。初练的时候,用椅子来限制动作,容易找规矩。等练到相当熟的程度了,随便用什么样式的椅子都可以练。到了自己能够掌握住腰上的“劲”了,就是离开椅子,坐在凳子上,也照样可以练。
) u2 W- _& z6 j3 h0 _/ I+ J
, i) {$ b; X% Q* J 练习的时候,准备姿势是这样:: J2 d( @4 T/ D" a7 I
1 C: C" T4 {# L0 V
练功的人端坐在椅子上,腰要直——不前俯,不后仰,前胸不要有弯儿,头不要歪,下颊要对着胸口的正当中,两眼向前平看。左右两个磕膝盖,要对着自己的左右两乳。两只手五指张开,摁着自己左右两腿的“马面”,左右手的中指指尖要摁着左右磕膝盖。两脚平放在地上(练功的人如果腿短,两只脚可以瞪在椅子下边的横档几上)。人的腰部要靠着椅子背,但要稍留一些空隙——这个空隙不要太大,只要能够勉强塞进两个手指头去就可以了。由腰部往上,就不要紧贴着椅背了(见图02)。
- \' x# [: U2 ?
) e* B9 e. B3 |$ z$ [5 o 动作是这样:4 @' [: E, x5 C X
/ M7 m7 [2 E* ?4 t! F
(1)左右磕膝盖稍微往里一并,腰自然地就随着往起一立。立腰之后,左肋稍微往外一长,头自然就随着向右一偏、一转,下颊就离开胸口转到对着右乳和胸口的中间部位。
. o0 M$ o: C+ ~2 ^. R : Y: m; M9 ~. L6 ~
“劲。是由腰上发出来,走到左肋,再由左肋,走到头上的。只要把这几个小动作紧密地联系起来,自然就出来一个小弯儿(但不是很明显的小弯儿)。左肋往外一长,是“一长”,下颊对着右乳和胸口中间部位的时候,往下一沉气,是“一松”,这就是本书后边所谈的“一长一松,身段神灵”口诀的具体运用——每逢“长”的时候,要扬眉毛,往起提气(也就是往里吸气),“松”的时候,要皱眉毛,往下沉气(也就是往外出气)。
) W' b0 Z2 C; o, a/ m8 i i
6 L7 f3 M1 v9 O2 D/ u3 d% C; } 在这几个小动作里,还要注意:长肋的时候,不要长得太大了,要是长得太大,头的转动自然也要大,下颊转过了右乳,形象就不好看了。松气的时候,也不要松得太重了,松得太重,就好像是往卞砸气哪,和这个动作的要求就不符合了。
* A+ r8 c8 {9 i2 y5 n" `, L 6 n$ U# g' \4 E- G, `
(2)下颊对着右乳和胸口中间部位的时候,要松着气用上身由右向左画半个圈儿(也就是由右向左转肚脐),同时头也随着由右向左转动。等下颊转到对着胸口了,胸口就往前一碰,连带着头也往前一跟。上身接着再由右向左晃一个不太明显的圈儿,头也随着向左一转,下颊就对着左乳了。右掌心在右腿上用力向前一推、一摁;左掌心在左腿上用力向回一拉、一摁,把头往起一抬,气归丹田,瞪眼拿神。这时候左膀环儿就靠着椅子的左边柱了(见图03)。
# Z, @( u5 i" \3 y# n
5 `/ Q) K0 s6 C5 v$ q" C! ]$ p (3)左膀环儿靠着了椅子的左边柱之后,就提右眉,轧左眉,向左“落头”(就是头向左倾,下颊向右往起扬的姿势),两眼看着地面,提着气用后背贴紧椅子背由左往右轱辘。在轱辘的时候,两眼的眼神始终要看着地面走。等右膀环儿轱辘到椅子的右边柱了(要注意:这时候气还在提着哪),假设练功的人是坐在舞台中央练,两眼的眼神,就要贯注在右台角的台面(见图04)。这时候,下颊要对着右乳和胸口的中间部位,要对着扶在右腿“马面”上的右手的中指。
/ A: S- u: d# L. n/ S7 R w ( |% g1 Q; [. k, D6 H
(4)两眼的眼神,由右台角的台面看起,随看,眼神随往右走,一直看到右胯前边的台面。接着就往下坐腰(见图05),随坐腰随用下颊由右往左;也就是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地画一个圈儿。等下颊画到对着胸口和右乳的中间部位了,两眼的眼神就要向前平看了。 ' l3 G" n; }# E: ?$ q$ m# N. g
& S' O$ O$ V+ t0 l' ?, _
(5)头再由左往右转,转到两眼的眼神又看见右台角的台面了,腰往下一松,右层头向右倾斜地往下一沉,头再开始由右往左转。随往左转头,随往下沉右眉,直到两眼的眼神看到了左脚的脚尖。这时候,往起拱左层,长左肋,左半边脸朝着左上方往起翻,翻到两眼的眼神看见顶棚,腰也就随着立起来了。
& B0 ]/ a9 `3 }; t8 `+ {
% U- s7 f$ Y' Q/ W1 Q (6)脸向左翻起来之后,左眉头由前往后绕一个小圈儿,两眼的眼神往下放,一看左腿外边的台面;接着右眉头也由前往后绕一个小圈儿,右半边脸就随着朝右上方往起一翻,两眼的眼神又看见顶棚了。眼神由上往下一放,右眉头随着往下一砸,这时候两眼的眼神就贯注在右腿外边的台面上了(这儿个小动作总起来,是左右两层绕了一个S扣儿)。0 Z9 j( h$ f( h8 J) u9 ]
6 }: c) [: b0 ~4 L6 X- q# l0 [5 V
(7)头由右往左移,下颊要贴着胸脯移过来。下颊移到对着胸口了,上身的姿势也随着坐正了。身子正直之后,头向前一伸,伸出去再往回一缩,走一个由后向前、再由前往后,也就是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立圈儿。
! ^# o+ {6 V$ _, w2 o8 m* \; X2 d
! Q0 t: t/ p/ [0 j5 w( y4 t! W (8)头拉回来之后,两眼的眼神要看着右手的中指。头由右往左一摆,两眼一看左手的中指,头再由左向右一摆,一看右手的中指,往下一软右肘,由右往左一转肚脐,转到下颊对着左乳了,再往下一松左肘,往起抬头,“拿神”一亮(见图06)。% L3 g2 z) D/ j3 C/ w3 d) L4 L
; C% O: N7 _# y( l, _! Q, z0 d “轱辘椅子”练的是走“心劲”,要用“心劲”来带动形体动作。练的时候,虽然是两只手摁着磕膝盖;坐在椅子上练,可是用的时候,也就是使在身段里的时候,就不一定是坐着、是站着了——两只手当然就要离开磕膝盖了。
% O7 t* H' k' [
5 i3 B) y# s% r( B; N, c0 A; v3 u& f 譬如:文戏里的《打渔杀家》,当萧恩唱到“猛抬头(哇啊)”的时节,用右手的食指把“苍满”(髯口)右边一缯儿往右胳膊上一弹,随着锣鼓--“空匡”,拉着右掌,抬起头来,凝眸远望。这个动作就应该用“轱辘椅子”的劲。
& ~0 i6 {" i9 ~/ N$ V% v( b8 D
* y8 `7 r* X1 }. a. Q# K 再如:武戏里的《鉄龙山》,姜维出场踩着“四击头”的“底锤”,双手提“下甲”的亮像,也应该用“轴辘椅子”的劲。* u6 Y- T8 o( K
: E, `7 j J0 s" ]) Z6 y1 e 在身段里,只要是从腰上往外发劲,形体动作见“圈儿”、见“弯儿”的地方--也不论是“横的”、“竖的”、“整个的”、“半个的”,可以说都是“轱辘椅子”的劲。7 T9 d% y2 k8 f9 j: C
7 r- m8 F- }; ] c; D( D7 i “轱辘椅子”既然练的是腰上的劲。眼里的神,为什么要把两只手摁在磕膝盖上呢?这主要是个规矩问题——初步练习的时候,为的是不让形体动作的幅度太大。因为练的时候,幅度要是走大了,习惯了就不好改啦;到了具体运用,就净显着晃膀子,反而看不出“美”来了。两只手不离开磕膝盖,动作起来,规矩是比较好掌握的。 4 S& s! A8 u2 x: j$ u
; @0 W0 i; `& h 这门“功”,应当左右循环着练,并且要每天不问断地练。练过一个此较长的时期,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自然就找着“劲”了。
/ r: d: [7 U1 a" b+ d% P 7 ~: {7 j- W1 G
这门“功”看着简单,练起来可不能不重视它。练熟了,把“劲”找对了,使起身段来,自然就有“弯儿”,有“圈儿”,身上就能好看,也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想怎么使就怎么使了。要是练不好,“劲”找得不对,练“走迹。了,净显着晃膀子,反而更难看了。4 H, f7 W6 O- w
, U, \( Z1 x9 t) r1 Q4 X
“轱辘椅子”的动作,是应该连续进行的(和其他舞蹈动作一样),可是用笔写出来,为了让读者看着比较清楚,就得把它分成若干段落。写时虽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写,练时可要连贯起来练。一定要把它做成有机的联系,“动作”不能孤立地练,“劲”也不能走断了,“弯儿”、“圈儿”自然就出来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