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4-21 12: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天的夜晚,他守在母亲灵前,脑海中一幕幕浮现出往日沐浴在母爱中的情景。他对着摇曳的油灯,含泪执笔,追忆母亲的“养育深恩”。作为备受母亲疼爱的长子,他受母亲的养育之恩最大,也最了解母亲一生的艰辛和内心的痛苦:
, n. h( w# N3 A3 s6 o9 n
2 A. p) U' F6 u) U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 O5 }& s5 o4 h9 P+ s4 o8 x
! z) F% e! B- _2 n* V5 {5 e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 a# ?3 M# A% j v8 H3 ]5 ]* N0 E. ] M/ M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0 A ]+ |* \8 g5 f8 W
# s# p; m$ g5 t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8 q& c, z! ^: W S0 c9 ~8 X4 t* X
8 @6 O Z6 r! n: w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 q" G7 A- q# S' y
- R: u( D( \- Q, v/ k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S( U1 I4 a2 x" }
4 w# R/ w6 g& Q; P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 x; {8 Q* x/ p5 f b9 ?+ A7 |. A; w. @! G, k h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1 ]0 i2 W" C6 V# k' d
* I( E6 y* @5 r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_8 o2 ~9 b9 B
; c, S+ F4 {4 o8 s2 r3 C% q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8 [' h3 h& R5 }1 L: z
. _4 Q/ W- u& Z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 p, W4 W% |3 c" q' O4 @ D& e* s! `1 l! `2 y+ c1 n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 ]: ?, ]& k- n
q: ~! | [8 }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1 s" j9 U1 N2 Q' G; D8 |+ q
8 i& `, _, O% Z0 L* C* A% C% t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 j' M6 U4 `6 ]1 `' a, q
/ |& n: g U/ r. b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4 t& [$ B, M% |" E! d; A- ^6 r: s2 b6 R) n. f! Q: y5 U# t6 w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B1 b& Q0 I$ |2 @3 i @
( s5 n6 n5 b: |; K* n. |1 @" V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4 V- s1 y) D3 Y/ W9 [ E' T
k. U {1 P' Z" t+ b: K8 X+ q: U 小大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A( h, d$ i" H, o
- W) V0 X X' t% s; p( _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7 ^8 @- V9 f- F' b2 D1 B9 \4 ?
" B5 H) H/ g1 O, l4 i X* O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 B& k6 O- J% B( u6 G( L7 z' r& ?
+ p7 ^2 Q. g j# _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1 s0 g3 _; ?& h; o2 F% a8 W
; l: ?% w0 ~" ^' h2 K$ _; j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 N0 s- @4 L, P" p* d# V& o% K3 L6 J+ J: ]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7 T6 k, H( C5 A, V( e$ `4 f! i" c
D7 F$ m! m: d! ?2 x' T) A& C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k5 B1 ^& k8 Z& P9 j
& z6 |& X, O, K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8 s1 {7 m" Y s5 |+ }, k/ R
1 s( j! d* W" X/ T2 _) p 写完《祭母文》,他又挥笔写下了挽联,其中一幅是:
; L. U# c( O y3 G" M2 H5 I' w7 M3 v$ V9 c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Y4 r/ P: S: S- j1 n3 r3 V& z
/ L7 D0 K7 P/ u+ U/ G- i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Q# y9 ^6 a& X
, Q( {+ o3 s9 M3 T' q
毛泽东含泪给他的一位同学和好友写信说:世界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8 `6 T$ s* N+ u; ]. C
2 ~1 M3 I, I) @5 E) T0 U 母亲深深影响了毛泽东。他心很软,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忍不住要掉泪。年幼时,看到家乡的农民受苦,他宁愿自家吃亏,宁愿受父亲责骂,也要相助。& E7 S) r1 Y& t* \
9 x" S; i5 o4 X' {( d) j. ^1 _ 据说,有一年春节前,做贩生猪生意的毛顺生,用两元钱订金,从一位贫苦的老婆婆家订购了一头猪。六天后,毛顺生让毛泽东把猪赶回来。巧的是,双方刚预定完,猪价就涨了。按照道理,涨价的钱,该毛家赚。老婆婆对毛泽东哀愁地说:“我们时运不好,该倒霉。要不,我得多卖三四块钱!”那时,韶山冲周围的农家都靠养猪养鸡维持油盐零用,三四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特别是一到年关,银钱紧张得不得了,一厘一分,在一个家庭都是做过预算的。三五块大洋招惹来劫匪,肇了杀身之祸的并非没有。毛泽东看老婆婆可怜,主动退了这笔有利可图的生意。他拿着订金回到家时,挨了父亲一顿斥责。他争辩说:“我们少赚点没关系。她地少,很苦,少卖几块钱是很可惜的。”
! _; J$ }1 r* T3 w9 [
1 g* r% b1 s3 g! U2 `( w" U 这颗慈悲的心,毛泽东保持了一生。
1 M; b' C& \3 Q$ a0 j: H& x8 u0 j8 X+ S( Y: A* T: `
但毛泽东不是妇人之仁。在革命过程中,他将年幼时在母亲影响下形成的朴素的慈悲情怀,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爱和为穷苦人民谋幸福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与堂弟谈及父亲从堂叔毛菊生手中买水田的事:( _* P9 Q, [5 Y# s- j" J; Y* e
8 ]" \- [* a3 f1 k) {
' U9 `5 h7 G# d- Q, M 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到买二叔那7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全无兄弟之情,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我后来思考这些事,认清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于是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放贫苦农民的道路。% F: m' i! j5 I5 u# |' A
& ?' K5 q; F& ?- x
此时,翻了身的农民都称毛泽东为“大救星”。西藏的翻身农奴则把毛泽东奉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6 k; f; S% _! h! p# ~ @+ y, a% I
“菩萨”,是文七妹最敬仰的神。
0 @$ ^) ^ `- ~: r7 r4 M' z G: @4 i* Q7 t
[ 本帖最后由 iceinsummer 于 2007-4-21 12:4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