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29|回复: 0

主题: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仅16回的脂本最珍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5 14: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题: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仅16回的脂本最珍贵  7 A) B" }% {8 Y( e+ r% V$ X3 ], k
来源:新闻午报 发表日期: 2007-3-17 17:55:21   9 }% d5 Z# ^% k: ]$ R& J- J# J
  
" a" O% J. h6 @/ z4 Q2 @/ c
4 @4 G4 g/ e( o+ q  $ q$ b8 W, R5 I) x, v1 [
刘心武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演讲时,一再强调他的研究,使用的是“古本”而不是“通行本”。究竟什么是古本《红楼梦》?《红楼梦》的版本究竟有多少?新书《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是刘心武继《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之后的又一部“红学”力作。书中,刘心武根据自己的反推式研究,以周汝昌汇校的《红楼梦》为参考,逐回对《红楼梦》的原笔原意进行了推敲和阐释。
) J7 Y( @0 L3 ]) J
0 C, P" ]2 G, d- G. t% k: c. W
2 o, q3 o3 V7 T8 U9 e) ]
. D9 W5 i0 q( r, e古本《红楼梦》流传的秘密 / w6 |" q4 c, Z

" ^! T/ x- O0 j6 \. X. Q/ D' m3 n4 z- t0 W5 A  H

6 _6 i2 ?; H2 \4 A2 f《红楼梦》究竟是谁写的?经过红学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大多数人形成了共识:是曹雪芹写的。那么,曹雪芹留下他的亲笔手稿了吗?很遗憾,直到现在,我们也没能找到他遗留下的亲笔手稿。大家知道,在曹雪芹活着的时候,正式出版的书籍很多,有石印的,有活字摆印的(那时候一般不说“排印”而说“摆印”,因为书坊工人需要照原稿选出字模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摆放),但曹雪芹的书稿却并没有以那样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而只是以手抄的形式,从一本变成两本或更多本,在小范围内流传。这些手抄本,笔迹当然就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最初,可能是跟他关系最密切的亲友来抄写,后来,辗转传抄,就更闹不清抄书的人是谁了。
, g6 \7 f$ U  E
1 R8 Z" |/ P# K4 G0 X/ I- [& i+ p6 S* H2 |5 v" H

- D# @' D% r' Y到曹雪芹去世以后,这书的传播,就像一滴墨水落到宣纸上,逐渐浸润开来,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大。这时候就开始有出于商业目的而传抄的人士了,他们可能采取了这样的办法:一个人拿着一个底本(比他们抄得早的一个流传本)念,其余几个人边听边写,这样传抄,生产量就变大了。抄那么多部干什么?拿到庙会上去卖。据说挺值钱的,一部书能卖出好几十两银子呢!到了曹雪芹已经去世差不多二十八年左右的时候,才出现了一种活字印刷的版本,印书的老板叫程伟元。这人在中国的出版史上应该大书一笔,正因为他把所得到的《红楼梦》手抄本变成了活字摆印本,才使得曹雪芹的这部书能够更广泛地流传。 7 @2 y4 P6 n& _% E. I# ?
" @) S; k# I$ |- ?6 S  n5 ]

4 j  E. f  a9 D! j$ Y6 c
( x2 h: r0 F- w# v- X$ }' M$ }所谓古本《红楼梦》,古不古,分界线就是程伟元活字摆印本的出现,那以前以手抄形式出现的,都可以算是古本《红楼梦》。程伟元通过活字摆印,大量印刷、廉价发行的《红楼梦》,就是“通行本”的发端。当然,因为那也已经是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版本了,并且处在一个分界点上,所以,讨论《红楼梦》版本问题时,有时也把程伟元的印本,特别是他第一次印刷的那个版本(红学界称做“程甲本”),也算到“古本”的范畴,而那以后,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开始盛行的《金玉缘》本,就都不能算古本了。 4 i/ |' [) _. @& H; l

9 [( U4 b/ b$ Q* T; V0 z) Q8 s( t+ X4 w
! i/ |' y5 z- n
高鹗续写是红学家们考证出来的 6 |4 b0 B6 ~+ ?' I. v

! j/ W* Y5 C" T. e; y* e: a: z: t& m% }6 ^

+ @9 R( W0 m  e) [/ z根据周汝昌等红学家的研究,曹雪芹是把整部书大体写完了的,八十回以后,很可能还写出了二十八回,一共一百零八回,整个故事是完整的,把他的总体构思都比较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只是还缺一些部件,比如第七十五回里的中秋诗该补还没补;也有一些毛刺没有剔尽,比如究竟把王熙凤这个角色设计成有两个女儿(大姐儿和巧姐儿),还是一个女儿(大姐儿就是巧姐儿)?看得出最后他的决定是只有一个女儿巧姐儿,但他还没有来得及统稿,没把前后各回的文字完全划一,留下了一些诸如此类的痕迹。
3 c' h) _; T  N& H8 \" b* c/ [7 |4 |: X2 [( s+ O0 v
: U$ `2 P5 z4 ~5 H# o4 F

& O) g6 c% }) m' q/ q* b于是,程伟元的问题就出来了。他主持印刷出版《红楼梦》的时候,前八十回,大体是曹雪芹的古本《红楼梦》,但曹雪芹的古本《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内容,在他印刷出版的书里,完全没有了踪影,却又出现了后四十回的内容。据他自己说,八十回后的内容,是从挑着担子敲着小鼓的商贩的担子上,陆续找到补齐的。但后来的红学家们经过考证,形成了共识:程伟元是请到了一个叫高鹗的读书人,来续出八十回以后的内容的。高鹗这个人和曹雪芹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不认识,没来往,年龄小很多。他替程伟元把书续出来、形成通行本那阵儿,在科举上还没有发达,“闲且惫矣”,但他是一个科举迷、官迷,后来也果然中举,当了官。他的思想境界、美学趣味,跟曹雪芹之间不仅是个差距问题,应该说,在许多根本点上,是相反的。所以,我现在要再次跟大家强调:高鹗当然可以续书,他续得好不好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他绝不是跟曹雪芹合作写书的人。 $ L% B) Z  c1 g* X0 Y
' T8 y. W  d5 M  v1 J
. Z$ ~; _  s+ s0 |( }
4 b# B. M$ R3 m" }2 p8 ^5 |5 T
程伟元和高鹗合作出版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红楼梦》的时候,曹雪芹去世已经快三十年了。那个时代小说这种东西,当做“闲书”读还可以,当做正经文章去写,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即使写了,也很少愿意公开署名,甚至明明写了,别人问到,还会难为情,羞于承认。所以,就是高鹗续写后四十回这件事,也并不是程伟元和高鹗自己宣布的,而是后来的红学家们考证出来的。程乙本亦功亦过那个时代对小说这种“稗官野史”的著作权根本是不重视的,程伟元印书卖书,他显然只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有人爱看,爱买,能赚钱;第二,书的内容显得完整,特别是讲故事的书,必须有头有尾;第三,安全,别惹事。
, q) p7 D8 E, @+ s1 V! b
; L7 W8 O/ K: @) {; T8 j# Q" Q; T! m$ c* m4 u. }' G) M  `" a- ?

" r  J1 w) u- l9 N4 A$ u( Y根据这三个原则,他选择了已经在社会上流传了二三十年的手抄本《红楼梦》来印刷推广,又找到高鹗来写八十回以后的故事,形成了这么一个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高鹗的续书除了将故事写完整,使全书有头有尾外,对程伟元来说,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大悲剧的结局,到最后把悲剧转变为喜剧,这样就比较安全,不至于坠进当时相当严密的“文字狱”罗网里。他们在合作中,为了让前八十回将就后四十回,还对前八十回进行了大量的删改。
' D! M6 a- E, [; q, H5 s1 f7 H; B4 ], |- ^

" q% v( x& r; b
6 R6 U# o  M$ Y7 F上面提到的“程甲本”,是程伟元头一次的活字摆印本,对前八十回的文字改动得还少一些,第二年因为书卖得好,再加印,加印前又改了一次,那就更伤筋动骨了,许多地方的改动已经不是为了“前后一致”的技术性考虑,而是为了削弱前八十回的批判锋芒的政治性考虑。为了他们的“安全”,当然也就顾不得原作者的什么思想境界和审美追求了。这个第二次印刷的本子,后来被称做“程乙本”。这个“程乙本”从那以后一直到二十几年前,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一般人对《红楼梦》的印象,也就是对这个通行本的印象。% A3 g$ b! X6 T: N: O) G5 O
1 A( C5 c% h- S. _3 _5 n7 }

# T. @" x2 E4 [) ~$ R6 {5 z
! f* @7 @4 t, X9 }' u1 U因此,从程伟元开端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通行本,就可以说亦功亦罪,功在于不管怎么说,将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流布开了;过呢,则在于使后来的许多读者简直不知道那后四十回根本与曹雪芹无关,而且还大大违背了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U3 N. Z7 ~7 V  i
1 L, Q; Y1 T% a7 v
+ D! x( L2 F& v3 N: J

7 \/ F' S  B! p* U4 v红楼古本11种 3 O* {' J' \  S- o; b8 V; |
4 j0 ^$ I! S$ k/ _) {

8 Q2 Q6 m% Y1 c
/ j. |4 h/ o3 L4 \9 I8 j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古本《红楼梦》,究竟有多少种呢?
+ ~# h" t( H/ ]- R) v
3 E( J0 v! x/ _1 R0 s2 l* K% ?' w6 i& T; {

- T- `* n- j* t5 t8 N; c: f大体而言,基本可信的古本《红楼梦》,有11种之多。
' y, O8 t, F1 S$ A, n) h* I" B' q6 J* D& G+ K  ]

! ~5 O1 {" u# ~5 O: I2 T' r# H  Y
$ [% t# i, A. V( ?7 A1、甲戌本? ' G. E& ~& ?& o0 b9 d% Z
2 ^' L0 d6 z3 k' D9 ^$ V* H/ C
/ ?3 T8 x) ]5 p& @0 P
9 ~9 j! q8 @' S: \2 N  Y
这个本子的全名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 T8 n, M" b" l' H+ \$ l# \6 ^7 s

8 {7 a* l+ a& T& S6 w$ l8 N3 k
  @; y( B$ l1 w' v/ g6 U6 H" _1 s# j; e; X  w7 K5 Z' t9 |
甲戌年指的是乾隆十九年(公历1754年),那一年曹雪芹还在世。这个本子正文里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的句子。后来这个本子在社会上辗转流传,到晚清时候被一个叫刘诠福的官僚收藏。他很看重这个本子,但后来世事沧桑,他的藏书在旧书店出现,上世纪初被胡适买到,但那已经是个残缺的本子了,一共只有十六回(不是从第一回到第十六回,而是只存一至八、十二至十六、二十五至二十八各回)。
' F. J, f* Z+ P8 i: h
# K2 E0 M% B" ~3 C2 j2 v# ~# D3 x6 C2 R
5 V) j* v3 F( j, ?, f7 N; H
尽管胡适一度认为《红楼梦》价值不高,但对这个残本还是非常珍视的。周汝昌还是个不知名的小青年的时候,在报纸上发表了关于曹雪芹生卒年看法的文章,胡适虽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丝毫没有以权威自居,不是嗤之以“外行”,而是平等地与周汝昌讨论。后来周汝昌知道胡适手里有一部别人都看不到的古本,斗胆借看,没想到胡适竟慨然借予,那就是甲戌本。周汝昌真是喜出望外,于是不但精读,还跟哥哥周祜昌一起录了一个副本。后来解放军围住北京,周汝昌就主动把书还到胡适家,胡适家里人开门接过了书,没几天,胡适就被蒋介石派来的专机接到台湾去了。胡适上飞机的时候,只带了两部书,其中一部就是这个甲戌本。 # @* {4 n, d: W, F( G

1 M' X0 v4 [' ?) ^- Q5 u5 D/ i) z

. o+ i: Z1 U+ l( |0 I+ t  |+ t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从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开始,逐步把政治批判的靶心引到胡适这个大目标上。那时候周汝昌已经出版了《红楼梦新证》,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他是在胡适的《红楼梦考证》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研究。有可靠的资料证明,胡适在境外看到《新证》后,非常赞赏,认为周汝昌算是自己的一个有成绩的弟子。当时印出来的《新证》上,有对胡适大不敬的言辞,比如称胡适为“妄人”,后来大陆报纸上又出现了周汝昌批判胡适、跟胡划清界限的文章,有人告诉胡适,胡适并不在意,他说他知道那是不得已的,仍然对周汝昌的研红寄予厚望。 9 g. e/ K+ m/ e8 K: k* {* p2 ?
( f. I4 I0 k& {

& W; H% T+ c0 C* _  {+ |6 O) Y* K; o1 B6 Y  Z
又过了半个多世纪,有些年轻人不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势,翻出旧书旧文章,觉得周汝昌先生怎么能那样对待恩师胡适呢?这就说明,即使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如果不“揭秘”,人们也会被表象所蒙蔽。好在当年负责《新证》出版的编辑文怀沙先生在我写这段文字时还健在,他在2006年已经九十六岁高龄了,竟还能坐越洋飞机到美国访问,我有幸在纽约跟他晤面,他对我细说端详:原来,《新证》的书稿是寄给一家出版社被退稿后,辗转到了他手里的,他拿到看了后觉得非常值得出版,但那时候胡适是个政治上有问题的人物,书稿里却多次正面或中性地提到胡适,怎么办呢?他也来不及跟周汝昌商量,为出书不犯“政治错误”计,就大笔一挥,将“胡适先生”改为了“妄人胡适”。说到这儿他顽童般呵呵大笑,其实他选择“妄人”还是有他的心机的,因为在当时的政治罪名里,其实并没有“妄人”这样一个符码,他故意不改成“反动分子”、“反动文人”等字样,而以一个貌似大不恭其实玩笑般的“妄人”,来替周汝昌逃避“美化胡适”的指责。现在的年轻人看到这里,该多些对历史情势复杂诡谲的认知了吧? 4 y0 Y  v' T. w' |

$ i* w, o! x5 X7 h
# \+ |' }% ?0 S8 ~% @3 A2 G9 {: _* Q6 T- y. s' \% Z
你看,光是甲戌本这样一个古本,就引出来这么多的故事,真是书有书的命运,人有人的命运啊。 " G5 V) K8 a0 S/ w( Q* D$ L
$ T- G# z0 p, y, q+ K+ |
) ?; b6 Y  F$ A

0 y+ H0 p1 N- r' J甲戌本虽然只存下了十六回,但它最接近原始的母本,最接近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9 q0 K6 Z+ @0 o; j# o" H& |8 R, R& `% c+ K& ?! r
  G8 z4 @. J+ h# q

+ w' a2 [5 v$ B( j' c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在原件不在内地的甲戌本,不但已经出了几种影印本,也出了多种校本,对它进行研究的文章和书也非常之多。 2 A. s2 [2 [2 d9 j0 {1 O

" |" t5 @$ d: _3 w1 t8 g( p; p( K

: k; P7 `4 |1 ^2 C这个甲戌本,是不是曹雪芹亲笔写下的?或者,是不是脂砚斋亲笔抄录和写下批语的?不是。这仍然是一个“过录本”,就是根据最原始的本子再抄录过的本子。当然,它“过手”的次数似乎不太多,应该是很接近最原始的那个母本的。那个母本上可能有曹雪芹的亲笔字迹,也可能没有,但肯定是脂砚斋本人的笔迹。说它是甲戌本,是因为这个本子上自己写出了“甲戌抄阅再评”的字样,但脂砚斋的批语,却不完全是甲戌那一年所写的。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过录本上,出现了甲戌年以后的年代的少量批语,有的研究者就判断这个本子是假的。其实这个现象是很容易解释的:甲戌年脂砚斋整理好这样一个本子以后,一直留着,到了若干年后,还会翻看,偶然有了想法,就又写在上面,并且写下时间。如果脂砚斋要造假,何必留下这样的破绽呢?而且,曹雪芹写书和脂砚斋批书都是寂寞之极的事情,毫无名利可收,我们找不到任何造假的动机。 5 w2 O% h# O% _0 ~

, T, \* }: _) h; ]& \' d0 U( J

! M+ ?5 p" G. I6 t% p7 J" s3 l甲戌本虽然只存下了十六回,但它最接近原始的母本,最接近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弥足珍贵。 # i7 Y7 x( ]- ^, ]

6 @3 {! ]9 k2 P" G% [$ Z
- t1 h5 ]8 N, q) z8 `5 G
" w8 n" m6 z2 y% ~但是,我们读古本《红楼梦》,不能单读甲戌本,它缺失的太多,又不连贯。
$ W' h4 r7 \3 ~) N/ B" V* L9 ?
" h- n% v% y* n" V& N; [
  ~& A' ~- z8 Z. v1 c4 e
2、蒙古王府本?
; ]" z& f* _' _5 {2 J$ `$ }# g
$ a0 d5 j+ n# u( w' D. h; M, _. D' e
# ]5 O) i" U/ Z& g" |' e
+ k! b0 J7 j$ h! U2 k% K  B这个本子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据说是从一家没落的蒙古王府收购来的,它叫《石头记》,有一百二十回,而且有程伟元的序,乍看似乎是个通行本。但通过研究发现,它八十回后的四十回是根据程甲本抄配的,序也是抄来的,它的前八十回里,又发现五十七回至六十二回也是从通行本里抄来补齐的,但其余的七十四回应该是从没出现通行本以前的一种在贵族家庭间流传的手抄本过录的,属于古本性质。
, p# L$ O: |# T; F/ G2 [/ m  x. M8 t3 R$ g9 N$ F
* V+ }' S' g. N- C# v- [5 [2 x8 i3 g
0 f/ {! A. b! @8 T. D% B. }$ E: n
3、戚序本? / W7 f% Y6 G! p' A) C
) c4 d4 i$ a+ O2 K7 B

8 A7 I; K! F# w/ K. [- G3 Z3 ^  V# B7 y1 J; b: a( \
这个本子很可贵,书名《石头记》,有完整的八十回。它在清末民初以石印的方式流行,有多种印本,其中有正书局的影响最大,书前有一位署名戚蓼生的人写的序。戚蓼生是个真实的名字,他是浙江德清人,跟他合作的书商叫狄楚青,他在书上印了“国初钞本”四个字,有跟已经流行开的通行本叫阵的意思。它所依据的过录本,经研究证明是一个保留了很多曹雪芹原笔原意的本子。 ' b+ b$ Y2 N) `: u4 z

# t2 t& I- G: [
; Q+ ~0 U( z( r# Z1 m5 ~) _% C4 E4 V& V8 ^. q# l9 @- k" }7 e+ {
4、己卯本? ! t" x* {; a3 O" t/ ^8 w
1 r" q# I. Q! [: l4 x# p3 j
( l: d- a$ {9 \# `* r

8 o1 M. j* Q% w  ?它的全称是《乾隆己卯四阅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己卯是乾隆二十四年,公历1759年。甲戌本是脂砚斋的重评本,这个本子是四评本,可惜脂砚斋的初评本和三评本没有流传下来。这个本子也不完整,但存下来的也不算很少,有完整的四十三回和两个半回。它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本子里有“己卯冬月定本”的字样。它也是个过录本。 2 X9 p* ?( j& u( G& ^, O! g

) w* z5 s3 u; D2 Q1 Q' v2 T& I3 c

* h" A* Q5 ^+ O/ d4 z5 {$ Z有意思的是,研究者考证出它最早的收藏者是乾隆朝怡亲王府的允祥的儿子弘。弘皙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的儿子,弘的堂兄,允祥是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允祥在康熙朝后期,一些兄弟为争夺皇位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却很低调。但是雍正夺得帝位后,立即封他为怡亲王,并且委以重任。曹雪芹的祖父和父辈在康熙朝深得信任宠爱,雍正上台后,在江宁织造任上的曹很快受到了训斥和追究,现在可以查到雍正二年皇帝在曹请安折上的一段颇长的朱批,全文如下:“朕安。你是奉旨交与怡亲王传奏你的事的,诸事听王子教导而行。你若自己不为非,诸事王子照看得你来;你若作不法,凭谁不能与你作福。不要乱跑门路,瞎费心思力量买祸受。除怡亲王之外,竟不可用再求一人托(这个别字是雍正自己写的,正确写法应该是拖)累自己。为什么不拣省事有益的做,做费事有害的事?因你们向来混账风俗贯(雍正就这么写,没写成惯)了,恐人指称朕意撞你,若不懂不解,错会朕意,故特谕你。若有人恐吓你,不妨你就求问怡亲王,况王子甚疼怜你,所以朕将你交与王子。主意要拿定,少乱一点,坏朕声名,朕就要重重处分,王子也救你不下了。特谕。”
1 h) T7 y# `8 N! f$ j
" ?# o- d, g2 j4 k/ B9 ^0 _/ u6 H  ^% Y5 |& U2 S$ B
" j1 a/ R- |" B$ I2 Z
这个奏折上的雍正朱批几乎句句都是怪话、黑话,如不予以揭秘,实在不知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抄下它来,是要提醒读者们,曹雪芹他们家,和皇帝,以及许多的皇家人物,关系实在太不一般,而且,显然,怡亲王跟曹家的关系更不一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时期卷入“弘皙逆案”的,偏有怡亲王允祥的儿子、弘的哥哥弘昌。那些被雍正整治过的皇族成员,他们反对雍正和雍正选择的继承人乾隆倒也罢了,怎么深得雍正恩惠的怡亲王府里,竟也出了反叛?还是怡亲王的大儿子弘昌?这实在耐人寻味。更耐人寻味的是,过了二三十年,偏是怡亲王府里,流传下这么一个己卯本来,作者正是雍正二年雍正让怡亲王亲自看管的曹的儿子曹雪芹!(也有研究者认为曹雪芹是曹的遗腹子、曹的侄子。)
$ t3 v; ?  U* j. a; Q
2 d. q# p2 r1 ~
! ]" d$ ~1 j% S& l" I/ k2 E0 H' P
6 D1 x& n- z- Y* i* k9 {# W. D5、庚辰本?
  k1 K, C; P$ }+ q
5 w: w! F. S7 i8 v1 Q# B' }8 w9 x: h" H) m; T! y* d& A; A3 \

* ?; p. A9 k( q" m. N$ H己卯年过去就是庚辰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五年,公历1760年。这个“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石头记》手抄本也是一个过录本。全本七十八回,缺六十四回和六十七回,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它里面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虽然和己卯本一样都是脂砚斋第四次写批语评论的本子,但又经过一些整理,跟己卯本还是有区别的。现存的这个过录本可能过录的时间离母本比较远,分头抄书的人也不是都那么认真。比如前十回没有批语只有正文,可能是分工抄录的人懒得连批语一起抄下来;而第十一回以后,抄书人比较认真,不但有批语,而且耐心地抄录了回前批、回后批、眉批、行间批、正文下面的双行小字批,有些批语母本是朱批,就也抄成朱批。这个本子有其优点也有其明显的缺陷。
) h8 n1 h! t  {$ c/ A- E" h! Z) }; G

) U3 @7 H% y, V6 z3 [) ]! L0 p. O% B7 l; v1 I5 v0 p
6、杨藏本? / F$ u' c. M2 b" z# L

" W) a5 i$ F+ M+ x% e& @5 ^: a4 U/ d" b* H( }* E& V
0 u) r. d! S# V) [' a) C
这个本子最早是由十九世纪一位叫杨继振的热爱文化的官僚私人收藏的,现在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我们上面提到的古本,名字都叫《石头记》,这个本子叫《红楼梦稿本》,它是个一百二十回的手抄本,后四十回大体是抄自程甲本,前八十回所依据的过录本看来比较复杂,是用几种流传在社会上的手抄本拼合而成的。前八十回里,它又缺第四十一回到第五十回,杨氏得到它后,据程甲本补入。
$ v4 f( x3 n5 X. M' ^- s
' j9 S  U  M  K' g, t" t- t
8 c( n  ?) z. B! g8 ^
% p, o* y+ J/ ]7、俄藏本?
* C/ f, J. b9 O8 ?7 X4 B
+ k! E; A6 t+ r9 g& v3 H) E( _* ?0 o$ m: {

* W4 x: {; J5 {' _9 T- K- s原来是苏联的列宁格勒,现在是俄罗斯的圣彼得堡,那里的图书馆里藏有一部手抄本的《石头记》,是清道光十二年(公历1832年)由俄国传教士带回那里的。这个八十回的本子缺五、六两回。这个本子流失海外一百五十二年以后的1984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启动了古典图籍整理编印的文化积累工程,挂帅的是党内一位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老同志李一氓,他决定派人去苏联列宁格勒考察那部古本《石头记》,首先想到的,就是周汝昌先生。那年隆冬,有周先生在内的一个考察小组赴苏进行了考察,周先生对这个藏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 X. ]* T3 m7 I$ [$ R

) x2 c8 i& T4 p. L1 h: F1 b/ C# L8 B8 d3 _6 l
8 k( r) `" f& s6 t: e7 H0 r
8、舒序本?
6 b! P% u& T; c' q
! _2 G3 |  J9 F. q
2 Z5 l7 B2 H8 d9 U% e
3 B$ ~5 A9 i1 D. V这个手抄古本书名题为《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八十回的抄本,但现在只存前四十回。它的过录时间可以确定为乾隆五十四年(公历1789年)。因为前面有一位叫舒元炜的人写的序,所以被红学界称做“舒序本”。 3 O& t; _- H& m& @* x

5 ?0 U% q! C, m8 {6 w- `# |% a' Z  M1 ], T

7 B$ W8 B( t* _; i4 C& ?9、梦觉本?
6 O+ L$ E6 d) @6 m: f( `# s/ \, t
- e: Z/ N, S6 A" ^
+ j( y/ ~* N# ]6 e% n7 ~3 Z
; ^9 J6 M% W5 b) K$ |这个手抄本书名也是《红楼梦》,八十回。它前面有署名梦觉主人的序,这个序写于乾隆甲辰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九年,公历1784年。
6 `: _, P% s7 l4 z
4 v3 I. }/ r3 |9 f! ^, O) P; o) d* M: k

7 y- y9 p. t3 g  v: ?# L* }10、郑藏本?
2 p1 p, c* G- ?' }4 ]: ~2 W2 @, t0 \& T) E/ N

: @+ u9 h4 J8 W1 \! I) n3 T6 U/ f. c3 x1 N# B3 d6 M9 m, [! c% B
郑振铎是现代人,文学史专家。他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不幸在1958年率领一个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牺牲,享年六十岁。他爱藏书,从旧书店里找到两回(二十三、二十四回)古本《石头记》,虽然只有两回,但很有研究价值。这个最初由他收藏,后来捐给国家的古本被称做郑藏本。
2 t! \# E, F/ D# S' J- n, E
* D) R6 O; F1 D3 D7 s, S+ v2 Y% r1 P9 u. j! c
+ e& Y; U6 @" g- d& P  i; S
11、程甲本?
8 e& r6 G; k0 p: C
7 @' U; s/ B: _9 F7 v1 O5 K$ w% y9 C

. q  V- I/ S: L1 t2 e6 J这个本子的前八十回尽管经过改动,但仍然保持着程伟元、高鹗他们所掌握的从其他古本系列过录来的那个本子的许多特点,因此还可以把程甲本的前八十回视为一种可资参照的古本。
: N' R2 I/ ~# D0 l0 e
3 h* v% Z7 [- v: u
1 t- w! X( y$ X8 ?# z6 c; t7 G+ e
7 U& t" c+ Z  c: z现在世界上,还会不会有古本《红楼梦》默默地存在着?我们还能不能把它们发掘出来?我在揭秘妙玉的时候,提到过一个靖应藏本,这个藏本一度浮出,却又神秘消失,但仍留下了一张有“夕葵书屋”字样的《石头记》夹页。这个古本,现在是否仍然存在于人间尚无从知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5 03:41 , Processed in 0.0490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